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高未來社會道德的底線
06-11
【短評】
2017年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全球校園欺凌現狀報告顯示,全世界每年有將近2.46億兒童和青少年因體貌特徵、性別與性取向、種族與文化差異等遭受欺凌。而近些年,中小學生欺凌事件及其治理在我國也受到普遍關注。《治理方案》的出台是對社會關切的回應,也是依法治校的最新舉措。
玩笑嬉鬧還是暴力欺凌,校園欺凌的界定有著不少困難。進一步是凌侮,退一步是打鬧,面對無從著跡的是非,學校、家長多以無傷大雅視之。可是,隨著孩子長大,不必管慢慢就會變成不敢管、管不了。禍患常積於忽微,近來多起社會暴力犯罪事件背後都有著暴力欺凌的影子。受欺凌者留下身心創傷陰影、欺凌者形成膨脹扭曲的自我,目擊者惶恐無力而不安。中小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樸素的世界觀里也有善惡的萌芽,在校園這個具體而微的社會裡,學生如何看待尊嚴與生命決定了未來社會的價值取向。
因此,《治理方案》既是加強法制教育的具體指導,也是在築高未來社會道德的底線。在家庭、在校園,成人是孩子的立法者,阻住中小學生恃強凌弱、褊狹冷酷的苗頭,踐行和諧友善的核心價值觀也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作者:劉博超)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