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宣演(下)
06-11
經。言心住者即為非住乃至過去心不可得等 演曰。此初所知心通染及凈。染心共欲。與欲俱故凈心離欲。言非心住等。以住三世住染及凈名之為住。據第一義說為非住真勝義中無有染凈心住相故。此意由佛見心非心得真實理故。故能遍知。若取心相觸途生礙不能遍知眾生心也。是答前問。不爾疏略無所結歸。彼論重約能知染心說顛倒故。何所以者。以彼染心能為障礙。正是所度。是故偏說不違此論彼雲如來說諸心住皆為非心住者。此句示現遠離四念處故。此以何義心住者。住彼念處以離彼念處故云不住。演曰。泛論心住自有二義。一者愚夫於境染著名住。二者賢聖觀四念處住亦名為住。今說染心離彼念住故云不住。是名為心住者。總結凡愚住於顛倒也。彼又雲。又住不動根本名異義一。金剛仙釋雲。以四念處棲心真如理中故名為住。不為五欲所壞。又不為二乘所壞故曰不動。能與菩提為基故名根本。演曰。三名雖異然其所詮同目念住故云名異義一。此即泛解念住異名也。新論稍別應勘彼文 經。所以者何 演曰。第三征。既名心住複名非住有何所以 經。過去心至不可得 演曰。第四釋。論雲過去心不可得者。以滅故。未來者未有故。現在者第一義故。彼論大同。然雲現在心虛妄分別故不可得。如是示彼心住顛倒諸識虛妄以無世觀故。此論現在真無分別。彼論現在妄有分別。皆不可得。言無世觀者。以彼妄心無三世法為所觀境故。能取心成虛妄性。新論雲。此顯流轉之心。是虛妄識性所緣無有三世性故。演曰。非但心於三世不可得。其三世境亦不可得 經。須菩提至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演曰。智見凈中第三福自在具足。所以智後明福身者。智為能導福為所導。福為能資智為所資。以二相須故次明之。又顯見智別有總依福。若不具見智無總所依處故。有以此文屬下好身相身者。不然以前卷科配無上見智凈雲乃至。若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等。又科隨形好身具足。但牒應以色身成就見如來等文論自配屬。故知此文定屬智見。彼論自下為斷第十五福得非善疑。論雲。向說心住顛倒。若如是福德亦是顛倒 若是顛倒何名善法。為斷此疑示現心住。雖顛倒福德非顛倒。頌雲 佛智惠根本 非顛倒功德 以是福德相 故重說譬喻 演曰。意明有漏福聚。有所住故可是顛倒。無相福聚唯住念處不住染相。能與佛智作根本故非為顛倒不遣。此論文中有三。初問次答後佛釋成。問以寶供佛生無量福當得成佛福身自在。可為多不。貞觀雲。奉施如來 經。如是至甚多 演曰。答也。問既總。問通真俗諦答亦如之 經。須菩提至福德多 演曰。如來釋成。魏及貞觀但有上返釋文無以福德無故下順結文。論雲。於中亦安立第一義故。經言須菩提若福聚有實等。此意三輪體空不見實故說福德多。若住三輪見實施等有限量故不福福多。如是名為安立勝義。彼論意說有漏福聚是其顛倒。由住三輪得有漏果。但積聚義而非進趣。是故如來不說彼是進趣福聚。其無相福以是諸佛智慧根本故。說彼為進趣福聚。依彼釋經如文可解 經。須菩提至具足身見不 演曰。第三隨形好身具足。前來既說有凈見智及無相福必有所變所生圓滿相好之身故此明之。又前嚴土學佛見智求福身已此須嚴佛所有形相。然雖上求不能稱實除彼局執。但謂佛有八十隨好三十二相即為圓滿。然法身體具恆沙德。報佛相好如所證性無量無邊不可形相。求不可執心取故。有經雲。文殊師利菩薩雲。如來相好無窮無邊說不可盡。順世間法。是以略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故今者欲令真嚴及以真觀須無分別稱實相嚴意如嚴土故有此文。彼論謂斷第十六相好非佛疑。若諸佛以無為法得名。云何諸佛成就八十種好三十二相而名為佛。是故說非成就色身非成就諸相得見如來。此論觀無相以上求。彼論中即法身。而是佛二論俱明法報二身義不相違。文分為四問答征釋。此問也。可以色身即究竟圓實觀如來不準上諸文。皆說真如以為如來。以相求真失真而不得。故舉為問欲令斷執稱實求也。問。若爾云何名好身具足。答。由內真圓外好自滿故也。又欲令其即色觀空若也唯見色身執形相而不融真理。唯觀空理住寂滅而闕利眾生。除其執情獲彼常色。此如欲得色身住處中解。問。地前化身相好可樂為化地上何唯爾所。答。正為地上兼為地前隨粗且爾。又解經論總言相好不顯別說 隨其位地應見不同。然依彼論說八十等隨淺識疑故無有失 經。不也世尊至色身見 演曰。善現據真理以答 經。何以故至具足色身 演曰。征及釋也。言即非者非稱執情。而是實有據真理中無色相故。論雲。亦以安立第一義故。此言色身雖通相好。而論以好別屬色身。猶如色處故。彼論雲。色身攝得八十種好三十二相。如經等偈言 法身畢竟體 非彼相好身 以非相成就 非彼法身故 不離於法身 彼二非不佛 故重說成就 亦無二及有 演曰。初二句顯法身非相好身。次二句顯相好身非是法身。次三句顯相好身不離法身亦得名。佛言彼二者一色身即隨好。二諸相具足。言重說者。謂色身成就諸相成就。後一句顯相及好。亦有亦無。尋彼釋意。色身相好報化成就。不離法身亦得名佛。若推入真為真如觀。二亦非有性相別觀可有相好。故云亦無二。及有法身不爾。一向無相故。論雲而法身不如是說。以身非彼體故 經。須菩提至是名諸相具足 演曰。第四相身具足。問答征釋。一準於前。但相好別分之為二。若依彼論同是一文釋前疑故 經。須菩提至莫作是念 演曰。第五語具足。前明相好求佛身業依身說法。次明語業。既離執以求身亦亡銓而學說故有此文。彼論斷第十七佛有所說疑 疑雲。若如來色身相好不可得見云何言如來說法。演曰。以情見佛宣說於法。謂有所說法義。離如今聞所緣相好。不離法身不可得見。若爾所說文義不離法身不可得聞。既現可聞文義之相。明有所說故有此疑。答意相好不離如俗見真無見。文義不離如俗說真無說故。約無說以斷疑情。彼約無說以破疑。此據上求而遣執。問。與前如來有所說法耶何別。答。此論前為地前約智相法身明無得說。今為地上上求佛語離執而求。彼論前約能說生疑故。論答言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等。今約所說法疑故。論答言所說二差別。不離於法界等文分有五門。遮征釋成。此初二也。初言物謂又言莫作是念。文言似重。尋義不爾。以准余本上是問辭勿應是頗汝頗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耶。此論問意謂我真中及以俗諦有實說耶。彼論問意我有離如所說法耶。言莫作是念者。第二遮心以真無說俗諦假說離如無法故。遮莫作有實說念 經。何以故 演曰。征 經。若人言至所說故 演曰。釋以真中絕相俗幻非實。若言如來於真有說實能所詮如言為實。即為謗佛增益謗也。依彼論頌釋此文雲 如佛法亦然 所說二差別 不離於法界 說法無自相 演曰。以佛法身體即真如法亦如是不離真如故言亦然。二謂文義以所說法離於真法界不可得自相見故。故言說法無自相。釋經文雲。若言如來有離真如所說法者。亦增益謗不解我義 經。須菩提說法者至是名說法 演曰。第五成余言說法說法依彼論釋。即由所說二差別故。重言說法無法可說者。以真中無可說法俗中無實有法。無名義定相。屬法無離真如可說法。二論隨應釋此文意。是名說法者俗有說故。此論自下明心具足。是第六文。於中分六。一念處。二正覺。三施設大利法。四攝取法身。五不住生死涅槃。六行住凈。然此經中闕念處文。余本皆有。魏雲。爾時惠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論雲。此處於諸眾中顯示如世尊念處故。彼非眾生者第一義故。非不眾生者世諦故。演曰。此顯眾生是佛慈悲所念之處故名念處。如三念住對眾生立。然佛常緣眾生之時。依真俗理非有非無。勸諸菩薩亦如是觀故。言如世尊念處故。問。此中善現問有眾生生信心不。應答有無。何故乃言非眾生等。乍似問答兩不相應。答。准離懈怠中雲。後五百歲眾生信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此中亦應作如是說。由前既說。今但約真諦顯非眾生。是不共義。又約俗諦非不眾生。是相應義。是故論雲。此文如前說。指離懈怠中說也。即顯能如佛念處者。信受此經。問。欲得言說中亦明後世能信離懈怠中亦明今此又說。三文何別。答。初顯言說法身。次勸發精進。此令求佛地故有差別。若依彼論。初破能說八不說法疑。次挍量經勝堅實解深義。後破無能信人疑。是故此文為斷第十八何人能信疑。論雲。復有疑。若言諸佛說者。是無所說法不離於法身。亦是其無有何等人。能信如是甚深法界。偈曰 所說說者深 非無能信者 非眾生眾生 非聖非不聖 准彼論釋意能說所說雖復甚深。亦有大乘種性能信。非眾生者非凡夫體故。非不眾生者以有聖性故。彼人非凡夫眾生。非不是聖體眾生。此論約真俗諦釋。彼論據凡聖釋。地上菩薩能深信故所望義別。或約無性有性以解言。聖體者通種及現。或約發心未發釋。以發心者六名聖胎故 經。須菩提白佛至為無所得耶 演曰。心具足中。第二正覺所以。明此者前明念處大悲為首。愍念眾生故。先明之欲得利生。次自成覺故次明。又此前凈土智見身相語等。若非行圓果滿必無斯德故。具明佛行無上行證無上果。言正覺者。法報二佛覺性覺相俱名正覺。能所覺故。欲令菩薩覺佛具因及圓於果故有此文。彼論為斷第十九有得證果疑。論雲。若如來不得一法得阿耨菩提者。云何離於上上證。轉轉得阿耨菩提。演曰。以前聞說然燈佛等無得證等。遂執於中無有一法可得。而無一行可修。能得菩提。復見如來三劫修因不無得行。遂復疑雲。云何如來離無所得無所行。此上上證取於菩提。而依展轉行有得行而證正覺。下顯真理。雖無一法可得可修。若離俗諦修行方便無由獲證明佛方便修行具足證彼平等無上之法。方便善法即報身圓滿。無上平等即法身圓滿。即是顯佛行圓果滿意。令知已隨佛求證。與此無違。准余本經下文分四。一佛問善現頗有少法得菩提不。二善現答無少法得。三如來印言如是如是。四佛廣釋。此經乃二。初善現問。後如是。如是下如來印答。梵本不同廣略故爾。此初問也。依此論問所成正覺為有所得為無所得。彼論意問三劫修因所得菩提豈無得耶。准論此中雙問因果。謂佛行因得果之時。為以有所得因得有所得果。為以無所得因得無所得果。下答因果俱無有得。論雲。於中無有法者。為離有見過。已顯示菩提及菩提道故。論先總標菩提及菩提道。又下釋文果配菩提因配於道。故知此中總問因果 經。如是如是至乃至無有少法可得 演曰。下答有二。初明菩提果無所得。二修一切善法。下明菩提道因無所得。初中復二。初法身果。後複次下明報身果。論雲。彼復顯示菩提有二種因緣。謂阿耨多羅語故。三藐三佛陀語故。於中經言微塵許法不可得不可有者。此為阿耨多羅語故。此顯示菩提自相故。菩提解脫相故。演曰。二種因緣如次法報二菩提也。所言語者明法離言非上無上。約於別義言假安立故名為語。如言增語。此中二佛俱名菩提。菩提斷俱名菩提。說智及智處。皆名為般若。雖此二語通法報身。然隨相增各配其此文即是阿耨多羅語法身菩提。於中復三。初印次釋無得後結名。此初二也。乘前問詞無所得耶。故今印言如是如是。實無所得。釋文可知。此論雲。彼中無微塵許法有體。是故亦無可得亦無所有 經。是名阿耨至菩提 演曰。後結也。由證真理無所得法障盡理圓名得菩提。若有所得不名證得。若依彼論如來答中大分有二。初標法身無得無證。後一切善法下明報身方便修生。初中復二。初明法身無得以釋前疑。後釋成前無上之義。此等初也 經。複次須菩提至三菩提 演曰。下報身果。論云為三藐三佛陀語故顯示菩提者人平等相者。謂假者即報佛也。於中有二。初明菩提平等。後釋平等所由。此初也。論雲。於中平等者。以菩提法故得知是佛。此中經言無有高下者。顯示一切諸佛第一義中。壽命等無高下故。演曰。若凡若聖。無我真如平等之理雖皆齊有。由佛能證此平等理故名為佛故名以菩提法故得知是佛。又由同證平等理故諸佛平等。是故說為人平等相。又由諸佛證此平等無高下理第一義故。得壽命等亦無高下。雖他受化身壽等不齊。據自受用真佛而說故無高下。或攝化歸真他受變化亦無高下。彼論頌雲 彼處無少法 知菩提無上 法界不增減 凈平等自相 有無上方便 及離於漏法 是故非凈法 即是清凈法 演曰。初頌法身非證而證。後頌報身修生。初中上之二句。解前經標無所得文。下二句釋成前無上之義。於中法界不增減句正釋此文。彼長行雲。不增減者。是法平等。是故名無上。以更無上上故。此以法界中功德起非增煩惱滅非減。更無有法能過此故名為無上。若有增減即非無上。彼論攝相歸性故屬法身。此論性相別論故屬報身。亦不相違 經。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演曰。此釋平等所由。准余經本及論。應言以無我人眾生壽者得平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文中略此。論雲顯示菩提於生死法中平等相故。演曰。所證真如具恆沙德。在纏名如來藏。出纏名法身。位別名殊。體無差異。我人眾生是生死法無彼我等。是名法身。故云於生死法中平等相也。彼頌凈平等自相。釋意由法無我清凈平等真實自體無有勝者。故名無上 經。修一切善法至三菩提 演曰。下第二明菩提道。即因無所得。若依彼論下明報身方便修生。釋曰有二。初直明後料簡。此初也。一切善法六度萬行。若望法身能為了因。若望報身即為生因故。此論雲顯示菩提道也。此明具修一切善法方證菩提。非如二乘少修善法故。貞觀能斷雲一切善法無不現證一切善法無不妙覺。彼論唯約報身明方便修生。彼雲又彼法有無上方便以一切善根滿。是故說阿耨菩提者。余菩提善法不滿足。更有上方便。演曰。明佛報身。因無上故果成無上。又釋彼論唯明法身。頌初二句總標無上。下釋無上別有之義。一不增減。二凈平等。三無上因。由此六句三種義故得成無上。此釋為優。以彼長行初總釋雲。示現非證法名為得阿耨菩提。後釋因中猶解無上。亦無分明。釋報身文故。唯法身於理為勝。若依此判如來答中大分有二。初總標無上。即當此論法身菩提三段文是。二別釋無上。後諸文是。於中有三。一不增減。二凈自相。三無上因。前二當體無上。後一由因無上果亦無上。隨應配頌文易可知 經。須菩提所言善法至是名善法 演曰。下料簡。貞觀雙牒單非雙結。魏本雙牒單非單結。此三俱單。其雙牒者。福智二因事理二智。隨應為二。言非善法者。真勝義中無實法故。是名善法者。於方便道寄言安立令證得故。故論雲安立第一義故。彼論下三句釋此經文。長行雲。偈言及離於漏法。是故彼漏非是凈法故。此即是清凈法故。依彼釋經善法。善法者雙牒有漏無漏善法。即非善法者非有漏善。彼有漏法望無上果不能為因故此不取。雖為遠緣非親證故。是名善法者結無結善故。論雲以決定無漏善法故。貞觀雙結者。以福智理事二門別故。此約同善故合為一 經。須菩提若三千至持用布施 演曰。下第三施設大利法。前已學佛證得正覺法報二身。次當學佛以所得法施與群生設大福利。前語具足。但令於語不執定能詮著於法未教被生。今此令自得勝覺。已廣為餘生施大法利故有此文。彼論為斷第二十無記非因疑。疑雲。若一切善法滿足得阿耨菩提者。則所說法不能得大菩提。何以故。以所說法無記法故。演曰。小乘師等執名句等性無記故。故有此疑。云何修學無記教法得大菩提 頌曰 雖言無記法 而說是彼因 是故一法寶 勝無量珍寶 准釋上二句隨他義答。雖是無記而能為彼大菩提因。以遠離所說法不能得大菩提故。下二句據自我答。汝小乘等教法無而記我大乘性是其善故。一法寶勝無量寶。令知教善為菩提因成大勝利。亦與此同。此文分二。初施設法利。後安立第一義教授。初中分三。初舉劣次明勝後校量意明持經既有勝福應將此法。以利群生。此初也。問。何故地前四重校量捨身命等所況極多。此中唯說三千須彌所校卻劣有何所以。答。有三釋。一雲。對所化生隨舉爾所。地前難化不舉勝福。而作校量難以發心希求持學。地上根勝少聞即悟知經福勝而行法施。是故不同。二雲。前後文中隨舉勝劣為顯經福非彼世福。所能校量故。彼偈言。一切世間法不可得為喻。下更校量。皆應准知。三雲。承前校量不分。經福以為多分。此分經福故。與前文亦無勝劣 經。若人以此至為他人說 演曰。次明勝文准前釋 經。於前福德百分至所不能及 演曰。此正校量分持經福以為百分全舉施福不及其一。千等亦爾。此中文略。魏本雲。百分千分百千萬分。歌羅分數分憂波尼沙陀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貞觀等本廣略有異。教法不同不可一準。彼論偈雲 數力無似勝 無似因亦然 一切世間法 不可得為喻 准彼釋意上之二句明四種勝。下之兩句由四勝故非喻所喻。一者數勝。如經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故以數無限齊故攝得餘數。應知。演曰。由無漏福無盡法故數亦無限。論以譬喻等數文同。所以合舉理實譬喻非數勝攝。此乃百千萬億等數不及。是為數勝也。二者力勝。如經不及一歌羅分故。流支釋雲。梵音歌羅。如折一毛以為百分。一分分一歌羅。此我翻為力勝。新論名勢勝。勢即力義。以無漏善斷。或證理非有漏善力所比並故云力勝。三者無似勝。論指如經數不能及。以此福德不可數故。演曰。准此數字應上聲呼。故新論雲。由品類別言此福類元不比數。前之福類如貴賤人不相比數故。梁本經說為品類。此言無似即品類勝。四者因勝。論雲。因果不相似。以此因果勝彼因果故。如經乃至憂波尼沙陀分不及一故。梵雲鄔波尼殺曇。義譯為因。舉因攝果。施因能招三界果報。因果俱劣。經福出世因果俱勝故言因勝。論雲因果不相似。此因果勝彼因果故。問。力類及因此三種勝。何故經中皆言不及一耶。答。謂以初百千等數數彼勢力品類及因以為多分施福勢等。不如持經一分勢等也。論釋譬喻文易可知。梁本經雲。窮於算數乃至威力品類相應譬喻所不能及言。相應者謂因果也 經雲。須菩提至我當度眾生 演曰。下安立第一義教授。謂設法利度眾生時勿起生見。依第一義教授。地上諸菩薩類。應如如來度諸眾生無實生想故有此文。彼論為斷第二十一佛能度生疑。疑雲。若是法平等相無有高下者。云何如來名為度眾生。疑意佛及眾生不離真如。真如平等說無高下。如何說佛度彼下類諸眾生耶。頌雲 平等真法界 佛不度眾生 以名共彼陰 不離於法界 釋意眾生假名與五陰共。謂於五陰共立假名。一名為眾生名及五陰不離法界故。法界中無生可度。此依久機以教授。彼約初根以斷疑。此論二諦彼唯真諦。皆不相違。文分為四問遮征釋此問也 經。須菩提莫作是念 演曰。遮止 經。何以故至如來度者 演曰。三征四釋。釋中有三。初順成次返顯後簡異。此初也。真如理中一相不存。若依俗諦但有五蘊無實眾生。以天我故無實可度。依彼論解如次前引問。設謂實有而生度想有何過失而遮止耶 經。若有眾生至我人眾生壽者 演曰。返顯也。此中雖無執字意顯則有我人等執故。論雲如來如爾炎而知。是故若有眾生如來則為有我耶。此意佛一切智稱理而知無中。謂有即為妄執違爾炎境。既無妄執。是故不見有少眾生如來度者。彼偈雲 取我度為過 以取彼法是 取度眾生故 不取取應知 演曰。上之三句正釋此文初句。五陰中有眾生可度者。此是取相過。次句以取五陰是眾生故。次句欲令眾生得解脫有如是相。即初句標餘二句釋。故為過也 經。須菩提至為有我 演曰。第三簡異有三。初佛知無次凡執有後破凡愚。此初二也。言有我者。即是有我執。如來說為非執者。若實有我可有執取。我體既無故非實執。即是我無之執名為非執。而諸凡愚見道以前起分別見妄。謂為有橫生實執故。貞觀雲善現我等執者。如來說為非執故名我等執。而諸愚夫強有此執。此論雲。若實無我而言有我取為離此著故。經言須菩提我取者即為非取。如是等彼論偈言不取取應知故。此以何義。以彼不實義。是故彼不取。以不取者。即是毛道凡夫取而即是不取故言不取取故。演曰。無實可取名為不取。即當非執。又言取者凡愚取故二論意同 經。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 演曰。此破凡愚。因辨妄執勿謂實有起執之人故便破之。真諦無生何凡之有。俗諦幻有亦非實故名非凡夫。此略無結。余本結雲。是名凡夫。魏唐本雲。如來說為非生彼論釋雲。不生聖人法故言非生。若依彼釋。即非凡夫者即是非生聖法之凡夫也。梁經此論俱雲小兒凡夫。魏本雲毛道凡夫生。流支釋雲。毛道領法心小如毛孔道即愚小義。此譯者謬。梵雲縛(去聲)羅。此雲愚。以二聲相近遂錯雲毛。正應雲婆羅畢栗托(魚訖反)那。婆羅雲愚。畢栗托雲異。仡那雲生。總雲愚夫異生。此言凡夫順方俗耳。問。此非凡夫。與前眾生即非眾生何別。答。前是能信經人。此是法利所化。破執義同 經。須菩提至觀如來不 演曰。第四攝取法身。前正覺處雖相法身而非正明具顯報佛。是無上覺因顯無上故明法身。又前雙明法報二身。以法身是本。今令攝取正觀正證故此明之。其欲得色身。住中雖明法身。因求色身令欣真理而不取相說。是欲得色身住處非欲法身。其欲得法身中所明三種言說及福。與此懸殊。智相法身為明智相。兼辨無為非正明理。其供養給侍如來住處。雖明無相。彼約所供佛身而說非明自得。今明自得亦明上求佛地法身令自攝取。及明法身非以相比知非相福因得故有此文。彼論意同為斷第二十二比知法體疑。及斷第二十三相福成因疑。論雲。復有疑。雖相成就不可得見如來。以非彼體。以如來法身為體。而如來法身以見相成就。比知則知如來法身為福相成就。自下經文為斷此疑。演曰。此敘二疑。一者如來法身雖不可以相成就。現證應言可以相成就比知。二者如來法身應由福相成就所得。此下論文有三行偈。初後兩偈答第一疑。中間一偈答第二疑。然中一偈及諸長行。應在後明以此偈文釋經頌。後可以相成就得阿耨菩提文故。而作論者以此二疑義相連帶故。前敘疑合一處問。逐便釋之後引經文遂更不釋前已釋故。又轉輪王為例相似故一處明古今諸德謂翻譯錯。理未必然。以前後譯次第皆示菩提流支譯文。依論論主意然。何謂翻譯錯。如下文中真化一異疑。長行及頌隔越而解。至下當知。此亦如是。文中有二。初明觀相不可識真後明相因非得真體。即是如次答前二疑。初文又二。長行及頌。故長行文四問答質領。此即佛問。可以三十二相比知如來法性身不 經。須菩提至觀如來 演曰。第二答。然准供侍如來住中善現答言不應相見。何故此答與前不同。又餘五本經皆言不應以諸相觀如來。何故此文獨異余本。答。梵本有別義則無違。何者前實理答。今假設答。顯發如來真妙義故。又理有二。一俗二真。真雖無相。於俗諦中可以分明三十二相觀如來故。佛依真問。此據俗答 經。佛言須菩提至則是如來 演曰。第三質由轉輪王亦具相故。彼論頌雲 非是色身相 可比知如來 諸佛唯法身 轉輪王非佛 彼論長行但釋頌意不釋其文相易故。意謂約果而說。既不可以色相比知如來。約因而談。亦不可以福相因得菩提果。若以感相福因得菩提者。轉輪聖王亦有相福能感相好。即彼輪王應是如來因果雖殊。為難相似細尋論文其意彌遠 經。須菩提白佛至觀如來 演曰。第四領悟 經。爾時世尊至不能見如來 演曰。偈頌重成。此中文略。貞觀雲 諸以色觀我 以音聲求我 彼生履邪斷 不能當見我 應觀佛法性 即導師法身 法性非所識 故彼不能了 魏經初頌即此經文。後頌雲 彼如來妙體 即法身諸佛 法體不可見 彼識不能知 論雲。初偈顯示如所不應見不可見。演曰。謂若求見法身而尋色聲。乃是所不應見。依彼色聲求見法身不可得。故論雲。第二偈顯示如彼不應見及不見因緣。謂初分次分。演曰。後偈之中上二句為初分。如彼不應見。謂是彼前行偈之所不應見。法即法身是也。下二句為次分。即不見因緣。由以粗識不見細境。是為因緣。因緣者所以也。由此依論分之為三。一如所不應見不可見。二如彼不應見。三不見因緣。初中論雲。云何不可見諸見世諦故。謂見色力聞說法聲。是見俗諦法身真諦故不得見。履謂游履。即此行義。斷謂禪定。即此道義。依其事定見色聞聲之時。非緣於理故不見我真實法身。名之為邪。非同外道所有邪定。論雲是人行邪靜者。定名為靜。以得禪者。說名寂靜者故。又復禪力思惟修故。於中思者意所攝。修者識所攝。言寂靜者。即說意及識。此意明依世間禪定以思量分別故。名之為意。了別粗境故。名之為識但依世俗見色聞聲不能見真。或可斷者即有漏觀。以有漏中定強慧劣。此論雲定理實有智故。秦魏梁本總名為道。周本名勤。隋名邪解脫。名別義同。彼論雲不能見者。謂凡夫人即地前菩薩。小乘異生皆此所攝。言應觀佛法性。即導師法身者。此如彼不應見也。觀色聲心所不得見者即法身。是謂有問言。既色聲心不能見。我如何可見。是故此中令起真觀應觀法性。法性即真如。真如即是導師法身。何以故。以真如體眾德所依。即是出纏清凈法身故。佛真身不可相見故。論雲以如為緣故出生諸佛凈身。此不可見。但應見法故。言法性非所識故。彼不能了者。此第三不見因緣也。論雲。彼不應見。復何因緣故不可見。以彼法真如相故。非如言說而知。唯自證知故。不如言說者。非見實不能知故。演曰。以彼真如非是分別思量識之所了非言說。說唯內證知故。彼緣色等識不能解了。彼偈雲 唯見色聞聲 是人不知佛 以真如法身 非是識境故 長行雲。以何等人不能見。謂凡夫不能見故 經。須菩提汝若作是念至莫作是念 演曰。上明觀相不可識真訖。不明相因非得真體。彼斷福相成因疑也。論結前雲。於此住處中約顯示。以法身應見如來非以相具足故。又生起此文雲。若爾如來雖不應以相具足見。應以相具足為因。得阿耨菩提。為離此著故經言等。彼論引經文雖在後義屬於前。然准余本。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相成就得阿耨菩提耶。須菩提莫作是念。不以相成就得阿耨菩提等。諸本經文雖少有異。大意皆遮以相成就得彼菩提。唯此經文加其不字乃遮。不以相成就得便與二論意不符會。故初文中剩一不字譯家誤耳。或可此中意言不以者。謂豈不以具足相得菩提。即以相得菩提。莫作是念。亦不須除。不字文中有三。初問次遮後結示正義。此初二也。論初卷釋攝取法身中。指此文雲。此義明相具足體非菩提。亦不以相具足為因也。以相是色自性故。演曰。相為色性自招色身相好之報。法身菩提體性非色。如何乃以相為因也。彼論頌雲 非相好果報 依福德成就 而得真法身 方便異相故 釋雲。此明何義。法身者是智相身。福德者是異相身故。演曰。智為了因。得法身果福為生因。成相好報故。說相好為異相身。佛問善現。汝作是念。如來豈不以相具足得阿耨菩提耶。謂以具足福相而得。次遮止雲。莫作是念。約情破也。此中亦應雲。若以相具足因故得無上覺。轉輪聖王亦應得證。以具相故。以前影后經不重言。彼論因解轉輪聖王在前文釋。此亦不解 經。如來不以至三菩提 演曰。第三結示正義。但由具無相智現證菩提。不以福相具足為因證無上覺。梁本雲。如來不由具相得阿耨菩提。雖彼福業為證疏緣非親了因故不說得 經。須菩提若至說諸法斷滅 演曰。心具足中。自下第五不住生死涅槃。即無住涅槃也。向說法身非福因得便舍於福而求涅槃。若爾便同二乘寂滅或樂取福不求涅槃。便於生死受諸苦惱。為除此著令成佛德無住涅槃。故此文起論雲。此中為遮一向寂靜故顯示不住涅槃。若不住涅槃應受生死苦。為離此著等。彼論為斷第二十四失福及果疑。論雲。有人起如是心。若不依福德得大菩提。如是諸菩薩則失福德及失果報。此意既以福一相非法身之因。則證法身時福德應失。福德既失。應無所感果報之身故成斷滅。尋彼釋意。雖不得法身菩提。而亦不失福德及彼果報。以能成就智慧莊嚴功德莊嚴得報身菩提故。由有報身非同二乘。一向寂滅即不住涅槃。由受無漏福不取有漏福故。不住生死。彼因斷疑亦顯不住。與此無違。文分為二。初不住涅槃後不住流轉。初文有四問遮征釋此問也。此雖教誡十地菩薩令求佛果無住涅槃。然說一切發趣大乘初心菩薩。尚不欲住生死涅槃。況於如來。故令菩薩知佛果德。而以願求。然諸菩薩意願虛空法界等盡。我願方盡故不可說。同於二乘有其斷盡。況同外道撥無因果起於斷見空見等耶 經。莫作是念 演曰。第二遮止莫作是念。趣菩薩乘無餘涅槃得真法身。諸勝無漏一切皆滅。論雲。於法不說斷滅者。謂如所住法而通達。不斷一切生死影像法。於涅槃自在行利益眾生事。此中為遮一向寂靜故。顯示不住涅槃。演曰。所住法者謂即真如。真如雖在生死不為苦逼。雖處涅槃不同惑斷。故云如所住法而通達也。不斷一切生死法者。非如二乘厭苦欣滅。從初發心多劫生死廣行妙行。若至佛果示現生死以利群生即是不住無為不盡有為。此應料簡無住涅槃菩薩得不 經。何以故至不說斷滅相 演曰。征及解釋。相謂狀貌體相行相。余如上釋。彼論頌雲 不失功德因 及彼勝果報 得勝忍不失 以得無垢果 示勝福德相 是故說譬喻 是福德無報 如是受不取 初頌說斷疑。即當此論不住涅槃。後頌廣釋所以。即當此論不住生死。彼初長行文易可解。此論生下雲。若不住涅槃應受生死苦惱。為離此著故 經。須菩提若菩薩至七寶布施 演曰。下明不住流轉。文分有二。初明受福德非苦所惱。次明受報而不住著。初中又二。初舉劣後顯勝。此初也。貞觀雲。奉施如來應正等覺明凡夫人施佛勝因感得輪王釋梵等報。尚非苦逼。況佛菩薩勝福德耶。凈名經雲。轉輪聖王以少福故尚無病等 經。若復有人至所得功德 演曰。顯勝也。論雲無我無生法忍者何義。如來於有為法得自在故。無彼生死法。我又非業煩惱力生故名無我。無生者此中云何得顯示。如說攝取余福。尚於生死中不受苦惱。何況菩薩。於無我無生法中得忍。已所生福德勝多於彼。演曰。此中且以菩薩校量意顯佛果所受福報。定無有苦勸令攝取。彼論釋無我得無生雲有三種。無我不生者。謂本性無生忍。自然無生忍。惑苦無生忍。言二種無我相者。謂人無我法無我也。問若福田不滅雖感果報不受苦迫。如梵釋等。應處生死不住涅槃 經。須菩提至不受福德故 演曰。此明受報而不住著也。雖福因不滅。由不取著不住生死。若取著福住生死故。亦是釋前福勝所由。只緣不著所以成勝。文分為三。初標次問後釋。此初也 經。須菩提白佛至不受福德 演曰。正申問也。善現以佛前說求福資糧。次前復言福勝於前。今後說言不受福德故問所以。論雲以世尊於余處說應受福聚故 經。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至不受福德 演曰。第三為釋。魏本雲。言須菩提菩薩受福德不取福德。是故菩薩取福德。論雲。以方便故應受而不應取。受之與取通名相似。若依別義。受謂領受。取謂貪著。故經論中隨舉取受。或別或通故。貞觀雲。所應攝受不應攝受是故說名所應攝受。演曰。與魏本經文別義同。雖受福德。而不取著取著福德即同有漏。沉淪生死故。受福德故。不住涅槃。非如二乘永寂滅故。不取福德不住生死。不同凡夫增染著故。前卷論釋此雲。受者說有故。取者修彼道故。如福聚及果中皆不應著。更勘餘論。彼論頌文 是福德無報 如是受不取 取者彼福德得有漏果報。以有漏果故。彼福德可訶。如是取者名之為取。如取非道故。此福德無報。無報者。無彼有漏報。是故此福德受而不取。演曰。因取福德而生有漏故。是可訶無漏福德不招漏果。是故可受大意同此 經。須菩提若有人至不解我所說義 演曰。心具足中第六行住凈。為化有情往來行住神通方便說法流轉有為之事。此勝惠行名之為行安處。如是名之為住。而無諸染故複名凈。前第五心總明不住生死涅槃。而未別明方便化用。今為明之有此文起。於中有三。一威儀行住。二破名色身自在行住。三不染行住。明隨感應似有往來。往來之中觀性不執成大神通。復於說法及生死法而無染著。今具足說令諸菩薩上求學故。次第如是。初文來者以諸菩薩上求佛地所有事業化眾生等。乃謂如來實有來去而生習學故。今為說實無去來令知修學故有此文。彼論為釋第二十五化無受用疑。疑雲。若諸如來不受彼果報。云何諸菩薩福德眾生受用。疑意既雲是福德無報無有漏報。云何得於十方世界出沒往來。現身說法令生睹見而受用耶。既爾法身應有來去。由不悟化而迷於真也。文言菩薩意說如來從因為名 解中雲。佛就果為語。不爾問答文不相應。釋此疑者化有來去不妨受用。然據真理本無去來。此論除報已上求彼論遣疑而識化亦不相違。文分為三。初牒報顯非。次征非所以。後釋義所由。此初也。先牒後非。此論但云 於中行者謂去來。住者餘威儀。餘威儀者攝餘三種。謂住坐卧。余本有住。此中略無。彼論偈雲 是福德應報 為化諸眾生 自然如是業 諸佛現十方 釋雲。明諸佛化身有用。彼法身諸佛不去不來故。依彼釋經若言真身如來有來去等。彼不解我所說義也。而化有用不妨往來眾生受用以釋前疑 經。何以故至故名如來 演曰。征及釋也。何故說為不解。我意以真法身無所從來無所至去。湛然常住故說來去不解。我意彼頌雲 去來化身佛 如來常不動 於彼法界處 非一亦非異 釋雲。若如來有去來差別即不得言常。如是住常。如是住者。不變不異義故。演曰。頌初句化有去來。次句真無去來。後之二句明化。與真不一不異。性相別論故不一。攝相歸性故不異。問。自受用身由遍滿故亦無來去。何故不約自受用說唯據法身。答。彼論前後多依法身。具約真如說無來去不障自受。亦無來去又無去來。約法報化因緣唯識無相真如。此等觀門皆來去。經中且依法身真如理實報化。唯識等門皆可通說 經。須菩提若善男子至寧為多不 演曰。下第二破名色身自在行住。以諸菩薩見佛化身有去來像執為實有前。且約真言無來去。於形相身來得自在惠行而住。離真見有去來之相。今令觀折諸佛相身五蘊無實故無所見。所見者妄謂有來去。除所見已即證於真。真無去來故。於名色得自在惠行住。今為明此故斯文起。又前明威儀實無去來。以顯法身常住不動。而未廣顯神通化用巧便自在。今令學佛觀彼五陰細末不念空無所得。發起神通所化自在故有此文。問。前第十住處色及眾生身搏取中觀破相應行。與此何別。答。前化地前令除法執自不造業及生死輪迴。今化地上令求佛地利他事中神通作用故有差別。若依彼論前明施福生染如塵以辯校量。今斷第二十六真化一異疑。謂聞前說化有去來及說法等真無。此事有二疑生。一疑真化為一為異。二疑化佛非真所說之法應不得益。論無疑詞。准釋合有為斷初疑有此文來。以見有化不了相無方疑一異說。塵界喻曉法無我悟證於真不見實相。何有一異。故於名色得自在行住與此不異。人界喻法性塵喻化身喻中塵界既非一異。法中真化亦非一異。此論據法以生智。彼論約喻以除疑。不相違也。依此論科文分為六。一無所見方便。二如所不分別即無能見。三何人無分別。四於何法不分別。五何方便不分別即何智證。六云何不分別即何行相。初一總明破折方便。後五別釋意義所由。初中有二。初明蘊非實。後約二諦辨。初中復三。初破色二破名後雙破。依彼論科大分為二。初舉喻。後須菩提若人言下法合。喻中復二。初如來以微塵喻告。後善現以世界喻領。初文即此折破色身。就中有六。一問二答三征四釋五難六通。此初佛問。但以三千世界碎為微塵。依魏本經乃有兩重複以示許微塵世界碎為微塵阿僧祇。貞觀亦示自餘四經。皆唯一重其兩重者顯折塵多更無別義。論雲。於中細末方便無所得方便。無所得如前說。此即細末方便。成唯識雲。於粗色相漸次除折至不可折。假立極微梁本微塵亦名鄰虛。即極微也。彼論雲碎微塵喻示現何義。偈言 世界作微塵 此喻示彼義 微塵碎為末 示現煩惱盡 釋意示彼義者。示彼前偈。於是法界處非一亦非異義故。彼諸佛如來。於真如法界中。非一處住。亦非異處位。為示此義故。演曰。微塵碎為末者。即是碎末為微塵。謂破粗色以作細塵。非謂折塵以成其末。塵不可折如何成。示此之喻意。總聚粗色以況真如。折為細塵以喻化相法身。一而喻總化身。多而比塵起化之。能要由障盡故云微塵碎為末。示現煩惱盡也。文言煩惱亦攝所知。新論雲。應知諸佛世尊。於法界中煩惱障盡非一處性亦作異性。此問善現數量多不 經。甚多世尊 演曰。第二答多。准余本經。自下三段並善現說成佛塵喻。此論既有多塵。何有其實色身之體。彼論由煩惱盡證真如理故起化彌多。然此名眾余本名聚故。貞觀雲。彼微塵聚甚多世尊。此及魏經聚名為眾。餘四本經眾名為聚。明知眾聚其義是同 經。何以故 演曰。第三征雲微塵。若實有便同外道。既無實體。何故言多 經。若是微塵眾至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演曰。第四釋也。論指此文。是為無所見方便。此說有何義。若微塵聚第一義是有者。世尊即不說非聚世尊說微塵聚非聚。是名微塵聚者。以此聚體不成就故。若異此者。雖不說亦自知。是聚何義須說 演曰。此明佛說微塵與外道異。若同外道是實有者不說自知何須佛說。今既佛說明微無體。但令折觀非實故也。故唯識雲。為執粗色有實體者。佛說極微令其除折。非謂諸色實有極微。彼即正釋此等文意。此約觀行勝道理故名第一義。非據真諦。又解依真名第一義。以彼極微依俗觀察入真無故若依此解。便與唯識意稍不同。思之可解。彼論釋雲。若實有一物聚集如來則不說微塵聚集。演曰。釋喻同此法合意者化身假相非真佛故還同假塵 經。所以者何 演曰。第五難。微若實佛何故說之所以者何謂也 經。佛說微塵至是名微塵眾 演曰。第六通。佛雖說塵但假非實。非實之理依俗。依真已如前解。結假名微彼論頌雲 非聚集故集 非唯是一喻 聚集處非彼 非是差別喻 上二句喻非一義。下二句喻非異義。彼長行釋非一雲。如微塵碎為末非一處住。以無有聚集物故。演曰。粗聚體無而微是有。各各別住故。望總聚名為不一。又釋非異義雲。以聚集微塵差別不可得故。以差別不住故。演曰。即攬極微以為總聚。離微無聚故不可說異處。而住名為不異余文可知 經。世尊如來所說至是名世界 演曰。下破名身如前文。釋言世界者。亦是為明眾生世故。彼論自下善現以世界喻領。於中有二。初善現說喻。後如來釋成。前文有四。一標二征三破實四存假。此初標也。前說微塵喻以化對真辨非一異。今說世界喻以真對化辨非一異。言三千大千世界者。謂總聚世界積微所成言即非世界者。以彼所成無實體故。言是名世界者。結成如來假說相也。故彼論雲。如是三千世界一合相喻。非聚集故。新論亦云。此即兼述三千大千世界不是聚性及是聚性其喻亦同。演曰。由所成無體。望彼極微非一非異。即喻真如。望彼化身非一異耳。問。准彼論世界喻法身。此論此文世界乃是名身所攝。而經前文以三千界折為微塵。豈以心法折為色耶。答。不爾。前世界者器及眾生總在其內。謂取其中根塵色蘊而破折之。此文世界唯是名身。其下雙破名色之中雲。若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亦是名色兩種總名世界總相為破色及名相實 經。何以故 演曰。此論自下雙破名色。先征後釋。此即雙征色及名身。皆說無實有何所以。彼論征雲世界無實何所以故 經。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 演曰。雙釋所由。論雲若世界是實有者。即為有搏取者。於中為並說。若世界若微塵界故。有二種搏取。謂一搏取及差別搏取。眾生類眾生世界有者。此為一搏取。微塵有者。此為差別搏取。以取微塵聚集故。演曰。四蘊無形執為是實。冥然一故但名一搏。微塵眾多執為一搏。實有差別故名差別搏取。一及差別此中總名為一合相。經言世界似唯名身其一合相即兼微塵。是故雙破。問。執彼五蘊為一合相有何過耶。答。便同外道數勝論等執器身等積微所成而是實有。亦同小乘心心所實皆是法執。是故為過。彼論第三破界實有故。論雲若實有一世界。如來則不說三千大千世界。問。彼以世界喻真法身。今說界無有何所以。答。法身無相總界亦無法喻相似。又界若實有可喻塵異。今既非實便成與塵非一非異 經。如來說一合相至是名一合相 演曰。此論第二約二諦辨。初善現辨。後佛重成。此初也。梁唐本名一合執據能執心。此但言相依所執境。言如來說一合相者。於俗諦中有言說故。即說彼情名一合執情所執境名一合相。又釋此執行相相執無別。言即非一合相者。以勝義中情有理無。成真諦中情亦非有故。論雲此上座須菩提安立第一義故結文可知。彼論第四存假謂顯如來說一合相大千界等非有實體但相無差名一合耳 經。佛言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 演曰。後佛重成有二。初明勝義無。後明俗諦有。此即初也。謂佛了達色及名身搏取之相勝義中無不可以言說說及分別戲論心之所分別以心言路絕故。貞觀雲。不可言說不可戲論。此論雲。世尊成就如是義故說搏取者。即是不可以言說說等。此何所顯示。世諦言說故。有彼搏取第一義故。不可說。彼論第二如來釋成有二。初體實無。後妄執有。此初也。以聚集相無實體性故不可說 經。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演曰。明俗諦有凡夫不了法體無故妄生法執。法執起故我執亦生增愛貪等。論雲。彼小兒凡夫如言說取非第一義。彼論妄執意亦同此頌雲 但隨於音聲 凡夫取顛倒 釋意以彼聚集無物可取。但隨於聲虛妄分別故是顛倒。若有實者即是正見。上來彼論非但喻顯。真化一異亦是因破我法二見所緣境無即同此論。此論第一無所見方便訖 經。須菩提若人言至所說義不 演曰。下第二明如所不分別。即無能見。前破我法所緣之境令知不實。今破能緣我法見心見心乃是所起分別。今翻令作無分別心故。言如所不分別也。論雲。已說無所見方便。破義未說。無所見等入相應三昧時不分別。謂如所不分別等。云何得顯示如外道說我如來說。為我見故安置人無我。又為說有此我見故安置法無我。若有彼我見是見所攝。如是觀察。菩薩入相應三昧時不復分別。即此觀察。為入方便。演曰。由執我者。說彼為見明人無我名無我見也。執有此見名為法執明見亦是法無我。彼論自下明其法合文亦為二。初離我執。後離法執。所以然者。前喻中雲。微塵碎為末。示現煩惱盡。雖言煩惱亦兼所知二障乃以二執為本。今明斷執障盡理圓證真起化非一非異故。說此文名為法合。頌雲 非無二得道 遠離於我法 釋雲。非無我無法。離此二事而得菩提。云何得菩提。遠離彼二見故。偈言遠離於我法者。意令不起我法見也。又復此經承前唯破我法等想。息我等見令起正見。未明我見體非實有。今經將終明起邪見亦非實見。於真理中無邪無正。此文有四問答征釋。此初也。余本此上征雲。何以故。若一合執雲不可說。凡夫妄者。何所以故。如來說有我見等耶。然佛為遮外道我故說有我見等。佛亦不說我見實有故。佛卻問有人。謂佛說實我見解我意不 經。世尊是人至所說義 演曰。第二答。佛為利生說假我見。非如凡夫說有實真故。說實見名不解意 經。所以者何 演曰。征意無實我見有何所以而佛說耶 經。佛說我見人見至壽者見 演曰。釋也。此文有三。初牒次非後結。初牒佛說我見等者。隨順世俗為欲對除令息虛妄。是故說也。次文非者。非如外道及諸凡夫說有實我而起實見。亦異小乘雖無有我而有實見。今大乘宗說我等見無始世界虛妄分別。於真理中本無實見。是故非也。後結可知。彼論頌雲 見我即不見 無實虛妄見 此是微細障 見真如遠離 釋雲。是故如來說彼我見即是不見。以其無實。無實者即是無物。以是義故說我見即是虛妄見。演曰。准彼釋。經說我見等者。說虛妄見。即非等者。非實見也。是名等者。結虛妄見。上依此論以彼我見是人無我。即我見體虛妄不實。是法無我。一我見言具含二義。今者非之明二我見。一切都妄令息分別。即是如所不分別破能見心。然論說此名入方便。因觀二妄能證真理故名方便。以證如時不作我無我解故。彼論上來唯破人我見。下破法我見 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演曰。此論第三何人無分別。此簡凡夫外道二乘有學我法二見俱是實有。二乘無學雖無我見法見未亡不能悟入二空之理。唯菩薩者有勝智能欲趣大覺斷二障故 經。於一切法 演曰。此論第四於何法無分別。二乘之人非於一切而求遍智菩薩異彼。於一切法觀無我法以除二見 經。應如是知至如是信解 演曰。第五何方便不分別。即何智定。前第二文翻彼能見總無分別。今此別明所有智定。論雲。若智依止奢摩他故知。依止毗缽舍那故見。此二依止三摩提故。勝解以三摩提自在故。解內攀緣影像。彼名勝解。演曰。因止生智名知。因觀生智名見。如次即本後智止之與觀皆依等持。由智離障觀彼影像有勝惠解。定為此依故名勝解。故論雲以三摩地自在故解內攀緣影像彼名勝解。彼論雲。如是示現我見不見故。見法者亦是不見。如經發菩薩心等者乃至不住法相故。此復何義。以見法相即不見相。如彼我見即非見故。何故此二見說名不見。偈雲。此是微細障見真如遠離故。此復云何。彼見我見法。此是微細障。以不見彼二故。是以見法而得遠離。偈言見真如遠離故。演曰。言不見彼二者。以於無我法處妄起其見。是以見真而得遠離。彼論又釋知見信之。偈雲 二智及三昧 如是得遠離 長行雲。示現世智第一義智。及依止三昧得遠離彼障。與此論同 經。不生法相 演曰。第六云何不分別。即何行解。論雲。而不住法相者。此正顯示無分別。彼論意說若生法相亦是見真所遠離法。文分有二。謂標及釋。此初也 經。須菩提所言法相至是名法相 演曰。釋也。有牒非結。論雲。此顯示法相中不共義。及相應義。如前已說。法即是境相即是心。雙牒能所緣。說非相者。於勝義中說為非相。是名等者。於俗諦中說有能所相也。彼論以見法相即不見相。如彼我見。即非見故法合已訖 經。須菩提若有人以滿至持用布施 演曰。下明不染行住。於中復二。初說法不染。複流轉不染。此初也。前語具足不取言說。所詮體義與名相屬真俗雙明。明所取無。今此處明不取教法。取教法者即為法取法取即染。此能取心令不染彼體故。又不令求供養信敬等。復雲不染其施設大利法總明法施未明不染。今此明之故與前別。文分為二。初校量說勝。二正明不染。前文又二。初舉施福後正校量。彼論為斷第二十七化說無量福疑。疑雲。前說化身有去來故既非真佛。又前頌言非說法者。既爾化佛所說之經持說無福故。為斷此疑而有斯文。明化雖示現所說之法持說經等非無盡福故。重以喻而為校量。論雖不敘疑起所由。准頌及釋當知定爾故頌雲 化身示現福 非無無盡福 何故。得福以得二智。三昧能遠離障而起化身。是故獲福文乘前起有。是故言而別破疑說非無福。於中有二。初示現有福。後明有敬信。既由敬信。是故福生。此初舉劣 經。若有善男子至其福勝彼 演曰。正校量。論雲。以有如是大利益故。決定應演說。如是演說而無所染。彼論雲。雖諸佛自然化身作業。而彼諸佛化身說法。有無量無盡無漏功德故 經。云何為人演說 演曰。正明不染。一問二答。問。如何演說而得生福。彼論自下明有敬信。問意既是化說非正實故無人敬信。何能生福 經。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演曰。此答也。准余經本雲。而不名說。是名為說。貞觀雲。如不為他宣說開示故名為他宣說。開示此經無結不取於相。即是余本不宣說義。更加如如不動。釋此所由。論雲。此有何義。顯示不可言說故不演說。彼法有何說體。應如是演說。若異此者。則為染說。以顛倒義故。又如是說時不求信敬等。亦為無染說法。演曰。一無可言說體故名不演說。二不求信敬等無染說故亦名不說。彼論頌雲 諸佛說法時 不言是化身 以不如是說 是故彼說正 釋雲。若化身諸佛說法時不言我是化身。是故彼所說是正說。若不如是說者。可化眾生。不生敬心。何以故。不能利益眾生故。即說彼是不正說。是故不說我是化佛。演曰。釋經意不言我是化佛故。名而不演說。是故彼說正故。是名為說。問曰。諸小乘經不說是化。然大乘經佛皆自說我是化佛如何不言。答。雖說是化不言離真迥然別有皆是真說。是故為正。又解對不生敬信者言非化身。若生敬信亦說我化。梁本亦有如如不動。謂不取實能所詮相心如真如而不動故。名為不染而是正說 經。何以故至應作如是觀 演曰。言何以故者。准此論生下經文。何以說法。能不染者以諸有為如幻等故。非如所見有自性故。故說法時能不染也。非但說法不染亦即是流轉不染。彼論答征意以諸有為如幻等故。即真而說不言化相離真而有也。准彼論疑即何以故釋九喻。略以七門分別。一說意。二開合。三次第。四屬當法喻。五建立。六問答。七說喻勝益。初說意者。此論流轉不染明佛示現受於生死。常在三界化利眾生。以了有為如幻等故。不為所染故有此文。彼論為斷二十八佛涅槃疑。論雲。若諸佛如來常為眾生說法。云何言如來入涅槃。為斷此疑。是故說彼偈。此義云何。偈言 非有為非離 諸如來涅槃 九種有為法 妙智正觀故 上二句明無住道以答前疑。下二句釋此所由。正觀故示初文。論雲。以諸佛得涅槃。化身說法示現世間行。為利益眾生故。此明諸佛以不住涅槃不住世間故。此意非有為故不住生死。不離有為故不住涅槃。何故能示耶。以觀有為如幻等故。疑意以佛受生說法應拘生死。云何言佛入涅槃耶。若入涅槃應同二乘如何。復言受生說法。答以佛般涅槃非有為法。亦不離有為法。何故能然得無住道。由何得無住道。以正觀有為故。二開合者。總名有為由滯三相表是有為緣起之法。此論為四。一自性相。謂初三喻。二著所住味相。謂次一喻。三隨順過失相。謂露泡二喻。四隨順出離相。謂後三喻。彼論為三。一觀相謂初三。二觀受用謂次三。三觀三世事謂後三。故頌雲 觀相及受用 觀於三世事 合此第二第三為觀受用。彼以能受身及能受用並所用境。能受所受同名受故。此以能所性別故離為二。亦不相違故。彼長行雲。一觀有為法。以觀見相識。二者觀受用。以觀器世間等。以何處住。以何等身受用何等。三者觀有為行。以何等法三世差別轉。三次第者。且自性相總談世間外道邪妄所執能執一切自性及二所依。次明由有自性而生味著。次明由味著故過失隨起。後明除彼過失而修出離。彼論為三開合雖異。義與此同。就初自性相中有其三喻。一星二翳三燈。此論初相如星。次見如翳。彼論初見次喻於相。何故爾耶。法喻義多。而作論者所取意別。謂此論中境心次第。先相後見。是故第二著所住味以境為初方說能受。彼論生起次第見為根本。依心變境故相為後。問。法中可爾。在喻如何。答。喻亦多義。且星在夜中為他所見。亦能明照。晝則俱無。此論取為他所見義。彼論取能照明義。俱有隱顯。翳有二義。一者由翳體故實無見有此喻於見。二者由翳見毛輪等彼喻於相。若爾彼相應喻毛輪。答。毛輪無體。不離於翳故但喻翳。四屬當法喻者。論雲於中自性相者共相見識。演曰。此為總標三喻所喻。一共相二見三識。一星。論雲。此相如星。無智闇中有彼光故。有智明中無彼光故。演曰。未見真如。彼相可有真智。既起都不現前 。彼論雲。譬如星宿為日所映有而不現。能見心法亦復如是。二翳。此論雲。人法我見如翳。以取無義故。彼論雲。如目有翳則見毛輪等色。觀有為法亦復如是。以顛倒見故。三燈。此論雲。識如燈。以渴愛潤取緣故熾然。彼論亦云。依止貪愛法住故。演曰。此明報識。由業所引愛潤熾然而生。四幻。此論雲。於中著所住味者。味著顛倒境界故。以顛倒見故。彼論雲。又如幻所住處亦復如是。以器世間種種差別無一體實故。問。彼論如幻唯器世間此論境界與相何別。答。相通一切染凈俱論。此中境界唯顛倒境五露。此論雲。於中隨順過失相者。無常等隨順故。彼露譬喻者。顯示相體無有。以隨順無常故。彼論雲。又如露身亦如是。以少時住故。演曰。彼論唯身。此論通喻有為無常。六泡。此雲顯示隨順苦體以受如泡故。若有受皆是苦故。隨有應知。彼苦生故是苦苦。破滅故是壞苦。不相舍離故是行苦。復於第四禪及無色中。立不苦不樂受以勝故。演曰。彼釋行苦。由與生滅不相離故。又依舍立四禪以上。依增勝故。理實舍受亦通。下有問。若爾無漏智應名行苦。由有生滅及舍受故。答。性非順染故不立苦。由有生滅。有漏性者順於染著方立苦故。彼論雲。又如泡所受用事亦如是。以受想因三法不定故。演曰。以假者能受故說受體名所受事。所言三法謂根境識。由三易脫速起速滅受亦如是。七夢。此論雲。於中隨順出離相者。隨順人法無我。以攀緣故。得其出離故。說無我以為出離。演曰。攀緣者作意義者。此言屬下意觀三世遷流不定。除人法執而得出離。此總釋也。論文雲。彼過去行。以所念處故如夢。演曰。過去無體如夢所見。唯有其念而無實法。唯自心故。八電。論雲。現在者不久時住故。九雲。論雲。未來者彼粗惡種子似虛空引心出故如雲。演曰。種子在識。但是功能而無體相故喻虛空。所生現行即有相狀故喻於雲。彼論雲。以於子時阿梨耶識。與一切法為種子根本故。亦與此同。空本無云云在來設至現在。須臾變滅觀未來法亦復如是。有雲。雲能含雨雨在未來者。若爾即應舉雨為喻故為不可。五建立者。問。何故唯立九種譬喻不減不增。答。由法有九故唯九喻。何者依此論說自性有三。謂相見識。著所住味有一。謂顛倒境界。隨順過失有二。謂無常苦隨順。出離有三。謂即三世。是為九法。若依彼論。觀相有三。謂見相識。受用有三。一器二身三能受用。約世有三。論總名為九種境界。頌雲 見相及於識 器身受用事 過去現在法 亦觀未來世 功德施論觀察有為九種體相。頌雲 觀自在境物 遷動及體性 少盛壽作者 觀心並有無 觀察自在。譬如星等著像於空隨方運行。光色熾盛。假令久住終隨劫盡。如是人天受諸福報。豐財重位眾所瞻仰。雖久自在會亦歸空。觀察境物如翳。譬如翳目於凈空中見有毛輪飛花二月。無明翳識亦復如是。於真實理無物之處。而見內外世出世間種種諸法。觀察遷動如燈。譬如燈焰。即生處滅不至余處。然因此焰余處焰生。如有遷動。諸蘊亦爾。觀察體性如幻。變作女人容貌。可觀體性非有。不了之者取為真實。諸法亦爾。觀察少盛如露。露見日晞。盛年容色。一遇無常已從遷謝。觀察壽如泡。譬如水泡。或有始生未成體相。或才生已或暫停住即歸壞滅。壽生亦爾。始生胎藏乃至衰老歸於滅壞。觀作者如夢。夢中隨先見聞。憶念分別熏習住故。雖無作者諸境現前。無始時來諸煩惱業熏習住故。雖無有我是能作者。而現無涯生死等事。觀心如電。生時即滅剎那必謝觀有無如雲。如空中雲。先無後有須臾變滅。有為亦爾。體性本空從妄緣有。有緣既散還復歸無。功德更有多。複次釋煩不具引。六問答者。問。遍計等三性之中此喻何性。答。此喻依他。言有為故。由觀依他如幻等故。能除遍計執實有心所顯真理即圓成實故。由此觀悟入三無性。問。亦有經中色如聚沫乃至識如幻化。與此何殊。答。法有多途。喻亦多義。隨舉為喻。不可一準。亦有水月光影谷響變化。或總喻有為或別喻諸法。此中所舉是其別喻。然據二論說九喻為正。此經闕四。星翳燈雲。而加影喻。梁本闕星而加於暗。彼以星光暗中現故。或譯者意別或梵本殊不可和會。七說喻勝益者。依此論說作是觀故。於有為流轉生死而無染著故得出離。若爾九觀皆得出離。何故後三獨名出離。答。理實俱能得於出離。然於前喻別顯余義。此無人法出離義增又順滅諦。即彼所觀出離相故。是故言之。彼論頌雲 觀相及受用 觀於三世事 於有為法中 得無垢自在 上料簡訖。次釋經文者。初一句法。次二句喻。後一句勸 經。佛說是經已至信受奉行 演曰。流通分有三。初標佛化畢。次明眾同聞。後歡喜信奉優婆塞等義如常說。准魏周經有菩薩摩訶薩。貞觀具引八部。此中文略。此論頌雲 若聞如是法 於大乘無覺 我念過於石 究竟無因故 下人於此深大法 不能覺知及信向 世間眾生多如此 是以此法成荒廢 演曰。初偈明不悟解者無菩提因。後偈明不信向故法成湮滅。前令人發心。後希法久住。彼論頌雲 諸佛希有總持法 不可稱量深句義 從尊者聞及廣說 回此福德施群生 上二句嘆佛法殊妙。次一句繼軌傳燈。下一句發願回施。歡喜奉行者。智度論雲。為生智也。文殊師利所問經雲。有三種義歡喜奉行。有雲伽耶山頂經亦同。此說應檢之。一說者清凈以於諸法得自在故。意明不為取執利養所染。二所說清凈以如實知清凈法體故。意明說彼所證實理離虛妄執說教理根性皆相應故。又初中後善等十種凈勝故。三得清凈果。意明受者隨所聞說境行果三。起行得果證彼境故。所以歡喜。以其聽者根器宜聞佛正為說無不信悟。領納在心敬順修學。由斯故說歡喜奉行 妙理非愚測 憑論略敷宣 福善共含生 速證無所證 建中四年年正月二十日僧義琳寫勘記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隨順修行禪那波羅蜜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300-309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451~460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第四百九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