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醫糖尿病的研究進展
談中醫糖尿病的研究進展
【論文關鍵詞】糖尿病;中醫;辨證分型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糖尿病的中醫研究進程。方法:從病因病機、辨證分型、治療進展等方面對糖尿病做一綜述。結果:辨證是施治的前提,只有正確的辨證,才能獲得滿意療效。結論:積極開展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證型研究,對於有效指導臨床,進一步提高中醫藥療效,將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代謝紊亂性疾病,是一組遺傳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臨床綜合征,臨床常表現為多飲、多尿、多食及疲乏、消瘦等;其病程長,調治失宜易並發多種急性併發症以及慢性神經血管併發症。中醫學認為,本病屬「消渴」範疇,是由體質因素、憂思郁怒、外感邪毒、勞倦損傷、嗜食等多種因素所致。發病隱襲,纏綿難愈,病情多變,其病機過程通常表現為燥熱陰虛-氣陰兩虛-陰陽兩虛。而辨證施治對於改善癥狀、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命具有積極的意義。現將中醫對其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中醫治療糖尿病的病因、病機
1.1脾腎虧虛
《素問·奇病論篇》記載「有病口甘者,……此五氣之溢也,名日脾癉。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1]」的論述。脾癉、消渴是相互關聯的同種疾病的不同臨床表現(正因如此,醫者常將二者混二為一,而漸各失原義),但消渴病機中兼有「中滿」及「內熱」。中醫還認為,腎為先天,脾臟的功能強弱,均依賴腎臟功能的正常與否。若腎虛影響脾臟,脾氣虧虛,不能全盡「為之行其精氣」之職,則易致水谷精微等代謝異常,而成糖尿病。
1.2氣鬱、痰濕、瘀血
本病的基本病機為脾腎虧虛。脾虛運化無力,機體失於濡養;腎虛則各臟失於溫煦,臟腑功能不足,均可導致全身各系統、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減弱,久則氣血必運行乏力,氣機郁滯而成痰、成瘀。
2.中醫辨證施護
目前,糖尿病的中醫分型尚無全國統一的標準。林蘭等[2]把糖尿病分為陰虛型、氣陰兩虛型、陰陽兩虛型。
2.1陰虛燥熱
表現為煩渴多飲,隨飲隨喝,咽干舌燥,多食善飢,溲赤便秘,舌紅少津苔黃,脈滑數或弦數。當滋陰清熱:此證臨床最多見,方用增液湯合白虎湯合消渴方加減,飲食以清淡略帶涼性食品為宜,忌動怒上火及辛香燥烈之品。保持大便通暢,可眼用枸杞湯、麥冬黃連冬瓜湯調攝:用藥大多寒涼,不宜常用,以免傷及胃氣。
2.2氣陰兩虛
症見典型的多飲多尿,多食癥狀不明顯,口咽乾燥,神疲乏力,氣短,腰膝酸軟,大便乾結,或兼心悸自汗或眩暈耳鳴,或肢體麻痛,或視物模糊,舌體胖或有齒印,舌苔白,脈沉細。治宜益氣養陰。藥用生麥散合增液湯加味,也可用玉液湯、玉泉丸調攝或生地、黃蔑、山藥水煎代茶飲或二冬湯代飲。忌辛燥堅硬食品,保持大便通暢,還應暢情志,和氣血。
2.3陰陽兩虛
症見腰膝酸軟,氣短乏力,口乾飲水不多,畏寒肢冷,顏面或下肢水腫,食慾減退,便塘或便秘交替出現,面色蒼黃晦暗,耳輪乾枯,齒搖發脫,陽凄,舌淡暗,苔白而干,脈沉細無力。法當育陰溫陽,補腎活血。藥用金廷腎氣丸合水陸二仙丹加減。葯宜溫服,忌生冷瓜果,注意保暖,及時增衣助陽。避禦寒邪。可加眼引火昇陽湯、祀子粥調理。
3.治療
3.1控制飲食
唐代孫思邈在《千金方》載有「其(消渴患者)所慎者三:一飲酒,二房事,三鹹食及面。能慎此者,雖不服藥而自可無它,不如此者,縱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時至今日,此段經文仍堪稱消渴患者之準繩[3]。
歷代醫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也總結出不少葯膳驗方。如豬胰子1隻,低溫乾燥,研成粉狀,每次服9g,每日2次;三豆飲:綠豆100g、黑豆50g、赤小豆50g,煎湯服用;苦瓜炒肉:鮮苦瓜100g、瘦豬肉50g,武火炒後食用等。但服用這些驗方時也應將其計算在每天攝入的熱量之中。
3.2配合運動
糖尿病患者應有規律地進行體育鍛煉。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1型)患者,應在餐後進行體育運動,運動量不宜過大,持續時間不宜過長。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2型)患者,適當體育運動有利於減輕體重,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肪代謝紊亂。如有心腦血管病的患者,或嚴重微血管病變者,應根據情況妥善安排體育運動量。運動強度過大或活動時間太長引起勞累,會使病情加重。尤其是嚴重缺乏胰島素的患者及合併冠心病、腎病者,應該限制活動量。但運動強度太小又起不到治療作用,特別值得推薦打太極拳,它具有輕鬆、自然、舒展和柔和的特點,是糖尿病患者最為適宜的運動形式。
3.3注重調攝情志
中醫認為,精神情志的波動,常可使病情加重或惡化。情志舒暢愉快,則氣機調暢,氣血和平,有利於扶助正氣,促進疾病早日康復。所以要鼓勵患者調暢情志,善於控制喜怒哀樂,使心理處於平衡狀態,達到控制糖尿病病情的目的。
3.4適當的中藥治療
中醫治療糖尿病是以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為主,採用益氣養陰、清熱活血等治療原則,同時輔以針灸、推拿等綜合治療的方法,調整人體內環境,改善患者代謝狀況。中藥降血糖效果較西藥弱,但作用緩和而持久,由於許多中藥具有雙向調節作用,一般不會引起低血糖。中藥在改善癥狀和治療併發症方面有明顯優勢,且無明顯副作用。祝湛予等[4]在治療糖尿病氣陰兩虛血瘀者時,用自製降糖基本方,配活血化瘀法治療,不但可以減輕併發症的發生,且可減少胰島素的用量,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胰島素的吸收。熊曼琪[5]用加味桃核承氣湯,治療80例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總有效率達到86.6%,並總結出該方具有通腑存陰、活血化瘀等功效,可降糖、降脂、降低血液黏度,對防治血管神經併發症有一定療效。邵啟惠[6]證實,活血化瘀可使空腹血糖降低,膽固醇的β-脂蛋白下降,全血比黏度低切速,血漿比黏度、f蛋白原和血漿滲透壓等也顯著下降,「三多一少症」及一切併發症改善。總之,長期的糖尿病患者,依據久病必虛、久病必瘀的理論,在治療糖尿病的基礎上,適當配伍活血化瘀藥物,可達到較為滿意的療效。有人[7]運用動物實驗性糖尿病對本方及其藥物組成的複合作用,作了較為詳細的觀察,結論是:方中知母為降糖的主葯,甘草、粳米能輔助發揮作用,它與人蔘配合有拮抗作用,而石膏的加入,又使之相互協調。祝湛予。治療糖尿病氣陰兩虛型,用自製降糖基本方(元參、生地、麥冬、党參、五味子、茯苓、生牡蠣、蒼朮、黃芪、葛根、山藥、丹參)加減,合理飲食、適當運動、效果較好。
4.體會
中醫治療糖尿病,從臟腑病機論治,認為上焦宜潤肺養陰、生津止渴;中焦宜清胃瀉火或清胃潤燥,以治消谷善飢;下焦宜滋補肝腎、育陰清熱,使水火相濟、陰平陽秘。從標本虛實論治,認為消渴病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正虛之中,以腎虛為本,痰濕、血瘀為標;腎虛之中,陰虛為常,火衰為變[7]。從「三消」輕重論治,認為標實證輕,本傷病重,消渴病出現傳變(併發症),病情更重。此時,常需滋陰補腎、益氣健脾、化痰逐瘀、活血通絡諸法並用,方可取得好的療效。因此,中醫治療糖尿病,原則上常宜滋補,慎用攻伐及寒涼藥物,根據病程長短,因人施治,實行個體化治療,從而達到防治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目的。
中醫治療糖尿病,應揚長避短選擇好適應證。就降糖作用而言,中藥絕對沒有西藥快,但它注重整體調控,在改善癥狀等方面明顯優於西醫。適合於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以及伴有慢性血管神經併發症者[8]。但對胰島素依賴型患者中藥就不適合,因為胰島素依賴型患者自身沒有或僅有極少量的胰島素產生,完全依賴外源的胰島素來維持正常的生理需要,一旦中止胰島素治療則會出現酮症酸中毒而威脅生命。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任何一種中藥能代替胰島素。
辨證論治是中醫的特點和精華所在,尤其是中醫藥個體化治療的特色與優勢所在,辨證是施治的前提,只有正確的辨證,才能獲得滿意療效。積極開展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證型研究,進一步完善糖尿病併發症與中醫證型關係及演變規律的研究,對於有效指導臨床,進一步提高中醫藥療效,將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參考文獻】
[1]南京中醫學院醫經教研組。黃帝內經素問譯釋[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351.
[2]林蘭。糖尿病的中西醫結合論治[M]。第11版。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70-72.
[3]王憶黎,嚴餘明。試述2型糖尿病炎症發病說對中醫臨床的意義[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3,27(3):20-21.
[4]祝季元,祝湛予。治療糖尿病經驗[J]。浙江中醫雜誌,1987,(12):531.
[5]熊曼琪。加味桃核承氣湯(片)治療糖尿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新中醫,1998,20(4):55.
[6]邵啟惠。以活血化瘀為主治療糖尿病的初步觀察[J]。上海中醫藥雜誌,1993,(5):15.
[7]LeinonenE,Wiklund,HurtCamejoE,l.Insulinresistanceanadipositycorrelatewithacutephasereactionandsolublecelladhesionmoleculesintype2diabetes[J]。Atherosclerosis,2003,166(2):387-94.
【8】向紅丁。糖尿病的流行病學、診斷分型及防治原則[J]。繼續教育,2005,19(5):28-29.
推薦閱讀:
※頸肩腰腿痛發病機理新進展
※(1)關於八字鑒定相關研究的一些進展
※Nature:2013年腦卒中治療重大進展回顧
※碳青黴烯酶的研究進展
※林金芳教授專訪:我國複發性流產的診治現狀及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