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課 世紀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教學目標

二、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2.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重點

兩極格局的解體和多極化趨勢的表現

難點

美國單極世界的大國強權思想對自身造成的惡果和對世界局勢的影響

教材內容分析與教學建議

本課教材本課主要講述了兩極格局的解體過程,解體後對世界局勢的深刻影響,以及新的國際格局的形成和發展方向問題。第一,原有國際格局的瓦解:美、蘇為首兩極格局的解體過程以及該格局解體後對世界局勢的影響;第二,新的國際格局的逐步形成:「一超多強」局面的形成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

1991年12月下旬蘇聯的驟然消失,標誌著兩極中的一極自行坍塌,終於導致支配戰後世界國際關係四十餘年的兩極格局最後崩潰。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20世紀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兩極格局的解體所造成的衝擊波不僅震撼著歐洲,更對世界形勢和國際關係產生了重大影響。

由於本課設計的問題非常具有現實意義,故更易引發學生較為強烈的參與意識。建議教師在教學時適當補充熱點問題的新聞背景資料,如時政照片、紀錄片、專題片等直觀材料,盡量還原真實的歷史情境,並積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收集相關歷史、現實資料,展開研究,積极參与對重大歷史問題和時事問題的分析,以便多角度深刻理解兩極格局解體的本質原因和新的世界格局形成過程中各方力量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應該做出的努力。

本課引言概述了蘇聯解體的原因、情況和最為直接的影響。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一目,教材主要寫了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關於戈爾巴喬夫的對內改革和蘇聯的解體:

戈爾巴喬夫的對內改革問題:戈爾巴喬夫上台後,首先進行經濟領域的改革,但由於對原有經濟體制觸動不大,因此經濟改革未見成效。戈爾巴喬夫將其原因歸結為政治阻力太大,於是轉向政治改革,準備用「全人類標準」來改造社會主義,以「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取代了科學社會主義。這種所謂「民主化」和「公開性」的「新思維」,反映到政治改革上,便是揭露社會主義的「黑暗面」,推行西方式的多黨制。結果導致人們思想的嚴重混亂和黨派林立、紛爭不休的局面,國內潛伏的民族矛盾也開始爆發出來。

此問題有如下教學建議:第一,教師可補充「蘇共二十八大綱領性聲明」作為探究性材料,分析其可能給共產黨造成的影響以及從中反映出的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採取的「和平演變」政策給蘇聯社會帶來的思想影響。第二,特別收集有關美國對蘇聯進行意識形態宣傳的資料和提供經濟援助的相關數據等,使學生更加充分地認識在蘇聯解體過程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蘇聯社會的思想、經濟的影響、瓦解作用。第三,收集有關蘇聯國內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歷史材料,豐富學生對此原因的認識。

關於蘇聯解體問題:教材說明的主要原因在於蘇共中央放棄共產黨在國家中的領導地位,造成權力的嚴重削弱和危機的大爆發。教材以「歷史縱橫」欄目說明了蘇聯解體過程中的關鍵性事件──「八一九」事件。事件出現的根本原因在於戈爾巴喬夫的政治改革導致局勢的混亂,其導火線是1991年8月《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條約》的簽署。這一條約的簽署不僅意味著蘇聯國家體制將發生重大變化──由統一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變為一個鬆散的邦聯,而且意味著對民族分離活動的讓步和對蘇聯開始瓦解的認可。事件結局所反映了其發起者無力應付事件發生後的國內外局勢,最終使扭轉事態發展趨勢的努力歸於失敗。「八一九」事件的影響在於國家政權的根本性變化,蘇聯完全解體。

此處建議教師:利用本課引言中關於蘇聯解體事件及其他一些反映當年蘇聯解體過程大事記的影像資料,使學生充分感受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解體的情況及對整個國際社會主義力量帶來的巨大打擊。

第二,東歐劇變及其在波蘭、民主德國的體現:

東歐劇變的主要客觀原因及劇變的實質:東歐劇變的主要客觀原因來自於蘇聯自身因改革失利造成的社會混亂,導致蘇聯對東歐的政策發生轉變。具體表現為戈爾巴喬夫上台後放鬆了對東歐的控制,其「新思維」推動了東歐各黨的改組、分裂和蛻變。此外,加之美國等西方國家長期利用各種傳媒,宣揚西方價值觀念,進行意識形態的滲透;利用貸款、技術和貿易援助,誘使和彈壓東歐國家向西方靠攏;利用「人權」問題進行內政干涉,扶植支持東歐國家內部反對勢力,通過這些手段直接干預了事態的發展。這些因素使得1989年至1990年,東歐局勢發生激烈動蕩,波蘭、匈牙利、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六國,政權紛紛易手,執政四十多年的共產黨、工人黨均喪失統治地位。

伴隨共產黨喪失執政地位,東歐各國的社會制度發生根本性變化,在政治上實行議會民主制和多黨制,在經濟上實行私有化基礎上的市場經濟。劇變後的東歐各國,已放棄了社會主義的方向。

東歐劇變在波蘭、民主德國的體現:波蘭由調整經濟措施而引發政治動蕩,形成以瓦文薩為首的、得到西方國家支持的政治勢力集團──團結工會,並最終通過政治改革造成社會制度的劇變。民主德國則因兩極對峙造成的民族分裂引發政局動蕩,並在政黨政治的改革中放棄了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實行多黨制,隨之而來的是兩德的統一。兩德合併完成了民族、國家統一的歷史重任,是德國人民的願望和幸事,但這是以放棄民主德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為代價而完成的,對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來說無疑是重大的挫折。

此處建議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圖片,並儘可能搜集其他相關歷史圖片、新聞報道資料、重要人物的代表性觀點、各類數據統計等資料,擴充學生的了解範圍,為學生創設歷史情境,使學生更好地感知波蘭、民主德國局勢的動蕩和劇變的狀況,並進一步提高學生論從史出的學習方法,同時提高教材結論的說服力。

「和平與動蕩並存」一目,教材主要講述了「冷戰」結束後出現的威脅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因素和表現,因此主要體現了兩極格局解體之後,國際局勢的動蕩不安。

關於威脅世界和平,導致時局動蕩的原因:

第一,兩極格局解體後出現的新矛盾和新衝突。長達近半個世紀的美蘇對峙一直作為全球最重要的矛盾存在,而因此被長期掩蓋和忽視的一些地區和國家內部的民族、種族、宗教、領土矛盾在「冷戰」結束之後顯現成為國際熱點衝突,特別是解決長期以來懸而未決的民族問題成為世界上很多地區日益緊迫的問題。不斷湧現的地區衝突和暴力事件一再表明,和平、公正地解決民族爭端已不再是個別國家、個別民族自己的事,它是對日益走向成熟的國際社會的嚴峻考驗。

在此,教師可以列舉諸如中東巴勒斯坦地區阿拉伯民族與猶太民族之間因宗教、領土紛爭導致的長期衝突及戰爭;印度和巴基斯坦因宗教問題造成的地區爭端;巴爾幹半島上原有的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因內部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穆斯林等諸多民族長期存在的民族、宗教衝突,導致新獨立的一系列民族國家內在的矛盾糾葛和為爭奪領土而進行的戰爭等等,以此說明地區衝突已成為「冷戰」後國際關注的熱點矛盾。

第二,美國插手別國事務和地區爭端。教材對此主要講述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插手南聯盟內部的科索沃危機問題,實施對南聯盟的軍事打擊,導致地區動蕩局面更加嚴重。

關於動蕩局面的具體體現:

第一,南聯盟內部潛在的危機及北約為首的大國干預。

對於南聯盟內部矛盾引發的科索沃危機的認識:「冷戰」結束之後,南斯拉夫各共和國的民族主義勢力開始抬頭,民族矛盾激化。20世紀90年代初,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馬其頓和波黑四個共和國紛紛宣布獨立,後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個共和國也宣布聯合組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後易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教材所講述的科索沃危機是指位於南斯拉夫塞爾維亞共和國南部的科索沃自治省內,占人口90%的阿爾巴尼亞族人要求脫離塞爾維亞獨立而引發的塞族與阿族之間激烈的民族矛盾。在這場爭鬥之中,雙方互不妥協,因此矛盾衝突日益升級,釀成流血事件,這為外部勢力的強行干預提供了借口。

對於北約轟炸南聯盟的認識:科索沃危機爆發後,在美國要求下,北約最終以此危機會造成大批難民和危及地區穩定製訂了空中打擊的行動方案,並稱行動目的是迫使衝突雙方實現停火,迫使南聯盟執行聯合國決議,保護難民重返家園等。北約對南聯盟長達78天的轟炸,是在並無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情況下獨自決定軍事干預非成員國內政的事實,這是北約對現行國際政治安全格局和國際關係準則和秩序的衝擊和破壞。

在分析上述地區動蕩問題時,建議教師:可重點依託教材主要敘述的南聯盟內部矛盾及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南聯盟的主要事實,從而將威脅和平,導致地區動蕩的兩類原因均涉及在內。

第二,國際恐怖主義行動對世界和平和地區安全的威脅。

對於「國際恐怖主義」的認識:它是非國家組織為取得某種國際政治目的,以他國平民、政府和武裝人員為對象,以造成敵國的普遍社會恐懼為手段而採取的暴力行動。其特徵體現為:採用高科技作為恐怖襲擊的手段;通過對無辜民眾的大規模襲擊來達到其政治目的;充分利用當代的傳媒技術使襲擊的後果在人們心理上產生普遍的、巨大的震撼。當今恐怖主義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恐怖主義國際化或全球化;目的政治性和思想狂熱性;恐怖手段的高科技化;恐怖方式的暴力性、殘酷性;以美國為目標的恐怖主義襲擊愈演愈烈;現代大眾傳播系統對國際恐怖主義活動起到了刺激作用。

在當今世界上,國際恐怖主義的觸角已經伸向世界各地。其動機帶有鮮明的政治性,主要目的是在消滅和摧毀行動目標的過程中製造公眾恐慌和特定的恐怖氣氛與政治壓力,從而對政府和特定的社會團體形成壓力和威懾,以便達到政治報復、破壞統治秩序或影響政府內外政策的目的。恐怖分子有著強烈的信仰支撐和精神動力,其思想頑固,精神狂熱,行為極端,根本不受法律、道德、傳統和輿論的約束,具有反人類的特點。

當代國際恐怖主義的襲擊範圍和對象不斷擴大,而且無辜民眾成為恐怖分子大規模襲擊的目標。「冷戰」結束以後,將美國當作襲擊目標的恐怖活動呈上升趨勢。據統計,近年來美國遭到恐怖主義襲擊的事件佔世界此類事件的比重連年上升(1996年為25%,1997年為30%,1998年為35%)。2001年9月11日國際恐怖主義組織發動的「9·11」事件是有史以來針對美國的空前嚴重的恐怖襲擊。

「多極化趨勢的加強」一目,教材主要寫了以下三個問題:

①兩極格局結束後世界形勢的基本特點──「一超多強」格局的形成及多極化趨勢的出現。

②關於「一超多強」局面的認識:

第一,美國希望建立單極世界:蘇聯的消失,使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他們力圖領導未來的國際秩序,建立「美國統治下的和平。」美國布希總統的國務卿貝克曾說:「蘇聯的崩潰產生了一個世紀才有一次的機會,在全世界推行美國的利益和價值觀念。」

第二,其他國家主張推進多極化進程:對於美國單極世界的主張,當今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贊成美國領導下的世界單極格局:發展中國家深受舊國際格局之害,認為美國領導下的世界格局是舊格局的翻版;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反對美國霸權主義的世界格局;即使是美國的盟國,也不贊同美國領導下的世界格局。而美國自身正面臨西歐、日本等國的激烈競爭,高科技領域的某些優勢正在喪失,外貿財政赤字居高不下,加之當代國際事務日益複雜,人類面臨諸多公共問題,如糧食危機、能源危機、環境惡化、艾滋病、恐怖主義威脅等,這些問題單靠一個國家是解決不了的,而有待於世界各國共同參與、共同努力。因此,美國儘管實力強大,但藉此建立單極格局,形成美國獨霸世界的局面是不可能的。其他國際力量正在對美國形成制約。

③關於當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的認識:

第一,當今世界呈現出的多極力量:

歐盟:20世紀90年代初期正式誕生的歐盟,由於其經濟實力強大(國民生產總值超過美國)而成為直接影響世界經濟的一個因素,正力圖以整體形象出現於國際舞台,與美國競爭。

日本: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的日本提出了走向政治大國的對外戰略。

俄羅斯:目前仍處於經濟困難中的俄羅斯地大物博,自然資源豐富,重工業、軍工企業實力雄厚,正力圖重振大國雄風。

中國:中國近20年來經濟獲得快速發展,外交上取得巨大成就。

綜上,世界多極政治經濟力量的崛起可以表現為歐盟的建立,日本謀求政治大國地位,中國、俄羅斯國際地位的改善。

第二,對於多極化發展趨勢的認識:多極化力量的發展有利於世界的穩定和國際關係的民主化。在多極化的形勢下,各極相互制約會產生均衡,而均衡客觀上有利於世界的穩定;在當前多極化的趨勢下,一二個大國不能隨心所欲地控制世界,各國相互制約,談判和協商已成為大國解決問題和爭端的主要手段。當然,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多極化畢竟是未來的發展趨向,還未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的國際關係結構,其原因在於:兩極格局解體後,前蘇聯國家的政治經濟還存在治亂興衰的不少未定因素;美國的經濟實力處於變化之中;德國、日本兩國的外交戰略還需要較長的調整;中國的綜合國力也在不斷變化。上述對國際關係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政治力量,自身都處在較大的發展、變化之中,一時間難以形成相對穩定的力量對比局面,由此決定了新世界格局的形成必然是一個緩慢而複雜的過程。

此處建議教師重視教材[學思之窗]欄目提供的關於歐盟在伊拉克戰爭問題上與美國的分歧,一方面引導學生認識世界多極化的表現,另一方面更要分析歐盟的對外政策給當今世界和平和發展帶來的重要影響。另外,還建議教師積極發掘學生對當今國際時事政治發展變化的關注點和興趣所在,由學生搜集、分析、評價具有代表性的國際熱點問題,以研究性學習的方式拓展和加深學生對現實國際政治局勢的洞察、分析能力,從而能夠更加全面、客觀認識世界。

三、教學設計與案例

1.教學設計

本課的導入,教師可採用創設歷史情境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對本課內容的學習興趣,如播放有關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音像資料;整合「冷戰」後地區衝突的典型事件作為序幕,說明當今世界局勢潛在的危機;以體現多極化政治力量並為學生熟悉的時事新聞作為時政話題,引入本課內容等等。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一目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有關原因和情況,使學生明確這標誌著兩極格局的結束。教師必須點明東歐劇變的實質,使學生明確東歐劇變的「變」是指東歐國家的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講述波蘭劇變和德國統一時,教師可補充必要的音像資料,如「柏林牆」的拆毀等,使學生增加感性認識。在引導學生的過程中,建議教師從兩極格局的大背景出發,遵照全面把握事物內在聯繫的要求來認識東歐和蘇聯的具體問題。(請參閱教學案例一)

「和平與動蕩並存」一目主要讓學生了解「冷戰」結束之後的世界局勢出現一系列動蕩不安的問題。這一方面由於原有的地區性矛盾日益凸現,另一方面也源於國際恐怖主義對世界和平的威脅。

在講述地區性矛盾導致的衝突和危機時,建議教師可補充前南地區國家分裂後,新的民族國家之間為爭奪領土於1992年至1995年進行的波黑戰爭的有關資料,如數據統計、戰爭圖片、相關的新聞報道等等。在補充資料時,特別建議教師能夠側重於無辜民眾陷於戰爭深淵的無奈和痛苦狀況,藉此傳達民族和解、溝通、共存才能帶來人類和諧發展的理念。例如,戰爭導致波黑430萬人口中的近28萬人死亡,200多萬人淪為難民,全國85%以上的經濟設施遭到破壞,直接經濟損失450億美元,工業產值下降95%。但是與這些顯見的損失相比,戰爭在人們情感上造成的創傷更難醫治,帶來心理和靈魂的極大扭曲:一位外祖母是克羅埃西亞人的10歲女孩用刀給自己放血,以便使身體里流淌的1/4克羅埃西亞血統的血液被放掉,成為一個純正的塞爾維亞人;一位父親是克羅埃西亞人而母親是塞爾維亞人的男孩問其母,自己身上哪一部分是屬於她的,目的是要把這部分砍掉,使自己成為一個純正的克羅埃西亞人。這些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故事令人心碎,也足以反映出狹隘的民族意識和殘酷的種族仇殺給人類自身種下的禍患。

此外,在講述恐怖主義威脅世界和平時,建議教師請學生搜集當年「9·11」事件的各類時事新聞資料或反映該事件的新聞紀錄電影。在教學時間允許的情況下,由學生自主舉辦有關「恐怖主義與人類和平」、「美國化民主與恐怖主義」等專題討論會,以加強學生分析和認識重大歷史問題的能力及關注國際熱點的意識,提升年輕一代對人類自身發展命運的責任意識。

「多極化趨勢的加強」一目的重點在於兩極格局解體後新的國際格局的出現和發展方向。在此注意「一超多強」局面的形成和多極化趨勢之間的區別,「一超多強」是兩極格局解體後業已出現的國際關係格局狀態,而多極化則是未來國際格局的走向。此目需要教師將美國、歐盟、俄羅斯、日本、中國等多個已經成為和可能發展成為政治格局中的一極的政治力量進行簡單介紹,並具體分析多極化的發展有利於世界的穩定和國際關係的民主化。在多極化的形勢下,各極相互制約會產生均衡,而均衡客觀上有利於世界的穩定;在當前多極化的趨勢下,一二個大國不能隨心所欲地控制世界,各國相互制約,談判和協商已成為大國解決問題和爭端的主要手段。教師也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從不同方面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培養──既可側重分析兩極格局解體情況下中國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以增強學生振興國家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也可通過分析歐盟、日本、俄羅斯地位的提高及對世界和平可能帶來的影響,提高學生全面、客觀看待當今世界形勢的眼光和敏銳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依據自身和學生的認知能力,設計諸如:「超強美國的啟示」「歐洲一體化的啟示」「日本崛起的啟示」「國家實力與國際形象之間關係的啟示」等等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和價值認知,從而使學生能夠認識到:超霸意味著自我削弱;彼此溝通、和解,正視現實,虛心吸納其他國家的優秀文明成果才是自身國力增強的發展之道;國與國的關係應以國際公理為基準,以理解和包容作為處理彼此矛盾的國家心態,這樣才能共同創造人類和諧共生的家園。

2.教學案例

案例一 關於「冷戰」結束後國際政治格局的走向問題

方式一:開設專題討論課:「冷戰」結束後的世界──單極格局還是多極世界?

目的:「多極化」是我國對「冷戰」解體後世界發展趨勢的總體估計。但同時,國際關係中也表現出某種美國所期望的單級格局的特點。如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等。因此,有必要對此問題以討論的形式進行分析,既可以訓練學生通過佔有史料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又可以幫助學生解決現實問題。

程序和方式:可採用課堂分組討論形式,也可以採用辯論會模式,事先均須準備全面而充分的材料,應包括:世界不同國家地區對「冷戰」後國際關係走向的分析;「冷戰」後國際政治、經濟力量的發展狀況;美國戰後霸權的興衰過程;國際關係變化的規律及制約因素等等。

結果:無論是討論或辯論,均可不強求得到某一標準答案,學生的準備及討論過程須符合以上要求,教師可以參與者身份發言或作最後總結。

方式二:百家爭鳴──搜集有關戰後世界格局發展趨勢的不同觀點,你認為目前哪一種觀點更貼近現實,請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評價。

資料收集途徑:教材、專著、互聯網、專家訪談、報刊、雜誌等。

建議按如下步驟進行:①師生共同研讀教材,掌握多極化趨勢的出現過程;②學生單獨收集資料;③師生共同討論,加深對多極化的理解;或者教師直接列舉以下觀點,師生共同討論分析。

主要觀點列舉:

1.「一、三、五」體系:日本東京大學副教授田中明彥1991年提出,冷戰後的世界,軍事上存在著美國一個中心,經濟上存在著美日德三個中心,在賦予正統性上存在著美、蘇、英、法、中五個中心。上述三種力量可稱為「一、三、五」體系。

2.「多權力中心說」:亨利·基辛格1993年說,「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於舊秩序,就是因為它不由超級大國主宰,而是有很多權力中心,每一個都獨立活動。」,「美國既是超級大國,也不是超級大國。美國是惟一的軍事超級大國,但靠軍事力量能解決的問題越來越少。至於其他問題如經濟力量,美國僅僅是一個大國,還有可與美國匹敵的其他國家,如日本和歐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這樣,再過幾年還有中國,以及前蘇聯的某些國家」。

3.「一、二、五」體系:中國學者多持此種看法:(1)從綜合國力上看,當推美國一家;(2)從軍事上看,仍是美俄兩極,因為它們仍擁有經過裁減後的絕大部分核武器和世界軍費開支的一半以上;(3)政治上將出現美、俄、歐、中、日五個力量中心。在過渡時期還可能出現某些地區強國和工業新興化國家、地區。

4.單極—多極結構:少數中國學者主張,目前的世界處於「單極—多極結構」,即美國獨霸下的多極結構,但另一些學者認為這一提法低估了美國的相對衰落和多極結構對美國起制約作用的一面。

方式三:熱點評析──搜集世界各國有關伊拉克危機的主張並分類整理,結合世界多極化趨勢加以評析。

資料收集途徑:時事廣播、報刊雜誌、互聯網路等。

建議按如下步驟進行:①仔細研讀教材,了解多極化趨勢已經出現;②單獨收集資料;③小組分類整理;④分組辯論:伊拉克危機證明世界是單極世界還是多極世界?⑤教師點評。

各國主張歸類:

美英西:繞過聯合國,武力解決。

法德俄:維護聯合國權威,反對使用武力。其中法德甚至打算動用在安理會的否決權,否決美國的自動授權動武提案。

中國:通過聯合國途徑和平解決,反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

日本:追隨美國,提供經濟支持。

阿拉伯世界:反對侵略伊拉克,但沒有統一的實質性行動。

教師點評:從伊拉克危機發展過程來看,更多地表現了世界的多極化趨勢。從伊拉克危機的結果──爆發伊拉克戰爭來看,更多地顯現了美國單極霸權的特徵。因此,世界多極化道路與單極霸權的鬥爭是長期而曲折的,但是世界多極化趨勢是不可逆轉的。戰後伊拉克局勢的惡化和美國等要求聯合國的深度介入更證明了這一點。

案例二 關於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問題

(師)在我們感受「9·11」事件給美國乃至於全世界帶來的極度震撼後,也許我們會自然聯想到美國作為此次恐怖襲擊的直接受害者,對其眼中的國際恐怖勢力所採取的以牙還牙的行動。請大家說說看,你所了解的美國制裁恐怖主義的行動。

(生一)「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美國對本·拉登基地組織和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的大規模軍事打擊。

(生二)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

(生三)美國認為敘利亞「支持恐怖主義和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因此通過針對敘利亞的制裁決議。

(生四)美國制裁伊朗。

(師)從美國「9·11」事件後這一系列行動中,我們的確能夠感受到其反恐的決心和信心,但是我們也不難看到一種令世人難於認同的反恐方式正通過美國反映出來。大家通過近年來的國際新聞已經非常熟悉了吧?

(生一)「反恐」旗幟下的單邊主義。

(生二)以暴制暴。

(師)看來大家的確非常關注國際時事。為了進一步認識這個問題,我們來看一段聯合國前人秘書長安南對懲戒恐怖主義的觀點。

在反恐過程中,我們絕不能將標準降低到他們的水平。因此,在打擊恐怖分子時,各國必須保證尊重國際人道主義法對使用武力的限制。否則,我們的共同價值觀就會受到侵蝕。

看似矛盾的是,政府自己越界對恐怖分子以暴還暴──不論其是種族清洗、濫炸城市、對囚犯施以酷刑、有目標的暗殺,還是將無辜平民的死亡視為「附帶損害」,這一切實際上都可能使恐怖集團得以生存。這種行為不僅非法,而且不正當,還可能被恐怖分子用來爭取新的追隨者,並造成恐怖分子賴以滋生的暴力怪圈。

在保護人權方面妥協,就會將恐怖分子自己無法取得的勝利拱手讓給他們。因此,促進和保護人權,以及嚴格遵守國際人道主義法,應當是反恐戰略的核心。

──科菲·安南在「為人類反恐:關於罪惡根源的會議」上的講話(2003年9月22日於紐約)

(師)從安南的講話中,我們能夠提煉出其核心理念嗎?

(生一)各國應該以尊重國際人道主義法為原則打擊國際恐怖主義。

(生二)不能以單邊主義和以暴制暴的方式打擊國際恐怖主義。

(生三)促進和保護人權,以及嚴格遵守國際人道主義法,應當是反恐戰略的核心。

(師)大家的確能夠非常準確地從不同角度分析出聯合國在反恐問題上的主張。但這是國際社會的態度。那麼美國國內對這一問題是否也能夠更加清醒的認識呢?請大家再來看一段美國當代國際政治問題專家康威·漢得森的觀點:

……干預的本質與其說是「法律的統治」,還不如說是「強者的統治」,因此干預威脅著正在形成之中的國際社會的和諧一致。儘管干預的歷史由來已久,不干預的責任,作為國家獨立主權的必然結果,仍然是國際法的基本準則。在形成中的國際社會中,干預正面臨著越來越多的異議和譴責。

……

長期以來,外交、國際法和可能的權力平衡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控制戰爭的作用。無政府狀態開始讓位於講求在統一管理和規則之下和平處理哪怕是十分尖銳的衝突的國家社會。……新的觀點被發掘出來,意識到全球經濟健康地相互依賴的重要性,這種健康的依賴視戰爭為全球繁榮的攔路虎,要求國家間的緊密合作。

──[美]康威·漢得森所著《國際關係──世紀之交的衝突與合作》P156、157海南出版社三環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師)在材料中,漢得森為何說「干預的本質與其說是『法律的統治』,還不如說是『強者的統治』」?

(生)認為美國正在採用干預別國內政的強權政治手段達到目的。

(師)那麼在漢得森看來,要想控制戰爭,哪些途徑是很有效的呢?

(生一)外交、國際法和可能的權力平衡。

(生二)統一管理和規則之下和平處理尖銳衝突。

(生三)全球經濟健康地相互依賴和國家間的緊密合作。

(師)很好,我們從中看到的是「平衡」「和平」「依賴」「合作」等等,這樣的辭彙。這說明美國政治家中也有能夠審時度勢的人物,更說明,真正能夠解決各類衝突與矛盾的最好途徑就是相互理解、溝通、合作、互利。這恰與我們前面講述的法德和解途徑實在非常一致。那麼,既然靠一國之力無法真正完成打擊國際恐怖主義的任務,那麼什麼樣的組織可能最具有這樣的優勢呢?

(生)聯合國。

(師)為什麼呢?

(生一)因為聯合國是世界上最具普遍性的政府間國際組織。

(生二)聯合國可以協調各國行動、交流情報信息。在這些方面,聯合國都具備天然優勢。

(師)的確如此,我們可以從聯合國在反恐問題上的一系列作為得到印證:安理會成立反恐怖主義委員會,迄今已有約170個成員國向安理會的反恐委員會遞交了各自的反恐報告。在聯合國協調下,國際反恐法律體系進一步的構建,國際反恐聯盟逐漸形成。所以,綜合來看,其實美國的反恐政策和行動已經大大浪費了「9·11」事件後世界對美國的巨大同情,真正的有效之舉應該在於多邊的國際合作。

案例三 以史為鑒──在世界多極化進程中,中國應採取哪些對策使自己成為世界一極?

建議:在學習本節基本內容的基礎上,啟發學生從西歐和日本的快速發展中借鑒有助於我國發展的經驗,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獻計獻策。

基於目前「一超獨霸」的現實和他國發展的經驗,我們可採取以下對策:

其一:確認美國「一超獨霸」的世界地位,並從經濟、金融、貿易以及高新技術等廣泛領域與其確立正常關係。在某些敏感或應急事件的審處方面,在堅持主權完整的基礎上登高望遠。這樣來爭取一個好的國際環境,使我國在經濟實力上得到巨大的實實在在的增強。

其二:採取分步走戰略。首先成為亞洲的「區域」大國,進入世界「五極」,然後成為「三極」中的一員。無論是經濟社會政策,還是防務與外交等,均以這一思想貫穿全部事務之中。

其三:深化改革開放。根據黨的十六大政策,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苦練內功,確立技術立國,發展外向型經濟。

其四:強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西方「均勢」體制,實際上是強權政治下分而治之、互相利用的「霸術」。這種體制導致了在世界走向多極化的道路上,出現諸多「共而不處」「和而不平」的狀況。為此,我國要強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在張力,以變策變。以平等取代「互相利用」,以和平共處取代「分而治之」,從而以中含全、以靜策動,即在和平共處中競爭,在競爭中發展。

……

四、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

歐盟為什麼能夠成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解題關鍵:歐盟經濟實力及國際地位的變化。

思路引領:戰後歐洲的世界地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與美國的關係是否隨之有所改變?在國際事務中,歐盟的作用怎樣?

答案提示:戰後歐洲從美國的附屬地位中迅速崛起,不斷加強自身的經濟實力,不再甘心對美國俯首帖耳,欲不斷加強自身在國際舞台的地位。特別是隨著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統一的歐洲更希望在在國際政治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擺脫依附於美國的關係。

【探究學習總結】

本課測評

「冷戰」結束後,世界政治格局有哪些新變化?

解題關鍵:冷戰結束對世界政治格局產生的影響及冷戰後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表現。

思路引領:兩極格局解體對國際局勢的動蕩是否產生影響?怎樣體現?兩極格局解體後出現的新的政治格局趨向是什麼?這種趨向是否受到一定阻礙?

答案提示:兩極格局瓦解,使得原有的次要矛盾,如民族、種族、宗教、領土等矛盾上升到顯著地位,因此,各類衝突不斷。加之美國企圖獨霸世界的單極主張,使得其不斷插手地區爭端,導致區域性、小規模的衝突不斷上演,甚至帶來了威脅全人類的恐怖主義活動。在美國憑藉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企圖建立單極世界的同時,更多國家希望推進多極化趨勢,於是,世界格局出現「一超多強」的局面。但是隨著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加速,日本躋身政治大國的努力,俄羅斯軍事力量的強大和經濟實力的增強,中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強大,世界格局日益出現多極化發展的趨勢。

學習延伸

你支持哪種觀點?請談談你的看法。

解題關鍵:首先分析並明確每段材料表達的觀點,然後依據相關的教學內容準備論點分析和論據說明。

思路引領:這三段材料各自說明了「冷戰」後怎樣的世界狀況?這幾種論點與教材中的觀點是否有所對應?教材中相關的內容是怎樣進行說明和論證的?

答案提示:材料中反映的觀點:第一,美國單極世界的格局;第二,舊的世界格局解體,新的世界格局還未顯露端倪;第三,多極化傾向明顯出現。

教材中的相關提法:兩極格局解體後出現的「一超多強」局面;多極化是未來國際局勢發展的趨向。

自主支持的觀點及分析:略

五、資料與注釋

1.原始資料

波蘭正經歷一個轉折時期。在戰後有限主權和斯大林主義佔上風的條件下產生的社會經濟制度未能滿足社會的需要,未能確保實現應當釋放出來的價值,這是因為在這一制度里,既沒有自由,也沒有公正……參加波蘭統一工人黨第十一次代表大會的代表們意識到了波蘭統一工人黨不可能得到社會的信任,所以,決定結束波蘭統一工人黨的活動。

──《關於波蘭統一工人黨停止活動的決議》(1990年1月29日)

親愛的同胞們:

鑒於獨立國家聯合體成立後的情況,我終止自己以蘇聯總統身份進行的活動。我作出這個決定,是出於原則性的考慮的。

我堅決主張各族人民的獨立自主,主張各共和國擁有主權。但同時又堅決主張維護聯盟國家和國家的完整性。

事情已沿著另外一條道路發展下去。主張國家肢解、國家分離的路線佔了上風,這是我無法同意的。

即使在阿拉木圖會晤和會晤通過決定之後,我在這個問題上的立場也始終未變。

此外,我確信如此重要的決定本應在人民表達意志的基礎上作出。

儘管如此,我將竭盡所能,以使所簽署的協議導致社會的實際和諧、減輕擺脫危機和改革過程的困難。

我這是最後一次以總統的身份在大家面前發表演說,我認為有必要說出自己對1985年以來所走過的道路的評價。更何況這方面有不少無法自圓其說的、膚淺的、不客觀的見解。

命運作了這樣的安排,就是我當上了國家元首之時就已經很清楚:國家情況不妙。我們什麼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氣、其他自然資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錯。我們的生活卻比發達國家差得多,愈來愈落在他們的後面。

原因已經清晰可見:社會在官僚命令體制的束縛下幾近窒息。它註定要為意識形態服務,註定要承受軍備競賽的重負,已經精疲力盡。

所有局部的改革(已為數不少)均先後以失敗告終。國家沒有前途可言。再也不能這樣生活下去了。應當從根本上改變一切。

正因如此,我從不後悔自己沒有僅僅為了利用總書記的職務在數年的時間裡『稱王稱霸』。我認為那是不負責任的和不道德的。

我明白,開始一場如此規模的改革而且是在我國這樣的社會裡,那是極其困難、甚至是冒著風險的事情。然而我卻至今對1985年春天開始的民主改革的歷史正確性確信不疑。

國家復興和國家社會發生根本性變化的過程,其複雜程度大大超過了原先的一切預料。不過業已完成的事情應當得到應有的評價:

──社會獲得了自由,政治上和精神上得到解放。這是最主要的成就,我們卻沒有充分意識到,因此也尚未學會利用自由。儘管如此,已經完成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工作。

──消滅了那個早已使我國無法成為富足安康、繁榮昌盛國家的極權主義體制。

──在民主變革的道路上實現了突破。自由選舉、出版自由、代表制政權機構、多黨制均已成為現實。

──開始走向多種成分經濟,確立了一切所有制形式的平等地位。在土地改革的範圍內農民階級得到復興,出現了私人農場,數百萬公頃的土地交給農村居民、市民使用。生產者的自由已經合法化,企業家活動、股份制、私有化方興未艾。

──在將經濟轉向市場時,必須記住這是為了人。當此困難時期一切均應從人的社會保障出發,這特別與老人和兒童有關。

我們生活在一個新的時代:

──已經結束『冷戰』,曾對我國經濟、社會意識和道德起破壞作用的軍備競賽和國家極度軍國主義化已經停止。世界大戰的威脅已經解除。我想在此再次強調,我在過渡時期將竭盡全力,繼續對核武器進行可靠的監督。

──我們已經對世界開放,不再干涉別國事務,並放棄在國外使用武力。我們得到的回報是信任、團結一致和尊重。

──我們已成為按照和平、民主原則重建現代文明的主要支柱之一。

──各國各族人民均已獲得選擇其自決道路的實際自由。對多民族國家進行民主改革的探索使我們已接近於簽署一項新的聯盟條約。

所有這些變化都需要作出巨大的努力,都是在尖銳的鬥爭中進行的,都曾遇到舊的、過時的、反動的勢力日益嚴重的反抗,這裡既有過去的黨和國家機構和經濟結構,也有我們的習慣、思想偏見、平均主義和坐享其成的心理。這些變化遇到了我們的偏執、政治文化水平低下、對變革的恐懼心理。因此我們才損失了許多時間。舊體制瓦解之時,新體制尚未開始運作。於是社會的危機更加深重。

我知道對目前嚴重局勢的不滿情緒,知道對各級行政當局和對我本人活動的尖銳批評。不過我想再次強調指出:在我們這樣一個幅員廣大又擁有如此遺產的國家裡,根本性變革不可能在毫無痛苦、毫無困難和動蕩的情況下進行。

八月政變(指1991年八·一九事件,編者注)使總危機達到頂點。這次危機中最致命的是國家的解體。今天我所擔心的是我國的人們失去偉大國家的國籍──對每個人說來後果都將十分嚴重。

我認為保住近年來的民主成果至關重要。那都是通過我們的整個歷史、我們的痛苦經驗獲得的。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以任何借口隨意拋棄。否則一切美好的希望都將化為泡影。這一切我都是直抒胸臆,如實道來。這是我的道義責任。

今天,我想向所有支持革新政策、參與實施民主改革的公民表示謝意。

我要感謝國外那些懂得我們的意圖並予以支持、協助我們並與我們真誠合作的國務活動家、政治活動家和社會活動家以及數以千百萬計的人們。

我離開自己的崗位時憂心忡忡。不過同時也抱有希望,我相信你們的智慧和精神力量。我們是偉大文明的繼承人,如今偉大文明能否振興,我們能否過上現代化的名副其實的新生活,完全取決於大家,取決於我們每一個人。

我想衷心感謝那些近年來與我一起堅持正義而美好的事業的人們。也許某些錯誤本來是可以避免的,許多事情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相信我們的共同努力遲早會結出果實,我國各族人民遲早會生活在一個繁榮而民主的社會裡。

……

──戈爾巴喬夫《告蘇聯公民書》

亞塞拜然共和國、亞美尼亞共和國、白俄羅斯共和國、哈薩克共和國、吉爾吉斯共和國、摩爾多瓦共和國、俄羅斯聯邦、塔吉克共和國、土庫曼、烏茲別克共和國和烏克蘭,努力建設民主的法制國家,將在互相承認和尊重國家主權和主權平等、不可分割的自決權、平等和不干涉內部事務的原則,不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脅,不施加經濟或其他方式的壓力,和平解決爭端,尊重人權與人的自由(包括尊重少數民族的權利),認真履行國際法義務及其他公認的原則和國際法準則的基礎上發展相互關係;

互相承認並尊重領土完整及現有邊界的不可侵犯;

認為加強具有深刻的歷史淵源的友好、睦鄰和互利合作關係,符合各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於和平與安全事業;

意識到自己對保持公民和睦和民族和諧的責任;

忠於建立獨立國家聯合體協定的宗旨與原則,

茲聲明:

聯合體參加國將通過以均等原則建立的,按聯合體(它不是任何國家組成)成員國協定規定的程序行使職能的協調機構實行平等協作。

為保障國際戰略穩定與安全,將保留對軍事戰略力量的統一指揮和對核武器的統一監督;各方將互相尊重爭取成為無核或中立國家地位的願望。

獨立國家聯合體在其所有成員國都同意的情況下,可供前聯盟成員國或同意聯合體宗旨與原則的其他國家加入。

重申願在形成並發展共同經濟區域、全歐和歐亞市場方面進行合作。

隨著獨立國家聯合體的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將停止存在。

聯合體成員國保證按自己的憲法程序履行前聯盟條約與協定中規定的國際義務。

聯合體成員國必須恪守本宣言原則。

──《阿拉木圖宣言》(1991年12月21日)

國際形勢的變化怎麼看?舊的格局是不是已經完了,新的格局是不是已經定了?國際上議論紛紛,國內也有各種意見。看起來,我們過去對國際問題的許多提法,還是站得住的,現在舊的格局在改變中,但實際上並沒有結束,新的格局還沒有形成……

──鄧小平《國際形勢和經濟問題》(1990年3月)

2.課文注釋

東歐劇變

指1989年下半年,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紛紛改黨名(不稱共產黨)、改國名(取消國家的社會主義或人民共和國字樣),在外交上向西方傾斜;政權先後落入「自由派」或「民主派」之手。這一變化與戈爾巴喬夫改革有密切的關係,戈爾巴喬夫改革加速了這一變化。

蘇聯解體

蘇聯解體是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不僅給原蘇聯各共和國帶來了一系列政治上、經濟上的衝擊,而且對整個世界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蘇聯解體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從漸變到突變的過程。1985年,戈爾巴喬夫執政後,推行了一條背離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路線,特別是其在1990年主張多黨制,實行「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放棄了黨對國家政權的領導,並從根本上動搖了蘇聯人民對社會主義制度的信仰。結果整個國家陷入了深刻的政治、經濟、思想危機,蘇聯的解體逐漸成為現實。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蘇聯的衰亡。1991年12月21日,前蘇聯11個共和國領導人在哈薩克首都阿拉木圖決定,前蘇聯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席位由俄羅斯繼承。

歐洲聯盟

歐洲聯盟是由歐洲共同體發展而來的。1991年12月,歐洲共同體馬斯特里赫特首腦會議通過《歐洲聯盟條約》,通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1992年,正式簽訂《歐洲聯盟條約》。1993年11月1日,《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正式生效,歐洲聯盟正式誕生。歐洲聯盟的宗旨是「通過建立無內部邊界的空間,加強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建立最終實行統一貨幣的經濟貨幣聯盟,促進成員國經濟和社會的均衡發展」,「通過實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國際舞台上弘揚聯盟的個性」。1995年,奧地利、瑞典和芬蘭加入,使歐盟成員國擴大到15個。歐盟區共同貨幣歐元於1999年1月1日正式啟用,除英國、希臘、瑞典和丹麥外的11個國家於1998年首批成為歐元國。2000年6月,歐盟在葡萄牙舉行的首腦會議批准希臘加入歐元區。2002年1月1日零時,歐元正式流通。3月1日,歐元成為歐元區國家惟一法定貨幣。2003年7月,歐盟制憲籌備委員會全體會議就歐盟的盟旗、盟歌、銘言與慶典日等問題達成了一致。根據憲法草案:歐盟的盟旗仍為現行的藍底和12顆黃星圖案,盟歌為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的《歡樂頌》,銘言為「多元一體」,5月9日為「歐洲日」。2003年4月16日,在希臘首都雅典,歐盟與捷克、塞普勒斯、愛沙尼亞、匈牙利、拉脫維亞、立陶宛、馬爾他、波蘭、斯洛伐克和斯洛維尼亞10個完成入盟談判的候選國簽署入盟協議。這意味著歐盟成員國擴大到25個。這10國將於2004年5月1日成為歐盟的正式成員國。

3.學術觀點

①關於蘇聯解體

美國麻薩諸塞大學經濟學教授大衛·科茲對蘇聯解體的原因的解釋關於蘇聯解體問題的研究,寫在我的一本書《自上而下的革命──蘇聯的解體》。西方關於蘇聯解體的主流觀點有兩種:一是,蘇聯經濟體制在長時期的運行中被證明是不可行的。80年代經濟內在的矛盾導致經濟崩潰,別無選擇,只有建立資本主義;二是,在政治上,一旦戈爾巴喬夫實行言論自由、自由選舉,蘇聯人民就利用新獲得的權利,廢除社會主義,建立資本主義。這種主流觀點的實質是:社會主義在一個大國作了長時間的嘗試後,失敗了。我花了1991~1996年6年的時間研究蘇聯解體的原因。這期間,我與前蘇聯的高級官員、政治家、企業家會過面。對20年代以來,直到解體的蘇聯作了研究。我的研究證明,西方的這些主流觀點與事實不符。關於蘇聯經濟崩潰的原因說。1928~1975年,蘇聯經歷了快速增長的時期,從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據西方估計,1928~1940年,蘇聯年均增長5.8%,這在當時是非常快的速度。1950年,蘇聯實現了工業化,直到1975年,一直比美國的發展速度快,這期間蘇聯的年平均增長率是4.8%,而美國只有3.3%,這可是西方的數據。同期,東歐也比西歐快。1975年後,比以前差一些了,放慢了,技術進步放慢了,這時的增長率比美國低,但仍然有1.9%或1.8%的增長率,沒有出現負增長,不能叫做經濟崩潰。這時的消費水平比生產增長還快。這時葉利欽就使計劃經濟解體。因此,從1990年開始就出現了經濟絕對下降。1991年計劃經濟不再起作用。葉利欽不向中央納稅。蘇聯的計劃經濟不是由於自身的原因而崩潰,而是由葉利欽從政治上解除的。蘇聯解體後,經濟才崩潰。再看西方的第二個主流觀點,即政治上的原因。蘇聯曾搞過許多民意測驗。民意測驗表明,贊成搞資本主義的只佔5~20%,1991年5月進行的、由美國操作的最大的一次民意測驗,在蘇聯的歐洲部分進行。抽樣人口中,10%贊成改革前的社會主義;36%贊成更多民主的社會主義;23%贊成瑞典式的社會主義;只有17%贊成自由市場的資本主義。這恰恰是葉利欽在1992年以後建立的。因此,沒有任何證據證明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是蘇聯人民的意願。在是否保留蘇聯的投票中,大多數也是贊成保留的。我對蘇聯解體的解釋是,蘇共上層精英,分別進行了討論,以決定其意識形態。他們當中,96%贊成共產主義和民族主義;12.3%贊成民主社會主義;76.7%贊成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態;取其他態度的佔1.4%。這就與人民群眾的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高層的大部分人贊成資本主義。他們與其他集團結盟,與黑社會、富翁、城市知識分子的一部分結盟。他們結成聯盟,奪取了政權,建立了資本主義。

……

這種親資本主義的力量主要在俄羅斯共和國。他們意識到,必須使蘇聯解體,才能獲得巨大的權力。蘇聯精英相信,向資本主義的過渡,會使他們成為富人。事實證明,這是正確的。我研究了蘇聯的高級官員,比如切爾諾梅爾金,當了多年的總理,他80年代當天然氣部長,92年就成為天然氣壟斷公司的擁有者,掌握了40%的天然氣儲備,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柯爾科夫斯基,我93年採訪他時,他描寫了他在80年代曾是共青團領導人時,怎樣利用國家的資金,建設他自己的私人銀行。他們不顧人民的反對,建立資本主義。

勞動人民得到社會主義的好處,但並未充分行使自己的權利。群眾在社會主義制度下,處於被動地位。他們沒有行動起來保衛自己的利益的經驗。當精英們把蘇聯解體時,他們不能組織抵抗。

……

蘇聯解體的教訓。按照西方的說法,蘇聯解體證明了社會主義是巨大錯誤,計劃經濟不可行,只有資本主義才能帶來技術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的結論不同。蘇聯的解體,既不能證明社會主義的失敗,也不能證明資本主義的優越。它只是證明,這個制度在把農業社會變成工業社會時比資本主義優越,比資本主義有更快的發展、更多的公正。這是被蘇聯的早期歷史所證明了的。蘇聯解體證明:由一些精英掌權是不持久、不穩定的。這些掌權者最終認識到,維護社會主義不符合自己的利益;符合自己利益的是資本主義而不是社會主義。同時,他們又握有實現轉向資本主義的權力。這一點不僅適用於解釋蘇聯解體,也適用於解釋東歐的劇變。這並不證明社會主義制度不可行。它告訴我們,社會主義要長久,必須使從社會主義得到好處的人同時得到權力。人民必須有真正的主權。我這裡並不是指實行資本主義民主制度。但社會主義必須掌握自下而上產生的原則,而不應該掌握在上層。這樣,社會主義才能維持下去。

②史學界對「冷戰」後世界格局的看法

「冷戰」結束後,兩極格局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什麼樣的世界格局?目前存在幾種看法:第一,單極世界。隨著蘇聯的解體,美國成為世界上惟一的超級大國。美國開始構築由其領導的「單極世界」,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曾斷言:「今天,美國是惟一真正的全球大國……美國的力量是真實的;事實上,在可預見的將來,它大概不會受到任何潛在敵人的挑戰……美國的全球地位在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第二,無極世界。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認為,「因為兩極格局不復存在,所以認為不是多極就是單極。這是一種簡單的思維方法」,現在「不是單極結構也不是多極結構」,而是「每個國民國家都同時在雙邊、地區和全球範圍內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參加局部的協議或全局的協調」。日本人求田實則認為,「國際政治中的一種堪稱『無極時代』的『大空白時期』即將到來」。第三,多極化世界。現今國內大多數學者支持世界在結束兩極格局後向多極化分向發展的觀點。但這一觀點內部也有差異。

③關於冷戰後日本在美國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部分學者認為,日本在美國戰略中的地位在提升,作用在增大。隨著美國戰略對日本的倚重,美日軍事合作體系出現三個特點:其一,美日軍事合作內容由以「防衛日本」為主轉變為以支援美軍對外干預為主;其二,合作屬性由日本防禦性「單向依附」轉變為美日實施進攻性的先發制人的「聯合行動」;其三,合作方式由日本僅僅提供軍事後勤支援轉變為逐步參與美軍作戰。有一部分學者認為,美日關係既合作又競爭,合作大於競爭。美日同盟有利用日本的一面也有牽制日本的一面,在地區上美國讓日本發揮些作用,只限於後勤,但並不希望日本直接派兵參與戰爭。還有一些學者認為日本在美國戰略中的地位在下降,而且今後還將下降,而中國在美國戰略中的地位在提升。

4.參考書目

①劉祖熙主編:《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東方出版社1995年版。

②丁建弘等編著:《戰後德國的分裂與統一》,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③許新等著:《超級大國的崩潰:蘇聯解體原因探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


推薦閱讀:

一超多強的世界格局演變為兩極格局是否正在成為事實?
如果日本是中國的一個省,世界格局會發生什麼變化?
「零國集團」時代悄然出現,誰該為失序的世界買單
如果當初是美國發動了二戰,日本大發戰爭財,並成為了世界霸主,當今的世界格局(尤其是大國之間)會是怎樣?
視野,格局,思想:

TAG:世界 | 格局 | 世界格局 | 世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