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的地主、糧倉里的餓殍--讓世界目瞪口呆的俄羅斯農業!

俄羅斯橫跨歐亞大陸,面積1707萬多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相當於60個日本,170個韓國,3萬個新加坡。人口僅1.4億。平原面積約佔全部面積的1/2。農業用地平坦、肥沃、規模大。遼闊的國土跨寒帶、亞寒帶和溫帶三個氣候帶。廣袤的土地和多樣的氣候,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優越的自然物質基礎。

以中國農民的觀念,俄羅斯簡直是農業的天堂,它的農用土地佔到國土面積的12.9% ,高達2.2 億公頃,並且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黑土帶。俄羅斯已開墾的耕地面積約有1.25 億公頃,人均耕地面積達到0.84 公頃,是中國的9倍。俄羅斯頓河、伏爾加河流城,遠東地區黑龍江流域,都是肥沃的黑土區,農業自然條件特別有利於作物生長。

但是,讓世界大跌眼鏡的是,這樣一個資源條件讓全世界羨慕的國家,卻100年來都被糧食和農業問題困擾!餓死人也不算什麼稀奇事!

十月革命前,俄羅斯是傳統的農業國,俄農業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82%。農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7%。俄國人實行農奴制,雖然工業初具規模,但仍然是一個小農經濟佔優勢,並且農業水平相當落後的國家。

十月革命後,俄國人開始共產主義實踐。從1918年下半年到1921年春,蘇俄政府實行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其內容包含了禁止買賣糧食和餘糧收集制。導致農業急劇萎縮,1920年的穀物總產量比戰爭前減少了一半,棉花產量僅為戰前的6%。1918年春糧食危機開始放大,最終在1921年釀成一場波及蘇聯17個省份的大饑荒。

1986年出版的《蘇聯農民史》稱,這次大饑荒共造成了100萬人死亡。蘇聯學者達尼洛夫則在《集體化前夕的蘇聯農民》中稱:此次饑荒的死難者「有520萬人」。俄羅斯科學院研究員季馬·費奧多羅維奇在2008年撰文指出,因為飢餓和疾病死去了500多萬人。

最終,是美國人幫助俄國度過了災難,美國救濟署在蘇俄境內共開設了15700個食堂和物資發放站,向大約325萬名兒童和530萬名成年人提供了食物。

高爾基在一封給美國救濟署署長鬍佛的信中感激地指出:「……你們從死神那裡奪回了350萬名兒童和550萬名成年人……在我所了解的人類受難史上,沒有任何行動就其規模和慷慨能夠與這次援助相提並論……

此時的中國人,卻認為俄國代表了人類未來的理想社會,年輕人以談論它為榮,寫詩作文讚美謳歌。

斯大林時期,俄國人力圖通過建立集體農莊,用「先進的生產關係」,提高農業生產力。但是,折騰了近四十年後,到斯大林逝世的1953年,牛、馬、綿羊的頭數仍未達到集體化前的水平,糧食產量甚至低於1913年的水平。在斯大林執政時期,還發生了兩次大規模的大饑荒:

因為斯大林強力推進農業集體化,導致1932-1933年期間再次發生大饑荒,而且災難性遠超過1921年,主要原因是蘇聯官方對國內和國際社會掩蓋真相,致使饑民得不到任何救援,而且大饑荒期間蘇聯仍堅持向國外出口糧食。—直到1956年蘇共二十大之前,蘇聯的報刊都嚴禁談論1932-1933年大饑荒,提及災荒的人以「反革命鼓動」罪名入獄。

赫魯曉夫在回憶錄中記述1932年的情況:「新近有一列火車開進基輔,上面裝滿了餓死者的屍體。這列火車一直從波爾塔瓦到基輔沿路收集屍體。」

肖洛霍夫在1933年寫信給斯大林:北高加索的農民「在飢餓的死亡線上掙扎:大人和孩子都得了浮腫病,逮著什麼吃什麼,像動物屍體、柞樹皮和沼澤植物的根等人不該吃的東西,他們都拿來吃了」。

30年代蘇聯大饑荒究竟造成了多少人死亡?2000年烏克蘭公開的克格勃檔案顯示:僅烏克蘭就餓死700萬至1000萬人。俄羅斯著名人口學家烏爾拉尼斯認為,蘇聯居民從1932年的16570萬降為1933年4月的15800萬,至少餓死了770萬人。

30年代的中國,即使在上海這樣的國際化城市,不少的知識分子和報刊觀點,認為集體化和計劃經濟應該是中國快速發展的路徑選擇。

很多中國人想像不到的是,二戰勝利光環中的蘇俄,卻在1946-1947年發生了百年來第三次大饑荒。二戰之中,這場大饑荒在蘇聯許多地區就已經開始,並未隨戰爭勝利而結束。原因包括:戰爭帶來上千萬農業勞動力的損失,戰後大批複員軍人沒有興趣重新當農民,烏克蘭等地遭受了嚴重的乾旱,最主要的是,斯大林當局依然堅持戰時的糧食徵購政策。

當時主政烏克蘭的赫魯曉夫,後來在回憶錄中披露:二戰結束之後,烏克蘭出現了嚴重的饑荒,儘管他一再向斯大林彙報相關情況,但是,「我們從中央什麼也不曾得到,饑荒蔓延開來,不斷傳來餓死人的消息,有的地方開始人吃人。情形愈演愈烈」。

與前兩次相比,1946-1947年大饑荒中蘇聯死亡的人數有所下降。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從蘇軍佔領的中國東北掠奪了大批糧食物資。

20世紀五十年代,赫魯曉夫上台執政期間,儘管蘇聯被此時的中國人想像為共產主義天堂,也沒有戰爭,但仍然面臨尖銳的農業問題。 「農村過著赤貧生活,完全荒蕪。每天晚上集體農莊的隊長總是沿著村裡街道一戶戶地給成年人派明天的任務。他這種派工也是吃力不討好,因為那些由於繁忙的家務變得兇狠的婆娘們都給做嘲弄的手勢,而留在農村的男人則一邊罵娘一邊詛咒為『工分』、為工作日去幹活。俄羅斯的農村成了國家農奴制農村,國家從農民那裡奪去了除空氣以外的所有東西。」

赫魯曉夫通過對農業制度的改革,擴大農民經營自主權,這期間,糧食產量除個別年份,總的來說,呈現增長的趨勢。但在執政後期,農業仍然生產出現停滯與倒退。1963年,就在蘇聯和美國在軍事和航天上展開針鋒相對的競爭之時,蘇聯國內卻連麵包供應都發生了嚴重的困難。為此,赫魯曉夫甚至考慮實行和中國糧票一樣的糧食憑卡供應制度。後來動用了860噸黃金,從加拿大和美國(對,又是美國,蘇聯人誓言要埋葬的腐朽沒落的資本主義美國!)進口糧食,另外還動用了國家的國防儲備糧,才算沒有出現大規模饑荒。

1978年蘇聯糧食產量達到其歷史最高峰,年產達12740萬噸。進入上世紀80年代,蘇聯的農業生產就幾乎處於停滯狀態。

蘇聯解體後,土地私有化,但糧食仍然始終不能自給,幾乎一半以上需要依賴進口。其原因一是農村勞動力人口不足,勞動力大幅流失下降,難以以支持畜牧業和精細農產品的勞動力投入;二是俄國農民無法與中國農民的勤勞相比,只能種植小麥玉米等最省事的作物,即使在強力壓制的蘇聯時期,集體農莊的社員,每年出工超過100天,就算完成勞動定額,這在春節都需要革命化的當時中國,足以驚掉下巴。

在整個九十年代,俄農業生產隨著宏觀經濟的滑坡,呈逐年下降的態勢。俄羅斯的農業產出在多數年份還不如蘇聯時期。俄羅斯1.4億人的的糧食年需求量高達7000萬至7500萬噸,但其糧食產量卻長期在低水平徘徊,收成最少的1998年只產糧4800萬噸,因而不得不依靠進口。

此後多年,俄羅斯糧食的自給自足率,最高才90%,主要還是小麥的生產,剩下的10%還需要進口。而其他如蔬菜,水果,豬肉,牛奶,牛肉等自給自足率更低,有的只能做到70%,甚至60%,2012年,俄羅斯的農產品進口額高達460億美元,其中肉奶和酒類占超30%。

2014年,為「回應」西方制裁,俄羅斯開始禁止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歐盟等國進口農產品,加之俄羅斯政府的大力補貼刺激下,俄羅斯農業得到了超乎尋常的發展。2017年,俄羅斯穀物產量連續三年增長,達到1.3億噸,創出了歷史新高。

但是,俄羅斯農民還沒來得及高興,新的麻煩又來了!

由於小麥等收成增加,迫切需要擴大出口,但運輸又成了大問題,由於基礎設施缺乏、港口和內陸運輸網的建設滯後。糧食產區多餘糧食在國內堆積如山,根本運不出去,農民到手的糧食換不了錢,還要支付倉儲保管費用,眼睜睜看著糧食白白壞掉!

出口不暢,反過來給俄國內市場造成巨大負面影響。無法出口的過剩糧食,衝擊國內糧價體系,導致國內糧價不斷下降,豐收的農民,反倒陷入了虧本的境地。由於收益惡化,大範圍出現了陷入虧損的農民。因此,必然有大批的農民接下來會減少種植面積,俄國農業部已經表示,2018年糧食產量預計大幅度下降。

從目前農產品的產量上講,俄農產品總產量已能吃飽,但仍然沒有達到吃好的需求。不論是從農業生產效率,還是農產品人均消費量來講,與發達國家相比有著非常大的差距。

同俄羅斯農業形成對照的,是很多中國人看不上眼的印度。

印度,國土面積只有俄羅斯土地的六分之一,經過了數千年農業開發的土地,肥沃程度與俄羅斯的黑土地也無法相比,但是卻養活了13億人口,能夠實現自給自足還能有糧食出口,而俄羅斯的人口才1.4億,是印度的十分之一。而且,從來洪災旱災不斷的印度,新聞聯播里動輒五十度高溫,你聽說過他有千百萬人餓死的大饑荒歷史嗎?

氣候寒冷,是不少俄粉為手捧金碗卻填不飽肚子的俄國農業辯護的理由,但他們卻忘了比較同樣寒冷的加拿大,也忘記了農業強國以色列,好像寸草不生的乾旱沙漠,比厚厚的黑土地更適合農業!

耐人尋味的是,如此資源稟賦卻不能養活自己的國家,居然會被5000年農業文明的國家,百年來不懈地換著花樣追隨吹捧!最應該同病相憐的印度,卻被備極鄙夷。小時候在農村,明明會種地的能幹老農,才是農業社會中受尊重的人啊!?

分享人生趣味,品味歷史智慧


推薦閱讀:

以阻止俄羅斯向敘提供S
許一力:俄羅斯為何死扛烏克蘭?
莫斯科的反擊將如雷霆而至
普京成為俄羅斯總統是否已成定局?
撤軍敘利亞後的俄羅斯,會跟烏克蘭開打嗎?

TAG:農業 | 俄羅斯 | 世界 | 飢餓 | 羅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