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的花卉蔬果,溫暖了一整個冬季!
鐵骨寒枝花更剛,清姿元自傲冰霜;
一生不解朱夫子,認作人間時世妝。
——張大千 《題畫梅》
張大千的繪畫風格,經歷「師古」、「師自然」、「師心」的三階段:40歲前「以古人為師」,40歲至60歲之間以自然為師,60歲後以心為師。此花卉蔬果冊頁居士用筆瀟洒準確,敷色鮮麗見層次,線條運用拿捏恰到好處,花卉蔬果皆自然天成之趣,此皆極具功力,極盡用心之能事,可謂方寸見大千。
凡我所見,皆我所有!
——節選自 張大千《對小民的談話》
中國畫講究寄託精神所在。譬如中國歷代畫家愛畫「梅蘭竹菊」四君子,有人認為是屬於一種僵化的心態,其實不然,這就正是中國畫的精神所在。畫家如果畫梅、畫菊贈人,一方面自比梅、菊之「傲霜」的風骨,和「孤標」的氣節,另一方面也是將對方擬於同等的境界。這是期許自己,也是敬重對方!中國畫這種講「寄託」的精神,實是可貴的傳統,也是有別於西畫的最大特色!
——節選自 張大千 《對謝家孝的談話》
西人初不解我國山水畫理,每譏山上重山,屋後有屋,窗中復可見人。今有飛機攝影,始詫為先覺。老杜詩云:「決眥入飛鳥,」(將)山水畫訣,一語道破。故董文敏云:「作畫,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
——節選自 張大千 《題峨眉山天門石接引殿》
藝術到了最後的境界,都是通的,唯一不同的是所用的工具和風俗習慣,其他原理都是通的。
——節選自 張大千 《對台灣記者蔡文怡的談話》
中國畫三千年前就是抽象的,不過我們通常是精神上的抽象,而非形態上的抽象。
——節選自 張大千 《對謝家孝的談話》
當一位藝術家對自己的作品感到完全滿意的時候,也許就是他死的時候。
——節選自 張大千 《在接受美國記者採訪時的談話》1972年3月25日 洛杉機
要善學善變。善於學習他人之長,看到一件作品,要分析,要深入進去,才能領會精華和糟粕。善於學習他人之長,就是首先要學得進去,要又能變得出來。先是師他人之跡,然後才能進而師他人之意。不能人云亦云。
——節選自 張大千 《對大風堂弟子蕭建初的談話》
作畫如欲脫俗氣、洗浮氣、除匠氣,第一是讀書,第二是多讀書,第三是須有系統有選擇地讀書。
——節選自 張大千 《畫說》
畫畫並不難。如果你畫美人不成,可改畫鍾馗;畫鍾馗不成,再改成石頭。
——節選自 張大千 《在台灣川康渝美術研究籌備會上的講話》
一個畫家要形成自己的風格,必須要師今人,師古人,更要師造化,兼效百家。
—— 節選自 張大千 《對大風堂弟子陸元鼎的談話》
我們都喜歡用舊紙,並不是紙放舊了就好畫,實在是古人做事不肯偷工減料,本質好就好用。
—— 張大千
有至友嘗謂:「大千題畫,不錯不脫,必為贗本!」如此畫竟奪三字,良可笑也!
——張大千
古人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什麼意思呢?因為見聞廣博,要從實際觀察得來,不只單靠書本,兩者要相輔而行的。名山大川,熟於胸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筆自然有所依據,要經歷的多才有所獲。山川如此,其他花卉、人物、禽獸都是一樣的。
——張大千
今人但知清湘恣肆,而不知其謹嚴;但知清湘簡遠,而不知其繁密。學不通經,謂之俗學,書不通篆,謂之俗書,畫不撫古,為之俗畫。
——張大千
責任編輯:子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