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放開,有的父母仍不願再生是為什麼
親子學堂政策放開,有的父母仍不願再生是為什麼澎湃新聞記者 楊洋2017-03-28 09:16來源:澎湃新聞二胎政策全面開放以來的第一屆「兩會」上,不少代表提出我國當前生育二胎的意願低於預期,主要原因是各方面配套沒有及時跟上。但事實上,一部分已經育有一孩的父母不願再生,僅僅是出於孩子成長和家庭規劃的考量,很多內部因素導致他們認為,一個就夠了。
三年前剛生了第一個孩子的青青,在二胎放開之後又陷入了被長輩「催生」的苦惱。他們認為青青正是30歲出頭的年紀,孩子又快要生幼兒園了,此時再生一個正適合。然而青青本人卻不這麼看。「我們養一個孩子各方面壓力已經很大了,我和先生兩個人又不想做『甩手掌柜』。如果沒有時間和精力好好陪伴孩子,再生一個不管對孩子還是我們自己,包括想要來幫忙的長輩,生活質量都是堪憂的。」青青所面臨的問題在北上廣等一、二線城市頗為典型。再生一個孩子對很多家庭來說,是非同尋常的大事件,除了顯而易見的經濟負擔的加重,還有各方因素需要綜合考量。時間規劃想要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首先需要的就是時間。也許有人會說,養一個孩子和養兩個孩子,需要父母付出的時間並不會差很多,大不了一個陪一個。但實際上,說這話的人忽略了最困難的前三年時間。對於年紀稍長、可以互相陪伴的孩子來說,父母二人只要有一個能夠在身邊就不成問題,但別忘了,從新生兒期到幼兒期,孩子對父母的需求是具有壟斷性的、排他的,這可能導致大寶感到親子時間被小寶剝奪。如果夫妻雙方都沒法規劃好時間去照顧和陪伴孩子,只生一個可能是更好的辦法。親子關係從時間規划上延伸出的就是家庭中最重要的親子關係。一對父母給大寶的愛原本是唯一的,但有了小寶之後,這種唯一性被打破,對於大寶來說,不習慣是必然的。三歲以前的孩子,並沒有分享的概念,而有的孩子則是在長大懂事以後更容易產生或叛逆或消極的情緒。如果父母沒有做好充分的溝通,不管孩子的年紀、性格、理解力如何,都會造成一定的問題。然而刻意照顧大寶的情緒而忽略小寶的需要,也同樣會帶來不良的影響,父母們往往是帶著愧疚感小心翼翼地行事,卻兩頭不討好。若是處理不好溝通的問題,與其看著親子關係陷入惡性循環,不如維持現狀。手足關係我國目前大多數處於育齡的夫妻,本身是成長於獨生家庭,對於兄弟姐妹的手足親情抱有憧憬。但更年長的祖父母們經歷過一大家子人在一個屋檐下艱苦生活的年月,他們知道手足有時未必親。兄弟姐妹的親密程度不僅僅受原生家庭的教育、氛圍影響,更與社會經濟的大環境息息相關,在生存壓力相對輕鬆的時代,兄弟姐妹之間的競爭並不明顯,反之則不然。有的父母自覺無法預知未來可能發生的變數,也難以確保自己的兩個孩子會相親相愛,於是選擇把全部的愛和有限的資源,留給一個孩子。職業生涯處於事業上升期的父母,在考慮生第二個孩子時都會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做一個簡單的規劃——是努力打拚爭取上升空間,還是再要一個孩子?尤其是作為母親的女性,在生育第一個孩子的孕期、哺乳期以及之後的時間裡,時常會遭遇事業上的危機感。年輕的後輩很可能在你休產假的空檔里做了替補,生完之後回歸職場的不適應更讓人對自己的專業度產生懷疑。目前有很多中國的家庭,還有著「喪偶式帶娃「的尷尬,當父親可以在孩子出生後一如既往地追求事業上的成功,母親往往被要求做出犧牲,有的甚至中斷或徹底放棄職業生涯。這樣的問題在生育兩個孩子之後更是難以避免。對於有事業心的女性而言,第二個孩子無異於事業的墳墓,眼下能在一個孩子與工作之間找到平衡,已經很不容易了。健康狀況更多不願意生育第二個孩子的父母,是考慮到夫妻倆和長輩們的身體狀況而做的決定。多一個孩子要照顧,對於承擔養育責任的大人來說是巨大的考驗,體力上吃不消而病倒,或是因為太過疲累精力無法集中,將產生難以挽回的惡果。因此,不少家庭會慎重審視全家人的健康狀況,包括第一個孩子的,才能夠決定是否再生一個。畢竟,健康是第一位的,無論生理還是心理上的健康,都需要在生育二孩之前作為重要的因素納入家庭規劃之中。責任編輯:張穎
澎湃新聞報料:4009-20-4009 澎湃新聞
推薦閱讀:
※大家怎麼看待中國式的家庭教育?
※方海權:孝養父母
※青春期,不想和父母交流怎麼辦?
※孩子身上這3個痣不能去,越大越有財,還能旺父母
※如何看待16歲少年患糖尿病後,父母百般溺愛,還使用偏方醫治,導致其病情惡化最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