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東方智慧的縮影——《易經》

中國的偉大吸引了我,使我感觸良多。……文明的中國人,謙恭有禮,是多麼的完美!中國人高雅的風采,在任何環境里都是表露無遺。……可以說,中國人,是所有人類中最有深度的人。

——康德·凱瑟琳

著名史學家威爾·杜蘭在其巨著《世界文明史:東方的遺產》(The Story ofCivilization:Our Oriental Heritage)中引用德國大哲學家康德·凱瑟琳這一感慨時,曾深情地發問,中國人這種有深度的精神奧秘究竟是什麼?多數中國學者會回答:是《易經》的教導。

數千年來,中國歷代賢哲均將《易經》作為群經之首,認為這是東方智慧的縮影。儘管許多中國人早就融入了世界民族之林,但這種植根於華夏民族心靈的智慧基因,卻依然保留著它的固有屬性。

杜蘭在《世界文明史》中說:「如同印度是形而上學和宗教的聖地,中國乃為人道哲學之家。在中國所有的著作中,《易經》——形上學唯一的重要作品——是一部奇特的書,但由此展開了中國思想史的記載。」

中國是歷史學家的樂園。在中國文化中,除了有盤古手執巨錘、鑿開混沌,形成天地的創始傳說外,更有歷代史官對重大歷史事件的詳盡記載。所以,中國文化的底蘊由浩瀚史料支撐,可讓歷史學家盡情在此樂園中博覽。

然而,由於研究方法不同,這些浩瀚史料也常使一些不得要領的研究者如墮五里雲霧,迷失方向,一生毫無收穫。

著名美國史學家威爾·杜蘭的研究方法與眾不同。他拔新領異,將東方文明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或公元前5000年)的伏羲時代,認為伏羲畫八卦和此後的《易經》是貫穿中國思想發展史始終的人道主義哲學原型。讀者也許會問,那麼,《易經》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著作呢?

文王演《易》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文王易也稱《周易》,在它之前還有《連山》易和《歸藏》易,史學家將先秦「三易」統稱為《易經》。因《連山》易、《歸藏》易已失傳,《周易》本身又沒有交代復卦和綴辭之間對應的邏輯關係,後人在閱讀這部唯一演繹八卦的綴辭時,就出現了智者見智,仁者見仁的聚訟不已狀態。於是,這位帝王就成了千古不朽人物,同時,也使千千萬萬中國人為解釋它的本義而大傷腦筋。

孔子未能完全讀懂《周易》,對老子《五千言》的領悟也不全面,他創立的儒學成為主流哲學後,儒家又盲目將孔子口授弟子寫的《易傳》和《周易》合一,統稱《易經》,這就無意中排出了《連山》易和《歸藏》易。在長達3000多年的易學研究中,歷代學者對儒家《易經》做了許多沒有邏輯性的解釋,而對《周易》復卦的結構法則和邏輯思維模式,卻一直未花氣力進行研究,導致先秦《易經》在傳承中出現了很長時間斷層。

對此,本文和讀者一起,深入探討一下《周易》的邏輯內核,也許能找到糾正儒家《易經》長時間誤導研易者思路的途徑。

直覺思維的抽象形態

中國科學家錢學森院士將人的思維方式分為三種類型:邏輯思維、直覺思維和頓悟思維。錢老所說的「邏輯思維」,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形式化演繹推理;而對於直覺思維和頓悟思維,現代人還沒有找到它的抽象形態,普遍認為直覺和頓悟是一種沒有法則的悟性和靈感,不屬於邏輯思維範疇的知識。這是錢老生前致力於想突破思維科學的一大難題。

學界一致認為,《易經》是一部「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的周普之學;其中的「卦」是無字天書,可通神明之德,可類萬物之情,可昭萬事之理;而「辭」則是對卦的演繹。

由於文王撰寫的卦爻辭幾乎全是隱喻,於是,數千年來,人們在沒有搞清楚卦爻結構原理的情況下,對這些隱喻的理解就出現了千人千解、各執一詞的聚訟不已格局。這一情景延續至今,一直無法找到「辭」與「卦」之間對應的邏輯必然性。這是最令研易者傷腦筋的難題。

其實,顧名思義,所謂「卦」者,是將可以推演事理的圖案懸掛起來的意思。「卦」是象形字,左圭右卜,合之為卦。圭:玉器名,是古代貴族朝聘、祭祀、喪葬時的禮器,依禮器大小區別貴族地位尊卑。卜的本義是用火灼龜甲推測吉凶,延伸意思是推理、演繹。卦是「掛(gua)」之諧音,意思是將這個符號掛在那裡,根據符號的結構方式演繹事物屬性。

易學符號是一種觀象演繹的直覺思維模型,用於區別事物結構,卜測事物屬性,根據萬物生成法則,事物抽象結構一共有八種,故稱八卦。我們很熟悉的元素周期表,八種族元素和七個周期元素均可用八卦推演得到。

「爻」是事物結構要素,因為事物結構要素都是陰陽複合體,相互鉸鏈一起,故用「爻」讀取符號。爻是象形字,由上下兩個「ㄨ」符號組成,ㄨ符號代表要素之間有鉸鏈關係,上下兩個ㄨ符號,代表諸要素都是陰陽複合體,「爻」的讀音是要素之「要(yào)」的諧音,指抽象模型的結構要素。八卦由三條虛實線組合而成,代表不同態勢要素在自集中形成的結構關係。

可見,卦爻兩字都是形、音、義相結合的象形字,用它作為直覺思維的抽象概念恰到好處。八卦是指事物的結構狀態,爻是指事物的結構要素。直覺思維也稱形象思維,須藉助於能夠表達結構要素相互作用關係的「象」模型,透過模型就可演繹事物的屬性。

八卦是一種「非演算法」的邏輯語言,不像數學模型那樣用於計算,而是引導人們從形象模型出發,觀象取類,推演事物演化。

《周易》復卦是對人格心理的結構抽象,文獻中的卦爻辭是對人格屬性的演繹推理。文王演《易》屬於直覺思維範疇的思維模式,其中的復八卦,就是直覺思維的抽象形態。

因此,要說中國人有與眾不同的智慧,很可能和華夏人種演化時有一種善於形象思維的基因植入大腦有關,這種基因是人種誕生時植入的,不會因融入世界而輕易消失。許多華裔在海外出生,依然保留著華夏人的智慧基因。

形象思維是一種探測平衡秩序的悟性智慧,隨著科學向縱深發展,必將越來越顯得重要。

孔子的貢獻與失誤

自孔子以來,歷代學人,殫精竭慮,皓首窮經,對揭示《周易》本義起了很重要的引領作用。其中,貢獻最大的要算是近古聖人孔子。

孔子及其學生所寫的《易傳》已成為歷代研易者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易傳》對《周易》有較為詳細的解釋,其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條,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說過:《易》是作什麼用的?《易》是揭示事物本質、概括天地萬物運行規律的學說,如此而已。所以,聖人用它啟迪天下人的心志、成就天下人的事業、決斷天下人的疑難。孔子曾面對《周易》這部深奧著作發出如下感嘆:「加我以數年,五十而學易,可以無大過也!」

這說明,孔子已深刻領悟了《周易》本義,他和學生詮釋《周易》的《易傳》,確定了研《易》者要從修心養性視角展開。於是,孔子根據《周易》本義,創立了儒學,並把中庸之道作為最高道德原則,為中國社會長治久安、和諧文明做出了卓越貢獻。

孔子對先秦自然神論的認識,也反映在《易傳》中,但因沒有讀懂《周易》復卦的結構法則,詮釋時沒有邏輯性,讓人讀後有些不知所云。

如《易傳?文言傳?坤文言》如是說: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易》曰:「括囊,無咎無譽。」蓋言謹也。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陰疑於陽,必戰,為其嫌於無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易傳》這一大段對《周易》坤卦辭義的解釋,可以說完全沒有到位,孔子雖然看到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的因果關係,但闡述中沒有講清楚這種因果的邏輯必然性。

孔子僅從認識論角度詮釋《周易》,未能從本體論、方法論角度揭示《周易》的邏輯內核,他弟子寫的《易傳》也就成了阻礙後人深入研究先秦哲學思想的最大障礙。

這個責任不能由孔子個人承擔,應當由落後的世襲制政治體制負責。儒學是提倡「以德治國」的學說,不希望出現令統治者不高興的民主、自由、法治思想,這就迎合了歷代帝王自我標榜「神的化身,替天行道」的治國理念,而對於先秦哲學中自然神操控萬物秩序的科學觀念,害怕得要死。

所以,3000多年來,易學一直停留在自我修養,意志自律層面,沒有考慮到統治者也是有私心的人,極大地阻礙了中國社會進步。譬如: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論語/顏淵)

這段對話大意是說: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說:「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子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齊景公說:「講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雖然有糧食,我能吃得上嗎?」齊景公沒有理解孔子的深意,孔子也沒有用邏輯說明,為什麼君主要有君主的樣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樣子。這樣,齊景公聽了很高興,儒學也就成了帝王統治民眾的借口。

歐洲有過文藝復興運動,借用古希臘傳統文化資源,興起了轟轟烈烈的啟蒙運動,從而確立了現代民主法治與人權思想,並取得很大成功。在中國,由於儒家資源中沒有平等自由的契約關係。有人挖空心思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說成君有君的樣子,臣有臣的樣子,父有父的樣子,子有子的樣子是契約關係。這是閉眼說瞎話,因為,由此邏輯得到的必然結論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因此,不要說在中國古代,即使在現代,官大半級壓死人,不懂「天之道」的愚蠢官僚,依然是制約人性解放的無形力量。這是孔子未能繼承先秦哲學方法論、本體論的重大失誤。

在二千多年獨尊儒術的中國皇權社會裡,沒有發生過真正契約制度。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提倡獨尊儒家的董仲舒,他有一套「天人感應」學說,提出了對帝王約束的理論說教。稱祥瑞是對美德的報答,是帝王世代「積善累德」的效驗。告訴帝王,孔子說「德不孤,必有鄰」。災異是「廢德教而任刑罰」的結果,刑罰不中就生邪氣,邪氣積於下,怨氣聚於上,上下不和,陰陽之氣就不會協調,陰陽失調就產生妖孽,於是災異就出現了。

董仲舒理論的「天人感應」,說的是社會祥瑞與災異是「天之道」旨意,會根據帝王的所作所為作出的反應。這種約束必須有邏輯性,沒有邏輯性,帝王、臣子、普通人都不會相信。

因此,當董仲舒用這套理論企圖約束漢武帝時,自己差點丟了性命。當他看到胡作非為的漢武帝時,董仲舒反覆思考自己的理論,他知道天子也是人,也有常人的私心和缺點,對天子的行為必須有所限制。

有一年高祖長陵發生火災,皇帝祖宗墳墓火了那還了得;董仲舒就以此為契機,闡述了自己的災異理論,認為這是天降災禍警示帝王。這書獃子沒有想到的是,此書被人竊走,交給了漢武帝。礙於董仲舒的名聲,漢武帝就把書交給大臣們討論,漢武帝是個什麼樣的人誰都知道,然而在討論時,連他的學生都力挺嚴辦自己的老師,在場的官員也異口同聲說這是胡說八道。最後,董仲舒下獄,差點被處死,從此以後,就再也不敢提災異之說了。

可見,沒有邏輯支撐的儒學,即使帝王接納了董仲舒的「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也無法在漢武帝面前自保,更不說其他儒生將會得到什麼回報。

為什麼董仲舒與他的天人感應學說對帝王沒有威懾力?那是因為儒家學說本質上就是無神論,天人感應是建立在自然神論基礎上學說,孔子不僅沒有讀懂《周易》,對老子的《道德經》也是將信將疑,他曾對弟子說「不語怪力亂神」,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教育弟子讀《詩經》作為立言、立行標準。儒學把天下一切歸為帝王一家一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如此一來,帝王不僅和民眾沒有契約關係,和上天也沒有了契約關係,原本應當為天下人服務的帝王,就成了無法無天的暴君。

《周易》的現代價值

孔子對《周易》核心思想理解是正確的,缺點是沒有把《周易》中的本體論和方法論納入它的理論體系。這樣,儒學的道德說教,就成了沒有必然性的自我修養。所以,黑格爾對孔子哲學的評價極低,認為孔子提倡的是一些常識道德,沒有多大價值,對任何人都沒有約束力。

當下中國易學研究者要做的工作是,儘快挖掘出《周易》的邏輯內核,使它從古老的哲學形態轉換為現代的科學形態。這一願望如果能實現,則先秦易學的價值就能被現代人所用。

令人興奮的是,當筆者對現代心理學人格理論進行整合的時候,意外發現《周易》原來是一部揭示人格結構和屬性的經典著作,它包含了中國古代聖人所總結的一套嚴整的另類思維邏輯。

中國古聖在對生命運動觀察中發現,生物精靈在生存演化中有一個共同特徵,即:都必須通過搜集信息、組織信息、處理信息三個步驟來完成一個動作。在三個步驟中,除了按照大自然賦予的「自在觀念」、「自在情緒」、「自在行為」進行自然動機表達外,還存在另一種能根據環境變化對自在屬性進行「自為」調整的應變能力。

綜觀所有生物的生存法則,其動機表達均可分為自在的自然驅力和自為的認知驅力兩種屬性。自然驅力是該類生物與生俱來的內稟屬性,故也稱自然屬性動機。認知驅力則是該類生物先天就有的知性意識和社會實踐中形成認知意識,故也稱社會屬性動機。

社會屬性動機是所有生物在另一種作用機制下出現的應變屬性。這種應變屬性能使生物在「條件反射」或「自我理性」支配下,為適應或改造環境而自動對自在觀念、自在情緒和自在行為進行極其複雜的變易運動。

古人認為,這是生命物質中存在一種能夠自我平衡並推動物質實體演化的結構性機制,涵蓋了一個博大精深、百姓日用而不知,支撐所有事物自組織演化的邏輯。東方遠古聖人將這種邏輯總結為易學對待律,揭示了宇宙及世界周而復始、生生不息演化的支配性力量——世界的平衡秩序。

對於現代科學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公理系統,也是羅素自集命題所要尋找的答案。它展示了在事物的結構中,有一個看不見的「形上」世界在操控萬物演化。

將這種邏輯用於人性系統,就能歸納出人性動機的自然屬性和認知屬性。人類就是在這兩種屬性複合驅動下,進行建立觀念(搜集信息)、表達情緒(組織信息)、做出行為(處理信息)的生命運動。

自然驅力由求美欲、安全欲、求生欲推動,分別通過人性內稟要素觀念、情緒和行為進行表達。認知驅力由求知慾、求成欲、求同欲推動,分別通過人性認知要素智慧、慾望和道德進行表達。

其中,求生欲與求同欲、安全欲與求成欲、求美欲與求知慾,是自然驅力與認知驅力互補平衡的三對複合要素。這樣,人的動機表達方式——人格,就可歸納為「行為與道德」、「情緒與慾望」、「觀念與智慧」複合三維結構。這種複合結構數學無法處理。中國人發明八卦,用於對事物結構進行形象表述。

八卦是上、中、下三條虛線或實線畫成的簡略圖,虛線代表陰性要素,稱陰爻。實線代表陽性要素,稱陽爻。上下兩個八卦重疊稱「復卦」。下卦代表事物自在的實體系統,是對物質世界的抽象,稱「正八卦」;下爻代表事物的控制要素,中爻代表互補要素,上爻代表共軛要素。上卦代表事物的自為系統,是對精神世界的抽象,稱「反八卦」;上爻代表事物的反控制要素,中爻代表反互補要素,下爻代表反共軛要素。

這樣確定後,事物的整體結構就可用復卦來表述。根據排列組合法則,六維十二極系統可畫出64種不同結構,太極圖就是同一類事物64種不同結構的集合群。正、反八卦諸爻在復卦中的排序和其屬性的含義如下:

上爻:反控制要素

五爻:反互補要素

四爻:反共軛要素

三爻:正共軛要素

二爻:正互補要素

初爻:正控制要素

初爻、二爻、三爻集合,構成事物自在系統。四爻、五爻、上爻集合,構成事物自為系統。自為系統確保事物自穩定存在和自組織演化的動力學要素。

《周易》復卦的初爻、二爻、三爻代表人性的先天特徵——內稟人格。這是對人性自在屬性(身)的抽象。復卦中的上爻、五爻、四爻代表人性的後天特徵——認知人格。這是對人性自為屬性(心)的抽象。因此,《周易》復卦代表人的綜合人格。這是對人性動力學系統精神與物質、身與心複合結構和功能的抽象。

非常巧合的是,對《周易》的這一詮釋,竟被浙江大學碩士生劉宏軍將它與現代MBTI個性量表,丹尼爾情商「EQ」系統全部打通,這一成果非同小可,從中看到了《周易》的生命力。《周易》復卦六爻的含義如下,括弧中的類型是「MBTI-EQ」人格特質:

上爻:行為管理,道德:━━━禮義(社交型)━━仁信(移情型)

五爻:情緒管理,慾望:━━━高欲(操控型)━━低欲(覺察型)

四爻:觀念管理,智慧:━━━通達(內傾型)━━聰明(外傾型)

三爻:觀念偏好,理念:━━━理想(直覺型)━━現實(實感型)

二爻:情緒偏好,隱現:━━━自持(思考型)━━表白(情感型)

初爻:行為偏好,爭合:━━━競爭(判斷型)━━合作(認知型)

對《周易》注入以上新概念和新知識後,古老的東方智慧出現了活力。《周易》與現代心理學神奇吻合,促使筆者完成了中國版《尋求靈魂的現代人》——《易學人格學》,中國版《上帝與新物理學》——《易學宇宙學》。

在此基礎上,明道公司董事長劉宏軍還開發了具有較高信度和效度的SPA人格測評系統,目前正在實踐中推廣應用。

《周易》是東方智慧代表作,雖然這種智慧尚未被現代科學接納,但筆者相信,隨著時間推移,這一潛在的邏輯之母,一定會被現代文明重新請入思維科學殿堂。

東方文化的價值在於,早在伏羲氏時代,遠古聖人就以一種超越現代人想像的睿智,揭示了宇宙及其萬物的真實結構。

六十四個復卦的集合群就是太極圖;這裡給出了它的「分形」模型。這是一幅十分珍貴的事物質變「鏡像」相圖,也是羅素自集命題所要尋找的標準答案。形象地揭示了質變系統新生事物的時空狀態,只要對太極模型觀象取類,就可演繹分析處於不同平衡態的事物結構和屬性。

太極圖的邏輯語言告訴人們,宇宙萬物均由「正物質」和「反物質」共同構造,反物質就是虛空,就是看不見的宇宙絕對精神。陰陽魚鏡像模型深刻揭示了哲學所要探索的自然、社會、思維繫統自組織演化的動力學機制。陽魚代表形下的物質系統,陰魚代表形上的精神系統。宇宙萬物均由精神和物質複合而成,在互補中維持平衡,在互動中向更高級方向演化。

「精神」與「物質」究竟誰是世界本原;它們又存在什麼樣的相互作用關係?這是古今中外學者一直爭論不休的哲學難題。通過對《周易》本義揭示,也許能給現代人一種革新觀念的重要啟示。

照片說明:這是筆者和明道諮詢有限公司劉宏軍董事長一起與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人性系統動力學創始人桑達拉·席格博士(Sandra Seagal,Ph.D),戴維·霍能碩士(DavidHorne,M.A),長期從事東西方文化整合工作的美籍華人孟慶俊教授(StephenCMeng)在杭州進行「人性系統動力學」學術交流時的留影。

推薦閱讀:

做一個有智慧的女人
鬼谷子大智慧--纂編
《愛心中爆發的智慧·二》作者:多識仁波切
生死與人生?
如果動物和人類有相同智慧,人類還會是地球霸主么?

TAG:智慧 | 易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