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戰於野——中美關於中南半島的博弈(離得了軍事?)

龍戰於野——中美關於中南半島的博弈龍之聲觀察員龍大貓

2016年5月3日和9月2日,Xi兩次會見寮國國@家主>席@本揚。9月5日,奧@巴馬訪問寮國。8月19日,Xi會見緬甸國務@資政昂@山素@季。9月14日,奧@巴馬會見昂@山素@季。10月17日,Xi再次會見昂¥山素……季。如此頻繁密集的外交活動再一次表明:中美兩國正在中南半島展開新一輪博弈。第一次交手中美兩國在中南半島的第一次博弈始於1949年,新中國建立,終止於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其中,從1945年開始,由於美國當時正在逐步替代英法,成為全球霸權,因此,此時美國大力支持中南半島各國人民的民族獨立運動,並以此作為拆解英法殖民霸權的手段,客觀上打擊了英法的傳統殖民勢力,促進了各國的獨立。

後,由於很快兩國在朝鮮半島兵戎相見,美國認為剛剛獨立的新中國是「社會主義陣營的薄弱環節」,因此很快就放棄了對中南半島各國人民獨立鬥爭的支持,而是轉而支持各國的反動勢力,打造旨在顛覆新中國的戰略包圍圈。而我國為了打破美國的戰略包圍,擴大本國的戰略縱深,維護國家安全,相繼進行了抗美援朝、抗美援越和抗美援老等一系列直接和間接的鬥爭,鬥爭的結果是美國直接失去了南越、寮國等一系列戰略支撐,經濟上透支了國力,間接性促進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在中美的第一次博弈中,中國國力逐步增強,切實體現了冷戰中「第三極」的地位,並通過一系列的戰略勝利,在中南半島初步建立了與美國勢力的隔離帶。雖然中國在第一次博弈中取得了重大成果,但是,由於中國自身政治經濟走向的影響,中國並沒有在驅逐美國勢力後,在中南半島建立牢固盟友關係,以至於東盟數個國家獨立之後,對中國的離心力逐步增大,有些甚至以邊境戰爭收場。第二次交手中美之間綜合國力對比的變化,是新一輪博弈產生的原因。2013年,中國製造業規模首次超過美國,服務業迅速發展,開始向後工業國轉型。2015年中國GDP佔世界的15.5%,相當於美國的63.5%,已經具備了和美國「夫妻吵架」(國務院副總理汪洋語)的能力,在亞洲建立了以自身為核心的經濟圈。同時中國擁有了全球領先的軍事力量,成為東亞地區首屈一指的武裝力量。與此同時,美國經濟發展相對穩定,美國GDP佔全球約24.4%(2015年),美國經濟的支柱依然是高科技產業、金融業和互聯網業,但其國內工業「空心化」十分嚴重,由此導致美國雖然保有全球最強大的武裝力量,但是製造和維護軍事裝備的成本大大增加,已經難以保持原有規模。

中美中南半島第二次博弈的核心是中國工業化發展引發的產能「外溢」。中國國內深化改革本質上說是痛苦的,去庫存、去槓桿、環保檢查、壓縮成本……直接打擊了國內的資源型企業、產能過剩企業、高負債企業。這些企業的出路只能是「外移」,外遷到人口眾多、自然資源豐富但是經濟欠發達的中南半島地區,是上述企業最直接最簡單的出路。因此,中國產業對中南半島的轉移就是客觀的必然,這些年來,我們可以看到,不斷有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源型產業的公司不斷從中國大陸前往東南亞地區。

對美國而言,美元戰略轉換是美國重返中南半島的原始動力。1979年以後,美國的虛擬經濟不斷發展,印鈔逐漸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的動力,同時美元和石油掛鉤,形成石油美元體制,以全球的石油貿易確保美元信用,並由此保障了美國近30年的繁榮。但是2008年的次貸危機導致美國大規模量化寬鬆(QE),同時由於全球經濟疲軟導致全球石油需求也大規模轉弱,單靠石油確保美元信用已經非常困難,石油美元逐漸走到盡頭。2008年後美國逐漸改變策略,企圖通過美元捆綁新經濟體,以繼續確保美元的霸權地位。為此,不僅僅是中南半島,美國和中國、日本、歐洲都爆發過激烈的匯率和銀行監管鬥爭,其中,美國引爆希臘債務危機,打擊了以德意志銀行為代表的歐洲金融體系,迫使日元按照美國的利益運行,同時對中國向中南半島輸出資本進行了全方位的限制。博弈特點中美在中南半島的第一次博弈是典型的冷戰模式,我國的核心利益是建立「隔離區」,迫使美國勢力儘可能的遠離我國邊境,減輕我國所面對的戰略壓力。第二次博弈則帶有深刻的地緣色彩,可以說地理位置是本次博弈中,雙方戰略設計的關鍵。因為美國和整個東南亞之間隔著遼闊的太平洋,「勞師遠征」是兵家大忌,美國只希望藉助東南亞國家的力量遏制不斷「外溢」的中國資本,儘可能的拖延「人民幣經濟圈」的形成。

而中國在中南半島的投資,是國內經濟發展的必然。而且,我國對於中南半島的經營是長期的,穩定的,但是這也導致中國在中南半島的投資必然是前期投資巨大,但是回報緩慢,中間甚至會出現反覆。對此我們必須有深刻的認識,不能因為一時的得失就怨天尤人。特別是「一路一帶」規划出台後,東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點相關地區,我國對東盟各國不同的經濟情況,會專門「對症下藥」,充分扶植各國的發展,逐步把東盟各國納入「大中華經濟圈」,為各國帶來切實的經濟利益,以貿易促博弈,以博弈促雙贏甚至多贏的局面,這比美國人打的「民主牌」更實際,雖然「見效」慢,但是效果持久有效。博弈走向中南半島各國雖然發展階段不一,但是總體上說,都是經濟水平不高,農業GDP占國家經濟的大頭,大量人口從事農業生產,但是城鄉對立、地域對立、行業對立非常嚴重。東盟各國內部的結構性矛盾是原本存在且很難彌合的,這直接導致了各國政治上分歧嚴重。

同時,東盟各國都普遍依賴國外投資,沒有外部投資,東盟各國普遍難以發展。這種狀態給了中國極好的發力之處,因為中國目前就是因為國內深化改革和工業產業升級,正好有大批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需要逐步外遷,人口稠密,經濟欠發達,又迫切依賴外資發展的中南半島地區是我國投資的重要地區。與日韓不同的是,中國資本首先具備更豐富的扶貧經驗,其次,中南半島歷史上和中國就有緊密的聯繫,當地居民對中國文化更加了解,更有親近感,第三,東盟普遍基礎建設較差,而被網友笑稱「基建狂魔」的中國,在中南半島會有更多的施展機會。美國針對中南半島的政治經濟結構也有很多牌可以打。美國曆來善於收買外國軍隊和軍閥,例如,2009年美國換取緬甸軍方向政府交出部分權力的條件之一,就是減少對緬甸克欽族武裝的支持。在泰國,泰軍的上層大多為貴族,政治立場普遍親美,這無疑也為美國勢力涉足泰國政治經濟決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中美兩國的博弈帶給中南半島乃至整個東盟的,是「真正和諧」還是「脆弱平衡」的博弈,這既取決於中美兩國的力量對比,也取決於中南半島全體人民的智慧和選擇。美國有人把中美在中南半島的博弈比喻成19世紀的英俄博弈,這是不恰當的。因為中南半島不是中國的「軟腹」,而是一個「硬腹」,中國可以輕鬆進行南北向的力量投放,沒有任何其他強國的力量可以在這個地區對中國構成威懾——抗美援越和中越戰爭已經證明了這一點。而對於美國而言,與中國在中南半島爆發正面衝突將會是高耗費並且必然失敗的。結論中南半島國家是東盟國家的一部分,它們的選擇和後果不僅僅對於東盟,而是對於整個世界具備示範效應。目前我國在中南半島的多個項目在經歷風波後逐步重新開工,這預示著我國在本輪博弈中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隨著我國經濟的逐步發展,軍事力量的不斷增強,特別是對外投資的不斷增加,美國可打的牌會越來越少,雖然中南半島的博弈還會持續一個時期,但是就目前來說,前景對於我國而言,是比較樂觀的。
推薦閱讀:

石齊平:後後冷戰時代下的中美大博弈
特朗普當選與中美關係走向
特朗普簽署貿易備忘錄之後的中美關係有哪些新變化?如何防止中美「新冷戰」的爆發?
Go!朝聖中美洲著名的瓜達盧佩聖地
香港佔中即將總攻 中美內幕交易驚人

TAG:軍事 | 中南半島 | 關於 | 中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