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語堂編藏】李文炳、王勝軍:在全面理解《周易》後再各取所需
06-11
【自語堂編藏】李文炳、王勝軍:在全面理解《周易》後再各取所需
推薦閱讀:
在全面理解《周易》後再各取所需李文炳、王勝軍
據史書記載,文王被囚**里「演易」,「演」即摹仿、反覆驗證的意思,也就是說他在優患之中「作《易》者,其有憂患乎」(繫辭下),他從前代《連山》、《歸藏》以及當時民間其他《易》書基礎上編輯編輯成書的,如果從編輯史上看,文王也是中國最早的一位編輯家。現在就我們學《易經》的體會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周易》成書的過程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不論古今中外凡是正常的人,都有七情六慾。文王(姬昌)也是普通人,他也如此;他是古公檀父、王季的子孫中「德才兼備」的繼承人當了「西伯」、把歧山之下的小國治理的安居樂業,從《詩經.周頌》中就能了解文王施政的功績「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維大之命、於穆不己,於乎(嗚呼)不顯,文王之德純」(《詩經》)中有幾處歌頌他功績。他又是殷朝帝乙的女婿,也是殷帝辛(紂王)的姐夫(或妹夫)。紂王聽信崇侯虎(崇園)的讒言,把文王及其長子伯邑考囚在**里(今河南湯陰縣),其間長於被紂王殺死,他是人,能不悲不痛嗎?七年後文王被釋放,年己八十多歲(75——82歲)。在此歷史條件下,和「憂鬱攻其中」處境和環境中,他只能用卜筮框架的《易》把夏,商的歷史教訓,和自己的思想,在整理,收集,編排而寫進「演易」里,現在我們能明確看出,伏羲八卦(先天八卦)及其六十四卦是以陰陽為基礎排列的。而文王八卦(後天八卦)則是以地天人的關係排列的(其中也表現「流行」與「對待」關係(對立與反正關係),他死後,武王(姬發)滅了殷朝,建立了周朝(西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當了宰相,武王死後立年幼的姬頌為成王,周公既是宰相又是成王的叔父而攝政。周公的其他兄弟管叔、蔡叔又聯合殷朝的王子王孫及遺臣,反叛周公,在這種形勢下,周公引退後,他也是在憂患之中修訂了文王演的《易》,而成《周易》。(今人稱《周易古經》卦、爻辟兩部分)。 經過五百年後,到春秋時代,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一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年),他天姿聰明,又勤奮好學,看了很多書,請教很多人,學《易》作《易傳》,請教過老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他政治思想;哲學思想是繼承文武周公的仁道,在給三千弟子講「六藝」(詩、書,易、禮、樂、射),講課是自己說是「述兩不作,信而好古,且比與老彭。」(《論語》)他的意思:只講課,不著書,又愛談古書,比如老於與彭祖那樣。我們決不能說;他講課,沒講義講稿,而信口開河。孔子為了實行他的政治主張,儒家思想一仁道(王道)周遊列國,而列國之君都認為「王道遷闊而莫為」(《弔古戰場文》)到處碰壁,更有甚者,在陳蔡之地幾乎被餓死,在匡地當地人誤認為孔子是貪官陽虎(他倆長像相似〕好險沒被殺,他們帥生們走了一大圈,失望後他說「已矣夫,道之不廳吾知矣!」 (《論語》)老了回到自己家鄉魯國,不但「述」而里也「作」了。「寓褒貶,別善惡」他著了魯史《春秋》,給《周易》作了《傳》「十翼」成為《易傳》。自此人們把文王演的《易》、周公修訂的《易》、加上孔子傳的《易》合而為一,才成為今天我門稱的《周易》(《易經》)。在這兒我們還應向秦朝宰相李斯「致謝」,在「焚書坑儒」前。他向專橫行霸道又不學無術的秦始皇上摺奏時說「周易為卜筮之書,可不焚」,這皇上批個「可」字而保留下來的。《周易》就其占的角度司「以卜筮,就其內容義理與象數結合,也即象、數、理、占相結合。「《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繫辭上》)我認為主要的還是「仁者見之謂之仁」的「施仁」之書。因此,漢武帝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周易》列為「經書」的首部;清乾隆責成以紀曉嵐(紀昀)為首的學者編纂的《四庫全書》中,「經、史、子、集」,《經》中的第一部也是《周易》,成為「群經之首」。教誨人們從自己做起,「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論語》),也就是教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經典的書(《大學》)。 二、全面學習理解《周易》 首先這是一部奇妙又難讀的書,郭沫若先生稱它是「神秘的殿堂」,馮友蘭說此書是「宇宙代數公式」,我認為首先就應認真地、扎紮實實地從頭到尾,一字字、一句句、一章章地通讀;能基本從歷史條件與成書過程,作者思想全面理解此書。 其次,要把書中的一些術語,涵義,比如「九」、「六」,「吉、凶、吝、悔」等弄通弄懂,再大的方面把「經」與『叫專」、「卦」與「爻」關係弄明白,當然有的卦,與爻辭有聯繫也有的沒聯繫;加上一些生僻歧義費解的字句,從古至今解釋、注釋《周易》的書不下兒千種,而專題論文,不可勝收,我們不應被這些而「困於石;」,無所是從,應在全面理解的基礎上,有自己的見解。 再次,閱讀《周易》要有分有合;把「經」「傳」結合加以思考,也要分開研究其特點。對「傳」本身也應進行合與分研究,我想孔子作「傳」決不是自己的「杜撰」而是在繼承先人與當時的「易」書乃至民間一些資料基礎上編寫的,更重要的是他把周文王。武王,周公的「仁道」寫進了文言與繫辭中,把卜筮方法,「大衍之數」象數,矛盾的縱橫對立,天地人的關係,也寫入「傳」中,不然今天我們讀《周易》恐怕更摸不到門,也難入室,就但從《周易》派生、引申出一些算命,批八字、相面,看風水之類的書。:在《四庫全書》中被收入幹部5O種術數第七類),也可從《周易》找到依據(當然還有民族的民間卜筮書;或口傳的卜筮)。 《周易》既然又有「象」、「數」、「理」、「占」相結合的特點,學會《周易》當然就會用「大街之數」裝卦,用「序卦」「雜卦」定性,用「說卦」「雜卦」看家;用卦爻辭,「象」推理、判斷,「吉、凶、吝,悔」或「有咎,無咎」……至於靈不靈,那是另外一回事。學會《周易》後再閱讀「數術」書,從象數角度就很容易明白數術與《周易》的關係,就能算卦,如學會了而個會算卦,那就未完全理解《周易》的義理和象數。當然,我們不能也決不會把社會一些所謂的《卜筮正宗》《梅花易數》《六壬示斯》《崎門遁甲》《麻衣神相》《淵海子平》《三命通會》《陽宅大全》當成《周易》。那樣就會褻瀆這「群經之首」的《周易》;也會給一些搞迷信的江湖術士做騙錢的幌子。 最後,我「反其本」』要說的,仍以「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悅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如,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周易繫辭上》)孔於認為能全面理解《周易》的人太少。最近在《周易研究》19.97年3期,看了中國周易學會主席,山東大學教授劉大鈞在第三屆大陸、台灣兩岸《易》學研討會(1997年7月19日)的「開幕詞。」中一段話。講的即全面又辯證,他說:「西漢後半葉,象數易學異軍突起,一舉成為兩漢易學的主流,目此象數學學派誕生。」我理解實際也是如此,象數易學中含卜筮,也即從《周易》的象數中發展了卜筮。他又講:「入魏,作為對兩漢象數學一種反動,王迅的義理學派出現,義理學派誕生、」即「對嶺又相互吸收,相互滲透,相互融合」正是「同歸而殊途」走到一起來了。由片面走向全面的發展道路。而且在不斷地對杜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方面理論闡述與客觀實踐有了新貢獻。 三、怎樣各取所需 「《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周易繫辭上》)漢董仲舒在他的《春秋繁露》一書,很多處寫從《周易》看「天地人之間關係」,老子在他的《道德經》中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講無生天地,天地又生了人及萬物。當代的哲學家馮友蘭先生講的「易經是宇宙代數公式。」可以把宇宙一切事物「代入」這個「公式」。加以解釋與論述。在清代以前由於中國歷史條件,生產力不發展,《周易》的專著與論文應相應的受到一定局限。然而當今世界各國經濟文化在互相交流、相互影響,各發展國家中都有研究《周易》的人,多的甚至一、二十萬,據我們掌握的資料看,非洲馬利共和國也有學習與研究《周易》的學者,不過由於歷史的原因人數時多時少,專著與論文也有增有減,加上一些其它的「干擾」從形式表面上看,忽高忽低,即所謂的「熱」與「冷」。我們認為作為研究古籍《周易》,「古為今用,批判繼承」,不應受「冷、熱」的影響。劉大鈞教授在第三屆海峽兩岸《易》研會的「閉幕詞」所說的「大易文化」主題下總結的六個問題,也不外乎是全面地認識與理解《周易》,研究《周易》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的兩個文明做出貢獻。 撰寫此文的目的就在此,也就從「啟、承、轉、合」到扣題。從「編輯學」「編輯史」看,周文王不但是政治家,儒學創始人,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編輯家。這個認識是在全面理解《周易》後成為我的「各取所需。」以上是我們的粗淺看法,只供《易》友們參考。推薦閱讀:
※《周易》釋名:周易二字玄機大揭秘
※周易專家讓你徹底弄懂流年運勢的5個問題和4個化解方法
※讓周易命理風水走出玄學的誤區
※一德:周易預測(奇門遁甲)婚姻——婚姻不和諧,將如何收場?
※《三命通會》各卷細目| 萬民英|算命| 周易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