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正文 字體大小:大 中 小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2012-01-11 14:59:24)

轉載

標籤: 孔子 gb2312 宋體 《紅樓夢》 中國白酒 雜談

「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一首《將進酒》千古傳唱,道出了千古風流人物李白的心聲——「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同時也將中國白酒文化推向了極致——自古以來那些聖賢無不感到孤獨寂寞,唯有寄情美酒的人才能留下美名。難怪現代詩人余光中在《尋李白》中說李白: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可見自古以來,中國白酒文化便與「高處不勝寒」的聖賢文化、英雄文化緊密的聯繫在了一起。如果說中國歷史上各時代的文明是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酒文化就是傳承這些文明的一條主線。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每一個偉大的文明中都包含著酒的文明。在燦爛的文明果實中,隱隱的散發出酒的香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國文化的發展史,就是一部酒文化發展史。

大凡雄才大略者,多是能飲善飲之人,這其中萬世師表的聖人孔子就是個豪飲之士,《十國春秋》載:「文王飲酒千鍾,孔子百觚。」高興時,「肉雖多,不使勝氣;惟酒無量,不及亂」。而隨著儒家學說兩千餘年的興盛,中國的酒文化亦長久不衰,並伴隨著孔子的酒思想源遠流長,滲透在中國文化的骨血里,由此可見,中國白酒的發展歷史,與中國文化的發展相伴相生,天生便已是貴族的產物。

酒,也成為中國文化的見證者,一個簡單的例子便是一部《詩經》短短三百餘篇文章,其中有酒的就佔了三十篇這正印證了中國古代文化專家柳活征先生那句話:「古代初無尊卑,由種穀作酒之後,始以飲食之禮而分尊卑也。」從這個意義上說,文明從有酒開始。

文化是情緒的表達,而酒是情緒抒發的催化劑,看中國歷代詩詞,無一不是文人墨客們某時某刻情緒的宣洩,不管是「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還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也不管是那「零落棲遲一杯酒,主人奉觴客長壽」還是「近來逢酒便高歌,醉舞詩狂漸欲魔」……這些無一不是當事人以酒為媒而進行的情緒表達,恰恰因酒這一媒介的存在,使得歡快的更加淋漓,悲傷的更加痛快,激昂的更加震撼。

酒,恰恰在以情緒抒發為主體的中國詩詞文化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酒在文化中,文化亦在酒中。「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在其《酒德頌》中高度抽象地概括了他喝酒的無上境界:「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靜聽不聞雷霆之聲,孰視不睹泰山之形,不覺寒暑之切飢,利慾之感情。」正是他這一喝,便有了千古傳唱的《酒德頌》,也為源遠流長的中國酒文化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甚至連曹雪芹的《紅樓夢》,沒有酒也是寫不出來的。曹雪芹在寫《紅樓夢》時,窮困潦倒,即便是「舉家食粥酒常賒」,也是要喝酒的。他的好朋友敦成曾寫過一首《佩刀質酒歌》的詩,前面小序寫道:「秋曉,遇雪芹於槐園,風雨淋涔,朝寒襲袂,時主人未出,雪芹酒渴若狂,余因解佩刀沽酒而飲之。雪芹歡甚,作長歌以謝余,余亦作此答之。」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的文人與酒的關係是多麼深了。

從「青梅煮酒論英雄」到「杯酒釋兵權」,再到中國近代紅軍四渡赤水前的「茅台洗腳」,這一切因酒的存在使得中華五千年文明史變得更加跌宕起伏,充滿了深刻的內涵。

很難想像如果沒有了酒的存在,我們今天還能否看到那千古傳唱的「一斛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是否能有《水滸傳》中武松打虎的精彩片段,是否還有《紅樓夢》中史湘雲醉卧芍藥花下的無限詩意……

及至近代,隨著紅酒大舉進軍中國市場,被賦予了貴族文化的廉價成本葡萄酒,成為餐桌新寵,甚至於一歐元的法國低質紅酒,到了中國也賣到了上百元的價格,而事實上,人們品的恰恰不是酒本身,而是炫耀著因蘊含在酒中的貴族文化。

同樣的,中國白酒的發展也因文化的存在而開始了新的征程,各白酒品牌紛紛在尋找著新的發展契機,「國酒」有了茅台,於是「國窖」有了1573,「國井」有了古井貢,洋河大麴打出了「藍色經典、男人的情懷」的口號,捨得酒則號稱「品捨得酒,感悟智慧人生」……與中國文化融會貫通的中國白酒,如果沒有了文化的內涵,那些古董似的,奇形怪狀、灰頭土臉白酒包裝,還能有什麼意義。也難以想像沒有了品酒就是品文化的概念,人們是否還會有一擲千金去「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的豪邁。

由此可見,文化發展史中,酒扮演了催化劑的重要作用,同樣的,文化亦推動了酒的傳承與發展,文化的傳承離不開酒的媒介,白酒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灌溉。

分享:
推薦閱讀:

愛與寂寞
寂寞和孤獨的區別是什麼?
因惦念而寂寞,因愛而溫順
少了自己去看電影的勇氣?
為什麼團戰可以輸,寂寞必須死啊?

TAG:寂寞 | 约拍 | 聖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