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智障的國產劇,編劇是真的要負責任的(1337期)

《無心法師》《法醫秦明》《白夜追兇》……從這兩年比較火爆的網劇來看,就算沒有大導演、沒有大明星、不是大IP、不是大製作,只要劇本好、製作良心,這部劇也能夠突出重圍。

編劇才是一部劇的靈魂,幾億的投資、上百人數月甚至數年的工作都是在一個劇本的基礎上進行的,但是絕大多數國產劇的靈魂很不給力。中國好演員能數出一批,中國好導演也能數出一批,但是中國好編劇卻數不出幾個。

這幾年,中國爛片橫行,演員被嘲過了,資本也被嘲過了,雖然劇情經常會受到觀眾的吐槽,但是編劇往往還處於一個受害者的地位。

早前,秦昊在採訪時曾經說過:或許是自己級別不夠,到我這兒的電影劇本,爛得都想罵街了。周迅也曾提到:現在哪有好電影啊?送我手裡的劇本一個一個寫得那麼傻,怎麼演呢?秦昊或許級別不夠,但周迅可是中國頂級的女演員了。而作為導演的趙薇也曾經說過:中國不缺導演,不缺演員,缺的是編劇。

中國編劇面臨的環境的確非常困難:待遇低,一部劇本寫出來根本就拿不到多少錢;地位低,與其說編劇是一個創作人員,倒不如說是一個打工的;沒有話語權,導演、資本方、甚至演員都可以來要求改劇本;創作不自由,中國政策環境是不太寬鬆,但是哪個國家的編劇不是帶著鐐銬跳舞?

除了上述困難,編劇也應該認識到,沒有創作出好劇本,最主要的原因其實是自己的才能不夠。有一些國產劇的智障橋段,純粹是因為編劇的能力不夠造成的,而不是所謂的不自由或者沒有決策權。

沒有邏輯,人物形象矛盾

一個劇本最基本的要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在某一個特定環境中,人物要做出符合自身形象的行為,而推動故事情節的合理髮展,但是許多國產劇和國產電影是做不到的。

《大聖歸來》和《戰狼2》是兩部自來水非常多的電影,也是票房、口碑都非常成功的電影,都是里程碑式的,這兩部電影能夠成功,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講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雖然故事比較簡單也沒有多少創新,但是至少是完整的、合乎邏輯的。而看看那些大爛片,《大魚海棠》《擺渡人》,製作都非常精良,但是敗在故事不知所云,《大魚海棠》中許多角色說話辦事莫名其妙,比如電影明明塑造了一個看起來非常美好的世界,靈婆卻要說底下太髒了需要洗一洗,比如鼠婆的一系列行為,完全沒有交代背景原因,觀眾不知道她為什麼被封印為什麼那麼嚮往人間。

而故事不完整,往往是由於人物塑造不成功,人物行為沒有合理的動機。大多數國產劇中人物的行為莫名其妙,往往是為了故事能講下去而去行動。這就造成了人物的形象非常不統一,在大女主戲中,女主往往是非常厲害的,通常天資聰穎,而且具備某些特殊技能,但是基本用不到,遇到危險總是需要別人來救。比如《錦繡未央》本來是一部女人靠著自己的智慧以及心狠手辣走上人生巔峰的大快人心的故事,可惜女主遇到困難都是通過男主化解的,總共被男主救了十幾次。

大女主戲中的大多數男主男配都是要喜歡上女主的,大多數女配也是要厭惡女主的,如果編劇能夠寫得比較合理,這都是比較好理解的,畢竟是大女主戲!但是實際上女配們厭惡女主的理由卻讓人非常難以理解,比如在某部大女主戲中,女配的兒子明明是被反派害死的,她卻把錯誤推到女主身上,前一秒還是女主忠心耿耿的侍女,後一秒就變成了女主的仇人,這種轉變讓人措不及防。

沒有細節,只能用空洞的情緒填充

國產劇還有一個很大的槽點:無論什麼題材,都能變成愛情劇。這句話說得有點絕對了,但是大多數國產職場劇的確都不是講職場的,而是用來談情說愛的。

如果編劇是故意寫成這樣的,那隻能說編劇、資本方對觀眾喜好的把握出現了一點點偏差。其中最大原因恐怕是編劇寫不出其它的東西來,只能寫寫情感,寫職場劇是有專業要求的,比如《法醫秦明》的作者秦明就是一個法醫,有專業的知識和豐富的從業經驗。

寫過東西的人都知道,如果想寫好某件事,一定要對這件事有著非常深入的了解。寫劇本不是閉門造車,而是要體驗生活。如果一個編劇對醫療知識不了解,怎麼寫醫學題材的劇呢?如果一個編劇對商業不了解,怎麼寫商戰類題材的劇呢?……除此之外,如果編劇不了解實際拍攝情況,寫出來的東西根本就拍不出來。

感情是最好寫得容易寫出來的,每個人都有感情,編劇不要其它知識,就能寫出任何一種極致的感情,尤其是愛情。但是描述到某一件事的具體細節就沒有那麼容易了,比如非常火爆的劇《歡樂頌》中,曲筱綃獨立開公司,從來沒有出現過具體的商業談判,只需要用一夜不眠表現一下努力,然後公司就可以很順利地運作了,也正因如此,使用「巴菲特看了流淚 索羅斯看了沉默」做空手段的安迪始終沒有辦法讓觀眾相信她是一個商業女精英。

沒有細節,這是國產劇的大問題。如果一部劇中沒有細節,只有空洞的情緒,那這部劇就會顯得非常不真實,不能讓人信服。男女主被誇得再聰明有什麼用呢,觀眾又沒有看到他們具體幹了哪些事,人設是通過人物在劇中做的一件件事的細節堆積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在《白夜追兇》中,男主關宏峰不需要讓別人說他有多麼聰明,只需要對一個案子進行推理一番,觀眾自然就能感受得到。

台詞不經大腦,常識性錯誤太多

「同志們,八年抗戰開始了」

「我爺爺九歲的時候就被日本人殘忍地殺害了。我恨日本鬼子!」

「閻王讓你五更死,你活不到三更」

「你又奪走了我的初吻」

……

這些令人哭笑不得的台詞是否非常熟悉呢?現在國產劇中充斥著大量這樣不合邏輯的台詞,劇中台詞那麼多,偶爾出現一些小錯誤,觀眾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樣的台詞簡直是在侮辱觀眾智商,編劇基礎語文沒學好!

台詞錯誤畢竟是少數,國產劇中更多的錯誤是常識性錯誤。大多數人只能了解一兩個行業,而對於其它行業的印象,電視劇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觀眾的許多認知都是從電視劇學來的,但或許都是錯誤的。

比如在當代都市劇中,有一個非常常見的狗血情節,如果孩子出了意外需要輸血,這時候往往能找到自己從未見過的爸爸,因為爸爸一般會來獻血,順便相認,但實際上「直系親屬不能相互輸血」。如果觀眾去了醫院,這種情況醫生自然會解釋,可是有一些病醫生可能來不及解釋了,比如劇中老人們犯心臟病,一般會很痛苦的倒下,現實生活中有些心臟病發作的癥狀通常比較緩和,觀眾如果不了解很容易忽視心臟病發作影響救治。

醫學題材的劇與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息息相關,除了醫生、護士,絕大多數人都是沒有經過醫學訓練的,他們對於醫學知識的第一印象可能就來源於電視劇,國產劇這都是在誤導人民群眾呢!

再比如古裝劇中,劇中禮儀、食物、服道化的錯誤就不說了,基本上沒有對的。但是最壞的是,不知道從哪部劇開始形成了一個範式,以後所有的劇都按照既定的範式走,而不是去考察當時實際的情況,比如皇上都是穿黃色的用黃色的,聖旨開頭一定是「奉天承運 皇帝詔曰」,見到當官的必稱呼「大人」……然而事實也不是這樣子的。

每個朝代皇上的朝服顏色是不一樣的,比如秦朝尚黑、明朝尚赤,「黃袍」正式成為皇權的象徵,則始於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的陳橋兵變,在私下,皇上也沒必要都用黃色的東西。「奉天承運 皇帝詔曰」斷句為「奉天承運皇帝 詔曰」或不斷句,而且是從明朝開始的,以前都是沒有的。「大人」原先是指父母,直到清朝之後才被諂媚者用以稱呼上官,類似於現在節目中的廣告語「金主爸爸」。

如果細細追究起來,那國產劇就沒法看了。這些錯誤應該是誰的鍋呢?肯定不是演員的,也不會是廣電的,資本可能背一部分,說到最後還是編劇的。編劇在寫東西時,難道不考察一下嗎?而是根據前人的經驗來寫?說到底是太懶了,不願意打破那個錯誤的籠子。

編劇不僅需要點天分,更是一個門檻很高的技術活。美國編劇地位高,但是背後是高達99%的淘汰率,一部劇可能是從100部劇本中淘汰出來的,而且在寫劇本之前美國編劇大多已經經過了嚴格的訓練和海量的練習。中國編劇地位是低,但是門檻也很低。

寫劇本不像寫小說,自己獨自一個人就可以完成,它往往需要合作。在美劇中,一部每集45分鐘、一年12集的電視劇通常會招募6至8個人組成編劇小組,一些熱門劇集麾下甚至會出現十幾、二十個編劇的團隊,例如《權力的遊戲》就有17個編劇,除了一兩個「編劇主筆」,其餘人都有不同的分工,編故事、搭結構、寫人物、搞語言等分別由最擅長某項的某人員負責。

這兩年,中國影視行業發展迅速,國產劇迎來數量大爆發,但是爛片居多,恰巧因為這些低劣引受眾反感的商業化「作品」,反而讓整個行業越發注意到好故事好劇本的重要性,或許轉型就在不遠的未來。

如果一個編劇只想著提高地位提高收入,而不提高能力,遲早都會被淘汰,也享受不到編劇的好時期,甚至連當編劇的資格都沒有。編劇的地位是比較差,但是也是由於大多數編劇自身不能形成品牌,吸引力遠遠比不上演員導演,只有提高能力才能塑造權威。

中國有沒有好編劇呢?答案是肯定的。或許存在著一些有才能的編劇沒有遇到好的伯樂,但是更多的是才能不夠的編劇,只能說中國的好編劇還不夠多。

原文標題:中國不缺導演,不缺演員,缺的是編劇

註: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編劇幫立場,僅供交流學習。

E / N / D


推薦閱讀:

被告人證明責任研究——以「幽靈抗辯」為視角
土地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
【轉載】簡單男人女人的家庭責任
學會承擔責任
上了床,就必須要負責任嗎?

TAG:編劇 | 責任 | 國產 | 智障 | 國產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