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導遊詞
06-11
芷江縣縣域面積2099平方公里,人口36萬,其中侗族人口佔百分之五十六以上,所以在1987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芷江侗族自治縣。芷江縣建制較早,漢高祖五年始置無陽縣,取冬日無陽之意,這是芷江最早建制的開始,至於芷江之名,則始於清乾隆元年,據說是乾隆皇帝一夢所得,有一種更有根據的說法,請大家看車窗左邊,那一條河流就是咱們芷江的母親河---潕水河。潕水河發源於貴州壅安縣,全長244公里,流經懷化的新晃,芷江,鶴城,中方,最後在黔城注入沅水,相傳當初著名愛國詩人屈原流放如今的漵浦,乘船來到芷江,一路採擷岸芷汀蘭,遊山玩水,並在此江上寫下了著名的《九問。湘夫人》其中有一句是:沅有芷兮澧有蘭。沅,指沅州,當時的芷江是沅州州府所在地,沅有芷說的是沅州的一條江上長滿了芷草,長滿了芷草的江,就叫芷江了,芷江之名由此而來。那麼芷草是為何物?何以連屈原大夫都寫詩來讚美她?芷草是一種香草,它是咱們芷江人以前炒作芷江鴨必不可少的一樣調料。說起芷江鴨,它是咱們芷江的特產,享譽全國,芷江人做芷江鴨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了,始於元朝末年,當初朝廷暴政,民不聊生,全國各地民眾紛紛揭竿起義,反抗朝廷,咱們芷江人當然也不例外,當時百姓以「八月十五殺鴨子」為起義暗號,準備在八月十五號起義,鴨子代指韃子,而當時元朝是外來政權,老百姓都管當時的統治者叫韃子。由於力量懸殊,在朝廷的血腥鎮壓下,起義最終失敗了,於是每年的八月十五,當地的老百姓為了懷念死去的親人,都會殺鴨子以泄憤,有當地的民謠為證:「八月里來八月中,家家戶戶殺鴨公,鴨頭鴨腳老闆吃,鴨翅棒棒待長工」。芷江鴨選料精細,鴨子選凈重兩斤左右的嫩鴨,肥而不膩;炒作工藝講究,先將鴨子切成一寸見方左右的塊,用油爆炒,等到鴨子爆到金黃色,加入子姜,紅辣椒,桂皮,八角,香葉等等,再接著爆炒,炒香入味後加水,燜上十來分鐘,待水差不多干後,加入紮成捆的香蔥,出鍋成菜。這其中有三樣配料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子姜,紅辣椒和紮成捆的香蔥,芷草現在已經很少了,而子姜就是用來代替芷草的。芷江鴨就為大家介紹到這,中午我們也會為大家安排芷江鴨供大家品嘗,現在我們芷江也有專門生產芷江鴨的廠家,為了攜帶方便,還開發生產了真空包裝的袋裝芷江鴨,價格也相當便宜,如果大家覺得味道還不錯的話,可以戴上幾隻回家,宴請賓客,饋贈親友,都是不錯的選擇。「八年烽火起盧溝,一紙降書落芷江」。真正讓芷江這個小縣城聞名於世的,還是六十多年前的那場震驚中外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儀式。八年抗戰,中國人民付出了3500萬同胞的生命和鮮血,芷江受降,是中國人民永遠的驕傲!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世界發表講話,宣布日本帝國主義正式無條件投降,持續八年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宣告結束,第二天,當時的中國戰區總司令蔣介石電令侵華總司令岡村寧次,告知小日本,就到芷江來向中國人民投降!並派當時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全權處理受降事宜。於是,在1945年的8月21日到23日,在何應欽的直接安排下,由當時的陸軍總參謀肖毅肅將軍接受了日方的投降。呆會我們要參觀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就是為了紀念這一次偉大歷史事件而的,管內包括受降紀念坊,受降堂,陸軍司令部,何應欽辦公室,以及受降紀念館等建築。特別是受降紀念坊,是整個華夏大地唯一一座紀念抗戰勝利的碑坊,被譽為中國的凱旋門。是整個芷江抗日受降紀念館的標誌性建築,受降坊四柱三門血字形造型,坊上有當時國民政府各要員包括蔣介石何應欽等的題詞。血字造型喻示著抗戰勝利是用3500萬中國人民的鮮血換來的,警示後人不要忘記歷史,警惕帝國主義的死灰復燃。紀念館內有優秀的講解員為大家作詳細的介紹,我這裡就不多說了,跟大家談點其他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當時泱泱中國何其大,為什麼當時的國民政府會把受降地選擇在芷江這麼個小地方呢?為什麼不是在國民黨的首府南京呢?這裡的原因有三個,我給大家慢慢道來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沒有看一部叫《血色湘西》電視劇?那裡就提到了一場戰爭,就是雪峰山戰役,也叫芷江保衛戰和湘西會戰。1945年3月到4月之間,日本侵虐者發動了意在摧毀芷江機場的雪峰山戰役,是役日本侵虐者志在必得,投入了大量的兵力,中國人民和軍隊為了保護芷江機場,同日本侵虐者進行了殊死抗爭,雙方都傷亡慘重,但在中國人民的頑強抗爭下,芷江保衛戰已日本侵虐者失敗告終,中國人民永遠的把小日本擋在了雪峰山外面,這次戰爭加速了日本比國主義在中國的失敗和瓦解,是讓中國人民揚眉吐氣的一次戰役,芷江也成了讓中國人驕傲的地方,選擇在日本人戰敗的地方受降,寓意是顯而易見的。這是原因之一,第二,當時的芷江,是國民黨精銳部隊集中地,全套美式裝備,武裝到了牙齒,兵力充足,加上當時讓小日本聞風喪膽的飛虎隊就駐紮在芷江,選擇在芷江受降,是在武力上給小日本已威懾,叫他們乖乖聽話。那至於為什麼第一受降點設在芷江而不是南京,那是因為當時的南京,雖是國民政府所在地,但已淪陷,而國民黨的陪都重慶不具備上述兩點條件,是故選擇陪都重慶的前沿陣地芷江作為受降點,實在是理由充分的很的。前方不遠就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了,它位於芷江縣千里橋村,為什麼這個村叫七里橋村?七里橋有沒有橋呢?好了,受降紀念館到了,留點疑問給大家,上車後再為大家解答。現在請大家帶好貴重物品給我下車,這裡的遊覽時間為一個半小時,請大家跟好講解員,一個半小時後準時上車。各位朋友,人齊了么?齊了就麻煩師傅開車。參觀完抗日戰爭受降紀念館,不知道大家感受如何?八年抗戰,和平來之不易,今時今日的我們,實在是該好好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現在我們所處的這個地方叫做七里橋村,因為這個地方離芷江縣城3.5公里而得名。七里橋有沒有橋呢?請大家看左手邊,那座橋就是七里橋了,橋長8.15米,是為了紀念日本帝國主義在8月15日投降,橋身有八對石獅蹲踞,代表我們中國的八年抗戰。請大家看在河對面,現在正在建一個和平園,而在2003年11月15日到16日,芷江又成功地舉辦了第一屆和平文化節,並且每隔兩年舉行一次,到07年,已成功地舉辦了三屆和平文化節了。現在芷江已形成以抗戰勝利為主體的和平文化,作為芷江乃至懷化的形象,展示在世人的面前,吸引著無數中外遊客,來此觀光。中國人民取得抗戰的最後勝利,是無數中國人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是中國人民頑強抗爭,不怕犧牲的結果,但這其中不能不提的還有一群人,那就是由二戰中著名的美國抗戰英雄陳納德將軍率領的美國第十四航空中隊,也就是讓日本帝國主義聞風喪膽的飛虎隊。正是他們不遠千里來到中國,幫助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虐者,以高超的飛行技術和大無畏的國際主義精神,狠狠的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加速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全面潰敗,幫中國人民最終贏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為此,他們中間很多人,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永遠的留在了他們曾經戰鬥過的中國,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前往飛虎隊紀念館,一起去追憶那段戰火紛飛的年代,去緬懷那些為中國抗戰作出巨大貢獻的可敬的飛虎隊員們。現在我們車行使的這條路就是咱們芷江縣城的主幹道---凱旋路。也是為了紀念抗戰勝利而命名的。陳納德將軍1893年出生於美國的德克薩斯州一個農場主家庭,從小聰明好學,大學畢業後當過老師,在其以中尉身份服兵役期間,偶然聽到招收志願軍官當飛行員的消息後,毅然報名並且順利通過考核,從此與飛機結下一生不解之緣。1937年7月,陳納德應中國政府的邀請來中國考察空軍,並接受宋美齡女士的建議在中國創辦航校,為中國培訓空軍力量。1941年,陳納德在羅斯福政府的暗中支持下,以私人機構名義,重金招募美軍飛行員和機械師,以平民身份幫助中國對日做戰。是為「中國空軍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也就是著名的「飛虎隊」。在31次空戰中,志願飛虎隊員以5至20架可用的P-40型戰鬥機共擊毀敵機217架,自己僅損失了14架,5名飛行員犧牲,1名被俘。其戰機機身繪有的飛虎隊徽和特有的鯊魚頭形戰機開始名聞天下,「飛虎隊」的綽號也從此家喻戶曉。1943年,志願航空隊改為第十四航空隊,除了協助組建中國空軍,對日作戰外,還協助飛越喜馬拉雅山,從印度接運戰略物資到中國,以突破日本的封鎖,人稱「駝峰航線」。航線從印度阿薩姆邦汀江,經緬甸到中國昆明、重慶。運輸機飛越青藏高原、雲貴高原的山峰時,達不到必需高度,只能在峽谷中穿行,飛行路線起伏,有如駝峰,駝峰航線由此得名。飛機飛行時常有強烈的氣流變化,遇到意外時,難以找到可以迫降的平地。飛行員即使跳傘,也會落入荒無人煙的叢林難以生還,日軍飛機的空中攔截也給運輸隊造成巨大威脅。在這條航線上,中美雙方3年多共向中國戰場運送了80萬噸急需物資,人員33477人。航空隊共損失563架飛機,犧牲1500多人。作出的犧牲非常大。但在戰場上,自1942年7月開始到抗日戰爭結束,第十四航空隊共擊落日敵機2600架,擊沉或重創223萬噸敵商船、44艘軍艦、13000艘100噸以下的內河船隻,擊斃日軍官兵66700名。而己方才損失戰機500架。幾組數據一比較,陳納德將軍與飛虎隊為中國抗日戰爭所做出的貢獻即可窺見一斑。好了各位,飛虎隊紀念館馬上就要到了,請大家看車窗右邊,那就是著名的二戰中著名的遠東第二大國際機場---芷江機場。現已成為湖南的五大航空港之一,有飛往北京,長沙和廣州的三條航線,以後各位來往懷化有更多的選擇了。現在請大家帶好貴重物品跟我下車,這裡的參觀時間為一個小時,裡面有講解員為大家服務,請大家一小時後準時車上集合。好,人齊了,那麼各位,我們現在去吃飯。剛參觀完了飛虎隊紀念館,想必大家對飛虎隊及陳納德將軍有一定的了解了。那麼大家聽說過陳納德將軍的中國夫人陳香梅么?陳香梅1925年6月23日生於北京一個書香門第,從小受家庭的影響,受到了很好的西式教育。1944年,剛剛從香港嶺南大學畢業的陳香梅加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昆明分社,成為中央社有史以來的第一位女記者。憑著熟練的英語和深厚的文學功底,她接受任務,趕赴抗戰一線,採訪援華空軍"飛虎隊"總指揮陳納德將軍。一段曠世奇緣從此拉開。抗戰結束後,陳香梅調往上海中央通訊社工作。而陳納德將軍也到上海來組建航空貨運公司,兩人在次相遇,並最終走到一起。陳香梅女士是位可敬的愛國人士,現在仍活躍在美國的政界和商界,她一直關心著祖國的發展和建設,特別是陳納德將軍曾經戰鬥過的芷江,曾多次來到芷江,為芷江的發展出謀劃策,是芷江人們的好朋友。好了,各位朋友,馬上就要到我們用餐的餐廳了,中午為大家安排了咱們芷江的特色菜芷江鴨,請大家好好品嘗,一上午大家也累了,現在請大家帶好貴重物品跟小劉下車,吃飯去!各位朋友,中餐感覺如何?我們的芷江鴨,還合大家的口味么?吃好了我們就繼續下午的遊覽行程,下午我們先遊覽內陸最大的媽祖廟---芷江天后宮,之後經世界上最長的風雨橋,到達芷江和平廣場,之後前往侗家鼓樓群---萬和鼓樓。而我們的晚餐就在有著濃郁東家風情的中國侗文化城用極具侗家特色的合攏宴。我們下午要參觀的的第一站是有著中國內陸最大媽祖廟之稱的芷江天后宮。天后宮是道教建築,道教是中國本土教派,是個多神的教派,有很多的神,總的來說,道教的神分為三大體系,分別是自然體系,行教體系,行政體系。自然體系的神以斗姆天尊,也就是女媧娘娘為代表,包括各星宿之神;行教體系的神主要是傳播道法,救民於苦難的神,以道教的最高神「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為代表,像大家都熟悉的八仙也歸屬其中。而行政體系大家就更熟悉了,以玉皇大帝為代表,統管天地人三界的神,東西南北中五嶽大帝分管五方,四海龍王主管四海,而我們的媽祖娘娘則是分管福建台海海域,所以在沿海地區,民眾普遍信仰媽祖。那為什麼在芷江這個偏遠的湘西小城會有如此大規模的天后宮呢?請大家帶好貴重物品跟我下車,我慢慢為大家解說。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座橋是芷江三橋,橋下的河流依然是芷江的母親河潕水河,大家的左邊是我們待會要去參觀的龍津風雨橋,而大家的正前方那處有著高高風火牆的建築群就是我們的芷江天后宮了。它的由來就跟我們橋下的這條潕水河有關,芷江盛產白蠟,當時的福建客商經海路入長江,經長江到洞庭湖,從洞庭湖入沅水,由沅水進潕水,到達芷江,把沿海的海產品帶到芷江來銷售,再把芷江的白蠟等運到福建沿海地方銷售,互通有無,這種生意一直延續,到清乾隆年間到達鼎盛,當時客居芷江的福建商人已有相當大的規模,為了維護福建客商在芷江的利益,也為了方便互通信息,在芷江的福建客商集資修建了一個福建同鄉會館。到了乾隆年間,客居芷江的福建商人為了表達對家鄉的思念,更為了祈求媽祖娘娘的庇佑,生意能順風順水,將福建同鄉會館改建成了天后宮,至此,內陸最大的媽祖廟誕生。現在出現在大家面前的建築就是我們的芷江天后宮了,請大家仔細看看這兩邊的青石護欄上,雕刻有五樣東西,是什麼呢?按順序分別是石榴,湘蓮,南瓜,小象,獅子。為什麼獨雕這五樣東西,這是有深意在裡面的,五樣東西按順序連起來讀,取其諧音,那就是,「流連難相思」,表達的是客居芷江的福建商人對家鄉的思念,五樣東西拆開來說,石榴代表多子多福,蓮子代表聰慧,南瓜代表豐收吉祥,至於象和獅,自古就是吉祥獸,表達的是身在他鄉,不論有多麼的富貴,即使是在他鄉開枝散葉,也不能忘了自己的家鄉。看完護欄,請大家抬頭看我們這座牌坊,這可是我們芷江天后宮的鎮宮之寶,天后宮石坊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它高10。6米,寬6。3米,厚1。14米,坊上浮雕95幅,大幅2。62平方米,小幅0。09平方米,青石采自貴州玉屏。石雕藝人繼承雕塑,磚雕,浮雕等傳統雕刻技術,採用圓雕,半圓雕,平雕和鏤空相結合的手法,使人,物,景惟妙惟肖,魚龍鳳獅,花草木竹,神鬼人仙等吉祥圖案和戲文故事,形象生動逼真,畫面清晰如故,或一幅一典,或數幅為一據。石坊拱門頂額為「琴棋書畫」,中間「五龍拱聖」圖案中為「天后宮」三個字,左右為「武將」「文臣」。「護國佑民」「玉燭輝揚」,「現身說法」「金灘浪靜」,下為「八王巡天」,「二龍戲珠」,門拱為「丹鳳朝陽」「魁星點斗」。內柱左右為「麻姑獻壽」對「壽星獻桃」。「唱戲圖」對「祝壽圖」。「一戟ji」對「三戟」的「連升三級」。楹聯為「龐賜天章德澤宏敷閩海,重新廟貌威靈運遠播潭陽」。外側柱左右為「懸獅戲球」,下為八幅一典的「八仙飄海」,一仙一幅。內側柱上之華拱為「耕讀為本」和「漁樵唱和」。內外側柱中間畫屏為「春華秋實」,對「喜鵲含梅」。「洛陽橋」對「武漢三鎮」。「仙翁亦棋」,對「王子求仙」,「孤桐勁竹」對「古松靈芝」,虎鼎左右一對,「魚草圖案」對「鰱魚喜草」。石坊頂蓋中14斗拱,左右16斗拱,都有一拱二幅的動物圖案。石雕場面大,內涵廣,施刀細,構思深,實為鬼斧神工,巧奪天工,堪稱為江南一絕。這其中有幾幅是特別值得一提的,請大家看「洛陽橋」和「武漢三鎮」,這兩幅是整個石坊的點睛之作,不大的面積上,不論是景物還是人物的刻畫,細到船桅杆上飄動的旗幟以及橋頭人物的表情,都是那麼的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再請大家看這幅「魁星點斗」一個相貌奇醜的人單腳立在一隻叫鰲的神獸上,這就是那句「魁星點斗,獨佔鰲頭」的話的由來,刻在這裡,當然是一種良好的祝願。還有兩副,就是「麻姑獻壽」和「壽仙捧桃」,分別代表健康和長壽,在這裡小劉也把這兩份最實在的祝福送給大家,祝福大家!現在請大家隨我到天后宮里參觀。整個天后宮除了剛才那座石坊外,其他建築都是後復建的,整個天后宮分三進,現在我們所在的是第一進,戲台。請大家看這幅對聯,上聯:「凡事莫當前,看戲何如聽戲樂」下聯:「為人須顧後,上台總有下台時」。表面上寫的是演戲看戲的事,其中又富含人生哲理,符合道家的」無為」思想。穿過一間堂屋,我們現在到的是第二進,正殿。殿中供奉的正是我們的天后娘娘。天后,她是一個道教神名,又稱:天妃,媽祖。天后原名林默,是宋代福建蒲田都巡林願的女兒。林願過半百時已生有五女一男,他還是擔心只有一子勢力單薄,於是他和夫人王氏燒香拜觀音,懇求菩薩再賜他一個男兒,以便光宗耀祖.也許是他們的誠心感動了上天,有個晚上,王氏夢見天空來了觀音菩薩,並告訴她要世代行善積德,就會得到慈濟之報.說完把一朵曇花給了她,還給了她一粒藥丸.然後菩薩就不見了.王氏夢裡將藥丸吞進肚裡,醒來時覺得有一種從未有地的清香之感.從此後,王氏慢慢感覺到自己又有了身孕.到了第二年的宋太祖建隆元年三月二十三王氏已十月懷胎,她分娩的時候,周圍的人們瞧見在湄洲島上空出現了一道紅光直射進林願的府內,光輝奪目耀眼,又聽得四周隆隆作響,好象春雷滾動.人們正覺得奇怪,忽然聞到屋子內飄散出陣陣的香氣,王氏生下了一個女嬰.特別奇怪的是,這個女嬰從出世到滿月,都沒有哭過,於是就給她取名為林默.林默從小就聰明過人,八歲開始讀書,過目不忘,到了十歲的時候,她就喜歡靜,常一個人在室內誦經,十五歲的時候,有一天,她和姐妹們一起閑談散步到一口井邊,姐妹們都圍著那口井看自己美麗的影子。正當她們聚精會神的欣賞自己的時候,突然看見一位仙人捧著一雙銅符,後面跟著一群打扮得如花似玉的仙姑從井裡往上走,然後那仙人把銅符送給了林默。與林默在一起的姐妹們,看到這個情景,都嚇得跑開了。林默卻接受了仙人的銅符,沒有半點懷疑之意,她想既然仙人給了她銅符,那麼銅符一定會靈通變化,好處無窮。於是她把銅符帶回了家。她的父母都覺得很奇怪,都認為林默肯定會得到仙人的點化和幫助。自從林默得到銅符後,就覺得自己有法力似的,只要自己念出仙人傳授的咒語,法力倍增,任何邪惡的東西都不敢沾她的身。從此,即使林默身在屋內,但她的魂魄神奇般暢遊四方。凡是林默談到人間在什麼時候有什麼吉凶禍福的,沒有不被言中的。她還經常騰雲駕霧飛渡大海,每當航海,捕魚的人遇到了什麼海難,只要呼喚林默的名字,林默就會出現,使遇海難之人得救。林默還經常為百姓治病,解除災難,從來不收報酬,林默到處為人積德行善,人們都稱她為「神姑」,「龍女」。據說,有一次,林默在家織布,突然暈倒,出元神趕海上救遇難的四位兄長,她的父母不知,以為是她犯病,將她搖醒,結果只救回三人,這件事傳出來以後,林默的名聲大震,二十七歲,農曆九月初九,跟她母親登高,在湄洲島頂峰最高處受太上老君的旨意,直上九天。從此林默常常顯靈,救人急難,護國佑民,於是人們就在湄峰建起了祠廟,虔誠敬奉,來朝拜的人絡繹不絕。常常出海的漁民,為了自己出海順利,都要先到媽祖廟祭祀。林默也常被歷代皇帝加封。明代鄭和下西洋,鄭成功收復台灣,據記載,都曾得到媽祖女神的佑助。有心的話,各位朋友也可以拜拜我們的媽祖,願媽祖娘娘保佑大家平安多福。正殿後為觀音堂,也是天后宮的第三進。中有一天井,三面有曲徑迴廊,牆壁畫有唐僧取經九九八十一難故事畫。右為財神殿,供奉的是傳說中的文武四位財神。穿過觀音殿就是玉皇大帝神位,他是道教行政體系的最高神。我們接著往前走,這邊供奉的是南嶽大帝,也是我們南方最高的神,論職位,比咱們的湖南省省委書記都還要大呢。穿過這扇門,有一條冗道,是用來採光和通風用的,。請大家跟著我,一直往前走,不要回頭,好了,到這請大家轉身抬頭,看到什麼了呢?對了,抬頭見福。請大家把這份福氣帶回家,從此吉祥如意,事事順利!現在我們到的是三清殿,「三清」是道教的最高神,也是行教體系的代表,因為媽祖是在太上老君的點化下飛升的,所以在天后宮里都有三清殿。好了,天后宮就為大家解說到這裡,接下來的時間大家自由活動,十五分鐘後我們門口集合。出了天后宮,我們現在前往下一站,去參觀風雨橋和鼓樓。請大家看一下對面的那條索子街,曾經的芷江渡口,人聲鼎沸,車水馬龍,那條索子街見證了芷江昔日的繁華。索子街上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些吊腳樓了。吊腳樓最早建於何時盛行何年代很難確定.侗家人採用自己獨特的建築工藝中的穿斗式與抬梁式等相結合的技藝.在丘陵地帶或斜坡地段建造吊腳樓.吊腳樓主體結構為兩到三層.第一層設有豬圈.牛圈.雞窩.米臼.廁所或倉庫等生活設施.上層為堂廳.卧室.廚房等住室.三層設有客房.其中二層或三層為木樓最為明顯的部份.吊腳樓的"吊"由此而來.它的挑出部分多為三尺.用於走廊用."吊"可以只"吊"前頭.也可以繞屋"吊."房屋分為三柱屋或五柱屋.像一棟完整的框架式木樓.侗家人習慣用"三"或"五"等單數.這在中國封建文化中是屬少見的至今都無法解說. 侗家人生在偏僻山區.山高林深.野獸蟲蛇的侵擾和受異族的排擠和欺辱.吊腳樓結構設計出於防禦的需要.人們成團成片的在一空地上建房.連在一起.形成了吊腳樓群.成了村或寨.儘管大小高低各式不一.一走進寨子里.腳踏青石板.頭頂是吊著的木樓.好像進了一座堡壘.連在一片的房子.除了外窗.還設了天窗.外窗多且小.窗小的設計出於安全的需要.天窗設在火堂上方.主要用來通風和因窗小而造成光線不足的缺陷.這種互補的設計和因場地有限而多層建築的設計足顯侗家人在民居建築上的智慧.「銀河飛渡,風雨普濟天下客,長虹橫空,三湘龍津第一橋」。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位於和平廣場前面的世界最長的龍津風雨橋,俗名叫「江西橋」,因橋像條烏龍橫卧舞水之上,又號稱"烏龍橋",龍津橋自明代萬曆十九年(1591),當時沅州的老僧寬雲,走遍西南,募捐到銀子1。5萬兩,穀米11萬擔,開始修橋,橋有16個石墩,整個橋姿氣勢恢宏,象長龍卧在碧波上,橫越古津,所以叫龍津橋。從建成起,幾經毀壞,經過多次修復,歷經了四百多年,一直是湘黔公路交通要塞,史稱「三楚西南第一橋」,1998年為了恢復這一歷史名勝,開發旅遊資源,促進芷江經濟的發展,芷江縣委縣政府決定重修龍津風雨橋,1998年12月,開始動工修建,1999年11月7日竣工,總投資606萬元。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鄒家華同志題寫了橋名「風雨橋」。2000年12月15日,大世界吉尼斯總部給龍津橋頒發了「大世界吉尼斯之最----世界最長的風雨橋」證書,是當之無愧的「天下侗鄉第一風雨橋」。重新修復的芷江龍津風雨橋,全長246。7米,橋寬12.2米,中有人行道寬5.8米,7座5層檐口的涼亭高標其上,最高處達17.99米。它比全國侗族之最的廣西三江"程陽橋"還長168.94米(程陽橋長77.76米)。寬了8.45米(程陽橋寬3.75米),高了6.45米(程陽橋高11.52米)。由橋墩、橋面和廊、亭結構三部分組成。橋墩16個,呈艦形狀,用規則四方的青石岩圍砌而成。遠望象長龍戲水,威武雄俊,生氣勃勃,鋼筋水泥橋面上的廊、亭渾然一體,"廊上有亭,亭下有廊"。七座涼亭雄居長廊之上,廊檐三層,亭檐五層,深藍色的琉璃瓦,佐以白色的檐口,層層呈龍鱗。橋高達15米,坐入巷穹,別具一格,近看橋墩如16艘迎波斬浪的快艦,採用掛枋弔掛的建築方式,使橋體的亭、檐婷婷而上,勢態如飛。亭與亭之間的廊脊上,嵌著獸頭和金黃色的"雙龍搶寶",一個個形態逼真、栩栩如生。 最引人注目之處,莫過於亭頂裝飾的寶葫蘆。寶葫蘆的設計者們獨具匠心,從八角亭開始朝兩邊的橋亭寶葫蘆依次為七、五、三、一個。這些彩釉飾面的寶葫蘆在太陽光的照射下,光茫四射、異彩紛呈。橋長廊過道兩側全部設廂房式的店面94間,整橋採用現代裝飾材料飾面(深蘭色琉璃瓦、金黃色獸頭、鋁合金封閉式掄閘門),隱含著當代園林建築風味,橋身增設了許多體現侗族建築藝術的懸掛、縣瓜,柱腳增設石鼓墊層,樓層觀賞廳、亭、廊、柱、枋、店面上門牌都體現當今名人書法藝術和木刻藝術,使整座橋既保留了侗鄉建築文化遺產,又體現了當代園林建築藝術。整個橋廊建築不用一釘一鉚。成百上千的腳柱、懸柱、枋、檁凳、欄杆、懸瓜、斜穿直套,縱橫交錯,均以榫相銜。充分展示了民族工藝的特色。該橋由廣西三江縣建築設計室進行主體木結構施工圖設計,橋墩加固由懷化市設計院負責設計,主堂墨師由芷江壠坪鄉老木工藝師李秀清、鄒小龍進行具體木工施工指導。 龍津橋地處於西關渡上,不僅鄰近數省商人往來經商,還有鄰國商人絡繹不絕進入中國經商,龍津橋被稱為「三楚第一橋,」可見其雄偉及處於何等重要的位置。從緬甸到我國京城跨過舞水河要經過二大名橋,一座是橫卧貴州鎮遠地段舞水河上的祝聖橋,一座是橫跨芷江舞水河上的龍津橋。芷江舞水河上龍津橋要比祝聖橋早修了百多年,規模和氣勢也要比祝聖橋雄偉多了。雍正六年,當時鄂爾泰任雲貴的總督,寮國國王派使者給清朝敬貢馴象二隻,由鄂爾泰護送入京,一行二十多人,他們到了芷江,大象過龍津橋的時候,「圍觀者如蟻」。據老人們說,那二頭大象走到橋頭不肯走了,眼睛看著橋板,鼻子伸出老長,不停的觸橋板,那橋板五寸多厚,觸不動,橋的過梁雖然很密,但橋板與橋板之間有縫隙,從縫隙中可以看到橋下湍急的河水,象又用鼻子往橋板的縫隙頂,頂不動了,它才敢踏上橋板.有人問趕象的使者,象過橋,為什麼要用鼻子頂?使者解釋說:「象有多重,能憑它的鼻子頂觸可以測量出來.它過一座橋,橋能不能載它的重量,就看它用鼻子在橋上不住地頂,頂不動,說明這座橋能夠載它的重量,它才敢過;如果頂動了,這座橋就承受不住它的重量,不管你怎麼打它,它也不肯走,走路也是這們,哪兒的路險,先用鼻子探路,它用鼻子一頂,路蹋了,象就不敢走了,得另選路.」寮國的使者上京敬貢回來,又經過龍津橋,皇上賞給他們二匹白馬,馬上還駝著綢緞,紗羅,器皿等.根據記載,他們來回一次,加上路上停留,要花上幾個月時間.遺憾的是這段的記載太簡略了,如果把他們經過芷江的盛況記下來,那就為這條國際通道留下了珍貴的資料了.現在大家可以站在這個位置拍拍照片.穿過龍津風雨橋,咱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和平廣場,它佔地面積1萬平方米,廣場南北寬98米,東西長104。5米,四周的道路都是福建的麻石,這個主題雕像叫「和平頌」,由兩隻飛翔的和平鴿和一個舞動的少女組成,是整個和平廣場的中心所在。和平廣場也是切合我們芷江的和平文化而建,是芷江人民愛好和平願望的體現。在廣場靠風雨橋的左邊還有一幅仿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驚世之作《清明上河圖》而雕成明山石浮雕。這幅《清明上河圖》就是用芷江明山青石精心雕刻而成,全長30米,高0。9米,它描繪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清明節的人情物態,全圖規模宏大,結構嚴謹,從總體來看,可分為郊野,汴河,街市三大段。再現了北宋都城生活民情風俗及繁華勝景。02年湖南日報就曾報道了全國只有三幅大型的仿《清明上河圖》的作品,一幅紅木雕,一幅是湘繡,還有一幅石雕,在湖南的郴洲,咱們芷江石雕廠的楊廠長就特意去那考察過,它用的是廣西的麻石,由於它的顆粒結構比較粗糙,所以最後作品沒有成功,據說那幅沒有成功的作品也要售價20萬。咱們芷江這幅清明上河圖,並非出自名家之手,而是芷江石雕廠的十二名工人,每人雕一塊,花了一個月的時間雕刻而成,大家覺得,這幅清明上河圖價值多少?欣賞完龍津風雨橋,我們現在前往芷江民族廣場參觀我們的萬和鼓樓,鼓樓同風雨橋,加上涼亭並稱為我們侗家的建築三寶。在侗家有句話是「有寨必有樓,有水必有橋,有路必有亭」,說的就是這三種最能代表侗家建築特色的建築。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我們風雨橋亭台上的那些寶葫蘆構件,這是所有侗家建築所共有的一種裝飾,待會大家在鼓樓也能看到。為什麼侗家建築都會有這種寶葫蘆裝飾呢?這裡就有一個關於侗家祖先的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天下有一條惡龍,興風作浪,為禍人間,被一個有本事的木匠抓住鎮在一個寶葫蘆里。木匠有一雙兒女,叫姜良和姜妹。有一天木匠要出遠門,出門前千叮萬囑,叫兄妹倆不要去碰那個寶葫蘆,不要放跑了那條惡龍。可兄妹倆終究是心疼那條被壓的龍,把它給放了。龍出來後,發誓要發大水消滅人類,但它還是念及姜良姜妹的救命之恩,叫兄妹倆躲在寶葫蘆里躲過了一場滅頂之災。躲過災難的兄妹倆痛不欲生,無奈之下也只好順應添天意,結婚繁衍後代了,其後代就是最初的侗族,姜良和姜妹就是侗族的祖先。侗家人為了紀念祖先,便把寶葫蘆作為侗家建築必用的裝飾了。各位朋友萬和鼓樓到了,萬和鼓樓實為五個鼓樓組成的鼓樓群。2005年建成,由中心蘆笙樓、琵琶樓、地筒樓與兩個對歌樓五個鼓樓組成,並由360個龍燈組成的的檐廊將外圍四個鼓樓相連,圍成一個圓寶,護住中心鼓樓,比喻龍到此處護著寶永遠不走了。中心鼓樓高23.8米,共15層,樓頂的寶葫蘆上插一把蘆笙,樓中大柱的圍徑有兩百多厘米。另有四個一樣大的小鼓樓圍在中心鼓樓四角,皆為七層。鼓樓每層都呈八面,伸出彎彎翹角。重檐斗拱的鼓樓蓋頂,樓層都以抬樓挑枋相連,木栓相扣,四周是花格欄窗相護衛。琵琶樓與地簡樓各有一個樓梯,人們可以由此攀沿而上到鼓樓的二樓,沿著檐廊遊覽一圈,欣賞鼓樓的建築藝術,或是登高遠眺舞水兩岸大好風光。侗家有寨必有樓,為什麼一定要有鼓樓呢?鼓樓是用來做什麼的呢?鼓樓自然有鼓,大家請看萬和鼓樓的這面鼓,結合這面鼓,大家是否能猜出侗家鼓樓的作用之一二呢?鼓樓的作用主要有三個,第一個作用:很簡單,就是示警,當有外敵入侵時,專門看守鼓樓的人就擊鼓召集全寨子的人一起抗敵;第二個作用:就是議事,當寨子里有什麼像修路,修橋的大事,寨主也會叫人擊鼓召集全寨的人來共同商議,大家看到中間的那個火塘了么,那就是為了天冷的時候大家聚會取暖而設的。第三個作用就是「講款」。什麼是「款」?款是一種組織形式,村寨與村寨,部落與部落之間,通過互相盟誓而真誠相交,是侗族特有的一種組織形式。款組織從原始氏族社會產生,到封建社會末期結束,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階段,最早源於父系氏族的婚姻制度,是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一種社會制度,後來逐步發展成為村寨與村寨,部落和部落之間的政治和軍事聯盟,於是侗族也開始進入以款為核心的社會組織結構。既然是組織,自然有領導,款按其規模分小款,中款和大款,相應的就由小款首,中款首和大款首領導。款組織還有自己的武裝力量——款軍,由各村寨的青壯年男子組成,其成員稱為款兵或款尚,都是當地的普通農民,平時都參加生產勞動,遇到外敵侵擾,盜賊來犯,便集合起來共同禦敵。除了款尚,還有款腳,它主要的職責是傳遞信息,通知開會,看管鼓樓,打掃鼓樓衛生,敲鑼喊寨等。款組織有自己的款約,相當現在的法律,是侗族的民族法典,內容從法律條款到天文,節氣,從歷史大事到民族風情,算的上是一部侗族的百科全書了。而講款,即宣講款約,對大家制定的款約款規進行一些宣傳,教育和重溫。咱們侗族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時間的原因,鼓樓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跟小劉一起探討,現在的時間,大家拍拍照,準備上車。芷江的景點我們就遊覽完了,現在我們的車已經駛出芷江縣城,開始返回懷化市內。芷江是侗族自治縣,剛才我們簡單的了解了下侗家的建築,接下來我們帶大家到一個地方,可以比較全面的了解侗家風俗。那就是我們今晚用餐的地方——侗文化城。說到吃,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侗家的飲食文化。侗家的飲食獨具特色,總的來說可以用三個字概括,那就是「雜」,「酸」,「歡」。侗家人飲食取材豐富,天上飛的,水裡游的,土裡長的,草中爬的,只要能吃,無不取食。謂之「雜」,充分顯示出了侗家人聰明才智和很強的生存能力。侗家人好酸,自古便有「侗不離酸」的說法,侗家人自己也說「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倒竄」,在侗家菜中,帶酸味的佔半數以上,又有「無菜不腌,無菜不酸」的說法。今晚我們就安排了侗家的酸魚酸肉給各位品嘗。侗家是歌的海洋,酒的世界。到侗家做客,熱情的侗家人會在寨門靈界貴客,帥氣的阿哥吹起蘆笙,漂亮的阿妹在寨門設置「路障」攔住客人,唱起優美的侗歌,捧著甘甜的米酒迎接貴客,如果各位對不上阿妹的歌,那就只有喝下阿妹手上的酒了,這就是侗家著名的攔門酒。唱過喝過後,撤除路障,恭迎貴賓入門。接下來就是用侗家最隆重的待客寨宴——合攏宴招待大家了。說起合攏宴,關於其由來,還有個傳說,說的是很久以前,到處都爆發瘟疫,我們侗家也不例外,一村傳一村,一寨傳一寨,人心惶惶,慘不忍睹。這時候來了個青年郎中,用祖傳秘方,巧施妙手,救了整個侗寨人的性命,侗家人為感謝他們的救命恩人,要把最好的寨樓送給他,把全寨最漂亮的阿妹嫁給他,但都被青年郎中一一謝絕了,因為他還要到其他地方救更多的人。面對郎中如此大意,侗家人十分的感動,又不便多加挽留,於是寨主建議,每家每戶把自家最好吃的做道菜拿出來,擺在長長的桌子上,請郎中一一品嘗。傳至今日,便成了咱們侗家的最高待客禮俗了。沒有貴客到來,侗家人必擺上長長的桌子,擺上侗家的酸魚酸肉,端出自釀的糯米酒,桌子連著桌子,凳子連著凳子,場面十分壯觀。吃飯前,侗家阿哥阿妹挽著客人的手,端著侗家的美酒,隨著阿哥阿妹的歌聲,沿著桌子邊唱邊跳一圈,喝掉半杯酒,在轉一圈回到原來的位置,幹掉杯中的酒,這叫喝轉轉酒。喝完轉轉酒正式開餐,席間熱情的侗族阿哥阿妹會不斷的唱敬酒歌,不停的給貴客敬酒,主賓盡歡,熱鬧非凡,是為侗家飲食文化的「歡」所在。到了侗家,我想大家應該對侗族的語言也會感興趣,侗族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侗語族,侗水語支。由古越語發展而來。1949年前侗族沒有文字,民間流傳漢字記錄侗語。解放後,黨和國家很重視侗族文字的創作工作,1958年,通過《侗文方案草案》從此,侗族人民有了自己的文字。它是用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但實際上侗族悠久的燦爛文化大部分都是靠口頭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而且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侗族人民將自身一部分的文化特徵儲存在自己的服飾里,使得服飾也起到了「文字史書」的作用。侗族服飾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百褶裙,其做工精細,工序繁多,是唐朝以來服飾製作中罕見的,其製作需經褶皺,裁形後再反覆浸染,還需上膠,蒸熏,直到裙子成了深紫色才算完成。侗族服飾中最著名最華麗的應該是侗歌中言及的「百甲」,「百甲」由絢麗的侗錦,五色雞毛管和琉璃串珠相配製而成,是節慶時藝人吹蘆笙游村串寨時必須穿的蘆笙舞衣。侗族服飾衣料多用家織自染的侗布,一般是藍色或青色,男子用青布包頭,長的達一丈多,纏成一個大圓盤,身上穿著對襟衣,大管褲,腳上扎青色三角綁腿。婦女戴短紗帕,穿上無領、無邊、開襟青侗布帶子衣,下穿百褶裙,十分亮麗。接下來的時間,我教大家幾句實用的侗話,大家學會了,可以跟我們侗家的阿哥阿妹們大大招呼。我們的車馬上就要到達侗文化城了。侗文化城屬於芷江公坪鎮,距懷化市僅6公里,佔地3047畝,1997年被評為省級森林公園。我們現在就去到其中,近距離的接觸下我們的侗族民俗,感受下侗族文化的無窮魅力!各位貴賓都回來了沒有?沒有被阿妹留下來做新郎的吧?侗家的酸魚酸肉也許不合大家的口味,但相信侗家的美酒,侗家的歌聲一定給各位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了吧。現在請大家收拾起難捨的心情,我們上車回懷化入住賓館。到我們入住的賓館車程約十五分鐘,現在跟大家交代下注意事項。各位朋友,我們的旅遊即將結束,希望通過我的介紹,各位能對我們湖南留下美好的印象,能引發您寄意山水、親近自然之情,願這次旅程正如我們洪江古商城所祝福的財運伴你行。大財小財意外財財源滾滾;商運官運桃花運運運亨通;財運永遠伴隨著各位。背景資料:在座的各位是第一次來懷化么?那各位聽說過懷化名稱的由來么?自古以來有許多種說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兩種,第一種說法是槐花說,說的是以前咱們這地方到處種著槐樹,每到初夏時節,五月槐花香,花瓣滿枝,花香襲人,故取名槐花,後被文人雅化為懷化。第二種說法懷柔歸化說,則更具說服力,咱們懷化這地方,自古就是少數民族聚集地,地理位置特殊,是歷代中央王朝開發滇黔的必經之地,少數民族政權不服王化,不接受中央王朝的統治,於是在宋神宗年間,皇帝派一個叫章淳的大將任湖北查訪使,章淳率大軍來到如今的瀘陽花橋一帶,血腥鎮壓當地的少數民族武裝,當時有個自稱如意大王的蠻首彭仁義率眾抵抗,由於實力懸殊,最終彭仁義以大局為重,率部投降,章淳上報朝廷,神宗很高興,賞賜彭仁義高官厚祿,還把他的部隊交由他領導,是為以夷治夷政策,類似於如今的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同時朝廷本著懷柔歸化之意,給這個中心蠻寨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叫懷化砦,後來漸漸被簡化為懷化了。懷化位於湖南省的西南邊陲,與黔桂鄂渝川五省市交界,位於武陵山脈和雪峰山脈之間,由於地理位置獨特,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有著全楚咽喉,黔滇門戶之稱,這裡說的就是咱們的目的地洪江。懷化建制較早,商周時屬荊楚之地,春秋戰國時期是楚國黔中郡轄地,秦代時設黔中郡,唐朝時為黔中道,宋朝屬荊湖北路的辰州、沅州、靖州,明清改路為府,分屬辰州,沅州,靖州三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1981年成立了懷化地區行政公署,1998年成立懷化地級市,是咱們湖南省最年輕的地級市。市總面積2.76萬平方公里,人口498萬,其下現轄12個縣(市、區)和一個管委會。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惠來文昌閣導遊詞
※導遊自白:最黑的不是我
※肇興侗寨導遊詞
※廣德寺導遊詞
※英文導遊
TAG:導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