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潮汕畫壇的「群體導師」王蘭若先生
活動現場 |
王蘭若作品 |
羊城晚報記者朱紹傑實習生王佳
日前,匯正雅集第一期活動:「香遠益清:回憶王蘭若先生」在廣州舉行,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授方楚雄、中央美術館館長王璜生、廣東崇正拍賣有限公司首席執行人許習文等作客匯正藝術,以對談的方式來追憶王蘭若先生的一生。
粵東畫壇耆宿王蘭若先生今年7月仙逝,主辦方本次舉辦王老紀念展,共帶來40餘件作品,其表現題材範圍廣,山水、人物、花鳥無一不可入畫。展覽囊括王老從1962到2014年的作品,基本上將王老各個時期的作品都有所呈現。展覽將持續至9月22日。
魚蟹吃之前都要畫出來
畫家方楚雄6歲起師從王蘭若,他坦言,自己的畫路、畫風和教學方法很大程度上受到老師的影響。「一個人以後的路走得如何,第一口奶非常重要。我覺得一個人的畫品高低跟人品很有關係,我們看他走過來一個世紀裡面,回顧他走過的路是非常難得的。很少畫家能達到他的境界。他在英德那麼艱難的環境裡面,還堅持畫畫,沒有條件就用水泥袋來畫。那種勞動的強度,生活的艱苦都沒有使他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對藝術的執著。這一點我覺得作為一個藝術家,現在非常難做到。」
王蘭若提倡寫生,但不是用老套的方法。他平日里買了魚、蟹之類的在吃之前都要畫出來以後再拿去煮。他對生活充滿了興趣,很有童真,看見什麼都覺得好玩。對生活此般極致的熱愛也使得生活中任何事物對他來講都可以入畫,由此打開了他的畫路。
回憶起自己與老師的點滴往事,方楚雄尤為佩服王蘭若的為人和教學態度。勞改結束後,王蘭若一心教學,在修改學生畫作方面也是全心全意沒有半點懈怠。每一幅學生作品他都認真點評並加題詞,「現在回過頭看王老師在我上面題的字,內容非常豐富,涵蓋方方面面,有一些對古代畫家的點評,特別在哪裡,優點在哪裡,用筆用墨在哪裡,還有生活方面修養方……」
許習文認為,王蘭若對潮汕畫風起到了非常大的影響,說他是潮汕畫壇的「群體導師」也毫不為過。
下鄉期間堅持作畫
「父親在我兩歲左右的時候就去了英德勞動改造,因此最開始學畫畫的經歷對我來說是很模糊的。」直到1962年,父親回來後,王璜生才開始了正式的學畫之旅。
回憶起父親在「文革」期間被拉進牛欄、在人民廣場被批鬥和全家下鄉的苦澀經歷,王璜生說:「說到我父親非常難得的性格,還有他的人生,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說他無論面對多麼艱苦的生活,他都會用一種很平和,很樂觀,很安靜的方式來解決這些難題、來面對這樣一個艱難的生活情景。下鄉期間,在當時艱苦的條件下,父親還畫了兩條手卷。」
談起王蘭若的藝術風格和藝術成就,王璜生認為這離不開父親早期在上海美專學習時打下的牢固的基礎,作為吸收了西洋美術教育的重鎮,上海美專彙集了眾多國外的國畫或中國傳統文化大師,同時也有很多在西方藝術方面卓有成就的人物。另外,與其身為潮州人與生俱來的敏感性格有關。
「他觀察比較細,總有一股人情味融合在作品中。早期的作品有很強的表現力和寫實能力。」王璜生總結道,他的畫在注重中國傳統筆墨的同時又有很強的生活現實痕迹,會將生活中的事物用非常具有生命情趣的畫面呈現,一如他筆下的蘭花、梅花,每一種都極富生命感與動感。
晚年對生命重新感悟
王蘭若晚年患病後畫風大變,變得蒼勁渾厚,完成了一次藝術涅槃。對此,方楚雄認為,藝術創作就是畫自己心裏面的,而不是跟風或者以市場及他人的評價為創作標準,王蘭若風格的改變是自然而然隨著修養的積澱而形成的。「他畫自己喜愛的、自己生活里的東西,表達自己對美的認識、感受與追求。打破了原有的束縛,是完全自然的流露。」
談及父親晚年畫風的變化,王璜生認為,一方面是由於身體狀況的轉變,另外一方面是由生命力跟意志促成的。「生命走到了一個階段,他將豐富的一生感受到的東西,在這樣一個特定階段展示了出來。有時候中國畫家會被一種習慣的題材固定化了,但是王蘭若到了晚年,將他想表達的東西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這一點也非常難得。好像到山下放風箏,看魚塘裡面的魚流動,很多美好的東西會表現出來,這也是一種奇蹟。」
推薦閱讀:
※中國最變態的博士生導師(轉)
※我的心開了—《世界需要父親》及導師培訓帶給我的震撼與改變
※淨宗學院導師講演淨土五經無量壽經大乘無量壽經細講-13
※必須收藏||好萊塢編劇導師羅伯特?麥基中國編劇授課的全程筆錄(上篇)
※掌門,隊長,經理人:導師名稱嬗變之下,節目中心的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