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哀-中國乳業10年亂象叢生
從乳品行業的「有抗奶」、「還原奶」、「毒奶粉」、碘超標事件,到「回產奶」事件、維他奶使用變質原料,再到三鹿「三聚氰胺事件」爆發,尤其是連同三鹿在內的十餘家國內知名乳業知名品牌也涉入其中。一時間,中國乳業出現了空前的信任危機。但就在不斷出現的奶業安全事件被曝之後,一個可怕的現象出現了:無論社會各界如何批評,奶業企業卻集體失語。中國奶協負責人告訴記者,儘管中國奶業這幾年的確出了很多問題,給廣大消費造成了傷害,打擊了他們消費信心,但這不等於說,中國奶業就沒有希望。如何應對和扭轉奶業亂象和岌岌可危的中國乳業局面,讓中國乳業再建輝煌?多數受訪業內人士和專家呼籲—— 提振行業信心:中國乳企當自律
翻看著30年來中國乳業發展史記錄,尤其是近10年來的奶業歷史,面對記者採訪,今年已經86歲高齡的中國奶業協會乳品工業委員會副主任、衛生部原乳品訂標組副組長曾壽瀛眉宇間顯露出幾分激動和幾分無奈。
「中國乳製品行業的亂象出乎我們所有老乳業專家的意料,更讓我們始料不及的是,原本信譽最好的行業之一的乳製品行業會出現全行業的信任危機。」知道記者來意,曾壽瀛老人開門見山,「不過,亂象就出在最近這10年。」
10年亂象中國乳業
曾壽瀛說,我們大家一定還記得,從2001年開始,乳品行業就接二連三出現了「有抗奶」、「還原奶」、「毒奶粉」等各類醜聞。「當時由於乳製品行業這樣的醜聞不是很多,過去更是少見,對於廣大消費者來說,大家對中國乳業的信心還是很高的。」
不過,儘管當年的乳業問題的負面影響很快就減弱,但是其留給人們的印象還是十分深刻的。
「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就開始買國外品牌的奶品了。」家住北京市丰台區洋橋一位家庭條件較好的黃女士告訴記者,尤其是有孩子和老人的家庭,更把對乳製品的購買目光轉移到歐洲品牌上,「畢竟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要比青年人弱些。」
「如果說2001年的中國乳製品出現的問題,讓一些消費者把目光轉向國外品牌,但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品牌,起碼大家對乳製品消費還是有信心的。」曾壽瀛說,而2005年發生的幾件奶業安全事件,讓廣大消費者對一些「觸雷」的乳業品牌,乃至中外幾乎所有有名氣的乳企和乳製品的信任度向谷底下滑。
據了解,2005年5月25日,浙江省工商局公布了該省市場兒童食品質量抽檢報告,其中知名的「雀巢」奶粉赫然被列入碘超標食品目錄,抽檢報告提及標稱(黑龍江)雙城雀巢有限公司生產的「雀巢」牌金牌成長3+奶粉,元素「碘」含量超過國家標準要求。
10天後的2005年6月6日,一篇標題為《記者暗訪變質光明牛奶返廠加工再銷售黑幕》的文章再次令社會嘩然。
又是10天後的6月16日,「不僅上海維他奶的大豆水分超標,整個集團買的黃豆水分都是超標的。」一段維他集團高層的錄音,將維他的造奶黑幕公之於眾:故意使用水分超標大豆,並涉及黴菌超標116倍的霉變豆粉。
繼光明之後,河北著名牛奶品牌三鹿也陷入「早產奶」的醜聞。7月5日下午,天津河西區質量技術監督局執法人員在「三鹿酸牛奶」批發點內查獲了近900箱涉嫌超前標註生產日期的酸牛奶。
「雀巢奶粉碘超標事件、光明『回產奶』事件、維他奶使用變質原料事件等不斷被媒體曝光,中國消費者本已對乳製品消費的脆弱的神經再次被撥動,一時間,消費者對一些「觸雷」的乳業品牌的信任度向谷底下滑。」曾壽瀛說,好在當時國家有關部門迅速反應,快速出擊,對問題奶以及奶企進行全面整頓,讓勢態沒有進一步擴大。而且,此後的2006年、2007年中國奶業開始回暖,企業形象和消費者信心也開始同時回升。
「不過,2008年的三鹿『三聚氰胺』事件,讓中國乳業的信任度和信用度一落千丈,尤其是十幾家國內著名的全國性名牌乳企也涉其中。不僅讓中國乳業從此走入信任的谷底,也讓剛剛恢復消費信心的消費者遭受重創。於是他們開始尋找奶製品的替代品——豆漿。」曾壽瀛反問記者,「還有什麼比放棄長期形成的消費觀念還嚴重的事嗎?不是到了實在難以容忍的地步,誰會輕易放棄一種生活方式和營養呢?」
採訪中,記者在北京、山東濟南、黑龍江哈爾濱等多個超市了解到,除了部分消費者購買當地品牌牛奶外,很多人已經開始把消費目光瞄向豆漿。北京一家大型商場負責人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三鹿事件」之後,該商場的牛奶製品銷量減少了6成,而與之相反,豆漿類產品銷量直線上升。該負責人介紹,與此同時,該商場豆漿機銷售連續兩年出現熱銷,「有一段時間還出現脫銷。」
儘管如此,當「三鹿事件」陰影還沒有任何消退跡象之際,2010年2月,媒體再曝「三聚氰胺」在上海、陝西兩地再現江湖。談乳色變陰影又一次次籠罩著消費者。
「不知道是為什麼,問題要出現就集中出現。」中國奶業協會一位專家電話中告訴記者,就在我們對上海、陝西出現的「三聚氰胺」問題進行多次探討的時候,又出現了聖元「早熟門」和雅士利問題,儘管衛生部門出面闢謠,但這種陰影始終籠罩著消費者。
新國標讓消費者對乳業信心到「冰點」
「不僅如此,今年有關部門制定的乳業新國標將消費者對中國乳製品的信心降到『冰點』。」上海奶協副秘書長顧佳升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作為乳業專家,和曾壽瀛一樣,顧佳升一直在發問:乳業新國標是進步,還是倒退,是個問題;是保護消費者,還是保護奶農,是個問題;是受制於現實,還是鼓勵先進,也是個問題。
帶著這些問題,他參加了6月上旬召開的首屆中國奶業大會,但讓他寒心的是,原本應該在大會上討論的問題未能尋到答案。
有媒體這樣報道:在行業反彈雀躍中舉行的這次盛大集會,洋溢著對產業一體化的期許,幾乎屏蔽了三鹿事件後的安全陰影。顧佳升再一次嗅出了曾經的集體沉默的味道。這些質問,本是拋給6月1日正式施行的乳業「新國標」的,此前數月,作為業內專家,他反覆被新國標究竟是歷史倒退還是進步的爭論聲浪所淹沒,在化名博客里,他直言不諱,「對三聚氰胺事件的反思正走向歧途」。
兩個月前,在另一處奶業的集會上,壓抑在業內的腹誹之聲,最終卻是因為一位好事者的意外提問,才在會議結束前刻,公然引爆。那場不免激憤的評論中,不止一家乳企,不止一家行業協會,也不止一位專家,炮打了乳業新國標,「離奇」、「意外」等說法頻頻出口。中國乳業陣營林立,互相攻訐的事情並不新鮮,但放諸一項集11部委、機構之力,耗時近兩年,並被寄予開啟食品安全新紀元期待的新國標之身,還是令人驚詫。
曾壽瀛認為,問題出在了乳業新國標的分支「生乳安全標準」中的蛋白質含量、菌落總數等細分指標的設定上。曾壽瀛說,三鹿事件中,元兇三聚氰胺正是在生乳環節添加,而添加的最直接動機就是增加蛋白含量,可見這些指標的生死攸關。一直以來,對於生乳(又稱鮮乳,生鮮乳),中國奶業從不乏標準,引用最頻的當是1986年農業部頒發的收購標準,以及2003年衛生部的鮮乳衛生標準。三鹿事件後,奶業標準混亂之弊屢被提及,並一度成為反思所向。2009年初,清理原有乳業標準,再造新國標,即已啟動,衛生部受託領銜。然而,對照兩份舊有的生乳標準,在蛋白含量上卻難得一致,均系2.95%(即100克生乳含2.95克乳蛋白),菌落總數(通俗理解就是細菌含量)亦呈從嚴之勢,從原有的最低容許每毫升400萬提升至50萬。
三鹿破產後,國務院緊急出台《奶業整頓和振興規劃綱要》,在反思中尤為提及「對生鮮乳及乳製品(以下統稱乳品)質量監管存在嚴重缺失,標準體系不完善」,上溯一年,2007年,國務院在關於促進奶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中,更是明確要求「把提高原奶質量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努力提高原料奶的乳脂率和乳蛋白含量,降低菌落總數」。前有國家指導思想,後經三鹿事件血般教訓,太多人堅信,新國標必將更趨嚴格生乳細分指標,以構築乳業的第一道安全之門。
然而,2010年4月,等到千呼萬喚的新國標正式頒布,讓這位原國家乳製品訂標組副組長曾壽瀛感到震驚,「這簡直是一夜退回25年前」。若單純從數值上看,甚至連25年前都不如了,乳蛋白含量從1986年的2.95%,降到了2.8%,菌落總數則從2003年的每毫升50萬下調至200萬,均為歷史新低。在丹麥,在紐西蘭,在幾乎所有的乳業大國,生乳蛋白質含量標準都至少在3.0以上,而菌落總數,美國、歐盟是10萬,丹麥是3萬,更是嚴至中國的數十倍。
「世界上哪一個國家的標準放低至此?二十多年來一直沿用的歷史經驗,為什麼驟然被推翻?」曾感慨。
此外,記者採訪中了解到,一度呼聲頗高的體細胞標準,也未出現在終稿中。體細胞,是反映奶牛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國際上早已通行,「不設此標準,新國標開宗明義的生乳應來自『健康乳畜』的定義幾乎是一紙空文。」曾壽瀛說,有關部門在回答菌落數問題時居然說,「雖然菌落數較高說明奶牛生活環境可能不衛生,但不衛生不一定就會致病啊?」
曾壽瀛告訴記者,2009年6月第一次參加專家組會議,關於蛋白含量和菌落數的爭議,就出現兩大陣營,堅持低標準的基本上都是國內跨省區的全國性知名品牌。
「而根據國家質檢部門曾經的調查,這些大品牌幾乎都曾涉及『三聚氰胺』事件。他們為什麼會涉及『三聚氰胺』?因為銷量大,而自己奶源又遠遠不夠,他們只好到處收購原奶,在這種情況下,很難保證蛋白質含量和菌落數。」曾壽瀛說,有些專家認為,新國標的制定可能被大企業「綁架」了,他們打著為奶農利益的幌子。
曾壽瀛回憶說,就在去年7月,在重慶的一場奶業集會上,部分與會代表公開叫板「對於乳蛋白質含量,不能降低標準遷就落後的生產者和生產方式。」為此,曾壽瀛還專門寫信給衛生部領導,直陳「蛋白質菌落總數的指標,無論加加減減,都要有客觀依據。」
曾壽瀛在信中回憶,自己早年主持乳業標準制定,之前都要在全國東南西北選中5個城市的衛生單位及企業,每年根據春夏秋冬的季節變化,採樣分析數據,進行統計學的處理,最後提出項目指標。而這一次,因為重在梳理和歸併整合,且領銜單位衛生部不分管奶源,基礎數據的準備工作並不充分,遂造成了各種意見,各懷動機,各自為政。多少因為領導批示此信的作用,8月的專家會上局勢出現了變化。尤其是8月19日,「專家送審稿,幾乎是專家一條條地過堂,再也聽不到2.8%的呼聲了。」他說。
「但沒想到結果卻相反。」先是兩個月後的公開徵求意見稿中,蛋白質含量標準被折中為2.95%,附加每年5-9月為2.8%,至正式發布稿,則只餘2.8%了。
「也許正是這個爭議讓中國消費者對於牛奶心有餘悸。現在對奶業的信任程度達到『冰點。』」中國奶業協會上述負責人說。
根據北京一家權威市場調查機構聯合國內幾家知名網站對近35000餘名消費者進行隨即調查,發現對目前中國市場上乳製品有信心的佔7.2%,不信任或不敢買乳製品的佔到68%,改買乳製品為購買豆漿飲品的佔到24%。「這樣的情況實在可怕,就是在2008年三鹿事件發生之後也沒有這樣的情況,的確到了冰點。」一家國內知名乳品企業駐京辦負責人說。
乳業新動向:區域性品牌讓消費者最滿意
不過,儘管國人對國內乳製品的消費信心到了歷史最低點,但在上述對消費者的調查中,也出現了另外一個新動向,那就是有34%的消費者相信區域性的地方乳製品品牌。
在山東濟南、淄博和黑龍江的哈爾濱、齊齊哈爾的多家超市,相對於那些跨省的全國性品牌乳製品的滯銷,地方性的乳製品品牌卻受到廣大消費者熱捧。
「因為他們就在我們身邊生產的,從奶牛餵養,到擠奶、加工,我們都一直能知道,所以我們更放心地方品牌的產品,至少信息是透明的。」淄博市一位消費者說。
無獨有偶,就在記者對上述地區採訪時,中國質量協會全國用戶委員會發布了2010年液態奶消費者滿意度測評結果。本次液態奶調查選取了27個品牌,其中包括地方性和全國性品牌,有些品牌甚至鮮為人知。據該協會負責人介紹,為了真實反映中國奶業信任度情況,該協會連續兩年在被測評企業不知情的背景下(之前不與企業溝通,不予告知),調查區域包括北京、上海等22個一級、二級大中城市,覆蓋國內東西南北各地的城郊消費者。
「每年開展的測評活動,一般依據都是消費者關注度大的目標產品,由於近幾年食品安全問題凸顯,所以是中國質量協會發起這個市場測評的初衷。」談到為何選取液態奶作為測評目標物時,中國質量協會用戶工作部部長樊天順表示,「從測評結果看,中國乳製品行業有個新的特點:就是地區性產品不一定就不是中國第一品牌,而全國性品牌不一定是消費者最滿意的產品。」樊天順說,從我們連續兩年對中國液態奶的抽查測評看,往往區域性的奶產品消費者滿意度都排在全國性大品牌的前面。
提振信心呼喚行業自律
「從『三鹿事件』到最近的聖元、雅士利事件,有一個可怕的現象,無論社會各界如何批評,奶業企業卻集體失語。」中國奶業協會上述負責人告訴記者,儘管中國奶業這幾年的確出了很多事情,給廣大消費者造成了傷害,打擊了他們的消費信心,但這不等於說,中國的奶業沒有希望。「從我們了解的情況看,很多地方性品牌在各地還是深受當地消費者青睞的。而且一些大品牌也應該在中國乳業最困難時期站出來,表明自己的態度,和全國消費者一起共同面對。」
「一杯牛奶可以強壯一個民族」,國家發改委國家公眾營養與發展中心主任於小冬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乳品安全是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紐帶,忽視安全甚至以劣充好,不僅是在拿消費者的生命開玩笑,也是在拿企業生命當兒戲。乳品行業作為食品行業的一員,關係的不僅是這個行業本身的發展,而且會影響到其他相關行業的發展。一時的危機公關雖能解決局部問題,但不能解決全局問題。無論是什麼樣的企業,如果它不把消費者的利益給考慮進去,那麼它就將是一個失敗的企業,也勢必會導致一種信任危機。
於小冬指出,對於企業而言,應以實際行動來實現行業自律,並走向理性、良性的發展軌跡,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技術更新和產品的升級換代上,不斷開發出新產品,了解市場,掌握消費者的需求及變化,生產、銷售適銷對路的產品,培養自己的品牌美譽度,才能真正佔有市場。這是一個各顯神通的時代,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發展路徑的選擇權在企業自身;但若在發展中丟掉了最基本的品質管理和企業誠信,要讓這樣的企業付出什麼代價,其決定權就在消費者手中。「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誠信能做響品牌,失信更能讓品牌在一天之內疆土盡失。這是市場的無情,更是市場的魅力所在。(作者:高楊;王迪/人民政協報)
中國質量協會 2010 年乳品滿意度測評表
液態奶品牌 消費者滿意度
得益 77.81
輝山 77.29
長富 76.69
天友 75.56
佳寶 75.36
完達山 75.30
海河 75.23
燕塘 74.65
三元 74.18
龍丹 74.05
南山 74.02
白帝 73.78
聖元 73.77
寧波 73.30
光明 72.31
揚子江 71.71
伊利 71.66
風行 71.05
蒙牛 70.76
新希望70.71
晨光 70.50
雪蘭 70.38
花花牛 70.07
達能 69.91
銀橋 69.60
衛崗 69.05
菊樂 62.35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