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12000年至15000年前後,中國人已經開始使用陶器。中國陶器產生的特點是在兩大河流黃河與長江流域幾乎同時展開,一南一北,雙翼齊飛,中國的考古學家們曾經將中國北方與南方的石器分成兩大不同的體系,兩大陶器體系與南北方不同的石器體系互相銜接,如同展開了文明的雙翼,使中華文明騰空躍起,扶搖直上。根據其主要歷史時代與地域分布,中國陶泥文明可以分為以下主要階段:1、起源階段:中石器時代晚期到新石器早期,尤其集中於距今一萬年前後,陶器開始在中國的長江與黃河流域大量生產。代表性文明遺址有南庄頭遺址、玉蟾岩遺址等。當代考古學家將石器與陶器相結合的歷史分期分統稱為「前陶新石器時代」PPN(Pre-Pottery Neolichic)。分為AB兩期,本時期要早於A期,PPN的A期一般指公元前8500-前7300年。2、前期陶泥文明:陶文遺址從無窯燒制向陶窯生產過渡,代表性遺址是太行山地區的磁山遺址、裴李崗遺址等,其區域包括內蒙`山西`陝西等廣大地區。相當於PPN的B期,即從公元前7300年-前6300年。3、中期陶泥文明:以仰韶文化、河姆渡、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從手工制陶到輪式制陶兩大階段劃分鮮明;4、後期陶泥文明:馬廠半山彩陶。主要內容時期劃分時代與紀年代表性文化類型與遺址陶飾與製作特點第一 陶泥時代起源階段(早於PPN的A期)稍後有約旦河谷的耶利哥的納吐夫文化可與之相比。舊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早期距今16000年前到距今10000年前後漁獵生產類型為主出現早期旱作農作物栽培有家畜出現河北徐水南庄頭遺址(公元前8000年)、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公元前13000年至前11000年)、江西萬年縣大源鄉仙人洞與吊桶環遺址(公元前12000至前9000年)早期平燒或是封土製粗陶,夾沙質;發現為陶片殘存;條紋陶、素麵陶、網紋與繩紋為主;無陶圖、陶符與陶文;第二 前期陶泥時代(PPN的B期)同期文化有美索不達米亞的耶莫文化Jarmo Culture等。新石器時代距今10000年到7000年前從漁獵生產向農業生產過渡河北省武安縣磁山遺址(公元前6100年至前5600年)、河南省新鄭縣裴李崗遺址(公元前6100至前5000年);陝西華縣老官台文化(公元前6000至前5000年);內蒙古赤峰興隆窪文化(公元前6200至5400年)窯燒陶器出現;全形陶器皿出土簡單陶紋第三 中期陶泥時代同期文化有美索不達米亞的薩馬拉文化Samarra Culture(公元前6000-前5500年),是當地的彩陶文化盛期。新石器時代7000年前到5000年前農業生產社會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至前2900年)、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200至前4200年)彩陶與黑陶豐富的陶器製品陶圖、刻符與陶刻文字第四 後期陶泥時代哈拉夫文化Haraf Culture(公元前5500-前4500年)距今約5000年以後農業生產社會銅石並用龍山文化(公元前4500年到前2200年)、馬家窯文化(公元前3200至前2600年);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200至前2500年);屈家嶺文化(公元前3000至前2500年) 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年至前2000年)等。陶文與陶圖多樣化,向早期文字轉化。部分地區出現古代文字彩陶規模生產要說明的是,以上分期主要是根據文化遺址的歷史年代劃分的,但也考慮到南北方文化差異,不同文明種類繁多,進展過程複雜,不能以絕對的歷史年代劃分類型,所以兼顧各自文化不同階段特性,進行基本的類型劃分。北方的黃河域的河北省徐水縣南庄頭遺址已經發現了陶片,大約有50多片陶器的殘留與典型的遠古人類的骨器、石器共同發現,這一遺址的年代大約在距今10000年左右。長江流域的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江西萬年縣大源鄉的仙人洞遺址都有大量陶片發現,陶片明顯是最早陶器的殘留,陶器胎壁厚薄不均勻,燒陶人的水平不高,火候不到,陶紋多為繩紋與網紋。有意思的是這樣一件文物,被中國與美國的考古學家認定為「世界第一陶片」,這就是出於江西仙人洞遺址的
(仙人洞遺址陶片)這個時代就是皰犧時代,庖犧是漁獵時代的人物,是漁網的發明者,時間大約在16000年前到12000年前後,仙人洞遺址的陶器是這個時代的產物。從古代文獻中可以看出這個歷史時代的背景,《繫辭》下篇曰:昔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綱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庖犧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很明顯,庖犧是漁獵時代的人物,他發明了結繩,織成漁網,以漁獵為主要生產手段。同進首創陶業,開始人類文明進程。而神農與黃帝就成為了農業文明的代表,他們種植農作物,馴養牲畜,發明制陶,推進熟食與蒸煮。依此判斷,庖犧的生存年代不會晚於10000年,最早不過13000年,因為這是漁獵生產的後期。而神農與黃帝的生活年代則最晚是在10000年到8000年前,從文明遺址來看,這時的陶器已經成為重要的生活器具,由於陶器的應用,無疑熟食已經相當普遍了。而且從歷史來看,江西這一帶屬於《史記·五帝本紀》中的「江淮荊州」,是古代三苗所在地,這裡的地域是「左洞庭而右蠡湖」,正是如今的江西湖北一帶,所以將這裡定為古代三苗的起源地是無疑的,直到夏人征服之後,才將三苗遷移到三危之地以變西戎。可見,三苗很可能是陶器時代就居住在這裡的民族,從事漁獵生產,以後才歸化為農業民族。(仙人洞遺址陶器上的繩網紋)
(磁山文化陶器的繩網紋)如果說結繩以為網罟是庖犧的創造,那麼江西仙人洞陶器與磁山文化的繩網紋與就是這個時代的證明,距今萬餘年到八千年前,中國長長江與黃河流域的人民以漁獵為主要生產手段,生產時用繩網來捕魚,所以他們在陶器上留下了繩網為紋飾,這也是最早的陶器圖案。毫無疑問,這個陶器圖案就是最早的文字,並且由此產生了後世的文字,從陶文到甲骨文、金石文字,網字形狀是一個證明。
(殷虛書契後編,下,三七,四)契文最左邊一列第二字就是網字,這個字前人多不敢隨意,郭沫若等學者都沒有明確說明。以筆者之見,可以釋為:火、五月貞,令從水田寇,貞,網煮。全文可能是征伐勝利,這裡的網煮是征伐的目標,古代煮字下有火,上象容器形,指得是一個漁獵民族。這個民族與殷人之間有長期的聯繫,在卜辭中多次出現,有可能就是以後的吳越先民。也可以看出,文中的左數第二列第三行的字是水田,這是吳越地區的稻田,是長江流域農業生產的特點,這是區別於殷人以旱地為田的一個標誌。
推薦閱讀:
※中國海軍16艘054A導彈護衛艦 即將全部現身
※這場戰爭影響了中國300年,直接改寫了「中國」
※歷列曾經在中國金銀幣上出現的吉祥物之中國龍
※膜拜!中國娛樂圈10大不整容美女
※鮮為人知:清末曾有兩位美國總統來中國
TAG:中國 | 世界 | 文明 | 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