標籤:

第二十七講 慈禧大葬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緒帝離開了人世,可是僅僅過了二十個小時,慈禧也暴死宮中。慈禧是怎麼死的?對於自己的死,慈禧是否有所預感?她又是如何安排自己的身後事呢?一據《慈禧外紀》記載,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晚,慈禧在獲知光緒帝已處於彌留之際的消息後,依然能「神氣安和」地安排光緒帝的後事,「至晚乃獲休息,雖極辛苦,而體氣反較佳。翌日,仍於六鍾起召見軍機與皇后、監國攝政王及其福晉即榮祿之女」。與眾人談話多時,以新帝之名諭示:尊皇太后為太皇太后,尊皇后為太后。並議籌大行皇帝(光緒帝)的喪儀,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尊號等問題。「至午時,太后方飯,忽然暈去,為時甚久」。醒來以後,自覺身體不支,急召皇太后(隆裕皇太后)等人安排後事。據記載,慈禧當時「吩咐各事,從容清晰,仍如每日辦理國事之狀」。隨後,體力漸漸不支,既而進入彌留狀態,御醫張仲元、戴家瑜「請得皇太后六脈已絕,於未正三刻(下午一點四十五分)升遐」。早晨還能從容處理朝政的慈禧未見任何足以致死的病症,為什麼下午就突然地死去?難道是她已經得了不治之症卻秘而不宣嗎?細細翻閱這一段歷史,我們發現慈禧對於自己的健康與長壽頗為自信,沒有發現她得了什麼絕症。有兩件事情特別說明問題。一件事情是慈禧對於自己能夠高壽非常自信。至光緒三十四年,慈禧已經操持國家大政四十七年,雖然期間也曾有過幾次患病的經歷,但直至晚年,身體也沒有什麼大恙。《慈禧外紀》載:慈禧「雖以七十之高年,而毫不呈衰老狀者也。然此外亦無大病,精神尚好,語言如昔,仍每日勤勞國政。太后常自言能享高壽」。慈禧即使已經到了七十的高壽,身體依然硬朗,精神依然矍鑠,沒有老態龍鐘的跡象。因此,她有足夠的信心認為自己可以長壽延年。一件事情是慈禧對於皇位繼承人的安排依然以自己可以垂簾聽政為前提。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十七日,光緒帝的病情進入垂危階段,慈禧開始考慮皇位繼承人問題。在光緒帝病情日漸加重期間,慈禧對於皇位繼承人的設計與安排,還能體現出她要繼續垂簾聽政的跡象。《慈禧外紀》記載了十九日儀鸞殿御前會議的情況,由此我們不難觀察到慈禧決定的真實目的。會議開始後,慈禧「說話仍如往日,聲音宏亮堅厲,其堅強不改常度,見者皆驚!有人述當日會議,全由太后一人主持。與議者慶親王(奕劻)、醇親王(載灃)、軍機大臣袁世凱、張之洞、鹿傳霖、世續等。太后曰:現在時候到了!須照皇帝即位時之上諭,為同治皇帝立嗣。我的主意已定,但想跟你們商量,看你們的意思同否?慶王等主張立溥倫或恭王(溥偉),言溥倫尤合,以其道光皇帝長支傳下也。醇王似同意此議。其餘諸人則主張立醇王之子(溥儀)。太后聞諸人議後,發言曰:以前我將榮祿之女說與醇王為福晉,即定意所生長子立為嗣君,以為榮祿一生忠誠之報。今既立醇王之子為嗣君,即封醇王為監國攝政王。此時乃下午三記鍾,逾兩鍾,此幼主遂入宮,醇王送之」。從以上慈禧決定皇位繼承人的過程來看,我們發現以下兩個問題:1、慈禧十分重視皇位繼承人血緣溥儀是醇親王奕的孫子。醇親王奕共有七個兒子,其中三個夭折,兩個過繼給旁支,載湉做了皇帝,身邊只剩下五子載灃,他是第二側福晉劉佳氏的兒子,醇親王奕死後,載灃襲承醇親王位。載灃的福晉蘇完瓜爾佳氏是慈禧精心安排的,她是榮祿的女兒,由於受到慈禧的喜愛,遂被慈禧收在宮中為養女,她就是溥儀的母親。所以,慈禧在安排皇位繼承人的時候,十分注重愛新覺羅與葉赫那拉家族之間的關係,從這一目的出發,醇親王奕的後代里出現了兩位大清皇帝。2、決定方式與三十四年前如出一轍儀鸞殿御前會議上,雖然慶親王提出了對皇嗣人選的意見,但慈禧再一次主導了皇位繼承人選,她不容質疑地決定「立醇王之子為嗣君」,不足三歲的溥儀(出生於光緒三十二年正月十四日)繼承皇位。這一幕與同治十三年同治帝死後,慈禧在西暖閣御前會議上決定皇嗣時的情形幾乎相同,當時也是同樣堅定不移的口吻,「文宗無次子,今遭此變,若承嗣年長者實不願,須幼者乃可教育,現在一語即定,永無更移。我二人(慈禧與慈安)同一心,汝等敬聽」。(《翁同龢日記》)從不足四十歲到七十四歲,三十四年的歲月消磨,似乎從來沒有磨蝕她對權力追求的執著渴望,那種確立皇嗣繼承人的堅定方式,沒有任何改變。由上面的分析我們可清楚地發現,慈禧在死前不足二十個小時的時間裡,沒有任何身體不支或精神不足的跡象。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慈禧暴亡?二探尋慈禧真正死因的重要資料,是保留至今的慈禧脈案。在這份資料中,我們發現光緒三十年以後,古稀之年的慈禧,小病不斷,主要為喘咳、腹瀉、腸胃不和等病症。御醫們常用「益氣理脾之法調理」,雖然沒有顯效,但這些病對於慈禧的生活起居以及處理朝中事務來說,並未有太多的影響。然而,光緒三十四年六月以後,她的病勢有略略加重的趨勢。據是月初六日御醫陳秉鈞的診病記錄:「皇太后寸關漓象漸起,細而帶弦,右部關上尚見滑弦,仍欠沖和之氣。大致厥陰為起病之源,脾胃為受病之所。嘈雜見減,飽暖頻仍,寤寐尚和,胸脅震響。總核病情,謹擬培脾胃之氣,養肝木之陰調理。」從這個脈案可知,慈禧原有脾胃之病並未痊癒,並有加重的跡象。由於連續腹瀉所導致的慢性消耗,七十多歲的慈禧體力下降很快。正如在遺誥中所述的那樣:「不期本年夏秋以來,時有不適。」同時,慈禧戀棧權力,即使身體不適,依然忙於公務,難以靜養,以致「遷延日久,精力漸憊」。從《內起居注》中也可見到,這一時期慈禧雖患有慢性腹瀉,但政務活動仍很頻繁,經常臨朝接見大臣,商討政務,或批閱奏摺,發布諭旨,數量很多。以十月十五日以後為例,計:十五日批出龐鴻書、王士珍等人折片十四件:十六日批出陳夔龍等人折、片、單共十件:十七日批出楊士驤等人的折、片、單共二十五件,發諭旨五道;十八日批出端方等人的折、片、單共十五件,十九日批出錫良等人的折、片十九件,發諭旨五道:二十日批出外務部的折、片、單共四件,發出諭旨五道(《隨手登記檔》)。慈禧病情出現大的變化是在她七十三歲的生日以後。十月初十日,是慈禧的七十三歲壽辰,宮廷內外,依照慣例舉行大規模慶典。由此,她的活動驟然增多。初十、十一兩日,白天參加慶典及宴筵活動,而且迷戀京劇的她又連日看戲。據記載,自初十至十五日,連續六個晚上,慈禧都在西苑頤年殿觀戲,直至戲畢才還寢儀鸞殿。多日的勞累,使她本已虛弱的身體,更加雪上加霜。十月初十日,也就是壽辰的當晚酉刻,張仲元、戴家瑜二位御醫診病的記載是:「左關弦而稍數,右寸關滑而近躁。肺氣化燥,胃氣濁滯,脾不化水,水走大腸,以致舌干口渴,胸悶微疼,食後嘈辣,小水發赤。總核病情,郁而生熱,壯火食氣,得食則瀉,是以精神異常疲倦。」十月二十日,光緒帝病危,而慈禧之病情並無顯著變化。御醫張仲元、戴家瑜診視記錄為:「皇太后左部弦而近躁,右寸關滑數鼓指。咽燥舌干,口渴引飲,時作咳嗽,頓掣兩肋作疼。連用甘寒化燥之法,胃熱不減,口渴愈盛。」而自十月十九日開始有「穀食不多」的記載,至光緒死的這一天,又有「胃納太少」的記載,說明慈禧已接連三日飲食不正常,這對其病體的支撐十分不利。加之光緒帝死,慈禧頻繁料理宮中事務,沒有得到充分的休息,最後心力交瘁,胃不納食,體力衰竭。所以到十月二十二日,她的病情出現急劇的惡化。御醫先後三次入診,也無法妙手回春,終於告別人世。根據慈禧脈案記錄分析,慈禧屬於正常死亡,沒有意外之變。如果說她的死有什麼誘因的話,很可能正如其遺誥中所言「本月二十一日,復遭大行皇帝之喪,悲從中來,不能自克,以致病勢增劇」。光緒帝之死,很可能對她的病和死有所影響,但這種影響究竟是因悲痛光緒帝之早死而致自己病勢加劇,還是因光緒帝一死,政敵已除,心病已去,後顧無憂,緊張的精神頓時為之一松,致使原先本是強自支撐的病體也跟著垮了下來呢?這就不是我們所能主觀推測的了。三慈禧生前盡享榮華,死後的情況又如何呢?慈禧死後的五天,也就是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七日,監國攝政王載灃以皇帝的名義發布上諭:「大行太皇太后垂簾訓政四十餘年,功在宗社,德被生民。所有治喪典禮,允宜格外優隆,以昭尊崇而申哀悃。著禮部將一切禮節另行敬謹改擬具奏。」從上諭中,我們可以看出兩個含義:(1)治喪典禮要格外優隆;(2)典禮的規格要突破祖制對於太皇太后葬儀的規定。在監國攝政王載灃的授意下,慈禧的葬禮突破祖制並盡顯優隆。首先,慈禧得到了一個幾乎與皇帝等同的謚號。對於慈禧死後的謚號的確定,監國攝政王載灃指示軍機處:「大行太皇太后功德昭著,震古爍今。現查《會典》所載後謚崇隆而又切合字樣未用者已屬無多,應於《會典》帝謚字樣內參酌選擇,敬謹公擬,以重巨典而申顯揚」。原本慈禧死後,禮部已經擬就了慈禧的謚號,但監國攝政王載灃不滿意。按照清朝的祖制,皇后(太后的謚號亦為皇后)的謚號不許超過十六個字,有的還少,如慈安皇太后只有十四個字。可對於慈禧,監國攝政王載灃卻打破了祖制,不僅在原有的「慈禧端佑康頤昭豫庄誠壽恭欽獻崇熙」十六字上再加字,而且要在帝謚中參酌選擇。於是,慈禧的謚號在保留了原來的十六個徽號以後,又選擇了只有皇帝方可使用謚字,最後加到二十二個字,可謂空前絕後。按照《會典》,前面加上了「孝欽」(清朝皇后追謚的第一個字固定為「孝」),後面加上了「配天興聖顯皇后」(「顯」在「皇后」之前,它是按皇帝尊謚照列,咸豐帝謚號「顯」,於是慈禧最後三個字為「顯皇后」)。孝欽顯皇后(慈禧)謚冊慈禧生前權力大過清朝任何一個皇后,死後的謚號之長亦遙遙領先,獨佔鰲頭。其次,慈禧葬禮的規模聲勢浩大。慈禧死後,她的金棺先殯於寧壽殿,後移至煤山腳下,等待吉日奉安東陵。從慈禧死至她被奉安東陵的一年間,祭祀一直沒有間斷,而且十分隆重。宣統元年八月十五的一次祭祀活動,就非常說明問題。這一天,監國攝政王載灃命人將用紙紮成長約一百五十尺(50米)的大船,置放於紫禁城外,船上扎有侍從、太監、僕婦及一切器用,設有寶座,其旁環跪身穿禮服的官員,一如平日召見臣工的模樣,監國攝政王載灃以皇帝的名義在船前祭祀,祭後舉火焚之。1909年11月27日,英國《太晤士報》記載了慈禧出殯時的盛大場面:「十一月五號之晨五鍾時,乃欽天監選定大行皇太后金棺由宮中奉安於東陵之日。一切情形與前西曆五月大行皇帝奉安之禮略同;唯軍隊更多,裝飾更美,警吏亦更整齊,故其景象尤為闊大。然有一欠缺之點,即大行皇帝奉安之日,天氣晴明,此次則濃雲密布,甚為寒冷。……金棺初以八十四人抬之,此乃過城門時最多之數,出城則加為一百二十人。前行者為監國攝政王及諸王公貝勒、軍機大臣等,後為騎兵一隊,再為駱駝等。駝載帳棚及行宮用具。由京往陵,須行四日,以備晚間支帳,為金棺暫安之處也。又後為傘隊,皆庚子年由西安迴鑾時,百姓恭送者,安葬後皆燒之。又後為喇嘛,最後為鑾儀衛一隊,執祭器佛幡旗幟等。全隊中有三乘極華麗之輿,罩以黃絲之簾。一切裝飾,均為龍鳳花樣。有兩乘與太后平時所乘者相同,此亦備在陵上焚燒者。統觀全隊,炫耀威嚴之景,使人印於心而不忘。自中國人言之,唯唐之武后或能與此比耳。」(轉引《慈禧及光緒賓天厄》)四慈禧墓坐落在北京東北遵化縣清東陵的昌瑞山南,與慈安的墓並排而立於咸豐帝定陵東側,統稱定東陵。慈禧埋葬在東邊,稱菩陀峪定東陵;而慈安埋葬在西邊,稱普祥峪定東陵。兩陵之間僅隔一道馬槽溝。為什麼人們習慣稱呼的「西太后」慈禧陵墓卻位於人們習慣稱呼為「東太后」慈安陵墓的東側?是不是慈禧再一次利用手中的權力凌駕於慈安之上?慈禧地宮人們常常稱呼的「東太后」、「西太后」之名,是依據她們生前所居住的宮殿在紫禁城中的方位而定的,慈安住在東六宮的鐘粹宮,慈禧則住在西六宮的長春宮。一東一西,為了便於區別,於是人們就在私下裡把慈安稱為「東太后」,把慈禧稱為「西太后」。這一稱謂,也似乎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東為大,西為小」的成規。然而后妃葬位的尊卑是與皇帝葬位的遠近而定。慈安入宮不久即被咸豐帝冊封為皇后,而慈禧十七歲進宮時只是一位貴人,咸豐帝死於承德時,她也只是一位貴妃。只是因為兒子載淳是咸豐帝唯一皇子並繼承皇位,慈禧才「母以子貴」,被尊為聖母皇太后。慈禧即使與慈安同時垂簾聽政,但由於宮中位置的差別,慈禧地位依然要位於慈安之下。同治十二年(1873),兩宮太后在選擇「萬年吉地」的時候,依據這種宮中地位的差別,靠近咸豐帝定陵的普祥峪自然歸屬慈安,而慈禧只能葬於距定陵稍遠一些的菩陀峪。慈禧與慈安選定陵址以後,隨即破土動工,經過六年的大興土木,兩座耗資巨大的陵墓相繼完成,無論是規模還是裝飾,在清代的皇后陵寢中均屬上乘。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陵墓竣工十六年後,也就是在光緒二十一年,慈禧竟然決定重修陵墓:主體建築全部拆除重建,附屬建築也揭瓦大修。慈禧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首先,慈禧一向崇尚奢華、注重享樂,以窮奢極欲、揮霍無度而著稱。為了自己的享樂,她不僅在衣食住行上竭盡奢侈之能事,還置國家與民族的安危於不顧,挪用海軍軍費重建頤和園,供自己享樂。對於歸天之後的陰宅,她更有著不同於常人的規劃與設想。其次,慈禧不甘心於屈居人後。在中國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中,依慈禧的身份、地位,理應稍遜慈安一籌,在陵寢規制上也會有所體現,這樣才能體現等級差別。然而,鑒於慈禧的特殊身份,她的陵墓無論在規制與質量上都與慈安難分伯仲,她本應心滿意足。但是,慈禧並不滿足,無限膨脹的自大心理與無法遏制的貪慾,使她不能甘心於與慈安比肩。既然在葬位的選擇上必須屈於慈安之後,就要在陵寢的建築與裝飾上超過慈安,以顯示她的與眾不同。慈禧陵的重修工程歷時十三年,直到她死前才告結束。重建後的隆恩殿與東西配殿,在建築材料的貴重、工藝的精湛、裝飾的奢華等方面均居於清朝皇后陵寢的首位。即使是與清朝皇陵相比,某些皇陵也要比她遜色很多。慈禧不僅使她的陵寢建築達到了一個令人難以企及的高度,而且她的隨葬品之奢華也令人瞠目結舌,嘆為觀止。慈禧的隨葬品分為兩部分:生前置放於墓中金井裡的珍寶與下葬時的隨葬珍品。據清宮檔案《大行太皇太后升遐紀事檔》記載,慈禧生前先後向金井中放了六批珍寶。第一批放於光緒五年三月二十五日。當時慈禧陵尚未正式竣工。放入金井的有:金棗花扁鐲一對、綠玉福壽多三配件一件。第二批放於光緒十二年三月十二日,有:紅碧鑲子母綠彆子一件、紅碧長壽字佩一件。第三批放於光緒十六年閏二月十九日,有:正珠手串一盤、黃碧葡萄鼠佩一件、紅碧彆葫蘆蝠佩一件、綠玉佛手彆子一件、紅碧雙喜佩一件。第四批放於光緒二十八年三月初八,有:白玉靈芝天然小如意一柄、白玉透雕夔龍天干地支轉心璧一件、紅碧一件。慈禧死前十天,即光緒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放入珍寶有:金鑲萬壽執壺二件、金鑲珠石無疆執壺一件、金鑲真石玉杯金盤二份、金鑲珠杯盤二份、分雕通玉如意一對。三天以後,即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十五日,慈禧又命人將下列珍寶送入金井:金佛一尊鑲嵌各種珍珠二百六十九顆、玉佛一尊、正珠念珠二盤、雕珊瑚圓壽字念珠二盤、珊瑚念珠一盤、玉壽星一尊。慈禧下葬時隨葬的珍寶究竟有多少?他的心腹太監李蓮英親自參加了慈禧棺中葬寶的儀式。據他和侄子所著的《愛月軒筆記》記載:慈禧屍體入棺前,先在棺底鋪三層金絲串珠錦褥和一層珍珠,共厚一尺。頭部上首為翠荷葉;腳下置粉紅碧璽蓮花。頭戴珍珠鳳冠,冠上最大一顆珍珠大如雞卵,價值一千萬兩白銀。身旁放金、寶石、玉、翠雕佛爺二十七尊。腳下兩邊各放翡翠西瓜、甜瓜、白菜,還有寶石製成的桃、李、杏、棗二百多枚。身左放玉石蓮花,身右放玉雕珊瑚樹。另外,玉石駿馬八尊,玉石十八羅漢,共計七百多件。安葬完畢,又倒入四升珍珠,寶石二千二百塊填棺。而按「內務府簿冊」載,殮入棺中珠寶玉器有:正珠、東珠、紅碧、綠玉、珊瑚壽字、珊瑚喜字、珊瑚雕螭虎、龍眼菩提等朝珠;大正珠、正珠、東珠、紅碧、綠玉、珊瑚圓壽字等念珠;綠玉兜兜練;正珠掛紐;金鑲正珠、金鑲各色真石珠、金鑲珠石、金鑲各色真石、白鑽石葫蘆;金鑲紅碧正珠、金鑲藤、鍍金點翠穿珠珊瑚龍頭、白玉鑲各色真石福壽、綠玉鐲;正珠、東珠、金鑲正珠龍頭等軟鐲;綠玉、茶晶、白玉皮、瑪瑙等煙壺;洋金鑲白鑽石、洋金鑲珠帶別針等小表;洋金鑲白鑽石寶桃式大蚌珠、白玉魚蚌珠、白玉羚羊等別子;白玉透雕活環葫蘆、綠玉透雕活環、珊瑚魚等佩;漢玉珞、漢玉仙人、漢玉洗器;白玉貓、黃玉杵、漢玉針、漢玉羚羊、雕綠玉扳指;藍寶石、紅碧、紫寶石、祖母綠、茄珠、大小正珠、綠玉、蚌珠、綠玉鑲紅碧亞等抱頭蓮;珊瑚綠玉金鑲紅白鑽石等蝙蝠;金鑲紅白鑽石蜻蜓;金鑲白鑽蜂;紅碧、綠玉穿珠菊花;金鑲各色珠石萬代福壽;金鑲鑽石等冠口;金翠珠玉等佛手簪;綠玉、珊瑚、紅藍寶石、紅白鑽石、祖母綠等鎦;黃寶石、鑽石、紅碧、白鑽石、大正珠等帽花。以上哪一個記載更加真實可信,今天我們已很難確認。由於在她死後十九年,她的「萬年吉地」被軍閥孫殿英炸開,不但屍骨盡遭暴露、羞辱,隨葬的奇珍異寶也被洗劫一空。享盡人間榮華富貴的「老佛爺」,只留下孤獨的荒冢任後人評說。慈禧遺骸
推薦閱讀:

1984年對慈禧太后墳墓進行清理 乾屍旁竟還有個神秘黃色包裹
慈禧統治時期允許私人辦報
慈禧與慈安「兩宮聽政」,若有分歧要聽誰的?
為何慈禧要三次入殮,真相的背後讓人毛骨悚然!
小故事:慈禧坐汽車

TAG:慈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