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鴇羽 | 詩經·國風·唐風 | 儒家

121 鴇羽徭役繁重,勞動人民不能耕種以養父母的控訴


肅肅鴇羽,集於苞栩。 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      悠悠蒼天,曷其有所? 肅肅鴇翼,集於苞棘。 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蒼天,曷其有極? 肅肅鴇行,集於苞桑, 王事靡盬,不能蓺稻梁。父母何嘗?      悠悠蒼天,曷其有常? 

野雁沙沙響一陣,櫟樹叢里息不穩。王差不得息,莊稼種不成!餓死爹媽誰來問?老天啊老天!那天小民得安身?野雁沙沙翅兒顫,酸棗叢里息不安。王差不得息,莊稼完了蛋!我爹我媽准餓飯!老天啊老天!哪兒有個了啊哪兒有個完?野雁成行響颼颼,息在一叢桑樹頭。王差不得息,莊稼不能收!爹媽拿什麼來糊口?老天啊老天!太平年頭幾時有?

1、肅肅:鴇羽之聲。鴇(保bǎo):是形狀像雁的大鳥。屬涉禽類。一名野雁。鴇羽,猶「鴇翼」。《集傳》:「鴇,鳥名,似雁而大,無後趾。」   2、集:鳥類息在樹上叫做「集」。苞:草木叢生為「苞」。栩:是櫟樹。鴇的腳上沒有後趾,在樹上息不穩,所以顫動羽翼,肅肅有聲。這裡以鴇棲樹之苦,比人在勞役中的苦。  3、王事:見《邶風·北門》篇注。靡盬(古gǔ):沒有停息的時候。王引之《經義述聞》:「盬者,息也。」   4、蓺(藝yì):通「藝」,種植。  5、怙(戶hù):依靠。  6、所:居處。曷其有所:言何時才能安居。  7、極:止。曷其有極:言何時才是苦盡之時。  8、行:行列。一說行指鳥翮(核hé,鳥的翅膀)。《通釋》:「鴇行(háng),猶雁行也。雁之飛有行列,而鴇似之。」   9、梁:《集傳》:「梁,粟類,有數色。」   10、曷其有常:言何時恢復正常。《集傳》:「常,復其常也。」

關於這首詩的主題,古今各家認識比較一致,都以為是晉國政治黑暗,沒完沒了的徭役使農民終年在外疲於奔命,根本無法安居樂業,贍養父母妻子,因而發出呼天怨地的聲音,強烈抗議統治者的深重壓迫。《毛詩序》云:「《鴇羽》,刺時也。昭公之後,大亂五世,君子下從征役,不得養其父母,而作是詩也。」朱熹《詩集傳》云:「民從征役而不得養其父母,故作是詩。」方玉潤《詩經原始》云:「《鴇羽》,刺征役苦民也」,「始則痛居處無定,繼則念征役之何極,終則念舊樂之難復。民情至此,咨怨極矣。」

全詩三章首句均以鴇鳥反常地停集在樹上比喻成群的農民反常地生活——長期在外服役而不能在家安居務農養家糊口。因為鴇鳥是屬於雁類的飛禽,其爪間有蹼而無後趾,生性只能浮水,奔走於沼澤草地,不能抓握枝條在樹上棲息。現在鴇鳥居然飛集在樹上,猶如讓農民拋棄務農的本業常年從事徭役而無法過正常的生活。這是一種隱喻的手法,正是詩人獨具匠心之處。王室的差事沒完沒了,回家的日子遙遙無期,大量的田地荒蕪失種。老弱婦孺餓死溝壑,這正是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紛爭、戰亂頻仍的現實反映,所以詩人以極其怨憤的口吻對統治者提出強烈的抗議與控訴,甚至呼天搶地,表現出人民心中正燃燒著熊熊的怒火,隨時隨地都會像熾烈的岩漿衝破地殼的裂縫噴涌而出,掀翻統治階級的寶座。

全詩三章語言大同小異,這是民間歌謠的共同點。至於三章分別舉出栩、棘、桑三種樹木,則純粹是信手拈來,便於押韻,別無其他深意。戴君恩《讀詩臆補》評曰:「亦平平敷敘耳,中問縮『父母何怙』一句,詠『悠悠蒼天』二句,而音響節奏俱妙矣。故知詩文全在吞吐伸縮中得趣。」陳繼揆《讀詩臆評》評曰:「一呼父母,再呼蒼天,愈質愈悲。讀之令人酸痛摧肝。」牛運震《詩志》評曰:「音節妙,頓挫悲壯。」對此詩的藝術特色都分析得很透闢。

推薦閱讀:

立志成為黃帝內經中的真至聖賢(真人、至人、聖人、賢人)之一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哲學交流(2):從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和《中國哲學簡史》說起
孔子在世時自稱儒家嗎?還是後人給貼的標籤稱之為儒?
孟子是怎樣晉陞為儒家二號人物的?
選擇大於努力|儒學辨義 論語 八佾篇第三 16

TAG:儒家 | 詩經 | 國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