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盜的另一面

  文/蕭春雷 供圖/黃紹堅  中國曾是海盜大國,閩粵是海盜大省,而流行閩南方言的漳泉潮地區則是海盜巢窟。  美國學者安樂博說,雖然中國海盜源遠流長,但從1520年至1810年的三百年才是中國海盜的黃金時代,「無論在規模上還是範圍上,一度都達到了世界其他任何一個地方的海盜均無與匹敵的地步」。在這個黃金時代里,出現了三次海盜活動高潮:明中期的倭寇,明清之際的海寇,清中期的洋盜。  這三波海盜浪潮中,閩南人都是主力。鄭若曾《籌海圖編》說:「今之海寇動計數萬,皆託言倭奴……大略福之漳郡居其大半,而寧紹往往亦間有之。」這麼說,閩南人構成了明嘉靖年間「倭寇」的主體。明清之際海盜蜂起,最後由南安人鄭芝龍蕩平群雄,一統東南海域;他的兒子鄭成功繼承了鄭氏海上帝國,力抗荷蘭,收復台灣。清中期的洋盜源於安南(越南)西山政權支持,廣東海盜率先響應,但在嘉慶皇帝眼中,最大的「盜首」非同安人蔡牽莫屬,稱:「此賊一日不除,洋面一日不靖。」  美國學者穆黛安是個海盜迷,多次來到中國實地考察,其博士論文《華南海盜》1987年出版後已成學術經典。在該書的中文版序言中,她比較世界各地的海盜,評論說:「就活動範圍、組織結構和延續性而言,其他地方的海盜是難望中國海盜之項背的。」讓穆黛安驚奇的是,這些叱吒風雲的海盜都已經被人遺忘:「在西方,一些著名海盜如基德船長和『黑鬍子』的故事無不深深鐫刻在每個充滿幻想的學齡兒童的腦子裡。與此形成反差的是,在中國,無論小孩還是大人,似乎都對自己歷史上曾經活躍過的海盜不甚了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鄭一嫂在西方的名聲遠比在東方要響……」  同為海盜,在東西方的命運截然不同。歐洲人把海盜看成英雄、探險家,封爵授勛,瑞典、挪威和丹麥人對自己的海盜祖先津津樂道。海盜在中國,則是朝廷緝拿的要犯,聲名狼藉,被稱為海寇、島寇、洋匪、澳賊、艚賊,結局無外乎兩種,要麼接受招安,要麼凌遲梟首、株連九族。在依附朝廷的文人士大夫看來,海盜燒殺搶奪,無惡不作,沒有半點可取。  生活在廈門,我很關心歷史上的閩籍海盜。我列出一些明清時期福建著名海盜的名字,看看你了解多少:金紙老、李光頭、沈南山、鄧文俊、謝和、嚴老山、洪迪珍、張維、吳平、李旦、顏思齊、鄭芝龍、蔡牽、朱濆……這份名單是從鄭廣南先生的《中國海盜史》中抄出的,比較可靠。為了避免連累家人,海盜們往往改名換姓,變造籍貫,相當混亂,但他們絕大多數無疑是閩南人。鄭廣南先生是鄭芝龍後裔,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立志為先人翻案,1998年出版了這本中國海盜史專著。  海盜有什麼案可翻的?這需要一種大歷史的視野。事實上,除了掠奪和破壞,黃金時代的海盜們在貿易、發現、殖民和海洋開發等方面,都起了先鋒作用。如果沒有鄭芝龍、鄭成功父子經營,台灣在清代也許不會納入中國版圖;如果沒有明清海盜開拓航線,移民墾殖,近代恐怕就沒有那麼多華僑下南洋。我們得承認,海盜們,這些被國家追殺的敵人,拓展了中華民族的海洋空間。  最早為中國海盜平反的大約是梁啟超。1904年,為了提倡「中國武士道」,喚起中國人的血性,他搜集閩浙海盜事迹,出版了《中國殖民八大偉人傳》。他感慨地說:「泰西之殖民皆以國力盾其後而中國無此者,所恃者我民族之天然膨脹力而已。」他最推崇三位海上英雄:「中國人民能以一私人之力與歐洲強國為勁敵者,後有順治鄭成功之與荷蘭,前有嘉靖時張璉之於葡萄牙,介其間者,則萬曆時李馬奔之於西班牙及葡萄牙也。」張璉是潮州饒平人;李馬奔這麼重要的人物,中國史籍失載,梁作泉州人,後來張星烺先生考證李馬奔是潮州海盜林鳳。  香港人熱衷於弘揚「鄉賢」,至少拍過五六部張保仔的電影和連續劇,讓他名氣大振。我嘆了口氣,福建文化產業落後,連累閩籍海盜蔡牽默默無聞。想當年,蔡牽縱橫東南海域時,鄭一嫂、張保仔、郭婆帶這些大名鼎鼎的廣東海盜見了,都要退避三舍,尊稱一聲「大出海」。那才是真正的海上霸主。蔡牽一死,閩粵數十股海盜頓時失去重心,死的死,降的降,風流雲散,群星閃耀的中國古典海盜史就此落下帷幕。
推薦閱讀:

(1)從八字中剖析女人的另一面
電影教父邵逸夫的另一面:是傳奇也是凡人
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芮成鋼的另一面
巨嬰夢的另一面——甩無助

TAG:中國 | 海盜 | 另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