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發菩提心的十大因緣 二--學佛網

請看下面:【云何尊重己靈。謂我現前一心,直下與釋迦如來,無二無別。云何世尊無量劫來,早成正覺。而我等昏迷顛倒,尚做凡夫。又佛世尊則具有無量神通智慧,功德莊嚴。而我等則但有無量業系煩惱,生死纏縛。心性是一,迷悟天淵。靜言思之,豈不可恥。譬如無價寶珠,沒在淤泥。視同瓦礫,不加愛重。是故宜應以無量善法,對治煩惱。修德有功,則性德方顯。如珠被濯,懸在高幢,洞達光明,映蔽一切。可謂不孤佛化,不負己靈。是為發菩提心第七因緣也。】   好,這是第七,尊重己靈發菩提心。「己靈」就是指我們人人本具的這種靈性、本覺,有時候叫佛性、一真法界,每個人都有,我們要尊重它。那麼尊重它就要有一些認知,也要有一些方法把它顯發出來。所以這裡我們首先要看到,就是佛跟我們說的:我們現前介爾一念、非常微小的一念心性,當下跟釋迦如來以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是平等的,是無二無別的。這一點是佛教提出來的,一切生命都是非常尊嚴的,在理體上我們跟佛完全平等,在大乘經典當中不斷的談到這一點。比如在《如來藏經》,佛告金剛慧菩薩說:「善男子,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貪慾恚痴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跏趺坐,儼然不動。乃至德相具足,如我無異。」佛以五眼圓明的佛眼觀察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不僅包括人道的眾生,而且包括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的眾生。這些眾生在輪轉過程當中都具足貪、瞋、痴所有的煩惱,就在這些煩惱當中有如來的智慧、有如來的五眼、有如來的相好光明,在這些煩惱的眾生心裡結跏趺坐,儼然不動,乃至於如來的一切功德、德相,完整具足,與我釋迦牟尼沒有兩樣。  所以佛經常常用種種比喻,就好像糞土裡面有黃金,就好像貧賤婦女懷孕了一個轉輪聖王,就好像一塊破布包了一尊精美的佛像,就好像地下有七寶的寶藏,來比喻我們凡夫眾生煩惱當中有這麼尊嚴的佛性。當我們認知這個情況時,我們竟然有這麼尊嚴的佛性,我們應該怎麼樣?應該走向成佛的目標啊!如果用這個尊嚴的佛性還去造殺、盜、淫、妄,那真的是太不好意思了、太可恥了!所以這一點對我們發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如果我們沒有佛性,我們再發菩提心也沒有辦法,煮沙不能成飯。現在我們有佛性,有佛性成佛,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像煮米成飯一樣的自然。所以在佛菩薩看來,一切眾生成佛是不難的,因為它是本具的。但是佛性雖然直下跟佛無二無別,但這是從理上說的,從事上說又有很大的差異。所以天台說六即佛:理即佛一切凡夫眾生跟佛是一樣的,但是那個佛性叫理性,理體是佛。理體是佛這是你的性德,一定要藉助修德,通過修行才能把理即佛顯發出來。所以這個過程要經過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到究竟即佛。到究竟即佛,你才是福慧雙足,圓成佛果。  所以下面又思惟:「又佛世尊則具有無量神通智慧,功德莊嚴。而我等則但有無量業系煩惱,生死纏縛。心性是一,迷悟天淵。靜言思之,豈不可恥。」思惟什麼呢?平等的理上的佛性在佛那裡,他經過無量劫發菩提心勤修六度萬行,他早已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就像釋迦牟尼佛是塵點劫以前、無央數劫以前,早已實成的一尊古佛。那麼我們也許跟佛一樣發過心,但是由於懈怠放逸,又在迷惑顛倒當中,到今生還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凡夫。佛經過他積功累德的修行,成就了如來正等覺,所以他就在佛的果地上成就了無量無邊的神通、智慧、功德莊嚴。所以我們要走向成佛的道路,要了解如來的功德,了解如來功德才使我們發心要成佛的心更為懇切。你看在《華嚴經》裡面,他常常用很多的文句,用很多的偈頌不斷地說如來的功德,如來的十力、四種無畏、十八不共法……等等這些。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也是先要稱讚如來的功德之後,才談十大願王。一個菩薩修十大願王的動力是什麼?就是對如來無量無邊的功德,他有無限的神往。好,那你要得到如來的功德,一定要修十大願王才能得到,他就順利成章的開顯出來了。你看《入法界品》最後,普賢菩薩告諸菩薩言:汝等諦聽,我今欲說佛功德海一滴之相。佛的功德像大海,就說一滴水的相,都窮劫難盡。佛有這麼大的功德啊!這一點滴之相用偈頌就說了很大一段偈頌。我們選幾句出來看佛的這種功德:  「佛智廣大同虛空,普遍一切眾生心,了世妄想皆非有,不起種種異分別。一念悉知三世法,亦了一切眾生根;譬如善巧大幻師,念念示現無邊量。隨諸眾生心行異,往昔諸業願樂力;令其所見各不同,而佛寂然無動念。隨諸眾生心智業,靡不化度令清凈……。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系,無能盡說佛功德。若有聞斯功德海,而生歡喜信解心,如所稱揚悉當獲,慎勿於此懷疑念。」我們來看看這些偈頌,佛的智慧廣大就像虛空一樣沒有邊際。那麼佛的智慧光明,為什麼會顯現虛空一樣的廣大?是由於他要度眾生,所以這樣的智慧之光就普遍入到了一切眾生念頭裡面,所以我們每個念頭裡面都有佛的智慧。那麼佛的智慧能夠了解世間眾生種種的妄想,眾生種種的念頭、妄想佛都知道,這叫「如來悉知悉見」。所以我們不要認為自己念頭能夠保密,佛都太清楚了,你起什麼念頭佛都會知道。不起種種異分別,佛知道你種種妄想,乃至於十方無量無邊微塵數眾生的每一個念頭他都知道。但是佛不會著意要知道某個眾生的念頭,他不著意,他是無分別心的,但是他能知道。有點類似於電視台知道收視率一樣。佛這種智慧,就是無量劫以後什麼時辰下一場雨,這個雨多少雨滴,每個雨滴有多少微生蟲,佛都知道,佛有這樣的智慧。  「一念悉知三世法,亦了一切眾生根。」佛在一念當中就能夠了解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的法,也了解十方三世一切眾生種種的根性,種種的好樂,種種的需求。知道種種根性、種種好樂,佛就示現種種救度他的事情,示現種種身份去救度他,就像善巧的大幻師,幻師做幻事——遊戲神通。隨著眾生的心顯現種種不同的形;隨著眾生種種業力的不同,顯現種種的相狀;隨著種種不同的需求,他所見到的如來各有不同。或者見到佛示現八相成道,或者看到佛修苦行,或者看到……眾生看到都不一樣。眾生看到種種不一樣,包括音聲,都能夠作種種不同的音聲示現,但佛沒有動念,佛本來無動念。無動念就能夠順應一切眾生的念頭,顯現種種的佛事,這是如來的功德啊!所以隨著眾生種種的心理狀態,他的智慧,他的業力都給予教化救度,令一切眾生的心得到清凈,令一切眾生脫離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在這個過程中,如來展開度化眾生的種種善巧、神通、智慧的顯現,那是太多太多了。  所以最後總結,如來智慧有多少呢?「剎塵心念可數知」,就是三千大千世間,乃至於十不可說不可說微塵數佛剎那樣的微塵,可以把它算清楚,一切眾生的念頭可以算清楚,所有大海的水可以把它喝盡,虛空可以測量它的範圍,風可以把它綁起來、系住。這些都是很難的。但是這些很難的事情你都能做,但是對佛的功德,你沒辦法說盡。所以我們內心對佛的功德有無限的神往啊!所以若有眾生聞到佛這樣的功德大海,他就生起歡喜心,他能相信,他能理解,他一念的歡喜心生起來之後,也迴光返照,如來一切功德之海,我是具足的,我沒有減少一點。就像普賢菩薩所稱揚的如來無量無邊的功德,我都可以得到的。「如所稱揚悉當獲」。千萬不要在這個事情上有懷疑。你看看我們尊重己靈,要尊重到這個程度。我們了知了佛世尊具有的無量神通、智慧、功德,我們都本具,所以我們要生起上求佛道之心。但同時觀照目前我們還在這輪轉過程當中,我們要生大慚愧心。目前我們還有很多的煩惱、很多的業力把我們系縛在三界六道出不去。雖然跟佛的真如自性平等無二,但是佛已經覺悟了,已經證到了,我們還在這裡迷惑,甚至借著這種佛性,還造作更多的惡業。所以迷和悟就有天淵之別,一個在天上,一個在深淵下面,事相上就有這樣的差別。所以深更半夜,我們靜業思之,可恥啊!真的可恥心就出來了。我都是像佛一樣具有如來功德之海,現在怎麼搞成這個樣子?通過佛跟凡夫的對照,把我們迷惑顛倒、自卑的心激活起來。佛具有種種神通有解脫德,然而我們卻是業障;佛有種種智慧有般若德,我們卻有煩惱障、見思惑;佛有種種莊嚴法身德,我們卻有報障;佛是三德具足,我們是三障具足,具足三障。所以還有比這更可恥的事情嗎?  「譬如無價寶珠,沒在淤泥。視同瓦礫,不加愛重。」這就用比喻來說,我們的這種本覺佛性,就好像無價的摩尼寶珠。這摩尼寶珠價值連城,而且放光照天照地。但是這寶珠卻被汩沒在淤泥裡面,就好像佛性墮在了我們眾生見思惑的煩惱裡面。這本具佛性墮到煩惱裡面,那就不是佛性了,那就是神識了,有時候稱為靈魂了。無價寶珠沒在淤泥裡面,沾了很多的塵垢、很多骯髒的東西,一般的人就以為不值錢,就像那個爛瓦片,不加愛重、不珍貴它。但是對於佛眼所看,沾滿了淤泥的圓鼓鼓的東西,原來裡面是無價寶珠啊!所以他會尊重它,會從很骯髒的,甚至茅坑裡面把它請出來,然後用乾淨香水給它洗、擦,給它磨,給它刮,把塵垢刮掉、磨掉了,恢復了它本有的摩尼寶珠的體性,它的光亮、它的尊嚴就顯現出來了。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具有這樣的佛性,我們要尊重自己還在煩惱當中的己靈。那怎麼辦呢?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的自暴自棄了,對這麼貴重的己靈,我們沒有一點的愛惜。所以要把它請出來。  「是故宜應以無量善法,對治煩惱。修德有功,則性德方顯。如珠被濯,懸在高幢,洞達光明,映蔽一切。可謂不孤佛化,不負己靈。是為發菩提心第七因緣也。」了解這樁事情,我們自然就會做什麼?用無量善法,就是佛的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我們的煩惱,這煩惱就是淤泥,把我們本有佛性的摩尼寶珠給變得好像沒有價值的瓦礫。現在我們就要對治煩惱,煩惱就是貪、瞋、痴。種種的煩惱,以這三毒煩惱為根本。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對治煩惱的藥方,我們都可以用這些善法來對治。一般我們講有五停心觀,最根本的一個對治,就是直接從根本上下手,了達一切法,尤其是我五蘊的身心,無自性、無所得、空。有一個我空,就沒有我執。一切煩惱、能貪所貪都沒有,它可以直接對治煩惱。但這種境界一般人不一定能做得到,做不到就用一些事相上的方法來對治:比如多貪眾生不凈觀,多瞋眾生慈悲觀,愚痴眾生因緣觀,多障眾生念佛觀,用五停心觀的方法。  在凈土法門當中,它直接可以用一種方法,就是念佛,阿伽陀葯六字洪名,這裡面具足阿彌陀佛的光明,它能對治我們的煩惱。比如彌陀名號裡面有清凈光,這清凈光就對治我們的貪慾心、淫慾心;彌陀名號裡面有歡喜光,歡喜光就對治我們的瞋恨心;彌陀名號有智慧光,對治我們愚痴黑暗的心;彌陀名號有無邊光,對治我們邊見的顛倒;彌陀名號有不斷光,對治我們的懈怠放逸。所以我們一定要善於用佛法針對自己的煩惱加以對治,這樣我們修德有功,修德就是我們起心修行,起心修行如果有功夫了,有功德了,藉助這個功德,我們本具性德就顯彰出來了,因為性德是本具的。但性德被遮蓋在無量煩惱裡面,從煩惱當中把它透顯出來,需要經過修行。這修行就是修德。這個修德的過程,就好像把已經被污穢了的摩尼寶珠請出來,慢慢地擦洗,刮磨。這就是「洗濯垢污,顯明清白。」《無量壽經》這兩句話也是談寶珠,洗它的垢污,顯現它本有的清白、光亮。把它一洗乾淨,它本有的尊嚴價值馬上就顯現出來,然後你就把它懸在高幢上,很尊嚴的請出來。這時候摩尼寶珠自然就放出自身的光明,能夠洞達一切,能夠隱蔽一切物質和其它眾生的光明。由於摩尼寶珠是最勝第一,就是我們本有的佛性。如果能這樣做,就可以說我們沒有辜負釋迦牟尼佛無量次地來我們娑婆世界示現八相成道,不斷地給我們說明這樁我們有己靈、要修行,把本有佛性顯發出來的這樣的一大事因緣。佛每一次來到世間,無非就講這些,叫做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沒有第二樁事情。如果我們不是稱佛本懷地去認知佛性,顯發佛性,那就是辜負了佛的教化。如果我們對佛的開示,對現前一念心性,與佛性平等無二,當下承擔,而且聽話去依教奉行,把自己的佛性顯發出來,那佛就高興了。依教奉行供養,法供養為最,就沒有辜負佛的教化。同時我們本具的佛性、己靈,也就沒有辜負。  在修行方法當中有二句話,叫做「內重己靈,外慕諸聖。」對內心我們要尊重自己本具佛性的這種靈識,「內重己靈」。如果一個修行人對自己有佛性這一點都不敢承擔的話,那他就很難修行,他就很自卑。如果你問:你修行,遲早你能成佛。他會覺得我不行,我哪能成佛啊!某某他能成佛,我不行。好像其他人有佛性,他沒有佛性似的,他就不敢承擔,卑劣。這是佛不高興的,佛要我們當下承擔,「彼亦丈夫我亦爾」。一切眾生的自性都能解脫的,只要有情識,必能成佛的。我們對這一點,一定要有「內重己靈」的那種自尊、自重、自信的尊嚴感,同時我們也不要聽到這個就傲慢起來,佛說我跟佛無二無別,我現在就是佛了。那你不能這樣說。你現在還是凡夫,你要持戒,你要修行,你最終能成佛,但不是說你當下的身份。現在我們還是罪惡生死凡夫,我們要生起大慚愧心、大懺悔心、大勇猛精進之心來修行。這就需要我們尊重己靈,來發菩提心。這樣就是「不孤佛化,不負己靈。是為發菩提心第七因緣也。」  「內重己靈,外慕諸佛」,惟有內重己靈,才能夠外慕諸佛;惟有外慕諸佛,藉助佛力的加持,才能夠顯發己靈。在凈土法門,就是外慕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通過念佛顯發我的己靈。聲聲喚醒夢中人,聲聲把我們本具的無量光壽的性德顯發出來。那麼無量光壽的性德,也在名號中具足。也就是說我們每一聲佛號是開發自性的功德,也是開發名號的功德。名號的功德和自性功德完整開發,我們念佛人就是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無量壽。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這種己靈的尊嚴,有這種己靈的尊嚴,我們就能非常懇切地發菩提心。因為成就佛道,是我們份內之事,應該做的事情。成佛度眾生也是法爾自然的份內的事情。所以一念回光,還同本得。我們這些流浪很久的浪子,終於有一念回頭——我有佛性。我們本具的本覺的父母,在呼喚我們。我們這些流浪的兒子,要回來,天然父子相逢,我們也就成佛了。  好,南無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聖嚴法師:六波羅蜜講記
聖一法師:《金剛經》淺釋5
聖嚴法師法語(廿三)
凈空法師:培養清凈心
慧律法師《六祖壇經曹溪原本講座》第2天

TAG:學佛 | 法師 | 菩提心 | 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