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以宗教授治療椎管狹窄症臨床經驗介紹

韋以宗教授治療椎管狹窄症臨床經驗介紹

韋以宗教授從事中醫骨傷科臨床、教學、科研工作40餘年,長期致力於中國整脊醫學歷史文獻、傳統整脊手法機理及適應證研究和脊柱機能解剖學、生物力學研究。在中醫傳統思維指導下,結合現代科學、現代醫學科學進行研究,創造性地提出脊柱四維彎曲體圓運動規律、圓筒樞紐學說、脊柱輪廓應力平行四邊形平衡理論和椎曲論,運用非手術方法治療椎管狹窄症,驗案無數。筆者有幸從師學習10餘年,言傳身教,受益終生。在此僅將韋以宗教授治療椎管狹窄症經驗介紹如下,管窺之見,以饗讀者。

從動態的、節段性的狹窄角度分析病因病理

研究表明:椎間盤的生長發育源自脊索,當體節形成後,脊索細胞殘留形成髓核,在整個脊柱發育過程中,均穩定於椎體之間至出生後6個月。在這個生長發育階段,所有的髓核均是靜態狀態。當兒童6個月開始坐立,腰曲出現;至1周歲站立行走,頸曲出現。頸腰曲的出現,椎間隙出現前寬後窄,髓核在椎體應力作用下,被推向前方,如此,椎間隙出現原來新生兒時髓核的空間,此空間逐漸充盈水分,髓核開始具備在椎體運動下產生流體靜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多種原因造成椎間盤突出,從而椎間隙變窄,繼而椎體塌陷、旋轉,關節突關節必成角狀交鎖,並影響到上下關節突的交鎖,椎體傾斜、旋轉,出現扭曲性側彎。另一方面,由於椎曲紊亂,腰椎側彎、傾斜,腰椎在縱軸載荷應力下,縱軸力線位移,不僅加重椎間盤突出部位的關節應力壓迫,也可繼發上一個椎間盤在傾向性壓應力作用下而突出。

椎管狹窄症是多個椎間盤突出或椎體滑脫,導致椎間隙變窄,椎曲紊亂,脊柱側彎,椎體位移繼發椎管狹窄症,壓迫神經和脊髓而引起的臨床癥狀。多個椎間盤退變,椎體排列序列紊亂,從X線照片可以看到其正常生理曲度幾乎消失,甚至反弓。多個椎體位移,退變的椎間盤壓迫後縱韌帶,造成椎管前緣變窄。而椎管後緣的黃韌帶相繼出現皺摺、肥大、增厚而突入椎管。從而形成椎管內「前後夾擊」硬膜囊造成椎管狹窄症。由此,韋教授認為,椎曲的力學紊亂是產生椎管狹窄症的主要原因。由椎體位移,椎間盤突出所致的椎管狹窄症,是節段部位——即椎間盤部位段的狹窄,而不是骨性的椎管狹窄症。因此,這種狹窄是「動態的」(椎體關節的活動狀態)而不是靜態的(不是骨性的),這也是臨床上病人出現「間歇性跛行」的病因病理。

治療方法

1.重視理筋,認為筋柔才能骨正

韋教授認為,做推拿者重視「筋」,行正骨者重視「骨」。脊柱勞損病不是突發的外傷,而是長期的單側某肌群損傷導致脊柱骨關節錯位。骨折複位要求對位對線,所謂對線指恢復原來的解剖生理的力線,整脊對脊柱骨關節的複位同樣要求恢復力線。這力線主要是「椎曲」,特別是腰曲和頸曲。臨床上幾乎所有的脊柱勞損病都源自椎曲紊亂。椎曲紊亂的病因病理基礎就是椎體關節三角力學結構位移後出現「骨牌效應」所致。而椎曲紊亂起源於維持椎曲的四維肌力不平衡,所以要正骨——調曲,就必須先理筋。在創傷骨科是「骨正筋柔」,是因為源自「骨傷」;而在整脊來說,是「筋柔骨正」,因為源自「筋傷」。所以韋教授在蝤昧上治療包括椎管狹窄症在內的脊柱類疾病時十分重視理筋。韋教授採用理筋的方法主要包括葯熨、骨空針調壓療法及手法。葯熨療法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組織新陳代謝,緩解痙攣和疼痛;骨空針刺法是以針骨膜、骨孔、筋結和神經為主的針刺法,可以調壓松筋,松解粘連;推拿按摩為主的手法可使多經得氣,激發多經氣血運行,舒筋活絡,活血化瘀。這些理筋療法都是增強豎脊肌為主的背後肌群和中樞神經的興奮和肌力,緩解肌痙攣,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2.注重上病下治

上病下治,是韋教授在中醫整脊學的一大創新,是中醫整脊學中基礎理論「一圓一說兩論」在臨床的具體運用。根據脊柱圓運動規律,脊柱骨關節紊亂、側彎或椎曲改變,都維持在一中軸線上。脊柱輪廓應力是呈平行四邊形平衡的,平行四邊形的數學法則是對邊相等、對角相等。中醫整脊學認為腰椎是脊柱結構力學、運動力學的基礎,腰椎椎曲紊亂、側凸,即可繼發腰椎、頸椎的椎曲紊亂、側彎。腰椎是脊柱運動力學的基礎,腰大肌對腰椎不僅有支撐載荷的作用,更主要的是腰椎運動和維持腰曲的主要肌力,並通過X線片動態觀察、動物實驗和臨床研究得到證實。因此,在臨床上頸曲變直、反弓的頸椎管狹窄症病人,先調其胸椎和腰椎;對於頸椎管狹窄症為主與腰椎管狹窄症同見的患者,也要從腰椎開始治療。這種療法已取得I臨床上的成功,避免了過去局部正骨引起的誤傷。

韋教授在臨床上採取上病下治法治療嚴重的、疑難的頸椎管狹窄症,療效好,安全可靠,已成為中醫整脊臨床診療的特色。

3.根據發病機理,認為調曲是關鍵

脊椎損傷的病理核心是椎體位移、椎曲改變,並發椎間孑L和椎管變形。因為椎曲的力學紊亂是產生椎管狹窄症的主要原因,所以整脊調椎曲使椎曲恢復是治療椎管狹窄症的關鍵。

韋教授在為病人理筋後運用自行研究發明並且獲國家專利的「以宗四維整脊儀」,採取過伸懸吊牽引法(是以牽引雙下肢為主的過伸牽引法)充分調動了腰大肌對脊柱的伸展應力。通過四維(以腰椎體前部左右各一的腰大肌為前二維,以腰椎體後部左右各一的豎脊肌為後二維)懸吊牽引使位移的椎體得到複位,達到「筋柔骨正」,從而使紊亂的椎曲得到恢復或改善,臨床療效滿意。

4.重視功能鍛煉

韋以宗教授十分重視椎管狹窄病人的功能鍛煉,並認為這也是重要的治療方法。功能鍛煉是分別鍛煉相關的肌肉韌帶和關節,使已受損部位通過自我調節進行恢復和改善,未受損部位加強協調統一,達到力的平衡。實質上就是發揮脊柱「肌肉夾板」的作用,如骨折治療用夾板對骨折的固定一樣,對脊柱骨關節起靜態和動態「固定」作用。維繫脊柱的肌肉韌帶就是脊柱骨關節的「夾板」。而「肌肉夾板」必須在相互平衡基礎上,才能對脊柱骨關節起「固定」作用。

臨床上主要採取過伸為主的鍛煉方法,如俯卧撐、卧位挺腹、飛燕式並配合跨步鍛煉的練功法。這都是充分調動腰大肌的作用力協同豎脊肌來維持椎曲的穩定,因此說,功能鍛煉不僅是重要的治療方法,也是預防複發的好方法。隨訪病例發現,出院後堅持功能鍛煉的就能夠維持良好的療效,這也佐證了功能鍛煉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

典型病例

患者,女性,59歲。患腰椎管狹窄症1年多,經多家醫院保守治療無效,均主張手術治療。2008年6月轉來本院,入院症見:雙下肢步行發抖、震顫,步行50米左右即需扶持,雙下肢肌力3~4級,腱反射減弱。外院X線照片示:椎曲變直,為V級,正位旋轉側彎。MRI提示:腰椎多個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診斷:腰椎管狹窄症。運用理筋、調曲、練功三大原則來進行治療。每天均進行華佗夾脊骨空針法,「以宗四維整脊儀」採取俯卧過伸懸吊牽引腰椎,行挺胸端提手法調胸椎。藥物:天麻鉤藤飲內服,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功能鍛煉:選用俯卧撐、卧位挺腹、飛燕式並配合跨步鍛煉。4周後癥狀體征消失,能步行1公里。繼續治療4周後,拍X線照片示:頸椎椎曲恢復到Ⅱ級,椎體旋轉改善;腰椎正位片示:側彎改善,側位片椎曲恢復到Ⅱ級。臨床治癒出院,囑每天堅持練功。2009年6月隨訪,患者腰椎活動功能良好,下肢步態正常,四肢肌力正常,能正常工作。患者一直堅持頸腰功能鍛煉。


推薦閱讀:

劉凌毅教授
黃煌教授講座---我常用的幾張經方
俞可平教授:"中國道路"之於"全球價值"
余秋平教授少陰病篇串講(一)

TAG:經驗 | 宗教 | 教授 | 治療 | 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