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孝文化」[懿行美德]
孝敬父母不能等一,什麼是「孝文化」。「孝文化」是人們關於「孝」的思想和理論,是對社會倫理、道德和秩序的認同與遵循。泛指一切有關「孝」的物質、精神和制度。「孝」的本意是子女對父母盡心奉養和順從。如:孝敬。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講:「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善事父母可解釋為奉養和服從父母。孝是儒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孔子在《論語》中對孝有如下解釋:父母在世時,與父母相處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悅的神色;行為要合義合禮;另外還必須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盡量減少父母為自己擔憂;父母過世之後,喪祭亦應合義合禮;且必須時常緬懷他們,並效法他們合義合禮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吧。「孝」的擴展稱為孝道,既上升為文化層面。其含義已不局限在家庭,還包括治理國家和處理社會關係。在《孝經》中把孝當作人類社會天經地義的最高行為準則。從帝王到老百姓都應遵循。孔子在其中對他的學生曾子說:「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無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歸順,人民和睦相處。人們無論是尊貴還是卑賤,上上下下都沒有怨恨不滿。你知道那是為甚麽嗎?」曾子回答說∶「學生我不夠聰敏,哪裡會知道呢?」孔子說∶「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我告訴你。人的身體四肢、毛髮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所謂孝,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後效力於國君,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孔子又說∶「能夠親愛自己父母的人,就不會厭惡別人的父母,能夠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會怠慢別人的父母。身為諸侯,在眾人之上而不驕傲,其位置再高也不會有傾覆的危險;生活節儉、慎行法度,財富再充裕豐盈也不會損溢。居高位而沒有傾覆的危險,所以能夠長久保持自己的尊貴地位;財富充裕而不奢靡揮霍,所以能夠長久地守住自己的財富。能夠保持富有和尊貴,然後才能保住家國的安全,與其黎民百姓和睦相處。這大概就是諸侯的孝道吧。用孝道來奉事國君就忠誠,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級則順從。能做到忠誠順從地奉事國君和上級,然後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祿和職位,並能守住自己對祖先的祭祀。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可見孔子把孝道提至政治的高度,認為它關係國家社稷的長治久安。
二,提倡孝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漢字中教育的「教」字,是「孝」和「文」合成,足見古代孝文化在教育中占何等地位。《孝經》和《二十四孝》是進行孝文化教育的重要著作,前者為理論闡述,後者是實踐例證。從官方來說,漢代已經十分重視孝文化。強調到什麼程度?到了每個帝王稱號前面加個孝字,如:孝文帝、孝景帝等。 帝王們親奉孝道,文帝劉恆,以仁孝聞名。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興禮儀,行孝道。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和諧,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以孝治天下」也是從漢代開始的。當時選拔任用幹部叫「舉孝廉」,就是讓各地方推薦當地的「孝子」出來做官。漢以後的很多朝代,大多提倡孝道。新中國成立後,更是以法律的形式確認行孝是公民應盡的義務。我國頒布的《婚姻法》明確規定:「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已經正式實施的《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規定:「如果行政機關公務員不盡孝道,拒不承擔贍養等義務,將受到警告、記過、降級、撤職等處分,情節嚴重的將予開除。」這一項非常引人關注,專家認為,這部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全面規範行政懲戒工作的法規對孝道作出如此明確要求,說明孝文化「已經獲得了一定的法律地位」。民間也盛行孝道,元代郭居敬編著的中華《二十四孝》,輯錄了民間影響巨大、流傳甚廣的二十四位孝子的事迹。這部書對社會人倫秩序的維護起了重大作用。其中所載董永賣身葬父一節,相傳董永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之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這則故事近代被我們安徽加工成黃梅戲《天仙配》,一經演出,聞名全國。時至今天,我國民間對孝文化的研究與傳承仍然方興未艾,很多地方都有孝文化的故事,都有孝文化研究機構。如在湖北孝感,上自耄耋老者,下至懵懂學童,問到「孝感」地名由來,都能娓娓道來,因為古代這裡出了幾個大孝子,孝行感天,所以叫「孝感」。
三,打造孝文化品牌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當前,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經濟結構和社會關係也必然隨之變化。正是經濟轉軌、社會轉型、文化多元、價值取向多樣,各種觀念交融碰撞之際,社會所需的新道德規範和價值體系尚未完善。一些人道德缺損,沒有感恩之念和孝敬之心。對社會、國家、家庭和他人毫無責任感。人情冷漠,見義不為,見死不救。不奉養父母甚至虐待,致使老人孤苦伶仃,無家可歸,等等。嚴重違犯法律和道德規範的現象,經常發生,數千年以孝文化著稱的中華民族,在現代化的進程中竟出現這種現象,令人痛心,嚴重影響社會的和諧與進步。究其根源,是道德教育的缺失,尤其孝道被冷落,是當前諸多社會問題的誘因。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孝為百行首。夫孝,德之本也。」人無孝心,那來善行。孝道是公眾意識、社會公德的基礎和核心,是人文關懷意識的前提,試想一個對父母都不孝的人,怎麼可能關心集體愛護他人。只有從孝道的培養開始,人們才可能形成關懷他人、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只有努力打造孝文化品牌,才能完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從國情來看,倡導孝文化也是迫切需要的。中國是人口大國,老齡化的問題已經到來,一對年青夫婦在自身就業教養子女的同時,還要承擔照顧四位以上老人的責任,這將很普遍。養老是一個必須直面的重大問題,加之我國仍屬發展中國家,財力有限,老年人口眾多。完全依賴政府或社會化供養是不實現的,必須仍然採取幾千年來形成的家庭養老模式為主,才能有效解決老有所養問題。而此時,假如孝文化日漸式微,大家缺乏尊老養老意識,那麼後果十分堪憂。
四,如何打造孝文化品牌。可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工作:1、 加大對孝文化的宣傳教育。首先要堅定地為孝文化正名,名不正,則言不順事不成。文革期間,孝文化被當作封建餘毒,大加批判,影響了人們對孝文化的理解。孝文化的精華,應該是先進文化的組成部分,因此我們要大張旗鼓地加以宣傳,讓其深入人心。特別要從青少年開始,抓好孝德教育。孝心應從小養成,古代的啟蒙書籍中就無處不談孝的內容,如:《三字經》中的「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出執」 、《千字文》中的「資父事君,曰嚴與敬,孝當竭力,忠則盡命」 、《弟子規》中「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 、《幼學瓊林》中的「得親順親,方可為人為子」。。。。。。。將孝文化教育列入中小學教育,使未成年人從愛父母、愛長輩到愛集體、愛家鄉,提升到愛祖國、愛人民的高度,進一步的發揚光大孝文化。2、 評選表彰踐行孝文化的典型。樹立贍養老人和弘揚傳統美德的榜樣。典型是開展敬老愛老助老教育的生動教材,有強大的示範帶頭作用。3、 發掘保護好孝文化設施。全國各地都有很多記載或彰顯孝文化的古迹和文物。它是孝文化的有形載體。如合肥的「三孝口」,據《合肥縣誌》記載:「張梅、祝、松兄弟三人親喪,殯於室,鄰火卒起,棺不及移,三人號慟伏棺上,誓與俱焚,三人皆死,棺獨完好。初,母病瘡甚重,梅吮之得愈。」如此三位孝子,堪作楷模,應加以發掘,讓其在民間廣為流傳。4、敬老愛老助老要從自身做起,小事做起。一杯酒、一碗飯、點點滴滴見真情;一件衣、一床被、絲絲縷縷連愛心。做兒女的要常回家看看、哪怕是給父母刷刷筷子、洗洗碗、搓搓背、揉揉肩,老人也會樂在心裡笑開顏。對社會老人,也要熱心關愛,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錦上添花,雪中送炭,為他們做好事,辦實事,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只要人人都敬老愛老助老,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總之,要通過弘揚孝文化,倡導善良孝敬、明禮誠信、愛國守法、團結友愛等傳統美德,提升公民道德。
推薦閱讀:
※做好事不留名是否是一種美德,是否值得提倡不留名的做法?
※尼采 | 無需時刻保持敏感,遲鈍有時即為美德
※? 當豐田高端車雷克薩斯跟美德高端車相比時....我驚呆了!!!
※惜福,是一種美德
※無情是種美德,不愛就不給希望的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