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鄭水吉居士簡介《楞嚴經》

鄭水吉居士簡介《楞嚴經》(資料來源:鄭水吉居士編《楞嚴經新表解》實體書)

一、佛說本經之因緣(序分)(原譯卷一) 在比丘結夏安居期滿的那一天,佛在室羅筏城的祇桓精舍,為自恣法會中的眾比丘,及無數的無學、辟支佛等,宣說深奧的妙義。 剛巧那天也是波斯匿王的父王逝世紀念日,王恭迎如來及諸大菩薩蒞臨王宮應供,而佛命文殊菩薩率領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分別至各處應供。只有阿難一人,先受遠處善信的迎請,而沒有參加集體應供的行列。 阿難回到精舍,既沒有飲食可用,只好獨自入室羅筏城,並學菩薩以平等心乞食。不料經過一娼妓之家,被外道摩登伽婦的女兒缽吉蹄,使用娑毘迦羅梵天咒術所迷惑,幾乎毀去戒體慧命。【當知愛欲為禪定之障,故以多聞誤墮為緣,發起大教】 佛陀用齋之後,立即趕回精舍,頂放百寶無畏光芒,光中出現千葉寶蓮,有佛化身坐在蓮華上,持誦了《楞嚴咒》;佛隨即遣文殊菩薩,持此咒前往救護阿難,接著提挈他們共至佛所。 二、征心辨妄——說【空如來藏】(見原譯卷一,此講解引用自鄭水吉老師《<楞嚴經>簡介》) 這時,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悔恨自己一向多聞,不肯實修,道力未全,幾至喪失戒體。因而啟請祈求佛陀宣說十方如來得成無上菩提所修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禪那法門最初下手入門的方便。佛陀應他之請,說出三昧之王——「大佛頂首楞嚴王」(即自性天真,不動搖、不生滅之定體,號曰首楞嚴,人人具足,個個圓成)。這「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六度萬行,十方如來超越生死苦海,通達涅槃都是由這一法門超出,這是妙莊嚴之路。 佛問阿難為何出家修行?阿難答以看見如來相好而渴仰,因此發心出家修道(識心乃生死之根,故以見相發心為詰,探悉病源)。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病源也就在這厭染求凈的一念,都是不知自己本有常住不變的真心(即如來藏心),本自清凈光明的體性,而錯認意識妄想心(前六識心,乃大定之冤賊,菩提非此心所得成)為自己真正的體性,妄想非真,所以才有六道輪轉。佛又勸阿難應當以直心回答問題,因十方諸佛,皆以直心之道而越生死,一超直入妙莊嚴海。 佛續之又問:是用什麼看見相好呢?誰在愛樂呢?阿難答以因「眼」見,「心」生愛樂。佛追問心和眼的所在,因心、眼的作祟,使我們輪轉六道。若不知心、眼的所在,就無法征服污染和擾亂本性的塵勞。阿難先後七答:此心在身內、在身外、在眼根、在明暗之間、在隨合隨有處、在中間、在無著處,都被佛加以否定,逐一辨正。【佛破妄識無處】 這時阿難哀求佛陀指出真心的所在,並開示他奢摩他大寶之路。佛陀開示說一切眾生,不能成就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外道和魔王等,綿由於不知迷悟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白飯: (1)妄本:無始生死的根本——是你現在與一切眾生,用攀緣心(前六識心),作為自己的心性。 (2)真本:無始菩提涅槃,元清凈體,就是你現在的識精元明(第八阿賴耶識或根中之性--六精),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因為諸眾生遺失這本來妙明,雖然終日發生力用而不自覺知,枉入諸趣輪迴不息。 隨後,佛陀舉拳再尋問阿難,到底以何為心知這是拳?阿難即答能仔細推究尋逐的就是心。佛陀開示說,這心是對當前六塵的虛妄相狀所生起之分別想心,名叫妄想,乃是塵影,塵有則有,塵無則無,隨塵生滅。【佛斥妄識非心】 阿難認為離了這能分別覺知的攀緣心,豈不成了沒有心的人?這時佛開示說宇宙森羅萬象,皆是真心隨緣變現的幻象,原本虛假不實;一切因果,大至世界,小至微塵,皆因這一真心而成體相。 佛又說如果沒有前面所說的六塵境相,仍另有能分別的自性,那麼就是真心。若是這能分別的自性,離開六塵境相,就無自體性而消失,這就是前塵和意識分別緣影之事,非你的真心了。 最後,佛開示說世間一切修行的人,現前雖次第成就四禪四空及滅受想等九次第定,成為阿羅漢者,但不能證得無漏聖果(成佛),都是因為執著這生死妄想的第六意識,誤以為是自己的真實心。 【上三段佛推妄識無體。連上共三番破識,全破其妄,破識心五種勝善功能(參閱A7.1),猶屬生死妄想,令人決定舍之,以撤去圓通或奢摩他路之障礙;因識心乃楞嚴大定之障礙,識心不去,大定不成】 三、論見顯真(原譯卷一、二)【空如來藏--開示圓通中聞性之體】 佛陀應阿難所求,用種種巧妙和邏輯的譬喻,從眼根中的見性,指出寂(本無去來)、常(本無生滅)、妙(物不能礙)、明(物不能混)的真心所在(如來藏心——為圓通之正因),所謂十番顯見,極顯其真: 1、約盲人無眼見暗,顯見性是心; 2、約手掌的開合和頭之搖動、客主塵空,顯見性不動; 3、約色身遷變、觀河之見,顯見性不滅; 4、約手臂首尾互換互換,顯見性不失; 5、約八種相可還,顯見性無還; 6、約物見分明,顯見性不雜; 7、約見精非舒非縮,顯見性無礙; 8、約萬法一體故無是無非,顯見性不分; 9、破因緣自然,顯見性超情; 10、約見見非見,顯真見離見。 令阿難親自體驗根中不動搖、不重滅的見性(首楞嚴定體)。【顯根性,一精元明心體,以為涅槃妙門,令人決定用之,則欲令舍識用根為修楞嚴要旨)。 接著,佛陀為了解釋阿難對「見見非見」之迷悶,說一切眾生所以輪迴世間(分段及變異生死),都是由於見性所帶二種見妄所致,當處發生(指同分惑境——十方依正),當業輪轉(指別業妄境——三界內身境)。 為了說明這二種見妄,佛以一人眼睛有赤眚(赤翳)見到燈上圓影,比喻阿難等眾好眼所見到的山河國土及一切眾生(三界內身境),來說明難知的別業妄見。又以一國人見到災象,來比例諸國人所見到的十方依正,以說明難知的同分妄見: 1、別業妄見:本是己心,自己別業(兼帶惑)的虛妄影相,而妄見心外實有與他同住共見之境——三界內親近的依正。 2、同分妄見:本是己心,自惑所現(無業),是和大眾「同分」(共同有)的虛妄影相而「妄見」心外實有與己本身無干之境——十方疏遠的依正。 雖然佛陀前後交叉會合來說明二種見妄,無非要顯能見和所見,同一虛妄,皆是自性光明被無明煩惱所薰染後所產生的妄見和妄境。而本覺真心可覺照能緣之妄見與所緣之妄境之虛妄,此覺照之真體自然不再墮於有翳妄見之中(即見見非見之義)。若能除滅這二種見妄,就是圓滿的菩提自性。 最後佛陀開示,本覺妙明非和合(非因緣)及非不和合(非自然),以開解阿難在「顯見離見」時所未開解的——因緣的和合相狀與自然的不和合相狀。【開其未開——密示萬法一體之旨】 四、萬象皆由真心影現(原譯卷二、三)【空如來藏】 佛開示說:一切虛浮不實的塵境皆是幻化的假相,忽而生,忽而滅,生無所來,滅也無所去——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徒有幻妄的名相,根本沒有實在的體性。然諸法皆依妙覺本明的真體,這真心如鏡,一切幻化的世間萬象如鏡中影,無鏡就無影,眾生迷影而忘鏡,不知影雖虛幻,而鏡為實有,相雖妄現,而性實不虛,這真性就是我們常住、妙明、不動、周圓的妙覺明體——如來藏妙真如性。 真心不但近具根中,實則遠該萬法,量周法界。故佛陀又指出,四科的體性是常住不滅的,也就是要令阿難體會通達,五陰(色、受、想、行和識)、六入(六根)、十二處(六根、六塵)和十八界(六根、六塵和六識),所謂身心世界和宇宙天地等,都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非從根生、塵生、空生及和合生),本來就是如來藏中常住(本無生滅)、妙明(不滯冥寂)、不動(本無去來)、周圓(不偏空界)的妙真如性(常住不動:離於凡夫之生死;妙明周圓:揀於二乘之涅槃)。在這真常妙明的本性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諸幻相,都了不可得。非因緣,也非自然的如來藏妙真如性,隨緣(業緣)顯現而已。【會通四科即性常住--全相即性/全事即理】 這就恰如前文「別業妄見」中所舉例的因眼有赤眚,而產生燈上的圓影,本屬見病,由赤眚而生;而能見到赤眚的真體,卻和赤眚、見病及圓影無關,永遠是清凈無垢的。同樣的道理,在這妙真如性中去尋找無明、妄見及三界內之身心萬法,都了不可得;而一切生滅、去來、迷悟諸幻相,都是見性帶有一分無明而產生的,不是能看到無明妄見的真見。既知無明所成,因此終究不應說:四科中的身心萬法為根生、塵生、空生或和合生。 五、揭示真心的實相(原譯卷三)【空如來藏】 因阿難執著昔日所聞「因緣權教」,認為世間諸相,是四大(地、水、火、風)因緣和合而有,故聞佛於四科法中一一皆雲「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所以責問如來何以違背以前之因緣宗?【執權疑實】 因此佛再說明七大(地、火、水、風、空、見和識),其相用是虛妄的,本非有和合之相(破因緣),也非無因自然而有(破自然);而其體性即如來藏,圓滿周遍,本不動搖,圓融無礙,從本以來寂然常住,不生不滅。 又說如來藏性中,無法不備,無法不融;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性火真空,性空真火等,原自清凈本然,周遍法界!如來藏以不變之體,隨九法界眾生根性(心)的優劣,知量(知識)的大小,幻現隨緣之妙用。【融相入性,全性全相】 因隨(循)九界眾生染、凈二業,所發現之七大各有不同;故於平等性中,有了差別的相狀。世間無知的凡夫,致惑於因緣、自然等戲論,這都是識心分別妄計的產物,但有言說,並無真實的意義。【以上四段圓彰七大即性周遍】 此時,楞嚴會上的大眾,聞世尊先破妄想心,後從六根中指出真心,又舉四科七大融會入於如來藏性,使悟物我同根,是非一體,妄無自性,全體即真,凡十界依正之相,皆循業發現而已。 因此各皆自知,心遍十方、萬法唯心和心包萬法。反觀父母所生之身,就如同十方虛空中吹起的一粒微塵,若存若亡;也如湛然大海中偶起的一浮漚,起滅無所從來。因此瞭然明白,真心原自常住不滅。阿難感動地說偈贊佛:「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祗獲法身。……」,發起乘願再來,上求下化的大願。 六、剖析世界成因與人生真諦(原譯卷四)【五種深疑細惑】 阿難雖顛倒想已銷,但微細惑未盡,故富樓那尊者再請示佛陀:五陰、六根、六塵、十二處、十八界等既然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本然清凈,為何忽然產生山河大地、有情的眾生及業果等諸有為相?而且次第遷流,循環不息?並請教地、水、火、風、空等五大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互不陵滅之理。【執實難權】 佛陀先為說不空如來藏,以示萬法生續之原由。因為真覺之體本具妙明,如果必欲加明於覺體上,就變成妄明妄覺了。由於一念覺明這種過失,才有初之忽生——三細六粗等相,和後之相續——世界相續(四大產生,宇宙形成)、眾生相續(情、想、合、離,更相變易)和業果相續(唯殺、盜、淫,三為根本)。所謂「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猶如捏目,亂華髮生一樣。 間中富樓那問諸佛如來,何時再起其妄(無明),以產生世界、眾生和業果等萬法?佛示以無明本空,如迷方者,本無迷可得,似有迷覺;覺迷迷滅,覺不生迷。又萬法現無,如翳眼見空華,空華本不生。這無明和萬法本自不生,並非成佛後方滅。菩提究竟無變,如礦既銷成金,不復重為礦;涅槃究竟無生,如燒木成灰,不復重為木也(喻真不復變)! 接著佛說說空不空如來藏,以答五大圓融的緣故。譬如虛空(喻如來藏),體非群相(空義),而不拒彼諸相發揮(不空義),以示「性」和「相」融徹無礙(空不空義)。五大一一相妄性真,亦復如是。觀相元妄,所以無生滅、無傾奪,怎會有阻礙呢?觀性元真,本非水、火等五大,則能和融,所以萬用齊妙! 最後佛依「迷悟心」對辨二種緣起: (一)依染緣起執成有礙:因一念無明妄動,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 (二)依凈緣起融成無礙:佛以妙明,不滅不生(根性),合如來藏,而如來藏,惟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又依「本來心」圓彰三種藏性,也即會歸三種藏性——空、不空、空不空如來藏,不離本來一心,無非「根性」之極量!所謂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即離非,是即非即。 佛顯理顯至此處,可說徹法流之底,窮性海之源,顯到極處了!然而此一心三藏,即首楞嚴定體(一切事究竟堅固——一切四科七大等事相,是徹底堅固常住的,所謂徹法底源,無動無壞),為自性天然本定,及圓含萬有之定,不假修成,不由造作,人人本具,個個圓成。然眾生迷而不覺,故應當起奢摩他,微密觀照,方能圓悟。 富樓那又疑一切眾生,何因有妄(無明),自蔽三如來藏之真心?佛示以既稱為妄,自然沒有實在的體性,云何有生起的原因?佛舉城中的演若達多,迷頭認影而驚怖狂走,以說明迷本無因和妄無所依憑的道理,並指出只要不隨妄心分別世界、眾生和業果,就是攝心亡塵的功夫。這不隨三種相續之「緣」念,分別心既斷,而能生三種相續的「因」自絕,所謂「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凈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 前阿難既聞佛久排因緣,而今對富樓那,又語中帶「因緣」和「自然」,如前說「以是因緣世界相續,以是因緣眾生相續,以是因緣業果相續」,又說「狂性"因緣』若能除去,不狂的本性"自然』顯露」,因此疑佛自語相違。佛陀為了要消除阿難這種深執,再以演若達多的頭和狂為喻,以說明了菩提真心: 本然非本然、和合非和合; 「離」本然非本然、「離」和合非和合(雙遮); 「即」本然非本然、「即」和合非和合(雙照); 「離」和「即」兩皆不著(遮照同時,即遮而照,即照而遮); 遣之又遣,凡情盡處,即見本真,到此方名無戲論法。 末後佛責備阿難,雖能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人間尊為多聞第一,仍不能免離摩登伽淫染的魔難。因此遠不如一日之中,修習無漏道業,捨棄戲論,以遠離世間愛憎二苦。【上四段,阿難躡佛語而執因緣。只要知真本有,達妄本空,則因緣和自然,俱為戲論】 七、捨妄趣真的先決條件(原譯卷四) 阿難及諸大眾,聞佛教誨,疑惑銷除,心悟實相(三如來藏),知定體無虧,天然本妙,近具根中,遠該萬法。無如根結未開,大用不發,故阿難比喻如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因此,阿難請示佛陀,根本發心下手起修的門路,以便使會中大眾皆能捐棄小乘,畢竟獲證如來無餘涅槃,並使有學的徒眾,收攝和降伏往日攀緣不休的意識心,令得大總持法門(次第三藏和一心三藏),入佛知見。所以,佛陀談論到初發心二種先決條件: (一)以因同果,澄清五濁入涅槃義 由於四大交相纏結,組成這身體,既成肉身,就妄有六根,分散我們湛然圓滿雕刻的妙覺明心,為視為聽為覺為察等六精。從識陰始,終至色陰,五重渾然而成濁相(即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不出世界、身和心)。因此,眾生的真心,就被五濁所遮蔽,所以若以五濁構成的生滅意識心為「因地」心而求不生不滅的「佛果」,是不可能的。必須以不生不滅的根性為「因地」心,旋轉虛妄生滅的由四大構成的五種渾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和命濁),方可求證不生不滅的真諦「佛果」。 (二)從「根中」解結,解脫纏縛入圓通義 由於無始一念妄動,從微至顯,攬四大六根為體,因此妄生纏縛,將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真心,局限於四大假合五陰身內(不知心包萬法),外執物質世界為心外實有(不知萬法唯心),不能超越,形成了虛妄的眾生有情世界。這六根就是煩惱的根本所在,為賊作媒,自劫家寶,捨生受生,自作自受。既然六根是結之所在,那麼解結必依於根。 因此,佛針對眾生世界妄數(世是時間,界是方位),以說明六根的功德。例如,眼有八百功德,耳有一千二百功德等等。並說明六根的優劣和六根的黏縛(例如明和暗引發妄見,動和靜引發妄聞等等),又說六根原可相互為用,因被塵所黏結,才成滯礙,必須選擇一根,依之而修,擺脫所黏的妄塵,其餘五黏應時銷落(因根雖有六,體本是一),還歸本覺妙明的真心。要阿難選擇最圓通的一根來修,一門深入,以逆無始以來由妄心妄境交織而成的生死業流而解結,直達一真無妄的境地。如此,六根就會同時清凈,皆獲解脫。 後阿難再啟請佛陀,如何是他應逆之而上的生死業流所在?並質疑六根功德互不相同,為何一門深入,卻能使六根同時清凈?因此,佛陀再重複地詳細說明阿難應逆之而上的分段、變易二生死流——俱生我執、分別我執、俱生法執及無明業識。並用太虛空雜列陳各種器皿為比喻,說明根性本無一六,所以一門深入,能使六根同時清凈。 接著佛再重複說明攬塵即根結之原由(即生死業流之本,是以下科一亡塵,而結自開)。例如,由明和暗引發為見精,後見精對映色塵,遂攬取色塵而成勝義根和浮塵根。此根循色流轉,終日流逸、奔逐於色塵之境。又如,動和靜引發為聞精,後聞精對映聲塵,遂攬取聲塵,卷外聲而成勝義根和浮塵根。此根循聲流轉,終日流逸、奔逐於聲塵之境等等。 所以,若離開明暗、動靜等,根本沒有結滯為根之妄體(離塵無結)。因此,但不隨動靜、合離等十二種塵相流轉奔逐(教以逆之),任選一圓通根而修,擺脫所黏的妄塵,其餘五種黏塵之根,亦隨此拔脫之一根而皆得圓滿解脫(因根雖有六,體本是一,所謂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到此一無妄的境地,不但六根即可相互為用(情界脫纏成妙互用),而內則晶瑩發光,心光遍照,洞徹表裡,宇宙之山河大地,皆隨心光之所鎔化,如熱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的正知正覺(器界超越成純覺妙)。 阿難聽佛說攬塵所結之根,離開塵就無結滯為根之妄體,卻誤作了根性離開塵境,完全沒有性體(根性)。因此,佛命羅睺羅尊者當場擊聲,以驗聞性周遍法界,不隨聲塵之有無而忽生忽滅。 佛又以譬喻說明沉睡的人,已忘了肉耳的耳根和動靜的聲塵,聞性並不隨沉睡而昏昧,即使生命終結,根、塵並舍,聞性也常住不滅。若能捨棄生滅無常的妄塵,謹守真實常住的根性,勤行修習,常住真心本具的智慧光明一旦現前,根、塵、識心,自然一時銷落。(上三段阿難疑根性為斷滅) 八、解脫的程序(原譯卷五) 阿難啟請佛陀,身中何者是「結」之本元所在?從何處下手去解?十方微塵數如來告訴阿難說,輪迴六道生死的癥結是六根,解除縛結,證安樂妙常的也是六根,並非他物。 阿難聞如是法音,心中還是不明白,因此佛陀再詳細釋說「根」、「塵」同源,本是一體,所以縛則同縛,脫則同脫,縛脫不二,故說根的時候,而塵自在其中。復不舉「識」,是因識性無源,只是對前塵的虛妄相想,如空花水月,並非縛結和解脫的關鍵。又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隨後佛陀親自說偈以總結前之「二種先決條件」(如來偈頌)。 阿難不解(如來偈頌)中「六解一亦亡」的真義及「舒解結縛的倫類次序」,因此佛陀用一條華巾就地打結,次第成為「六結」,以說明六結雖同為一巾所造,但畢竟不同,不能相混。接著比例後順序解開,即無彼此,以說明「六解一亦亡」的道理。喻如來藏隨染緣,妄成六結——六根各有六結鬱(鬱,yù,同「郁」),此六結為五陰(即三細六粗)鬱結而成,由細至粗依次為識陰(第一結、第二結和第三結)、行陰(第四結)、想陰、受陰、色陰(第五和第六結)【參閱19E】。 若欲解六根之結,必依任何一根而修,一根之結解除,其餘五根之結也隨之而解(六根本是一體,同一成壞,結則同結,解則齊解)。解開的順序則由粗至細:先斷第六、第五和第四結而證人空;再斷第三結、第二結而證法空;最後再斷第一結而證無生法忍(圓教初住)——俱空不生,一超直至等覺,中間更不歷十住、十行等諸位;由是直入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聖道。須知六根沒有縛結以前,原是一體,縛結以後,各有界限分隔,所以眼不能聞,耳不能見。根根中之六結,若總解除,真如本性自然顯現,六根即可相互為用。 九、二十五位聖者的證道報告(原譯卷五、六) 阿難雖悟「六解一亦亡」的真義,但猶未知圓通的本根,故希望佛陀不必顯說,願能密授秘密嚴凈的妙法。 當時佛陀使會中二十位聖者(代表十八界和七大圓通法門),各自寶最初證果經驗和選擇的圓通法門。前二十四位聖者各自講述了六塵、五根、六識的七大為本因而證入圓通。最後,由觀世音菩薩自陳了由耳根的「聞性」--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下手起修,反聞自性,一門深入,證入圓通的修證了悟過程。 大士詳細敘述了如何從聞、思、修而解六結——動、靜、根、覺、空、滅;越三空——人空、法空和俱不生;破五陰超五濁——證圓教初住而一超直入等覺後心;獲二種殊勝功德——上合諸佛慈力,下同眾生悲仰;發三種妙用——三十二種應化身入諸國土普渡眾生、十四種無畏功德,及四種不思議無作無為之妙德,以聞聲救苦,加被眾生,有求必應。(深入如來藏性,安住楞嚴大定,獲理論上圓通之體,稱體備發圓通大用,帶果行因,萬行繁興) 隨後,佛敕文殊菩薩選擇最為對阿難的根機,及末世眾生最容易成就之方便門。文殊以偈頌詳評二十四聖所修方便法門,皆仗佛威德神力之加被,才能舍脫塵勞,非是通常可修之法;而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為娑婆世界真實的教體,正初心下手,最為方便,最容易成就之娑婆世界最為適當無比的修持法門。 文殊特別指出耳根聞性,具備了三種真實——常真實(合會通四科,即性常住)、通真實(合圓彰七大,即性周遍),和圓真實(合五大,為何不會互相陵滅)。所謂「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 摩登伽女聽完文殊菩薩說偈之後,即證阿羅漢果,另有無量無邊的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十、攝心修定的清淨明誨(原譯卷六、七) 阿難請示佛陀攝心修定的方法,及末法時如何建立道場,以避免妖魔鬼怪的干擾,而不至退失菩提道心。佛陀論及修行三項先決原則——「三決定義」:即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等三無漏學,並強調嚴守四種清淨明確之教誨,即斷除身心之淫、殺、偷盜和大妄語,以便解脫塵勞,超脫生死輪迴。 佛說持守上述四重凈戒,一切魔事就不會發生;如果還不能斷除宿習業種,就要一心持誦《楞嚴神咒》。為此,佛又略示壇場中所修的定和慧。接著,佛又應阿難的重請而詳細講述了建立楞嚴壇場及誦咒的諸種儀式軌則。 最後,佛陀應阿難的要求,說出《楞嚴神咒》,並讚嘆神咒的種種無比殊勝功德!大意謂:十方佛陀之成道、降魔、度眾等,都是由此神咒;驅除邪怪,消滅災毒、不生下賤、常住佛處,都由持誦此咒;乃至求長壽、求智慧、求國泰民安、求風調雨順等等,無一不能實現。 會中無數金剛、梵王、帝釋、四大天王、八部鬼神等眾,以及八萬四千恆河沙數金剛藏王菩薩及其眷屬,聽了佛的講述,紛紛表示願意護持誦持此咒的修行者。 十一、修證聖位的次第(原譯卷七、八) 阿難請問修行過程中的階位次第,佛略示說妙真如性,圓滿光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迷、悟、凡、聖之分別,因最初一念無明妄動(妄加明於覺體上),產生三細六粗,才妄生世界、眾生,二種顛倒,乃至十二類生。既然有妄生,就有妄滅,所以生滅兩皆名妄。 由於知道生滅名妄,以為滅妄方可顯真,實在煩惱、生死、菩提、涅槃,不過是眾生與佛陀迷悟不同,輾轉相依的二種名號而已,二者都無實體,由此一念無明妄動,依真起妄,才妄生二種顛倒: (一)有情眾生顛倒:無明和三細皆是虛妄,然妄上加妄,以無明等輾轉發生之力,而發明四粗惑,諸惑薰習,能成諸業(第五粗——起業相),因彼業同,乃得相感潤生之業(第六粗——業系苦相)。因有相感的惑、業,入胎時中陰身之相即滅,在胎中後陰之相即生。 (二)有情世界顛倒:由無明妄力,攬塵結根,妄成分段的根身成因,妄以為是世界成因。世界亦空,本來沒有能住的境相,妄成所住的境相。皆由眾生妄執四大為身,念念生滅,遷流不住,而建立三世的虛妄時間。三世和四方和合相涉,故變化眾生也成十二類。以色、聲等六塵為對象的六亂妄想,薰成造業的性能。業因既成,必招業果,故感十二類的果報,由此交織輪轉諸道,生死不休。 接著,佛詳述十二類眾生:即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以及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依惑造業,依業受報之詳情狀況。這十二類眾生,一一類中,各各具十二種顛倒,猶如捏目,亂華髮生,皆是由顛倒妙圓真淨明心,就具足如斯,虛妄亂想。(依染緣起,依真起妄,遍成十二類生,輪迴諸趣) 因此,欲修佛果三摩地(正定),非要從這顛倒的根本原因(指最初一念妄動)下手不可;共分「三種漸次」,即除助惡因緣(即修習——斷吃五辛菜)、挖空罪業的正性(即真修——不淫、不殺、不盜和不妄)和違逆現前的業行(即增進——耳根不出流聞塵,而入流照性)。 通過三種漸次的修行,就能證無生法忍(十信滿心——圓教初住),從此漸次進修,依所行持的成就,次第安立各種聖位(指初住以上聖位): 乾慧地:束在漸含十信為為乾慧; 十心: 開初住為十心; 十住: 生佛家而為佛子; 十行: 廣六度而行佛事; 十迴向:回佛事而向佛心; 四加行:泯心佛而滅數量; 十地: 契真如而覆涅槃/依中道而趣佛果; 等覺: 齊佛際而破生相; 妙覺:成無上道,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如是種種位次,皆是以三種漸次的緣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乾慧非真,妙覺非路)(示凈緣起,返妄歸真,上歷五十五位,究竟涅槃。定慧均等,中中流放,薩婆若海——如來一切種智之海) 最後文殊菩薩請示了《楞嚴經》的經名,佛答之以五名(經前題名,是綜合此五名而命名之),而阿難至此方斷欲界前六品思惑,獲證二果斯陀含。(上雖談證位,未盡行因,下而戒業習於七趣情想,防禪定於五陰魔邪,無非行門之事,必期於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始得名為究竟堅固之證也) 十二、眾生升沉輪替的因緣(原譯卷八、九)此處阿難請示佛陀,佛體既真實,云何復有七趣之虛妄?真如體中,本來就有七趣?還是由眾生的妄想習氣所生?地獄是否有固定的處所,即各別造業,同到一處受報(別業同報)?還是別業別報?佛陀都一一為他解答。 佛說一切眾生,所具的如來藏性,其體不變,沒有任何雜染。只因一念妄動,而有妄見(無明現行),由妄見而生妄智(隨順殺、盜、淫等染雜種子),由這無明種習為因,故有七趣之虛妄。因此將原本的一真,分為了內外分。 (一)內分(屬情故墜):眾生身分之內,對境心存愛染,發起貪戀不舍之妄情,以妄情積久不休,則能發生貪愛之水。 (二)外分(屬想故升):眾生對身分之外的美妙境界產生種種仰慕渴求(不安本類),志求出離),發而成虛妄的想念。想念積久不休,想極神飛,能生殊勝之氣,而脫離形累,必成超舉之因。 佛陀先略示七趣(地獄、餓鬼、畜生、人、仙、天和阿修羅)之升沉,現出情和想二因所招感。接著,佛詳述了地獄、餓鬼、畜生、人、仙、天和阿修羅「七趣」中的地獄眾生,以造十種業習為因,即淫慾、貪愛、我慢、瞋恚、奸詐、欺誑、怨恨、惡見、枉屈和諍訟等習,致使六根交互受報。而眾生依所造惡業的輕重,而墮入不同層次的十種地獄。 地獄受罪眾生,經過多劫的燃燒,受罪完畢,依其業因、而分別受生為十種鬼類。鬼報既盡,又依共業因,分別受生為十類畜生,以酬共宿債。宿債既酬,又依其業因,分別受生為十類人倫。 若人道眾生不依本覺真心而修楞嚴大定,卻別依妄念,作各種修練,欲求堅固形骸,長生不死,又依其業因,而分別受生為十種仙人。 佛開示說,若世間人不求出世道,不以湛然常住的真心為本修因,而僅依五戒十善而修,求獲有漏的人天福報,未能捨棄妻妾的恩愛,依其業因,可上生欲界六天。 若但以世間的禪那(靜慮)為因心,守身如玉,不犯淫行,也能依其業因,上升色界四禪十八天。其中,第四禪的五不還 天(即不再回到欲界受生,因欲界中九品思惑習氣已滅盡),乃三果聖人守居之處,住此以斷七十二品思惑,求證阿羅漢果(指利根阿羅漢)。 若第四禪天的天眾,欣上厭下,滅色歸空,滅空歸識等,則往無色界四空天。若從「無想天」及「廣果天」各外道天而來,報盡依然隨業流轉七趣;而鈍根阿羅漢,則經歷此四天,比前利根者,多修二十萬大劫。 接著,佛宣說三界之中,尚有四種阿修羅,因其造業不同,而分屬為鬼道類、人道類、天道類和畜生類。 末後,佛陀再說明七趣和三界(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二十八天隨業受報之詳情,地獄、餓鬼、畜生、人、仙、天和阿修羅七趣之所以升沉往返,無不是隨情和想二因所招感,妄想(惑)以受生。由十種業習為因,即淫慾、貪愛、我慢、瞋恚、奸詐、欺誑、怨恨、惡見、枉屈和諍訟等習,致使六根隨妄業而交互受苦報。眾生輪迴的根本,是因不識本有妙明真心,隨順殺、盜、淫的緣故。逆上三者,就生三善道,順上三者,就落三惡道。善、惡無有出期,故起三輪迴性。若得妙發三摩提,則發覺性常寂,順逆兩亡,斷性亦滅。 十三、邪與正的辨識(五十重陰魔)(原譯卷九、十) 佛陀知道如果有人心光內照 ,返本歸元,十方虛空,皆悉銷滅而殞亡, 而空中所有國土和宮殿無不震裂(皆是迷真起妄之妄想而建立)。因此,欲修禪定,一切天魔鬼神,魑魅妖精,必定會來干擾行人,希望破壞行者的禪定,它們方能安居宴樂。 它們或附著於行人的身心,令行人誤入歧途;或途中發狂;或走火入魔;或顯魔通、鬼通、妖通惑亂行人;而且讓行人口說似是而非的經法,以邪知邪見造種種惡業,毀戒謗法,撥無因果,無所不為,現世受到嚴酷的惡報,死墮無間地獄;甚至有人把著魔者當作是聖者看待,以自己的資財,身命全力供養,這都是認賊為子,自墮火坑,損法財、傷慧命,何等危險! 因此佛陀無問自說的,講出十方三世諸佛依之方成正覺的五陰辨魔法門——禪定中的微細魔境,以便魔境現前時,能得辨認,免致墮落魔網,成為魔類,使自己的寶覺全身,俱遭淪墮,無可衷救。 佛在經中,將修習三摩地,因受五陰妄想(即堅固、虛明、融通、幽隱和虛無)所障,加上行者見理不曾透徹,正定沒有達到精純,禪觀與妄想交戰於心中,互為勝負而產生的各種「邪見」或「狂解」,稱之為魔——外魔、心魔、見魔: 境界:色陰魔、受陰魔和想陰魔——各有十境(外魔); 狂解:行陰魔——十計(心魔); 謬執:識陰魔——十執(見魔)。 因「魔」作祟,修行者得不到正受、正知和聖解,從而墮入外道或者無間地獄。佛陀又說只有將五陰中的妄想銷盡,六根互用無礙,清淨如淨琉璃,修行者才能證圓教初住,超越五十五位菩薩修行位,而一超入等覺後心,由是直入如來妙莊嚴海,而入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聖道,得證一一契合性真本有,而不縱外得。 佛陀告訴阿難:「為害好像是外魔,著魔實由心起,但要心中不生勝解,則心垢洗除;主人不迷,則彼魔事,無奈你何,自不會墮落邪見網中。」 佛又告誡阿難:「若是將來末法時代的愚鈍眾生,沒有明白禪那中各種差別境相,不知佛所說的辯魔法要,但雙樂於修習耳根三昧,你如果怕他不識魔境,誤蹈邪見網,當一心勸他持誦我的《佛頂陀羅尼》,不育,就是書寫咒語於禪堂,或者佩帶於身上,一切妖魔,就不能動。」 十四、消除五陰妄想法要(原譯卷十) 阿難請求佛陀何以」五陰「皆以妄想為根本,如: 色陰:堅固妄想; 受陰:虛明妄想; 想陰:融通妄想; 行陰:幽隱妄想; 識陰:虛無妄想。 欲想破除五陰是一次同時頓除呢?還是要漸次滅盡?破除這五種陰境,須以何處為何陰的界限?佛陀都一一為他解答。 佛先略示真心本來圓滿清凈,本無界內分段生死,界外變易涅槃、世界、眾生及虛空,皆因五陰妄想之所生起。總以真心,一念無明妄動而成三細六粗——五陰和五濁並起,如演若達多迷頭(喻迷真心)認影(喻認妄想)。後,佛破斥因緣和自然二種計度,及詳示五陰皆以妄想為根本。 接著,佛解答了五陰的界限: 色和空:以色邊際為界; 觸和離:以受邊際為界; 記和妄:以想邊際為界; 生和滅:以行邊際為界; 湛入和全湛:以識邊際為界。 最後,佛說這五陰的根元,早於一念不覺,重疊生起,生是從識而起(由細而粗),滅卻是從色而除(由精而細)。理上可以頓悟,一念悟,五重妄想可同時並消;事相上說,決不可能同時頓除,須漸次滅盡。 這是佛對破除五陰諸魔,以回歸如來藏心等相關問題的概要回答,也對全經所闡述的義理,作為一個總結。 十五、流通分(原譯卷十) 最後,佛陀特別咐囑修行人宏揚和誦持《楞嚴經》及〈楞嚴咒〉,如能依教奉行,將能直趣菩提聖果,永無魔事!並說明弘揚者,雖犯四種根本重罪(殺、盜、淫和妄)及犯大乘十惡重罪,也因宏揚此法門的緣故,所有深重罪障都能消滅,所得的福報,遠超於用遍滿十方所有虛空的七寶供養微塵數的諸佛如來,千萬億倍! 《楞嚴經》受持讀誦,護持弘揚的功德利益。 (1)弘揚《楞嚴經》的功德利益: ?阿難,若復有人,遍滿十方,所有虛空,盈滿七寶,持以奉上,微塵諸佛,承事供養,心無虛度。於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緣』,得福多不?? 阿難答言:?虛空無盡,珍寶無邊。昔有眾生,施佛七錢,捨身猶獲"轉輪王位』,況復現前,虛空既窮,佛土充遍,皆施珍寶。窮劫思議,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邊際?? 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虛妄。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歷。(此人,若)能以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是人罪障,應念銷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萬億倍,如是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2)受持讀誦《楞嚴咒》的利益。 第一,大利益:楞嚴咒是楞嚴王手中斬妖除魔的鋒利寶劍,是大佛頂首楞嚴王的護衛艦,是成佛作祖過程中免遭一切魔難的護身符。如經中所言:?汝等有學,未盡輪迴,發心至誠取"阿羅漢』,不持此咒而坐道場,令其身心"遠諸魔事』,無有是處。? 第二,小利益:何謂小利益?單持楞嚴咒,對於沒有契入或修持?首楞嚴大定?的人來說,而單持楞嚴咒,其利益也是決定不可思議的。 試摘錄幾段如下: a、?阿難,我今為汝,更說此咒,救護世間,得大無畏,成就眾生出世間智。若我滅後,末世眾生,有能自誦,若教他誦,當知如是誦持眾生,火不能燒,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如是乃至,天龍鬼神,精祇魔魅,所有惡咒,皆不能著,心得正受。一切咒詛,厭蠱毒藥,金毒銀毒,草木蟲蛇,萬物毒氣,入此人口,成甘露味。一切惡星,並諸鬼神,磣心毒人,於如是人,不能起惡。頻那夜迦,諸惡鬼王,並其眷屬,皆領深恩,常加守護。? b、 ?是善男子等,若讀若誦,若書若寫,若帶若藏,諸色供養,劫劫不生,貧窮下賤"不可樂』處。此諸眾生,縱其自身,不作福業,十方如來"所有功德』,悉與此人。?等等。 佛說:?阿難,若有眾生,能誦此經,能持此咒,(其利益)如我廣說,窮劫不盡。?


推薦閱讀:

《楞嚴經》色陰十禪境探究
卷三十(經文卷七之二)-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交光大師
楞嚴經的秘密_3
《楞嚴經》輕鬆學 卷六(之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八

TAG:楞嚴經 | 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