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 在澳大利亞,有120萬華人在努力生活

這兩天,朋友圈一度被一篇名為《北京,有2000萬人假裝在生活》的文章刷屏。文章爆紅後被刪除,留下的卻又是一場火爆的討論。

文章中這樣說:

「北京終歸是北京人的北京,

沒有祖產的移民一代,

註定一輩子要困在房子里。

那些追夢成功的出國了,

追夢無望的逃離回故鄉,

還剩下2000多萬人留在這個城市,假裝在生活。」

澳洲統計局(ABS)公布了2016年人口普查數據。澳洲總人口比上次普查(2011年)增長了8.8%,至2440萬人,其中近三分之二(即超過1500萬人)居住在首府城市。

此次普查,澳洲華裔人口增長迅速,全澳華裔人口多達121萬3903人,佔全澳總人口的3.9%,較2011年增長超過40%。2011年澳洲華裔人口佔澳洲總人口的3.1%。

但這120萬在澳華人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非富即貴。在澳洲的生活也沒想像的那麼完美。

大多數在澳洲的華人,依然保持了在國內那樣勤勤懇懇,艱苦奮鬥精神的還是最多的。

120萬在澳華人,並沒有所謂的「逃離故土」,只是選擇留在陌生國度,努力生活;

120萬在澳華人,並沒有所謂的「追夢成功」,只是堅持跑在追夢路上,馬不停蹄。

請輸入標題

一、在澳洲,你在哪層?

二、澳大利亞的福利只是易碎的「童話」

三、澳洲華人家長一樣逃不過教育焦慮

四、在澳洲,何處是家?

五、在澳洲,回家之路不但漫長而且昂貴

六、澳洲華人育兒之困

七、也許,澳洲的未來就是現在的中國

在澳洲,你在哪層?

據此前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一項統計研究報告顯示:澳人口由14%的成熟富裕階層、12%的新興富裕階層、25%的移動中產階層、25%成熟中產階層和24%的成熟工薪階層組成。

成熟工薪階層

每年家庭總收入在2萬-4萬澳幣之間,不動產價值在25萬-50萬澳幣之間,有著最低的家庭總收入、最少的社會和文化資本。

他們和他們的父母有相對較低的「職業聲望」分(例如:醫療專業得分較高,低技能手工勞動得分較低)。他們也有所有階層中最高平均年齡。這一群人家庭收入較低,平均年齡66,歲數較大,在文化和社交網路上也沒有特別的興趣,儲蓄一般。

成熟中產階層

每年家庭總收入在6萬-8萬澳幣之間,不動產價值在50萬-100萬澳幣之間,收入接近平均家庭收入,也具有平均水平的社會和文化資本。

他們來自中產家庭,他們父母的職業聲望也接近平均水平,而他們也緊隨父母的腳步。這一階層的人收入稍高,各種資本稍多。他們是中小企業主,或是比較成功的交易商,他們和成熟工薪區別不大,只是資源更多一些。

流動中產階層

來自中產家庭,但是具有高於平均水平的教育背景。結果是他們很可能有比前面兩個階層更高的家庭收入、房屋財產和社會資本。

這些人接受了比父母更好的教育,所以職業更為體面、收入更高。他們旅遊更多,比父母更多的經歷和更廣闊的天地,他們就是未來的中產。

新興富裕階層

他們是已經把教育優勢轉換為家庭收入的一族,他們是最為年輕的階層,具有高水平的文化和社會資本,父母都從事有聲望的職業。這一階層的人明顯儲蓄不多,他們的房屋財產也是五個階層中第二低的,只比成熟工薪階層多一點兒。

他們是來自有名望背景、身家百萬家庭華麗轉身的Y世代。他們平均年齡33歲,有最高的收入,但儲蓄較少。他們的文化資本非常高,並且人脈深厚,他們有很多朋友,有很多體面職業的朋友。

成熟富裕階層

就像老一代的新興富裕階層。這一階層的成員家庭收入高,巨大和多樣的人脈,高於平均的教育背景,父母都曾從事聲望較高的職業。這一群體基本就是像成熟中產但是所有東西都有更多。他們是儲蓄更多的老一代,文化更多樣,同時也具有更廣人脈,也有最具聲望的職業。他們就是那些出入宴會的人。

雖然存在貧富差距,但在民意調查中,澳大利亞不分階級這一觀念得到了很多澳人的認可。

調查結果顯示,幾乎所有的澳洲人都認為自己屬於一個特定的階級,階級間有明確的不同,但絕大多數澳洲人都被歸為中產或工薪族,1200名澳洲人接受了這項調查,其中有51.5%的受訪者自認是中產階級,40.3%的受訪者自稱是工人階級,只有2%的人認為自己是「上層階級」。

澳大利亞的福利只是易碎的「童話」

在大多數人印象中,澳大利亞也是一個高福利國家,人們享受著「從搖籃到墳墓」一系列的社會福利,行有車、住有房、病有醫、老有養。殊不知,這「天降餡餅」的好事,都是建立在名目繁多、數額驚人的稅收基礎上。

個稅是澳大利亞聯邦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約佔財政收入的66%。個稅採取累進稅率,按家庭年收入計征,所有工資、經營所得和資本收益都要計算到收入中。

目前,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個稅稅級稅率為:

$0-&18,200(收入、澳元),0%(稅率);

$18,201-$37,000,19%(收入超過$18200後,每$1都需繳納19%的稅);

$37,001至$87,000,32.5%(收入超過$37000後,除每$1都需繳納32.5%的稅之外,還需繳納$3275);

$87,001至$180,000,37%(收入超過$87000後,除每$1都需繳納37%的稅之外,還需繳納$19822);

$180,001以上,45%(收入超過$180000後,除每$1都需繳納45%的稅之外,還需繳納$54232)。

以年收入6萬澳元的納稅人,要繳納的個人所得稅將達到1.1萬澳元,再加上消費稅、保健稅等其他稅項,扣除房屋貸款、汽車貸款及其他消費性貸款利息和子女的教育支出後幾乎所剩無幾。所以說,澳洲人所享受的社會福利,主要是來自於自身的付出,正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

每一份福利,都有它的價碼。高福利,必然是以高稅收為代價。

此前《澳洲財經見聞》對澳大利亞不同階層的居民,當中包括華人進行相關話題採訪時了解到:大部分受訪者表示,鑒於經濟未全面復甦、主要產業礦業不景氣,加上政府債務激增,社會貧富差距正在擴大,估計無論是自由黨還是工黨執政,都會繼續凍結或削減國民福利。

澳洲華人家長一樣逃不過教育焦慮

早就有人提出,我們所崇尚的西式素質教育,只是更大範圍內的應試教育。那裡的孩子,需要掌握比我們更多的知識和技能,而這些知識和技能,也是需要靠家庭實力做支撐才能獲得。

中國教育以顯性的應試來劃分學生群體,西方教育實際上是通過一個寬鬆的過程,偷偷完成了社會分層。

公立學校只提供有限的基本的教育,要想成為精英,就必須從市場上另行購買,買不起的人自然而然就被淘汰了。

在澳洲3點放學之後,大多數華人的孩子,都背著書包,拿著樂器,去了各種輔導班。大多數華人家長認為:一個不去輔導班,不花大價錢學習才藝、參加社會活動的豐富自己履歷的孩子,幾乎沒有可能進入名牌大學。

澳洲家教行業機構曾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近42.5%的學生家長為孩子選擇了面對面、一對一的輔導,這也是最普遍的家教方式。有些教師當面進行一對一輔導的時薪高達200澳元,具備一些基礎專業知識的大學生每小時能收入20澳元。

在澳洲的孩子們的確可以有一個開心幸福的中小學,但想將來躋身為社會精英,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課外輔導與公立教育之外的更多的社會資源。

重視教育並不是亞洲中產階級家長的偏執,而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高薪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識壁壘在不斷加高技術的進步在加速階層的洗牌和分化,高知階層碾壓底層是常態,保持足夠強的學習能力是保持在本階層的關鍵。

其實反而是澳洲本地的家長更容易說放棄,實際上,澳洲多數人高中畢業後就工作了,或者上個社區大學,學點應用性的技能。另一小部分人興趣得到了很好的呵護,視野得到了拓展,成為頂尖的學生。

對澳洲人來講,只要保證精英足夠強大,整個澳大利亞就可以繼續前行。至於他們的超市收銀員、卡車司機、工人、農民等聽說讀寫的基本功不紮實,又有什麼關係呢?

澳洲華人中產階層對孩子教育的焦慮源於自身地位的不安全感,這是一個世界性現象,全世界的中產階層都缺乏安全感,他們害怕自己有一天會掉隊;東亞社會又尤其注重孩子的教育,中國、日本、韓國都是如此,大家都喜歡比較孩子的成績,激烈的競爭放大了人們的焦慮。

這是一個典型的集體行動困境。「幼兒園大戰」、「擇校大戰」、「補習大戰」,學業負擔過重以至於孩子沒有童年,這些問題家長都看在眼裡。大家都知道孩子們一窩蜂學補習不正常,但誰都不願意輸。

在澳洲,何處是家?

「租房一代」(Generation Rent)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社會現象。租客們出生於上世紀80年代之後,面對飆升的房價和房產市場催生的貧富差距,只能選擇以租房的形式在城市生活。

澳大利亞也不例外。

年老的、富足的有產者處在優勢位置,他們從寬鬆的貸款條件以及歷史的低房價中獲益;年輕的、剛工作不久的整整一代人處在劣勢位置。他們被驅逐出房產交易市場,只能暫時的或永久的活躍在房產租賃市場。

當前,年輕人是否可以買房,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的父母甚至祖父母在當前房產市場的位置。如果父母自己就是租客、如果父母有過高槓桿的按揭,如果是老齡化家庭,那麼子女很可能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有產者的子女最終會通過財務安排或繼承成為有產者;無產者的子女如果無法出人頭地,買房將永遠停留在空想。

在澳洲,激烈的競爭、飆升的房價,正在導致首次購房者的平均年齡越來越高。因此,未來十年內,首次購房者的典型年齡將是四十多歲或五十多歲。

如果孩子們從父輩那裡接收到可觀的遺贈或遺產,他們會很快成為房產擁有者。但父輩年齡很大了才開始買房,不可能留下多少遺贈,因此子女的購房前景也變得很不樂觀。

年齡很大了才購買第一棟房產,還會對生活質量與安全保障構成不良影響,還不清購房貸款的人其健康幸福比不上其他同齡人,而且有很大的風險會失去自己的房產。

傳統意義上的澳大利亞本是一個很少出租房的國度。然而,隨著擁有自住房的夢想越來越遠,越來越多的澳大利亞人開始選擇租房。

在1994-5年至2013-14年間,租房居住的澳大利亞人口比例從25.7%增加到了31%。

在澳洲,回家之路不但漫長而且昂貴

北京居民的平均通勤時間是52分鐘。然而大量被首都高聳入雲的房價擠出首都的上班族,只能住在房租更便宜的衛星城和周邊市鎮里。部分通勤族為避免堵車選擇不再開車,甚至有駕車上班族在燕郊用人力渡船渡河以繞過堵點;另一些年輕上班族的爺爺奶奶輩則選擇每天早起,替年輕人在進城的公交車站排隊,一排就是幾個小時。

其實,澳洲也不能倖免。研究顯示,現在有200萬澳人的往返通勤時間超過90分鐘,多於2002年的130萬人。

每天,悉尼有三分之一的上班族在上下班路上花的時間超過90分鐘,悉尼平均的往返通勤時長已經達到71分鐘,是目前為止這個國家所謂的「超級通勤」發生率最高的一個。

由聯邦基礎設施、交通及區域經濟局在5月進行的綜合研究顯示,悉尼西區、西北區和南區居民的通勤時間是最長的。

另外,根據2016年TomTom交通指數(TomTom Traffic Index)顯示,在悉尼開車的人,一年中的堵車時間長達151小時,悉尼是澳洲最擁堵城市。造成堵車原因就在於近年來澳洲人口數驟然增加,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人口增長的步伐。

與此同時,澳大利亞首府城市的公共交通也已經非常擁擠,通勤成本相當高。

據澳大利亞汽車業協會(AAA)近日公布的首個全國交通可負擔性指數顯示,悉尼每周通勤成本全國最高,當地家庭每周平均需支付420澳元乘坐各種交通工具,緊隨其後的是布里斯班和墨爾本。

澳大利亞人都知道通勤成本很高,在霍巴特,當地家庭每年通勤成本平均為1.4萬澳元,而西悉尼家庭每年的通勤費用高達2.2萬澳元。對於很多居住在悉尼西部和西北部郊區的通勤者來說,想要開車出門只有一種選擇,那就是走收費公路,再加上燃油及其他費用,促使通勤成本飆高。

一個普通家庭的交通費大約佔了家庭預算的13%,這是很驚人的,特別是水、電和電信費加起來只佔總收入的1%-3%。特別是當悉尼人一年支付2.2萬交通費的同時,卻並沒享受到相應的服務。

澳洲華人育兒之困

在一些人的眼中,似乎澳洲是老人和小孩的天堂,擁有各種福利,養育孩子和養老都很輕鬆。一些華人認為這只是一種片面的理解。有的人說澳洲是一個典型鼓勵生育國家,政府給予家庭豐厚生育獎勵、育兒福利和教育津貼,此外還有一系列的免費社會配套服務。

但其實要獲得一些福利,必須是要符合一定的既定條件。並不是誰都能拿到這份補貼。在澳洲,育兒成本和教育成本,對年輕家庭來說依然是除了房貸之外的第二大開支。

在悉尼一些地區,托兒費用之高,相較一些頂級私校的學費還貴。家裡如果有兩三個孩子,彼此相差的年歲不多又同時入托的話,對家庭來說是非常沉重的負擔。

目前悉尼某些區域的托兒中心收取的學費每個孩子超過3萬澳元一年。而悉尼的一些很好的私立學校,一年的學費也是3萬澳元。在一些華人較為喜歡的熱門地區,有的托兒中心的收費以2-3歲組為例,基本每天要130-140澳元,年齡越小的班收費還會更貴。悉尼市中心有的幼兒園園費每天可超過170澳元。

讀完幼兒園上小學,如果不讀私立學校的話,讀公立小學每年學雜費是數百澳元。但這並不意味著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支出就可以鬆一口氣。

孩子上了小學之後,各項課外教育費用同樣不菲,全部需要家長自掏腰包,從各項體育活動、到各種樂器的學習、到各種補課練習等等,每年下來上萬澳元也是需要的。生兩個孩子的話,就把這些托兒費或者興趣班補課費再乘以2。

熱門地區的托兒資源緊張、托兒費用高企,加之新移民打拚不易和中國傳統的文化影響等,在華人家庭中,接父母來澳家庭團聚,一家三代同堂,一來贍養父母,二來照顧孩子減輕夫妻壓力的情況頗為常見。

但有的時候,含飴弄孫、樂也融融的背後也會有著不少無奈。一些工薪階層表示相較中國國內,在澳洲,要想實現三代同堂要付出的代價更多,面對的經濟和精神壓力也會更大,可謂苦樂均有。

如果希望老人長期在澳,就需要考慮幫父母辦理移民,排隊移民要等候數十年,很不現實,也等不了。而付費移民的話,一個人就要5萬澳元,4個老人單是移民的費用就要20萬澳元。就算先辦一方的父母,也需要10萬澳元。而且頭10年,老人沒有很多福利可以享受。普通的工薪階層,移民費用再加上6口或者8口之家的生活費等費用,基本就靠年輕夫婦倆支撐,實屬不易。

更多的移民父母都選擇了短期來澳居住暫不考慮移民,一來難以解決兩個小孩照顧的長期問題,二來就算開通了長期多次往返簽證,老人可以頻繁來回飛,但是還需要面對的另一個問題就是住房。

如今澳洲大城市的房價高昂,從兩居室換三居室房並不容易,從公寓升級獨棟屋更是難以企及。華人看重教育,都會希望在較好的學區購房,而學區房的價格無疑更高。

無論是從贍養父母、照顧二孩、教育資源,都要求年輕夫婦倆更努力地去打拚。

有的華人考慮到小家庭的具體情況,自身的職業發展,又或者父母尚未完全退休或者其他的原因暫時無法來澳搭把手,在這種情況下,考慮或者是已經將孩子送回國內讓老人撫養,夫妻雙方仍然在此打拚,然後等到孩子再大一些時再接回澳洲讀書。

「隔代跨洋寄養」實乃無奈之舉。但從親子關係、兄弟姐妹關係、孩子和父母分隔較長時間來澳之後的適應問題、隔代撫養可能產生的寵溺現象等等對年輕夫婦來說都是很大的挑戰。

也許,澳洲的未來就是現在的中國

根據澳大利亞移民委員會(Migration Council of Australia)發布的最新分析報告:澳大利亞需要張開雙臂接納更多的移民,以刺激國民經濟的發展、提高國人生活水平,到2050年,澳大利亞每年應該吸收25萬名新移民。

該報告顯示,預計到2050年,澳大利亞人口數量將達到3800萬。照此速度,悉尼,墨爾本的人口也將達到中國一線城市的人口規模。

許多澳洲政客們已經閉上眼睛憧憬著悉尼墨爾本變成紐約那天,他們的財富可以累積多少倍。

但澳洲真的做得到嗎?

在中國國家機器開動搞建設的情況下,地鐵,公路,高鐵,高密度建築,這麼多年,城市才能容納的了這麼多人口。但同時帶來這麼大的問題。而這也是部分華人選擇離開的原因。

政府理應反思:澳大利亞是否已經面臨人口過量的危機?澳大利亞是否有足夠的資源支撐目前靠不斷引進移民的方式增加人口總數的現行政策?

事實上,最近幾十年以來,澳洲的人口和經濟都大幅攀升,但人們的幸福水平實際上下降了。

如果無法阻擋四處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澳大利亞的未來將是中國的現在,而澳洲的掌權者甚至可能無法保證澳洲人民獲得完備的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

結語

許多國人誤以為只要出國就能萬事大吉,成為人生贏家。殊不知,到哪裡都不能「假裝生活」。

身處異國他鄉,遠離家人朋友反而更容易體會到城市的龐大、冰冷與殘酷。

面對語言障礙、 「職場天花板」、融入主流社會的文化社交障礙等 。在澳洲紮根,過上「小康」水平的生活,需要付出的努力也許比大多數人想像的還要多。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不論身在何處,優質的資源永遠是稀缺的。充滿機遇的城市,往往都是鋼筋水泥林立,競爭殘酷。世界不會因為你的詆毀和抱怨就發生改變。

不論你的選擇是什麼,總會遇到超出自己認知的邏輯,逼迫自己跳出舒適圈的節點。如果不能自我審視和面對現實,那麼不論身在哪個城市,都會被時代的滾滾巨輪所碾壓而不得翻身。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自己努力仍比不過別人?
你只需努力,無需焦慮
你真的努力了么?要拚命才行!人生必看的7部經典勵志電影
為了過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奮鬥不止的經典語錄
有哪些事情是不需要靠天賦,單純靠努力就好的?

TAG:生活 | 努力 | 澳大利亞 | 原創 | 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