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君臣的「天書降神」及泰山封禪
06-11
過於嚴肅的滑稽劇 ――宋真宗君臣的「天書降神」及泰山封禪 赫連勃勃大王 宋真宗在位二十五年,人不是壞人,但確實講,他除了「澶淵之盟」之外也沒做過太多好事。後人一想到他,只有兩件事情讓人「惦記」,一是澶淵之盟,一是「天書封祀」。 「澶淵之盟」雖是「城下之盟」,仔細推之,利大於弊,對於特別愛面子的中原漢族統治者,也不是特別過不去或者丟臉的事情,偏偏王欽若小人,為了排擠陷害寇準,硬把「澶淵之盟」說成是件恥辱不堪的事情,不僅讓宋真宗為此鬱鬱寡歡,吃不香,睡不著,天天與自己較勁,越想越悶,總覺要再辦成一件漂亮事沖淡「澶淵之盟」帶來的心中陰影。 從性格上講,宋真宗屬於那種感性化的君王。從智商上講,宋真宗更是中上之君。正因如此,宋真宗心中一有疙瘩,還就真難解開。鬱鬱寡歡之間,宋真宗就問王欽若:「我現在該怎麼辦?」 王欽若善揣人意,知道宋真宗心中厭戰畏戰攪成一團,便先用話來激:「陛下您如果能再親自帶兵北伐,攻取幽燕之地,肯定能洗刷澶淵之盟的城下之恥!」 宋真宗更不高興,心想他媽的哪壺不開提哪壺,如果有這魄力,當時我就不與契丹講和了。這些「心裡話」還不好直接和臣下說,宋真宗便敷衍:「河北百姓,剛剛喘口氣,我不忍心再起戰事把他們陷於死地。愛卿你再想想還有沒有其他讓我能揚威吐氣的事?」 王欽若摸著自己脖子上的肉瘤,故作沉吟狀,良久,他回答說:「陛下如果不用兵,就只能做出一項大功業,恃此鎮服四海,誇示夷狄。」 「什麼能是大功業呢?」宋真宗問。 王欽若出主意:「封禪,這就是大功業……但是,要封禪,必須得在有天降神瑞的前提下才可以施行……」老王邊自言自語邊「恍然大悟」:「呵,對了,天降神瑞,哪有那麼巧的事,前代帝王不過皆是以人工製造祥瑞罷了,古代賢君也是以人神道設教,借上天的名義干大事情啊。」 宋真宗一個勁兒點頭。如此容易的「大功業」,不得不令人怦然心動。恰巧,前幾日剛剛有個汀州黥卒(類似勞改兵士)名叫王捷的,自稱在南康山路上遇見一個姓趙的神道,授給他一個「小鐶神劍」。據王捷講,那個道人就是天上的「司命真君」。此事由宦者劉承珪上報宋真宗,馬上賜王捷名王中正。當月,「司命真君」又在王捷家顯靈,自稱是趙家先祖。王欽若恰當其時提出「封禪」之事,估計也是善揣上意,知道宋真宗要找心裡寄託,馬上借題發揮,皇帝一高興,他自己自然會因此加官進爵。 宋真宗臉上笑言盪開,顯然開心不已。但是,他還有顧慮,就問王欽若:「宰相王旦萬一不同意怎麼辦?」 王欽若拍胸脯:「我轉告他,說道是陛下您的本意,他應該聽話。」果然,王旦得知是皇帝要搞「造神運動」,也不好明確表示反對,對王欽若支支吾吾,勉強表示同意。 宋真宗還是心裡不踏實。過了幾天,他晚上到秘閣(皇家圖書館)閑逛,遇見值班的大臣杜鎬,便忽然問:「愛卿你知識淵博,學富五車,古代天降《河圖》、《洛書》的事情,確有其事嗎?」杜鎬乃一老儒生,不知道宋真宗話外的意思,他也就事論事,回答說:「那些都是古代君王以神道設教罷了,應該不是真有其事。」如此之說,恰與先前王欽若之言偶然相合,「帝由此意決」。既然古代聖君都這麼干,我依樣畫瓢應該不會出岔。宋真宗想。 他回宮後,不顧天色已晚,馬上派人召宰相王旦入宮相飲極歡,臨別,宋真宗又親執一把黃金壺,對王旦說:「此酒味道極美,您回家後與妻兒老小一起享用吧。」王旦回府,打開酒壺一看,裡面滿滿一壺大粒珍珠。王宰相明白人,知道皇帝以此買自己不說「不」,「自是不復持異,天書、封禪之事始作。」 轉眼到了明年,是為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朝的年號很好玩,基本上就是一個年號就是那一時期皇帝的所思所想以及國家大事的濃縮。大正月,宋真宗就把宰相王旦、知樞密院事王欽若等一幫臣子叫到崇政殿,煞有介事地說:「朕在寢殿睡覺,簾幕府帳皆是厚厚的青色織錦,基本上不透光。去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陰曆),半夜時分,朕剛要入眠,忽然卧室滿堂皆亮,我大吃一驚,仔細觀瞧,見到一個神人忽然出現,此人星冠絳袍,對我說:『下個月三號,應在正殿建一個月的黃籙道場,到時會降天書《大中祥符》三篇(也是老三篇),勿泄天機!』朕悚然,起身正要答話,神人忽然消失,我馬上用筆把此事記了下來。十二月一日,朕疏食齋戒,在朝元殿建道場,整整一個月恭敬等待,惟恐錯過神遇。真巧,皇城司上奏說,左承天門屋南角,有一條黃帛掛在鴟吻尖上。朕馬上遣人去看,是二丈多長的黃帛,捆紮一物,恰似書卷形狀,緘封處隱隱有文字,我估計,這可能就是夢中神人所講的『天書』吧。」 看見真宗皇帝這個「主角」演員講了這麼多「台詞」,王旦等人知趣,馬上跪賀:「陛下至誠,感動上天,果然有祥瑞出現」,於是,「皆再拜稱萬歲」,然後,為了更加「入戲」,王旦還依據事先準備好的「台詞」,說:「天書啟封前,應屏去左右旁人。」真宗皇帝搖頭:「說不定天書內容是上天示警,誡告朕施政有缺失,朕豈敢隱瞞呢,還是眾大臣一起敬觀。」 於是,各演員各就各位,宋真宗本人也步行至承天門,「焚香望拜」,兩個太監身手敏捷,竄上梯子捧下「天書」(估計就是這些人放置的,熟門熟路,)然後王旦跪奉,真宗「再拜受書」,轉悠半天,才命陳堯叟啟封。這「天書」還真有字在上面,「詞類《尚書?洪範》、《道德經》」,字古意明:「趙興命,興於宋。居其器,守於正。世七百,九九定。」甭說,如果「世七百」,僅作「七百年」講,南北宋加起來一天當兩天算,還差不多這個數。待眾臣大眼小眼都瞧清楚了,「天書」封藏於「金匱」之中,君臣又再大肆慶賀了一番,並改承天門為「承天祥符門」,依此正式改元。 「大戲」開始,再不能停。以兗州「父老」呂良為代表,有一千二百八十七人「詣闕」請願,要求皇帝封禪。看見這些「群眾演員」很賣力,真宗皇帝親自接見,假模假樣地推讓:「封禪大事,歷代罕行,難徇所請。」「父老」演員們一萬個「不答應」,「國家受命立國五十年,已致太平,天降祥符,天人感動,應封禪以報天地。」對答之後,「詔賜緡帛遣之」,群眾演員們歡天喜地,拿著賞物跳踴而去。很快,兗州及各路進士孔謂等八百四十人「詣闕請封禪」,當了好久「分會場」指揮後,兗州知州「又率官屬抗表以請。」最後,宰相王旦率文武百官、諸軍將校、州且官吏、蕃夷等「全國各族人民」二萬四千三百七十人「詣東上閤門,凡五上表,請封禪」。這麼大的「集會」,組織起來肯定費了不少勁,集體請願死活「要求」真宗皇帝封禪。 錦上添花,天書喜訊又傳來,內廷功德閣又降「天書」。於是,大中祥符元年四月一日(陰曆),宋真宗下詔當年十月要去泰山封禪,並命王旦、王欽若等人為主要的大禮使。雖迷狂如此,宋真宗本性不是壞人,還真怕「封禪」這一形象工程太費錢,便問時任權三司使(代理財務部長)的丁謂,是否此行要超出本年度「預算」。丁謂大奸之人,專以媚上為已任,馬上「義正言辭」地回稟:「以為臣計之,綽綽有餘,不必耽心費用問題。」真宗皇帝聞言大喜。 一個多月後,宋真宗又向大臣們說,他自己又夢見神人,告知四月上旬已於泰山又降天書。王欽若識趣,回去馬上安排,當天連夜入宮急奏:「四月甲午,有木工董祚於醴泉亭北發現材木上有黃帛,上面有字,但常人不認識。皇城使聞訊前往,見天書上有皇帝御名,故而馬上馳告。」 於是,宋真宗命王旦為「導衛使」、前往泰山「奉迎」天書。此行隊伍也是乍乍呼呼,大張旗鼓,廣設儀衛,惟恐天下人不知道。天書迎回後,真宗皇帝「再拜受」,大臣陳堯叟啟封,別人不認識上面的字,惟獨這個澶淵之盟前建議皇帝逃往金陵的老陳認識,高聲朗讀上面的「吉文」:「汝崇孝奉,育民廣福。錫爾嘉瑞,黎庶咸知。秘守斯言,善解吾意。圖祚延永,壽歷遐歲。」剛剛讀畢,又有事先安排好的小太監踉蹌而入,上氣不接下氣,大聲言稟說御花園中剛才有五色祥雲,宣示天書時,恰恰有一朵金黃色雲朵幻化成鳳凰形狀,在殿上久駐不去。大家抬頭,其實什麼都看不見。 一切醞釀得差不多,十月辛卯,宋真宗一行大駕發東京,直向泰山而來。這支封禪隊伍浩浩蕩蕩,一路奏樂,大張儀仗,好不熱鬧。半路,還有一位高價雇請的「外國演員」(大食商人)獻玉圭,自稱其祖爺爺的爺爺得自「西天」,一直是傳家寶,老祖宗並有遺言:「好好保護寶物,待中國聖君行封禪禮,馬上馳往上貢。」如此神神秘秘的「跳大神」,花費億巨,僱傭了如此多的「演員」參與,知道底細的人越來越多,其實,大戲主場沒開始,莊嚴已經變成了滑稽。 泰山在當時還未似今日道路皆以石梯護欄沿導,「回馬嶺至天門,路險絕,」每個參加封禪的官員都要專門役夫負責,「人給橫板各二,兩首施彩帛,巽親從卒推引而上」。雖然侍從人等皆疲頓不堪,總導演宋真宗「辭氣益壯」,老小夥子健步如飛,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煞是興奮。可見,精神的力量真是無窮。 皇帝封禪,不是現代人想像的群臣百官都跟著,而是為數不多的趙家皇族與禮官陪同,眾官皆于山間谷口等待。封禪禮儀很繁瑣,三獻、讀玉冊、封金玉匱、閱視等等。一幫人凍得哆嗦,心裡罵罵咧咧,終於等到山上稱賀之聲,大家知道苦時辰終於捱過,「山下傳呼萬歲,振動山谷」。其實,宋真宗此次封禪最大的貢獻,是對泰山旅遊業的「支持」,泰山的岱廟和碧霞祠兩大建築群,均由宋真宗創建。倘若宋真宗當時不在那裡大興土木,估計泰山旅遊日後還真不成氣候。 一路走了十七天,登了半天山,浪費八百萬貫錢,感冒風寒患者數千人,宋真宗終於演完了這出封禪大戲。回京後,宋真宗又受群臣所上尊號,「宰相王旦等各進秩有差」,可以講是皆大歡喜,大家都得到自己想要的,只是國庫越來越空。 「帝(真宗)自東封還,群臣獻賀功德,舉國若狂。」 「舉國若狂」四字,一語道出了中國特有的政治生態,只有上層喜好某事,必定會引至群體效應,一發不可收拾。 封禪祭天,下一步,當然就要去汾陰祀后土。群臣錦上添花,陝州官員進奏說:「黃河清」,大詞人晏殊也湊熱鬧,獻《河清頌》。「黃河清,聖人出」,中國這句古話,完全是沒有任何科學根據的神話。當然,人定勝天,三門峽水庫確實讓黃河清了一小陣兒,很快淤積成災,黃河泛濫便從河南推移至陝西。不過,並非朝中所有大臣都阿諛取容,龍圖閣侍制孫奭就上言進諫,列舉漢武帝、唐玄宗「誇示後世」、「崇尚虛名」的前鑒,一針見血指出,群臣雖然「率皆稱賀,退而腹非而竊笑者,比比皆是」。「帝知其忠而不能從。」 北宋皇帝倒有一個好傳統,即從不因大臣沮議而濫殺濫罰,僅僅是「不聽」、「不從」而已。 大中祥符四年(公元011年),真宗又帶大幫人到汾陰祭祀后土,耗費一百多萬貫。所有這些造神浩劫,大率是由時稱「五鬼」的王欽若、丁謂、陳彭年、劉承珪、林特等人牽頭操辦。特別是王欽若,其人短小丑陋,脖子上還有個大肉瘤,但「性傾巧,敢為矯誕,智數過人」,真宗皇帝特別喜愛此人,一日不見,惘然若失。 由於真宗皇帝喜歡天書祥瑞此類事情,宋朝道教達至繁盛,各地建起道觀無數。同時,為安放「天書」,宋真宗還在丁謂建議下批准修建昭應宮,極侈土木,規模宏大。 有群臣諫勸,丁謂對真宗皇帝說:「陛下富有四海,建一宮崇奉上帝(道家神靈),有何不可。您現在還未有皇嗣,於宮城內乾地營宮,正可以祈福。如再有大臣諫阻,以此諭之,諒他們不敢再多言。」 昭應宮按計劃要十五年才能建成,但丁謂等人不計財用,勒令工匠加班加點,七年就蓋成了這組巨大的皇家道觀群,有房屋近三千間,窮極壯麗,誠為宋朝裝點門面的「國家大劇院」。修建過程中,盡善盡美,「小不中程,雖金碧已具,必毀而更造,有司不敢計其費。」如此巨大的工程,基本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當然,屋子建得很好看,倒不是稀奇古怪像雞旦。奇特的是,丁謂讓人用上等好玉重刻天書內容立於昭應宮的寶符閣內,還刻雕宋真宗塑像「侍立」,皇帝金像「站崗」,歷史上真不多見。 太中實符五年(公元1012年),宋真宗又對群臣講:「我夢見神人傳玉皇旨意,告訴我授天書的人是我們趙家先祖趙玄朗。轉天,我在延思殿設道場,親自拜見了先祖。先祖告之我們趙家乃軒轅皇帝之後,還盡述發家歷史。然後,先祖乘五色祥雲離去。」真宗皇帝此時真是走火入魔,謊話趙撒越大。從前還都是夢中相見,現在,他連清醒時都能和「聖祖」座談了。於是,群臣「再拜稱賀」,下詔天下避「玄朗」之諱。所以,「楊六郎」,原名楊延朗,因此才改名楊延昭。而且,宋朝人皆以「元」代「玄」。 皆大歡喜之間,也有「不和諧」之事。大中祥符八年,真宗皇帝的八弟榮王趙元儼的王宮起火,大火綿延,把皇宮內的左藏庫、朝元門、崇文院、秘閣都燒成白地,此次火災損失億巨,左藏庫內金帛無數,秘閣內廣聚天下珍異及圖書,連宋真宗本人跺地嗟嘆:「兩朝所積,一朝殆盡,誠可惜也!」不久,經過「有關部門」調查,發現大火竟然是榮王趙元儼的侍婢韓氏所為,這個姑娘人小鬼大,從王宮中偷盜金器,又怕主人點數事發,索性放起一把火毀滅證據,結果,惹成如此天大的災禍。「勞動人民」貪圖幾個金鐲子,竟然毀焚了幾億個金鐲子的財物,上下大怒,依法,「詔斷韓氏手足,令眾三日,凌遲死」,陰間地獄裡,這位韓姑娘也再載不了金鐲子了。在「階級分析」的年代,「工農兵」知識分子可能不讀古書,沒有發現這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多麼好的素材啊,勞動人民子女,苦出身,做丫鬟,編劇大可以把這個宮女貪心偷金鐲子衍變成為了賣錢支援「表哥們」的起義或者秘密活動。至於一把大火,當然不是毀滅罪證,導演們可以編成是革命小姑娘義憤填膺,對封資修的痛恨使得她要燒毀一切害人物。筆者估計,當時如果有編劇想出這個題材,肯定就不是八出樣板戲,而是九出樣板戲了。特別是燒毀的左藏庫和秘閣,一個是真金白銀,數量可能夠支付遼朝歲幣幾十年;一個是絕世藏書,中國文化的精髓,肯定因之焚毀不少,畢竟是皇家藏書,全是稀世珍本。 其實,出事的榮王趙元儼為人「寡嗜飲,惟好隸書,好為文詞」,且為人至孝,神情端嚴,「嚴毅不可犯,天下崇憚之,名聞外夷」,挺好的宗室幹部。家門不幸,出此逆婢,連累得這位爺被削去節度,王爵也被降封,改為端王。 眾臣惟惟之間,大臣孫奭一直力持反對意見,一個勁上書勸諫,以唐明皇為例,講他直至馬嵬兵變才配悟,悔之無及,奉勸真宗皇帝勿蹈覆轍。宋真宗智商不低,人品秉性也屬善良,親自召見孫奭 ,做說服工作:「封禪祀地,並非始於唐明皇。即使現在的禮儀,也應襲當時的《開元禮》,不能以天寶之亂就否定一切。秦朝以暴虐著名,但現在的官名、詔令、郡縣之法,皆是沿用秦朝舊制,萬萬不能因人廢言!」見說服不了老孫,宋真宗夜間又達旦不寐,親自寫作,著《解疑論》以示群臣。「真宗皇帝聽斷之暇,唯務觀書。每觀一書畢,即有篇詠,命近臣賡和,可謂好文之主也。」(《庚溪詩話》)估計演戲到最後,真宗皇帝本人入戲太深,連他自己都覺天書祥瑞什麼的皆是真實存在。如此精神狀態下,眾臣附和,真宗本人文筆不錯,估計《解疑論》寫得也是「白馬非馬」,讓人云里霧裡。觀宋真宗自己作的詩文《勵學篇》,很感這位帝王不失好玩和厚道:「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若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此詩意境雖不高,語意平實,實際上從根本上反映出宋代對士人的寬容,也顯示出整個社會文質彬彬的精神狀態。 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宰相王旦病死。臨終,他對兒子說:「我一生沒有大過錯,惟恨不諫皇帝納『天書』。我死之後,當削髮披緇以斂。」老頭子數年來每逢天書「大神」把戲開演,他身居首輔,自然要領頭表演,「常悒悒不樂」。為此,懊悔得不行,臨死還要求以僧禮入葬。 由於王旦臨終極力推薦,寇準又被召回京中。寇準外放多年,他女婿王曙在內閣當郎官,與太監周懷政關係很好,先前寇準也希旨,報說所在郡治也有天書,很是「識趣」,由是被複召入朝中。此時,他的門生就勸說:「你一到河陽,馬上稱病堅持要外補為官,此為上策;如果入見,也可揭發天書之事皆是偽造的祥瑞,此為中策;最下策則是再入中書省視事,如此則平生威望盡損。」寇準不聽。入朝不久,最終果然不得好報,南貶蠻荒,死於窮途。 乾興元年開著(公元1022年),宋真宗崩,時年五十五,在位二十六年。其子宋仁宗繼位,史臣稱「(宋)仁宗以天書殉葬山陵,嗚呼賢哉!」此話也是不知就裡,宋仁宗繼位時是個十三歲的少年,萬事由真宗皇后劉氏做主,娘倆是知道「先帝」酷愛天書才把這些東西陪葬,如同以王夫之真跡陪葬唐太宗一樣,而並非是想為宋真宗「遮醜」。 又過七年,宏麗的昭應宮因被雷電擊中,燃起大火,連燒幾天幾夜,成為一堆灰燼。劉太后本想再建,大臣范雍等人立諫,以「天」說事,認為這是上天示警,不能再憚民力重建。「(劉)太后與帝(仁宗)感悟。」任由這座北宋的「國家大劇院」自生自滅。其實,昭應宮如果不被燒毀, 到今天也應該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可以當宮殿,當博物館,即使宋代以後改朝換代,仍可充為實用。假如耗銀億萬隻為形象工程蓋成個大玻璃罩子,勢必會成為千秋萬世之羞。而且,土木結構還好拆用改建,亮玻璃大柱樑水泥礅,只能是毫無意義的現代垃圾。 「天書封禪」千百年來雖廣為人詬病,主要是宋真宗君臣妄誕不經,勞民傷財。但是,從實際情況講,天書降神浩劫和祭祀活動也算「拉動內需」,傷財未動筋,勞民未傷骨。而且,「天書降神」,從某種意義主進,在外交政治上於北宋而方還有「積極」意義。這一點,為元朝撰編宋、遼、金史的儒生早就有所發現: 「真宗英悟之主。其初踐位,相臣李沆慮其聰明,必多作為,數奏災異以杜其侈心,蓋有所見也。及澶洲既盟,封禪事作,祥瑞沓臻,天書屢降,導迎奠安,一國君臣如病狂然,吁,可怪也。他日修《遼史》,見契丹故俗而後推求宋史之微言焉。宋自太宗幽州之敗,惡言兵矣。契丹其主稱天,其後稱地,一歲祭天不知其幾,獵而手接飛雁,鴇自投地,皆稱為天賜,祭告而誇耀之。意者宋之諸臣,因知契丹之習,又見其君有厭兵之意,遂進神道設教之言,欲假是以動敵人之聽聞,庶幾足以潛消其窺覦之志歟?」 所以,針對遼朝上層好神信鬼的習氣,宋真宗君臣搞這些大把戲,確實也讓遼朝使臣看得眼花繚亂,並數次派人來觀禮,實生羨慕感嘆之情。宋朝在當時代表「先進文化」,大臣們雖然絕大多數附和,積极參与「表演」,但基本上沒人相信,連給宋真宗首先出壞主意的王欽若一開始就明確表示這是「以神道設教」,是高級愚民術。但是,相對於篤信薩滿類原始宗教的契丹人,他們對「天書」、「天神」、「祥瑞」之事,寧可信其有,絕不信其無。已是友好鄰邦的大宋國天書頻降,符瑞遍地,皆是使臣親眼所見,回國後一經渲染,說不定還對遼國君臣起到了一定意義的震懾作用。宋遼百年之好,可能「天書封祀」還真有一定的作用!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去泰山的旅行該如何規劃?
※清朝陝西布政使寧之風曾在寧陽神童山讀書,留下這個美麗的傳說
※第一次爬泰山,要多久?走哪個路線好?
※泰山,你不知道的故事(2)
※當今武術界8位泰山北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