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誠堪布(生西法師)輔導: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第七課2

(接上文)

這裡面不退信心是最高的,勝解信不容易退,但有可能退。大恩上師從這個角度解釋四種信心,華智仁波切在此處說,四種信心當中要具備不退信。

還有一種觀點,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觀》注釋當中也講到了信心。他是把勝解信和不退信列為同一個程度,勝解信也不會退的。這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講的,當你達到勝解信的時候,你已經產生了殊勝的定解,是從正面講的。反方面講就是不退,勝解是不退的。從正面認定,叫勝解信,它也是一種很圓滿的信心。從它沒有違品的角度,安立叫不退信。具有同品是勝解,遣除違品就叫不退,它是一個信心的兩個方面。也有這種解讀方式。

不管怎麼說,要穩固信心,一方面要不斷學習,知道很多的道理之後,就不太容易受自己邪見的影響。雖然我們現在還會產生一些分別念,有的時候還會產生一些邪見,分別念產生之後,還不算是邪見,但是它加固了再加固,沒辦法解決,累積到自己相續當中,慢慢就變成邪見了。剛開始的時候,它可能只是一個想法而已,如果你通過智慧把它化解了,它就不會再加固。但這個想法產生了,你解決不了,慢慢就定型了,定型之後就會變成邪見。

這個時候,我們必須要認認真真地學佛經論典。因為佛經論典當中,告訴了我們打開智慧、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的很多智慧。一方面我們要聽,一方面要善於思考,反反覆復思考,思考之後產生定解,有了定解之後,自己的分別念產生了,自己也可以解決。如果別人的說法來了,我持這種觀點,別人持另外一種觀點,如果我化解不了他的語言,他的觀點對我有影響,我就有可能接受他的觀點。如果對方的觀點恰好是一個不好的觀點,我們就容易退失信心。所以我們自己的智慧一定要非常穩固,這就要不斷地學,產生殊勝的智慧。

我們要生起信心,也需要不斷地祈禱上師三寶加持。我們現在有一定的信心,要以這個信心為基礎。以前我們有一次在龍多活佛的地方,聊天的時候,上師也是這樣講的:現在我們內心當中有個基礎的信心,以此為基礎,我們就去祈禱上師加持,得到加持之後,信心會增長,再以這個為基礎再去祈禱,這樣良性循環,信心就越來越穩固了。這也是我們平常祈禱、觀修的時候,上師給我們的一個竅訣。

還有就是要遠離惡友,經常和善友接觸。因為善友是有信心的,他有智慧,可以幫助我們化解掉邪見,樹立信心。我們要經常接觸學習佛法的一些有智慧、有悲心的善友,這對我們信心的穩固、提升、清凈是有很大幫助的,一定要長時間的去依止。佛的傳記、正法的功德,要多去看,對我們生起信心、穩固信心都是必要的。總而言之,在好的環境當中熏習,盡量地遠離不好的環境,要經常接近好的環境,這對我們修行佛法,增長信心都是有很大幫助的。

戊三、不求法:

希求正法可謂是一切功德的基礎,

不求法也是一種過患。希求正法是一切功德的基礎,所以我們要希求正法。所有功德包括了善趣的功德、小乘的功德,還有大乘凡夫、聖者的功德,乃至於佛功德。所有的功德來自於不斷地實踐。

比如,在正法當中講到了取捨因果之道,如果我們對善惡業、因果做取捨,善法我們經常去做,惡業我們斷除,這樣做善惡取捨,就可以得到人天善趣,遠離痛苦,得到安樂。這種得到善趣的功德法,來自於取捨業因果的正法。取捨業因果的來源是什麼呢?就是希求正法。你聽聞正法之前是希求正法,我們希求正法才願意聽聞,聽聞之後,我們才願意去實踐,實踐完之後才可以得到相應的功德。

小乘的功德也是一樣的,如果我們希求解脫,就願意去學習、去實踐,學習、實踐之後就可以得到小乘的有學道乃至於無學道的功德。

大乘功德也是一樣的。我們要得到大乘的功德,必須要修持六度四攝。修持六度四攝,它最早來源於聞思,聽聞了六度四攝,然後思考產生定解,再去實修、實踐,大乘的功德就會產生。聞思最早的時候,就是希求正法,你必須要對大乘正法有希求心,你才願意去尋找;如果你沒有希求心,你也不願意去尋找。有些道友不需要尋找,正法就送到你的手裡面,如果沒有希求心,他也不願意學。有希求心是大乘道的基礎。

因此,所有功德——離開痛苦、得到快樂,暫時的安樂、究竟安樂,所有的安樂都來源於修行正法,修行正法的來源就是希求正法。如果你希求正法,你願意去尋找、聽聞、修行。希求正法是一切功德基礎的原因就是這樣的。

求法有上中下三品,所以修行人也有上中下之分。

對正法的希求、意樂,有上品、中品、下品。因為他對正法的希求有上中下的緣故,所以如應修行者也分為上中下品。有上等希求的人,他是大修行者;有中等希求的人,他會成為中等修行者;有下等希求的人,他可以成為下等修行者;完全不希求的人,沒辦法成為修行者。我們到底要怎麼樣呢?當然,一方面我們的意樂、根基有差別,另一方面通過學法,他也會有變化的。

大恩上師經常給我們講,有些上根利智的人,你不跟他說,你不督促他,他也會去做的。該看的書他也會看,該念的咒他一定會念,不講什麼他也會做。如果是最下等的人,你再給他怎麼講,他也不會有什麼改變的,反正覺得上師每天會這樣講的,沒有什麼,你再跟他說,給壓力也好,給鼓勵也好,講功德也好,講過患也好,反正他的心就如如不動。他不會有什麼改變的,這種沒什麼變化,沒什麼利益的。

還有一種中間的人,你跟他講,督促他,他就會去做;如果你不講,不督促他,他就不做。這種情況我們就需要講希求的必要性等等,因為他是可以改,他是可上可下的。可上可下的人就要經常講法,經常督促。大恩上師經常在講課的時候,給我們督促。上師也很清楚,有些修行很好的人,不講他每天都會做,一定會做的。有些沒有善根的人,再怎麼講也不會有什麼作用。但是,上師也不會說:反正這些人不講,他也會做的,所以我不講了;反正這些人講了也沒用,我也不講了。

有很多中間的人,如果給壓力,他就精進,如果給他講,分辨清楚了他就精進。我們很多都是屬於這種人。如果持續地講,持續地強調,我們的心就慢慢變了。如果長時間不看書、不學習,慢慢心就下去了,這個時候就需要有人在旁邊督促。所以,有團隊互相幫助也是很有作用的。當我們情緒比較低落時,修行比較差的時候,旁邊的人就會鼓勵你,提醒你,有的時候看別人的眼光,你也覺得是不是我這段時間修行不好,道友的眼光看我都不對了,也會有壓力,有壓力就會做些改變。有的時候雖然不想學了,但是團隊在這,他跟著走,跟著走一段時間之後,他的低谷過去了,他又重新開始精進了。

但是,如果你徹底地脫離,就沒人幫助你,錯過了之後就沒辦法短時間再站起來。不管怎麼樣,我們學習的差也可以,你一定要往下走,走的慢也不要緊,千萬不要停,一停了之後,再要想跟上來就非常麻煩。我們自己這樣,對別人也應該這樣鼓勵,鼓勵也是很有必要的。以前,我們在爬山、遠足的時候,也是這樣的,不怕慢就怕站。你不怕慢,反正在走就行了,你千萬不要站,你站了之後,再走的時候,兩三步你又想站,再走又想站,你可以慢慢地往前走,你不要停下來。只要他不停下來,他的相續就不會中斷。

世間的經驗也是這樣的,我們修行佛法也是這樣的。有些地方就講細水長流。一下子得到一個大神通、大功德,有些人有這樣的想法,得不到他就一下子垮掉了。有些人他也沒什麼想法,慢慢在走,慢慢在學,不顯山不露水的,但是他慢慢地在聚集他的能量,一段時間之後,他越來越優秀,他的功德、積累資糧到一個量的時候,他慢慢地成熟起來,他的相續就會徹底轉變。大恩上師也看到很多的必要性,在不同的情況不同的對待,不同的處理,這就是大恩上師慈悲和智慧的體現。

希求有上中下三品,修行者也分上中下。如果對正法特別希求的,他就會成為上等修行者,如果沒有這麼大的希求,他可能就是下等修行者、中等修行者。

如果對正法從來也沒有嚮往希求之心,當然也就根本談不上成就正法了。

這是最下等的。如果對正法從來沒有嚮往,一點都沒有希求,當然就談不上什麼正法的修行了,也談不上正法的成就,一定是這樣的。有沒有成就啊?成就的大小、快慢,其實都和希求心有關,如果你特別希求,你的興趣就很大,你就很願意做,很願意做的同時,你還會很關心做的質量,因為你的確很關注這件事情。你熱情很高漲,同時你會關註:我付出了這麼多的時間和精力,質量如何?他會看讓它質量好的因緣,到底辦到了沒有?如果這方面條件欠缺,他會去想辦法,很積極地自己去想辦法,去改變它、彌補他。我們要發願成為上等的希求者。

雖然我們可能還沒有達到這樣的狀態,但是我們要發願,要迴向,請上師三寶加持,讓我變成上等修行人。並不是說,反正以前我都是這種因緣,現在已經變成中等、下等了,再怎麼努力可能也沒啥用了。佛教不是宿命論,你前世怎麼樣,現在永遠不變,雖然變起來沒那麼容易。我們也不要說:佛教當中不是宿命,比如袁了凡怎麼怎麼樣。也不能想得太簡單了,是可以改變,但是你隨隨便便念幾個咒就改變了,這也不現實。

我們要客觀的看待問題,的確是可以改,但是你必須要付出很大的精力才可以改。一方面,我們自己要付出精力,一方面我們要祈禱上師三寶加持。當我們自己的能力不夠的時候,在世間上打架也是這樣,當一個人打不過的時候,我可以叫很多人來。你不能說,反正我打不過就算了。世間上他打不過,他就叫很多朋友。當我們在修法的時候,不能說我自己一個人努力,如果做不到,我就放棄。不是這樣的,還可以有方法的。

上師三寶告訴我們,如果你有困難的時候,修行可以祈禱上師三寶加持的,如果有,為什麼不用呢?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也是要精進地祈禱,每天都要祈禱,祈禱上師三寶加持我,我需要你的幫助。每天呼喚,每天祈禱,慢慢地加持力就會融入到我們的相續,修行就越來越有力量,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上師三寶告訴的讓我們修行增上的方法,一定要善巧使用的。

通過發願、迴向,每天把這當成很重要的事情,我一定要成為一個對正法有希求的人。因為這地方講了,所有的功德來自於希求正法,你要成為上等修行人,你就是上等希求。你沒有上等希求,只有中等希求,只能成為中等的修行者。我們一定要讓我們的相續變成一個最好的法器,一方面我們要積資凈障、認真學習,發願迴向,一方面還要祈禱上師三寶加持,都需要做。

如世間俗語所說:「法本無主人,誰勤誰得大。」

世間俗語當中也是講了,正法是沒有主人的,誰精進誰就得的多、得到的利益大。正法的確沒有主人的,只要你精進就可以得到,哪怕你精進的越多,你就得到的越多,沒有說:正法已經被誰承包了,你再怎麼精進也得不到了,今天的餐廳都被我們包掉了,你到其他地方去。沒有這樣的。正法是沒主人的,只要誰精進,誰就得的多。

藏地還有一種說法,甘丹寺的法座是沒有主人的。最高的格魯派教主的寶座在甘丹寺裡面,甘丹寺的法座沒有主人,意思是說,誰精進誰都有希望得到。很多下面的人,他十幾二十年開始學顯宗,把顯宗精通之後,考一個頭等的格西,考完之後就進入密宗院,再學密宗,學完之後就通過密宗的考試,考完試之後,還要一種財力,給三大寺的所有僧眾供齋。因為他需要很大的福報,所以他還要供齋,如果你供不起齋,對不起,也不行,說明你的福報不夠。它也有這樣的說法。當你所有的做完之後,最後還是有機會登上最高的法座。

甘丹寺的法座是沒有主人的,所以很多人都很精進。其實也是一個好事情,反正最後法座就一個人,一期當中只有一個人當甘丹赤巴,他已經上去了,其他的就沒有,但是大家都覺得還是有希望的、有機會的。此處正法並不是這樣的,並不是說最後只有一個人成佛。誰精進誰就得的多,道理有點相似,誰勤誰得大。

下面舉個例子,誰到底是上等希求者,誰是「法本無主人,誰勤誰得大」呢?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以這個作為例子,這裡面就體現了本師他老人家在因地的時候,怎麼樣成為一個上等希求正法的人,到底是怎麼樣呢?我們就舉幾個例子。

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也曾僅僅為四句正法,而經歷了挖出身肉做成千盞燈後插入千根燈芯、縱身跳入火坑、身上釘入數千鐵釘等百般苦難,真可謂「越過刀山與火海,捨身赴死求正法」。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不是一次、兩次,無數次為了希求正法,可以把自己的身體捨棄掉。大恩上師在注釋當中也講了,「挖出身肉做出千盞燈」,也是以前他當國王的時候,雖然世間物質的財富已經圓滿了,因為他是國王,不管是大國王還是小國王,反正世間的物質沒有什麼稀缺的,但是內心當中因為以前無數次串習正法的習氣,他對正法非常非常地希求,當時的世間也不是佛陀出世的時間段,他就很苦惱,就想找正法,千方百計地找,找不到,最後好不容易找到一個懂得正法的人。其實都是天人的化現,因為整個世間都沒有佛法了,那你這個婆羅門從哪裡得到的佛法?

有些帝釋天住世的時間很長,他的壽命很長,當以前的佛出世的時候,他在佛面前聽過法,佛入滅之後,他又是天人的身份,壽命是比較長的。當世間沒有佛法的時候,帝釋天他聽過佛法,他還記得住佛法,所以他看到這位國王這麼強烈希求正法,他就下來想要考驗他:我這有佛法,如果你能夠把自己的身肉挖出來,挖一千個窟窿出來,而且每一個窟窿裡面灌上酥油,插上燈芯,然後點燃,這樣我可以給你講四句法。因為這位國王對正法太希求了,太希求的緣故,這個條件對他來講不是什麼難題,他就太高興了,馬上就開始實行,把自己的身體挖出一千個窟窿,灌滿油,插上燈,點著之後求法。

實際上所講的法,上師在注釋中講的,它就是講無常的四個邊,「生際必死、高際必墮、聚際必散、積際必盡」四個法。

首先,積際必盡——「際」是邊際的意思,它到頭了。如果積累到達邊際的時候,一定會消散,一定會窮盡的。比如說攢錢,我們攢很多錢、很多物資,攢到最後的時候它一定會消失,要不然就是人去世了,你攢的錢,最後的時候什麼都帶不走,不就啥都沒有了。還有積累很多東西,這些也是有為法,慢慢它也會消散、窮盡的,這就是積際必盡。積累的邊際,到頭來會完全窮盡的。

高際必墮,「高」指高位,很高的位置。現在很多人追求高位,因為到了高位之後有權利、有名聲。高位的邊際是什麼呢?高際必墮,最後一定往下走,一定墮下來。世間的官員、總統、國王,到達了高位之後,最後的結果還是往下走,一定會扔掉高位的。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比如天界,比我們人間還要高,他的福報也大,你轉到天界之後,它還是往下走。轉到色界天之後還是往下走,乃至於最後達到了非想非非想——有頂(三有之頂),你的業力窮盡了還是往下墮。在世間當中沒有一個恆常的高位的,所以說高際必墮。

這樣講之後,就讓我們知道:追求這些高位,暫時來講好像是很好的,但從它最後的結果來看,它的邊際到頭之後還是窮盡的。追求這些其實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如果我追求的高位,它永遠不變化也可以,但是實際上最後還會拋棄掉的,沒有什麼真實的意義,應該修持正法。對我們來講,也要打破對高位的執著。

一方面是高際必墮,最後一定會下來;一方面從它的支分來考慮,在高位的時候也會有很多的痛苦,《四百論》當中也講了,下面的人主要是生活所迫,找不到飲食之具。有錢有勢的人雖然飲食不欠缺,但是他的內心很苦,高處不勝寒。

高際必墮,一方面講到了高位的邊際一定會墮落的。你把箭射得再高,它也有窮盡的時候,力量窮盡就掉頭往下。這是有為法的規律,不是誰在後面操作。你造了善業是一個有為法,也是因緣法,因緣法就會不斷地變化,當它的力量窮盡了,一定往下走。

我們在高位上,如果對眾生有利也可以,並不是說一定要馬上拋棄掉,但是,我們要正確地認知到它的實際狀態,知道之後就不會太執著,他可以看得破、放得下。他雖然在高位上,也能夠知道:最終還是要拋棄的,內心當中早就放下了。一旦真正讓他放下的時候,沒有什麼任何窒礙,就可以接受。

聚際必散--集聚的邊際就是分散。「積際必盡」主要是財富方面的,「聚際必散」主要是人方面的,一家人、一個團隊聚集在一起,只要是聚集的法,終歸要消散的。以前佛學院在93、94年的時候,大法會幾十萬人在一起念阿彌陀佛和阿彌陀佛心咒,人特別多,但是再過幾天、十幾天,一個人都沒有,全部走得乾乾淨淨。

集市的人也是一樣,很多人彙集在集市當中,但它也會分散的。夫妻、家庭成員、同學、同事等等,通過前世的善業、惡業等因緣走在一起,它是一種有為法,最終會分散,要麼生離,要麼死別,這是客觀規律。佛陀把世間的客觀規律給我們講,我們知道之後放下不必要的執著。並不是說不要讓我們有親情,而是說不要有過度的執著,過度的執著就會變成痛苦。如果你對這個問題看得很清楚,在一起的時候也互相尊重、互相利益,但是要知道:這是通過前世的因緣聚在一起的,所以,在聚集的時候不要爭吵、製造違緣。這在後面講無常的時候會講的。

最後一個是生際必死,「際」就是終點,生的終點就是死亡,沒有一個人生而不死的。現在我已經生了,住在世間當中,但最後終究一死,這就是無常,這是有為法的規律。

佛陀把這些講得特別清楚,讓我們能夠對自己的生命、身體、財富,對高位,對暫時聚集在一起的親朋好友,能夠持一個比較公正、客觀的觀點。有了這些客觀的觀點,把問題了知了,就不會產生很多額外的痛苦。當然,痛苦肯定會有的,因為在世間不可能沒有痛苦,但是不會產生額外痛苦。因為很多額外痛苦,除了我們通過業引發的痛苦之外,有些是心加進去的痛苦,我們看破之後,這些額外痛苦就不會再有了。即便是遇到了痛苦,我們也不會那麼的難受。

就像我們修空性一樣,雖然你修了空性,你的痛苦也不會馬上消失,但是我知道它是無自性的,心上面額外加進去的痛苦就不會有,也比較容易接受。這並不是很消極的、很悲觀的,而是很積極地引導我們去掉額外痛苦的一種方法。一方面,它的確是客觀事實;一方面,也能夠幫助我們減少一些執著、痛苦,不必要把很多的時間精力浪費在這上面。

他(帝釋天)就講了這四句話,國王特別特別歡喜。後面也有說,通過諦實力的加持,他身體恢復了。

記得《賢愚經》第一品當中,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不講法。帝釋、梵天勸請的時候就講了很多:佛陀,你老人家在因地發了這麼多的願,為了成佛,為了求一句法,做了這麼多的苦行。他就一個一個複述:佛陀,你以前是這樣做的,為了四句話,你把身上的肉都挖出來了;為了四句話,你身上頂千釘;為了法,你可以從火坑跳進去。現在你已經功德圓滿了,你居然不講法。反正是督促佛陀講法,通過他的複述,很多公案就從那裡面出來。我們就知道:佛陀以前為了度眾生,為了把法給眾生,為了求法,做了很多苦行。現在你所有的法都圓滿了,所有法的功德都得到了,你應該給眾生講法,……反覆勸請,反覆勸請,講了很多佛陀因地的故事。

我們在祈禱的時候也是一樣的,蓮花生大師您老人家,你發過願的,現在我來祈禱你,您千萬不要忘記了。金剛薩埵發過願的。也是類似這樣,其實他們並不需要我們去提醒他,但這是個緣起,你這樣去呼喚、去祈禱,他的力量來得很大。

插入千根燈芯、還有縱身跳入火坑,在講記當中也提到了。「身上釘入數千鐵釘等百般苦難」,身上釘入千根釘子,為了求四法印「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有的時候只是兩句話、半個偈頌,有的時候是一個偈頌、兩個偈頌,不像現在整部地聽,但他對法的希求心特別的大,他也不感覺到特別痛苦,反而特別歡喜。

「真可謂『越過刀山與火海,捨身赴死求正法』。」為了求正法、利益眾生、超越輪迴,完完全全拋棄了自己的生命,他有這麼大的希求心,最後得到什麼呢?成佛。

所以,上等的希求者就得到最上等的成就。中等的就得到阿羅漢果,對正法還是有希求的。像這樣都有如應的,如果你對正法特別希求,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為了求正法能夠捨身赴死,最後就得到最上等的成就。

還有《辨中邊論》當中講,三地菩薩也是對求法非常希求,即便是要越過刀山與火海,他也是完全不顧,要去求法。三地菩薩知道法是法界實相的等流,實相流露出法義。我們平常說的經典,就是佛陀所證悟的法界當中流現出來的文字,指導我們修行的方法。我們說,經典能有啥用,很輕視經典。其實經典講到了實相、修行的方法,講到了實際的很多狀況,和修法、成佛都有很大關係的。三地菩薩完全懂得了正法是法界實相的等流,所以他對法特別特別地希求。

從這個方面看,對法越希求的人,證悟越大。反觀我們,如果我們對正法不是那麼希求,你得到的果也很少;如果你對於因果取捨之道不希求,可能連下世善趣都得不到;如果你對菩提心不希求,就進不了大乘道。這是平等的,沒有人在後面操縱,不是說誰的關係好,誰的關係不好,這些都是自作自受。自作自受除了講業因果之外,也是你自己作自己受,你越精進得到的越多,越懈怠得到的越少。我們了解道理之後,應該達到一種自然的、無勤的精進狀態,自然去求法。

同樣,作為追隨者的我們,也應當以強烈地希求之心,不顧一切艱難困苦、嚴寒酷暑而聽聞正法。

佛陀作為上等的修行者,最後得到了最上等的成就——成佛。同樣,我們作為佛陀的追隨者,也應當以強烈的希求心。講這些公案的必要性,也是讓我們的善根能夠蘇醒,能夠讓我們對於求法產生希求心。雖然我們現在還有障礙,但是通過教授、教言也能夠超越障礙,讓我們產生對正法的希求心。這個時候應該不顧一切的艱難困苦、嚴寒酷暑而聽聞正法。一切的艱難、困苦,很冷、很熱,有時候很困,不管怎麼樣,要不顧一切困難而聽聞正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得到最大的受益。

大恩上師在講記當中講到了能海上師以前入藏的一些經歷,也是經歷了很多苦行。還有我們熟知的米拉日巴尊者,他也是為了求法完全不顧自己生命的一個典範。他以前造了很重的業,他就想:這個業如果不通過正法來清凈,必墮地獄無疑。他對能夠凈除自相續的罪業、能夠在即生成辦佛果的法義,非常非常希求。他到有宿緣的上師瑪爾巴尊者面前的時候,顯現上他的罪業很重,他的上師為了清凈他的罪業,讓他成為真正的法器,也是百般的考驗,這麼多苦行米拉日巴傳裡面講了很多。有的看起來是讓他造罪業,有的看起來是做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房子建了拆,拆了又建,反反覆復做這些事情。但最後,經過很多苦行考驗之後,他求法的心依然沒有減退過,對正法的希求依然沒有轉變過。有時為了得法,甚至和師母一起配合偽造文件,在其他上師面前作個證明,好去聽法,但是沒有得到上師開許的緣故,也沒有起到什麼效果。

他什麼都嘗試了,最後實在不行了,他就發願:後世一定要得到一個人身,準備自殺的時候,被攝受了。他對法的希求達到了極致。最後一給他講法,馬上就相應,而且求法之後,一輩子都在修,他對法強烈希求的緣故,最後成就了圓滿的果位,度化了這麼多的眾生。

這些都是我們的前輩,都是典範,我們看了之後應該有所觸動。我覺得傳記不單單是講一個故事,它講了很多我們要做的,通過他們的行為、經歷把修法描繪出來,如果你要成佛,就應該這樣。他就開始給你示現,把他的一生變成一部正法,變成我們應該做的東西,真實版的把正法演繹出來。他交待了,第一,你要成就那麼高,要對上師有信心。無論怎麼樣折磨,他也曾經灰心過,但是他沒有生邪見,他的信心是這樣的。還有對正法的希求心,如果你要成佛,像我這樣的希求心也應該有。然後專註地實踐。還有,你要修行正法,對世間八法應該怎麼樣放下。它傳遞了大量的依止上師、修行、業因果的取捨等信息。他完全確信:我做這麼多惡業,必墮地獄,所以才會引發他後面對法的希求,引發他後面無與倫比的苦行。

我們現在對業因果還差。我們不覺得造了這麼多的罪業,是不是一定要墮地獄,好像還沒有確定。你當然就覺得有可能墮,有可能不墮,也有可能僥倖躲過去。我們對清凈罪業的念頭不強烈,希求正法也不強烈。求到之後,對實踐正法也不強烈。這一系列不強烈下來,最後我們就沒辦法成就。

它要傳遞很多信息,我們看傳記的時候,要去看到底在傳遞什麼。有些是描繪了大德們菩提心非常強烈,它給我們傳遞:你必須要修菩提心。有些傳遞出來無常觀很強烈。反正大德們都要給我們傳遞出某種信息,對我們修行都有用。傳記其實是一個活生生的教法,有很多竅訣在裡面。所以,我們千萬不要把傳記當故事看,裡面有很多和我們修行有關的東西。《釋迦牟尼佛的傳記》《賢愚經》,它裡面有很多:作為一個修行者來講,應該怎麼樣修行。大量信息都在故事裡面,都在公案當中,我們要懂得去看才行。應該不顧一切艱難困苦、嚴寒酷暑而聽聞正法,有了這樣一種希求心,正法對我們才真正起了它的作用。

今天我們就學習到這裡。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札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其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推薦閱讀:

2010年單證員考試輔導:幾種常用貿易支付方式的比較-單證員考試-考試大
《前行廣釋》134課輔導筆錄
2010年單證員考試輔導:單證的交付知識-單證員考試-考試大
2016年執業藥師葯事管理與法規輔導16

TAG:法師 | 引導 | 輔導 | 大圓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