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及佛教向人類究竟昭示什麼

  血肉豐滿大道之成  ——《佛經妙語妙文寶典》序言  一、千年獅吼  三千年前,釋迦牟尼王子於某夜驚見諸美女睡態醜陋,形相顛倒,一念之間厭棄了宮廷的豪麗生活。他離家出走,不顧而去,看透了物質的虛偽與墮落。  這位勇敢的智者發下偉大的誓願——不獲佛果絕不回頭,於荒野道場菩提樹下寂坐七年,修持酷烈的精神之苦行,不斷上升,愈趨純潔,終於獲得了人類的大智慧大神通大圓滿——無上的正 等正覺,功成佛陀。  ——他這樣轉動法輪——  洞察萬品,如幻如夢,所以徹底穿越了有限,從表象進入深處,具有深刻完美的知識與現世真實的解脫。  ——他這樣轉動法輪——  痛愛生命,渴仰永恆,所以醒識人生種種無常與煩惱,所以他發大悲心,做猛獅吼,誓度眾生出此愁苦之大海。  ——他這樣轉動法輪——  他在世的日子,創造了超越物質的神跡,宣講了博大精深的佛法,他向難以數計的苦難眾生垂下了接引的巨手。  ……  三千年來佛陀和他的弟子們所創造的輝煌的佛教文化強有力地深入了東方各民族的哲學、文學、心理、倫理、政治、建築、音樂、藝術等等幾乎所有領域,深刻地影響著歷史及今天無可數計 的信徒和人民。這是一個無可辯駁而且不容半點忽視的事實。  那麼,佛陀及佛教究竟向人類昭示什麼?  二、還我真佛  (一)大殿入口  理解佛教精義,當然應從其載體——佛經下手。  用「浩如煙海」來形容佛典之巨,是毫不誇張的。而佛經的沒有句讀、豎行印刷的繁體字書寫形式,更令一般現代讀者難以卒讀。  如何解決佛經的閱讀障礙,正成為一個新的課題。  這一課題對於本書編者來說尤為峻切。  他們認為——  ①。現代與後現代工業文明,已經並且繼續在否定人性、摧殘精神、毀滅信仰的方向上發展。  ②。眾多的思想家、科學家、學者、商人、名星等等只是掌握了一點零碎的知識、技巧和財富,他們在彌合人類精神巨大創傷這一浩大的工程面前,無足輕重。  ③。佛經創造年代距今已有數千年,又歷種種曲解敷演,已不恰當地被一般現代人誤解為愚昧迷信、消極厭世的代稱。  ④。佛陀自性自身為萬世之尊,實是大覺悟相、大生命相、大自在相,「還我真佛」,此一呼聲,痛徹肺腑。  ⑤。編選此書,從上千卷佛經擷取精華——「妙語妙文」,去繁就簡,條  目清晰,使讀者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接觸到最大限度的良好信息,或消閑怡情,或體證感悟,或強心壯骨,上中下人各有所得。  至此,我們編選此書的宗旨也就顯而易見了:找到一個進入佛教大殿的適當入口,使每個行者不走彎路,不迷邪法,不生狂想,直接與佛的精神相遇。  (二)本書導讀  《佛經妙語妙文寶典》,按諸經文論說演述重點之不同,從內容上劃分為十類:1、心性;2、法相;3、生滅;4、慧覺;5、慈悲;6、禪定;7、修持;8、業力;9、方便;10、涅盤。這種分 類形式將便於讀者掌握經文主旨方向,匯總查尋,誦讀理解。  下面,我們對各大分類做以概說。  1、心性  所謂佛心佛性,就是指佛教認識到的人類理想的精神與人格,一般說來,它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①。獨立不羈,自由無染  我如主宰者,如國之主,有自在故。又如輔宰,能割斷故。有自在力及割斷力,義同我故。  ——《百法明門論》  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已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妙法蓮華經文句》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知一切法真實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  ——《華嚴經》  ②。超越生滅,不住色相  無邊際故,無始終故,非色故,非作故,常住故,不生滅故,一切眾生悉平等故,一切性同一性故,是名無增減。  ——《大般涅般經》  心性清凈無有相,不在內外非中間,不生不滅常寂然,非垢、非凈、非明暗,非定、非亂、非緣慮,非動、非住、非去來,非生、非死、非涅盤,非斷、非常、非縛解,非如來藏、非凡聖, 不了名凡、了即聖。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金剛經》  ③。廣大深厚,無執無礙  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壇經》  菩薩種性甚深廣大,與法界虛空等。  ——《大經》  迷則人隨於法,法法萬差而人不同。  悟則法隨於人,人人一致而融萬境。  ——《荅順宗心要法門》  ④。不可思議,萬法樞要  善男子,佛性不可思議,佛法僧寶亦不可思議。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而不能知,是亦不可思議。  ——《大般涅盤經》  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猶如良田,能長眾生自凈法故。菩提心者,猶如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猶如凈水,能洗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猶如 大風,普於世間無所礙故。菩提心者,猶如盛火,能燒一切諸見薪故。  ——《華嚴經》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壇經》  關於佛心佛性,大勇居士見地明徹,所言所論,正可深入闡發其中奧妙義蘊:  萬法萬相,是六根所為,六根有生有滅,法相遂亦有生滅。此心,無生無滅,不有不無,而生滅萬法,有無萬相,名為空王。  此心,遍歷所有,不執所有,空諸所有,總持內外十方世界,無染無著,自在無礙,名為心王。照見六根痴嗔醜態,截斷眾流,正心王之功。  若不聞佛法,不知有染無染,但隨緣而行,如舟順水沉浮,名為無明。若為途中學人,知染懼染,便是染著。一時悟了,便知從來無染,一時俱凈。這個染不了的,是你自家不動明王。  2、法相  「法相」部分,是佛教對於物質形態、物質現象及物質行動的認識集合。其主要觀點如下:  ①。萬法唯心——在物質和意識關係中,強調意識的獨立性與決定性作用。  般若猶如大地,出生萬物。  ——《大品經》  一切諸法,從意生形。  ——維摩詰語  乾坤倒覆,無謂不靜;洪流滔天,無謂其動。  ——《物不遷論》  能以一手覆大千世界。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②。大道的本質是非物質性的,也非意識性的,它不可言說,不應起念,不應分別。  聲聞之人,但見於空,不見不空;菩薩之人,非但見空,亦見不空。  ——《大經》  取要言之,若欲遣邪歸正,當觀諸法實相,善修止觀,無邪不破。故《釋論》云:「除諸法實相,其餘一切皆是魔事。」如偈中說:  若分別憶想,即是魔羅網;  不動不分別,是則為法印。  ——《童蒙止觀》  凡夫著有,二乘著無,菩薩之法,不有不無。  ——《涅盤經》  ③。物質(包括我們的身體)是生滅無常的,執著其中,便墮入災難與邪道;反之,若無所執著,則福德增益。  諸比丘眾,一切色法,無論過未現者,無論內外,精細優劣,遠者近者,應以正見正思,作如是觀:色法非我所有,我非此法,此法無我。  ——佛陀語  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想,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金剛經》  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凈名經》  ④。一個覺悟者,既不應執著於物質得失,也不應執著於理論方法——超越這兩種桎梏,便獲得力量和解脫。  非不見真如,而能了諸行,皆如幻事等,雖有而非真。  ——《成唯識論》  偏修理則滯寂,偏修智則無悲,偏修悲則染習便增,但發願則有為情起,故菩薩以法融通,不去不取。  ——《華嚴經》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合,何況非法!  ——《金剛經》  3、生滅  「生滅」部分,集中了佛教對於生命和死亡的看法,這些看法大體可分為如下幾類:  ①。認為人生充滿種種苦難與不幸,這些折磨與生俱來,無時不有,無處不在。  諸賢,云何苦聖諦,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陰苦。  ——《分別聖諦經》  在這世上,人生無歸屬,不可知,煩惱而短促,充滿痛苦。  沒有辦法能使生者免於死;到了老年,便是死亡,這是眾生的規律。  正如成熟的果子面臨掉落的危險,出生的人始終面臨死亡的危險。  正如陶工製作的陶器,最終總要破碎,人生也是如此。  ——《經集》  ②。生死雖然重大,但為正法,勇於捨命布施,無私慾,無畏懼。  菩薩捨身,非是無記,惟得福德,是煩惱身滅故,得清凈身。譬如垢衣,以灰汁浣濯,垢滅衣在。若得圓旨,明斷皎然。  ——《文殊問經》  如來無量劫來,捨身命時,為攝持正法。正法無有邊際,即無窮之因,得無窮之果。果即三身也。乃至西天此土,菩薩高僧,自古及今,遺身不少,皆遵釋迦之正典,盡效藥王之遺風。  ——《般若論》  ③。超越人生的悲劇,追求一種強大的內在生命與外在生命的統一。  汝等比丘,常當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復語。時將欲過,我欲滅度,是我最後之所教誨。  ——《佛遺教經》  覺能舍三惡,以葯消眾毒,健夫度生死,如蛇脫故皮。  ——《法句經》  ④。理解往世、現世與來世,不執著生命的物質性存在,越過輪迴。  過去世等是虛妄,是生滅。  ——《智論》  一切眾生即寂滅相,不復更滅。  ——《凈名經》  大幻莫若於有身,故滅身以歸無;勞勤莫先於有智,故絕智以淪虛。  ——肇公語  他沒有偏執,剷除了邪惡之根,這樣的比丘拋棄此岸和彼岸,猶如蛇蛻去衰老的皮。  他沒有那些導致重返這世的恐懼,這樣的比丘拋棄此岸和彼岸,猶如蛇蛻去衰老的皮。  他沒有那些導致執著生存的慾念,這樣的比丘拋棄此岸和彼岸,猶如蛇蛻去衰老的皮。  他已排除五蓋,沒有煩惱,沒有疑慮,沒有痛苦,這樣的比丘拋棄此岸和彼岸,猶如蛇蛻去衰老的皮。  ——《經集》  4、慧覺  「慧覺」部分,講的是佛教對於人生、社會和世界的清醒認識,所謂大智慧、大覺悟。基本包括以下幾個主要觀點:  ①。對於萬事萬物應當有正確、深刻、明達的看法,應當清除種種疑惑,無知和斷見。  不可以所習為重,所希為輕,惑於外類,失於中情。  ——《理惑論》  聖心無所知,無所不知。  ——《思益梵天所問經》  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嗔愛慢,諂曲嫉妒,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見。  ——《圓覺經》  ②。正心正念、正身正法,一個獲得大智慧、大覺悟的人,毫不執著、不追求、不陷入任何物質性的存在。  止滅愛,觀滅痴;痴愛滅,得道之證。  ——《陰持入經注》  入諸無相定,見諸法寂靜,常入平等故,敬禮無所觀。  ——《准入佛境界經》  若菩薩於內於外不見藏住,不見熏習,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若能如是知者,是名善巧菩薩。如來齊此建立一切心意識秘密善巧。  ——《解深密經》  ③。即使是對於「智慧」和「覺悟」本身,也不應貪戀,不應執著,而應當進入一種「無我」的高超境界。  若向外求,則走殺汝。若住於五蘊內求,則縛殺汝。是故禪者非內非外,非有非無,非實非虛。  ——黃龍慧南語  五道無安,唯無為快。  ——《泥洹經》  以無心意而現行。  ——《寶積經》  道不屬知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豈可強向非也。  ——《古尊宿語錄》  ④。智慧心、覺悟心實際上就是平常心、平直心。一個覺悟者,他的生活與行為,應當是健康的、圓融的、統攝的。  菩薩處計常之中,而演非常之教。  ——《成具光明定意經》  菩薩知一切精進,皆是虛妄;而常成就不退,是名真實精進。  ——《大論》  佛告阿難,一切眾生若起我見如須彌山,我所不懼。何以故?此人雖未即得出離,常不壞因果,不失果報故。若起空見如芥子,我即不許。何以故?此見者破表因果,多墮惡道,未來生處, 必背我化。  ——《無上依經》  諸佛菩薩,觀一切諸法,無非是菩提。  ——《大集經》  另外,關於「頓悟」與「漸悟」、「自悟」和「他悟」等問題,此章中亦有文錄,限於篇幅,不另作解釋。  5、慈悲  由於覺悟和先知,產生了救護眾生、振拔眾生的願望與行動——慈悲。本章主要觀點如下:  ①。慈悲是心性深厚、自力飽滿的自然流露,是人生深沉痛苦的潔凈與升華,其精神要旨即是奉獻和犧牲。  一切眾生,皆是我子,我即是父。汝等累劫眾苦所燒,我皆濟拔令出三界。  ——《法華經》  日照於晝,月照子夜,甲兵照軍,禪照道人,佛出天下,照一切冥。  ——《法句經》  舍離大慈而觀無生,是為魔業;厭離有為功德,是為魔業。  ——《大集經》  ②。佛教內部各派對是否應執著於慈悲有不同的看法,如大乘佛教將度人彼岸作為己任,小乘佛教則將自度成佛作為宗旨。  今言發菩提心者,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者,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者,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  ——《凈土論》  何名為大悲?若專念佛相續不斷者,隨其命終定生安樂。若能展轉相勸行念佛者,當知此等悉名行大悲人也。  ——《大悲經》  大悲誓願,拔因果苦,若有我所,尚不自出,況拔他苦?若無我所,以慈悲心,自拔拔他。  ——《四念處》  ③。慈悲實質是一種純粹的悲天憫人的利他主義,其後果往往是度人者自殘自損,被度者得一定程度的放鬆解脫。  複次,菩薩為法因緣,剜身為燈,疊纏皮肉,酥油灌之,燒以為炷。菩薩爾時受是大苦,自呵其心而作是言:如是苦者,於地獄苦百千萬未是一分,汝於無量百千劫中受大苦惱都無利益,汝 若不能受是輕苦,云何而能於地獄中救苦眾生?  ——《大般涅盤經》  願我已作現作當作所有善根,令我未來於一切世界一切眾生中受廣大身,以是身肉充足一切飢苦眾生,乃至若有一小眾生未得飽足,願不捨命,所割身肉,亦無有盡。以此善根,願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證大涅盤。願諸眾生食我肉者,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獲平等智,具諸佛法,廣作佛事,乃至入於無餘涅盤。  ——《華嚴經》  ④。慈悲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布施救助,也是精神上的啟蒙導化,其手段應當是多樣化的,其性質應當是超功利性的。  諸佛出世,有四種法度眾生。何等為四?一者口說十二部經,即是法施度眾生;二者諸佛如來有無量光明相好,一切眾生但能繫心觀察,無不獲益,是即身業度眾生;三者有無量德用神通力 ,種種變化,即是神通力度眾生;四者諸佛如來有無量名號,若總若別,其有眾生繫心稱念,莫不除障獲益,皆生佛前,即是名號度眾生。  ——《大集月藏經》  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 園林、一切所有!  ——《大方廣佛華嚴經》  6、禪定  「禪定」是佛教文化特有名詞。關於什麼是禪義禪境,什麼是定義定境?歷來爭論不休,公案頗多。現將其經典理論簡要列舉如下:  ①。不著心,不著相,活潑超然,是禪義禪境。不起心,不動念,唯我獨尊,是定義定境。  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凈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菩薩戒經》云:我本性元自清凈。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凈。自修,自行,自成 佛道。  ——《壇經》  譬如石山,風不能動,健者如是,毀譽不傾。  ——《成實論》  通達本法心,  無法無非法。  悟了同未悟,  無心亦無法。  ——提多迦尊者語  ②。禪定境界貫穿悟者的整個生命過程,重在體驗和感受,不在口爭,不在研習,不在外求與內求。  行亦禪,坐亦禪,  語默動靜體安然。  ——《證道歌》  佛告須菩提,若菩薩行知行,坐地知坐,乃至服僧伽黎,視眴一心,出入禪定,當知是人名菩薩摩訶衍。  ——《大品經》  若復有人,不須禪定,身不證法,散心讀誦十二部經,卷卷側滿,十方世界皆誦通利,復大精進,恆河沙劫,講說是經,不如一念思惟入定。  ——《勝定經》  ③。將禪定狹義地理解或打坐修鍊,或獅吼棒喝,都是執著、有障、不圓滿的觀點。種種公案無非是為了還言者本來面目,若原不曾失,更何必還?  隍曰: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  策曰: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隍無對。  ——《壇經》  不動不禪,離生禪想。  ——《金剛三昧經》  若學諸三昧,是動非是禪;心隨境界生,云何名為定?  ——《法句經》  ④。禪定境界是超理性的、超邏輯的、超實驗的、超偶像崇拜的。在那一境界生活的人,他們健康、堅強、實在、有趣、生機盎然,頂天立地。  乃至證得金剛喻定,從此已後,雖數現行,不復熏習更令增長。  ——《佛地論》  參禪須是直心、直行、直言、直語,心言直,故始終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  若也會得,擔取缽盂拄杖,一任天下橫行。若也不會,更且面壁。  ——楊歧方會語  7、修持  修練身心,奉持正法,正是修持含義。本章所錄經文要旨如下:  ①。對於諸種慾望,如色慾、財欲、名欲等等,應有所警惕,醒識與控制,避免自我墮入執著放蕩的邪道。《四十二章經》對此論述頗多:  佛言,愛欲之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  佛言,財色於人,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也。  佛言,人隨情慾求於聲名,聲名顯著,身已故矣。貪世常名而不學道,枉功勞形。譬如燒香,雖人聞香,香之盡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後。  ②。制欲的關鍵在於制心。須知心為六根之王,必從此根本處下手,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佛言:善男子,一切眾生,皆有念心、慧心、發心、勤精進心、信心、定心,如是等法,雖念念滅,猶故相似,相續不斷,故名修道。乃至如燈,雖念念滅,而有光明,除破暗冥。念等諸法 ,亦復如是。如眾生食,雖念念滅,亦能令飢者而得飽滿。譬如上藥,雖念念不滅,亦能愈病。日月光明,雖念念不滅,亦能增長草木樹林。善男子,汝言念念滅,云何增長者,心不斷故, 名為增長。  ——《涅盤經》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斷陰。佛謂之日,若斷其陰,不如斷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  ——《四十二章經》  ③。懺悔、禮拜、供養、誦讀,書寫等都是修持的重要儀式和行為。佛教一般認為,通過這些途徑,可以消災凈罪,澄心修福,功德無量。  若人於一時,對十方佛前,代為一切眾生修行五悔,其功德若有形量者,三千大千世界著不盡。  ——《婆沙論》  若有晝夜六時,禮十方佛,誦大乘經,思第一義,甚深空法,於一彈指頃,除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劫生死之罪。  ——《普賢觀經》  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妙法蓮華經》  高聲念佛,魔軍退散。  ——《寶積經》  ④。修持是漸悟者得道證道行道的過程,隨著修持的深入進行,修持者的身心應當逐步上升,獲得安寧與神通。(《華嚴經·十地品》語言奧朴精鍊,氣勢恢宏博大,詳盡透徹地論述了上述 觀點,基本上全文錄入本書中,提請讀者注意。)  前之三地,斷三界中色煩惱;四五六地,斷三界中心煩惱;七八九地,斷三界中色習煩惱;第十地及佛地,斷三界中心習煩惱。  ——《仁王經》  依諸伏道,起事心盡,得顯化身;依法斷道,根本心盡,得顯應身;依勝拔道,根本心盡,得顯法身。  ——《金光明經》  除上述重要觀點外,還應注意到本章中亦錄有一些中國禪師視修持為小技的看法,如馬祖《指月錄》有言:「道不屬修,若言修得,修成還壞。」其意無非在於強調心性真朴為大道之本,在 此我們不再分析列舉。  8、業力  人生世間,無論追求有為、無為,都將建立他的因緣、事業,都將表現他的行為力量,或多或少,成大成小,或強或弱,都屬於「業力」範疇。本章主要觀點如下:  ①。對於困擾人生的種種複雜關係要推源溯本,找出其後究竟在作用的原始力量——慾望、無明與災難。  佛言:云何名緣起,初謂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起愁嘆苦憂惱, 是名為純大苦蘊集。如是名為緣起初義。  ——《緣起經》  福者,有苦,有盡,有煩勞,有往還。  ——《成具經》  ②。認識到諸業的實質與危害,智者應當端正自我的行為,儘可能多地摒除無常的煩惱,在這世上不執著為善,更不陷入作惡,在這世上全憑本心,乾淨、純粹、高尚地度過此生。  諸賢,云何正業,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集是集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盤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除身三妙行,諸餘身惡行, 遠離除斷,不行不作,不合不會,是名正業。  ——《分別聖諦經》  毫無執著,通過知識消除疑惑,進入永恆境界,我稱這樣的人為婆羅門。  克服善惡束縛,擺脫憂愁,滌除塵垢,純潔無瑕,我稱這樣的人為婆羅門。  像月亮一樣清澈、明凈、純潔無瑕,滅寂喜悅之情,我稱這樣的人為婆羅門。  ——《經集》  ③。業力種種,報應亦有種種,所謂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佛教許多經典都從諷諫規勸的角度出發,極力渲染了作惡者陷入地獄酷刑煎熬的可怕,也描述了為善持戒者由於念佛、持經、布施 等行為,獲得各種正果的情況。  或有地獄,取罪人舌,使牛耕之。或有地獄,取罪人心,夜叉食之。或有地獄,鑊湯盛沸,煮罪人身。或有地獄,赤燒銅柱,使罪人抱。或有地獄,使諸火燒,趁及罪人。或有地獄,一向寒 冰。或有地獄,無限糞尿。……  ——《地藏菩薩本願經》  一念受一身,善念生天上人中身,惡念受三惡道身。百念受百身,千念受千身。一日一夜種生死恨,後當受八億五千萬雜類之身,乃至百年之中,種後世身,體骨皮毛,遍大千剎土地間無空 處。  ——《凈度三昧經》  若人得聞此《法華經》,若自書,若使人書,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籌量,多少不得其邊。  ——《妙法蓮華經》  ④。以覺悟心超越執著,以大悲心超越罪垢,以不退心超越精進——對於業力的認識,由淺入深,由偏到全,由拙變通,某些經文提出了更加發人深省的看法。  貪慾即是道。  ——《無行經》  行於非道,通達佛道。  ——《凈名經》  佛智所顯,隨所施為,不失法界,即為佛事。經云:「有所施為,無非佛事。」  ——《華嚴經義海百門》  9、方便  佛教稱能夠解脫煩惱,達到佛教所說的「真如」境界的一切修行方法為方便。本章經文重要觀點如下:  ①。眾生得度的法門是不同的,應根據實際情況採取相應方法,不應單一、刻板。  眾生種種因緣,得度不同:有禪定得度者,有持戒說法得度者,有光明觸身得度者。譬如城有多門,入處各別,至處不異。  ——《大論》  菩薩速疾道有二:一方便道者,能為因緣;二般若道者,能至寂滅。  ——《楞伽山頂經》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 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妙法蓮華經》  ②。了達事物真實之相,隨緣行事,現出種種變化,皆不動於心,圓融統攝,心性練達,這就是「正方便」。  諸賢,云何正方便,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集是集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盤止息,或無奢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若有精進方便,一向精勤 求,有力趣向專著不舍,亦不衰退,正伏其心,是名正方便。  ——《分別聖諦經》  由法無礙故,了知一切法句。由義無礙故,通達一切義理。由辭無礙故,分別一切言辭。由辨無礙故,隨其所宜,自在辨說。  ——無性語  ③。某些經文認為,對於眾生因勢利導,令其誠信、發願、念佛、持經、供養等都是解脫煩惱簡捷有效的辦法。  佛法之中,信為能入。若無信者,雖在佛法,終無所獲。  ——《童蒙止觀》  佛國事大,獨行功德不能成就,要須願力。如牛雖力挽車,要須御者,能有所至。凈佛國土,由願引成,以願為故,福德增長,不失不壞,常見佛故。或造新修故,立像圖真,興建伽藍,庄 嚴福地。  ——《大莊嚴論》  若有眾生多於貪慾,常念觀音,即便得離,破根本無明。  ——《普門品》  ④。方便既然是尋求解脫的方法,它對於徹底覺悟證道者來說,自然有著一定的局限。某些經文提出了具有挑戰意義的看法:  若人求菩提,即無有菩提,是人遠菩提,猶如天與地。  ——《諸法無行經》  一切菩薩不起欲想、恚想、害想。菩薩為欲饒益有情,願生惡趣,隨意能住。  ——《異部宗輪論》  人有善,恆當掩之;有惡,宜令彰露。  ——《異出十二門經》  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  ——《壇經》  10、涅盤  涅盤,意為滅度。它是佛教描繪的一種最高境界,即超脫世間一切煩惱的絕對清凈的境界,是對生死諸苦及其根源的徹底斷滅。(後世也把僧人的逝世稱作涅盤。)本章主要觀點如下:  ①。某些經文認為,涅盤是出世間、超世間的徹底解脫,它完全超越了法相因果,不再與萬事萬物有任何關聯。  稱美涅盤,無有十相,名讚歎解脫。十相者,謂生、老、病、死、色、聲、香、味、觸、無常。遠離十相者,名大涅盤。  ——《大般涅盤經》  在一切世上,控制自己外部和內部的感官,洞悉這世和彼世,等待時間,這樣的人是自製者。  明察一切劫波和生死輪迴,滌除塵垢,沒有污點,純潔,滅寂再生,人們稱這樣的人為佛陀。  ——《經集》  ②。某些經文認為,眾生本自具有涅盤性,不必他求。須知自我清凈,自我欣然,自我圓融,就是真正的解脫。  性凈方便即涅盤。  ——《地論》  若求如來性,即是眾生性;求涅盤性,即是世間性。  ——《中論》  一切眾生,本來涅盤,無漏智性,本自具足。  ——《涅盤經》  一切眾生,即大涅盤,不可復滅也。  ——《維摩經》  生死即空,云何可舍?涅盤即空,云何可得?  ——《摩訶止觀》  ③。某些經文認為,涅盤境界是神秘的,那是不有不無、不生不滅、不染不凈、不靜不動、不可言說的無上正等真如之境。  有亦非涅盤,無亦非涅盤,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亦非涅盤,無得無至。無得者,非因果所得;無至者,無處不至。  ——《中論》  吾聞解脫之中,無有言說,亦是解脫之中,無有分別。  ——身子語  如執虛空風,如畫虛空中,說之已自難,何況以示人?  ——《華嚴經》  ④。多數經文,運用各種想像誇張手法,描敘讚歎了涅盤境界的高貴、寧靜與快樂。  眾生無上者佛是,法無上者涅盤是。  ——《大論》  〖導讀小結〗  我們對本書十大類經文的重點、難點進行了大輪廓的分析歸納,希望讀者從中獲得啟發,找到捷徑,較為迅速地進入佛教精神的大殿。  本書附錄一:「佛經比喻故事精選」,寓義深刻,語言清淺,在此不另解釋。本書附錄二:「佛經部分重要名詞淺釋」,按名詞第一個字的筆畫數分類,將為您的閱讀提供方便。  三、夢回唐朝  盛唐景象,國人千年暢想。其魅力不僅在於物質經濟上的極大繁榮,更在於人民精神的自信自由,強大奔放。以盛唐哲學文化而言,佛教精義正是盛唐人性佛性俱皆豐滿的根本基礎。據此, 佛經於現世後世亦大有禆益。  玄奘譯經,傾盡心力,風範高標,功德無量。世異時移,卷帙浩繁、語言艱澀的佛經,由於諸多閱讀障礙,沉埋故紙,無人問津。悲夫!佛陀大雷法音,久不得聞!我等於此,尤感深痛。  又想人生如白駒過隙,種種枉心勞形更是飄忽幻滅,其恨其憾可知。我等常於肅清之夜,振衣登崗,臨大江流浩淼水波,仰見天心明月,高不可攀,感嘆天地有如此之大美,欲掃浮世煙雲, 與眾生共享。所以發大誓願,抄錄佛經,令心堅如牆壁,精進不舍,嘗七日無眠,亦不思惟,心如死灰,體如來之寂滅,求一心之無染。乃自命接大聖千年之法席,願重播功德於人間。此一 念覺心,已入大悲之門,萬世不移,天地可鑒。  老虎大勇識於一九九三年·北京盛夏雨夜
推薦閱讀:

人類能創造新的生命體嗎?
人類是否獨一無二
狗狗7歲等於人類幾歲?
人類的每一餐,都是一部世界史
人類歷史最偉大的人物——亞里士多德

TAG:人類 | 佛教 | 佛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