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與海洋霸權

絲綢之路與海洋霸權 (2015-04-02 20:07:36)

轉載

標籤: 軍事 荷蘭 英國 英荷戰爭 海戰 分類: 財經

任何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必然需要海外擴張,雖然外表上披著各種外衣,或者以槍炮、軍艦開路,或者以人權為旗號,或者以改善落後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為名義,但都改變不了延伸自身經濟邊界的本質,也改變不了延伸自己貨幣流通區域的本質。

無論是各種帶和路,都是以上的含義,中國提出一帶一路的建設,印度也有「帶」的提法,俄羅斯正在建設貨幣區,本質都一樣。

無論是帶、路、區,最終都會遇到一個問題。比如:公路之所以秩序井然,是因為有規則,這就是交通法規,然後還有人執行這個規則,那就是交警,這個交警必須有權威。

國際規則的制定權是非常重要的,前些日子,中國的副中堂到美國訪問的時候公開承認美國有規則制定權;國際上的交警,就是國際警察。

警察的地位不可能和平演變而來,都需要經歷多次的大戰才能得到。這不得不讓人想起英國崛起的過程,大英帝國的海軍成為海上霸主,支撐了工業革命之後英國經濟的不斷擴張。

看看英國是如何取代荷蘭登上「國際警察」的寶座的。

荷蘭就是尼德蘭,在16世紀前期還是西班牙的屬地,1566年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到1581年才在尼德蘭北部建立起獨立的荷蘭國家。其面積僅4萬多平方公里,自然資源貧乏,據說是「不太可能養活其八分之一的居民」,可是,土地狹小、貧瘠,人口也很少的荷蘭卻成為了世界的霸主。

海岸無險可守的本質驅使荷蘭人首先從事了漁業。隨後,加工保存魚類方式的發現給予他們除了進行國內消費以外還能用以出口的商品,並由此奠定了他們財富的根基。16世紀到17世紀中葉,荷蘭資本主義發展迅速,以商業和海上運輸業為主,尤其是它的造船業使之成為了當時最大的海洋運輸國家:1637年,荷蘭擁有了製造排水量高達1500噸、裝有100門大炮的三層甲板的戰艦「海上君主」號的能力。到1644年,荷蘭擁有1000多艘各類船隻作為戰艦保護商業順暢,1000多艘大型商船進行海上貿易,6000多艘小型商船用於捕魚業和內陸運輸業,並擁有8萬多名堪稱世界上最為優秀的水手。17世紀上半葉,它擁有商船1.6萬艘。當時的英國經濟學家貝提的統計,1670年船舶的總噸位是:荷蘭90萬噸,英國50萬噸,西班牙、葡萄牙共25萬噸,法國15萬噸。商業上的霸權以炮艦為後盾,荷蘭人壟斷了世界的貿易。當時歐洲南方和北方國家之間的貿易,歐洲與東方之間的貿易幾乎全部掌握在荷蘭人的手裡。五大洲的各個角落遍及了他們的足跡,難怪他們會被稱為「海上的馬車夫」。

荷蘭在崛起的同時,建立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1595年,荷蘭商人組織商船到達印度的果阿、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和摩鹿加群島等地。1602年,荷屬東印度公司成立後,在印度各地不斷擴張:1603年在爪哇、1606年在馬六甲打敗西班牙、葡萄牙海軍;1605年,搶佔了盛產香料的帝汶島;1619年,荷蘭興建了巴達維亞城(今雅加達)作為據點,後又到了蘇門答臘、錫蘭(今斯里蘭卡)、蘇拉威西;1621年,荷蘭建立西印度公司,勢力擴張到美洲;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佔中國台灣;1642年,塔斯曼尼亞島為荷蘭航海家發現;1640年,荷蘭從葡萄牙人手中奪取了馬六甲;1648年(另說1652年),荷蘭在南非建立了好望角殖民地;在北美以哈得遜河流域為基礎,建立了新尼德蘭殖民地,並在河口奪取曼哈頓島建立新阿姆斯特丹(就是現在的紐約);在南美洲,荷蘭征服了巴西的東北部,佔領了非洲西海岸的一些地方。

當時的荷蘭是世界的霸主,荷蘭人在1609年成立了阿姆斯特丹銀行,荷蘭成為歐洲的儲蓄和兌換中心。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荷蘭股票業十分發達,阿姆斯特丹的股票市場被後人稱為「17世紀的華爾街」。

英國經濟對外擴張,到一定的程度必定與荷蘭發生衝突。早在1584年,英國人就在北美建立了第一塊殖民地--弗吉尼亞(當時的伊利莎白女王未婚,弗吉尼亞為「處女」的意思),1588年,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1600年,英國成立東印度公司。1607年,在印度佔領了第一塊殖民地。1609年、1610年、1619年,英國先後在蘇拉特、甘比亞、馬德拉斯建立了自己的商站。到17世紀下半期,隨著英法等國崛起,英國同荷蘭發生了劇烈的衝突,這導致了三個英荷戰爭。

第一次英荷戰爭發生於1652-1654年。1652年,一次遭遇戰式的小衝突直接成為了這次戰爭的導火線:5月,英國海軍將領布萊克率領20多艘艦船在多佛爾海峽巡邏,與荷蘭海軍上將特羅普率領的42艘為商船護航的軍艦不期而遇。布萊克要求荷蘭海軍下降軍旗向英國國旗致敬,遭到拒絕。(按:自從13世紀以來,英國總是要求其他國家的船隻在經過多佛爾海峽時必須向遇見的英國軍艦行「升旗」禮。以示敬意,承認英國的所有權。原本這一要求不算大事,但在兩國敵對氣氛日益加劇的情況下,就產生了摩擦。)英國開炮轟擊,雙方互射,荷蘭損失了2艘戰艦,布萊克的旗艦被射穿了70多個彈孔。第一次英荷戰爭的序幕被拉開了,7月28日,雙方正式宣戰。

第一次英荷戰爭由一系列規模空前的海戰組成,主要集中在多佛爾海峽戰區和地中海兩大戰區,其中又以多佛爾海峽戰區為主--這是由兩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決定的。

英國希望控制多佛海峽,讓荷蘭窒息而亡。荷蘭方面制定的戰略是以強大的艦隊為商船護航,強行通過多佛爾海峽,確保與外界的聯繫。

雙方海戰最主要的是:普利茅斯海戰(1652年8月26日),發生在英吉利海峽普利茅斯港外,雙方互有傷亡,但荷蘭商船隊成功地通過了海峽。肯梯斯諾克海戰(1652年10月8日),在泰晤士河口外的肯梯斯諾克交戰,荷蘭戰敗。達格尼斯海戰(1652年12月10日),發生在英格蘭東南的達格斯坦海角,英國艦隊大敗,龜縮於英國南部港口,一時間將制海權拱手相讓。波特蘭海戰(1653年2月28日至3月2日),雖然荷蘭艦隊將大部分荷蘭商船安全送回本國,但荷蘭海軍損失慘重。

有此可以看到,英國的地理位置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如果英國控制了多佛爾海峽,荷蘭與外界的聯繫將被中斷,荷蘭將窒息,對這一條海運航線,荷蘭不能有失。

波特蘭海戰之後,英國重新獲得了多佛爾海峽以及北海水域的制海權,荷蘭非常被動。

雖然後來荷蘭為了奪取多佛爾海峽的控制權,又進行了兩次海戰,都都以失敗告終。

第一次英荷戰爭的另外一個戰區是地中海,荷蘭海軍取得大勝,荷蘭海軍控制了此戰區的制海權。儘管荷蘭海軍在地中海得到了制海權,然而對於整個戰爭的發展卻於事無補。在英國海軍絞殺式的封鎖之下,荷蘭經濟最薄弱的一面--過度依賴對外貿易,很快就暴露出來了。據說當年阿姆斯特丹街道上雜草叢生,乞丐遍地,將近1500所房屋無人居住。封鎖幾乎使得荷蘭處於一種民窮財盡的窘境,於是荷蘭被迫與英國進行和談。

1654年4月15日兩國簽訂了《威斯敏斯特和約》,根據和約,荷蘭承認英國在東印度群島擁有與自己同等的貿易權,同意支付27萬英鎊的賠款,同意在英國水域向英國船隻敬禮,並割讓了大西洋上的聖赫勒那島。

任何以外貿為主的經濟體,制海權就是自己的命脈,荷蘭就是生動的例子,沒有制海權就會窒息而亡。所以,亞洲四小龍崛起的過程中,都與美國保持很好的外交關係,甚至日本也干做美國人的馬仔,源於美國是海上霸主,他們非常清楚這裡的利害關係。

第一次英荷戰爭以英國的勝利告終。

第二次英荷戰爭發生在1665年-1667年。荷蘭在第一次英荷戰爭戰敗後,對於《航海條例》如芒在背,卧薪嘗膽一直尋求著重奪制海權的時機。此時,德·奈特海軍上將在老將特羅普陣亡之後繼任成為荷蘭海軍統帥,他勵精圖治,改組海軍。並重整了海軍的戰略思想:改變被動戰略,拋開商船,以海軍主力尋求與英國艦隊決戰的機會,奪取制海權,只有如此,才能為荷蘭取得戰略上的勝利。在這種戰略思想的指導下,荷蘭加緊建造大型戰艦。至1664年,海軍已擁有103艘大型戰艦,火炮4869門,官兵21631人。

英國的挑釁使得荷蘭覓到了復仇的良機:1664年4月,一支英國海軍遠征隊佔領了荷蘭在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並將其重新命名為紐約。1663年,英國得寸進尺,組織「皇家非洲公司」開始進攻荷蘭在非洲西岸的殖民地,並於1664年佔領,企圖從荷蘭人手中奪取一本萬利的象牙、奴隸和黃金貿易。荷蘭開始採取行動:1664年8月,德·奈特率領8艘戰艦收復了被英國佔領的原荷屬西非據點;1665年2月22日,荷蘭正式向英國宣戰,第二次英荷戰爭於是爆發了。

第二次英荷戰爭期間,海戰的次數大幅度減少,但規模更大了。雙方主要是以海軍主力決戰的形式。由於炮火的改進射程以及殺傷力的提高,使得雙方在海戰中的損失大大提高。戰場主要是在英吉利海峽和北海地區。

首先發生的是洛斯托夫特海戰(1665年6月13日),發生在英格蘭東海岸外的洛斯托夫特,荷蘭由於指揮問題損失慘重。但1665年的下半年,荷蘭卓越的海軍統帥德·奈特依靠出色的指揮藝術,游戈於英吉利海峽、巡邏於泰晤士河口外,有效地保護了荷蘭的對外海上貿易。但是英國的戰略優勢地位仍然存在,荷蘭僅僅是處於只能維護交通線的被動態勢。

此時,肆虐於14-15世紀的黑死病(即鼠疫)在1664-1665年間又捲土重來,再度侵入英國。半年內由倫敦的西區擴及東區。從1665年5月至9月,倫敦死亡人數由43人迅速發展到31159人,增加了724倍!夏季發作,9月後開始流行,死亡人數劇增。據說倫敦人口的1/4、約10萬人死於這場災難,這使得英國國內一片混亂。

1666年6月11日至14日發生了著名的四日海戰,又稱敦刻爾克海戰,此役是英荷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戰,也是英國皇家海軍歷史上少有的幾次敗仗之一,但四日海戰並不是決定性的戰役。1666年7月1日至4日發生古德溫海戰,德·奈特在四日海戰之後雖然把泰晤士河封鎖了一段時間,但英國憑藉其強大的工業基礎,艦隊很快就修復完畢,又出現在了海洋上,古德溫海戰英國再次戰敗,但雙方互有損失。1666年8月4日至5日發生聖·詹姆斯日之戰,德·奈特準備率荷蘭艦隊溯泰晤士河而上進攻英國首都倫敦。英國方面派出90戰艦和20艘縱火船迎擊,此役,英軍大勝,英國重握制海權。

但荷蘭憑藉最後的戰役取得了第二次英荷海戰的勝利。荷蘭海軍雖然在聖·詹姆斯日戰役中失利,但艦隊主力依舊健在,並未受到致命性的打擊。德·奈特通過這場在英國本土附近作戰的實踐,認識到了夜間偷襲的可能性,並利用間諜獲取了泰晤士河的潮汐、水位、航線等情況以及倫敦地區的軍事河經濟情報,還對水兵進行了夜間戰鬥的訓練。在得到元首的授權之後,他制定了一項大膽罕見的作戰計劃:先將艦隊在特塞爾島外緊急集合待命,然後覓機偷偷駛入泰晤士河口,沿梅德韋河溯流而上,直達英國艦隊的戰艦船塢查塔姆,然後將英國戰艦擊沉或焚毀。這個計劃有著極大的風險:先不論沿途有英國的各種防禦設施,僅泰晤士河口和梅德韋河就多沙洲淺灘,只有漲潮且順風才能通過,稍一疏忽,錯過潮位或是風向不順、風力不夠,軍艦就有擱淺的可能。

勝利女神大概常常會去眷顧那些敢於在關鍵時刻擲下巨注的人物,於是,世界海戰史上的奇蹟出現了。

中國偉大的軍事先驅鬼谷子說:兵者,詭道也。這就是生動的體現。

1667年6月19日,德·奈特率領荷蘭艦隊(24艘戰列艦、20艘小型船、15艘縱火船)航行到泰晤士河口。趁黑夜漲潮之時,先遣艦隊順潮流溯入泰晤士河,一路炮擊,很快佔領了英國希爾內斯炮台,奪取了貯存在此地的四、五噸黃金以及大量木材、樹脂等物質。荷蘭艦隊橫衝直撞,尋找並擊毀發現的英國艦船,一些軍艦被俘虜作為戰利品帶回荷蘭本土。荷蘭艦隊甚至還炮轟倫敦。22日,荷蘭艦隊長驅直入到達查塔姆船塢。據說當時英國在次停泊了18艘巨艦,每艦都在1000噸以上,荷蘭艦隊進入後打啞了岸上的炮台,登陸部隊以及縱火船人員拆除或毀掉了河上障礙,很快英國就損失了6艘巨艦。其中蒙克的旗艦「皇家查理」號被荷蘭人帶回國內。荷蘭艦隊橫行了三天,最後全部安全返航。英國遭此大敗,加之瘟疫和倫敦大火兩重災難,已無力再戰。之後,德·奈特便封鎖泰晤士河口長達數月。1667年7月31日,兩國簽訂了《布雷達和約》,根據和約英國放寬了《航海條例》,放棄了在荷屬東印度群島方面的權益,並歸還了在戰爭期間搶佔的荷屬南美洲的蘇利南;荷蘭正式割讓哈得遜流域和新阿姆斯特丹,並承認西印度群島為英國的勢力範圍。英荷海戰在此得到生動地說明,荷蘭不僅僅在與英國艦船作戰,而在與一艘航空母艦作戰,因為英國的地理位置卡住了荷蘭的經濟命脈,也就是咽喉,英國本土就是一艘航母,時刻威脅著荷蘭的生存。以英吉利海峽的跨度,英國甚至可以用岸炮打擊荷蘭海軍和商船船隊,所以,這場戰爭荷蘭最終難有勝算,當然這是戰略性的。源於荷蘭沒有強大的陸軍,無法攻擊英國沿海戰略要地。

第三次英荷戰爭實際上也是荷法戰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英荷海上爭奪的最後階段。1672年法國對荷蘭宣戰,英國退出了與荷蘭、瑞典組成的三國同盟,援助法國對荷作戰。據說路易十四為此給了英王40萬鎊的賄賂。1672年3月,英國在沒有宣戰的情況下突然襲擊了一支荷蘭的商船隊,於是第三次英荷戰爭爆發了。這次戰爭已經擴大成為了一場國際戰爭,參戰的還有法國、丹麥、瑞典、西班牙等。

第三次英荷戰爭是一場海上和陸地同時進行的戰爭。法軍從陸地、英軍從海上兩方面向荷蘭發起了進攻。法軍在陸地戰場連連得勝,突破了埃塞爾河防線,直逼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無奈之中,剛出任荷蘭國家元首的威廉忍痛下令掘開保護荷蘭人世世代代休養生息的穆伊登堤壩,洶湧的海水立時湧入了良田沃野,須德海和萊茵河之間成了一片汪洋大海,成千上萬的荷蘭人也被迫轉移到了船隻上撤離。法國先頭部隊後撤及時,沒有遭受滅頂之災,陸上進攻卻也就此告了一個段落。

德·奈特此時已經是65歲高齡了,仍執掌荷蘭海軍帥印。他分析了敵軍情況後,認定敵軍的核心是英國海軍,法國海軍不僅力量小而且缺乏戰鬥經驗,不足畏懼,實際上也是如此,法國海軍膽小如鼠,戰鬥力有限,直接導致英法戰略目標無法達成。因此,他制定了集中主力對付英軍、只分出一支小艦隊牽製法國艦隊的戰略。在戰術方面,他把主力部署在靠近荷蘭海岸的淺海中,為的是可以隨時尋求淺灘的掩護(英國船隻的吃水更深,無法深入淺灘海域),覓機向英國艦隊發動進攻。後來證實這種戰術是十分奏效的。主要海戰包括海峽之戰(1672年3月),索爾灣海戰(1672年6月7日),這些海戰都難說輸贏。1672年8月,威廉三世擔任了荷蘭國家元首。他積極展開外交活動,終於在1673年的春天爭取到了奧地利和西班牙的支持。但幾乎同一時間,普魯士則同法國簽定了盟約,戰爭的規模擴大。

發生於1673年8月的特塞爾海戰具有決定性,雖然英法聯軍兵力和艦船佔優,但荷蘭將軍出色的指揮藝術和高昂的士氣使得荷蘭佔據優勢,法國海軍先行退出戰場,英軍只能放棄登陸荷蘭的企圖,這實際是荷蘭的一次勝利,荷蘭取得了制海權,大批東印度公司護航船安全返回。英國歷史學家坎·貝爾曾高度評價了荷蘭在這場海戰中的成功:「荷蘭,因其艦隊司令精明強幹,使他們在這次戰鬥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們使完全被封鎖的港口重新開放,並戰勝了一次可能的入侵,而使敵人放棄了所有入侵的思想。」

特塞爾海戰結束了荷蘭和英國之間為了控制海洋所進行的一系列曠日持久的戰爭,英國海軍無力再封鎖或入侵荷蘭,於是英國國會通過了與荷蘭單獨媾和的決議。1674年2月,英荷雙方簽定了《威斯敏斯特和約》,恢復了戰前狀態。三次英荷戰爭中,雖然荷蘭在戰場上沒有失敗,但長期的戰爭耗盡了荷蘭的經濟實力,大片的農田被淹,再也無力在海洋上與英國爭雄,從此,英國得到佔有了海洋霸權。為什麼英國與荷蘭在海上連續角逐了20年,爭奪海上霸權,那是因為任何經濟的路也好、帶也好、區也好,無非就是實現更大範圍的人員、資本、產品和原材料流動,推動自身經濟的發展(或者實現過剩產能的輸出),荷蘭需要如此,英國也需要如此,三次英荷戰爭無非就是這種邊界擴張互相碰撞的結果,沒有制海權,就談不上經濟從海路的擴張,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很多人會說,既然海洋擴張很難,那咱從路上擴張如何?實際上路上擴張的代價更高,源於路上有大量的城鎮和居民,任何城市、國家都會發生各種事件,比如現在葉門戰爭,政局動蕩,如果在軍事上沒有對葉門的絕對控制力,無論建好的鐵路、港口和工廠,都無法保護。絲綢之路最輝煌的時期是唐朝,中國唐朝一樣有非常強大的軍事實力。唐高宗時期,經過四場血戰,統一了西域。659年,唐朝在西域設立了127個州縣(資治通鑒載"(659年)九月,詔以石、米、史、大安、小安、曹、拔汗那、北拔汗那、悒怛、疏勒、朱駒半等國置州縣府百二十七)。661年,在興都庫什山以南的16國設立了8個都督府,76個州。661年劃入的行政區劃主要集中在中亞和南亞。比如:塔什干:當時稱為「石國」,658年已經設立了大宛都督府;至拔州都督府:在今塔吉克的達爾瓦茲地區;天馬都督府:在塔吉克的卡非尼河盆地,下轄落那與束離兩州;悅班州都督府:治所在烏茲別克的迭腦;姑墨州都督府:治所在今烏茲別克的蘇爾漢河口;月氏都督府:治所在今阿富汗的昆都士,下轄25個州;旅獒州都督府:在今土庫曼與阿富汗之間的安德胡伊一帶;奇沙州都督府:治所在今阿富汗西北的希巴干;昆墟州都督府:在土庫曼東南的木耳加河一帶;修鮮都督府:治所在今阿富汗喀布爾,公元619年已向唐表示歸附,管轄10個州;寫鳳都督府:治所在今阿富汗的巴米揚,管轄5個州;條支都督府:在阿富汗南部,管轄9個州。李白有詩云:「洗兵條支海上波」,因此,有人認為唐朝軍隊可能曾越過阿富汗到達阿拉伯海邊。所以,李世民在西域被尊為天可汗。唐朝的海軍一樣非常強大,663年,在今天韓國錦江與日本發了大戰,唐朝方面記載說,「仁軌遇倭兵於白江之口,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當時有記載,唐朝的海船異常高大,1000多年前就馳騁在風高浪急的波斯灣,在埃及、中東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在那時,葡萄牙、西班牙這些後來的海上英雄都遠達不到馳騁大海的能力。依託如此強大的軍事實力,唐朝和中東的商人,自然可以平安地往返於絲綢之路,因為唐朝的軍隊就是最強大的警察,維持公平和和平,足以保護這些商人的利益。不要僅僅記得唐朝的絲綢之路非常繁榮,那是以強大的軍事實力為基礎的。當然,這不是說中國需要喊打喊殺,中國需要的是和平。但如何實現和平?必須以堅強的軍事實力作為後盾。這個世界最終要靠實力說話,無論建設什麼帶與路,軍事是根本的基礎,警察的地位是需要打出來的。終歸英美之間的和平轉化是很難的,加上有不同的價值觀,和平轉變基本不可能,必須依靠無數場戰爭的勝利,才能奪取警察的地位。如果中國要建設絲綢之路,必須不斷地參加小型的戰爭,當然這些戰爭需要是正義的。比如,朝鮮搶劫、炮擊中國的漁船,我們的邊防軍就要嚴正地反擊;緬甸轟炸中國的邊民,中國空軍就要打擊;中國在非洲的利益,很多時候遭受戰火的波及,中國需要派出軍隊保護自己的利益,遇到戰火的時候要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目的是鍛鍊出自己的、可以打勝仗的師團長和有實戰戰鬥力的士兵,並培養自己的、從戰火中走出來的將軍。考試是考不出將軍的,請客送禮出來的、大腹便便的將軍,到了戰場上一定是廢物。很多人都會說:美國人到處惹事,美國軍隊經常參與戰爭;俄羅斯軍隊也一樣,時不時就會幹一仗。原因就在於,戰火中走出來的將軍才是打勝仗的將軍,才可以應對戰場上的千變萬化,這是一個國家軍事實力的基礎。有了高精尖的武器,有久經戰火的將軍,有打不垮的軍隊,這是一個國家的戰略威懾力量;才有興旺的絲綢之路,才可以和平崛起。這樣的軍隊需要一二十年來培育,如果頭腦一熱就想建設絲綢之路,或許是戰略問題。
推薦閱讀:

一種丑到爆比人還高,一種可愛迷你到能放在掌心,這兩種魚居然還是「一家人」?
大部分海洋塑料垃圾消失,到底去了哪裡?
周末不做人啦!到上海的盡頭去
漁民的生活是怎麼樣子的?
谷歌地圖中深海地形是怎麼拍出來的?

TAG:海洋 | 絲綢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