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楊氏太極拳初級教學講義

傳統楊氏太極拳初級教學講義

概述 :

太極拳是我國民族形成的體育項目之一,很早以前就在民間流傳。其真正的起源在學術研究上一直沒有定義;目前公認的是武當張三丰創編,由武當道家傳入民間。最早在趙堡鎮出現,後傳入溫縣陳家溝,被陳氏氏族認可而在族內習練;後經永年楊露禪傳入河北永年,逐漸形成了楊式太極拳流派。而當今在社會上流傳較廣的24勢太極拳,是由楊氏傳統太極拳簡化而成的,是在上世紀的1956年由國家體委運動司委派當時著名太極拳師整理編輯的;在1958年進行了技術方面增補改動,同時改編定型了太極劍32勢的套路。

太極拳運動得到了國家領導人及政府的支持和關注,發展很快。太極拳運動在實踐中得到證實,對人的身體健康與預防疾病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是應用體育運動來預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黃帝內經中曾提到「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導引是古代的一種體操活動;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曾出土了在絹帛上繪畫的導引圖示共44幅。華佗的理論是「人身常搖動則谷氣消,血脈通病不生,人猶戶樞不朽是也」;華佗還曾選編了「五禽戲」。總之,練太極在防治疾病減緩抑制疾病方面有著積極的意義。

練太極拳要求「心靜注意力集中」,並且講究「用意」。從人體生理上講,這些對大腦活動有良好的訓練作用。從動作上講,需要「完整一氣」,由眼神到上肢,軀幹,下肢,上下照顧毫不散亂,前後連貫,綿綿不斷。有的動作比較複雜,需要良好的支配和平衡能力,因此大腦是在緊張的活動下完成的。這樣對中樞神經系統起到了訓練的作用,提高了中樞神經系統的緊張度。加強了大腦方面的調節作用,從而使人感到舒適,精神煥發。

打太極拳時,全身的骨骼肌進行周期性的收縮和舒張,可以加強靜脈的血液循環,肌肉的活動,保證了靜脈血液迴流,增強了必要的靜脈壓力;同時呼吸運動也能加速靜脈的迴流。有節律的呼吸運動,特別是橫隔運動;它能加強血液及淋巴的循環,減少體內的淤血現象,是一種消除體內淤血的良好方法。

太極拳的動作舒展,胸部不要緊張,而且要求有意識地使呼吸與動作適當配合。這樣就可以使呼吸自然,呼吸效果會增加。這就更好地加速了血液與淋巴的循環。如果一個人胸部,肩部,肘部肌肉用力,就會使胸廓固定,呼吸受到限制。結果血液循環發生障礙,練者就會面紅耳赤,頸部血管弩張;而練太極拳就沒有這種現象。

打太極拳很多動作,姿勢要求氣向下沉,就是所說的「氣沉丹田」,這是一種橫隔式呼吸,在醫療保健上有很好的作用。橫隔與腹肌的收縮與舒張,這樣的呼吸運動,對心臟與心血管有良好的作用。改善了血液循環的狀況,加強了心肌的營養。此外橫隔的運動又可以給肝臟以有規律性的按摩作用,是消除肝臟淤血,改善肝功能的良好方法。所以說經常練習太極拳,對預防心臟各種疾病及動脈硬化癥狀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同時能夠緩解和減輕高血壓及動脈硬化癥狀。經常打太極拳,胸部呼吸肌及膈肌有力,深長細勻的呼吸和腹肌,膈肌的活動,對保持肺組織的彈性,胸廓活動度,預防肋軟骨化,增加通氣功能,增進肺泡的換氣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功能都有很好的影響。另外呼吸運動對胃腸道起著機械刺激作用,對消化系統也有良好的影響。

打太極拳對骨骼,肌肉及關節活動的影響很突出。練拳時要求「含胸,松腰,拔背」,「腰脊為第一主宰」,「命意源頭在腰隙」等。這說明,打太極拳與腰部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經常練習太極拳,無論對脊柱的形態和組織結構都有良好的作用。可以減少老年駝背,緩減老年性骨質疏鬆,延緩衰老。由此可見,太極拳的經常習練,具有良好的醫療,保健作用。

太極拳的特點:

一, 輕鬆柔和:太極拳的架勢比較平穩舒展,;動作要求不僵不拘,沒有忽起忽落及激烈的跳躍動作。練習得當時雖然身上有微汗,但很少發生氣喘現象,練拳後給人以輕鬆舒適的感覺。對於不同年齡及性別的人都可以從事習練,尤其是體質較弱或有某些慢性疾病的人,更是一種很好的體療手段。

二, 連貫均勻:太極拳的套路習練從「起勢」到「收勢」,不論動作的虛實變化和姿勢的過度轉換,都是緊密銜接連貫一氣的,看不出明顯停頓的地方;如同許多半徑不同的圓,弧線自然順暢的吻接在一起。習練時速度均勻,前後貫串,就像行雲流水,又如和風吹拂,綿綿不斷。

三, 圓活自然:太極拳的拳勢不同於其他拳種,它要求上肢的動作處處帶有弧形,避免直來直去,這符合人體骨關節,自然彎曲的狀態。太極拳的練習就是在做不同半徑的圓弧運動,畫各種形態的圓,體現出柔和圓活的特點,使身體各部分得到均勻的發展。

四, 協調完整:太極拳運動中,不論是整個套路,還是單式練習都要求;上下相隨,內外一體,身體各部分之間要密切配合,意念,呼吸,軀幹,四肢動作要一體完整。打拳時必須以腰為軸,有許多動作都是以軀幹來帶動四肢的;相應相合,不能上下脫節;或此動彼不動,獃滯脫節,支離破碎。

動作要領:

一, 意識引導動作:意識就是人們常說的想像力;每個動作都是先從意識開始,用意識去引領動作。要做到以「神為主帥,身為驅使」,「意動身隨」。必須注意兩點:第一安靜,要從心理做到安靜無雜念;第二注意力要集中,專心致志地練拳,不分心,不走神。不能邊打拳,邊東張西望,更不能邊打拳邊聊天。

二, 著意放鬆:不用拙力,所謂放鬆,不是全身的鬆懈疲怠,而是在身體自然活動或穩立情況下某些部位的放鬆。如脊柱直立放鬆,頭頸放鬆,軀幹放鬆,四肢放鬆,身心放鬆,內臟放鬆。全身不僵硬,無緊張之處。然後由「松」再慢慢的使力量集中起來,達到勢勢連貫,處處圓活,周身協調。

三, 上下相隨,周身協調: 打太極拳時要全身一動無有不動,由腳而腿而腰而周身,總須完整一氣,這就是上下相隨周身協調。初學者不易做到,可以先進行單式的練習;同時也要練習各種步法:如,虛步,弓步,丁步,歇步,以及重心移動變換步法;軀幹的旋轉,手法的變換;獨立步等。逐漸提高下肢的支撐力量,從而使身體各部位都得到均衡。

四, 虛實分清重心穩定:了解了太極拳的姿勢動作的要領後,就要進一步注意動作的虛實和身體重心的問題。在練習中上一動與下一動的連接,位置方向的改變,處處都貫穿著步法的變化和重心的轉換。在太極拳的習練中,要注意分清虛實,掌握身體的重心平衡。要領會「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做到「中正安舒」;凡是旋轉的動作,應先把身體穩住再提腿換步;進退的動作,先落腳而後再慢慢地改變重心;同時軀幹要做到沉肩,松腰松胯。

五, 呼吸自然:初學太極拳的人要注意保持自然呼吸。按照自己平時的習慣和需要進行呼吸,動作和呼吸不要互相約束。當動作練熟之後,可以按照起吸落呼;開吸合呼的要求進行,使呼吸與動作自然配合。總之,呼吸要順暢、深長、細勻。

以上的要領不是彼此分離的,而是互相聯繫的。

身體各部位在練太極拳時的要求

頭部:應頭容正直,不可低而下視。頭低則精神提不起,所謂「提頂」或「吊頂」,「頭頂懸」「虛領頂勁」都是要求習練者頭向上頂。這樣可以避免頸部肌肉硬直。頭不能東偏西歪的自由晃動;目光平視,隨身法手法的變換轉動;注視前手,個別動作也有時看後手。不可東張西望,不要隨意閉眼或精神渙散。打拳時力求神態自然,注意力集中。舌抵上齶,口自然閉合,口腔不會幹燥,產生的唾液多可下咽。

身軀:腰部;「腰脊為第一主宰」。應松腰正脊,不要硬往下壓;硬壓則不宜轉動;松則轉動自如。所謂腰如車輪是指轉動靈活;腰如轂,是說腰背要正直,腰不下松。不正直,則必然導致翹臀而尾閭不中正。這樣神必不能貫頂,力也不能由脊背而發。臀部自然下垂,吊頂垂臀都是用意識調整,不可用力去控制。

胸背:含胸拔背,或者「含懸在胸,運動在兩肩」.背部肌肉隨兩臂的伸展動作盡量舒展開;同時注意胸肌鬆弛自然,不可使其緊張,這樣胸就有了「含」的意思;背也有了拔的形式,呼吸調節也自然了。

腿部:在太極拳練習的過程中,進退的變化,發勁的根源和周身的穩定,主要在於腿部。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重心的移動,腳放的位置和腿的彎曲程度。「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就是這個道理。腿的姿勢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周身姿勢的正確與否及穩定程度。

腿部活動時,首先要求胯和膝關節放鬆,這樣才能進退靈活。腳的起落,要像靈貓一樣,輕巧靈活。前進時腳跟先著地;後退時腳掌先著地,然後慢慢踏實。難度大的動作:如二起腳,擺蓮腿等,要根據個人的狀況而定,可以變形去做。不同的太極拳流派對步法的要求不同,步法上有一定的差別。

臂部:所謂沉肩垂肘,就是要求這兩個部位的關節放鬆。肘和肩關節是相關聯的,能沉肩就能垂肘。打拳時應經常注意,肩關節鬆開下沉,並有意識地向外引伸。

太極拳對手掌的要求:是微微含蓄但又不能軟化,漂浮。推掌時要沉肩垂肘,手腕微坐。但不能變的太死,會不利氣血流動。手法的翻轉,要求輕鬆靈活;出掌要自然,手指要舒伸,微屈,虎口撐圓;拳要松握,不能太用力;做動作時,臂要始終保持一定的弧度。動作進行中不能中斷,要連綿不斷,輕而不浮,沉而不僵,靈活自然。

練習太極拳要速度均勻,架勢不可忽高忽低,要適當掌握運動量。要持之以恆,最好有專人輔導,不完全依靠電化教學。初練時要注意姿勢;端正,穩定,舒松,輕勻。進而要注意連貫,協調,圓活,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知道虛實的分明,剛柔相濟,連綿不斷,勁力完整,意念集中,以意導勁,調整呼吸。學習太極拳應如同上學一樣:啟蒙,小學,中學,大學,循序而進。

傳統楊氏太極拳單式的練習

一, 太極起勢;二,攬雀尾左右揉手;三,左右摟膝拗步;四,十字手;五,左右雲手;六,左右打虎;七,左右雙峰貫耳;八,左右野馬分鬃;九,左右玉女穿梭;十,左右單鞭下勢;十一,左右蹬腿。

1, 太極起勢的練法:身體正立面南,兩足平行,左足向左開與肩寬;兩手下垂,放鬆毫不著力,向前向上漸漸提起,提與胸平,手心向下,寬與肩等;兩臂漸漸收屈,兩手與腰同時下按,按至兩膝處;復漸漸向前向上提起,周而復始,反覆練習十次。

2, 攬雀尾揉手的練法:

第一式是兩足分開,做丁字步,右足在前,左足在後;如右足尖向南,左足尖則向東南;兩足長短距離,以一直一曲為度(類似弓步);兩足寬之距離,以一足長為度;兩手平伸,寬於兩肩等同,手尖向南;兩手毫不用力,隨腰漸漸向右轉,轉至手尖向西南,此時坐實右腿;再由右如畫圓圈轉,隨腰漸漸向左轉;轉至手尖向東南方向,此時坐實左腿,兩手隨腰復向右轉;周而復始,反覆十次。

第二式;左足在前,右足在後;左足尖向南,右足尖向西南;兩足寬長之距離均如第一式;兩手平伸向南,如前隨腰漸漸向左轉;轉至手尖向東南,此時坐實左腿;再由左如畫圓圈漸漸往右轉,轉至手尖向西南;兩手隨腰復由右向左圓轉,周而復始,反覆十次;第一式與第二式唯左右不同,其法均同。

第三式是兩足丁字步,右腿坐實在前,左腿伸直在後,如前。右手伸向前向南,高與眉齊;臂稍屈,肘下垂;手心向上向內,手指斜向上向東南。左手心正對右脈門處約二寸許,手指向上。右手與左手隨腰往右圓轉;右手心隨轉向下,左手心隨轉向上;右手在上,左手在下,與腰同時往回收至全身坐在左腿;兩手隨往後往上轉動,轉至左肩處;左手心向前,手指向上,右手心向內,手指斜向上。兩手復隨腰前進,坐實右腿,轉至原處不停復隨腰往右圓轉,周而復始,反復十次。

第四式;兩足丁字步,左腿坐實在前,右腿伸直在後,如上式。左手伸向前向南,高與眉齊,臂稍屈,肘下垂;手心向上向內;手指斜向上,向西南。右手心正對左脈門處約二寸許,手指向上。左手與右手隨腰往左圓轉;左手心隨轉向下,右手心隨轉向上;左手在上,右手在下,與腰同時往回收至全身坐在右腿;兩手隨往後往上轉動,轉至右肩處;右手心向前,手指向上,左手心向內,手指斜向上。兩手復隨腰前進,坐實左腿,轉至原處不停復隨腰往左圓轉,周而復始,反覆十次。

第五式;右腿坐實在前,左腿伸直在後,如前式。兩手伸出寬與肩等,手尖向上,手心向前;兩手向上鬆起,使手尖向前,手心向下;隨腰往後松至坐實在左腿,兩手復往前按出;兩手不可太過膝。復往上松,周而復始,反覆十次。

第六式;左腿坐實在前,右腿伸直在後;兩手隨腰前進後退均如第五式。

3, 摟膝拗步的練法;

第一式;左腿坐實在前,右腿伸直在後,做丁字步(弓步),如前式。右手伸出來正對前胸,手指向上,手心向前;左手在左膝外,手指向前,手心向下。右手心漸漸翻轉向上,往下轉動;復隨腰往後轉,漸漸坐實右腿,此時右手尖向下垂。左手同時往上起,起至胸前,復隨腰由胸前往右轉至右肩前。此時右手已漸漸圓轉而上至坐實左腿時,左手漸漸往下轉至胸下腹上之處;右手此時由後漸漸轉至右耳旁邊,復隨腰往前按至當胸原處。左手亦同時隨腰往下摟,仍至左膝外,眼神隨右手轉動。周而復始,反覆十次。

第二式;右腿坐實在前,左腿伸直在後,做丁字步(弓步),如前式。左手伸出來正對前胸,手指向上,手心向前;右手在右膝外,手指向前,手心向下。左手同前式之右手,右手同前式之左手;隨腰轉動,周而復始,反覆十次。

4, 十字手的練習;

身正立兩足平行分開,兩手相交做斜十字,正當胸前。兩手向上向左右分開,分至與兩肩平時,隨腰下坐。兩手復由左右向內漸漸相合,隨腰上起。起至胸前,仍做斜十字。兩手如同畫了一個大圓圈,隨腰上下周而復始。反覆十次。

5, 雲手的練習方法;

兩腿作平行線分開,約距離兩足半之譜。兩手先平分,與肩成一字,手心向下;右手隨腰往下往左圓傳;漸漸轉至手心向上,轉至肩前,手心漸轉向內,坐實左腿。此時左手不動,左手亦隨腰往下往右圓轉;漸漸轉至手心向上,轉至右肩前,手心漸漸向內,坐實右腿。先坐實左腿之時,左手轉動,右手同時隨腰復往右轉,隨轉手心隨轉向下,與肩成一字。此時右手復轉至左肩處,坐實左腿,兩手隨腰一往一來,圓轉如輪。右手至左肩處,眼神隨右手轉。左手轉至右肩處,眼神隨左手轉。周而復始,反覆十次。

6, 左右打虎式練法;

兩足分開做平行線,如雲手式。先坐實右腿,右手伸直與右肩成一一字。手心向下,左手屈在右肩處,手心亦向下;兩手隨腰往下往左轉。左手由左復向上轉,轉一大圓圈,轉至額上,握拳,手心向外。右手轉至胸前握拳,手心向內,兩拳虎口相對,此時坐實左腿。兩手轉動時,眼神隨左手轉動。左拳復向左向下轉,轉至於左肩成一字,復隨腰向下向右圓轉,轉至胸前,手心向內。右拳隨左拳同時向左向下,復轉而向右向上,轉一個大圓圈,轉至額上,手心向外,兩虎口相對。眼神隨右拳轉動,兩拳左右旋轉,一往一來,反覆十次。

7, 左右雙峰貫耳的練法;

右足在前,左足在後,做丁字步(弓步)。先坐實左腿,兩手相交在左膝上,手心向上;兩手向下,左右分開,開至與肩成為一字時,復向前轉,漸轉漸合。合至額前,握拳,手心向外,兩拳相對距離約二寸許。腰亦同時前進至坐實右腿;稍停,兩拳復鬆開為掌,變至手心向上。復向下左右分開如前狀,腰同時向後坐,至左腿坐實。兩手復向前相合,至坐實右腿,,如是者十次。若是左足在前,右足在後亦是同前法。

8, 野馬分鬃的練習方法;

兩足做平行線分開,如雲手(單式練習步法不能不變通)。若身向南先坐實左腿,兩手相合在左膝上;右手在下,手心向上,手尖向東南;左手在上,手心向下,手尖向西南。兩手如抱狀,再漸漸分開。右手斜向上向西南分去,手心仍向上,手尖漸轉向西南。左手斜向下,向東北分區去,手心仍向下,手尖漸轉向東南。腰隨兩手分時,漸漸移右,坐實右腿。眼神隨右手向西南,稍停。右手心本向上,漸漸往回收,收至向下;手尖漸漸轉至向東南。左手心本向下,漸漸轉,往右轉,轉至向上,手尖漸轉至向西南,與右手相合。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兩手如抱球狀,在右膝上。兩手漸漸分開,左手斜向上,向東南分去,手心仍向上,手尖漸轉向東南。右手斜向下,向西北分去,手心仍向下,手尖漸轉向西南。腰隨兩手分時漸漸移左,坐實左腿。眼神隨左手向東南,稍停。方法同前動,反覆習練十次。

9, 玉女穿梭的練習方法;

右足在前向南,左足在後做丁字步。先坐實左腿,左手在上手心向下,右手在下手心向上,兩手相合在左膝上。右手漸漸向上向前轉,轉至額上,手心向外,手尖向東南;左手同時向前按出,略與胸齊,手心向外,手尖向上。兩手動時,腰亦同時向前進,至右腿坐實,稍停。右手隨腰向右略轉,轉至手心向下;左手同時亦略向右轉,轉至手心向上,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相對。隨腰往回收,隨收隨轉,轉至右手仍在下,左手仍在上,兩手相合,坐實左腿,與前起勢同,復往前進。如是者十次。如左足在前,右足在後,則先坐實右腿,兩手相合在右膝上。一切均如前法,惟左右手上下交換耳。

10, 左右單鞭下勢的練法;

左足在前,右足在後;左腿坐實,右腿伸直。兩足寬之距離,約一足長;左手伸出,手心向前,手尖向上,與足尖同一方向;左臂略屈,肘正對膝,不可太伸直。右臂向後伸直,五指下垂,與右腿同一方向,眼神看左手,做單鞭式。身隨腰漸漸收回往下坐在右腿上,愈低愈好,低至左腿伸直。身不可太俯,頭仍要有頂勁。左手隨腰向回收,收至右肩處,轉而向下,至左膝處。復隨腰向上起,起至與眉齊,手心仍向外。右手同時隨腰向下向左轉一圓圈,向上轉至左肩。左手又復隨腰向回收,轉而向下,右手復向右轉,轉至伸直如前。兩手隨腰上下,如輪圓轉,如是者十次。右足在前,左足在後,做單鞭式,均如前動。

11, 左右蹬腳的練法;

先立正做十字手,向南兩手略向上漸漸分開,如半月形;右手向西,左手向東;分開之後,兩手指均向上,右腿同時提起,向西蹬出。右腿收回,右手由右往左,與左手手心相對;左手略在上,右手略在下,同時隨腰由左往右,往下圓轉,右足同時隨腰隨兩手,往西邁步坐實;兩手由下圓轉往上相合,做十字手;兩手同時分開,左手向東,右手向西,左腿提起,向東蹬出。左手復由左往右,與右手心相對。右手略在上,左手略在下,同時隨腰由右往左,往下圓轉;左足同時隨腰隨兩手,往東邁步坐實;兩手由下圓轉往上相合,做十字手;兩手復分開,右足蹬出。反覆十次。

太極散手;

太極拳七十餘式均是散手。太極拳散手之變化,均由推手聽勁而來。能聽勁,則散手方能用之而適當。若不粘住對方不知聽勁,則用散手收效甚微。太極拳論中說:由著熟而漸悟懂勁(著即是散手),由懂勁而階及神明。可見著熟是第一層功夫;懂勁是第二層功夫。著熟不難,懂勁最難。譬如對方打來一拳,若不先粘住,則不能聽人之勁;不能聽人之勁則不能應招而施用散手。太極散手隨機應變,無一定法。若會聽勁,則聞一知百;若不會聽勁,雖知多法亦用不好。孫武子曰:知己知彼,後人發先人至。太極聽勁全是知彼功夫,能粘住對方,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彼不會聽勁,一動即跌出矣。若不會聽勁則不必與人動手。

與太極拳有別的其他功夫,均以離開搏擊見長。然離開過遠則

不易著身,若欲打上則必然會有接觸。有接觸就能粘住,能聽勁,能施以太極散手。

當粘住敵人手時,若彼用腳來攻,也可隨時知覺。彼用腿則身必動,彼將起腳,我往下採其手;則彼腿不能抬起,而落下。或者彼將起腳,我進步插襠放之,則必自立不穩而跌出。人兩足立地尚有時不能立穩,何況一足。敵若用掃腿,也可以前進使用放勁。

太極拳基本單式的用法:

攬雀尾的用法;當敵以右拳打來,我以右手粘之;敵如又用左拳打來,則左手粘其手腕;進右步(若右步本在前則不必進步)以右臂捋之。彼如向後奪,則趁其奪勁擠之或按之。相機而用之可也。

單鞭的用法;單鞭的用法是應付左右兩面之敵。有時也用雙掌。

吊(勾)手的用法;

吊手是卷勁;用時先以指,繼以手指之骨節,繼以手背,繼以腕骨;如輪之向前向下轉動。

提手的用法

我進右拳或右掌時;敵若以右手下按我之右腕,則隨其按勁而下松;以左手分其右手,騰出右手由下而上提,由腹而胸而下頦而鼻。這就是向上的提勁。

白鶴亮翅的用法;

我進右掌或右拳,敵若以左手往下按我右腕,以右拳回擊。則我右手隨其下按之勁,而下松;以左手粘其右拳,略往下踩;右手從右邊旋轉而上,以手背擊其太陽穴。此又稱為反珠掌

摟膝拗步的用法;

敵擊右拳,我以左手往外摟,以右掌擊其胸部;反之敵若擊左拳,我以右手往外摟,以左手擊其胸部也可。

手揮琵琶的用法;

敵若以右拳打來,其臂甚直;我以右掌接其腕,以左掌接其肘;往右用腰勁,兩掌相錯;則彼之臂必受傷;若勁整時,則肘處之骨節或斷也。此即捋勁也稱之撅勁。

進步搬攔捶的用法;敵若以右拳打我胸部或腹部,則以右拳由上往下接按其腕,手心向上;以左掌擊其面部。彼若以左手接我左掌,則速以右拳擊其腹部或胸部。即所謂緊三捶。

如封似閉的用法;

我擊右拳時,彼若左手橫推我肘,我則以左手由肘外接其腕,隨彼推勁而往左領,右手騰出適按其肘節;兩手齊按則彼必跌出。

十字手的用法;

此式當我兩手粘住彼之兩手,有時欲用分勁或用合勁時用之。分勁是分開敵之兩臂,合勁是我兩手合而擊敵。

抱虎歸山的用法;

抱虎歸山乃應兩面敵法,故先分手。敵若由右面斜進來打,我即以右手由上接粘之;以左掌擊其面部。假設又有敵人由左面來攻,則轉身以單鞭擊之。楊少侯雲:抱虎歸山,尚須下身抄虎之前後腿。此為另一種練法。

肘下捶的用法;

此為連環三手;以右掌或拳橫擊敵之太陽穴,假設敵以左手由外來隔,則抽回藏左肘下;以左掌擊其面部。如彼又隔我左掌,則右掌由肘下擊其胸部。三手必有一中。

倒攆猴的用法;

敵若以右拳擊我胸部或腹部,則以左掌採其右腕;含胸坐後腿,以右掌擊其面部。敵若以左拳擊我胸部或腹部,則以右掌採其左腕;含胸坐後腿,以左掌擊其面部。

斜飛式的用法;

我擊右掌或右拳時,敵若以左手往右推我右肘,則以左手從右肘採其左手,騰出右手向其太陽處擊之。

海底針的用法;

敵若握我右腕時,則用海底針式;彼即不能的力,手必鬆散。

扇通背的用法;

敵握我右腕即用海底針化去其力,彼若上奪,則順勢右手上抬,進左步以左掌擊其胸部。

撇身捶的用法;

我用右肘擊敵,彼若以手下按,則隨其下接之力沉肘,以拳下擊其胸部,左掌擊其面部。此亦為之筋斗錘。

雲手的用法;

雲手本為練腰之要式;兩手如輪所以捋敵之手。或敵由後面來擊,我轉腰以臂接之,翻掌擊其肩部。

高探馬的用法;

敵擊右拳,我以左掌接之,以右手擊其面部。

右分腳的用法;

敵若以左掌或拳來擊,我進右步以左手接其腕節,以右臂撅之,起右腳踢其腹部;敵若以右掌或拳來擊,我進左步以右手接其腕節,以左臂撅之,起左腳踢其腹部。

轉身蹬腳的用法;

敵由後面來擊,則轉身分手擊其面部,隨以足蹬之,使之不能防也。其他蹬腳大概相同。

栽捶的用法;

若敵俯身以手擊我下部或摟我之左足,我即以左手摟開,以右拳向下擊之。

白蛇吐信的用法;

白蛇吐信的用法和撇身捶相同,不過是用掌。

披身伏虎的用法;

若敵雙手握我右臂,則右臂隨腰往下往右轉動,則可化彼之力;以左手握其右肘,騰出右手可以繞上橫擊其頭部。如敵雙手握我左臂,則向左向下轉動,以右手握其左肘,騰出左手繞上擊其頭部。或敵左手推我右腕,我以左手由臂下接其左腕,騰出右手以拳擊其腰部;反之敵若右手推我左腕,我以右手由臂下接其左腕,騰出左手以拳擊其腰部。惟兩足亦必隨勢而邁動,如練拳時之步法。

雙風貫耳的用法;

設我雙手前按時,敵以兩手下壓;則順勢由下分開上擊其耳門。

野馬分鬃的用法;

敵若右拳擊我頭部或胸部,則我以右手往左採之,進左足邁至彼之身後,以左臂進抵其胸;腰往左轉則彼身必往左跌。敵若左拳來擊,我左手往左採之;進右足邁至彼之身後,以右臂進抵其胸,腰往右轉則彼身必往右跌。

玉女穿梭的用法;

若敵以右拳或掌擊我頭部,我以左臂上掤,同時以右掌擊其胸部。凡我臂與彼相粘時,彼手若上起,則可以玉女穿梭式擊之。此勢順暢而容易。

單鞭下勢的用法;

下勢係因敵人猛力往前,則坐身以化其力,然後起而擊之。

金雞獨立的用法;

與敵貼身太近時,則以掌或拳擊其下頦;同時以膝擊敵之小腹。

上步七星的用法;

敵若以拳由下往上擊我面部,則以兩拳架而放之,這就是截勁。或同時起右足踢其下部。凡是足虛點地,皆是預備用足攻擊對方。

退步跨虎的用法;

當對敵使用上步七星之式時,假如敵人力量很大復往前進,則退步分手領彼之拳傾向旁側,則其左足踢之。

轉腳擺蓮的用法;

敵若以右拳來擊,我以右手往右領,以左手推其肘,則可旋轉身軀以右足踢其背部。

彎弓射虎的用法;

敵若往右推我右臂,即順其勁往右松,彼力盡後則以右拳轉至彼右肋下,用腰勁回放之。

以上所列舉是幾個單式的簡單用法,然拳無定式。因此對敵之時需隨機應變,而隨機應變的基礎是平時推手練習出的靈敏之感覺。雖然手疾眼快,也不能使用的密合而無間。因此散手的使用,仍需從粘手變化而來。太極惟有一粘字,千變萬化皆由粘字而出。正所謂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由此可見,太極推手全是練習知人功夫。

介紹幾種太極拳的勁;

太極之勁根據前賢們的總結,可歸納為;粘勁,化勁,提勁,放勁,借勁,截勁,捲勁,入勁,抖擻勁等。

粘勁;粘住敵人之臂,或輕粘之或重粘之,不使之丟脫。是謂粘勁。

化勁;粘住敵人,彼若用力來推,則粘而化之。大概直來之力,用曲線左右引之,使變其方向是謂化勁。

提勁;粘住敵人之臂,彼若用力上翻,則隨之上起,使之腳跟提起,是謂提勁。

放勁;敵腳跟抬起身不穩時,則隨其傾側之方向而放之;則毫不費力而跌出必遠,是謂放勁。太極拳論雲: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敵提起來時,我勁已蓄隨其方向沉著松靜去如放箭。孫子曰:勢如擴弩,節如發機。即是此意。

借勁;敵若前推,則借其前推之力而採之。敵若後扯,則借其後扯之力而放之。左右上下皆然。是謂借勁。

截勁;敵若用拳來擊,我不及變化;則用截粘,就是截勁,即碰勁。一碰即跌出,此非攻夫深者做不到。

捲勁;拳到敵身如錐鑽之前進,是謂捲勁。

入勁;掌貼敵身氣往下沉,一閃動其勁直入內;五臟震動必受重傷,是謂入勁。

抖擻勁;敵若由背後擊來,無暇轉身;則身一抖擻,彼必跌出。此則非練到神妙之地不能做到。是謂抖擻勁。

上面介紹了幾種勁,那麼勁與著又有何區別:著乃變化之法;勁即運入著中。著有萬,而勁則一;無論何著,勁是一個。惟用時之意不同,故勁亦隨之而變。

勁與力的區別;力是生來就有的;勁是功夫練出的。生來就有的力是一種生力,如生鐵未經鍛煉。功夫練出之勁,猶如煉鐵已成鋼。古人云:力不敵功。功即練出之勁。太極拳之勁不同於其他功夫。太極拳之勁是鬆散練出,乃是柔中帶剛的真勁。凡堅硬練出之勁,鬆散無意時則不存在;鬆散練出之勁,鬆散無意時其勁仍在;其氣自然充滿全身,無絲毫之間斷。受到外力時,會本能的產生反射。

圓勁與直勁聯繫;太極拳論雲:曲中求直。圓勁之中必須有直勁;直勁之中必須有圓勁。若有圓勁而無直勁,則只能化;而不能放。若有直勁而無圓勁,遇有化勁者必致落空。因而圓直二勁能融合為一方為最好。

硬勁與鬆散之勁的區別;硬勁自握其勁;百斤之勁打上人身,不過五十斤,有一半仍留在己身。鬆散之勁譬如扔一塊石頭務求其遠,若有百斤之勁,則全投放到對方身上,毫不存留於己身。

截勁使用的時機;截勁使用必須把握好機會,差之秒忽則機會錯過。最恰當的時機:大約是對方的勁,將發未發;將展未展之時,用截勁最好。

古代的導引之術,五禽戲,易筋經,八段錦與太極拳;

據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導引術帛畫,我們可以知道漢以前就非常流行導引術了。古導引熊經鳥伸;華佗五禽戲取法於鳥獸;太極亦有倒攆猴,野馬分鬃等名目。太極拳不外乎虛實開合。虛實開合即所以調呼吸也;其最妙處,則在全身運動極勻而緩;動作勻緩則呼吸自然深長,故息不必調而自調。導引亦不過借形式之開合以調其呼吸耳。易筋經,八段錦乃一枝一節之運動;太極拳則是全身之運動,可使四肢百體皆平均發育毫無偏重之處。這就是太極拳能卻病延年的原因。其實質就是所謂的松靜,松靜則氣自沉于丹田。所以主張用力者,絕不能歸於自然,舒適之境則不可得,太極導引之利益形式雖是而意則非。

太極拳之呼吸,隨體式之開合。吸為開,呼為合。李亦畲先賢曾說: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拏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吸本為入氣而反為提;呼本為出氣而反為沉。因此太極呼吸之升沉實為先天氣之消息,故能卻病延年。


推薦閱讀:

傳統葬禮上有什麼規矩?
段俊平: 傳統文化是拯救道德危機的最好良藥
傳統對聯
傳統《周天功法》

TAG:傳統 | 太極拳 | 教學 | 太極 | 教學講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