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學通:10年後中美綜合國力將達到同一等級
06-11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7月,擅長國際關係預測的著名學者閻學通推出了自己的最新力作:《歷史的慣性——未來十年的中國與世界》。 在這本被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傅瑩評價為「冷靜同時又是客觀的前瞻性評估」的書中,閻學通預測,到2023年,中美綜合國力將達到同一等級,世界將形成中美兩個超級大國的國際格局。 由此帶來的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也將在未來十年中發生較大變化。閻學通認為,屆時在新的國際形勢下,中國將需要重新調整外交思想和外交原則,需要放棄不結盟政策。 他的觀點如以往一樣:直接、大膽。在具體論述中國需要怎樣的外交政策時,閻學通建議,要對周邊國家「敵友分明」、「賞罰分明」。 對此,讀過此書的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表示,「閻學通撰寫了一本發人深省的書」,其中所闡述的「道義現實主義」的「外在表現形式是銳利的民族主義」。 但談及創作初衷,這位「銳利的民族主義者」卻語氣柔和:「我其實想讓大家更重視歷史發展的規律,重視發展中的改革力量。」閻學通說,「未來十年,中國能否藉助歷史的慣性加速崛起,取決於我們這代中國人了。」 沒有哪個國家的改革快於中國 Q:您能解釋一下「歷史的慣性」嗎?「歷史的慣性」對預測未來十年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有何意義? A:我先講一段個人經歷。我1992年回國正趕上蘇聯解體不久,所以我回國後參加最多的討論都是關於蘇聯解體後會如何發展的。當時中國的學者,特別是研究蘇聯問題的專家,普遍認為俄羅斯很快會恢復超級大國地位。他們的判斷基於3個原因:蘇聯有高度發達的工業基礎;有廣闊的自然資源;有受過高等教育的技術人才。於是,待政治制度一穩定,俄羅斯很快就會恢復前蘇聯的實力。 但我當時持有的看法就是:這是不可能的。歷史上沒有一個帝國衰敗了幾十年後就能重新恢復當年的地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英帝國,從全盛時期走向衰敗,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再比如,古羅馬、古埃及、奧斯曼帝國等,一旦滅亡就不復存在。有著三千多年悠久歷史文化的中國也時起時落,不同興盛期的間隔時間都以百年為單位。所以我當時說,俄羅斯百年之內也是不可能恢復成為超級大國的。 這體現了我對「歷史的慣性」最早的認識——一個大國走向衰敗,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短期內能逆轉的。 那麼,什麼東西可以改變歷史的慣性 呢?我的理解是改革。改革作為一種內生的力量能夠改變歷史的慣性。改革可以是技術的、文化的、思想的,通過改革能形成一種巨大的力量來改變歷史。所以,未來十年歷史的慣性會如何發展,實際取決於大國中誰在進行改革?誰的改革力量能夠改變目前狀況?如果每個國家的改革都不足以強大到阻礙歷史的慣性,那麼歷史一定會像今天一樣接著向前發展。 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看到哪個國家的改革速度快於中國。如果今後世界上出現不了比中國改革速度更快的動力,那我不認為有能夠改變目前歷史慣性的巨大力量。根據慣性的預測原理,如果今後十年按照今天歷史慣性的方向繼續向前發展,那麼兩極格局到2023年就有可能形成。 「歷史的慣性」另一方面在於,衰敗有慣性的作用,崛起也有慣性的作用。中國的崛起也受歷史慣性的影響。崛起過程一點點發展,速度一點點加快,這樣的慣性若沒有一個巨大的外力便阻止不了。 Q:其他國家也在推進自己的改革,比如俄羅斯,為什麼會形成兩極格局而不是多極格局? A:我尚且看不到能夠使世界在中國和美國之外出現一個第三級的改革力量,現在能夠看到的歷史軌跡就是走向一個兩極格局。你所說的俄羅斯等一些國家確實在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革,他們自己跟自己比是向前發展了,但他們改革的力度不會比中國大,所以跟中國的差距只會越拉越大,不會縮小。 兩極格局有利於中國崛起 Q:形成了兩極格局後,您覺得兩極格局和冷戰的區別是什麼? A:兩極格局下可以是冷戰,可以是熱戰,也可以是和平競爭。所以冷戰是兩極格局下的一種形式。 形成冷戰,不光需要「兩極」,還需要意識形態的對抗,需要兩大軍事集團的對立,需要雙方沒有任何社會經濟文化各方面的往來。而現在,意識形態的對抗已不成為國際政治的主流。中美之間的文化交流、經濟往來是冷戰時期美蘇之間根本不存在的。 我的看法是,形成兩極格局後,不是會不會發生冷戰的問題,而是人類根本沒有能力再讓冷戰重新恢復。試問,誰有能力去阻止全球化?讓意識形態變為全球政治核心矛盾?讓中美之間沒有經濟往來、文化交流、跨國婚姻?沒有人能做得到。所以擔心兩極格局會引發冷戰基本屬於杞人憂天。 Q:那麼中美之間發生熱戰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A:兩極格局下會不會發生熱戰也取決於發生熱戰的條件。從目前看,在核武器條件下,核國家間進行熱戰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冷戰時期之所以沒有發生熱戰就是因為不敢進行核戰爭。在冷戰時期都不敢進行的核戰爭,為什麼說未來十年內中美就敢於發動呢?對此,現在的中美兩國政治家的觀點和當時美蘇政治家的觀點有哪些不一樣呢?如果找不出政治家更願意進行核戰爭的原因,那怎麼能說中美未來十年內有進行戰爭的可能呢? Q:您認為兩極格局對中國崛起有利嗎? A:有利。因為如果不是一個兩極格局,是多極格局,那麼中國就崛起不了。「崛起」的概念就是指從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到成為世界上最強大國家的過程。當你改變了崛起的定義,這個崛起就變得沒有意義了。也就是說,世界上有三個以上的同等實力國家,你不是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你崛起什麼。如果把不是世界最強大的國家稱作「崛起」,那麼世界上哪個國家沒崛起呢? Q:那麼您認為中國還是應該主動去營造這種兩極格局的實現嗎? A:只有兩極格局,才能向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強大國家邁進一步。 「韜光養晦不當頭」需要轉變 Q:您為什麼選擇以10年為期限作出預測? A:首先,我反對一種說法:我們現在到了歷史的關鍵期,未來十年是關鍵時刻。這種說法是沒有依據的。過去的哪個十年不是關鍵期?抗日戰爭不是關鍵期嗎?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不是關鍵期嗎?對中國而言,未來十年的特殊性在於,中國有可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超級大國,但也不是說只有今後十年能成為超級大國。若今後十年才不能達成這個目標,往後十年仍有這個可能性。能不能實現?是由國際領導力決定的。我為什麼在最後一章寫了《未來十年的中國外交戰略》?我實際上是說,我認為採取這樣的外交政策,我們在未來十年內實現民族復興的目標,然後成為世界超級大國,這是做得到的。我們過去太長時間把民族復興作為一種歷史任務留給後人去完成,其實我們這代人活著就能把它實現了。 Q:基於這個目標,您提出了什麼樣的外交思想? A:隨著未來十年兩極格局的形成,韜光養晦不當頭的外交思想將使中國被國際社會視為不負責任的國家,這會嚴重損害中國自身利益。中國需要提出與美國不同、但又比美國更為進步的國際政治思想。我認為,未來十年,道義現實主義有成為中國外交政策指導思想的可能性。中國應借鑒古代王道思想發展當代道義現實主義,以「公平、道義、文明」為對外政策指導思想,建立責權相等的國際新秩序。 Q:如果我們繼續秉持韜光養晦不當頭的外交思想和原則,是不是未來十年會拖慢中國崛起的腳步? A:應該是這樣,今天的外交政策如果不進行調整,我覺得對我們實現民族復興來講,應該會起到比較小的正面作用。現在的外交政策顯然不是能夠加速我們民族復興的外交政策。 需要對不結盟政策進行調整 Q:您堅持認為中國需要放棄不結盟政策。具體來說,就是未來十年,為了提高國際戰略信譽,中國應承擔更多的國際安全責任,特別是為友邦提供安全保障。 A: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是不是應該保護別國?結盟不結盟是在這個思想下的原則。我們現在不結盟是建立在認為我們不應該保護別人、我們沒有責任保護別人、別人被欺負被侵略跟我們沒有關係的思想上。不結盟是一個經濟利益主導的外交政策。現在在國內,支持不結盟政策仍是主流,這其實也很好理解。因為過去三十年來認為結盟是要付出代價的,所以不能做付出代價的事。 Q:對中國而言,結盟的迫切性有哪些? A:國際格局是由大國實力對比和大國戰略關係兩個要素決定的。大國實力對比是有利於中國崛起的,但是大國戰略關係卻對中國不利。未來十年,實力相對衰落的美國將更加依靠軟實力優勢來彌補其硬實力的不足,因此強化同盟關係將是其必然的外交策略。要拓展新盟友,美國必然會主動爭取那些得不到中國保護和支持的國家。為了防止被國際社會孤立,中國將需要對不結盟政策進行調整,從而增加真實戰略夥伴的數量,有助於國際格局向有利於中國的方向更快地轉變。 樹立「賞罰」分明的外交思想 Q:您列舉了中國的潛在盟友,其中首當其衝的是俄羅斯。但是俄羅斯前外長伊萬諾夫不久前訪華時專門回應說,俄羅斯仍然奉行不結盟政策。您對此怎麼看? A:現在俄羅斯方面和中國結盟的動力比以前弱。所以我自己認為,我們如果不主動去結盟,中俄結盟就更不可能。今天,中國和俄羅斯的地位已經發生了變化,不再像上世紀50年代,蘇強中弱。現在中強俄弱,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中國不主動提出結盟,俄羅斯也不會主動這麼做。 中國有很多人還是以50年代的那種心態來看待俄羅斯,認為俄羅斯不是一個可靠的盟友。這仍是一個弱國對強國的心態。強國對弱國則考慮的是,我能不能利用你。 我們曾經做過一個調查,認為中國是不是世界第二強國?如果不是,那麼除了美國還有哪個國家比中國強?很多人認為是俄羅斯。為什麼?因為當時俄羅斯有航母中國沒有。所以,現在這種弱國心態妨礙我們正確認識中俄之間的結盟關係。 Q:您在書中把日本等國劃分為「敵人」。 A:這是說在今後十年之內,不可能永久不變。十年之內,基本發展趨勢是這樣的。日本首相安倍的對華政策,不會換一任首相後馬上就得到改變。我認為十年之內,我們需要加大力度,通過「接觸」政策改造日本,使其從一個西方國家轉變為亞洲國家,使其在中美之間進行「平衡」。如果你不去做什麼,日本和中國「敵對」持續的時間可能會更長一些,可能超過十年。 Q:您的好友、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認為,您的外交思想的外在表現形式是「銳利的民族主義」,您對此認同嗎? A:我基本同意他的這種判斷。我們過去總認為「王道」的思想,是對所有人都很仁義。但是仁義建立的前提是,得對敵對者不仁義。你對敵人也仁義就不是王道思想。正所謂「非威非懷,何以立德?」言下之意,當你看到壞事時不去阻止、不去懲罰,也不給予做好事的人獎勵,這是不道德的行為。因此,我認為至少王道思想不是不分是非,而是對朋友,對按照國際規範辦事的國家給予保護和支持;對破壞國際規範、與國際規則背道而馳的國家或者故意和本國作對的國家,如菲律賓、日本,就是要給予懲罰。這才是王道。這也就是陸克文講的、思想中「銳利的民族主義」一面體現出來了。
推薦閱讀:
※西醫綜合:前庭反應
※有什麼好用的水乳?
※你如何看待性服務行業?
※開光和不開光有什麼區別 ?
※乾性皮膚有什麼補水保濕效果好的水乳推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