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詮釋禪宗六祖如何修心性(7)

善知識,眾生無邊誓願度,不是慧能度。善知識,心中眾生,各於自身自性自度。何名自性自度?自色身中邪見煩惱、愚痴迷妄,自有本覺性。只本覺性,將正見度。

拿自身自性中這個正見,來度那個不對的東西。既悟正見般若之智。(也就是說,按我們意元體的體與性來修正自己,就開大智慧了。)

除卻愚痴迷妄,眾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煩惱來菩提度。如是度者,是名真度。

自己度你自己裡面這些煩惱錯誤的東西。

眾生無邊誓願度,自性法門無邊誓願學,自性佛道無邊誓願成。(加了個自性,他這兒沒有,但解釋時是這樣解釋的。)

煩惱無邊誓願斷,自心除虛妄。

自己用心把這個虛妄煩惱除掉它。

法門無邊自願學,學無上正法,無上佛道誓願成,常下心行,恭敬一切,遠離迷執,覺智生般若,除卻迷妄,即自悟佛道成,行誓願力。

願力是這麼的,他講的東西都是對自身來說的,自己裡面不正確的東西去掉它,學正法,成佛道。慧能講的東西,都是從自己心性上來講的。

無相懺悔:今既發四弘誓願,說與善知識無相懺悔,滅三世罪障。大師言:善知識,前念後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惡行,一時自性若除,即是懺悔。

把以前的一切惡行從自己心性裡面、內心世界把它去掉了。過去的錯事,從內心裏面去掉了,這就叫懺悔。不是向上帝保佑,我以前做什麼錯事了,求佛保佑。從你內心裏面,不做了、不要了,這就叫懺悔。

前念後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痴染,除卻從前矯誑,雜心永斷,名為自性懺。

把以前的狂妄、不真實也斷了。這個情況和以前那個做的錯事還不一樣,這是個意識狀態,狂妄啊、有時對人拍馬屁啊、說話不在意啊,這些情況也都不要了,這也叫自性懺悔。

前念後念及今念,念念不被疽疫染,除卻從前嫉妨心,自性若除,即是懺。把這個嫉妒心也不要了,從自性中除去了,也是懺悔。

善知識,何名懺悔?懺者,終身不作;悔者,知於前非惡業,恆不離心,諸佛前口說無益,我此法門中永斷不作,名為懺悔。

以前做的各種錯事,說的錯話,錯思想,斷了不再做。儒家不講嗎,不貴無過,貴無二過,不再錯。前面管它了,不再犯了,這就叫懺悔,從內心裏面不再錯了。

無相三皈依,今既懺悔已,與善知識授無相三皈依戒。

三皈依戒,前面講皈依自身,這兒又是一個三皈依。過去講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慧能這兒講的又不一樣了,

他講:皈依覺,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他講:皈依正,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他講:皈依凈,眾中尊。

從今以後,稱佛為師,更不皈依邪迷外道。願自三寶慈悲證明。

善知識,慧能勸善知識皈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凈也。

佛就是覺悟,覺悟了才是佛呢!法者,正也。法是個正的。僧者,凈也。僧也是個凈的。自心皈依覺,邪迷不理,少欲知足,離財離色,名兩足尊。原來是皈依佛,二足,即為兩足尊。他這兒不是,皈依自性,要知足,離開財、離開色,稱為兩足,知足常樂,自心皈依正,法才是個正的,就是自心,要正。(這裡說明法無正法,心正法才正)念念無邪故,即無愛著,無愛著,名離欲尊。沒有什麼礙著。自心歸依凈,一切塵勞妄念雖在自性,自性不染著,名眾中尊。碰上什麼事,我不染著,就是眾中尊。

凡夫不解,從日至日,受三皈依戒。若言歸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即無所歸。既無所歸,言卻是妄。

一般人不懂得,說皈依佛,佛在哪兒呢?沒有佛歸依,你這不是說瞎話嗎?還把這皈依佛的罵了一通。一般廟裡講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都這麼講。他這兒不皈依佛,沒佛可皈,那你是說瞎話。

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意。經中只言自皈依佛,不言皈依他佛,自性不歸,無所依處。

自性不歸,別都是瞎搗亂,自己心性裡面皈依覺、皈依正、皈依凈。覺正凈,你裡面老覺、正、凈,好了!那你就是佛了!總是這個樣子,你就明心見性了。他也是從里往外說的。

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今既自皈依三寶,總各各至心與善知識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善知識雖念不解,慧能與說,各各聽:摩訶般若波羅蜜者,西國梵語,唐言大智慧到彼岸。

他這兒講的又與別處講的不一樣了。

此法須行,不在口念;口念不行,如幻如化。

這個要在裡面修行,不是讓你去念。他講得非常簡單,就這麼幾個字,把佛法講出來了。我為什麼給大家講這個呢?因為他講的太精闢了!太透徹了!何名摩訶?摩訶者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摩訶一翻譯,是個大。這個大,怎麼領會?說個大,管事嗎?這個大是裡面一個境界。當你進入狀態了,心量就象虛空那麼大。要你感受那個虛空的境界,體認那個虛空境界,稱之為大。這是指你的本身而言的。若空心禪,即落無記空。你要說,我練空,什麼都不想了,壞了!成為無際空了――頑空,錯了!現在好多練功的,都成了六祖慧能批評的無際空了。錯了,不對。這個虛空,是心量廣大猶如虛空。虛空是什麼樣子呢?世界虛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盡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我們這個性、空、大裡面包含著萬事萬物,萬事萬物都在空中,這也是虛空性之一,這麼去領會這個大,這個虛空。我們的意元體和這個虛空是相等的,心量光大猶如虛空,是指它而言。但不是什麼都沒有,它既是虛空的,裡面還可以容納萬事萬物。大,指的是這個實體,從實體來說是個大。性含萬法是大;萬法儘是自性。見一切人及非人、惡之與善、惡法善法,盡皆不舍,不可染著,這些東西,哪個也不能舍掉它,但可以不染著它,亦不著於它。猶如虛空,名之為大。此是摩訶。

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不思,名之為大。此亦不是。心量大,不行是小。若口空說,不修此行,非我弟子。

有人說,空心不思是大。他說不是,心量是大的,不行是小的,你還得做。方法裡面,什麼都有,這才是個大。心量一擴開,一看是個虛空,虛、虛、虛,外面一看什麼都有,可你又不著於它,這個大,指的是這個意思。

何名般若?般若是智慧。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心中常愚,自言我修般若。般若無形相,智慧性即是。

這裡面最關鍵的一句話是,智慧是什麼?是什麼呢?智慧無形象,這裡面同樣指的是那個大,他裡面那個無形象的自性,站在這一點上不去染著,這就是智慧,這就是般若。也指練功時,體會的意識狀態。大,摩訶裡面的用,就是般若,即是智慧。每一個起念,都符合這個佛法的要求。我們講呢?就是符合混元氣理論,它就是智慧。念頭符合它了,來各種變化,會正確對待它了,這本身就是混元氣的功能體現。反映到我們人這,就稱為智慧。也是無形無象的,這個般若(智慧)同樣是摩訶,大的本體描述,也是他的一個側面。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梵音,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是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承長流,故即名到彼岸,故名波羅蜜。

還是講具體事物,不著於相了。那個大,意元體裡面沒有形象,有很多事物,不著於一點,不停到上面,就到清凈裡面去了,這就叫波羅蜜。

迷人口念,智者心行。當念時有妄,有妄即非真有。念念若行,是名真有。悟此法者,悟般若法,修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法身等佛。

一個摩訶,一個般若,一個波羅蜜。三個解釋都講是我們內的精神世界――真如的體性,你一旦進入了真如體性,它就成為凈了,到彼岸裡面去了。它是清凈的,在我們這邊,它就是混濁的。在混濁和清凈進裡面,你要專修就行,要能體會到大,體會到那個變化,無形無象,而且本體不失,這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實際上這三句話,都講的是你在修鍊過程中的一種狀態。你一旦能達到了,能進入到意元體裡面去了,這個狀態裡面既有大,又有無象性,又有清凈性,到彼岸去了。在你沒進入之前,沒有用處。摩訶般若波羅蜜,不光口念不行了,你還要體會裡面那種狀態,那個境界。

善知識,即煩惱是菩提。前念迷即凡,後念悟即佛。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第一,無住無去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將大智慧到彼岸。打破五陰煩惱塵勞,最尊最上第一。贊最上乘法,修行定成佛。無去無住無來往,是定慧等,不染一切法,三世諸佛從中出,變三毒為戒定慧。

這樣就把他(慧能)頓教禪宗的修法、實質、境界,都說了。裡面什麼樣子?大,猶如虛空,容納萬象。裡面還有變化,你又不要著於它。不著於它,裡面很清凈,就這麼個狀態,你不能什麼都沒有,裡面有個境界。說什麼是佛?什麼是心?摩訶般若波羅蜜就是它。所以後世佛法講禪宗都不敢這麼樣了。這麼講,第一太簡單,第二的話,因為這是個結果。一開始我們要修,你不能把這個果當做個因。修的時候,你得慢慢地一點一點去修。前面講的兩個偈子,「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就這麼一點一點過來,祖師們在快進門沒進門時,拔拉拔拉,這麼敲打敲打,那麼敲打敲打,讓你進去。他講的是裡面的這個境象,因為他裡面的境象很完美,就這麼講。他講法,後世這些禪師看來都沒有那麼充實,充實得不夠,所以就不敢這麼講。他講法是直著講的,不象後世這些禪師們當頭棒喝、踢呀、打呀、踹一腳呀、來了個嘴巴子……連罵帶吵,他不這樣,就是這麼正規地講。智慧如何才能出來呢?(待續)

素材來源 |甄隱先生

推薦閱讀:

禪宗與凈土
慧能大師為什麼成為禪宗六祖?-今日頭條
禪宗宗旨——《六祖壇經》貫珠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與禪宗(二)

TAG:禪宗 | 修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