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五)(2012-12-26 11:03:02)

經文: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

前四句講的是釋家的「十二因緣」,末一句講的是釋家的「四諦」。「十二因緣」和「四諦」理論是佛教最根本的教義。「十二因緣」是說人生死輪迴的起源及次序,共十二條,又稱謂之「十二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老死緣無明。這十二條前因後果,循環往複,生生不息,便形成了三世輪迴之現象。「無明」與「行」屬於前世,是過去世所作之因。「識」、「名色」、「六入」、「觸」和「受」屬於今生,是現在世所受之果。「愛」、「取」、「有」亦屬於今生,是未來世所受果報的前因。「生」與「老死」屬於來世,是未來世所受之果。「無明」是痴暗的意思,也就是迷惑。既然迷惑了,自然也就會產生錯誤的思想和認識,進而也就有了錯誤的行為。行為者「行」也,行即造業,造業必受報,受報一定要往來投胎,投胎也就是十二因緣中的「識」,俗稱「靈魂」。請注意:這裡的「無明」並非大乘經中所說的「根本無明」,而是「枝末無明」。「根本無明」破了也就修成佛了,而破了「枝末無明」只能是斷盡見思煩惱,因思而緣覺,觀十二因緣而悟道,證得中乘辟支佛果。「名色」是說投胎之初,雖有父精母血,但尚未成形,然而卻是有精神的,稱之為:「名」;「色」是說它是物質的,合之稱謂:名色。待其生長成形之後,眼耳鼻舌身意俱全,名曰:「六入」。「觸」是指其由母體而出生後,與外面世界所發生的接觸。有了與外界的接觸,自然會產生苦樂憂喜等感受,即十二因緣之「受」。有了苦樂憂喜的感受,必然就會產生愛憎之心,也就是十二因緣之「愛」。有愛必有分別之心,必然會有所取捨,所以說:愛緣「取」。因為妄取而生業「有」,它日必「生」果報,所以十二因緣講:取緣有,有緣生。蓋因五蘊皆空,諸法空相,「有」非真有,而是「妙有」,也就是假有!而由其緣所「生」的所有相,一定皆是虛幻之相,猶如夢幻泡影一般,皆不能恆久,註定會「老死」。但是凡夫縱然是老死了也還是迷惑不解,終究破不了「無明」之殼,故此曰:生緣老死,老死緣無明。從此再開始下一循環!「四諦」是說兩重因果關係。「苦」是凡夫現在世間的果報,「集」是凡夫過去世間的業因,「滅」是修行者未來出世的果報(涅磐果),「道」是修行者現在修學出世的因緣(菩提道)。聲聞佛陀的教誨,觀四諦而悟道,可證得小乘羅漢果。

我們前面講了,觀自在菩薩以究竟圓滿的智慧,照見五蘊皆空。照見「十二因緣」是了無自性的,照見「四諦」亦是了無自性的,本性皆是空寂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告誡我們:不但入世所有法是空,就是出世所有法亦是空!所以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正所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但凡一切法皆無自性,所生之相必是假相。假相皆不能恆有,一定會有從「生」到「死」的過程和現象,所以從法相上來講就會有「無明」,亦會有「無明盡」。乃至會有「老死」,亦會有「老死盡」。會有「苦集滅道」。

今天我們聽聞佛法,了解了事實真相,道理雖然可以頓悟,但身心仍須漸修。現實生活中,境遇面前,我們自己所固有的劣根習氣、缺點毛病又不請自來了,順逆境界不自覺的又會產生愛惡之心。財色名食睡現前,自私自利、貪嗔痴慢的心思念頭也就自然的起來了。其結果就是永不能脫離三界!幻象現前,如何能不起心不動念?最要緊的是信念不失,馬上用一句佛號替代一切心思念頭就好了!雖然這樣還不能做到斷盡心思煩惱,但卻可以伏著心思念頭。伏著總要比斷盡容易得多,這樣即可以帶業往生,出離三界而修得凈土。當年文殊、普賢二位菩薩在華嚴會上教導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採用的就是這個法門。

凡夫在資本市場中受到損失,總是怨天尤人。怨自己是弱勢群體,怨市場種種的不公,甚至於愆尤他人,狀如瘋狗!就是不肯從自身處來查找真正的原因,其結果就是造更大的惡業,受更大的報應!在資本市場中每每的遭受損失,就說明你的交易系統明顯存在著很大的缺陷,也就是說你的交易思想還存在著相當多的問題和毛病,即還沒有破除資本市場的「無明」(對於有些「散民」,不要說是資本市場的「根本無明」和「末枝無明」了,就連資本市場的「四諦」都聞所未聞過!)。沒有破除資本市場的「無明」,就會有錯誤的思想和見解,就會產生錯誤的交易行為,錯誤的交易行為也就是所謂的「妄為」。妄為就會造惡業!播種下惡業的種子,自然就會結出惡果來。於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好惡感受也就產生了相應的主觀分別與揀擇行為。被資本市場的幻象所迷惑,舍其根本而追求其末節;被主觀的妄想與執著所驅使,恣意妄為(以逆勢交易行為最為常見),造惡業還不以為然!偶有「所得」便忘乎所以,宛如打開了美聯儲金庫的大門一般,彷彿天下的財富已盡歸其所有,狂妄的不可一世!然而假象終歸是「假相」,終不能恆有。在短暫的「擁有」過後,「妙有」便倏的不見了,消失的無影無蹤,就像徐志摩和他筆下的詩句那樣:「輕輕的來,輕輕的去,不曾帶走一片雲彩。」留下的唯有惡報!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賬面的虧損和身心的疲憊,更有甚者為此而傾家蕩產甚至是不堪打擊而自己走上了絕路!至於說為此而「顛倒」、「痴狂」者,則更是多不勝數!交易-虧損,虧損-交易,周而復始,不斷的重複,這就是凡夫的命運!嗟乎!「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信了!有道是「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歸根到底,究竟是未破資本市場的「無明」啊!於是,墮入六道輪迴,沉淪三界苦海,永世不得翻身!

若破了資本市場的「無明」,明白了資本市場的本質,對資本市場有了正確的認識,便可以做到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即不妄為。不妄為就是順勢而為!能夠順勢而為了心地也就清明了,也就能隨緣惜緣、隨遇而安了。種種現象面前也就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了。順境不起樂受,逆境不起苦受,自然也就滅了主觀的分別之心,斷了愛憎揀擇的見思,也就體會到了「合光同塵」的意趣,從此不再有好惡的「愛」緣。沒有了「愛」緣,也就沒有妄取而懂得了「捨得」的真正意義,從而斷了「有」緣,擺脫「生」緣、「老死」緣的桎梏,跳出三界,永不再輪迴!

其實,資本市場的無明屬於「枝末無明」,破之甚易。只要明白了資本市場的本質,不再有主觀的愛憎情緒,不再有人為的分別之心,不再有無緣強攀的行為,看得破放得下,不再貪愛五欲六塵,不再愛戀名聞利養,把身心完全的交給市場,不起心不動念,一切以市場的變化為準繩,順勢而為,隨波逐流,不再有恐懼,不再有夢想,不再有執著,不再有妄為,心地清明,超然於物外,遠離顛倒痴狂,以究竟的涅磐超越六道,永脫輪迴而得到證果!(待續)

推薦閱讀:

《心經》解讀-什麼是明心見性?如何做自我心性的主人?
《心經》解讀-懂得了「空」,是佛法修鍊的最高境界
《心經》解讀-心念改變,命運就會改變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註解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八)

TAG:《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心經 | 曲解 | 波羅蜜 | 般若 |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