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陀羅尼直解 11

佛心中心印品中卷下(法別)【唐】 三藏菩提流志 奉 詔譯    法身妙明品第六     爾時阿難處大眾中,潛然憂愁。於其中間,諸有經律一切藏門,俱然掩閉。諸大金剛、及諸菩薩、一切所有靈祇游世界者、乃至諸大龍神仙眾、及百千萬億世界四天王等、乃至釋梵諸天,悉皆迷悶,頓失精光。    圭峰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所分五種禪  (一)外道禪,謂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者。  (二)凡夫禪,謂正信因果,亦以欣厭而修者。  (三)小乘禪,謂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   (四)大乘禪,謂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者。  (五)最上乘禪,又作如來清凈禪、一行三昧、真如三昧。頓悟自性本來清凈,原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稱為最上乘禪;又此最上乘禪為三昧之根本,若能漸次修習,自然可得百千三昧。  佛說本經開門見山,說如來心中心「不可量,不可稱,不可讚歎,亦無印可」,直趨第一義諦;鞭辟入裡,徑指涅槃彼岸;遠譬近喻,施設種種方便;玄問擬答,啟迪芸芸眾生。故為最上乘禪者,  阿難為聲聞乘人,此時尚未舍小乘回歸大乘,對最上乘禪更是難思難解,故於大眾中,潛然憂愁。  「經藏」為佛所說一切大小乘經典之集成,「律藏」為佛所說戒律之結集,經律一切藏」,約指經、律二藏,泛指經、律、論三藏。於其中間,諸有經律一切藏門,俱然掩閉」,此表最上乘禪法,離言絕相,不立文字,如達摩祖師《血脈論》曰「假使說得千經萬論,若不見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不可話會,典教憑何所及。但見本性,一字不識亦得。見性即是佛,聖體本來清凈,無有雜穢。所有言說,皆是聖人從心起用。用體本來空,名言猶不及,十二部經憑何得及。道本圓成,不用修證。道非聲色,微妙難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說也。唯有如來能知,餘人天等類,都不覺知。凡夫智不及,所以有執相。不了自心本來空寂,妄執相及一切法即墮外道。若知諸法從心生,不應有執,執即不知。若見本性,十二部經總是閑文字。千經萬論只是明心,言下契會,教將何用?至理絕言;教是語詞,實不是道。道本無言,言說是妄。」  菩薩行者修大乘禪,亦未悟最上乘禪,故諸菩薩,亦感迷悶。菩薩、聲聞尚且如此,金剛、靈祇、龍王神仙、四天王、釋梵諸天等能會最上乘禪?故彼等悉皆迷悶,頓失精光。  唯有諸佛能知廣大因起,各各安坐,皆自於身及心,放微細光,自想慰問。   然於此時,唯有諸佛能知廣大因起,各各安坐,皆自於身及心,放微細光,自想慰問。此句為華嚴宗因陀羅網法界門境界。諸佛如帝網天珠,光相交映,互攝無礙,重重無礙。  爾時毗盧遮那如來,復於身分,更開異色無量威德大端嚴光,其光普照乃至有罪無罪等,如是眾生皆得無怖。復於光中,演說微細音聲,告諸佛言:諸大聖眾,此威光難知,此威光難測。唯有大聖,與我力等,與我心等,與我慈等,與我悲等,與我解等,與我知等,與我辨等,乃至世界所有知量能盡知者,即能知此光明。所謂因緣而得種種知見。    「毗盧遮那如來」,梵名Vairocana 。為佛之報身或法身。又作毗樓遮那、毗盧折那、吠嚧遮那。略稱盧舍那、盧遮那、遮那。意譯遍一切處、遍照、光明遍照、大日遍照、凈滿、廣博嚴凈。據《一切經音義》卷二十一載:「毗盧遮那,案梵本毗字,(中略)此雲種種也。毗盧遮那,雲光明遍照也;言佛於身智,以種種光明,照眾生也。或曰毗,遍也;盧遮那,光照也;謂佛以身智無礙光明,遍照理事無礙法界也。」原為太陽之意,象徵佛智之廣大無邊,乃歷經無量劫海之修習功德而得到之正覺。  關於毗盧遮那佛,《華嚴經》、《梵網經》、《觀普賢經》、《大日經》等經所載,不盡相同。據舊譯《華嚴經》卷二〈盧舍那佛品〉所述,盧舍那佛於無量劫海修功德成正覺,住蓮華藏莊嚴世界海,放大光明照十方,由身上諸毛孔出化身雲,演出無邊契經海。據《梵網經》記載,此盧舍那佛於百千阿僧祇劫,修行心地,成正覺,住蓮華台藏世界,化現千葉百億大小釋迦,說菩薩心地法門。而《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則云:毗盧遮那身遍一切處,住於常樂我凈四波羅蜜所攝成的常寂光土。  毗盧遮那如來身放無量大威德光明,普照法界,凡被照者,無論有罪無罪,皆得安穩無怖。復於光中,演說微細音聲,告諸佛言,此威光難測,唯有大聖,與我等力、等心、等慈、等悲、等解、等知、等辯,乃至世界所有知量能盡知者,方能知此光明。    爾時阿難於其悶中,心有少省,強自意持,即起問毗盧遮那言:世尊,其此光者唯說諸佛耶?  佛言:是,善男子,唯佛能知。雖有菩薩,未同佛見。     此時,阿難心有所省,振作精神,即起禮佛問毗盧遮那佛言:世尊,此光果唯諸佛能知,非其餘人等所知耶?  佛言:如是,善男子,唯佛能知。雖為菩薩,未成正覺,亦莫能知。    其時阿難前禮佛足,五體投地,眼中垂淚,以偈問曰:     阿難聞佛所說,即自向前,五體投地,行接足禮,眼中垂淚而以偈問道:    世界有菩薩,現身得為佛;    世界有菩薩,具大神通,能現身為佛,如《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曰「若諸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圓。我現佛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世界有菩薩,能化無邊身;     世界有菩薩,具大神通,能變無邊化身,如《法華經》<普門品>曰「應以何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山川草木,橋樑道路,人馬兵將,大悲菩薩無不隨機而現。    世界有菩薩,能知佛所知;    世界有菩薩,具大智慧,能知佛所知,如文殊菩薩為十方諸佛母,一切菩薩師,處處現身說法,分擔釋尊辛勞,為釋尊的權威法將、得力助手、主要功臣。    世界有菩薩,能解眾生縛;     世界有菩薩,具大神通,能解眾生種種束縛,如虛空藏菩薩,具足無量智能與福德,且施與眾生,滿足其願而予救度。    世界有菩薩,遍入諸佛剎;    世界有菩薩,具大神通,能遍入諸佛剎土。如《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曰「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世界有菩薩,種種示方便;    世界有菩薩,具大神通,能開示種種方便,如《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經》記載准提菩薩有息災、增益、敬愛、調伏四種法,能成就學人各種祈願。  世界有菩薩,堪忍入諸苦;    世界有菩薩,具大神通,能忍受諸苦,救拔眾生,如地藏王菩薩在釋迦既滅以後,彌勒未生以前,眾生賴以救苦,自誓必盡度六道眾生,始願成佛。現身於人天地獄之中,以救苦難。    世界有菩薩,攝眾於己身;    世界有菩薩,具大神通,能攝受眾生於己身,如彌勒菩薩示歡喜相,攝受眾生,結當來緣,更不住凈智莊嚴世界,建立兜率天宮內院,教化眾生成就。  如是諸菩薩,皆是灌頂主;    「灌頂主」指諸菩薩皆是十地以上之等覺菩薩。上卷<大教緣起品>關於灌頂已有詳釋,茲不複述。  示同諸佛身,應念現諸境;   神通波羅蜜,其實不思議;  能於急難中,無畏大自在;     「神通波羅蜜」指六通。如《大般若經》曰「有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能引發六神通波羅蜜多。何等為六。 一者 神境智證通波羅蜜多。 二者 天耳智證通波羅蜜多。三者 他心智證通波羅蜜多。四者 宿住隨念智證通波羅蜜多。五者 天眼智證通波羅蜜多。六者 漏盡智證通波羅蜜多。」  以上皆表明諸大菩薩之證量深廣,能示同諸佛身,能應念而現諸境,具足六神通,真實不可思議,能於眾生急難中,布施無畏,得大自在。  我觀如是等,與佛亦無異;  若具受持者,同佛不思議;   誦持佛法藏,一一皆遍了;  即此法雲頂,皆是滿足位。   云何此人等,不知此因緣?  若此不知者,下愚何能了?    「法雲頂」,菩薩十地之第十位為法雲地,「法雲頂」即越法雲地之等覺菩薩,越等覺即為佛果妙覺。  阿難復問:我觀如是等大菩薩,與佛無異,眾生若能受持者,即同受持諸佛,功德不可思議。如是等大菩薩誦持佛法藏,一一能遍了知,即如是等大菩薩皆達法雲位,皆已臻滿足位。為何此等大菩薩,亦不知毗盧遮那佛放光因緣?若如是等大菩薩尚不知者,下愚凡夫如何能了?     爾時毗盧遮那佛,於光明中出大音聲,嘆阿難言:善哉佛子,以是等菩薩,雖有大慈,慈不遍故,所以不知。雖有大悲,悲不遍故,所以不知。雖有大忍,忍不遍故,所以不知。雖有大通,通亦不遍。雖有大力,力亦不遍。雖有示現,示現不遍。雖有無礙,無礙不遍。如是不遍,一一菩薩皆悉有之。若得遍者,了見佛性,即能知我。此事佛性猶故未了,云何能知如來量處?     爾時毗盧遮那佛,於光明中,出妙音聲,為阿難開示言:善哉,佛子。此等菩薩雖有大慈、大悲、大忍、大通、大力,乃至示現無礙,但以其慈、悲、忍、通、力、無礙尚不能周遍故,所以不知。  如是等法不周遍,一一菩薩皆悉有之。若菩薩能得周遍者,了見佛性,悟心中心,即能知佛放光因緣。若於了見佛性之事猶未能及,如何能知如來證量?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菩薩猶故不知,一切眾生云何得解此理?   佛言:汝我此親承第七佛釋迦牟尼,次當宣說,一切眾生自然得了。能奉持者,一切眾生自然得解我之所說。    阿難復問:如是諸大菩薩尚不能知,凡愚眾生如何能解此理?  毗盧遮那佛答言:汝與我於此,親承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次當宣說,使一切眾生自然得了。若一切眾生能奉持釋迦牟尼佛說法者,自然能解我所說。  於通常教理而言,釋迦牟尼佛為毗盧遮那佛之應化身,然於此段,毗盧遮那佛推崇釋迦牟尼佛說法,此表華嚴宗主伴圓明具德門境界,於諸佛中,隨舉一法佛為主,其餘之佛則為伴,周匝圍繞,為唱為隨。  示現神力品第七     爾時阿難即問釋迦牟尼佛言:世尊,此事云何?我自親承供養已經劫數,唯願為我示現及諸法要,我欲修行,流注眾生心際。     爾時阿難,即問釋迦牟尼佛言:世尊!此事云何?我自親承供養世尊,已經歷劫數,唯願世尊為我示現如來證量及開示法要,令我如說修行,轉示一切眾生。  爾時如來告阿難言:阿難,我今示現如是神力,汝等遞相告語,慎勿驚怖。  阿難即受如來語,告大眾言:大眾當知!大眾當知!高聲三告。其時阿難不覺身騰處虛空中,大眾仰觀見阿難身,謂是阿難得無礙通。其時音聲,遍至阿迦尼吒天,所有世界盡皆知聞。阿難白佛言:世尊,遍告已訖,唯願示現。    阿難願如來示現,佛滿其願。故佛言:阿難,我今示現神力,汝可遞相告知,慎勿驚怖。  阿難受佛敕,高聲轉告大眾,大眾當知!大眾當知!三告後,不覺身騰虛空,大眾仰觀,謂是阿難得無礙神通,其時告語,遍至阿迦尼吒天,所有世界,盡皆聞知。阿難白佛言:世尊!遍告已訖,唯願示現。  「阿迦尼吒天」,梵名Akanis!t!ha -deva 。乃色界十八天之一,五凈居天之一。又作阿迦膩吒天、阿迦尼師吒天。意譯一究竟天、一善天,有頂天。位於第四禪天之最頂位,亦為色界十八天之最上天,為有形體之天處之究竟,故又稱質礙究竟天、色究竟天。過此天則為無色界之天,僅有心識而無形體。    爾時世尊即以四十齒俱時齊密入慈愍定,計念心中心咒。作是念已,復以右手中指指於南方,以足大指案[1]於地。其時所有世界及非世界,所有地獄,湧出虛空。復於上方世界所有諸雨,雨寶蓮華,破此地獄。其時世界,無有一人受諸苦者,穢惡都盡,俱得法眼見於如來。    「四十齒」,如來三十二相之一,如來永斷離間語故,感得齒數多達四十之相。慈愍亦作「慈憫 」,仁慈憐憫。  佛即入慈愍定,計念心中心咒。念已,以右手中指指向南方,以足大指按地。其時所有世界、地獄,涌升虛空。  復於一切地獄上方雨寶蓮花,破諸地獄。時諸世界,無有一人,受其苦者。離諸垢穢,得法眼凈,而見如來。  「法眼」指徹見佛法正理之智慧眼。系五眼之一。此眼能見一切法之實相,故能分明觀達緣生等差別法。菩薩為度眾生,以清凈法眼遍觀諸法,能知能行,得證是道;又知一切眾生之各各方便門,故能令眾生修行證道。  此段表天堂地獄,唯心所現,佛性明凈,離諸垢穢。  復有示現一切世界諸大葯叉及羅剎王護[2]梵帝釋四天王等一切餓鬼及阿修羅王,如是之身,皆得神通。所謂通者,善通慈愍,普覆眾生,如佛無異。    復有諸大夜叉、及羅剎王、大梵天王、帝釋天、四天王、一切餓鬼阿修羅王等,皆得神通。  「所謂通者,善通慈愍,普覆眾生,與佛無異。」  「善通」即精通,慈愍」即慈憫,「普覆眾生」即普施恩惠。諸大夜叉、及羅剎王、大梵天王、帝釋天、四天王、一切餓鬼阿修羅王等本有大小神通,故佛言明,所謂皆得神通,非為百般變化,而指能發慈憫心,普渡眾生,與佛無異。  此句表佛心體性,悲智不二。    復有大通,於虛空中雨微細雨,所有一切起願求者皆得滿足,纓重疾病承此聞力皆得除差,餓者飽滿,熱者清涼。    復有大通,於虛空中,雨微細雨。凡所願求,皆得滿足。深重疾病,承此聞力,皆得康愈。餓者飽滿,熱者清涼。  此句表佛性實德,廣大靈感。    復有大通,遍十方界所有眾生,當爾之時,一一皆論說佛心地。    復有大通,遍十方所有眾生,當爾之時,皆都論說佛心。此句表佛性周遍,生佛同體。    復有大通,若有眾生在母腹者、處胎孕者、為兒者即能憶識過去心地,知所生處本所經事並能記持。    復有大通,處母胎者,為小兒者,即能憶識過去心地,知所生處,往世經過,皆能記憶。此句表佛性貫通,豎窮三際。    復有大通,十方世界諸惡災毒永劫不起。    復有大通,使十方世界諸種災難,永劫不起。  災有大三災(火災、風災、水災)與小三災(穀貴、兵革、疫病)。此句表佛性無染,本無煩惱。  復有大通,其通光明遍十方界,一一界量是佛及諸菩薩乃至聲聞四果等類俱得明見,無有疑滯,俱時皆能明遍三界,盡諸苦際,同佛壽劫。    復有大通,其通光明,遍十方界。一一界中,諸佛、菩薩、聲聞等類,悉皆明現,無有障礙。同時其光明遍照三界眾生,盡離諸苦,同佛壽生。此句表佛性充塞,橫遍十方。    復有大通,其通光明,現五種色,一一色中五百萬億那由他殑伽沙化佛,俱將眷屬大菩薩眾升空而來,所[3]是眷屬皆能論說佛心中心所有法要,即自明解。    復有大通,其通光明,現五種色,一一色中,各有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化佛,及大菩薩眾,升空而來,皆能說佛心中心。所有法要,即都自能了解。  「五種色」,即黃、白、紅、青、藍五光。其內顯分即為地、水、火、風、空五大元。  「那由他」,數目名,當於此方之億。億有十萬,百萬,千萬三等。故諸師定那由多之數不同。《本行經》十二曰「那由他,隋言數千萬。」《玄應音義》三曰「那術,經文作述,同食事反,或言那由他,正言那庾多。當中國十萬也。」《光贊經》云:億,那述劫是也。』  「殑伽沙」, 舊稱恆河沙。新稱殑伽沙。  此句表佛性功德,本來具足。  復有大通,其通光明遍十方剎。其時大地動搖三十六遍,星宿日月應時墮落遍於八方,所有魔及魔民皆舍魔業退其威神,即得佛通。佛通已,俱能憶識本所受業,即生悔恨,求哀懺悔,自求出家,無有一人心不定者。     復有大通,其通光明,遍十方剎。其時大地震動三十六遍,日月星宿,應時殞落,遍與八方。魔及魔民,皆舍魔業,退失威神,俱得佛通。得佛通已,俱能憶識往昔本所受業,即生悔恨,求哀懺悔,自求出家,無不定者。  此句表佛性真常,佛魔一如。  佛告諸善男子:其此通光遍十方界,有大威德,三明六通,具八解脫。如法修者,直至佛身,更無異身。    佛告大眾言:善男子等,此通光遍十方界。有大威德,三明六通,具八解脫。如法修持者,直至成佛,不受異生。  「大威德」,大威與大德。有伏惡之勢曰大威,有護善之功曰大德。此表佛光性德。  「三明」,  (一)、宿命明,知自身他身宿世之生死相;  (二)、天眼明,知自身他身未來世之生死相;  (三)、漏盡明,知現在之苦相,斷一切煩惱之智也(漏者煩惱)。  「六通」,  (一)、天眼通,謂能見九界眾生,死此生彼苦樂之相,及見一切世間種種形色,無有障礙,是名天眼通。  (二)、天耳通,謂能聞九界眾生,苦樂憂喜語言,及世間種種音聲,是名天耳通。  (三)、知他心通,謂能知九界眾生,心中所念之事,是名知他心通。  (四)、宿命通,謂能知自身,一世二世三世乃至百千萬世宿命及所作之事,亦能知一切眾生,各各宿命及所作之事,是名宿命通。  (五)、身如意通,謂身能飛行山海無礙,於此界沒,從彼界出,於彼界沒,從此界出,大能作小,小能作大,隨意變現,是名身如意通。  (六)、漏盡通,漏盡通者,漏即五住煩惱惑也,謂如來斷五住惑盡,不受二種生死,而得神通,是名漏盡通。  「八解脫」,  (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初觀不凈。觀道未強。不能壞滅內身。但觀外色死屍膀脹。能除欲縛。故名解脫。  (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習行積久。觀道增強。能於自身作亡身滅色想。唯觀外色死屍膀脹。以上二者為不凈觀。  (三)、凈身作證具足作解脫。青黃赤白可愛之色。名之為凈。觀凈離縛。名凈解脫。此為凈觀。  (四)、空無邊處解脫。希求無色。名之為空。空處四陰離縛。名空處解脫。  (五)、識無邊處解脫。空境廣多。多緣則繁。厭境存心。名之為識。識處四陰離縛。名識處解脫。  (六)、無所有處解脫。以識多故。令心勢亂末。若心境俱亡。名為無處有處。其處離縛。名為解脫。  (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心境粗故不復現行。外道之人名為無心行。佛法性望猶有細慮。內外合說故言非想非非想處。  (八)、滅盡定解脫。.心法並息。名滅盡定解脫。滅諸心法離有心過。故名解脫。  此名八解脫。亦名八背舍。得上棄下。名為背舍。是八解脫    何以故?以諸佛心同時證故,以諸如來同印可故,我盧遮那者是佛母常於此中自住持故,    何以故?佛陀釋言:以諸佛心同時證故,以諸如來同印可故,以毗盧遮那為一切佛母常住持故。此言如法修持,能得諸佛加持。    所有願求自印可故、自滿願故、自觀察故,自與一切為灌頂師所有學者自來證故。    故有所希求,皆自印可,皆可滿願,能自觀察。諸佛與一切學者為灌頂師,所有學者自來證明。    能知佛心者,廣遣諸天來供養故,令諸金剛藏王密跡菩薩為絕災變常覆陰故,又遣一切諸天不可識者求圍繞故,乃至世界所有化形者、變形者、種種伏匿者、潛隱世間者常來護衛故,上至釋梵諸天葯叉天眾來從伏故,四海跋陀、鬼子魔母、惡鬼、葯叉等,一切非行乃至如是等眾無不順伏者。    能知佛心者。諸佛遣諸天前來供養,令金剛藏王、密跡菩薩,蔭覆其人,令除障難。復令諸天常圍繞,乃至世界所有化形者、變形者、種種伏匿者、潛隱世間者常來護衛,上至帝釋天、大梵天王等諸天順從護衛,下至四海跋陀,鬼子、魔母、惡鬼、葯叉一切非人等,無不順從護衛。  「四海跋陀」為四海龍王,跋陀為龍王名。  「鬼子魔母」 為護法二十諸天之一,鬼子母為五百鬼子之母,常啖食王舍城中幼兒,人皆惡之而求佛。佛乃將鬼子母一幼子藏於缽中。鬼子母不見其幼子,悲慟萬分。佛說,你僅失五百子中之一小兒,猶憂傷若是,而你食他人之子,其父母之苦如何?鬼子母聞後皈佛,成為護法。  以上為滿阿難求如來示現之願,蓋佛性具足萬德,諸佛致極修德,徹證性德,內德外顯,故生大通。  必當如法依我佛心,取佛心法,必當證效,更無異法,而能成我此心事者。    此答阿難前問修行法要,若欲達如來證量,必當如法依佛心而取佛心法,則方證效,除此更無異法,而能成此佛心事者。  「依我佛心,取佛心法」即圭峰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曰「頓悟自心本來清凈。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上乘禪。亦名如來清凈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三昧。」  知納禪師《修心訣》曰「若能如是念念修習。不忘照顧定慧等持。則愛惡自然淡薄。悲智自然增明。罪業自然斷除。功行自然增進。煩惱盡時生死即絕。若微細流注永斷。圓覺大智朗然獨存。即現千百億化身於十方國中。赴感應機似月現九霄影分萬水。應用無窮度有緣眾生快樂無憂。名之為大覺世尊。」  


  [1]案=按  [2]護=諸  [3]所=此


推薦閱讀:

潘麟《心經直解》
心經書法欣賞3
心經的修持
心經講義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釋(二)

TAG:心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