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多汗盜汗均有良效,一般2付見效。

治虛汗、盜汗、自汗立愈方:

任何一種鮮竹葉一把,煲一煲水洗身,每日一次,連洗三日。永不複發,根治虛汗、盜汗。

盜汗奇方五倍子焙乾研末;男用女口水;女用男口水;調成稠糊填滿肚臍;以布封口;一日一次;兩次即愈。多汗盜汗均有良效,一般2付見效。生龍牡各30山萸肉30首烏30棗仁20黃芪20金櫻子15烏梅15本方對各種原因引起的多汗盜汗均有良效,一般2付見效。曾試用多次,效果特佳 [自汗、盜汗]   山茱萸、防風、黃耆各9克,水煎服。   [汗出不止]   山茱萸、白朮各15克,龍骨、牡蠣各30克,水煎服。 治男婦虛症,肢體酸軟,自汗,盜汗:葳參(即玉竹)五錢,丹參二錢五分。不用引,水煎服。(《滇南本草》) 多汗證(三黃瀉心湯)患者,男,36歲。患者自述,半年來全身經常汗出不止,尤以手足心為甚(西醫診斷為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為此痛苦非常。診病時出其雙手亦汗流不止,常伴有失眠,心煩,舌邊尖紅而少苔, 脈略弦數, 辨為心火內盛之證。 處方: 生大黃10克、黃連10克、黃芩10克、竹葉10克、蓮子芯10克,六劑水煎服。服上藥六劑後,周身汗出明顯好轉,繼又服十餘劑而痊癒。[按] : 汗出一證,今人多以虛證論治,又常以自汗盜汗分其陰陽。驗之臨床,因正虛汗出者有之,因邪實汗出者亦有之,在實證中以心火熱證最為多見,因心為陽中之陽臟而屬火,心火內盛,迫津外瀉,則使汗出不止。故在臨床凡由心火內盛而汗出者,使用本方治療,效如桴鼓。自汗案(真武湯)患者,女,37歲,2004年8月就診。患者自訴:自汗不止4月余,曾在市某醫院檢查,診斷為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西醫調節神經的藥物不起作用,服其他中藥效果也不明顯。3天前患感冒服西藥及中成藥後,汗出更多,低熱(體溫37.5~C)。症見形體消瘦、面色萎黃、精神萎靡不振,頭面部汗出如洗,筋脈拘急,身體瞤動,舌苔白乾,脈沉細,此系陽虛不固。治以回陽固脫。藥用制附子30g(先煎),生薑30g,白芍30g,白朮20g,茯苓30g。1劑,煮取1000ml。頻頻飲之,1日飲完後汗出稍止。改用小劑量。炮附子、生薑、白芍、茯苓各12g,白朮8g。日1劑。又服4劑熱退身涼,汗止神復。半年後隨訪,自汗未再複發。按:本病人素體表裡陽氣俱虛,陽虛不固常自汗出。本次感冒服西藥發汗更傷其陽,因此汗出不止;汗出過多,陰隨陽傷,陰陽兩虛,筋脈失養,故肢體拘急、身體膶動、精神疲倦。方中附子大辛大熱,溫腎暖脾,可回陽氣;茯苓健脾滲濕以利水邪;生薑既助附子溫陽祛寒,又伍茯苓溫散水氣;白朮健脾燥濕,可扶脾之運化;白芍既可斂陰和營以解筋脈拘急、身之膶動,又可制附子剛燥之性引陽葯人陰。諸葯相伍,使陽氣得回,表氣得固,故不汗出。陰液得復筋脈得養,肢體膶動可解。陰回陽復,陰陽平衡,病即可愈。

[卷二]桂枝湯
治風寒在表,脈浮弱,自汗出,頭痛發熱,惡風惡寒,鼻鳴乾嘔等症。雜症自汗、盜汗、需桂枝芍藥生薑(各45克)甘草(炙,30克)大棗(十二枚)上五味,以水七碗,煮取三碗,服一碗,覆令微汗,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服一升柯韻伯曰∶此方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陰和陽、解肌發汗、調和營衛之第一方也。凡中風、具矣故麻義盡得用與心能到桂安助要知此方專治表虛,能解肌以發營中之汗,而不能開皮毛之竅,以出衛分之邪,故汗不出者是麻黃症,脈浮緊者是麻黃脈,即不得與桂枝湯矣。(此明不用桂枝之故。)然初起無汗,當用麻黃髮汗,如汗解後復煩,即脈浮數者,不得更與麻黃而用桂枝。如下後脈仍浮,氣上沖與下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皆用此解外,何故?蓋此時表雖不解,腠理已疏,邪不在皮毛而在肌肉,故脈證雖同麻黃,而主治當屬桂枝也。(此明必用桂枝之故。)粗工妄謂桂枝湯專治中風,不治傷寒,使人疑而不用。不知此湯以治自汗、盜汗、虛瘧、虛痢,隨手而愈。因知仲景方可通治百病。後人遇一症,便集百方以眩人,使人無下手處,豈不陋哉!
[卷二]麻黃湯
太陽風寒在表,頭項強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痛,惡風寒,無汗,胸滿而喘,其脈浮寒濕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枚,去皮尖)上四味,用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葯,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柯韻伯曰∶此為開表、逐邪、發汗之峻劑也。麻黃中空外直,宛如毛竅骨節,能驅骨節之風化液氣,胃,行喘平之汛然此可一枝二

自汗:有人常自汗出。用五倍子枯礬等分為末,口水調勻填臍中用布敷定立效。又用鬱金研末,卧時蜜調塗於兩乳即止。

盜汗:有人睡後汗出遍身衣被皆透,二十年不愈。後用帶露桑葉瓦上焙乾為末空心米湯調服二錢。數次斷根真神方也。

汗症門(五則)

人有大病之後,無過而遍身出汗,日以為常,人以為內熱發汗也,誰知是陽氣之虛,外泄而腠理不能自閉乎。大病之後,氣血大虧,氣不能入於血之中,血必至逼其氣於膚之外,使肺金清肅之令行,則氣雖欲越出於皮毛,而腠理未疏,何能外泄?惟大病之後,必先損其肺,肺先無自主之權,安能禁其氣之不固哉。氣不固,而汗乃氣之所化,汗隨氣泄,遍體出汗淋漓,又無內邪之散,有不散盡其真氣者乎。似乎較亡陽之症相同,然而亡陽之症身喪於頃刻,自汗之病不至遽殞於須臾,其故何也?蓋亡陽之症,乃熱邪驅之;自汗之症,乃陰虛促之也。陽病暴而陰病緩,陽暴難於救援,陰緩易於調劑。治法自當以補氣為主,而補氣之中,兼以補陰,則陰能攝陽,汗不止而自止矣。方用攝陽湯∶

人蔘(一兩) 黃 (一兩) 白芍(五錢) 麥冬(五錢) 北五味(一錢) 山茱萸(三錢)

熟地(一兩) 水煎服。二劑汗少止,四劑汗大止,十劑全愈。

此方用參、 以大補其氣。氣足則肺氣有養,皮毛自固。益之麥冬、五味則肺金不特自足以衛外,兼可以分潤於腎水。猶恐汗出太多,必損耗真陰,更加熟地、山茱以益精,使肺金不必又來下生腎水,則肺氣旺而皮毛益固矣。增入白芍一味以收斂肝氣,則肝木自平,使肺金無仇家之相逼,則肺氣安然,自能行其清肅之氣,而下輸於膀胱,則上下之氣舒,而心中生液,不來克肺,則肺金有權得以自主,安肯聽汗之自出哉。此攝陽之妙法也。倘貧窮之人無力買參,豈忍視死不救。前方之中倍加黃 二兩,增入防風五分,同前葯煎服,功未嘗不同,但必須多服數十劑也。

此症用斂汗湯甚妙。

黃 (一兩) 麥冬(五錢) 北五味(二錢) 桑葉(十四片) 水煎服。

人有夢遺之後,身體野狼狽,加之行役太勞,或行房太甚,遂至盜汗淋漓,人以為腎氣之虛也,誰知是心氣之熱乎。夫心喜寒而不喜熱,腎喜熱而不喜寒,似乎心腎之相違,然而於相違之中,未常不相合也。腎因夢遺之後,自然精水不足,加之行役、行房,以勞其筋骨,則內陰大虧,何能上濟於心乎?心無腎水之濟,則心添其熱,而腎水更耗,久則腎畏心之取資,堅閉腎宮,而心不得不仍返於心宮,無奈心無液養,而煩躁之念生。然心雖無寧靜之氣,未常無專主之權,徒然煩躁,而相火尚不敢顯背夫心,以自越出於軀殼之外,但乘心假寐,乃竊其資重而潛移耳。故盜汗之出與自汗之出,實有不同。自汗者,心不得而自主也;盜汗者,心尚能操其意。此等之汗,必出在胸間者尤甚。汗本熱也,而越出於軀殼之外,則熱變為寒。正因相火之熱,乃虛火而非實火,況乘心之未知而遁出,非明目張胆者可比,熱出為寒,正顯其陰之象也。況心原無液何從而得汗乎?亦竊腎之餘津私自潛移者也。治法瀉心中之熱,仍宜補腎中之水。腎水足而心火自清,心火寧而心汗自止矣。方用防盜止汗湯∶

麥冬(五錢) 生棗仁(一兩) 熟地(一兩) 山茱萸(三錢) 黃連(五分) 人蔘(三錢)

丹參(三錢) 茯神(三錢) 肉桂(五分) 水煎服。一劑汗少止,二劑汗全愈。

此方心腎雙補之葯也。心腎兩足,自有離而複合之勢。黃連清心,肉桂溫腎,二味同用,能使心腎交於頃刻。心腎既交,則心火清明,相火畏主,何敢竊財用而偷出哉。倘不補心腎,惟事止汗,汗不能止,必且輕變重而重變危矣。烏可輕用止澀之味乎。

此症用四參湯亦效。

玄參(一兩) 麥冬 生地(各五錢) 天門冬 人蔘 沙參(各三錢) 丹參 茯苓(各二錢)

黃連(五分) 北五味(一錢) 水煎服。

人有夜間發熱,初時出汗星星,後則漸多,日久每夜竟出大汗,至五更而止,人以為陽虛盜汗也,誰知是陰虛出汗乎。夫陰虛者,腎虛也。腎藏真陰,陰宜秘藏,何故發汗?蓋腎中之火動也。腎水非火不養,何反致泄水?即水泄宜從下出,何走皮毛而旁出耶?不知腎火生水,真火也。真火喜靜而不喜動,水靜則真火生水,水動則真火泄水矣。生水則火能秘藏,泄水則火乃奔越。故腎中之火動者,仍腎中之水自動,由於人之縱慾而好泄其精也。精泄過多,則勞其精而水動,而火亦動。火動而水不足以濟之,則火且挾水,而騰出於本宮,不從下走,而乃隨其火性,遊行於經絡腠理之間,遇毛竅而泄也。初則偶爾遊行,久則夜夜出汗。陰氣愈虛則愈汗,毛竅之細路竟成轉輸之大道矣。然汗既易出,宜無分晝夜,何夜汗而晝不汗耶?得毋陰虛而陽未虛乎?不知陰陽各有道路,行於陽之分,則陰不敢奪陽之權;行於陰之分,則陽不敢奪陰之柄。夜間出汗,實陰走於陰之途,至於五更,則陰不敢入於陽之界。故陰汗遇陽氣而自轉,非陰虛而陽不虛也。治法宜大補其真陰,而加之陽分之葯,提陰出於陽分,庶幾陰遇陽而止也。方用補陰止汗湯∶

熟地(一兩) 山茱萸(五錢) 人蔘(二錢) 白朮(三錢) 地骨皮(一兩) 沙參(三錢)

北五味子(一錢) 桑葉(十片) 水煎服。二劑汗少止,四劑汗乃止,十劑汗不再出矣。

此方熟地、山茱補精之物也,地骨、沙參補陰而更能清骨髓中之虛熱,五味、桑葉止汗之神劑,人蔘、白朮健脾開胃補氣之聖葯也。多用補陰之品,則水足以制火,少用補陽之味,則陽易於提陰。陰陽水火,既無偏勝之虞,自無走泄之患,何必用澀精之牡蠣、斂汗之瞿麥哉。

此症用湛露飲亦效。

熟地(二兩) 地骨皮 沙參 丹皮(各五錢) 北五味(一錢) 水煎服。

人有飲食之時,頭項至面與頸HT 之間大汗淋漓,每飯皆如此,然身又無恙,人以為陽氣之旺也,誰知是胃氣之盛乎。夫胃氣即陽氣也,胃旺則陽旺,而分為二者何故?不知陽旺者,合三陽而言之;胃旺者,單舉胃一經而言之也。胃本屬土,無水谷之入,則胃氣安靜。即處飢餓之時,而其火暗起,亦不過在胸膈間,不能上至於頭項。惟得水谷之氣,填於陽明之經,則胃中之火,借水谷之氣以助其勢,遂化汗而上騰,越出於頭面之上下也。此等之汗,明是胃火之盛,由於心包之火旺也。心包生土以生火,非助火以害土。胃得火生以出汗,不同於邪火之自焚也。故止出汗於上焦,而不亡陽於下焦耳。治法瀉胃火之有餘,不可損胃土之不足,使胃平而汗自止也。方用收汗丹∶

玄參(三錢) 生地(三錢) 荊芥(一錢) 五味子(三分) 桑葉(十片) 白芍(五錢)

蘇子(一錢) 白芥子(一錢) 水煎服。服一月全愈。

此方不去瀉胃火,反去滋陰。蓋陽之盛者,陰之衰也。補陰則陰旺自足攝陽,不必止汗而汗自止。況方中有桑葉、荊芥為引經止汗之葯,白芥、蘇子為消痰定氣之品,原調劑之咸宜,抑陽而歸陰,化汗而為精,又何疑乎?然必久服而始奏效者,以調胃之葯,宜和緩而不宜急遽也。

此症用龜豕膏亦奇效。

殺豬心內之血(一兩) 龜板膏(二兩) 五味子(二錢,為末) 煮成一塊,口含化咽,服作一次。食完,永不再發。

先將龜板融化,後入豬心血,再入五味子末,調化膏,切片,含化。神方也。

人有心頭有汗,一身手足無汗者,人以為心熱之故也,誰知是思慮過多,心虛而無血以養心乎。夫心主火也,思慮過多,則心火炎燒,逼干其液,液干宜無汗矣,何心頭多出汗耶?不知此汗非汗也,乃心中之液,內不能存,外走而汗出耳。或疑心液無多,安得盡化為汗?不知心為君主之官,心熱則五臟七腑之液群來相資,因其內熱之甚,不養心而為液,反越心而為汗也。汗既多出,無有盡期,五臟七腑之液何能相繼?勢必心愈熱而汗不可止,及至汗不可止,而心中乾燥,煩躁不眠之症生矣。治法補血以養心,瀉火以生液,不必止汗而汗自止矣。方用滋心湯∶

人蔘(三錢) 桑葉(十四片) 黃連(五分) 丹參(三錢) 麥冬(五錢) 甘草(五分)

熟地(一兩) 山茱萸(五錢) 柏子仁(二錢) 生地(五錢) 白朮(三錢) 沙參(二錢) 玄參(三錢)

丹皮(三錢) 水煎服。

二劑心汗止,十劑不再發。

此方名為滋心,實多滋腎之味。蓋心之液必得腎之精上溉,而液乃生。故欲補心中之液,必須補腎中之精也。補腎而少加清心之品,則心火安寧,而液不外越矣。

此症用助思湯亦效。

人蔘(五錢) 熟地(一兩) 生地(五錢) 麥冬(五錢) 北五味(一錢) 黃連(一錢) 肉桂(三分)

茯苓(二錢) 菟絲子(二錢) 丹皮(二錢) 丹砂(一錢,不可經火) 柏子仁(三錢) 炒棗仁(二錢)

蓮子心(一錢) 水煎服。

植物神經功能失調 谷某,女,38歲。自汗3年,不分寒暑,汗出即濕衣,且於活動及進餐時尤甚。診斷為「植物神經功能失調」。迭經益氣固表、溫陽補氣之劑罔效。余察患者汗出清冷如珠,自覺背部畏寒,似有一桶冷水澆著,伴頭暈乏力、心悸氣短、舌淡苔白滑、脈沉細。辨證其為飲邪阻肺、宣發失常、營衛失調、汗孔開合失司,當以散寒宣肺、調和營衛為治。葯取小青龍湯化裁:麻黃5克,細辛3克,五味子9克,桂枝6克,乾薑5克,半夏、浮小麥、白芍、羌活各10克。患者服藥3劑後自覺背部寒冷感減輕,自汗減少,精神轉佳。續服3劑,諸證若失,後以黃芪口服液益氣固表而善後。   本證乃寒邪外感於肌表,飲邪內停於肺,肺失宣發,汗孔開合失常所為。小青龍湯可溫肺化飲、溫陽散寒、調和營衛治其本,加浮小麥收斂止汗治其標,羌活疏風散寒,助諸葯解表散寒之力。諸葯合用,外散風寒,內化水飲,營衛和調,故自汗止。   註:此方量太小。建議三劑合一起煎服。傷寒論原方:麻黃三兩去節、芍藥三兩、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甘草三兩灸、半夏半升洗、桂枝三兩、細辛三兩。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葯,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一兩=15克,五味子一升=50克,半夏一升=130克。但現在藥方細辛超過3克就不賣。動動腦子吧。

陰谷穴——治療多汗證、頸椎病、腹痛的特效穴位

陰谷穴是腎經的合穴,也就是腎經的水濕之氣匯合之處,是人體足少陰腎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陰谷穴位於大腿內側,屈膝時當半腱肌肌腱與半膜肌肌腱之間。指壓該穴,對於治療多汗證非常有效。

定位:腘窩內側,屈膝時當半腱肌腱與半膜肌腱之間。 功能:補腎利水 主治:股內側痛。疝氣,陽痿,陰中痛。月經不調,崩漏。 配伍舉例: ①配腎俞、關元治療陽痿、陰中痛。 ②配犢鼻、足三里治療膝關節痛。 刺灸方法: 直刺1-1.5寸;可灸。 功能:補腎利水 主治:股內側痛。疝氣,陽痿,陰中痛。月經不調,崩漏。 配伍舉例: ①配腎俞、關元治療陽痿、陰中痛。 ②配犢鼻、足三里治療膝關節痛。 刺灸方法: 直刺1-1.5寸;可灸。 功能:補腎利水 主治:股內側痛。疝氣,陽痿,陰中痛。月經不調,崩漏。 配伍舉例: ①配腎俞、關元治療陽痿、陰中痛。 ②配犢鼻、足三里治療膝關節痛。 刺灸方法: 直刺1-1.5寸;可灸。 本來流汗是一種非常健康的事,但是,有些人只要熱一點就流汗,沒有活動也無緣無故地出汗,這種癥狀稱為「多汗證」。多汗證的原因有水分攝取過多,或生病等等。還有因排尿功能不正常,在尿很難排出的情況下,體內的水分只有藉助從汗腺出來的方法,而流出不必要的水分。若是一般的多汗證,只要汗腺與中樞神經沒有異常,指壓陰谷穴就能完全治癒。 汗受腎經與膀胱經支配。所以,除了按壓陰谷穴,還要按揉腎俞穴。陰谷穴能夠緩和衝擊肉體性、精神性的變化,更是有助於病後恢復的穴位,腎俞穴則是對因泌尿系統等不正常所引起的疾病具有很好治療效果的穴道。你只要一面緩緩吐氣,左右同時用力按壓這兩個穴位6秒鐘,至發痛的程度為止,每天重複30次。堅持一段時間,多汗證就可治癒。

多汗先瀉合谷,次補復溜,少汗先補合谷,次瀉復溜。

穴 名:神門(手少陰心經、原穴)   取穴方法:掌側腕橫紋尺側上方凹陷處。   主 治:多汗症。   手 法:直按斜頂向內關1—2分鐘。

頁中醫書籍中醫著作《醫學入門》

《醫學入門》 > 外集·卷四 雜病 內傷類 汗

自汗侵侵屬氣虛,

汗者,元陽真液。因飲食驚恐,房勞行動出汗者,曰多汗。不問昏醒朝夕,侵侵出汗者,曰自汗,乃陽氣不足衛護。發熱者,補中益氣湯加麻黃根、浮小麥,但升、柴俱宜蜜水炒過,以殺其升發之性,又欲其引參、 至肌表,故不可缺也。發厥者,古 附湯、順元散。間有氣血俱虛者,黃 建中湯。

亦有痰濕外邪初;

痰證自汗,頭眩嘔逆,宜川芎、白朮、陳皮、甘草水煎服。多汗身軟者,濕也。

心主熱,脾主濕,濕熱相搏,如地之濕,蒸氣為雲,霧為雨,各臟皆令有汗,獨心與脾胃為濕熱主耳,宜調衛湯、玉屏風散;火炎上蒸,胃濕作汗者,涼膈散。胃熱者,二甘湯。是知自汗亦有實者,故外感初證,亦多自汗。風證,桂枝湯加附子;寒證,古桂附湯;暑證,五苓散;風濕相搏,防己黃 湯。凡自汗久用參、 、附子不效,宜養心血。或汗干仍熱者,必外感風,宜參蘇飲,病止住服。是反治也。

盜汗全是陰分弱,腎火脾濕心勞劬。

睡著出汗,醒則漸收,蓋睡則胃氣行於里而表虛,醒則氣散於表而汗止。心火炎盛,以致肺失衛護者,當歸六黃湯;陰虛火動者,四物湯加知、柏,兼氣虛者,加參、 、白朮;腎火動甚者,正氣湯;脾濕者,四制白朮散;肝熱者,用防風、龍膽草等分為末,米飲調服;心虛者,用人蔘、當歸各二錢半,先用豬心血煮湯澄清,以汁煎藥服;思慮過度,以致心孔獨有汗出者,用艾湯調下茯苓末一錢,或青桑第二番葉帶露采,陰乾,火焙為末,米飲調服,或古芷莎散。通用黃 六一湯加浮小麥、牡蠣、麻黃根。外用五倍子、白礬為末,津液調,封臍中,一宿即止。或用牡蠣、麥面、麻黃根、 本、糯米、防風、白芷等分為末,周身撲之。

⑨治自汗:防風、黃芪各一兩,白朮二兩。每服三錢,水一鍾半,姜三片煎服。(《丹溪心法》玉屏風散)

⑩治盜汗:防風五錢,川芎二錢半,人蔘一錢二分半。為細末,每服二錢,臨卧米飲調下。(《世醫得效方》防風散)


推薦閱讀:

警惕夜間盜汗,你可能陰虛了 | 出汗背後(下)
全文 ▏絕經期潮熱與盜汗:現狀如何?
出汗:自汗、盜汗、站汗、頭汗是怎麼回事?
盜汗民間方+中醫診斷+八法+處方遣葯......

TAG:盜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