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文藝的旅行目的地:到日本的小島上逛逛美術館

瀨戶內海上安靜地飄浮著許多小島,每天限定的幾班小船來往於島嶼之間,來這裡的人大多都是各國的藝術愛好者,脫離了城市「盒子里的美術館」,這裡的美術館和遊客玩起了捉迷藏,每找到一個,都使人驚喜萬分。

文、攝影 | 傅蕾

編輯 | 譚浩

從日本的東北方向趕往瀨戶內海需要十多個小時。乘新幹線,經過城市、田野和工業區,擠一擠下班高峰,再坐船和大巴,看著太陽落山,隨潮水漲退,我們終於在夜間到達。

瀨戶內海上安靜地飄浮著許多小島,每天限定的幾班小船來往於島嶼之間,來這裡的人大多都是各國的藝術愛好者,人不算多。

他們中大多數都像是失了魂般遊離在幾座島之間,這麼說一是因為七月底四國的天氣炙熱,無論在平地或者山間,走出室內幾分鐘,上衣就濕透了;二是來這裡的人像是固定的,我們總是在某天某座島上偶遇,互相就在點頭間認識了。

這樣獨特的空間讓人舒心,脫離了城市「盒子里的美術館」,這裡的美術館和遊客玩起了捉迷藏,每找到一個,都使人驚喜萬分。

五天的時間,我們並沒有走遍瀨戶內海上所有的島嶼,因為巴士和船隻班次太少,留下了許多遺憾。相對於一般城市裡的美術館,交通便利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展館的參觀人數,甚至是經營狀況。但在瀨戶內海上,零星的美術館在幾乎與世隔絕的環境下,反而為藝術鑒賞創造了另一種可能性。

島嶼之間的交通不便像是一場心照不宣的儀式,海浪推打帶來的緊張和期待感是進入這片領土的必要過程。而隱藏在地下的美術館、和隨處可見的藝術作品全被山影海景包裹起來,不可思議又充滿魅力。

直島

船還沒抵達港口,就遠遠地看到了妹島和世設計的碼頭和草間彌生的波點大南瓜。它們被孤零零地放置在海邊,顯得格外冷清。

直島面積僅8平方公里,住著3000多島民。放眼望去,整座島就是一座不太高的山,沒有綿長的海岸線和熱鬧的海灘,島上展出的大多都為現代藝術作品,港口的一片冷清模樣把我心中現代藝術的艱澀營造得恰到好處。

直島標誌性的草間彌生大南瓜

下船,坐shuttle bus幾經輾轉,終於到達期待許久的Benesse House。其實,在直島過夜的選擇很少,除了少量且狹小的民宿或者劍走偏鋒搭起帳篷,所剩的唯一選擇就是住進直島現代美術館裡。

這所由安藤忠雄設計的建築集美術館與住所為一體,山腰和山頂分別座落著一棟。與安藤忠雄在世界各大城市的建築物大同小異,混凝土牆面和乾淨利落的幾何線條及切角是這些建築的特點。坐著巴士向山頂駛去,時隱時現的海面和窗外快要溢出來的綠色,在車窗外交替閃過。不到五分鐘,我們就已經從山腰抵達山頂的美術館和Oval Rooms。

俯瞰Benesse House

Benesse House開放式的露台

住所和美術館一體的Benesse House美術館被安藤忠雄刻意地安排在了地下

隨處可見的混凝土設計

為避免因美術館的存在而遮蓋住山頂的美景,安藤忠雄刻意將建築安排在地面之下,所以這座灰色建築看似矮矮的,彷彿只有兩層樓高,其實地下自有玄機。室內格局也不按常理設計:旋轉樓梯的盡頭竟是一堵牆,大約三層高的空間只單獨放置了Bruce Nauman 的100 Live and Die霓虹裝置,電梯隱藏在各個角落裡,館內隨處可見的藝術品和特別安插在不同樓層的展覽廳錯落交叉著。

Benesse House美術館館內設計

逛了一圈,美術館並不大,收藏品卻十分豐富,其中基本都是90年代的名家之作,如David Hockney, Andy Warhol, Gerhard Richter等等。這裡雖然沒有Tate或MoMA的規模大,也不會定期策展,但住在這裡,背靠島嶼的高處,眺望大片的瀨戶內海海域,樓下又有小而精的美術館,窗外則是俯瞰全島的開放式陽台。純粹注視著這個建築、藝術和自然融為一體的空間,不得不感嘆現代藝術實在是多樣。

出自威尼斯雙年展獲獎藝術家Bruce Nauman之手,堆聚而成的霓虹燈閃爍者紅粉藍黃各色的挑釁警句:感受而後死,恐懼而後死,......而後死

從美術館踏出來,繞過兩扇門,走進一坪的小露台,那裡停放著一輛綠色的纜車。纜車盤旋向上通往的是山頂的住所Oval Rooms。外露的山肩上隱藏著綠皮纜車專屬的車道。纜車在山間垂直上升,透過車身三面透明的大窗戶,視野慢慢上升拓寬,直島的美景慢慢盡收眼底。

在預定房間時,我們特意選擇了美術館裡最別緻的住房Oval Rooms。僅有的六間客房圍著正中央的水庭園等距離划出一個完美的橢圓,屋頂的綠地從遠處望過去像一座被挖空的小山包。

Oval Rooms一層全景

通往Oval Rooms的走廊

閑逛一圈,很難想像這裡是上個世紀修建的,和美國的塔里埃森雷同,兩者都結合自然,住所和公共空間於一體,與世隔絕卻又不斷傳承的建築。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以書店起家的日本教育集團Benesse就開始初步計劃改造直島。

直至上世紀90年代初,集團總裁福武總一郎邀請到了安藤忠雄作為此次項目的總工程師,才將這個過去的工作廢料填埋場改造成了如今的文化綠洲,並把自己收藏的藝術珍品全運往直島。所以美術館內的住所才被命名為Benesse House。

直島現代美術館及Benesse House(住所) 從92年開始建設,10多年間,直島現代美術館的再修建還沒結束。房間的每堵牆壁都是不同畫家親臨現場完成,擺設的畫作也全是福武總一郎的個人收藏品。大大的落地窗外是石頭塊和灰色混凝土構成的開放式陽台,每戶住客之間並無遮擋,大可以環繞建築隨意走動。

Oval Rooms外開放式的陽台

自安藤忠雄接受Benesse集團的委託以來,安藤在直島上還陸續完成了地中美術館、李禹煥美術館、安藤美術館的修建。這三所美術館分別散落在山野樹林間,各地往返巴士班次也十分頻繁。美術館內收藏有大量藝術作品,其中不乏大家之作,如李禹煥的自然岩石和鐵板藝術,莫奈的《睡蓮》,James Turrell結合空間和光線展示的抽象藝術,Walter De Maria貼金木雕和直徑為2.2米的球體。

李禹煥美術館外

李禹煥美術館入口處

三所美術館中最具規模的是和Oval Rooms並山肩相望的地中美術館,如字面意思闡述,安藤摒棄了立足於地面的外觀設計,將美術館的結構全部建造於地下,地下的館內結構又被極簡的線條划出了複雜的空間感,十分有趣。

俯瞰地中美術館(圖片來源於flickr)

極具安藤忠雄設計風格的地中美術館館內

地中美術館一角,草地和混凝土

地中美術館館內James Turrell 視覺藝術作品之一

地中美術館內:莫奈的睡蓮(圖片來源於flickr)

Walter De Maria裝置藝術作品之一:貼金木雕和直徑為2.2米的球體組合而成的空間

逛完美術館下山,到達接近宮浦港的老居民區內,終於可以看見在山上難得一見的居民和拿著照相機到處遊走的旅客。市井味道隨著深入巷道而愈加濃重,「藝術之家」就藏匿於這些看似普通的居民房裡。

「藝術之家」是位於直島町老街木村區的一項嶄新的藝術嘗試,超越了島上美術館的傳統藝術形式範疇。在這裡,藝術家們在7所已無人居住的家屋室內注入現代美術元素來活化傳統建築。

角屋:藝術之家計劃的第一個家。房屋本身修建於200年前,1998年藝術家宮島達男受邀改造房屋,室內藝術作品Sea of Time 98』 的概念為時間的河

「藝術之家」分散在簡易地圖上東南西北的各個方向,你可以租用一輛自行車或是選擇步行在老街區找到它們,累了的話在路邊的喫茶屋或吃冰的小店休息片刻,繼續走一走還可能撞見一兩座神社。其實,從外觀上很難分辨出普通房屋和「藝術之家」,它們表面都保留了日本江戶到明治時期的建築風格,舊且矮。但「藝術之家」的室內卻十分前衛亦或剎寂。

はいしゃ:這個家的前身為一所家庭牙醫診所,藝術家大竹伸朗把老舊海報、雜誌和剪貼畫覆蓋在每個房間的地板牆面,將大型自由女神鵰塑置於室內,營造出其「舌上夢」的主題,代表了一個人通過回味口腔的味道來追溯記憶,巧妙地與牙醫診所產生聯繫

碁會所:碁會所字面意思是玩圍棋的地方。空間以禪為主題,木板上隨意鋪灑著庭院里栽種的五色山茶花落下的花朵

安藤忠雄改造的房屋南寺,與James Turrel在其室內的視覺藝術裝置合作完成

除了木村街區,混雜在老居民區內還另有一處異常熱鬧的地方。距離港口僅五分鐘步行,一棟花花綠綠的熱帶風情建築,極其印象派地修建在窄小的十字路口。其室內裝修之亂來,以至於大家都以其酷之名,慕名而來。

(圖片來源於flickr)

I?湯是個神奇的地方,日本傳統的泡湯在這裡被極具趣味性地玩弄了一番。澡堂整體設計出自同樣參與了藝術之家計劃的現代藝術家大竹伸朗。大竹的風格異常誇張和凌亂。他善於利用廢舊雜誌或者剪貼畫來拼貼出完整的意識流圖畫。整棟澡堂以白色為基調,澡堂外半空中懸掛著一台誇張的女人半躺燈具,瓷磚花花綠綠,毫無規律地堆砌在外牆。

(圖片來源於flickr)

雖然窄窄的玄關與任何一家日本街頭的澡堂並無異樣,室內卻是別有洞天:七彩的琉璃鋪滿了樓房的一面內壁;牆上貼有大型瓷磚壁畫,描繪著不同時期的女性泡澡圖和海洋動物;房間正中央的大象雕像立在男湯、女湯之間的隔牆之上;澡池裡五顏六色的可愛圖畫在水下搖搖晃晃的。整個人浸泡在池子里,感覺熱氣都彷彿是彩色的。

I?湯不管是從外部的建設到更衣室,廁所,入口處和室內,到處都懸掛著繪圖,海報,影片,陶瓷等藝術品。懶散的人群聚集在I?湯門口,給狹窄的路口製造了一些交通不便,滿面紅光的人從澡堂內進進出出,喝著門前自動販賣機的冷飲,扭一扭I?湯限定的紀念扭蛋,再飄飄然地從這裡沿途走回住所,短暫的兩日直島之行也在黃昏的直島漫步中繞著山路畫上了一個句號。

豐島

豐島比直島大了接近兩倍,但人口卻是直島的一半不到。作為四國地區最年輕的美術館島,豐島展現了更難被人類征服的自然之美。少了人群和聚落,來到豐島才算是真正體驗到了自然和藝術的完全融合。為了深入島上250多年的原始森林,我們選擇繞著直島中央的檀山騎行一圈。作為騎行的代價,我們的時間只夠前往兩個美術館,一大一小,分別藏身在海岸另一頭的山腳和山頂的小山包上。

騎行豐島的起點:檀山山下的海岸線

早上十點,三個人匆忙從豐島港口蜿蜒而上,飛快地騎過空曠的棒球場、幾戶人家以及田地。連續的坡道把我們送進檀山的森林裡,大片的樹蔭和時強時弱的蟬鳴在身後、當下和遠處一幀一幀地拼湊出日本電影里才欣賞得了的畫面。

坡道上標記的藝術愛好者之間暗號般的數字分別指示著美術館的所在區域。上山的整個過程持續了半個多小時,期間並未出現任何美術館。還沒到山頂,身上的汗和黏糊糊的防晒霜全浮上皮膚,陽光鑽進樹葉縫子狠狠地灼燒我們,加上一路來往的車輛很少,森林裡安靜得只能聽見自行車鏈默默絞動和三個人重重的呼氣聲。偶爾,騎得比我們還快的居民婆婆帶著遮陽帽一閃而過,身體還稍微前傾,禮節性地向我們打招呼。

等回過神來,檀山的最高點已經被我們甩在身後了。瀨戶內海和筆直乾淨的路面在一個拐角後沖入眼前,四周的梯田順著山頂分階排列到了山腳,剛剛騎過的坡路在左後方的樹林里若隱若現。於是索性繼續滑行而下,十來分鐘便到達山腳下的心臟音。

心臟音是法國藝術家Christian Boltanski散落於全世界的一項藝術企劃。到訪心臟音的人將心跳聲錄入檔案,並任其在全世界美術館裡隨機展示和播放。看似矯情卻十分有參與感的心臟音,在瀨戶內海的離島岸邊一角就這麼安安靜靜地存在著,這確實會讓人突然感性起來。

走進心臟音,布局再簡單不過,沒有什麼獨特的設計,好像醫院的一處門診。裡邊一共有三個小房間,它們分別用來錄入心臟音、聆聽心臟音和感受心臟音。錄完心臟聲後,走進心臟音感受室,漆黑一片只剩自己撲通撲通的心跳聲和隨著它發出微弱閃光的燈泡,黑暗中慢慢朝房間盡頭走去,你的心跳聲便越來越大。走到盡頭,兩個屬於自己的心跳聲彷彿重疊起來,被記錄的感受和自身的存在感便會無限放大。

錄入心臟音

聆聽心臟音

感受心臟音

之後,從山腳又折回山頂的豐島美術館,已經是下午一點左右。豐島美術館是建築師西澤立衛和藝術家內藤禮在2010年為瀨戶內國際藝術節合作修建。豐島美術館的特別之處在於建築本身就是館內展出的唯一藝術作品。沿著臨海公路旁的木棧小徑走幾百米,就是豐島美術館。

遠處看,它是一個內外不規則、自由曲線形的建築物。面積達40mX60m,高4.5m,這塊象牙白的扁形建築外表光滑得像是一塊被大自然風淋雨曬打磨而成的白色巨石,但這塊「石頭」頂上卻被開了兩扇切口均勻但形狀並不規則的天窗,似乎是在為了方便人們從外窺探建築里的面貌。

入口處外景

它的建築體是由一整片薄薄的混凝土殼搭出來的,不規則的形狀要一次成型很難,建築師西澤立衛與安藤忠雄一樣都利用了一種反建築的方式來創造一個自然與人直接溝通的場所。其具體方法其實是把上噸的土先堆積起來,填好形狀和大小,再在冬天一次性灌入水泥,等水泥凝固硬化,再把土全部掏空。

但水泥並沒有覆蓋美術館頂部的兩片不規則面積,以便形成後來的「天窗」,為了使館內採到自然光,後期加工也並沒有為天窗蓋上玻璃。躺在地上的時候,從兩片窗口望出去,遠處的天空和建築外的樹林恰好剪裁出一道愜意的景觀。

再仔細看看腳下,地面上零星分布著極小的孔,小孔不斷的冒出些水珠。由於地面微微傾斜,在館內的露天處匯成一灘水泊,當水泊達到一定程度,又順著小孔流下,消失不見。

幾乎所有人都會呆在美術館裡觀察水珠的變化,有的人躺在地上,望著窗外的樹與藍天,看著看著居然就睡著了。而時間空間里除了鳥聲、風聲、海浪聲,再沒有任何聲音。

紀念品商店按照迷你版的美術館修建,十分可愛

紀念品商店內

豐島美術館紀念品店裡販賣的食物好吃又不貴

犬島

犬島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環島一周僅需要步行一小時左右,對藝術巡禮體驗來說是最理想的尺度。

犬島上,島民的家更多地暴露在藝術之家的四周(和直島藝術之家計劃一同都由福武總一郎開設),庭院外雜亂的家用品,還有許多石材加工過的桌子、椅子、玄關前的落石和門柱就挨著島上的藝術之家。不時令人產生一種「這也是藝術品之一嗎」的疑問和幻覺。

行走途中,幾個正在忙農活的居民也熱情地和我們打招呼,從他們口中聽到有關於家門口藝術品的介紹是跟其他島嶼最大的不同了吧。其中一位老人還將我引入家中參觀自己搭出的「藝術之家設計」,屋裡滿地的水池養了各種植物。他還和我聊起了在東京的兒子。犬島的島民也太可愛了。

犬島藝術之家一角

後來看手冊才了解到犬島是一座帶有產業盛衰濃厚色彩的小島。曾經島上花崗岩堆積,最興盛時期竟有38處採石場,在日俄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國內對銅礦的需求,島上又出現了煉銅的精鍊所。因此而來到犬島勞作生息的人家最盛時期有1000多戶,5000多人。而隨著犬島工業使命的結束,如今人口僅減少到50人。

由煉銅精鍊所改造修建的精鍊所美術館

所以,90年代福武總一郎先生和他藝術之家計劃的到來,不僅將藝術和現代建築帶上小島,還帶來了一份難得的熱鬧。現在,犬島每年要接待大約3萬人的到訪,包括在島上過著柴米油鹽平凡生活的島民,以及周末返島的居民,偶爾來島生活一段時間的人,還有像我們一樣慕名而來的游者。這也許也是犬島特有的「融入感」的來源。


推薦閱讀:

文藝氣息濃郁的牛仔褲美女,優雅又不失時尚氣息,自信展示好身材
所謂的文藝女神,就是這麼拍出來的!
因為田子坊而出名的泰康路 / 文藝必看
又美又簡單的女寶貝連體褲,滿月拍照超好看,還略帶點小文藝~~
我們為什麼喜歡附庸風雅?

TAG:旅行 | 日本 | 文藝 | 美術 | 美術館 | 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