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講陶淵明《飲酒詩》
06-11
陶淵明的《飲酒詩》一共二十首,棲棲失群鳥只是其中一首。我們一定要了解作者在寫這一組詩的時候有什麼樣的心情和背景,才能夠比較深入地理解這首詩。所以現在我先要介紹一些陶淵明在寫這一組詩時的背景情況。《飲酒詩》的開頭有一篇序文: 餘閒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 有人認為,陶淵明寫這一組詩的時候距離他辭去彭澤縣令的時候已有十年以上之久。不過陶淵明的年譜中存在很多問題,我們現在還不能確切地判斷這一組詩的具體寫作時間,但總之這時候他已經歸隱有年了。他在這篇序言中說自己「閑居寡歡」,現在我們就要對他的這句話作一個分析:他在歸田之後所過的生活,真的只有「閑居」,只有「寡歡」嗎?上一節曾說,有些小作家看山說山,看水說水,所寫的都是偶然的一點點感動;而對於一個真正的大作家來說,他的作品裡邊有他意識的基本形態,或者說,他的作品所表現的乃是他自己的整個生命,所以往往不是很單純的。現在人們一提到田園詩人,就認為他們都很悠閑舒適,其實並不是這樣。陶淵明的生活很辛勤很勞苦,他在另一首詩中曾寫道:「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歸園田居》)——從早晨下地幹活,一直要到月亮上來時才扛著鋤頭回家。那麼,他在這裡所說的「閑居」,而且「兼比夜已長」,應該是農村冬閑而夜已漸長的時候。這時候地里已經收割乾淨,所以他才能夠有一段「閑居」的時間。至於這個「寡歡」,也很值得研究。因為陶淵明有不少詩寫的是他在田園生活中所得到的樂趣,是他歡喜的一面。我們不妨先簡單地介紹一下他的這一面,先看他的組詩《讀山海經》中的一首: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如何? 你看,他在這首詩里所表現的是多麼歡快的情緒。他說,在我的屋子周圍樹木十分繁茂,鳥兒們是那麼愛它們的巢,就如同我也熱愛我自己的茅屋一樣。當田裡的事情都做完之後,有了空閑時間,我就讀我所喜歡的書。說到這裡我要插上一句,有的人並不認為讀書也是一種值得歡喜的樂趣,他們讀書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考試,明天考試今天就讀,要是明天不考試今天就不讀了。可是你看陶淵明是怎麼讀書的?他曾說他自己是「好讀書,不求甚解」(《五柳先生傳》),有的人特別欣賞陶淵明的這一句,可是卻不看看人家接下來還有一句呢——「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讀書而有所會意,那是一種真正美好的受用,書一定要讀到這等地步才不算白讀。而且,還不止讀書可以得到樂趣,陶淵明還說,「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這也是田園生活中的一種樂趣。古人在秋天糧食收穫之後自己釀酒,到春夏之時酒就釀好了。據說有一次陶淵明自己漉酒——就是把酒中的渣滓過濾掉——一時找不到過濾的用具,就把頭巾摘下來用,用過之後依然戴在頭上。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實在是一件愉快的事,你看這首詩中連著用了好幾個「我」字,裡邊透露著詩人的一種歡欣喜悅之情。《聖經》中說:「該走的路我已經走過了,該守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在這裡,「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等所表現的,也是與此類似的心情。而且,不但人的心情好,天氣也很舒適。涼爽的風從東南吹來,還帶著濕潤的小雨。在這個時候,詩人便在自己的茅屋裡「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周王傳」,就是《穆天子傳》;「山海圖」,就是附有圖畫的《山海經》。《山海經》里記載了許多奇禽怪獸,魯迅小的時候,不是就很喜歡看《山海經》裡邊的插圖嗎?所以你看,這真的是「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了!陶淵明寫歸田之樂的詩還有不少,我們可以再看《飲酒詩》中另外一首,這是陶詩中很有名的一首: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左思的《招隱》、郭璞的《遊仙》中,那些隱士和仙人都居住在什麼地方?都是在深山無人之處,可是陶淵明不是。他「結廬在人境」,和農夫野老結鄰,生活在人間世界。「而無車馬喧」有兩層意思:一層是說,在現實之中,他的門前真的沒有車馬喧嘩;另一層是說,他已經脫離了原來所歸屬的那個官場的集團,已經跟那些人沒有什麼來往了。在《讀山海經》中,「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兩句也提到車馬,他說,我現在住在一個小小的巷子里,與外邊大道上的車轍遠遠隔離,車馬根本就進不來。所以,就算是有老朋友坐著車來看我,到了這裡車馬無法進來,他也就回去了。你看,陶淵明說得多麼婉轉!他不說因為我們走的不是一條路,你們不理解我,所以就不來了;而是說,也許你們來了,但由於車子開不進來所以才沒來看我。相比之下,杜甫的「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秋興》)兩句,對朋友們的勢利就頗有微詞了。實際上,陶淵明是用「車馬」兩個字來代表名利場上的競逐。因此,接下來「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兩句,就說明了一個哲理:如果你的心離名利場上的競逐遙遠了,那麼你住的地方哪怕就在車馬路旁,也一定會像偏地深山中一樣清靜:如果你像潘岳那樣一心逢迎權貴,那麼就算你住在深山,門前沒有車馬,可是你心中想的都是名利場上的事情,耳邊怎能不充滿了「車馬」的喧嘩呢?陶淵明的這首詩大家都說好,但為什麼好?確實很難講。他就像畫圖一樣,開頭四句先給你一個「底色」:「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是他寫這首詩的時候整個心情的一個基調。而接下來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在意境上更深入了一層。清人有詩讚美陶淵明說:「陶潛酷似卧龍豪,萬古潯陽松菊高」(龔自珍《雜詩》),意思是,陶淵明所寫的松樹和菊花,就像他本人一樣品格崇高。陶詩中的確經常寫松和菊,例如他曾寫道:「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岩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和郭主簿二首》之二)要知道,世界上有的東西很堅強卻不秀美,有的東西很秀美卻不堅強。可是你看陶淵明筆下的松和菊:在嚴霜打擊之下,菊開得既芳香又有光彩;松樹長得既挺拔茂盛又青翠碧綠。在陸機《文賦》中的「石蘊玉而山暉,水懷珠而川媚」,那是一種「有諸中而形於外」的美。而這裡的「芳」的香氣,「耀」的光彩,也都蘊涵著這樣一種美的姿質,由此可以使人聯想到那堅貞秀美的品格。所以你看,這裡的「採菊東籬下」,就不僅僅是寫採菊的一個行動,而是同樣帶有一種象喻的含義在裡邊。而且,在我國文化歷史上,菊花本身也有象喻的傳統。屈原《離騷》說,「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我早晨喝的是木蘭花上滴下的露水,晚上吃的是秋菊剛剛開放的花瓣。「秋菊之落英」在這裡代表的是一種品格的修養。而且陶淵明僅僅是「採菊東籬下」嗎?不是,他還「悠然見南山」。東籬雖然悠閑,菊花雖然高雅,但他並沒有被東籬和菊花所局限,而是忽然之間就跳出去了。有的人說:「我今後可要好好做人了,我背下來一些做人的規矩和格言,整天就按照這些規矩和格言去做。」當然,你能夠這麼做是很好的,可是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論語·子路》)為什麼「言必信,行必果」還是小人呢?這話真有點兒難講。孔子的意思是,你能夠按照人家教給你的道德標準去做,告訴你一你就學會了一,告訴你二你就學會了二,這當然也不錯,卻還不算是第一等的人物。那第一等的人物,還有一個更高的標準在那裡。這兒也是如此,你知道菊花的光彩,你知道松樹的不凋落,那當然很好,可是你還要能夠跳出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兩句之間就存在著這樣一個層次。所謂「悠然」,有一種從容自得、不受限制的感覺。「採菊東籬下」是持守;「悠然見南山」則是超越,是一種精神上的飛躍。而且還不止如此,下面他還說,「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山氣」,指山上的煙嵐。在傍晚太陽快要落下時,山上那些煙嵐在斜陽照耀下幾乎每分每秒都在變化,真是極盡黃昏之美麗。而在這美麗的黃昏景色之中,飛鳥們結成一隊隊地都回來了。「回來」意味著什麼?這話又很難說了。鳥回到林中,那是一個歸宿,就如同我們講的《飲酒詩》中所說的「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意味著你終於在人世之間找到了一個立足點。當然,我所說的這個「立足點」主要是指精神方面的一個歸宿。有的人,總是盲目地追求一些時髦的東西,在精神上卻沒有一個立足的根基;有的人,雖然一輩子錦衣玉食,窮奢極欲,可是卻一輩子也不知道自己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到底在哪裡。鳥兒也是一樣,到了日暮黃昏之時,它必須飛回樹林中,尋找一棵樹作為自己的託身之所。陶淵明說,「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什麼叫「真意」?那是詩人在這一片美麗的黃昏景色之中體會到的一份宇宙和人生的真諦。所謂「辨」是分辨。他說,我雖然很想把我自己的這一份體會弄清楚、說明白,但那實在並不是語言所能夠傳達的。為什麼不能傳達?因為,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達到人生的這一層境界。 所以你們看,這就是陶淵明!他僅僅在寫歸田之樂呢?顯然並非如此簡單。現在,讓我們還回到《飲酒詩》序文中的「閑居寡歡」。既然陶淵明寫了田園生活中的那麼多樂趣,為什麼他在「閑居」時反而「寡歡」?那就是因為,詩人在精神上是孤獨的,他所達到的那種人生境界別人都沒有達到。他曾經說,「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雜詩》)——沒有人理解我,我只能對著自己的影子自斟自飲。而且,不但別人不能理解他,連他自己家裡的人都不理解他。他在給兒子的一封書信中說:「但恨鄰靡二仲,室無萊婦,抱茲苦心,良獨惘惘。」「二仲」,是古代兩位隱居的賢人求仲和羊仲;「萊婦」,是老萊子的妻子,她支持老萊子隱居不仕。陶淵明在鄰居中找不到求仲、羊仲那樣的知心朋友,家中也沒有老萊子夫人那樣理解丈夫的妻子。他的妻兒埋怨他,不明白他為什麼不肯出去做官,以致讓家裡人和他一起過這種勞苦饑寒的日子。在這種情況下,他怎能不產生孤獨寂寞的感情?在農忙時,勞累的工作可以使他忘掉煩惱。但到了冬閑的時候夜就長了,在那漫長的夜晚如何排遣這些孤獨憂傷呢?他說是「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這真是妙得很,他恰好在這時候得到了一些名酒,於是就每天晚上喝酒。可是要知道,陶淵明歸田以後生活很窮苦,甚至寫過一首題為《乞食》的詩。飯都沒的吃怎會有酒喝,而且還是「名酒」?哪裡來的?原來,是別人送給他的。這也正是他寫這二十首《飲酒詩》的緣故。在這二十首《飲酒詩》之中,有一首就講了這件事: 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問子為誰歟?田父有好懷。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襤縷茅檐下,未足為高棲。一世皆尚司,願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這首詩在開頭用了一個典故「倒裳」,它出於《詩經·齊風·東方未明》。詩中說:「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意思是,天還沒亮就有人來了,我匆匆忙忙地穿上衣裳,把外邊的都穿到裡邊,把裡邊的都穿到外邊了。為什麼這麼慌亂?因為上邊傳來命令,國君召我馬上去見他。陶淵明這個典故用得很妙,它暗示著這不是一般的探訪,而是有人從很遠的地方帶著上邊的命令來請他出去做官。「問子為誰歟?田父有好懷」,「田父」當然是農夫,但真的是普普通通的農夫嗎?當然不是,普普通通的農夫怎麼會跟他說出下面那些話來?那農夫對他說:「隱居田園實在是不合時宜的,你穿得這麼破破爛爛,住在這樣一個破茅屋裡,也算不上什麼清高的隱士。你看現在這個社會,誰不走做官的那一條路?最好你也和大家一樣隨波逐流,不要再隱居下去了。」「汩其泥」,用的是《楚辭·漁父》裡面的意思:「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如果大家都是齷齪的,為什麼你一個人要清白?為什麼你不和人家一樣也跳到泥水裡邊去玩弄那些泥巴?下邊陶淵明就回答這個人說:「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你看陶淵明一點兒也不像嵇康,山濤勸嵇康做官,嵇康寫了一封信把山濤罵了一頓。你看陶淵明把話說得多麼樸實,多麼誠懇。他說,我非常感謝你的好意,對我說了這一番勸告的話,可是我生來稟賦的氣質就和別人很少相同,我是無可奈何的。「紆轡」,是說把馬的韁繩一拉,使馬拐到另一條路上。陶淵明說,你讓我和大家一起走那另外的一條路,我也不是不能,但走那條路並不是我的願望,如果我走那一條路,就違背了自己的志意,豈不是人生最大的迷失嗎?——這意思頗有點兒像《聖經》中保羅所說的「你賺得了全世界,可是卻賠上了你自己!」最後陶淵明對那個人表明態度:「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你既遠道來看我,我們且高高興興地一起喝酒,但我的志意是不可改變的!你看,他前一句說得多麼溫厚和平,而後二句說得多麼堅決強硬。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陶淵明在性格和感情上真的是很複雜的。現在既然他有了人家送的酒,當「閑居寡歡」的時候,他就「顧影獨盡,忽焉復醉」——對著自己的影子一個人乾杯,於是很快就喝醉了。其實「醉」也有很多種:有的人醉得人事不知,那是一種醉法;有的人醉得躺在地下撒酒瘋,那也是一種醉法。而陶淵明呢,醉了之後還能夠寫詩,這又是一種醉法。他說是「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在今天,還有誰願意做陶淵明背後的女人?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二》讀解
※五古 次韻陶淵明飲酒詩二十首
※陶淵明歷史評價
※一生平淡無奇的文化偉人陶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