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快架就知道慢動作不是太極拳的代名詞
【太極】中國最受歡迎的太極文化類公眾號
文 | 陳雄
編輯 | 鹿鳴
由於諸多原因,現在的很多太極拳愛好者只知道太極拳唯有慢練的傳統拳架,不知道還有快練的傳統拳架;快練的傳統拳架,拳圈內人稱「快架」,如楊班侯傳給李萬成的快架,其特點是姿勢低,速度快等,打一趟快架在3分鐘內一氣呵成;亦稱「用架」,如楊少侯傳給吳圖南的73式用架,其特點是短小實用,速度疾快,發勁冷脆等,練習一趟用架大約用兩分半鐘;也稱「小快式」,楊少侯傳給張虎臣的255式小快式,其特點是架子小,步伐快,剛柔相濟,快慢相間等,一套拳要求在10分鐘內打完;也稱「太極長拳」,如楊澄甫傳給陳月坡的129式太極長拳架,其特點是沉、柔、快等,這套拳架的勁力之速,相傳功深者可聞風聲;另有拳師、老練家稱為「快拳」、「功夫架」、「小架」、「小快架」的。在不少人的眼中,行拳走架的慢動作好像是太極拳的代名詞,以至忽視了慢的實質和快的一面,甚至有人提出「如把太極拳練快,別人就不相信你練的是太極拳了」,客觀否定了快的重要性,盲目為了「慢」而慢練,最終將喜歡技擊的太極拳練習者引入了「枉費功夫貽嘆息」的誤區。殊不知慢是為了給快打基礎,慢是練功的手段方法,而不是目的,正如拳諺的「慢如抽絲,疾如電摯」。只有在慢練的過程中,才能細心對照自己的動作是否合乎太極拳的要領要求,精神和體力亦容易協調統一。不慢則不能松到位,不慢則找不到細緻和完整,不慢則不好找運動規律,必須先慢練,在穩靜的狀態中周身鬆開,節節貫穿,處處動作找弧線、圓圈和理順內在氣息,調整虛實、開合的變化。
太極拳明師張方在《今天的內家拳為什麼不能打》文中說:「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養生就成了太極拳的主要功能了,快架子和功夫架沒人練了,鬆柔慢的太極拳成了正宗的代表。」
有一位有識之士在《還我一個真正的太極拳!》文中說:「如今習太極拳者,不慢不足以顯其能,不慢便不是太極。不知是哪位祖師所傳秘法,從各派介紹得知,老輩拳師全是以快為主:吳全佑所練為快,且有發力有跳躍。此架得自楊露禪,楊子班侯更是以練快架而聞名。全佑子鑒泉亦為快架,觀其拳照,更是大開大合,無有絲毫造作,真不知後世子孫為何另開『鮮』徑,以示不同?好像剛柔相濟,快慢相間,竄蹦跳躍,是村野鄙夫所為,『高手』「」……民間眾多外家拳老師,七八十歲,身手尚且靈活,未見遲鈍之象,能說『快』無益身體嗎?」
太極拳明師浦漢健在《有感於我的太極拳觀》一文中說:「『楊無敵』當時打的太極拳是不是現在流行的慢架子呢?不是。現在的慢架子主要是傳統太極拳中練內功的一種方法,是教給初學者或非入室弟子的。傳統太極拳還有一套快拳,包括低架、散手、勁法等,除個別入室弟子,一般不對外傳。楊式太極傳人董英傑在香港就傳授過快拳並有著作出版。吳式太極也有快拳,也於上個世紀80年代由馬岳梁大師公開,並有多種版本出版。」還說:「太極拳是以快拳而成名,以慢拳普及。近百年來,文人們千方百計試圖用慢架子的練法用解決技擊上克敵致勝的做法是徒勞的。」他還在《太極散手闡秘》文中說:「要說真正會太極拳,就得看能不能 技擊;如果連基本概念都不懂,連快拳、散手、 勢法、勁法都不會,那肯定是假牙。」
有一位太極拳前輩說:「快練拳架也是楊家太極拳的傳統套路之一,過去楊少侯、楊澄浦等人也都打快架。雖然名稱和次序多數相同,但快架不是慢架快打,不可混同快架與慢架的區別就是練拳速度,快架的風格、整式作用與打法要點都與架快不同。比如:慢架的五子訣是靜、輕、慢、切,恆,而快架的五子訣是靜、輕、靈、切,恆,一字之差就不好練。」
太極拳名師劉習文在《楊氏太極拳大中小架的區別與聯繫》文中說:「小架即用架,今人習慣上稱少候架;楊氏拳小架圈小勁堅、剛猛霸道,動作秀美高難;小架拳速迅捷,動作高難,難在快而不亂。」有位老練家說: 少侯先生的打手五字訣「薄、順、短、脆、遠」中的「短」和「脆」字就是用於練習快架。「短」的技術要求是手勢要短,兩手不離胸前八寸到一尺,拳、掌、指、肘發勁必須既短又銳,避免拳勢鈍拙。「脆」就是指寸勁要脆快,不可拖泥帶水,發勁時忌滯重遲拙。
太極拳名家吳文翰在《楊派太極拳支系繁衍情況概述》一文中說:楊派太極拳的技擊快架,是「節奏明快、輕巧緊湊、發勁剛脆、姿態優美的小式」,與慢架不同之處「一是進步必跟、退步必撤、開合相生、進退影隨」,「二是定式時,時斷時續的震足坐腕、肩臂彈抖,以及發勁時不由自主地哼哈聲響」,「練法僅需5—10分鐘,是一趟難度極大以快為主,又快慢相間、剛柔相濟的太極快拳」。行架中,「時而行雲流水,時而狂飈驟雨,輕巧如捕鼠之貓,迅捷如離弦之箭」。
太極拳名師張漢文在《楊式太極技擊架沒有失傳》一文中說:「楊式太極拳的技擊拳架只傳給自家子弟和部分門徒。這種技擊架子就是楊式太極小快式,有人稱之為『快拳』或『快式』, 現在世稱楊式太極快拳。」
太極拳明師王孝明在《楊氏快拳世襲傳》一文中說:「馬岳梁先生親眼看見楊澄甫打楊氏快拳,當時楊氏早年在北平體育研究社授拳時期,楊氏體態尚未發胖,甚至可以說是英俊瀟洒,打楊氏快拳應該是非常輕鬆的。」「當年楊氏太極拳傳人楊少侯、楊澄甫和吳氏太極拳傳人吳鑒泉在北京體育研究社教授太極拳時,都有發勁、跳躍的動作,有這種發勁、跳躍動作的就稱為太極快拳。楊澄甫和吳鑒泉兩人為了使太極拳更適合一般人練習,後來教人時把發勁、跳躍的動作去掉。」
太極拳名師龐大明在《楊式太極拳闡秘》文中說:「快架是在中架、提腿架、大架具有相當基礎之時,為增加武功而深入練習上盤、中盤、下盤綜合運用提高的拳架。此架一直秘不外傳,僅傳入門弟子。其特點是速度快、姿勢低、步子比中架要大。全套要在三分鐘內一氣呵成,故稱快架」。還說:「 因架勢即低又快,姿勢與中架、提腿架、大架有明顯的區別,它可以在實戰中用任何一勢封住對方上中下三盤的進攻。同時可以用任何一勢擊打對方上中下三盤。在演練速度上,除整體動作較快之外,很多動作定勢要帶發勁。據說,楊班侯在打四玉捶時,四捶聽起來是一個聲音,使人目不暇接。此架難度較大,長功較快,實用性強。」
內家拳明師車星辰在《可悲的太極拳現狀》文中說:「傳統的太極拳,據資料記載和一些民間太極拳的繼承者說,都是快慢相問,剛柔並濟,忽隱忽現,輕沉兼備的。反觀現在的太極拳,除極個別的傳統老拳外,幾乎都是鬆軟緩慢、一柔到底的軟拳與慢拳。甚至好多練習者(包括一些著名的『太極拳家』)認為,太極拳越慢越出功夫,越松越出功夫.越軟越出功夫。殊不知太極即陰陽.陰陽即剛柔、緩急、虛實、隱現等等對立統一的矛盾體,純陰(軟、緩、虛、隱、曲等)與純陽(剛、快、實、現、直等)皆非真正意義上的太極拳,都是病拳與錯拳。」他還說:「誠然,柔是剛的前提,慢是快的開始,可我們拳術家所求的柔是真柔,慢是真慢。有了真柔和真慢,還必須要進行剛和快的專項訓練,不經此項訓練,任憑你的柔慢基礎多好,也是無法真正的剛起來和快起來的。所以,原傳的太極拳在柔行慢練之後,必須要結合忽快忽慢、忽剛忽柔、躥蹦跳躍、式快勁剛的拳架進行太極真功的練習。」
雲松居士在《吳氏太極拳快架之感悟》文中說:「吳式太極快拳,又稱吳式太極快架子,也稱用架。該拳亦可文武兼練。文火可練身為(健)體,武火則發勁為(致)用。也就是『慢練為功,快打為拳』。練體則以文行拳,講究緩、慢、勻、虛、靜、輕、靈、松、圓、活;松靜自然、精神內斂,以蓄養丹田內氣之充實,以「鬆柔」著稱。而快架拳則發勁武火,體用結合,快慢相兼。不是慢拳快打,而是講究『發勁須:沉著松靜,彈抖剛脆,專註一方,八面威風』,培養和練習『丹田爆炸』之功力。吳式快拳之發勁與其它拳種的發勁是不同的。其特點是以腰為主宰,勁由脊發,要求小腹松沉,氣機自然入骨。發勁主要以內動為主,不露形跡,不蓄勁,而是在運動之中突然發勁,能做到零距離發勁,勁力快似離弦之箭(斷弦勁),迅雷不及掩耳,勢不可擋,有『陰陽對開,無堅不摧』之 威力;要求放長擊遠,要做到『松、猛、透、脆、快』五字。發力的特點好似『抽鞭子』之狀,又如彈簧,突然反彈而出。動靜相兼,剛柔相濟。有『靜若萍湖秋水,動如山崩地裂』之感。要想做到快慢相兼、隨心所欲,必須文火、武火都得鬆柔,要想松的乾淨利索,人體經絡必須通暢,通暢則延年益壽,此必能練出好勁、純勁。」
從拳史來看,傳統快練拳架是將太極拳用於技擊練法特點凸現出來的珍希拳架,很少人會練,頻臨失傳,近年來又給散落在民間的傳人重整出來。為了把沉澱的瑰寶重放異彩。互聯網上有版本不同的楊式太極拳快架視頻,我看了的感覺是:這些快架視頻多是慢架快打,沒有把楊氏太極拳快架的勁法勁路、氣勢、特點、風格、結構等打出來。所謂慢架快打,就是在慢練功架的結構上改編了一些動作,把打拳速度由慢變快的練習,基本東西是慢架的沒有變。把架子單是打得較快而已,沒有快練用架真太極的內涵技術。快架的練法和技術要求、特點風格是與慢架有所差別,不單體現在行拳走架的速度,還有身法、步法、手法、勁法、勁路等,比如勁類,快架多用諸如短勁的擊打勁,大架則多用諸如長勁的擲拋勁。
2008年10月下旬,我在邯鄲市第十一屆國際太極拳運動大會中認識了現任北京市武協楊式太極拳研究會會長錢鋒,這位拳兄與我聊到楊氏太極拳技擊快架時說:「師爺張虎臣先生所練的楊式太極小快式,有人稱之為「快拳」或「快式」,是在加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更高層次的拳架,內容更加豐富。它的特點是動作幅度小,勢架低,運動速度快,步法靈活,招式多變,圓轉自如,時緩時疾。發勁冷彈脆快,剛柔忽隱忽現,神意細微獨特非常精彩,實用性很強。整個套路二百多個式子要在10分鐘內完成。」我在DVD影碟中看過錢鋒演練的少侯小架(亦稱快式用架),我贊同陳寶琛老師對他這套少侯小架作出「進退神速,虛實莫測,身似猿猴,手如運球,渾圓一體」的高度評價。
1986年,我拜四川成都的林墨根先生為師學練楊氏太極拳115式大架、推樁守樁、推手、劍刀套路等。十幾年後的一次因公出差到北京,有幸亦有緣的懷著好奇心跟京城老師學練了楊氏太極拳108式小快架。2004年3月,我和廣西欽州電視台的龍主任、有線電視網路公司的關主任一起出差到北京。長年以來,在外地我養成兩個愛好,一是去公園看看人家練功習拳,如遇明師就請教一下。二是去書店看看是否有新出的拳書或無線電技術書。到了京城的第二天早上,我到了天安門東側的勞動人民文化宮裡面轉悠了多半圈,發現一位老練家打的內家拳較有特點,剛柔相濟,快慢相間,逢進必跟,步快又輕靈,圓轉自如,身手沉中彈,發勁冷彈脆快,身手腳合一又變化多,一百幾個拳勢動作,大約三分鐘打完,臉色紅潤不喘粗氣,看上去這位老人精氣神飽滿。我上前給老練家鞠躬行禮後交談得知,他練的拳架是楊氏太極拳108式小快架。他老人家說:「快練拳架也是楊家太極拳的傳統套路之一,過去楊少侯、楊澄浦等人也都打快架。雖然名稱和次序多數相同,但快架不是慢架快打,不可混同快架與慢架的區別就是練拳速度,快架的風格、整式作用與打法要點都與慢架快打不同。」他還說:「楊露禪宗師在京城授拳時,因所收弟子多為王公大臣、貝勒貴族,那些人生活奢侈而體弱多病,又不耐艱苦。猜想是楊露禪考慮到那些人的身體素質和保健養生的需要,將太極拳傳統老架中的一些高難度動作,如跳躍、跌叉、震腳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縮小動作,變成「柔和緩慢、舒展大方,速度緩勻,剛柔內含、深藏不露、輕沉兼有」的拳架,使姿勢較為簡單,相對好學一點,既適合穿長衫、留辮子的人練習,又有益於健身,需在此注意的是,楊氏太極拳分為養生架子(亦稱練架)與技擊架子(亦稱用架),因此在習練時應當注意。」
當時我把跟誰學拳的情況和請教過哪位名家名師的情況等等都說給他聽,並問了他的姓名是否方便告訴我,誠意懇請他傳授這套快架。他想了幾分鐘後對我說:「看在你從邊遠的南疆而來,人老實,對太極拳也很有誠意,也有了一定的太極拳基礎,可以考慮把小快架破例傳授於你,反正我八十幾歲老了,帶不入泥土。你如覺得這套小快架較好就堅持練下去,練出功夫是你的,人家得不到,也不用念我所授。你如練了一兩年沒見功效就不用再練了,就當作你壓根兒沒見過我。但在拜師前你不用知道我的姓名,你練的好與不好與我無關。不少人稱我『二大爺』,你就稱我『二大爺』吧!待你練了二、三年後確有長進再見面時再談拜師,到時你就會知道我姓甚名誰了。」我大約用三天的時間跟他學練了108式小快架與配套的基本功,當時我身體一下子不大適應快架的練法,周身筋骨肉酸脹痛,我想他老人家也夠疲累的,真得感恩啊!
2008年10月,我應邀參加「新世紀杯」中國邯鄲第十一屆國際太極拳運動大會路過北京時,在勞動人民文化宮找遍了還不見傳授快架給我的師傅了,問到他拳場周圍的人說,有七、八個月沒見那個老頭過來打拳了,聽人家說他已過世了。當時頗為傷感,留下了未圓拜師的遺憾。近幾年,我諸多篇文章中的「老練家說」,就是指二大爺的聊拳之話,除了給徒弟、學生和太極拳愛好者分享二大爺的乾貨之外,其中有紀念他老人家的意思。
2009年8月29日,北京的松緒金老師到廣西欽州計劃傳授基本功、楊氏太極拳124式長拳架和楊氏太極拳散手對練套路,臨走前幾天,他老人家想把「秘惜少傳」的少侯小架傳授給我,據松師介紹,他練的那套小架是跟前輩吳圖南先生學的,小架也叫快架或用架,有二百多個拳勢動作,特點是「低、快、打」三個字,練是很快,大約在二至三分鐘打完。整套架子要求動作活潑、通體貫串、無一處不輕靈、無一處不堅韌、無一處不沉著、無一處不順遂。中老年人亦可練習,把練拳速度放慢到五至八分鐘就行了。當時他即興打了一段小架給我和弟子潘志遠等人欣賞。過後我對他的想法表示謝意,並坦率的對他說:「我已學過一套楊氏太極拳108式小快架了,沒有空餘時間再學練其他快架了,有負恩師(松緒金是我拜師學拳的第二位師父)期望,對不起了,請您老人家理解。」松師當時還真的對此有點不大高興,過後他對我弟子潘志遠、施海方等人說:我那套珍貴的小架,很多徒弟等著想學,我卻不想教他們。我看得上你師父,想傳授小架給他,他卻不想學,我看他有點糊塗了。松師和田師母回北京後,潘志遠問我:「松師爺說你有點糊塗了,師父你是真糊塗啊還是假糊塗?」我回答說:「松師那套小架的「低」字要求不合適我,一是我這等年紀,哪有這麼好的腰腿功力走低架哦!二是我覺得該架多數拳勢低架步大,不利於實戰訓練;相對而言,108式小快架的多數拳勢是架高步小。三是我覺得他那套小架的勁道練法與身法不如我原先學練的108式小快架。四是他那套小架沒見有相應基本功的保障支持,而108式小快架則有相應身、手、腳、步基本功的保障支持。」
二大爺的太極拳是師承於楊少侯大先生的,這套快架的口訣與以前的叫法有少許差別,說改點俚語叫法(比如 「簸箕式」、「轆轤勢」、「反穿枝」等)主要是為了有利於記憶和理解拳架口訣。少部分拳式的動作結構和練法依師父對傳統太極拳的理解認識和體悟有所改變。重要的手眼身步法和勁法勁路還是保留了楊少侯大先生當年所傳授的東西。其實108式小快架的打法這正如楊式太極拳名家趙幼斌在《楊式太極拳拳架類型和特點》文中所說:「楊式太極拳有不同類型的打法,其特點也各有千秋,這是歷史發展形成的。可想而知,其拳架也是一個不斷錘鍊,不斷豐富,不斷演化的過程。再加上上述各代宗師又有各自的門生高足再研再傳,楊式太極拳多樣化的形成也是必然的。」這套小快架的技術內涵仍然離不開「輕沉兼備」、「柔中有彈」、「鬆緊變換」、「虛實轉換」、「腰胯帶動四肢」、「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等。108式小快架的拳式名稱是:1起勢、 2太極旋轉、3攬雀尾.、4單鞭、 5踩腳提手上勢、6踢腳白鶴亮翅、7左摟膝拗步、 8左手揮琵琶、 9左摟膝拗步、10右摟膝拗步、11右手揮琵琶、12右摟膝拗步、13缷步震腳搬攔捶、14進步如封似閉、15十字手、16抱虎推山、17斜攬雀尾、18斜單鞭、19竄步肘底捶、20右倒攆猴、21左倒攆猴、22右倒攆猴、23轉身右斜飛勢、24進步踩腳提手上勢、25踢腳白鶴亮翅、26左摟膝拗步、27海底針、28山通背、29翻身撇身捶、30缷歩震腳搬攔捶、31挒手分擊掌、32上步攬雀尾、33單鞭、34開合雲手、35單鞭、36左高探馬、37右飛踢、38轉身左蹬腳、39左摟膝拗步、40右摟膝拗步、41進步摟膝栽捶、42翻身撇身捶、 43缷步震腳搬攔捶、44右蹬腳、45左披身打虎、46轉身右手揮琵琶、47右披身打虎、 48挑採右蹬腳. 49雙峰貫耳. 50披身左踢腳. 51回身右蹬腳、52落步震腳搬攔捶、53進步如封似閉、54十字手、55抱虎推山、56斜攬雀尾、 57斜單鞭、 58右野馬分鬃、59左野馬分鬃、60右野馬分鬃、 61太極旋轉、62攬雀尾、63單鞭、64左玉女穿梭、65右玉女穿梭、66左玉女穿梭、67右玉女穿梭、68太極旋轉、69攬雀尾、70單鞭、71開合雲手、72單鞭、73下勢、74左金雞獨立、75震腳右金雞獨立、76右倒攆猴、77左倒攆猴、78右倒攆猴、 79轉身右斜飛勢、80進步踩腳提手上勢、81踢腳白鶴亮翅、82左摟膝拗步、83海底針、84山通背、85翻身肘擊撇身掌、86卸步震腳搬攔捶、87挒手分擊掌、88上步攬雀尾、89單鞭、90開合雲手、91單鞭、92右高探馬、93白蛇吐信、94轉身右蹬腳、95採手指襠捶、96挒手分擊掌、97上步攬雀尾、98單鞭、99下勢、100上步踢腳七星捶、101退步跨虎、102回身左斜飛勢、103轉身右擺蓮腳、104左右彎弓射虎、105捋進震腳搬攔捶、106進步如封似閉、107十字手、108收勢合太極。
這套傳統快架的勁道以擊打勁為主,步型、步法和身法接近實戰要求,擒(如「右手揮琵琶」拳式)拿(如「踩腳提手上勢」拳式)摔(如「左高探馬」拳式)打(如「卸步震腳搬攔捶」拳式)踢(如「右飛踢」拳式)的技法都有練習。根據我練習108式小快架的體悟有以下認識:
一、浦漢健先生在《太極散手闡秘》一文中說:「太極散手之秘在於『用勢法打人』!」這句話說得較實在。 拳架中的一個拳式由若干拳勢組成,如「攬雀尾」 這個拳式由「立掤、捋、立擠、采、推按、」五個拳勢組成,拳勢體現了拳式動作的虛實轉換、剛柔相濟、技擊和養生的變化等等。傳統快架的練速(練一趟快架3至5分鐘)相比傳統慢架(練一趟慢架25至35分鐘)是快得多,所以拳勢變化要認得准(起始、轉換、終點),要反應快,才能符合技擊的要求。
二、快而不亂,傳統快架放鬆練拳的要求比傳統慢架相對高些,由於盤架速度較快,所以不易松練到位。無論動作多快,外形必須與內氣結合起來,以內氣催外形,形是隨氣而動,氣到形到。再有拳練的再快,不要有慌亂的感覺,不能亂了姿勢的準確和細處,也不能亂了拳意,更不能亂了拳勢的勁路。
三、傳統快架的虛實變化與傳統慢架相比,不易掌握。特別是腿的虛實轉變,慢練有較長的調整時間,可以體會得比較清楚。楊少侯先生說:「快架宜步樁合一,要求是勢中有樁,樁中含勢,身形肢體要靈活,不僵滯,不扎樁,實腿能走,虛腿能抬,虛腳亦能踢。」還說:「剛柔相濟,虛實變換……變換陰陽,移精變氣……」快練則調整時間較短,如肢體之松和頭腦意念跟不上,那是達不到要求的。快練用架的虛實變體現在化快慢相間和剛柔相濟中,快,是發勁如射箭的需要,也是剛勢衝擊的需要;慢,是蓄勁待發的需要,也是柔接引化的需要。行拳走架時,拳勢要恰到好處的快和慢、剛與柔,自起勢至收勢,勢勢貫串,練綿不斷。或快或慢都要追求拳論上說:「勁斷意不斷,意斷神相連。」
四、有別於與慢練拳架的勁法勁路,108式小快架的拳勢勁法,多含擊打勁。比如扔、彈、抖、砸,炸、斬、截、劈、剁、插、點、拍、透等等。從小快架的拳勢勁道可以看出,「掤 、捋、擠、按、采 、挒 、肘、靠」的「肘」是技法,與「肘擊」的技術要求不同。拳勢講究「著(招)」、「勁」、「氣」三者合一,這樣對心靜體松和周身協調的要求相對較高。再如六合勁,六合勁是內勁在結構類型上的六種模式,即為擰裹、鑽翻、螺旋、崩炸、驚彈、抖擻。擰裹、鑽翻、螺旋是太極拳的三種柔勁,崩炸、驚彈、抖擻是太極拳的三種剛勁。「擰裹」:擰是向外轉勁;裹是向里轉勁。「鑽翻」:鑽是向上起勁;裹是向下起勁。「螺旋」:螺是向前攤進和向後退著旋轉用勁,所謂「螺旋」實指腕後肘前之小臂運動的習慣力。「崩炸」:崩是豎勁;炸是橫勁;崩炸是橫豎勁,合成冷脆勁。「驚彈」:驚,是內收勁;彈,是反射勁;驚彈合成為機靈勁。「抖擻」:抖,如獅子抖毛,如馬抖鬃,合成混圓勁;擻,是甩掉身上的負擔,抖擻相結合成為勇猛勁。楊少侯先生說的「松彈抖炸」,如肢體松不好,手、腳就彈不出去,何來楊少侯先生說的「發勁冷脆為快如放箭」?皮、肉、筋、骨松不好,身體就沒有雄獅抖擻的氣勢;身勢內外松不好,擊打之勁就沒有爆炸的威力。
五、108式小快架身高步小,有利於機動靈活和反應變化,步法(如跟步、進步、卸步、竄步等)迅捷,飄忽不定。練成沉穩不僵、輕靈不浮,就要比練慢架下多點功夫。進前腳跟後腳,謂之「逢進必跟」;退步先退後腳,謂之「逢退必撤」。 這種步法在形意拳和武式太極拳用得最多。形意拳和武式太極拳的逢進必跟、逢退必撤與108式小快架的進前腳跟後腳、退後腳撤前腳,在練法上還是有些差別的。前者步法相當於摩擦步,前腳進一步,後腳跟一步,重心總是在後腳上,使人運動起來既快速又穩定。後者既有重心在後腳上的練法,又有重心在前腳上的練法,有根據靈活變換的特點。108式小快架中「攬雀尾」的捋勢、「踢腳白鶴亮翅」的捋採勢、「手揮琵琶」的擒拿勢等動作,多是前腳隨化勁之勢後退變成小丁虛步而收勁於後實腳,這拳勢的退是為了更好的進。收勁於後實腳,一是為了捨己從人的捋化,二是有利於松沉到後實腳,三是能順著地面反座彈力之勢發放或攻打對方,正如「箭在弦焉能不發」。二大爺是師承於楊少侯的楊氏太極拳,他老人家的再研再傳使這套小快架形成多樣化的練法是必然的發展,快架中融入武式太極拳的步法是不足為奇的,楊少侯是楊健侯的兒子,相傳他曾過繼給楊班侯為子,楊班侯幼年時跟隨武式太極拳創始人武禹襄讀書,後來楊露禪也讓武禹襄指點楊班侯拳技。進前腳跟後腳也好,退後腳撤前腳也好,都得有松沉又輕靈的功夫基礎,108式小快架是步小架高的快練拳架,步子的底面積與115式大架相比較,是小了不少,下盤的定勢穩定性相應差一點,所以比115式大架更為講究沉中輕的功夫。
六、柔中彈和沉中彈,108式小快架姿勢動作的柔軟看上去柔若無骨,似楊柳樹枝隨風吹搖擺,但不是消極的懈柔癱軟,而是柔中有彈,似抽鞭子那樣,拳勢動作的柔中彈是順勢而彈。快架的沉中彈是以松沉功夫為基礎的,是要藉助松沉到腳底的地面反座彈力,與腰腿沉勁整合在一起,如按彈簧那樣,拳勢動作的沉中彈是順勢而彈。
七、起動速度快,太極拳較為注重內動的調節,要求「內動不予人知,蓄於內發於外」。五把弓調節所產生的彈性力和相應的意、氣活動所產生的強大壓力,均是以預應力的形式,時時處處積蓄著強大的能量。快架拳勢要追求這個特點,意想在對手根本無法捕捉你的預備期和起動信息的情況下,突然發出迅猛的冷勁,這樣會在實戰中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八、傳統快架動作和呼吸的配合與傳統慢架相比,修鍊難度大些。我老師說:「練得較好的傳統快架在緊湊中不失開展,在活潑中不失穩重,在輕靈中不失松沉,在快速中不失連圓,整套勢式到位的一氣呵成約需三至五分鐘,如練後閑庭信步,不喘粗氣方顯太極的內家功夫。」這等功夫還真的不好練啊!太極內家拳法,動作與呼吸吐納導引相結合,是一項良好的有氧運動。若打完快架以後氣喘吁吁,說明動作與呼吸配合欠佳,未能內外合一,這不是一年半載的修鍊功夫。
九、練傳統快架的精神相比練傳統慢架的精神,更要集中一些。練拳速度較快了,加上動作變化又較頻,精神就更要始終保持高度集中,心靜、神斂、氣聚、勁整就更為講究。精神集中後,心裡安定和頭腦寧靜才能提高應變能力。在實戰中,如精神上跟不上動作的節奏,未能保證注意力一直在觀察周圍的變化,必然導致失利。拳諺:盤拳時無人似有人,說的就是要在盤拳時始終保持高度集中精神,不要使精神與肢體骨肉分離。
十、在練前的熱身基本功對於傳統快架來說,作用較大。因為傳統快架的練速較快,動作的虛實變化較頻,多是擊打的勁道,有站在地面上的指戳、掌劈、拳打、肘擊、肩靠、腳蹬動作,亦有縱身一躍而離地的腳踢動作。所以,每當練習快架之前,先應做些熱身基本功,武術上有句話說:「下場不蹓腿,到老冒失鬼」。伸筋拔骨,拉長四肢,鬆開筋骨關節,協調筋骨與皮肉的配合,有利於血氣和順,提高練拳的舒適度,避免或減少運動損傷。如無這些準備活動,還真的是容易練傷筋骨(意與松未能合一時,經驗表明肘關節、膝關節因拉得太開而較易受傷)呢!
十一、震腳為了沉勢換勁變招,108式小快架中有震腳配合上肢發勁的動作,震腳也存在著「用意不用力」的問題,不用拙力是震腳的原則。「震腳」源於三種原因,一是松沉的自然表現;二是換勁的需要使然;三是招法的著用。如果要震腳,應該是全身松沉的重量表現於腳,腳本身也是在正確的架構下松沉而落,不能有一絲拙力,更不能刻意用腿出力,如果震腳是出於換勁的需要,也就是要在急切間變換身形、步法,其應變都在空中完成,落地時完成變式而產生震腳的現象,其實這也是以松沉為要領,與前者的區別只在變式與不變式,換勁與不換勁而己。 「震腳」的前提是「松沉」,而且最重要的是「襠勁」要能提得住,如果只有松沉而提不住襠勁,必然導致有害於練拳。震腳之足為虛,立腳之足為實,在震腳時還應避免足跟落地。震腳之勢並非用勁向腳下發力,而是借震腳穩定此前運化中的動勢,有助自身中定併兼有加強全身開合之勢;再有說震腳是形似斷而意不斷的剛勁,不震腳是柔勁,震腳與不震腳只是意念引導下的動作而已。但對於初學者來說,在意氣未通、內勁未整時,只是為了好看而刻意震腳,則卻有可能練傷身體有關部位。初學者在練震腳之勢時,有點意思就行了。把太極拳功夫練好了,震腳之寸勁似棉里藏針,用於踩擊對方腳面骨或腳趾骨。
十二、傳統快架的綜合要求比傳統慢架相比高些,主要體現在「養」和「傷」的問題。楊少侯先生說:「手急足輕,手到腰到,氣要中定,勢要騰挪……外有手眼身步,內有氣勁意神……」所以說在這等綜合要求之下,快架練歪了的「傷」要比慢架來得重些。拳諺云:練拳不懂養,百練功不長。既要明理會練,又要得法懂養。太極拳前輩指出:放鬆練為養,緊張練會傷;用意練為養,用力練會傷;中和大方練為養,心存打人念會傷;斂神聚氣練為養,片面發勁跑氣會傷;練拳似休息為養,疲勞身心練會傷;練拳似行氣為養,努氣練會傷;推手善柔化松放者為養,頂力相抗不善運化者會傷。所以在練習快架中,多點體悟「松空圓活」和「道法自然」,通過盤坐靜養精氣神,是有好處的。
值得注意的是:學練拳架的順序是先練好慢架,然後再練快架。如沒有相當的慢架基礎就學練快架,由於心靜體松不夠好而變換跟不上,亦練不出快架的功夫。缺少太極拳內涵技術(比如沉肩墜肘、含胸拔背、尾閭中正、氣沉丹田、神貫頂、分虛實等)的快架不是內家拳的東西,而是近似外家拳的姿勢動作,或練成太極操了。我的四川弟子鄭亞林說:「我是近年跟師父學108式小快架的,沒學之前是信心滿滿,誰知學完108小快架後雖能依式比劃,但快架的勁法勁路、身法、步法等根本沒在我身上體現出來,看師父和劉師兄、陳師兄、潘師姐打的小快架,輕沉兼備、松彈抖炸、急應緩隨、步隨身換、步走身隨等演繹得那麼自然,我怎麼練也沒那感覺,就象打一趟外家拳一樣,真的很納悶。不知過了多久我對小快架有了自己最基本的認識,那就是如果沒有傳統太極拳功底的就別學108小快架了,學了也只是像練一套體操而已。」
其他平台轉載請註明:(來源:《太極》微信公眾號 微信:taijichanyi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