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道德經第十九章?
王弼通行本第十九章是經過「惡意」篡改的一章,根據楚竹書《老子》殘本的第十九章我將經過篡改的內容進行了訂正。下面是我的通釋,請注意我對此的「考辨」。
[原文]
絕知棄辯,民利百倍①;絕偽棄詐,民復孝慈②;絕巧棄利,盜賊無有③:此三者以為文不足④,故令有所屬⑤:見素抱樸⑥,少私寡慾⑦,絕學無憂⑧。
[通釋]
棄絕玩弄心機摒棄巧言辯解,百姓會獲得百倍的好處;棄絕弄虛作假摒棄誆騙欺詐,百姓會歸向孝順和慈愛;棄絕投機取巧摒棄謀取利益,盜賊就不會出現:用這三條作表面文章還不夠,應該讓百姓有遵循的標準:看見樸素就會持守淳厚,少了私利就會淡泊慾望,摒棄效仿的攀比就會沒有憂愁。
[注釋]
①絕知棄辯,民利百倍:杜絕用智摒棄巧辯,百姓會獲得百倍的好處。通行本此句為「絕聖棄智,民利百倍」,與老子一貫思想矛盾,據郭店簡本改。絕,杜絕,棄除。知,同「智」,智謀,用作動詞,用智慧,猶俗語「動心眼」。郭店簡本「知」為「智」,為使本書體例保持一致,一律用「知」。棄,拋棄,摒棄。辯,詭辯,巧辯。
②絕偽棄詐,民復孝慈:杜絕虛偽摒棄奸詐,百姓會歸向孝順和慈愛。通行本此句為「絕仁棄義,民復孝慈」,與老子一貫思想矛盾,據郭店簡本改。偽,虛偽。詐,奸詐,欺詐。復,回歸,歸向。孝慈,兒女孝順父母,父母庇護子女。子女愛父母叫孝,父母愛子女叫慈(參見前章注釋②)。
③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杜絕機巧摒棄財利,盜賊就不會出現。巧,技巧,機巧。利,貴重的財物。
④此三者以為文不足:這三條用來作表面文章還不夠。此,指上文的三個「絕~棄~」。文,文采,表面的裝飾。
⑤故令有所屬:應該讓百姓有遵循的參照。故令,應該讓……,要讓……。《說文》:「故,使為之也。」 「令」後省略了賓語。有所,有……操作的原則,有……遵循的模式,有……參照的標準。屬,音zhǔ,遵循,依循。
⑥見素抱樸:看見樸素就會持守淳厚。見,音jiàn,看見。素,本義為白色,質樸純真。抱,持守。朴,未經過加工的原木,比喻純樸淳厚的民風(參見十五章注釋⑦)。
⑦少私寡慾:少了私利就會淡泊慾望。私,私利。欲,慾望,貪慾。寡,用作動詞,使……淡漠,使……少。 ⑧絕學無憂:摒棄效仿的攀比就會沒有憂愁。本句王弼本為第二十章的第一句,與該章下文沒有任何聯繫,按文義移入本章。學,音xiào,教,效仿。《尚書大傳》:學,效也。近而愈明者學也。
[意義歸納]
本章先破後立,從反面提出三個絕棄主張,又從正面提出因循的原則。
[考辨]
本章王弼本為:「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絕知棄辯」,王弼通行本作「絕聖棄智」;「絕偽棄詐」,通行本作「絕仁棄義」,據郭店簡本予以改正。並據文意將「絕學無憂」挪至本章。
陳鼓應在他的《老子今注今譯》(2009年版)中說:「老子以『聖』喻最高人格修養境界,而通行本『絕聖』之詞則與全書積極肯定『聖』之通例不合。『絕聖棄智』見於莊子後學《胠篋》《在宥》篇,傳抄者據以妄改所致。」「《老子》八章主張人與人交往要尚仁(『與善仁』),可見老子並無棄絕(仁)義之說。郭店簡本出土,始知為人妄改。《莊子·胠篋》有『攘棄仁義』之說,由此可窺見原本『絕偽棄詐』被臆改為『絕仁棄義』,可能受莊子後學激烈派思想影響所致。」通讀《道德經》王弼通行版時感覺這兩處明顯與《道德經》全篇相悖,互相衝突,不合邏輯,贊同陳鼓應對此的處理。 用「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篡改「絕知棄辯」「絕偽棄詐」,不但荒謬,而且惡毒;不但違背了老子的本意,還把老子變成倡導不仁不義的惡人。可以斷言,用「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取代「絕知棄辯,民利百倍;絕偽棄詐,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是惡意的篡改。
「絕學無憂」諸本均列為二十章的首句,結果使得這句話在二十章沒有著落,此乃後人初分章時形成的錯誤,帛書甲、乙本均不分章;然而郭店簡本已經把「絕學無憂」抄沒了。「絕學」與「見素」「少私」同類,且它與本章「此三者」緊密相連。「絕知棄辯」需要「絕學」,「絕學」就會「無憂」;要「絕偽棄詐」,就必須提倡「見素抱樸」;做到了「絕巧棄利」,就會促使人「少私寡慾」。 「絕學無憂」中的「學」究竟是什麼含義?「學」的本義就是效仿,《尚書大傳》:學,效也。近而愈明者學也。由此可見,老子強調的「絕學」是棄絕攀比效仿。
[解讀與點評]
本章的三個「絕」與「棄」為互文形式,兩個字意思一致。 「絕知棄辯,民利百倍;絕偽棄詐,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是老子對統治者的告誡。 「絕知棄辯,民利百倍」指向明確,針對性強。
為什麼要「絕知」?為了百姓的利益。因為「以知治國」是「國之賊」,不「以知治國」才是「國之福」(第六十五章)。
為什麼要「棄辯」?因為辯就是「詭辯」,「狡辯」,就是強詞奪理。「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第八十一章)。明明在愚弄、玩弄百姓,還要強詞奪理,冠冕堂皇地找出各種借口。不跟百姓「玩兒花花心眼」,不去算計百姓,盤剝百姓;不用花言巧語唬弄百姓,百姓才得以休養生息,才會「我無事而民自富」(第五十七章)。要明確,老子的「棄知」是摒棄玩心眼,摒棄算計百姓,並不摒棄「明智」。
「絕偽去詐,民復孝慈」態度鮮明,目的明確。為什麼要「絕偽棄詐」?因為「偽」是假象,「詐」是欺騙,「偽」與「詐」是邪惡的東西,是「大道廢」的根源,敗壞了官風與民風,淆亂了人際關係。「偽」與「詐」帶來的是世風不穀。「絕偽棄詐」才會「我無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孝慈」是人類最原始的本能,是最樸素的品質,不孝不慈的產生正是源於「偽」「詐」。「復」是恢復,是道德的回歸。 「絕巧棄利」導民向朴,是「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策略(第八十章)。
為什麼要「絕巧棄利」?因為巧、利是吸引人的東西,是來自外界的誘惑,是「難得之貨」(第三章)。「人多技巧,奇物滋起」(第五十七章),「難得之貨」與「奇物」淆亂了人心,污染了官風和民風。「絕巧棄利」才能達到「使民不為盜」(第三章),達到清靜無為。
從老子提出的「三絕三棄」中,我們可以看出老子之時的社會狀態。
冠冕堂皇地用這三條作表面文章還不夠,應該確立讓百姓能遵循的標準:弘揚樸素百姓就會走向淳厚,不鼓勵私利百姓就會淡泊慾望,杜絕有奢望的效仿攀比百姓就會沒有憂愁。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就是「只是把這三條放在口頭上談還不行」,應該怎麼辦呢?要讓人們有所遵循。三者指「絕知棄辯」「絕偽棄詐」「絕巧棄利」。 三個「絕~棄~」只是「破」,還要有所「立」,「故令有所屬」,應該讓人有所依循。屬,音zhǔ,連接,引申為跟隨,追隨,依循。棄絕了智辯、偽詐、巧利,還要用「朴」填補空白:見素就會抱朴,進而達到少私就會寡慾,絕學就會無憂的境界。 素,沒有染色的絲。朴,未經雕琢的木。見素抱樸——看見素淡就會懷想質樸;少私寡慾——少了私利就會消除慾望;絕學無憂——棄絕效仿的攀比就會遠離憂慮。
其實,「絕學無憂」與「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正是老子提出的三條參照標準。從語言結構和邏輯思維角度看,「見素」是「抱朴」的前提,「少私」是「寡慾」的前提,「絕學」是「無憂」的前提,在老子看來,只要「見素」「少私」「絕學」,就會「抱朴」「寡慾」「無憂」;而且只有「見素」「少私」「絕學」,才會「抱朴」「寡慾」「無憂」。它們的前後件之間是充要條件關係。「無憂」又總述「見素」「少私」「絕學」「抱朴」「寡慾」五事,就是說,「見素」「少私」「絕學」「抱朴」「寡慾」後,自然就會「無憂」。
需要指出的是,老子提出「絕學無憂」似乎思想與行為不統一,好像老子雖然自己有廣博的學識,但他卻主張別人、主張百姓放棄效仿。根據「見素抱樸」「少私寡慾」來看,老子並不是主張放棄必要的學問,放棄必要知識的學習,而是放棄對身外之物的利益追求,放棄對獲取利益的效仿和攀比。絕的是玩心眼和巧言狡辯,是虛偽和姦詐,是投機取巧和貪財好利。
本章有成語「絕知棄辯」「絕偽棄詐」「絕巧棄利」「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和「絕學無憂」。
推薦閱讀:
※不信者亦可信之——摘自趙妙果老師講解道德經之學用者感悟
※《道德經智慧與應用》第十七集 體悟空無的奧妙
※《道德經》全文及釋義(第十七章)
※無名萬物之始|楊鵬講道德經第一章第四節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 天性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