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意拳簡史

點擊數::1488發布人:Amy發布時間:2008-5-28意拳又名大成拳,是在形意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其它任何拳術門派不同,意拳無拳術套路和固定招法,強調以意念引導動作,故名意拳,為王薌齋先生在20年代中期所創。王薌齋在清光緒年間就學於 形意拳名手郭雲深,後遍游大江南北諸省,痛感當時武術界崇尚花拳繡腿、套路招式,陷入與真正功夫背道而馳的死胡同,決心創新傳統武術面貌。經過前後20餘年專心研究拳理,遂在形意拳的基礎上吸取各家之長創立意拳,後經以姚宗勛先生為代表的第二代意拳武術家的發展完善,意拳已成為一個中國傳統武術與現代科學相結合的完整運動科學體系。從意拳誕生的歷史時期和其發展線路來看,可以說是二十世紀初「五.四」新科學精神在中國傳統武術界的一大成果. 意拳主要由站樁、試力、發力、摩擦步、推手、散手等組成,重在健身和實用兩個方面。在鍛煉的全過程中,始終強調意念誘導,以意念統帥肢體,要求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周身放鬆,使肢體各部連成一個整體,進而運用精神假借,使全身處處建立爭力,並且使本體與外界建立爭力,名之曰渾元力。爭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身體各部分鬆緊的互相交替,可使精神和肢體、肢體和外界達到高度協調統一,從而在運動中充分發揮精神和身體的能量。意拳認為「松、「緊」是構成人體運動的基本矛盾。諸如力量、速度、耐力、靈活、協調等身體素質都是派生的,無不受人體肌肉鬆緊的制約。所謂鬆緊,既是肌肉的鬆緊,又是意念上的鬆緊,而首先是意念上的鬆緊,因此意拳要突出一個「意」字。意拳以站樁為基本功,訓練從精神到肢體的鬆緊。一般先練放鬆,進一步再練鬆緊的相互轉換,以達到鬆緊協調。人體精神和肢體放鬆,可促使氣血通暢,新陳代謝旺盛,調整內臟器官的各項功能,使其勻整平衡,從而增強體質。站樁還能使精神和肢體達到高度統一,肢體間處處相互通連,構成一個整體,相互呼應,即所謂「一動無不動」,使本體感覺極其靈敏協調。此外,通過鬆緊轉化,訓練整體的彈力,做到「無點不彈簧」。通過站樁的鍛煉,可為意拳的各項訓練打下基礎。試力,是體驗在站樁中所培養的渾元力,體驗在肢體有位移的情況下是否仍然能夠勻整得力和運用自如。發力是拳術有效打擊力量的動力,站樁、試力都是為了給發力創造條件,以便能夠在不同情況下隨時隨勢發力,這是意拳之所長。摩擦步,是結合試力進行的步法訓練,其原則要求是「上動下自隨,下動上自領」,在前後、左右、進退轉換中都能保持身體重心的平穩和整體協調,以利隨時發力。推手、散手是意拳技擊訓練的兩種形式。推手可以作為散手的輔助練習,要求在與對方肢體接觸時善於體察對方的虛實、強弱和力量的方向,並善於控制對方,施以有效打擊。本文章共分:1 頁,本頁是第1頁
推薦閱讀:

意拳斷手之「驚蛇入穴」頓開金鎖老僧稽首
形意拳蛇形單勢詳解
意拳散手訓練程序
意拳大成拳
形意拳活步三體勢

TAG:意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