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幸福家庭的秘訣,究竟是什麼?

明天就是5月20日了。今天就可以告訴大家,明日即將開售的禮包,名為「愛的神秘盒子」,這個神秘盒子我們籌備有段時間了,就是為520而特別設計。

520,一個充滿愛的日子。如果以「你在哪裡最能感受到愛?」為題做個調查,恐怕十之八九的人給出的答案會是「在家裡」。是的,家是一個充滿愛的地方,而且這裡的愛會源遠流傳下去。但也正是因為愛的代際傳遞,所以愛的正常流轉,對於家庭中每個成員的生活都極為重要,尤其是孩子的成長。那麼,愛是否能夠在家庭中正常流轉,這與我們的家庭系統有很大關係。

原生家庭中的問題,令我們失去了讓愛正常流轉下去的能力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在人際互動中,很多時候我們是在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里不知不覺中學到的一些行為,有些時候也會反其道而行之。童年經歷過的一些非常強烈、痛苦的經驗感受,往往使當事人在不知不覺中做了影響一生如何待人接物的重大決定。

曾經有位媽媽這樣問我:

我是不是得了什麼病啊?不然為什麼女兒要和我親近的時候我會排斥呢?女兒八歲了,上小學以後就是自己單獨睡了,可是冬天有時怕她冷,就和我們睡。今年過年後她就是不願自己睡,說是因為晚上會突然醒,於是我就帶著她睡,等她睡著了,我再去自己的房間,早晨,她迷迷糊糊又跑過來,倒下又接著睡。最近睡覺時,總是會有這樣的一些要求:媽媽,我要拉著你的手睡;媽媽,我們共一個被子睡;媽媽,我們共一個枕頭。……讓我苦惱的是,每次她提出這些的時候,我會排斥,不願意去做,有時情緒好的時候才答應她。睡前看著她翻來覆去不睡覺,我就特別惱火,希望她早點睡著。脾氣就跟著糟起來,作為媽媽,我是不是很冷漠?我到底是怎麼了?

和她多聊了一些後發現,她回憶小時候的情形,似乎沒有和父母親密的鏡頭,童年的記憶中最多的是和夥伴玩耍的快樂場面。

正因為她小時候,就沒有體會到原來於自己父母的親密接觸,所以在成長過程中已經習慣了和他人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並且沒有能夠從原生家庭中學習到,怎麼與親密的人有一些肢體的交流,比如摟抱或親近。

由此可見,父母自我的覺察、成長有多重要。好在,只要願意,這種覺察不難。因為孩子就像父母的鏡子。陪伴孩子,然後細細體味孩子帶給我們的點滴觸動,改變就會慢慢發生。

父母關係不和諧,直接影響到孩子將來的戀愛和婚姻

明尼蘇達大學的一項新研究已證實,離婚與遺傳之間可能存在著有機聯繫。科學家們對全美各地數以千計的成年男女作了調查,結果發現,雙親離異的人中,最後自己也離異的比例大大高過雙親並未離異的人。專家們還對1500對孿生男女作了統計,又證明如果雙胞胎中有一個離異,那麼另一個也離異的可能性就要比一般人高出4倍之多。這樣的數據說明什麼?當然不是說離婚真的會遺傳,而是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父母的婚姻關係,有可能會在孩子成年後被模仿,這當然和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從父母身上習得的如何與異性相處有關係。

有位媽媽這樣傾訴:

孩子今年六歲,從寶寶1歲那年爸爸媽媽開始感情不好,總是克制不好自己的情緒當著孩子的面吵架,孩子現在平時總是愛觀察媽媽的情緒,討好媽媽,這些都不該是他這麼大的孩子該有的心,媽媽挺心酸的。有時想離婚了就不吵了,但又擔心孩子沒了不完整的家對心理發育不好,但現在想想兩者也差不多了。我該怎麼救我的孩子,他常常以他的能力想補償爸爸該給我的愛和溫暖,媽媽我愛你……是孩子嘴邊最常講的話,媽媽你討厭爸爸嗎?我也討厭他,這樣下去我不知道我孩子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相對於成長在一個父親與母親冷暴力或熱暴力的家庭而言,平靜和諧的單親家庭,更有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長。因為父母即使勉強維持婚姻,也自以為藏住了自己的負面情緒,但孩子們卻總有一種驚人的天賦:繞過父母的行為,直抵父母的內心。

這麼說,並不是勸人離婚或者維持婚姻,而是希望出於婚姻困局中的父母,能夠把夫妻情感和孩子的成長分開來考慮清楚,不要攪和到一起,還自認是「對孩子好」。

如果能夠通過夫妻雙方彼此的改變而使婚姻關係得到修復和改善,當然是最好的結果。如果確實因為種種原因,而不想繼續婚姻狀態,也不要以「給孩子完整的家」為借口而將就。

家庭系統失衡的受害者,非孩子莫屬

心理學認為,成人與兒童的心理問題,皆源於家庭系統成員之間關係的混亂與扭曲。比如,在一個「鬧離婚」的家庭中,孩子就會「生病」,以此來阻止家庭的分裂。在一個母親殘疾而生活不便的家庭中,孩子從小就會很「懂事」,並像「小大人」那樣照顧自己的母親和父親,分擔母親的責任。這就是愛的動力和愛的救助本能。

在家庭或家族系統中,存在一些愛的動力法則,了解這些法則,對於理解家庭中存在的問題,解決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衝突很關鍵。

1.系統平衡法則

正常的一家三口,父母之間關係和諧、恩愛有加,孩子既依戀父母,也能獨自玩耍。這樣,三人之間的「三邊」關係是「正性」的情感,這是最理想的家庭結構。如果父母之間的關係有問題,比如家庭暴力或冷戰,這樣就是「負性」情感連接,孩子很容易處於「情感分裂」狀態。這種情況下,孩子必須放棄對父母中「某一方」的「正性」情感。比如,放棄對爸爸的愛,以便和媽媽保持親密與認同——以此恢復系統的平衡。這就是家庭系統的平衡法則。就像上邊說到的那個家庭,孩子會不斷地說「媽媽我愛你」,或者「媽媽,你討厭爸爸嗎?我也討厭他」。

又比如,爸爸與媽媽吵架了,兒子也會與爸爸翻臉,這樣才能維持母子之間的「正性」關係;或者兒子選擇維持和爸爸的「正性」關係而疏遠媽媽。因為對於未成年的孩子來說,爸爸媽媽吵架時間很可怕的事情,更可怕的是他有可能同時失去父母的愛,這是孩子難以承受的事情。所以,在一個家庭中,婚姻關係是家庭系統中最重要的關係,也是決定性的關係,改善家庭關係的關鍵,首先在於改善父母雙方的婚姻關係,而不是單純就孩子所表現出來的一些行為做調整,當父母關係變得正常起來,孩子的這些行為自然就會消失了。

2.系統隔離法則

在一個家庭中,不同成員處在不同權利等級上,相應承擔不同的責任。其中,父母的權利和孩子有很大的不同,他們處在權利的較高位置,並承擔更多的責任。父母不僅要履行生兒育女的義務,而且有責任為孩子的成長提供無條件的積極關愛。但是,父母卻沒有權利將自己的情感困惑、個人隱私與痛苦展現在孩子面前並要求孩子承擔責任,同樣的,孩子沒有權利也沒有義務解決父母的問題。因此,婚姻隱私在一定程度上應該隔離在親子關係之外。這就是系統隔離法則。

遺憾的是,許多父母都不自覺地違背了這一法則,他們在面臨自己的婚姻矛盾時,不是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哭哭啼啼,就是拉上自己的孩子一同參與對丈夫(或妻子)否定中來,或者是讓孩子為自己評理、決定「是否離婚」,甚至是問孩子「爸爸媽媽離婚後你跟誰」等。這些做法將對孩子的心靈成長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害都將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不良影響。所以,在婚姻發生問題時,父母對孩子最大的保護,是不要在孩子面前發生爭吵,不要讓孩子作為父母婚姻的審判者。

3.系統優先法則

家庭以及由一些不同代際的「家庭系統」構成的大的「家族系統」,是一個複雜的關係系統。家庭與家族成員的關係,應該遵循優先法則,否則,家庭系統中愛的流動就會出現紊亂。這個法則,在中國這樣滿是大家庭的生活狀態中,尤其需要弄清並遵守。

家庭系統優先法則為:

在一個家族系統中,後出現的家庭系統優先於先出現的家庭系統。比如,你自己先是在與父母構成的家庭系統中的成員,成人後結婚生子,就有了一個新的家庭系統——自己的三口之家。依據此法則,自己的婚姻家庭關係應該總是優先於和父母的原生家庭關係。

有些男人過於愚孝,為母命是從,與這樣的男人組成新的家庭後,夫妻關係往往會出現問題,比如,妻子常常抱怨:「我給他說一百句話,還不如他媽一句話頂用呢!」妻子和孩子無法從這個男人身上得到更多的關愛,必然導致婚姻危機以及親子關係發展不良。那麼,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就有可能模仿自己父母的婚姻關係,去經營自己的小家庭。

4.系統補位法則

在一個家庭系統中,如果父母其中一方因為離世、離異、常年不在家或其他原因等,不能發揮正常的父母角色功能時,這個家庭中的孩子會傾向於去「填補」或「替代」這個空缺的位置,並發展出與這個位置的角色相匹配的個性特徵。「補位現象」在離異後的單親家庭中更常見。

舉例來說,如果家庭系統中的父親,沒有發揮出父親的功能,孩子會發展出較多的父性特質,比如男孩更加戀母,和母親的關係過於緊密,無法順利度過俄狄浦斯期。而在成年後展現出來一些在於異性交往中的問題,「媽寶男」就是其中之一,在這個男孩子將來建立的家庭中,他同樣有可能缺失於自己的父子關係中。

再比如,一個女孩子因為父親「長年累月」離家在外,而且不關心母親和自己的情感需要,不關心家庭,而母親又是一個「依賴型」的母親,這個女孩會怎麼樣呢?她會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逐步發展出某種「男性化的」的人格品質,以保護自己的母親和承擔父親未能承擔的責任。這種女孩,就是我們常見的「假小子」,當她成長到青春期的時候,有可能變成一個同性戀者。上周我們所分析的小龍女,就屬於這一類型。

別忘了,我們每個人都將成為自己子女的原生家庭,我們自己既要努力解決曾經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又要努力做好孩子的原生家庭。過去不對的事情,不要持續下去;過去好的經驗,要把它傳承下去。


推薦閱讀:

我放棄了平淡幸福,選擇了靚麗的寂寞
幸福總有缺陷
有責任心知道奮鬥 嫁這樣的男人最幸福

TAG:家庭 | 幸福 | 經營 | 秘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