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法語
06-11
密宗法語 超一法師開示 序 嘗考佛教史乘。真言宗依大日如來為秘密教主。即毗盧遮那佛也。大日如來於法界心殿。開示兩部之秘密。金剛薩埵親承灌頂職位。是為真言秘密第二祖。薩埵承持秘法。待人傳弘。及龍樹菩薩開南天竺鐵塔。親利薩埵。受傳法儀軌。是為第三祖。龍樹傳之龍智菩薩為第四祖。龍智授之金剛智三藏。為第五祖。三藏賅通大小。總持顯密。唐開元八年庚申來長安。傳宏密教。厥為東來之初祖。善無畏雖先來東土。未開宗立教。故不列於祖。時不空三藏年甫十四。從金剛智來。能通漢語。與智共譯經。三十七歲還天竺。更遇龍智菩薩。受瑜伽秘密法。是為第六祖。亦即此土之二祖。天寶五年。再來京師。大譯經論。總出七十七部。一百一卷。漢地密教之盛。三藏之力也。三藏門下。惠果等八人為上首。並傳弘三密之妙法。後人以惠果為七祖。惠果以下。未聞有繼之而為祖者。日本則以空海繼之而為八祖。是為東密。吾國自是以來。密教漸衰。至會昌五年。更遭武宗之變。法統就湮。寂寥千載。西藏自蘊松與唐和親。文成遠適。佛教隨之西行。既。又娶尼帕爾王女。女信佛不讓文成。梵經佛像。次第賁至。佛化大盛。蓋藏地與印度毗連。其間雖隔喜馬拉雅山。步行十五日可達。故文化溝通極易。其現有藏文之字母。均從梵文脫胎而出。顯密教典。蘊藏甚富。多有我國所未譯者。說者謂佛法盡在之於西藏。非過稱也。挽近藏東二密。先後歸國。聞者驚異。宛如鐵塔初開。此固有關於如來之法運。與眾生因緣時節。法爾如是。非凡愚之可得而思議者也。吾師超公阿闍黎。留藏歸來。紹隆大法。弘演三藏。菩提誓願。悲智兼運。銘鈍根末學。何足以仰贊高深。近刊密宗法語。師命為序。以譾陋辭。不許。乃考密宗傳承之源流。乃飫聞於師者。詮次之以塞其責。非敢以為序雲。 弟子張樹銘蓮守拜稿---------------------------------------------------------------------- 密宗法語 超一法師於丙子佛成道日開示蘇州凈心蓮社學密同人 弟子能正侍記 「密宗」在佛教的立場上,占著最高的地位,是修行的總持法門,也是修行的簡捷途徑,無論佛教傳布到任何區域,密宗都有一頁燦爛光榮的歷史記載,我國當唐代的時候,密宗好算為一時之勝。考唐玄宗開元四年,有善無畏三藏自中印度賁梵策陸行經我國北部天山北路達長安,八年,復有金剛智三藏亦自印度戴梵策浮搓經我國南部廣州達長安,彼二師者,皆親承密教兩部大法於龍智,根機既異於常人,復於齒德俱盛年富學強之時乘願來華傳教,其教理造詣之精深固不必說。正值我國運昌明,故二師杖錫履華,請經傳法,復備顯靈異,甚得當時在位者之讚歎,因之朝野上下,對於密宗之信仰與受持,蔚為一時之風氣。更得若干及門弟子付法眼藏,血脈相承,嗣續佛燈,密宗至此遂臻極盛,盛極之餘,可嘆大法不幸得很,其後至唐武宗會昌五年,遽遭毀佛之變,燒經毀寺,幾至坑僧,不但密教一宗,即整個之佛教亦同歸於盡,唯有「禪宗」教外別傳,不立文字語言,故不受焚經之大影響,雖無寺字作棲心辦道的道場、而水邊林下,月白風清的場合,大可為參悟禪機的好境界,故禪宗能獨延殘喘,猶能幹劫灰之後保其孑遺,而密宗則以布置壇場,陳設法器,傳授真言儀軌等故,必須有寺字經濟經典等為依據,然此等需要,在於當時大動亂的環境當中,皆不能得到滿願,因此,密宗大受教難的摧殘了,所以雖自大中元年後,佛寺漸復,教法漸興,而密宗卒以受創過巨,竟未能重睹前櫥之盛況矣!年代愈久,漸傳漸衰,瀕於式微,怡至宋代有法賢施護之徒出而弘揚密宗,亦僅能譯經而已,求其佩兩部大法之印璽者無有也,故密宗在我國根本傳承之血統,至此已斬斷多時,早成絕學,所余者,唯有潛滋暗長之枝未而已,更可嘆者,及明太祖時,復詔禁開壇,特別加密宗以殘酷嚴厲的限止,必災盡而後可,密宗於此時更蕩然無復存在了!所以後來的佛教徒,簡直無人注意於此,並且還染下一種輕視和毀謗密宗的心理,相習成風,遂造成一般眾生對於密宗牢不可破的歧視,流毒至今,致使此無上法寶湮沒不聞者數百餘年,不得不嘆此土的眾生,根機福分,太覺淺薄一些吧。然而密宗自有其最高無上之價值,所以近年一般學佛者的眼光,大都轉移視線,放棄以前對於密宗輕視及毀謗的封建思想,而漸漸重新加以注意了,自「東密」「藏密」,先後歸國,才不過數年的時間,而密宗已是欣欣向榮,大有風靡全國之勢,無論南北的佛教徒,或者說維新派與守舊派的佛教徒,他們的腦筋中都共同深刻著密宗的影像,其進展之速,教化之普,也可以窺見一斑了,根據這種風氣習尚,來推斷今後中國的佛教歷史上,密宗定有大放光明的時機,而密宗本身,亦決能於今後之佛教歷史上放一異彩,執一個時代佛教的牛耳,這並非是我們站在密宗場合里的人『姑妄言之』吧!如此迅速而產生偉大進程的動力,半因是班禪大師及蒙藏各大呼圖克圖努力宣化的力量,半因是大勇法師之倡導東遊及繼起者之我們所組織的佛教藏文學院及康藏學法團的成績;可是成績雖有根顯著的象徵,但在目前還不少有一種人,他們因為密宗絕響已久之故,對於密宗非常陌生,同時又因受了傳統下來的封建思想的流毒比較深一點,驟見密宗澎湃挺進之勢,不免仍落前人臼巢,依舊存心毀謗,這,用不著嘆氣,我們認為這是密宗復興的過渡期間進程中應有的現象,我們弘闡密宗為主旨的人,尤當儘力化導、達到揭開密宗與他們的隔膜,和剔除他們對於密宗承襲下來的封建思想,這也是我們在將來應有的努力的結果,這並非是不能兌現的。諸位是久久信受凈土的人:能在這密宗復興的『草昧時代』,便能夠認識這無上的密宗,放棄門戶之見,不落尋常臼巢,來此學密於我,真是難得的但白的修行的人。 今天你們既來學密,第一件我當使你們知道密宗是什麼?密教者,大日如來身口意三種之業用,其體性功德微妙不可思議,非有上根勝慧者不能值遇是等秘密之教,金剛頂經謂自性受用佛身,自受法樂故,與自眷屬各說,「三密門」,謂之密教。所謂三密門者,謂印契表身密,真言表語密,觀想表意密。宗此三密門而修行者曰「真言宗」,真言二字,僅是三密中之語密,而以之標榜三密者,取密教重『聲字即實相』之義故,並且三密中語密最為殊勝,凡發聲時,兼有轉舌動念之作用,即一語密而可概括三密,因此密宗雖綜三密,而特以語密之真言名宗,非過稱也。真言之為言,謂此是諸法實相、不謬不妄,故名真言,凡諸佛菩薩之本誓功德智慧等等,無不概括於真言之中,若以特殊之名詞代表此真言之全義者,可以用『種子』二字,以真言能攝無量義趣而生一切功德故,喻如植物之種子,能出生整個的植物故。或有疑密宗秘密之義,謂佛教是慈悲普度平等博愛之宗教,何以有秘密行為,須知密宗並非是『保守秘密』,究其實際,密宗乃是以三密相應之作用,開發眾生心中之秘密,而使之了達宇宙的真相之『大秘密』也,非謂保守秘密不欲人知也。二教論云:『所謂秘密,具有二義:一、眾生秘密,二、如來秘密,眾生以無明妄想覆藏本性真覺,故名眾生自秘,應化說法,逗機施教、有不虛故,所以他受用身秘內證而不說,其境也,則等覺希夷,十地絕離,是名如來秘。』蓋眾生自以無始來無明妄想,覆藏本具兩部之佛德,無由窺見無盡藏中之莊嚴寶藏,故佛說華嚴經時,二乘竟如聾如啞,各自退席,亦自秘之類也,而此兩部大法,則非時非器不輕以授人,故於如是煩惱眾生,不輕易曉以兩部大法、實則兩部大法正為眾生而說,眾生只要具足了接受兩部大法的因緣,便無所謂秘密之有了。 如果已於密宗稍有認識,第二我當使你們知道密宗的殊勝,以堅固你們對於密宗的信念,六波羅密多經分如來所說正法為五法藏,一契經,二調伏,三對法,四般若,五陀羅尼,謂契經如琴,調伏如酪,乃至陀羅尼如醍醐,醍醐之味,乳酪酥中,微妙第一,觀此五味分配之次第,前四者皆為顯教,後一者獨屬密教,密教之殊勝猶如諸教之醍醐,微妙第一,經中如此讚歎者,不勝枚舉,以下再約舉數端,與諸教相比,從較量中求出密宗的特別殊勝的地方來。 (一)密宗沒有末法時代。我佛在世時嘗記別教法隆替的時間,謂佛法住世分三個時間,佛滅後一千年為『正法」住世時間,此時眾生,依教修行,自可證果,次一千為「像法」住世時間,此時眾生,雖有修行之士,證果極難,次一萬年為「末法」住世時間,此時眾生,修行者寥寥,教化雖僅存,因世法愈壞,邪見橫生,修且不易,證果更是難說的了。今日去佛二千餘年,實已降入末法時代數百年,不特較漢晉之際,邈難企及,即較之唐代學人之根器,亦不免有雲泥之差,大集月藏經云:『我末法時,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準是論之,吾人既值今日末法時期,雖遇佛法,亦不能達到我們學佛所要求之目的,使人對於是真正皈依處所的信念,根本發生動搖,至少也有惑疑!然而佛所記別正法、像法、末法者,僅就娑婆教主在娑婆世界所說的教法而言之,若密宗則為大日如來放秘密法界心殿中為自內所等流之塵數眷屬,宣說自內所證之秘密法門,金剛薩埵積集之,藏於南天竺鐵塔內,及佛滅後八百餘年,龍樹大士入鐵塔內,受灌頂位,親承兩部大法後出塔,密教始流佈於娑婆世界,是知密教非娑婆教主所說,而不能落於娑婆教主所記別的正法,像法,末法的範圍內,所以密宗決不受時代的變遷而或有差別,如來亦預知後人不免惑疑,故經軌中特示出末法時代密宗有殊勝之利益,如此者多至不勝枚舉,隨摭一二以為證明:無量壽儀軌云:『我為當來末法雜染世界惡趣眾生,說無量壽如來陀羅尼,修三密門,證念佛三昧。』文殊師利根本大教王經云:『當於未來末法時,用此護持法,擁護國王及國界,令諸有情,皆得安樂。』瑜衹經云:『若末法世人,長誦此真言,刀兵不能害,水火不焚漂,蓮花金剛手,翼從而侍衛,若誦一百八,能滅百劫罪,若誦一千遍,能成滿意願,若誦一洛叉,得大金剛身,若誦一俱胝,得成遍照尊。』由鑒於如上所引經文,我們可以知道修學密宗的人,在這充滿恐怖的末法時代中,可能達到我們學佛所要求的目的,假使能夠修學密法,雖在末法之世,也容易有果可證,興教大師之言曰:『悉地不揀時,信修之時,即是正法。』可見密法不落時間性的,無論在什麼時代都能證果,我們修學密法的人,明白了上面所引經論,使我們的信念堅固,不要生起一絲一毫的動搖與惑疑。 (二)成佛迅速。佛果至高無上,證之非易,依顯教修行而求佛果者,須要經過三無數大劫之長期努力,並且在此中間,多數十進九退,譬如作方里游,靠兩條腿,憑你銅筋鐵骨健步如飛的好漢,而勤勞至於摩頂放踵,亦必須經長時期的馳驅,並且中間或因天然之山河障礙,或因人事的變遷,往往不易達到目的地,以密行而求佛果者,即身便可以成佛,如駕駛飛機,翱翔於茫茫無阻的太空,千山萬水,瞬息而至,一字頂輪時處軌云:『修此三昧者,現證佛菩提。』法華觀智儀軌云:『若能依此勝義修,現世得成無上覺。』發菩提心論云:『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又云:『惟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是說三摩地法,於諸教中,闋而不書。』 (三)能滅定業。經云:『走業不可轉。』佛說有『三不能』,第一曰不能轉定業,釋迦所以示現金槍馬麥之難也!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二,而卒不免為外道所害者,定業不可轉也!推修持密法的人,則無不可轉之定業,亦無不可滅之重罪。大隨求陀羅尼經云:『由隨求威德,定業不受報,文云:『一切罪障,定受業報,悉皆消滅。』六字文殊咒經云:『日日隨心,常誦莫忘,定受業報,亦令消災。』無量壽儀軌云:『此無量壽如來陀羅尼,才誦一遍,則滅身中十業四重,五無間罪,一切業障,悉皆消滅,若比丘比丘尼犯根本罪,誦七遍已,即時還得戒品清凈。』 (四)見聞蒙益,見陀羅尼文,聞陀羅尼聲,皆是佛事,無一件非是利樂有情之工具。故陀羅尼,即僅有見聞,亦可以消滅罪障。如大日經云:『無量俱胝劫,所作重罪業,見此曼荼羅,消滅盡無餘。』尊勝陀羅尼經云:『若人須臾得此陀羅尼,干劫己來,積造罪障,應受種種流轉生死,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身……一切蠢動含靈,乃至蟻子之身,更不重受,即得轉生諸佛如來一生補處同會處生。』寶樓閣經云:『由此陀羅尼威力,若讀誦受持,若佩身上,若書衣中,若置幢上,若書經卷,若書素旄及牆牌版,乃至聞聲手觸,及影其身,及轉觸餘人,決定當得不退轉無上菩提,能於現世獲無量百千功德,遠離諸罪,成就一切善根。』又云:『若有見持此真言人,則成見六十二恆河沙百千俱胝那庾多諸佛如來應正等覺。』無垢凈光陀羅尼經云:『若有於此咒王,如能書寫,受持讀誦,供養恭敬,佩於身上,以咒威力擁護是人,……若有得共彼人語者,亦得除滅五無間業,若有得聞此人語聲,或在其影,或觸其身,令彼一切宿障重罪,皆得消滅,所有諸毒,不能為窖,火不能燒,水不能漂,厭禱邪魅,不得其便。』寶篋印陀羅尼經云:『況有眾生,或見塔形,或聞其名,或當其影,罪障悉滅,所求如意,現世安隱,後生極樂。』五秘密儀軌云:『才見曼荼羅,能須臾凈信,以歡喜心瞻睹故,則於阿賴那識中,種金剛種子,具受灌頂,受職金剛密號,從此已後,得受廣大甚深,不思議法,超越二乘十地,』夫一度見聞而生善滅罪之功已有若是,則彼數數修習者,其利益可想見矣,吾故曰:『非菩提之難得,乃此法之不易遇也。』 (五)男女平等。一般女人因具五障,每說不能成佛,這是一般女子絕大錯誤的觀念,密宗要義云:『一切眾生,色心實相,即是毗盧遮那平等法身,』如是包羅廣大,一味平等,既然對於一切眾生都無分別,更何有於男女形性的歧視嗎?所以不必再說男女受法,有什麼同等不同等的分別了,又云:『曼荼羅上之四波羅蜜菩薩,及八大供養四攝智菩薩,均為女形,皆足表現男女之絕對平等,於此也可見密宗為末法時代眾生的殊勝法門,非余宗可及的啊,男女二性,同為六大組合之身,同是毗盧遮那之眷屬,所以儘管是女人,只要你肯發心修行,等到資糧具足,瓜熟蒂落的時候,即身成佛,是毫無疑義的。 (六)利益現世。 顯教視六塵為妄,故不樂世間福利,且常戒勿染著,密宗以『當相即道』『即相而真』所謂『佛法出世間,不離世間覺。』可見世間法無礙出世間法,出世間法不離世間法,語云『搬柴運水,無非佛事。』則修行之人豈可厭棄現世不作饒益的事嗎?佛法如阿伽陀葯,能療萬病,佛為大醫王,能救諸眾生,若只能度眾生出世間,不於處現在世間中苦惱狀況下之眾生,作與樂拔苦之事,則大醫王與阿伽陀之力用尚未完全顯現。故密教是不舍作現世利益的,因為無論其為世間利益與出世間利益,同是佛子利生的本行故。顯密教所作利益現世之事,如寶篋印陀羅尼經云:『復有眾生,重罪報故,百病集身,苦痛逼心,誦此神咒二十一遍,百病煩惱,一時消滅壽命延長,福德無盡。』又云:『若人求福至其塔所,一花一香,禮拜供養,右繞行道,由是功德,官位榮增,不求自至,壽命富饒,不祈自增、怨家盜賊,不討自敗,怨念詛咒,不厭歸本,疫厲邪氣,不拔自避,善夫良婦,不求自得,賢男美女,不禱自生,一切所願,任意滿足。』 (七)諸佛同修。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必修密法,方得證菩提,諸佛境界攝真實經云:『若諸菩薩,不修此法,證佛果者,無有是處,是法名為頓證菩提真實正路。』守護國戒云:『釋迦牟尼佛言,秘密主!我於無量無數劫中,修集如是波羅蜜多,至最後身,六年苦行,不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成大毗盧遮那,坐道場時,無量化佛猶如油麻,諸佛同聲而告我言……善男子!諦聽,當於汝說,汝今宜應當於鼻端觀月輪,於月輪中作唵字觀,作是觀已,於後夜分,方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十方世界,如恆河沙三世諸佛,不於月輪作唵字觀得成道者,無有是處,何以故?唵字即是毗盧遮那佛之真身,即是一切陀羅尼之母。』妙吉祥秘密大教王經云:『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曰:我於過去無量劫中,與無量菩薩等,同於大毗盧遮那如來所聞如是法,作如是觀,秘密修行,得成正覺,過去諸佛,若不依此法門,無由證得菩提。』大智度論云:『過去諸佛,因是明咒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來諸佛,今現世諸佛,亦由此明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上所舉七端,用贊密法之殊勝利益,實則密法功德無量無邊,前所列者,直是滄海之一滴耳,三藏俱在,曷不一觀。雖雲『囑元性無二,』要之密法力方便同中之最方便者。現在我們已知密法殊勝的利益了,吾人便當下手去修,我當要使你們知道修的方法,但是此題的範圍極廣,非短言所能盡,今特提出修學密法的人最不可少的三個要件來講一講:一、皈依上師三寶嚴持凈戒 皈依者,是趣入聖教之初門,外道內道的分別,即以此為界,皈依外道法者曰外道,皈依內道法者曰內道,我們所要皈依的是上師三寶,佛說秘密三昧大教王經卷一云:『當知佛法僧三寶,最上最勝所皈依。』卷四又云:『一切佛法僧三寶,執金剛尊亦復然,隨力上行孝敬心,汝得所欲皆成就。』良以吾人多生值福,幸得暇滿人身,然無常迅速,於現法中迅速不住而暇滿難得,不知當來生何處所,若揆渚平時所作所力。諸白凈止勢極微劣,諸黑惡止勢極強力,衡審將來當墮惡趣,受種種不爰樂果,深深怖畏,惟有上師三寶,有從惡趣中救護之堪能,若能皈依,則可遠萬如是怖畏,菩提道次第論中說有八種功德:一、得入內道為佛弟子;二、成就一切律儀依處;三、先集止障輕微滅盡;四、積廣大福;五、不墮惡趣;六、人非人等不能損害;七、隨一切想悉當成辦;八、速成佛道。因此種種急切要求皈依。 上師者,行者求道必須的助伴也,妙臂請問經雲,『如其僅有一輪車,具馬於道亦不行,如是若無修行伴,有情不能獲成就。』如是可見修行必須有上師,韓愈曰:『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菩提道次第云:『能令學者相續之中,下至發起一德,損滅一過,一切善樂之本源者,厥為善識。』又如菩薩藏經云:『總之獲得菩薩一切諸行,如是圓滿庄得一切波羅蜜多,地忍等待,神邇息持,辦才迴向,願及佛法,皆賴尊為本,從尊重出,尊重力生及為其處,以尊重生,以尊重長,依於專重,尊重為因。』引文中「尊重」者,即是上師,由是見上師有如是功德,故當皈依。然皈上師者,應當詳鈿選擇具有德行者,不應急不暇擇,選擇上師要怎樣一個目標呢,經莊嚴論云:『知識調伏,(一)靜,(二)近靜,(三)德增,(四)具勤:(五)教富饒,(六)善達實性,(六)具巧說,(八)悲體,(九)離厭,(十)應依止。』選擇上師當如彼說十種功德作條件,若末法時代具全法者鮮,然至低限度具備圓滿德相八分之一者方堪為師,妙臂請問經云:『諸能全具如是德,於凈世中極稀故,半德四分或八分,應依如是咒師伴。』這是選擇上師之目標,而作學人的,亦須自己具足三德,才算是有根器的,四百論云:『說正住(一) ,具慧(二),希求(三)為聞器,不變說者德,亦不轉聽者,』由正住故,無朋黨阿私之心,不貪著自宗,嗔他法派,若不具正住之心,則必如中觀心論所說『由墮黨惱心修不證寂靜』了!由具慧故,能簡擇善說正道,惡說似道,於所說法,不生顛倒。由希求故,於所學法常能精進。修學的人,自己必須具備這三個特點,然後於選擇到的如上說之具德上師處所,發起真實信心,信為良伴,殷勤依止,再所謂信心者,非常寶貴,是一切成就之本,一切善法,信為能入,故華嚴經云:『信為道原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昔日阿底峽尊者到了西藏,一天,弟子有名敦巴的問道:『藏地多有修行者,然無獲得殊勝德者何那?』尊者答道:『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 乃得生起,汝藏地人,於尊重所,僅凡庸想,如何能生!』譬如一個初學木匠的學徒,如果對於他的匠師沒有信賴, 便懶得向匠師求指示,同時匠師也會因徒弟把自己看不中眼,也就不願意問起去傳授這行技術,這樣一來,徒弟便沒有學會木匠的一天了,從這些淺顯的事實上看去,也可以覺悟到信心的重要,是故修學密法的人應於上師生大信心,恭敬依止,於上師處所應如菩提道次第論所說以九種心來親近承事, 九種心者,一孝子心;二金剛心;三如大地心;四如輪圍山心;五如世間僕使心;六如除穢垢人心;七如乘心;八如犬心;九如船心。(此九種心,今但標名,欲知其詳,可參究本論。)若能如是深信上師及以九種心而承事者,方謂無悖於皈依上師之義意。 上來是就一般而講的重要,以顯必須皈依,若是在密教中之重視上師,尤有特殊之點。在密宗上講起來,上師與本尊無二無別, 且上師尤重於本尊,行者若無本尊,還可直依上師而得成就,因為密宗是祖祖相傳,雖經過若干時期若干空間,而一燈相續無有間斷,從上師一代代溯觀上去,自與本尊相聯,而作的觀想不會錯亂,若無上師,則莫由觀想起,亦無從修起。且讓我講個故事:西藏有某大喇嘛,門下有許多學密的弟子,就中弟子有一人專修本尊得了成就,豁然得見本尊現身,生大喜樂,某喇嘛知道這個弟子專修本尊得了成就,便故問曰:『本尊與上師功德孰勝?』弟子毫不遲疑的答道,『本尊!』某喇嘛聞己嘆曰:『若無上師教授,從何處得見本尊,本尊現前,皆是上師教授加被的力量,你這樣不重視上師,恐不能得大成就吧?』從這段故事裡頭,可見上師功德的殊勝了。西藏大德博朵瓦云:『修解脫者,便無緊要過於尊重,即觀現世百工技藝,若無教者,亦且無成,況是從無間惡趣來,欲往曾所未經之地,豈能無師!』今人多師心自用,不敬師長,直可嘆也。 三寶者,十方三世一切如來是為佛寶,如來金口宣說十二分教是為法寶,住持正法紹隆佛種之賢聖是為僧寶。佛法僧三而雲寶者,寶性論云:『真實(一),世希有(二),明凈(三),及勢力(四),能莊嚴世間(五),常時不變遷,(六)。』上頌所說六義即是寶義。 三寶功德,難思難量,無有邊際,是大福田,能生眾生福德故,是大恩德田,能拔苦與樂利益一切眾生故,今依正教略為讚歎三寶功德,然恐文繁,未敢博征旁引。 一佛寶功德,從佛身講,其身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悉俱足,光明端嚴無有倫匹。一身能現剎塵身,普遍三千大千世界,各別時間,各別國土,各別根器,轉大法輪,教化眾生,普令成就。從佛語講,佛以一言音,能答一切問,而圓音一演,眾生復能隨類各得其解,諦者品云:『若諸有情於一時,發多走語而請間,一剎那心遍證知,由一音酬各各問,由是應知勝導師,宣說梵音於世間,此能善轉正法輪,盡諸人天苦邊際。』就佛心講,其心雙具智悲二德,菩提道次第廣論云:『智功德者,謂於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觀掌中庵摩洛迦,智無礙轉。』又贊應贊云:『唯尊智能遍,一切所知事,除尊餘一切,唯所知寬廣。』道次又云:『悲功德者,如諸有情為煩惱縛,無所自在,能仁亦為大悲所縛,無所自在,是故見諸從主,常遠大悲,恆尤間斷。』這種廣大的慈悲心懷,是能仁一貫的悲智主義。從佛作業講,菩提道次第廣論云:『業功德者,謂身語意業,由其任運無間二相,而正饒益有情。』怎麼說佛教化的眾生有限,未能將一切眾生度盡,要知道,教化眾生,各有因緣。未聆法教的眾生,只可罪自己未植善根,無福值遇能仁金手接引,不可罪能仁智悲不廣,凡堪能教化的眾生,能仁無有不教化的。 二法寶功德,法是出生一切諸佛之母,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由如法修行而出。諸佛教化眾生,亦皆如法而說,正攝法經云:『諸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現,法為其主,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於正法,法所成辦。』於此具見法寶功德了,故娑婆教主當時說華嚴經時,自敷座位,敬法故也。 三僧寶功德者,僧伽是住持佛法的人,能夠荷擔如來家業:釋迦牟尼般涅盤後,留下的三藏十二分教,完全靠僧伽來替佛宣揚,世無僧寶,則法輪不轉,法無僧寶,則眾生不能享受佛法的利益,正攝法經云:『於諸僧伽應如是念,謂說正法,受行正法,思維正法,是正法因,受持正法,依止於法,供養於法,作法事業,法為行境,法行圓滿,自性正直,自性清凈,法所哀愍,成就悲愍,常以遠離為所行境,恆趣向法,常白凈行。』僧伽具有如是功德,能夠作如來使,應知是為聖補特伽羅,與佛大師無以異也。 三寶既有如是功德莊嚴,故是真實皈依處所,當願生生世世常不舍離,若欲常值三寶,常當持念皈依三寶咒, 種種雜咒經云:『若誦此咒,於所生處, 常遇三寶,得四親行,如影隨行,無暫舍離。謂誦持是咒故,能令生生值遇三寶。今吾人既幸值有三寶之時,復得皈依,應生希有,常護不舍,下至語言嬉笑乃至失命因緣,終不棄捨皈依,於日日中晝夜一心,攝念三寶,慎無忘失。道矩論云:『應於形像頌,及諸碎黃布,信解為大師,親口說諸法,不謗應頂戴,凈未凈諸人,應觀為善士。』謂見所塑聖像及一頌偈經文與僧伽破衣所遺下之碎黃布,皆當視為真實三寶,對於三寶,非有如是之懂憬與崇敬,不足以談皈依也。上來所講,悉約取菩提道次第論中文義稍事開顯,學者若詳究該論,所得的益,當很多呢。 複次,皈依範圍之廣狹,顯密有別,顯教中唯是皈依三寶,密教中則加皈依上師,中國的密宗中斷了若干年,大都是只知道惟有皈依三寶,只有放焰口還有皈依金剛上師的,關於這個顯密教皈依上的歧點,若用現代眼光來解釋其中的原因,我想,可作如是觀,顯教因為(一)經典是公開的,不能限止某一種人不讀;(二)義理是顯明的,學者但憑智慧力精進的研究,也可以無師自通的,因此不須皈依上師。而密宗呢,恰與此成反比例,因為(一)理事隱秘,單憑自己的智慧,似乎不可靠,原來這不是能夠無師自通的,必須師資引導,方能入其門徑窺其堂奧,苟無師,即有出人頭地的銳智,亦令你觸處面牆,故學密宗的人,要有師資傳承,方可問津,若無師資傳承,則於其中幽辟之徑,率履無由,密宗是隔絕吾人凡想的,尤其不可強猜啦。(二)教典不是公開的,無論一經,一論,儀軌,真言,都要受之於師,必須經上師之傳授,始可受持這部經,論,儀軌,真言。這不過是一種曉喻性質的方便談,嚴格的說起來,密宗的傳承,非常嚴格鄭重,必須登壇作法,不準窺視盜聽,並拒絕未經灌頂者參與,若未得傳承而修密法,即是盜法。並且若無師承,則修時作觀,放上師之形相不明,不但沒有功德,反因此牽出魔障。所以密宗的經,論,真言,儀軌乃至一字一句,均非傳授不可,不信密教則已,倘欲學此法門者,必須先要皈依上師,從阿闍黎處,親受傳承,如此修持,萬易獲得悉地,瞿硫經云:『若有愚人,不入曼荼羅,持誦真言,雖滿遍數,終不成就,復起邪見,彼人命終,墮於地獄,若有人輿彼真言法者,彼亦墮二摩耶戒。金剛經頂云:『此毗盧遮那三摩地法,向未灌頂者不得說一字,若本尊儀軌真言,縱令雖同法行者,不得輒說,若說者,現前中夭招殃,後墮無間獄。』法華觀智儀軌云:『一一印契儀軌真言,應當於灌頂阿闍黎處,躬親稟受,若不從稟受抉擇而專擅作者,是即名為越三昧耶,受及授者,俱獲重罪。』故密教中,特別需要皈依上師,因此,尊師之道,備極嚴謹,蘇悉地經云:『弟字之法,視阿闍黎猶如三寶及菩薩等,為能授與皈依之處,於諸善事而為因首,現世安樂,當來獲果,為依阿闍黎故,不久而得無上勝事,所謂菩提,以是義故,比之如佛。』金剛王義軌云:『既遇真實阿闍黎,應生如來出現之想,所有上妙世間資具,悉應奉獻,何以故,此最上乘法,三世諸佛所共尊承故。』 吾人既皈依於上師三寶,當遵守上師三寶所開示之諸品戒法,或受別解脫戒,菩薩戒,金剛乘戒,此諸品戒法,一切眾生皆可個別受持,唯小乘人,不能受持大乘的菩薩戒及金剛乘戒。故菩薩戒及金剛戒名不共戒,此不共之義,謂不共小乘,非不共其餘,除小乘不能受持外,余者皆可發心受持。受如是戒已,當如其所受隨行防護,不可毀犯,乃至失命因緣不得舍戒,下至語言嬉笑不說舍戒語,其嚴謹當如氂牛愛尾,若尾一縷,掛著於樹,雖見獵者將離其命,寧舍其命,護尾不斷,受持戒法,亦復如是,雖於輕微學處,亦寧捨命防護不犯,設少違犯,亦應遵循各各還除儀軌,疾疾懺悔,還復清凈,倘能如是嚴持凈戒,則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庶幾易成聖道,所以華嚴經說:『戒為無上菩提本。』職是故也。學密法者,持戒尤嚴,雖是密教,而於顯密二戒,俱須堅固護持,蘇婆呼經云:『念誦之人,持戒為本。』這就是說,學密宗的人要以持戒為根本,顯密二戒,俱須圓滿受持,特別於密宗之四重禁戒,更應謹慎守持,四種禁戒,出大日經具緣品中,一曰不舍正法,二曰不應舍離菩提心,三日於一切法不應慳吝,四曰勿於一切眾生作不饒益,這四條戒是修真言者之命根,如大日經疏云:『如人為他斷頭,命根不續,則一切支分無所能為,不久皆當散壞,今此四夷戒,是真言乘命根,亦是正法命根,若破壞者,於密教中,猶如死屍,雖具種種功行,不久敗壞也。』讀上經文,當知是四種禁戒、是修密行人不可破壞的重要學處,然禁戒雖列四種,實則具可攝於不應舍離菩提心之一戒,何以故,凈菩提心為一切無量戒律之本體故,第能護此心,自不至於毀犯一切戒律,此菩提心戒,展開來即是十善戒,此十善戒,猶如大地,一切戒法,威共依之而得成就,蓋此十善戒,將身口意三門止惡修善俱在其中,其體性,即是吾人自性本源之戒體,本源之十善戒清凈,諸餘枝流戒體乃得清凈,若戒本不正,則由本所生之諸餘枝戒必不清凈,猶如黃河之水,源自山谷,泥沙雜之,雖流數千里不能澄潔,且不僅不潔已也,更以水有泥沙故,沿河沉澱,久致河身淤塞,成大水災。故求戒體圓明,必須正本清源,善護此十善戒,能善護十善戒,亦即善護菩提心戒,弘法大師云:『密戒者,所謂三昧耶戒,亦名佛戒,亦名發菩提心戒,亦名無為戒等,如是諸戒,十善為本,所謂十善者,身三語四意三也,攝未歸本,一心為本,一心之性,與佛無異,我心,眾生心,佛心,三無差別,住此心即是修佛道,乘此寶乘,真至道場。』由是觀之,若修密乘而舍此十善戒,則猶南轅北轍背道而馳啦,反過來說,假使能持十善戒而修行者,定能直至道場毫無阻礙呢。觀雜阿笈摩云:『應護諸言(口四)善護意(意三),身不應作諸不善(身三),如是善凈三業道,當得大仙所說道。』菩提道次第論亦云:『習近十種業道者,即是成辦一切三乘及其士夫二種義利所有根本,不容缺少。』以是因緣,故佛於眾經中以多種門而為稱讚,海龍王請問經云:『諸善法者,是諸人天眾生圓滿根本依處,聲聞獨覺菩薩根本依處,何等名為根本依處,謂十善業。』又云:『龍王,譬如一切聚落都城市埠方邑國土王宮,一切草木藥物樹林,一切事業邊際,一切種子集聚,生一切谷,若耕若耘及諸大種,皆依地住,地是彼等所依處所,龍王,如是此諸十善業道,是生人天,得學無學諸沙門果,獨覺菩提,及諸菩薩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處。』入中論亦云:『若諸異生(凡夫)諸語生(聲聞),若諸自力證菩薩(獨覺),及諸勝子決定勝(菩薩),增上生因戒非余。』如是種種經文,都可作『戒為一切成就之本』一句話的註腳,同時,我們又可聯想到一個理由,就是假使不善受持十善戒,決定不獲成就,反有罪報,這並非是臆測,有聖教量可證的,如地藏經云:『由如是等十善業道而能成佛,若有乃至命存一來,下至不護一善業道,然作是言,我是大乘,我求無上正等菩提,此數取趣至極詭詐,說大妄語,於一切佛世尊前欺罔世間,說斷滅語,由此愚蒙,而致命終,顛倒墮落。』今已略說十善戒應修之理,若欲廣知者,請讀菩提道次第論,要之,十善戒為顯密諸戒之根本,修行人不可不謹慎守持的啊。二、發菩提心 前面已經講過不舍離菩提心戒,可見菩提心是一切戒的根本了,經云:『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更可見成佛之因,也基於菩提心了,大日經疏謂:此心如幢旗,是修行導首,猶如種子,是萬德本。龍樹菩薩曰:自與此世間,欲證無上覺,其本菩提心,堅固如山王。』華嚴經云:『善男子,菩提心者猶如一切佛法種子。』這些都是講菩提心為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根本。至若修密法的人,於此菩提心之生起更為重要,如沒有此心,即沒有修學密法的資格,金剛手灌頂續云:『諸大菩薩此極廣大此最甚深,難可測量,秘密之中最為秘密,陀羅尼咒大曼陀羅,不應開示諸惡有情,金剛手,如說此心最極希有,昔未聞此,此當對何有情宣說,金剛手答曰:曼殊師利!若有正行修菩提心,若時此等成就菩提心,曼殊師利!爾時此諸菩薩行菩薩行,行密咒行,當令入此大智灌頂陀羅尼咒大曼陀羅,若菩提心未圓滿者,此不當入亦不使彼見曼荼羅,亦不子彼顯示印咒。』由此應知,發菩提心,於修密者,最為重要,今當於此,略為顯示; 云何菩提?梵語菩提,華言覺,覺即覺悟,覺悟即是智慧果德,由智慧而證涅盤,即是涅盤果德,菩提與涅盤,雖皆果德,而智慧為能緣,涅盤為所緣,此又當辨也。此菩提果有其三種,一聲聞菩提,是聞聲覺道義,謂由聞佛說苦集滅道四聖諦法,如實現量證知人間一切,皆是苦及苦具,與比量證知三途極苦,諸天變異苦,而生大怖畏,知道要止此苦受,必先斷除苦因,欣慕涅盤寂靜妙樂,故勤修正道,至功行圓滿,即得菩提。這種菩提,由明白染凈因果而證,謂於染門中,集是苦因,苦為集果,苦是應除,除苦必須斷集,於凈門中,道為滅因,滅為道果,滅是應證,證滅先必修道,即是悟到了『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之大溫陀南。二獨覺菩提,謂由獨處空山,岑寂思維,從萬法相續生滅中,證知皆由無始以來一念不覺,生起無明,無明為因,生起行等乃至老病死,如是十二因緣,互為因果,因果相續,流轉生死,受苦無盡,乃知欲還歸寂滅,必先滅無明,無明滅,則行等乃至老死滅,既滅盡已,不複流轉,受寂靜樂,故獨覺聖者,但觀黃葉止啼,即可悟道,如是聖者,性極貢高,故特生於無佛世界,不願甘拜佛陀的下風!運用天賦的銳敏的智慧,參悟出「緣生」的真理,不假借佛陀的教化,所以叫做獨覺,又叫做緣覺,因為是參悟「緣生」的真理而得到的覺悟。三佛果菩提,謂廣行六度,勤修四攝,不唯自利,成就利他,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閱三大阿僧劫,覺行圓滿,轉八識,成四智,證無上正等正覺,住無所住涅盤,量等三千,恩遍四生,智悲雙運,任運無間接引一切眾生,不耽住於涅盤,不縛束於生死,雖在常寂光中消受寂滅的妙樂,而不舍度生,雖在生死海中教化眾生,而不有礙常樂,是之謂大菩提。此三種菩提,初二為小乘聖果,第三為大乘聖果,而密宗者是大乘法,攝在第三佛菩提中。 云何菩提心?普通講心,概括一切心王心所而言,此菩提心,須加揀別,而非泛指的心,是直指心所中的欲心所,百法講『欲以希求為義』。故希求於菩提曰菩提心。換言之,菩提心就是人所求的一種『菩提欲』,與今人想居方丈曰『方丈欲』差不了許多,不過,其欲雖一,其性迥異,因為『菩提欲』是『善法欲』,『方丈欲』雖不敢說不是『善法欲』,可是現代的方丈,多少帶有幾分『虛榮心』,我們至少不能『推誠過篤』,過信這是純潔的善。前說希求於菩提為菩提心一語中之『希求於菩提』五字,須要加個揀別,謂希求大乘菩提之心,方名菩提心,如果希求小乘菩提,則不名菩提心,而應是『出離心』,因為小乘的希求,只是解脫煩惱出離三界,僅僅是一種『出離欲』,所以凡說菩提心,即是指的希求大乘佛果,落於大乘範圍之內,菩提道次第論云:『於此二乘(波羅密多大乘與密咒大乘),隨趣何門,然能入門,唯菩提心,若於相續何時生此未生余德,亦得安立為大乘人,乃離此縱有通達空性等德,然亦墮在聲聞等地退失大乘。』此文是說隨此菩提心之有無而走大乘小乘,若果真是有了菩提心,是人即為菩薩,他無論為什麼事,下至施與畜生一摶之食,都是菩薩行,要使沒有生起此心,那無論你作廣大的布施,乃至修持戒智慧等六度大行,及修諸本尊息脈點等密理,也不能算菩薩行,其所獲功德,較之一摶之食的布施,小得極可憐,於此復引兩段文以證明上言之不謬。如人行論云:『發菩提剎那後,諸囚系縛生死獄,然應為善逝子。』又云:『今日生佛族,今為佛弟子。』這就是說,生起菩提心就是大乘菩薩,反之便非菩薩,因此『希求於菩提』五字須加揀別標幟。此菩提心,生善滅罪之功,最為殊勝,非余善法可以相提並論的,人行論又云:『此如劫火一剎那,定能燒毀諸惡業。』『余善如芭蕉,生果即當盡,菩提心樹果,恆無盡增長。』『誰發勝心寶,即禮彼士身。』此殊勝菩提,亦唯有大乘根器才能發起,因為希求得致大菩提果,必須廣度眾生才能滿願,而度生者,廣大難行,彼小乘視三界如火宅,生死如冤家,避之猶恐不遑,焉肯受生三界來度生嗎?故寶蔓論云:『諸聲聞乘中,未說菩薩願,廣大及迴向,何得名菩薩。』怎麼能發菩提心呢!那末,只有菩薩,以慈悲的懷抱,不安住於涅盤,坐視眾生的受苦,倒駕慈航,接引眾生,然而須有大智慧,不致隨逐眾生沉淪,如蓮出污泥,而能凈潔,不受污染,所謂涅而不滓,方才可以呢。 云何發菩提心?發菩提心者;為成佛利他而發此心,欲以此心而證菩提,現觀莊嚴論云:『發心為利他,欲正善菩提。』發菩提心這個問題,菩提道次第論解答得很詳細,今取彼義約為開顯,夫菩薩為利人濟世發起菩提之心而行菩薩之有一個化除人我親怨愛僧的方法,方能普遍生起利他之心,這個方法,可用自他轉換平等的觀念,即觀想他人之身如己身,以愛自己之心而愛他人,這就是『推己及人推人及物的美德,見著眾生在苦聚之中,等同己受,便想拔苦與樂,與自己有什麼痛苦一樣。換言之,就是古人『憂天下之憂,樂天下之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人道主義,有菩提心的人,亦復如是。但是,自他轉換的意樂怎樣會生起呢,這應當思維著自他轉換的勝利與不轉換的過患了,當知一切衰損,皆由我執所生,一切功德,皆由利他而起,觀人行論云:『盡世所有樂,悉從利他生,盡世所有苦,悉從自利起,此何須繁說,凡人作自利,能仁行利他,觀此二差別,若不能真換,自樂及他苦,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如是思惟,定能生起自他轉換之意樂了,若能生此意樂,則一切皆隨心所轉,自能無親無怨,觀自如他,觀他如自,普遍生起利他之心。但是,要認清此意樂是建築在『愛他如自,棄自如他』的大悲心上,非是強認他身及他財物為我所有,此等謬見,反而擴大我執,是斷斷不可有的。這種大悲心,是成佛之根本,故應勤修,釋菩提心論云:『悲堅為根本,菩提心苗生,專利他覺果,諸佛子應修。』 複次,此菩提心,復有多種解釋,弘法大師特將此心分為四種,一信心,二大悲心,三勝義心,四大菩提心,此四種心,根據於善無畏三藏『菩提心即是白凈信心』之說,故於此四中又標信為總體,釋摩河衍論又將此能信之心舉出十義:一澄凈之義;二決定之義;三歡喜之義;四無厭之義;五隨喜之義;六尊重之義;七隨順之義;八讚歎之義;九不壞之義;十愛樂之義。菩提心論又將此菩提心分為三種,一行願心,二勝義心,三三摩地心,但雖有種種異釋,不過僅名言上有所不同,若究其義理,則是一味的,譬如『信菩提可求』與『希求於菩提』同是在『求』的範圍,『欲心所,亦可概括之,為『大悲心』與『行願心』,與本文所講『自他轉換的意樂』一段所發揮者甚相吻合,其『勝義心』與『三摩地心』即本文所講之大菩提果,亦是名異體一。三、修廣大供養 為什麼要修供養,三乘道果及人天福報,都是供養的功德築建起來的,我想,凡是讀誦過佛經的人,都見識過這樣一段類似的經文吧!『爾時阿逸多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此有德婆羅女曾於往世種何善根?佛言:阿逸多!汝應當知此有德女,於過去世毗婆尸佛出現之時,已作女身而求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解其身上所著瓔烙,奉上彼佛而為供養,屍棄如來出現之時……乃至具迦葉如來出現之時,復以金華散佛供養,如是所作,皆為求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又作是言:願我以此供養善根,速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記……』這段經文,從有德女所問大乘經摘錄來的,當佛在大眾中與此有德女授記後,阿逸多便起立發問這有德女曾種何善根,蒙佛授記,抱了一種惑疑的態度,佛陀就滔滔不絕,敘出有德女的往事,稱她往昔曾供養彼彼諸佛(就是上段引文),有如是供養功德,所以當得成佛授記,這類的經文,在經中可說是『司空見慣』的,當我們讀經讀過這段文後,意識上決定有這個概念——這個當機的所以得到成就,都由往昔作過種種供養,由供養換來的,可以大膽作個結論,凡是某一個階級的果位,達到瓜熟蒂落時,都是供養灌溉出來的,這,可作供養為成就之要件的象徵說明。我們從這個抽象的解釋,可知道要求佛道是必須供養的,正如要使瓜熟須要灌溉一樣,其實,供養之道,普遍得很,不單佛教有供養,即多數之宗教,亦皆不廢供養,又豈但是宗教,即世人之酬酢,也可說是供養之類,不過,供養雖同,儀式有別,意義亦有別,他們供養的目的,在求生天、官階,假借……等要求,我們佛教徒的供養,乃在求正等菩提,自淺的方面言之,供養的意思,就是要求得對方的歡悅,以滿我之所願欲於彼也,外道之供養者願於天堂,世人之酬醉者願於官祿名利等等,我佛子之供養者願於菩提,果然願得極,供養得虔誠,自然有感斯應,如願而償,大日經疏云:『以如供具,供養心王如來,能令諸尊歡喜,所求必獲。』這種解釋,或者也抽象了,今更說切實一點,蓋供養是求「福慧」的工具,福慧二者,是成佛得道的「資糧」,有了福慧二種糧,方可以得成佛道,這兩種資糧,不是憑空有的,是從修供養祈禱得的,所以行者若要成佛,必須從供養中求大福慧以作資糧,才能達到成佛的目的。經云:『當以信犁,耕耘福田,』謂當以信心供養福田,求生福慧,如墾種田園,得生禾稼,所謂「福田」者,即指上師三寶。上師三寶,既為福田,則吾人之福慧皆依彼上師三寶而生,如是吾人更當存念現在福慧,悉彼上師三寶賜與,若非供養福田,何有今日福慧,若無耕耘,何有禾稼。如是思維,當生報恩之心,恆修供養,平常嚼啖下至受用一杯凈水,當思來處,先起供養,方自受用,三摩地王經云:『由佛福德獲飲食,愚夫不知報佛恩,』所謂報佛恩者,就是修供養了。至於福慧勝劣,當視供養勝劣而定。亦猶如以耕耘勤情,而卜豐歉。所以要求廣大福慧成佛資糧,當於福田廣修供養,尤當『念茲在茲』為報佛恩,因此,祖師遺下的家風,教人日日發願『廣修供養』(十大願中第四願。)也是為這個緣故。 供養的種種,在諸經上說供養有多種,有『自供養者,謂非由於懈怠懶惰放逸增上而令他作,唯自手作。(一)教他供養者,謂自己略有少物,然諸有情貧苦薄福,無力供養,若教他供當獲利益安樂,由悲憋心唯教他供。(二)勸他供養者,謂自他俱共同供養。(三)(道次文。)如是供養所獲福德,初者大,第二廣大,第三最大。有上供養者,謂『以諸最勝妙花蔓,技樂塗香及傘蓋,……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懺悔文)言有上者,謂世間供。如是供養,又名財敬供養。(四)無上供養者,謂『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懺悔文)此乃是諸菩薩所變微妙供具。故是無上。(五)廣大供養者『謂所供物眾多微妙,現非現前,自作教他,至心歡喜,猛利勝解而為供養,復將此善,迴向正等菩提。』(六)(道次)非染污供養者『謂不由輕蔑放逸懈怠而教他供,自手供養,殷重供養,不散慢心而設供養,不以貪等雜染供養,不於信佛國王等所為求利敬而為供養,以隨順物而設供養。』(七)(道次)正行供養者,謂『精勤修習四無量心,四種法集,隨念三寶,波羅蜜多,及能勝解甚深空性,無分別住,於菩提分六度四攝精勤修學。』(八)(道次文)現前供養者,謂供養之時,受供養者,現在前面。(九)不現前供養者,謂所供境不現在前,普為供養一切。(十)俱供現不現前者、謂當作是觀『此一法性,即是一切法性;是故現前供養此二、(佛及塔)亦即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及供養十方無邊佛塔。』(十一)(道次)理供養者,謂種種加持之儀軌,真言,觀想,手印,三密交加,運心供養。(十二)事供養者,謂以三密妙行,加持供物而為供養。供物種類。內供,外供密供,就尋常供養而言,八供不可缺少,一飲水,二浴水,能滋萬物有布施義,配施度。六塗香,清涼身體有清凈義,配戒度。三華蔓,其性柔和,配忍辱度。四燒香,一經著火,剎那相續,無稍間斷,配精進度。飲食,能滋生四大,依禪悅為食之義,配禪定度。五燈明,能破痴暗,猶如智慧能破無明,配智慧度。八音樂,以美雅聲能破愚痴,如是八供,非定表六波羅蜜,亦表諸餘善法,要知密法不何思議,隨表何法俱可,不能拘於一局也。如上所舉十三種供養,是從諸經論中拉雜而講,不過僅屬記憶所得,若詳考究,當不止此。於上講種種供養中,以密宗為殊勝,凡經密法供養者,俱有三密之威力加持,雖僅一微塵許之供物,而能充滿法界,以供養雲普遍佛菩薩處,佛頂尊勝陀羅尼念誦法贊曰:『以我福德力,如來加持力,及以法界力,普供養而住。』故密宗供養之功德,恆勝過於他者,雖是於佛法不應起軒輊之見,然從殊勝者而修之,要不為過也。 供養所對的境,供養所對之境曰福田,福田有世出世間等分別,我們佛徒所應供養的福田,為出世間無上福田,是能生無漏大果的上師三寶與本尊,及上說諸境中之塔像的境為境。 供養應當注意三件事,一供物須盡自己能力,取極精者而設供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何況供養,可不慎重。二供物須是自己所有,不可向他處無理追求,若盜物,詐物,有主物,皆不應供養,設或缺乏,可於他物中無主攝持者,取為供養亦無違犯,或隨喜他人供養而為供養,或結誦印明運心供養,這運心供養,是密教中僅有的專名詞,無餘財力供養的人,應如是行,吉祥敬母云:『供養亦復不賴其物,是在自性。』故道次曰:『若有信心,用曼陀羅及諸凈水,並無主攝持諸供具等,皆可供養。』若實有物,而不肯舍者,則又當別論。三作供養時,於所供養之境,要生起六種意樂,一無上大功德田,二無上大恩田,三一切有情中尊,四猶如優曇妙華極難值遇,五三千大千世界獨一出現,六一切世出世間圓滿根本。能起如是意樂者,雖少思維,而由此 照上面講來,知道供養是佛子一件非常重要的佛事,若是修密的人,更要注意於此,因為密宗『即身成佛』的目的很高,要想成功這樁事,當然是很不容易的,前面講過,成佛必須積集廣大資糧,今密宗欲即身成佛,不免於積集資糧上有些憂慮吧,試想,若無有廣大的福慧,那要經三無數劫集積資糧才證得佛果,怎能即一身而成就呢?質言之必須於一期生中積集的福慧資糧與三無數劫所積集的其量相等,才能夠即身成佛,所以要想即身成佛,必須於一期生中趕:三無數劫積集的成佛資糧,這種趕辦資糧的方法,當然只要靠廣修供養了。因為這個緣故,密宗就非常注重供養,其供養之儀軌,較之其餘各宗,殊勝無限,除前所講『事』『理,供養之軌則外,又另外有超越一切之『事理雙運』的修法,其法維何,就是誦種種加持的儀軌,口誦,心維,手結印契,三密交加,觀想所陳極精的供品,由觀想加持之威力;成就無邊無量微妙供具,復化現眾多俱胝身,一身化現百千等手,同於一時,往一切剎,經無量劫,供養一切諸佛菩薩,便能於一時而作無量無邊六度萬行,生起無量無邊廣大功德:以此功德,迴向一切眾生,令其脫離一切苦惱,得究竟樂,復以此迴向功德再如是修供養,再以此功德復如是迴向眾生,如是展轉迴向,展轉增上,令諸福慧,亦展轉增長廣大。復有供養三寶咒,於清旦時,在像前至心虔誦一遍,勝以種種花香,供養十萬億佛。密教中類似此等法門者,不勝枚舉,因為屬於秘密法門,恕不便為學者廣為徵引也。總之,密宗有種種不可思議的供養法門,可供趕辦資糧之工具,故精修密行供養法者,能令眾生現生便可圓滿成佛資糧,能於一身得成佛道。 上講三點,是修學密法必須履行的三個要件,須當切記。諸位都是念佛的蓮友,現在發心學密,這種思想的轉變,很為難得,我今且談談密宗與凈土宗的關係,凈土法門,人都認為是『下手易而成功高』的法門,可是,這句話在古時候可以講,在現在的情形下,修學凈土的人,他們下手倒也不失為『易』,而成功實甚難,更談不到『高』,尋究這『今古易勢』的原因,可以說是現近凈土宗未得著心要,所以遠不如古,要彌補這個缺憾,必須用密教的義理來闡發凈土的秘奧遺義,因為密凈兩宗,同是一種總持的法門,是可以運用密宗的總持來開展凈土總持。並且密宗總持比凈宗來得偉大,能夠將凈土宗也總持起來,因為他是無盡的寶藏,各宗各派,都是融持放密教大海中,字母釋云:『於一字中總攝無量教文,於一法中任持一切法,於一義中攝持一切義,於一聲中攝盡無量功德,故名無盡藏。』再者,密宗以是無盡藏故,能夠橫統一切佛教,可以遍攝種種根機,一無所漏,大日經云:『隨種種趣,種種性慾,種種方便道,宣說一切智智,或聲聞乘道,或緣覺乘道,或大乘道,或五通智,或願生天,或生人中,及龍夜叉乾達婆,乃至說生摩候羅伽法。』如是等類根器差別眾生之希求願欲,無不有以契機之教法教化之,而終令其疾成佛道,彼信樂極樂世界者,則可令修彌陀之法其餘若信樂華嚴者,則可令修普賢之法,信樂法華者,則可令修觀音之法,信樂般若唯識者,則可令修文殊之法,乃至求智慧辯才及世間福利者,亦莫不有諸尊種種儀軌,應其需求,但能深信精修,自然感應道交,頭頭是道,殊途同歸,於此可見密宗總持法門的偉大了,修習凈土宗的人,如果也能學密宗,拿密理來充實凈理,則凈土宗定能更可以振起頹綱了,此言並非是貶抑凈土宗的價值,其實本人也就是信樂凈土的,並且本人因為要想往生西方的緣故,才修學密宗,我與一般凈土宗的蓮友,信仰上純是一樣的,不過我求往生的主張取道密宗,與一般蓮友僅是方法上的不同罷了。 我們打開中國佛教史乘來看,在未有凈土宗以前,一般學佛的人,於浩瀚的教海中,指不出一條簡捷的航線,所以累累有少年學教,至皓首窮經,而終不得其指歸者,後來才出了慧遠大師,別開一徑,在廬山創立念佛法門,中國的佛教,到此時才有簡捷的專修法門產生,這是我們應當頂禮崇拜的。他創立此宗的宗趣,主張求生西方凈土,以一句佛號,總一切名,持一切義,只要能信願堅固,行持精選,即可帶業往生,當時於一處成就一百二十三人,這充分表現出凈土法門的簡便與偉大,無可非議的,然而現在念佛的人如是其多,而得成功者,則寥若晨星,此無他,現代念佛修西的人看得念佛太容易了,當知昔日的念佛法門,決非僅是死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能成功的呀,溯自遠公以後,人根日淺,業障日重,雖然有至簡至捷至圓至頓的一超直入往生西方的念佛法門,但是,于堅固的信心,深切的願力與精進的行持,相差太遠了,徒然做著一個念佛的形式,不求實際,所以從外表看來,其用功日以千遍或萬遍,也非不勤,也非不專,但是成功的卻甚鮮,深可慨嘆,所以凈宗的人能依前面所講的密宗三要件,以及密宗其他的觀想等法,用來補助修學凈土,我想必定能夠容易達到往生凈土的目的吧。現在拿我從凈土轉入密宗的經過,略為各位談談。 當我初出家時,見我剃度師,是位專修凈土的老修行,行住坐卧,不間斷佛聲,四十餘年如一日,打佛七不寢亦不食,或一七或二三七,而精神矍鑠如常,這豈是尋常人所能做得到的嗎?我在那時,就深深的種下了信仰凈土的種子,於是開始修習凈土,但是獲到什麼利益呢?我就覺得慚愧得很,但是我求生西方的願力還是非常堅固,並不退心,後來,我在廬山大林寺創辦世界佛教聯合會時候,更在山上閉起關專門念佛,可是,仍不得入其門徑。個久,巧逢大勇阿闍黎由日本學密歸國,遂隨之學密,乃學密後,返視凈土,覺得以前種種,忽然明白了,覺悟了,嗣後我就決計取法密宗求生凈土,諸位亦是由顯入密的,不知你們的感想如何?厥後有人談到「藏密」較「東密」殊勝,我便發心要窺個究竟,所以發心隨同大勇法師組織學法團進藏,昔人詩云:『馬後桃花馬前雪,令人怎得不回頭!』但我們為了要探求密宗大法,求法的勇氣,竟完全克服了那種退屈的心理,足足呼吸了將近十年的塞外空氣,歷盡異鄉苦況,才如願學得密法回到內地。 不過現在我們內地的宗教,雖說可算普及,但是程度卻很低,這是無可諱言的事實,當密宗夏興初期的時候,幼稚是必然的現象。是亦無可己怪。我回到內地後,考察內地學密的程度,像低級兒童的幼稚,所以各地一向請我傳法,我都是傳的適合程度幼稚的初步儀軌,絕口不言什麼雙生法等無上密宗,恐怕傳的法過高,學者不但不得其益,反生魔障,妄狂自高,傳說北平方面,近有標榜太高修習雙生法而出魔障者不少,這就是一種證明。譬如我們要建築一幢高大洋房,必先用多數的時間、人工、材料、經濟,先將地基建築堅固,經過這個初步工作,方才說得上建築大廈,於其將來,才能保險安全,修學密法亦復如是,若謂因見一般大德修習無上密法而得成就,遂欲效法,殊不自量;彼諸大德,對於顯教曾經如何的用力研究,密教如何嚴謹修持、經過初步的若干時間,對於第二步若干時間,始得成就;今者,全不問自己對於顯密教理,是怎樣的沒有修學,驟然就要想學密宗最上大法,(指雙身等法)怎得不起種種魔障呢?印光法師常誨人『莫高談闊論,必須足踏實地,干老實功夫,』吾於各種密法,亦作如是觀,回憶當我離開西藏回內地的時候,上師問:『你們內地什麼佛法最普及?』我答:『念阿彌陀佛,』上師聽了之後,教誨我回得內地多多教人念阿彌陀佛長壽佛六字大明真言,此三者最契合汝內地現代眾生的根機,上師並賜給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莊嚴的圖畫一幀,作為師弟紀念品,這種因緣,也可說是由我願力所得,我就藏之行篋,越過世界最高的喜馬拉雅山,航過廣遠的太平洋回到內地,隨我遍游南北,現在供在密壇,時時供養,匆匆已是幾個年頭了,這幾年中間,人事潮流,雖有很多變遷,但是上師臨別的贈言——多多教人念阿彌陀佛長壽佛六字大明真言,及弘法利生,須當觀機逗教因病與葯,使諸眾生俱得殊勝利益功德的一席教言,至今我尚清清楚楚深深的印刻在腦海里,絲毫沒有模糊,即我一向弘法,亦是一貫的依吾師的言教奉行呀。在這幾年中間,我所教化過的人們,來信稟明修習彌陀長壽六字真言而得感應的,很多很多,這可見密宗的殊勝利益,真有不可思議的呀。就是我自己自從修持密法後,對於凈土的利益也得到不少,諸位是求生西方念佛修凈的人,所以於密宗也不能不加以特別注意呀,放眼看今日,有少數念佛的老修行,不明密宗的殊勝,橫加毀謗,這非但識淺可笑,並且將墮於謗佛的因果,罪過真不小,說來是很可憐愍呢。要是他有因緣,讀過密教的一種經論,他當知道他所願往生的凈土,乃密教教主大日如來別德所現,所謂:『嚴密為極樂之本體,極樂為嚴密之別德』也;又當知道他所崇拜的阿彌陀佛,乃密教教主大日如來化身所現,五論九字秘釋:『十方凈土,皆是一佛所化,一切如來,悉名大日,毗盧彌陀,同體異名,極樂嚴密,名異處一,想來不致再有厚非密宗了,下面我再尋出密宗有裨益往生凈土的兩點以為解釋,使一般修凈土的人改換謗毀密宗的心理,掉頭轉來,勤加懺悔,這是我們應盡的責任,也是迷途者應有的覺悟。 一、他力往生。世稱凈土宗為『他力教』,但是不能全仗他力,至少亦須臨終十念,並於極樂國具足『信願行』,方能往生,若有業重眾生,已墮惡趣,在凈土宗則無法令彼往生,若在密教則直可以真言加持之力,立即令彼往生。寶樓閣經云:『才結此印誦真言,觀想地獄一切眾生,彼地獄眾生,皆得解脫,由此觀行,皆得生極樂界。』寶篋陀羅尼經云:『若有惡人,死墮地獄,受苦無間,免脫無期,有其子孫,稱亡者名,誦上神咒,才至七遍,洋銅熱鐵,忽然變為八功德池,蓮生承足,寶蓋駐頂;地獄門破,菩提道開,其蓮如飛,至極樂界。』不空絹索經云:『若諸眾生、十惡五逆四重諸罪……身壞命終,墮諸惡趣,以是真言……之力,應時即得光明及身,除諸罪報,舍所苦身,往於西方極樂國上,蓮花化生。』 二、往生上品,修凈土宗、求生凈土,未易概企上品,若依密教行,不特十方凈土,隨意化現,且上品上生,可操左券,如理趣經云:『若人持此一字真言,能除一切災禍疾病,命終以後,當生安樂國土,得上品上生。』無量壽儀軌云:『是故依此教法,正念修行,決定生於極樂世界,上品上生。』佛陀當日說畢彌陀經後,猶恐後來眾生對於這種念佛法門,難生信解不易受持之故,特別為這一般業障深重的眾生,說最後的往生真言,亦名「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凈土陀羅尼」。我們由大慈悲父這種說法的先後次第來看,雖說是眾生的根機各有差別,眾生的業力各有不同,然於說經完畢之後方說密咒,這總可見密教是比凈土宗更進一步的更可靠的法門了。從前,內地凈土宗祖師最著名的第八代蓮池大師,日誦十萬佛號,得大成就,據他所著述利濟水陸孤魂的水陸儀軌,多用真言手印,利濟水陸孤魂及冥陽眾生,風規千古,恩垂萬代,可見凈土宗的祖師對於密法,也是極端尊崇的,何以現在一般稍知念佛的形式,未徹底了解念佛真義的人,率爾推翻古代祖師尊崇密法的卓見,滋意誹謗,信口雌黃的批評,更進一層說,即使信解各殊,凈密兩宗同是佛說,盡可『各行其是』,何必加以毀謗呢,在密宗是有特具戒條的,即對於顯宗尚不許歧視,何況涉及毀謗嗎,彼毀謗密宗的人,不恤造謗法罪,饒你膽大,金剛地獄,決不爾恕,煞是可憐啊。複次,上來所說凈密兩宗一大段話,諸位試細細查察,就可於其中間明白圓融無礙相得益彰的道理了,諸位都是凈土宗的碩德,有領導凈土宗的風範,希望你們學密後,領導修凈土的人,密凈雙修,一方面勸誡他們不毀謗密宗,一方面修習密宗的人也不要歧視顯教,毀謗顯教,諸位更要推己及人自利利他,所以應當勸導修凈土的人要兼學密宗,於念佛之外要加念真言,使他們得到更多的利益,倘能以三密密行,得三密感應,則迅速穩捷而生西方,海眾同居,常為法眷,諸位亦何樂而不為呢。 末了,我引一段經文作結,陀羅尼集經說:『誦咒兼念佛,功德如須彌大海,若空念佛不誦咒,功德如香山之小,阿褥達池之細,』請凈土宗的蓮友們,諦思維之!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