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圓明師父講菩提心

前幾講我們講的陀羅尼,真言密言明咒,以及講了真言密教全部梵文的內涵,也告誡學人學習梵文不要住在這個文字相上面,應該警惕不要學習迷失在梵文的形式主義裡面,一個虔誠的人,只要心念所到之處,就會得到佛菩薩的加持,所以修行佛法重要的是修心,不要住在相上面,今天我們接下來講:發菩提心。 我記得發菩提心已經在各種不同的場合上,闡述和講了菩提心問題的重要性,今天再講整個密法系統裡面也不能離開菩提心,修行人是絕對不能離開菩提心修行的,也就是說菩提心的重要之處。 我們學佛修道,首先要明白為什麼而學?難道我們修行佛法僅僅是為求個人的安樂和福報嗎?還是為了得道或是為了出離生死而修嗎?或者說我們整個修行是為一切眾生求大安樂,共出苦輪,同證菩提? 我們大乘佛法的人修行的重要目的就是為成就眾生,使眾生得大安樂,共出苦海,同證菩提,所以我們說修行發心非常重要,發心就像一粒種子一樣,有了正確的發心,如果我們再用自己的行為,去履踐六度萬行,這樣才能成就佛道,即因即果,因果不二。所以我們勸人常發菩提心,如果我們發人天乘的心,只能得到人天的福報;如果我們發小乘厭離生死的心也只能得到小乘的果位。 只有我們發大乘菩提心的人,踐行菩薩道,才能成就佛果。心中心法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就是為了成就眾生,使眾生能夠出離苦海,而得大安樂,所以我們群的目的是同學共助,共出苦輪,同證菩提!只有具備這樣心的人,才能修大乘佛法,如果不具備這樣的心,即使你修了大乘佛法,也是修不上去的,因為你的心量打不開,你的心打不開如何能體味到等量世界呢?心如不像虛空一樣的又如何能容納這個世界呢?容納無數個宇宙呢?所以只有我們心真正打開了,一切的心都是為了大乘大眾服務的利眾之心,才能夠融入,使自己的心真正開放出來,所以修行有了這樣正確的發心,才能賦予他修這個大乘佛法。 修行重要的是履踐六度萬行,只有履踐六度萬行才能成就佛道,所以真正的發大乘心就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不但是在言語上,重要是在踐行上,就算在我們因地上踐行,在因地上踐行的就是菩薩道,所以只有踐行菩提心才能成就佛果,大家要明白這個之間的關係。修行發心最重要,首先要發心,勸人常發菩提心,也就是說修行人如果他沒有真正從內心發心修行,這種修行只是一種時髦,或者他發出的修行是為個人得個安樂福報,求財求官求壽,或者為一切有求而修,這隻能得個人天的福報。如果認為有生死可了,自己先了生死的,這種的修行只不過得個小乘的,發了個小乘的厭離的生死心,這能得小乘的果位。 我們修行人發心為先,發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發大乘心,發菩提之心,有了這個見地的目標,再持之以恆如法的修持,修行雖然好像很難,但是也是很容易,相反如果沒有發心,沒有發大心,學佛之後依然是以己私利蘊懷,無論如何放生修佛念佛,也不過是增加一點有漏的人天福報,而不可能取得出世間的成就。 修心修佛法千萬不要為自己修行,好像有個生死可了,每天在這裡打坐見什麼光,見什麼什麼東西,功夫怎樣深,回到這個世間來,連一般的凡夫都不如,如果他的言行舉止行為和一般的凡夫沒有什麼兩樣,這樣的修行又有什麼用呢?沒有用! 祖師大德告誡我們:正修是在坐下,不是在坐上,即使你修得神通無限,也不能得到正果,現在好多修學的人,樂於放生到處搞放生活動,我們姑且不說他的動機如何,對放生的問題,我再三說過,主要把心裡的眾生放掉,心裡的眾生放不掉你說你那個放生是幹什麼呢?現在報紙上也好電台上也好,很多地方組織放生,弄得河裡都是死魚,生態不平衡,還有的魚都是養殖的,你把它放到河水裡面,一放就死掉了,這樣其實放生就如同殺生,雖然你有好的動機,但不是用科學的方法去做,無疑是一種害生,這方面要引起深刻的重視!不是一放了之。不管你是用多少行為放生修佛念佛,只不過增加一點人天福報而已,不可能取得出世間的成就,所以古德說: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所有修行總是徒勞修的。 我們要學大乘佛法,首先要發菩提大願,不可稍緩,一點不可以緩。《大日經》說:佛言一切智智以菩提心為因,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密法既然為佛乘,不發菩提心無從起修,我們學人一定要明白離開了菩提心的修行,就不是真修,所以菩提心在我們整個修法中是多麼的重要。 下面把菩提心和大家解釋一下:以前解釋了很多,什麼叫菩提心,菩提心應該怎麼修?菩提心對照的六脈是哪一脈?修持應該注意哪些方法?有的同修知道學過了,有的同修沒有學過,今天我再重複講一下,重要的就要舉一反三。 菩提心簡而言之就是上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發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家都知道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佛陀證得徹底圓滿的真理,但是我們上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發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個菩提心是沒有相的,菩提心就是如虛空無有邊際,無有形象。我們在讀《心經》的時候,也知道無色無味,無大無小,也沒有質量,所以菩提心是無相的,它是如虛空一樣的,沒有邊際,也沒有形象,但是它體現在緣起上,表現為行,就是我們平時修行中的慈悲喜舍,六度萬行。所以一旦勇猛發起了無上大菩提心就能獲得無量殊勝的功德,如遵行慈悲喜舍,精進不懈,終當至於佛果。 因此我們發菩提心不是光光發一個心就算了,重要的是履踐在六度萬行之中,把自己的身口意都和六度萬行相符,只要我們勇猛精進地行下去,必將會得到佛果。所以菩提心不是說我們發了一個菩提心,就是有形有相,或者受了什麼戒,我們說皈依過了,手拿了個皈依證了,重要的發菩提心就是在我們人生的履踐之中,就是在平時的身口意中,是如何履踐你所發的菩提心的,這是頂頂重要的。 菩提心其實就是我們真實的自性,就是佛心,如同虛空一樣,它沒有內外的分別,它也沒有長短方圓,顏色,明暗,男女等等可見的形象來加以描述,也不能將它歸於欲界、或者色界、或者無色界,也不能說它是天人、人類、黑人、白人、貴族、平民等生命,菩提心是每個人所具有的平等自性,不管是男女老少、貧貴富賤都是一樣的,所以眾生平等,這個菩提心也是平等,人人都本具有佛性,同時人人也本具有菩提性,為什麼?菩提心就是佛性,所以菩提心用眼睛不能看到它的形象,耳朵也聽不到它的聲音,它無色無味,用舌頭也嘗不出,就是你觸摸也觸不到,也不能用我們平時的意識思維來想像。 總之,這個菩提心不能用我們的感官意識來分辨它、認識它,因為菩提心它是無相,如同虛空一樣的,無論是色受想行識還是我和我所有及一切能證能得,都無法求得這個菩提心。這就是告訴我們儘管在打坐也好,功夫如何深也好,菩提心都不會顯現。很多人在打坐中,虛空粉碎,大地平沉,吹了半天,這都是拾祖師的牙祭在吹牛,菩提心因為是無色無味無形無相的,你如何能覺受它呢?所以打坐並不能見性,真正地修行就是在六度萬行中,就是在日常的行為語言中,只有把自己的身口意和菩提心和你的發心緊密地相連,在世間終生地去履踐它,這個菩提心就蘊含在一切的法界中,就蘊含在一切的行為意識中,就蘊含在你對眾生的態度中,就蘊含在你對世界的態度中。 從無始以來我們流轉生死,執著於我和我的一切,不觀察我的自性,認為有時間和空間方位的變化,或者執著神我,或者執著於凈與不凈,執著於尊貴貧賤,或者認為自然產生的一切,或者執著於意識,或者執著於阿賴耶識,總之都在意識上分別糾纏,這些都屬於我分,也就是知見,都執著於以我所認識的知見,以我所來分辨的知見,乾淨與不幹凈,你、我、他,或者時間,或者條件,或者神通等等,這些都是在自己的意識上頭,以自我主觀認識的東西,這就帶有它自私的片面性,所以它不是直覺智慧,並不能代表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如虛空,離諸分別,也沒有分別,為什麼?法本不生,亦無有滅,信心是同法的,亘古常爾的,遇到緣的時候它直顯,緣滅福盡,所以清凈之心就是菩提,還以大悲心為根本,以六波羅蜜種種方便利益眾生就是圓滿佛果的菩提之心。《大日經》說:「此菩薩進菩提心門,名初法明道,菩薩住此修學,不久勤苦,便得除一切蓋障三昧。」這個除蓋障三昧就是智慧三昧的定門,也就是薩婆若智。 在《廣釋菩提心論》中,有勝義,行願和三摩地的三種菩提心,把三種菩提心和大家作一個簡單介紹。這個菩提心有三種:一個叫勝義菩提心,一個叫行願菩提心,還有一個叫三摩地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就同於《大日經》所說之菩提心,菩提心離一切相,即色受想行蘊的,它自性本來不生,無我平等,所以在《中論》中說,「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說出中道義,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這就是勝義上的菩提心。 還有行願上的菩提心,雖然還沒有明見自性的本來不生,安住於法界的空相,無我平等,而能發起求無上正等菩提之心,趁這個願心廣行布施,持戒,忍辱,禪定等波羅蜜相應身行,即得善知識現前的攝受,受持一切,不失境相,如《象頭經》所說,「諸菩薩所行真實,故得菩提。」 再講一個三摩地菩提心,我們修行的行者正修在禪定,如果產生自私的心念,煩惱就會生起,這時候應令心安住,猶如止水,以智慧觀照一切法悉無得,有無分別戲論,有無分別戲論相等一切現滅,如實知自心本不生,無我平等,寂定安和。三摩地菩提心的行法修法就是我們心中心法無相密法修觀修法的要旨。 剛才把三種菩提心,勝義,行願,三摩地的三種菩提心講上一遍,今天就講到這裡,在下一講講發菩提心的下篇,現在大家消化一下,謝謝大家!上一講我們講了發菩提心的重要性以及為什麼要發菩提心,以及什麼叫菩提心,和大家作了簡單的介紹,同時和大家說菩提心就是佛性,菩提心它沒有形沒有相,如何見菩提心,就從相上去見,也就是性相不二的意思。 因為我們知道無始以來眾生流轉在生死之中,執著於我和我的所有一切,也就是我見,從來不回歸自性,觀察這個我究竟是誰,這個我究竟是什麼,都是認為有時間和空間方位的變化,大家都執在神奇上面,執著在各種各樣的神通上面,都是從自我的角度,從意識去分辨去糾纏,一切好象都是從我的角度心從不回歸自性,追逐於外境而不能自拔。 其實我們的菩提心就如虛空一樣離諸分別---無分別,菩提心亘古就有,亘古常艾,因為人人都具有菩提性,這個菩提性就是佛性,佛說眾生本具有如來覺性,為什麼不能成道,就是由於被無明所遮,因為這個菩提心雖然覺顯,緣滅福盡,清凈自性就是我們的菩提根本,因為修行人時時有一個清凈之心,時時有利眾之心,這就是菩提之性。 修行菩提心重要的在三點上,一個是勝義,一個是行願,還有一個是三摩地的三種菩提心,這三種菩提心就是我們在行願上如何去修行的三個重要的根本。因為一切眾生本具佛性,本心清凈,所以會自發地尋求菩提和尋求一切的自智,來驅除我們無明,返歸自性而證得大圓滿覺智。 但是在修行上面會出現種種的障道,修行這個菩提心,會出現種種的障道,在《大日經疏》里列出了五種障道的因緣,把五種障道因緣和大家講一下:第一個就是煩惱障,第二個就是業障,第三個是生障,第四個是法障,第五個就是所知障。這五種障道的因緣先和大家一起學習一下。 第一煩惱障,我們知道眾生,眾生的根本障礙實際上就是煩惱障,因為求不得苦,貪求,求不得苦而生起無盡的煩惱,求不得是從自我的意識,從自我的角度上貪求,貪厭生起的因得不到之苦,而生起的諸多的煩惱,乃至八萬四千上中下品障裡面,第一個是煩惱,第一個就是煩惱生起。我們眾生這個情本來是清凈,因為執著於外相,執著於自我,累劫以來養成了習氣,習氣很重,在我們自性田裡面種下了很多的習氣,一時很難除,必須要加以勤勁地熏修,才能夠根除,所以如果我們修學的人有這樣或那樣的障,對我們修行是很大障礙,以致於我們不能入佛道,也就是由於這些障使自己不能對佛法有正確的認識,正確的了解。 實際上所說的煩惱就是無明,這個無明就纏縛著我們六塵根結,纏縛著我們根本結,以幻為真,顛倒妄想,禪宗頂好一句話:誰系縛你?誰縛著你啊?都是自己在縛著自己。哦……都是自己縛著,我不縛了不縛了,我不系縛自己,為什麼纏縛自己呢,我不縛了,都是自己。講的方便,大根基的人一下就:哦…,都是自己找自己的麻煩,不心空啊,不覺受這些東西,一概不理,都是虛假的虛假的,我不要不要不要,那麼這個心空盡了,這個煩惱就不會生起了。但是由於我們累劫來的習氣重,除這個煩惱不是那麼容易的,為什麼?這個觀不空,因為就不解無相真如法性,它沒有生滅,這個無相的真如法性,就是沒有生滅,如果你有貪著,貪著我相人相眾生壽者相,因為貪著於這個我,所以不能見菩提,也不能識得妙明真心,更不能見自性。我們要在修行中清除煩惱障,清除這個煩惱障就是要觀空,我們從心中法中觀照本體,噢,知道除此之外,一切都是虛假虛幻的,因為真如法界無生無滅,真如法界就是我們的明妙真心,就是佛性,除此以外,都是虛假的,不要不要不要……看空了,心就放寬了,那麼自己的菩提心,心脈,逐漸逐漸地就會開發出來,逐漸逐漸地就會開闊。 在修行上面,目的就是為了有對治的方法,就是對治我們的煩惱障,如我們修行心中心法的菩提心印,第一印,就是對治我們的煩惱障,統攝一切印,它是一個總承,這個總承就是我們的本體佛性,所以稱為菩提心印。眾生有煩惱,煩惱多障重的人應該多修修第一印,今後在修的時候,如何去修第一印,是根據不同的根器,不同的障,在修第一印裡面還有配套的修法,圍繞第一印有輔助的配套修法。 很多人在修的時候遲遲不能見性,遲遲不能打開本來,遲遲心不能與這個法相應,就是由於只知道一印的修法,而不知道圍繞第一印修什麼,平時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積極地為它展開,為菩提心,心脈展開去修這個第一印,以至荒廢了很多大好時光,非常可惜。 第二個就是業障,這個業障就是我們過去造了種種的罪,乃至久久不識自性;雖然我們人人都有菩提心,但由於障重而障住了自己發心向上的道,在修行中遇種種之難而不能入佛法。很多人在修行的時候,本來不修行蠻好的,一修行佛法了這個障重,為什麼障重啊?這是累劫以來的障,通過這個修行體現出來了,很多人害怕了,哎呀我不修行還蠻好的,現在一修行這個事情那個事情都出來了。這個你不知道這是在還債,有的人一時退卻了,再有一些不明的人在邊上挑唆:啊,你這個修法你看一修馬上什麼什麼不好不好,其實這是好事情,不是壞事情,這是把你累劫隱含在阿賴耶識裡面的障礙的種子翻出來,今天你還的快,對你今後的修行是大有好處的。 我記得我們到蘇北的時候,其中他們有一個同修修心中心法,一修她出車禍了,以至於很多人都誤解:啊,這個心中心法不好,本來一個蠻好的人你一修道修出問題來了。其實他不知道這是一個大好機,正因為這個人修了心中心法,債頓時還掉了,短期中好像這個人死了,實質上為她的子孫後代造了多少大的福報!只是我們世人不知道不明白,都被這個假象欺騙了!所以修心中心法就可以消除自己的業障,如果你發心大除障會更快! 我們此身是受之於父母,業障是累世積於心裡面的,既然我們的身體是來自於父母的,就是人家說的爹娘所生,這個心於六道生死流轉從來沒有歇息過,這一世做人下一世做鬼再下一世又做天人又哪一世出了阿修羅道,又怎麼樣,輾轉反側,從來沒有停轉過,宿世毀謗三寶的因念加重無明的彰顯。今生我們的緣業之故,即便遭遇了佛法,雖然我們宿世有那麼多這樣的因緣業力,但是我們今天能聽聞佛法也是宿世的因緣緣業業力之故,才使我們今世還是遇到了佛法。如果我們修行人能了解到這一點,就會無比的珍惜佛法。 在生死輪迴中輾轉輪迴不知道多少劫!但是由於你在你的因裡面有善良的種子,才使你在這一世又遇到了佛法。所以很多人在遇到了佛法以後,或者念一個什麼咒,或者再念這個佛號的時候,或者在拜佛的時候,或者想起阿彌陀佛的時候,他就會掉下眼淚來,為什麼啊?宿世的業根在特定的條件下得到了相應,以至於流下汩汩的淚水來,這就是內心的一種呼喚,這種內心的呼喚至此已經無法用言語表達了,只是傾注下兩行清淚:唉!由於前世造業,這世又到這個娑婆世界來了,但是你掉下的淚不會白掉。因為你掉下淚的時候,大家都知道這個淚水是苦澀的,這就是你前世的業緣業障清除掉了。因為你得聞了佛法聽聞了佛法,所以心中就會無比的喜悅,對這個佛法對凈土世界充滿著無比的嚮往。 如果我們今天得聞了佛法修行了佛法,能夠乘此而行,發露懺悔就能消除現業的罪障,能夠彰顯自己的本來真心。所以在修行中,很多修行到一定程度的人,都會自覺自愿的修金剛薩埵法。金剛薩埵法是發露懺悔自己消除自己罪障的一個最好的最簡潔的一個法門。在我們心中心法裡面這個六印一咒裡面,其中就能夠使自己的心脈打開,使自己就升起慚愧之心而時時的懺露,這是得到佛菩薩的加持。所以我們修心中心法勤修二印和四印,就是其目的:第一個就是得以往生,受佛菩薩的不斷的加持,第二個也就是得以消除自己的累世以來的業障,同時得到增益。也就是說修了六印一咒以後,自己從此以後踏上了正途。雖然踏上了正途,由於自己的業障很重,還會有這樣和那樣的苦難,但是我們心中堅信佛,堅信我們是走在光明的大道上,就會得到佛菩薩的加持,那麼障就會漸漸的消除掉,只要我們心裡有,是真正的信,發自內心的懺悔,就會把你的業障消除掉。 第三個講生障,生障在我們人生中有無數的機緣和機會,可是由於我們的智慧不夠而往往丟失了,丟失了很多的機會,同時在我們人生中有無數的善念,但是這個善念生起的時候你沒保住,沒保任它,沒為這個善念去積極的履行,而使自己種植資糧種子的機會而白白的丟失了。打個比方說,聽聞佛法的人很多,學佛法的人也很多。但是堅持到底的多不多啊?我說不多!那麼聽聞正法的多不多啊?我說也是不多!為什麼呢?講的人都講的是正法,但聽的人呢?由於修習佛法的清凈心和知見不正,以至於走入歧途,這也就是生障。修習佛法先要開般若智慧,那麼有了智慧的法寶明燈,你就會覺照一切,包括有緣得遇正法,包括有緣能聽聞聽懂佛法,而生起無比的嚮往之心。 我們現在知道人身難得,我們知道在這個娑婆世界還有佛法可聞,我們應該生起信心,所以必須要去悟道。乘現業受無暇之身,我們知道這個暇滿人身難得,所以我們要珍珍惜生命。不但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而且還要珍惜每一個和你有緣的生命。很多人修行,自己不太注意保養身體,認為修行了,一切都是空的,什麼都不管,這個無所謂,那個無所謂,那不行!修行人先要把自己的身體保養好。我們說你做什麼事情,工具要弄好,一個好的工程師,一個好的工藝師,如果工具不好,干起活來做起事來總是不太順手。 我們修行人先要把自己的身體調整好,也要學會養生,不要認為修行什麼都不管,無所謂,反正死不了。只要有佛性在就不行,還沒有渡脫苦海之前先把船搞沉了,那你就白費,說不定還要受罪,對吧?所以這個身體還是要保養好,但是不要執在身體上。要知道暇滿人身難得,要利用這個暇滿人身。 這個報身,以報身即為障,不入佛法。身者轉身,由於現世的因緣,此生入到無明偏惡之地,不見真如大光明,於黑暗中躊躇驚懼。所以我們在此生當中要轉身,聽聞了佛法要轉身,不要執著於世俗之相,唯一如一真法界是真,最後連一真法界都不要,扔掉,如果你認的那個是真的話,又錯了,一真一切真。 不要執取成天見性不見性上面去,如果你曾經見性了,那你也搞錯了。什麼是真?什麼是妄?都是自我的分別之心,因此我們修學人要轉身,把自己的法身向上,在聽聞了佛法以後,我們要放鬆自己的身心,嚮往接受法乳,把自己的器皿翻過來,點點滴滴的學習,在佛法的心海裡面暢遊學習,在大海中邊學習邊暢遊,就能達到般若般羅蜜多,而到達到理想的彼岸。 因此在我們暇滿的人生裡面,一定要驅除黑暗。驅除黑暗就是少交不利於我們修行的道友,經常要隨善知識,多跟隨善知識聽聞佛法。我們聽聞佛法以後,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千萬不要以假為真,因為我們在修學佛法的時候已經建立了般若智慧,我們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 大家要珍惜這個暇滿的人生,不要輕易的浪費,更不要輕易的放棄。要常隨善知識精進的修學,無有息歇。不要把有限的精力,用於無用的事情上去,把自己有限的精力,用在暇滿的人生上去,用在履踐菩提心上去。 第四個講法障,法障就是此人已得了無障的身受,又悟到了智機。也就是以現世曾有障法等緣故,不逢善友不聞正法。這種法障情況的人現在比較多,為什麼講現在比較多?很多修行人聽聞了佛法,對佛法也非常嚮往,每天勤打坐,但是由於知見不正,雖然勤苦的修學,但修的法不正,所以聽不到正法,同時也沒有善知識去指導他,因為他排斥別人,聽不進別人的話,所以致於法障。象這樣的人現在比較多,都是帶有自己的知見,認為我心中心法最好,你們凈土不好,我們密法最好,我們能即身成佛,你們禪宗不好,成天空空空斷斷斷等等,這都是法障。第一個不勤奮的修學,不多參善知識,認為執著一法,抱住不放。大家思想一下,釋迦牟尼佛在出道以來,其中不知道拜過多少老師,不管是占卜的、修仙道的,只要是人間的善知識有好的他都去參訪,雖然他最後不是在這些善知識面前學道的,但是這些善知識是給他知識的累積,使他知識的結晶得於在菩提樹下爆發。細想一下釋迦牟尼佛不是道訪善知識,他哪有這麼大智慧,哪有這麼多知識點?包括在修習佛法中,哪怕一個小事情人家都問他,釋迦牟尼佛都能一五一十的回答他,這是由於不斷的勤奮修學。知識要遍學,修法可以專一樣,所以我們這個修學不要障道。 平時一說,把知見先豎起來,我們心中心法頂好,你們什麼法不好。其實心中心法也是八萬四千法門中的其中一法,因為法法都是平等的,所以我們這個修習佛法是平等的,我們的心和心都是平等的,我們的人和人都是平等的,我們的一真法界都是平等的,哪有什麼高低?哪有什麼好壞?都是自心在分別,當你自心在分別的時候,其實就是法障。 我們修行的人要勤修勤學,要參一些善知識。我曾經常說:哪怕講一百句九十九句人家講錯了,但是你從中能夠聽聞到一句,我們叫一句之師,他也是你的老師。所以我們要學會傾聽,學會傾聽是我們修學一生的態度,多學會傾聽別人的,從別人的身上我們學到了什麼,把別人的知識、把別人的優點都集中在我們身上,又有什麼壞處呢?我們修學人千萬要注意! 我們既然生於人中,生在中國,生於中國不是說單單指我們這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是指不是在蠻荒邊地。這個知識點以前很多人說:佛已經說了佛法生於中國,不是單指我們這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指不是在蠻荒邊地。因為在蠻荒邊地不聞正法,也聽不到佛法,我們生於中國,就叫能聽聞佛法的地方,這都是大家的大福報。由於法障的人不願意接受善知識,抱著自己的知見而使自己狹見狹解所知,即使當面善知識來指導他也不認識,反而還會詆毀別人罵別人,即便是得遇了正法也不能入於正心正思正行中。同於附佛外道是一樣的,所以法障的人現在比較多。 修行佛法首先要調身調心,把身調柔了心也要調柔,要以平等心的對待一切,對於別人在講佛法的時候,即使人可能是講的不是特別透徹,你也要隨喜恭賀,有佛之處也要隨喜恭賀,無佛的時候自己就要樹立佛的形象出來。有的人說:無佛之處掩耳過,這句話是對的。 同修在其他人的道場上,群上面要虛心聽聞別人的,不管是哪一個老師在講解的時候,我們都要隨喜恭賀,可能講的與你的思維不通,你只是把自己認為是來學習的,有的東西不理解姑且先放在一邊,有的講的不妥當也是一笑了之,要有這樣的態度,千萬不要去攻擊,以自己的知見去套牢別人,這種方法也是一種法障,是不能入到正知正解正行中來的。 第五個講所知障:所知障這種事情比較多,現在就像我們宗下,雖然他得遇了善知識,也能夠得聞正法,然而由於種種因緣,兩不合和,所以妨礙他修般若波羅蜜。因為修行佛法我剛剛說的,就算我們密法叫瑜伽,瑜伽就是相應與不相應,雖然很多老師在講解的時候,你覺得是聽不懂,你不能說人家老師講的不是正法,不能說人家老師講的不對,而是你不相應,所以你不要生氣誹謗這些,你不相應就去誹謗別人,說人家講的不對,這不對的。所以為使自己免造口業,一笑了之,或隨喜讚歎一下就行了。 但是這個所知障的問題就不一樣,雖然他聽聞的是正法,接觸的是善知識,由於兩相因緣不通而把大好的機緣就浪費掉了,以致於不知道要等到多少劫才能真正的得遇善知識。 由於有自己的所知障在,所知障就是自己六識的覺受,為眼耳鼻舌身意假緣所障,所以他不遇善知識,其實善知識在面前他不認識,為什麼不認識呢?這個因緣緣未到,排斥等等這樣的知識,以致於你不遇善知識就遇惡知識,會與惡知識為緣,以自己的愚見妄說正法,不得真如的實體,落在邊見之中去。像這樣的人還是比較多。 我們修行人這五種障道的因緣一定要注意,在我們修行菩提心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我們修行人重要的就是在平時日常生活中,充分的把修學佛法的真如,正知見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菩提心如何顯現?佛法修得如何?我們說一個最簡單的話,就是我們修行的人,你的行為語言準則,包括你的意識思想,是不是與佛打成一片,如果是的,請你保持住,如果不是的,自己要發懺悔心,自己好好檢點一下,查點一下像這樣的行為是不是有,有的立即改正,要和合相處,勤修佛法。 今天把菩提心下部給大家一起講了一下,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的陪伴,若有講的不妥之處,請大家提出批評指正,在我們群里來的都是相互學習,相互探討,只要正知正見的探討,都是對我和大家的幫助,我這樣講只是拋磚引玉,謝謝大家! 明心見性是修行的初手 今天我愛人問我一個問題:「初地菩薩是不是見性開悟?」初地就是歡喜地,其實這個問題,可以深講,也可以淺講,我說深的講沒有開悟,從淺講應該屬於開悟。 密法的修持方法有兩種。一般密法修持法門是漸修法門,從觀想開始,逐步逐步引入大道。歡喜地是因,是種子心。有了種子心,在歡喜的地方生起了微妙之心,我們稱為發芽,也可以稱為見性。但是它又不屬於見性,為什麼又不屬於見性呢?它只是初步的認識,在頓悟上,叫見性,在漸修上,它不屬於見性。為什麼這樣講?在後面講解的時候,我今天想把密法的修持,修行的幾個漸次,和大家做一個共同的討論與學習,就是行為的斷惑問題。 在講之前,我們要講,很多人學修到現在,都是圍繞明心見性而來的。其實是的,整個學修的佛法,都是圍著明心見性而展開的。但是現在我就發現很多學修的人,光圍著明心見性執著不放,就從一窟落入到另一個窟裡面。 首先我們學修佛法,是智慧法門,明心就是智慧。你有了這個智慧,就像把自己的心燈點亮一樣,才能照亮自己的黑暗房間,才能見到自己的明光。你不明心,如何見性呢?你見不到,對不對?即使見到,也是瞎子摸象,摸了左邊,不知道右邊,摸了頭,不知道尾巴,不知道腳。所以只有徹底地把自己的心燈點亮,才能照耀自己整個的房間。我們修行的開始,歡喜地,我們為什麼稱為它「芽」?這個「芽」,就是從生起智慧開始,對佛法有了了解,開始生起真正的信心。你首先要理入,如果你連一個,佛是什麼意思都搞不清楚,盲目地去修,這樣學修的結果,那是可想而知的。 我們現在學修的人,發現也有很多人開悟。雖然在開悟的時候,但是他仍然會受到外界的影響,並不是開悟了,什麼都了了。因為什麼?他功夫還沒深,還沒有到了八風不動的地步。這個開悟的心,雖見到光,從此不再懷疑,叫當下明空覺,但是它還是受外部的環境影響,有的時候受特定的情緒的影響。 既然到了開悟見性的地步,為什麼還受情緒波動的影響呢?這就是頓悟法門,頓悟了,當下認識了,但還像一個剛剛出生的嬰兒,還接受不了外面的風吹浪打,所以宗下要求大家綿密地保任,還是孩子,不免受驚嚇,要隱於靜處,讓它熟,保保熟。因為你功夫還沒到,不能在狂風暴雨中風吹浪打,就像個小小的蠟燭,忽然一根火柴,忽然在黑暗中擦亮的時候,一陣風吹來,又把它吹滅掉了,對不對?這時候要保一下。擦火柴的人都知道,火柴一擦的時候,用手遮一下,這個遮一下,其實也是一個保任的方法。 既然開悟了,是不是就把世界的一切真相都能認識了?是不是有了放下一切真正的智慧呢?同時,是不是還會再生執著的思念呢?道理上大家雖然都明白,「一切相都是幻相,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是空的,假的。」嘴上都會說一套,但是遇到事來的時候,遇到境來的時候,真的還是假的,能過那道關嗎?對不對?即使你在事上混得過去了?那你夢中能不能做了主嗎?對不對?在學修密法的人,後面還學個夢幻成就法,專門學修在夢幻中成就的方法,大家學到這個程度的時候再教大家。 現在很多人,認為開悟見性了,就不得了的事情。理上可講,事上過不過?就像一個孩子,從呱呱墜地的時候,還不會說話,還不會走路,那必須精心地保養。精心地保養過程中,其實就是我們保任的過程,讓他慢慢地長熟,成長,成人,最後有思維,能奔跑,能說話,能起作用,這就是一個保任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時間,大家說到底要多少時間?其實這個過程的時間,沒有定法,是根據每個人的根基情況,保任的情況。 打個比方說,這可能不恰當的比方,像個孩子一樣的,你多吃一點,他營養好一點,他當然長得快一點,對不對?如果你營養少,吃的少,他當然長得慢一點,長得小一點。這個過程就是我們平時要有綿密的保任功夫。這個保任的功夫,我馬上在後面一點點展開談。 其實佛法裡面整個修行,確實是圍繞明心見性展開的。其實明心見性是我們修行的剛剛開始。即使你見性了,開悟見性了,其實是修行的剛剛開始,還在門外。就像我們在門外的門縫裡面,向房間裡面一看,看到了一線光,透出了一線光明:「噢」,你認識了,「原來這就是了。」從此有了學修的方向,我們應該保任什麼?知道什麼是我們的真心,但你還在門外,還在門外不行。那麼你這個光看到大與小,就是你功夫的深與淺,開悟的大與小的問題。學修的人,最後功夫保任的深了,就像我們一下子從黑暗中走入了一個光明之地,真正是充滿了陽光,把自己融入到光明之中,和自己融為一體,那時候叫大圓鏡智。 學修的人,開悟的程度不一樣,保任的難度同時也不一樣。所以漸修頓悟的人,定力要好一點,在真心的狀態上,他容易保任。頓悟漸修的人,雖然我們找到了捷徑,頓悟頓悟,一下子見到了本體,見到了本性,那是你的大福報,非常不容易。大家學修的時候,忽然見到了光明:啊!這就是我的自性光明!啊!這就是我們的本性,一下子頓悟了。雖然你找到了捷徑,但是今後走的路卻非常難。為什麼?你必須要有一個恰當的方法來增加你的定力。如果你沒有找到最恰當的方法,堅持修行的話,即使你見性了,也會退轉。 雖然我們修心中心法很多同修,我最近也聽到很多這方面的講法,但是我今天不想展開這些事情。儘管很多見性的人,曾經也有些老師,還是習氣非常重。習氣重,其實也是一個學修的過程。你不能說別人有一點小的習氣,就把人家全盤地否認,那也不是最妥當的事情,首先要看這個人的大方向。所以頓悟漸修的人,保任要相對難一點。 學修的人,學修心中心法的人,光認知真心還不行。佛性顯現了,光認識它還不夠,這才是萬里長征剛剛的開始,並不是什麼完結。大家不要把這個問題搞錯了。我們知道這個佛性了,認識這個佛性了,我們平時一定要有保任的功夫,一定要能夠保任在當下的空性和覺性當中。如果你時時把自己一顆心調整在當下的覺性和空性之中,它才會對你的生命產生真正的作用,才能使你的心,少生起煩惱,當下認識煩惱,把這個煩惱轉空。圓明師父講無記與頑空明心見性是修行的起手法門,現在一切佛法的修行,實際上就是圍繞著明心見性而展開的。其實這個「明心見性」的「性」就是我們的佛性。雖然有這個佛性,眾人時時不識,所以稱為眾生,那麼,識得這個佛性,總是綿密地保任它,使它回歸一個清凈之地,那就稱為佛。佛性,是佛揭示給眾生的,稱為佛性,佛性的這麼名詞解釋也很多,叫心性、真如、真性……這裡就不一一列舉。我們的佛性本來沒有滅生,亘古就有。它既沒有生也沒有死,只是因為迷誤故,才使我們走了很多冤枉路,隨自己的因緣造的業,隨緣往生,沉沒。你這世造的業,是善因,會(升到天上)做一個天人,你造了惡報惡業,就到地獄裡面去。其實佛性本來就是清凈那顆心。它沒有來,就不會有來去。佛性是亘古就有,不生不滅,無形無相。佛性並不是有可見一個形象在,有一個具體的物質,有一個具體的標的。性可見嗎?可見。什麼中見?在作用中見。前段時間,我經常講一個公案,「好一陣木樨花香」。學子突然聞到在遠處飄來一股木樨花香的時候,他見性了。很多人就問我,為什麼聞到木犀花香的時候,他就見性了呢?大家想過沒想過這個問題?這個能聞的自性是什麼?為什麼他能聞呢?能聞的自性就是我們佛性的妙用。所以我們的佛性時時在用,只是我們不識得。佛性在我們門頭時時發光,我們卻不一定能發現佛性的存在。我們佛性無處不在,在我們的作用中處處體現。其實這個佛性,我們如果凜然覺知靜下心來想:我們能動,誰指揮我們能動?能說話,誰指揮我們能說話?能吃飯,誰指揮我們能吃飯?時時回味,時時返光回照的時候,總有一天會悟出,哦,這就是。構成明心見性的這個見性的、見到佛性的很多條件因緣很足,只是你心外馳求慣了,從來不回心自照。一切的所作所行所為,是由我們這個「能」所具體表現的。那麼這就是作用,就是在功用中見。而我們這個「能」,就是佛性的體現,它表現在能動上面。這個能動,「能」就是我們的主觀性,就是我們的主觀思想意識;我們這個主觀思想意識具體表現在「所」上面,「所」就是客觀的世界。這客觀的世界就是六塵。所以我們經常啊,要靜下心來,返心自照,這時候你就會發現自己時時都有性能在。這個性能,就是我們的佛性。這是告訴你理論,等你有自證自悟那一天,黑暗的窗口就捅開了一個縫,把這個窗口整個打開,或者把你四面的牆壁徹底捅開,你就見到一片燦爛。其時屋到哪裡去了?沒有了,這時候你真正恍然一切佛性的妙用。祖師大德說,擔水劈柴無非是佛性的妙用,一切的性用,都是在作用中見。要見到我們的本性、佛性,要綿密地修持。在修持之前,要把理論、思想要悟起來。前段時間我專門講了般若智慧,就是讓大家入到正知正見中去,用智慧來見到自己的本性。沒有智慧,佛性在你的面前時時體現,你也不見。但是,雖然是這樣子,任何事物是由因緣所組成的,明心見性也是一樣,都需要恰當的機緣。機緣不到,再怎麼強求見性,想方設法去見性,除了增添你無數的煩惱,增添懷疑之心以外,其他什麼都不會有。為什麼呢?祖師大德告訴大家,道在自然。前段時間我也曾經講過,大家都執在明心見性上。原來大家不知道怎麼修行,修凈土的好,成天就是阿彌陀佛;修密宗的也好,成天從觀想開始,自己也好,上師的相應,那一切行為……都不去想明心見性的問題,祖師一點點開示大家。現在大家學心中心法,其他法也是這樣的,到後來都是這樣的。昨天講,學修佛法的兩種,一個是頓悟法門,一個是漸修法門。頓悟法門就是讓大家當下見性,然後綿密地保任。漸修法門就是從外面抽絲剝繭,一點點剝開來見到自己的光明。頓悟法門就是當下見性,掙脫鎖鏈,一下子。雖然掙脫開來,還需綿密地維持。我們修持佛法,在見性方面,其實也是要隨緣見性,不能強求。理屬頓悟,修持,還必須要漸修。我們綿密地保持,綿密地保任,其實也就是漸修法門。祖師大德教導大家,如來之禪,叫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雖念一法,無非是法見,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在凡不減,在聖不增。隨緣行,就是我們佛教裡面的修行法門的重要之一。我們在修持的時候,一定要選擇自己適合的法門來修行。如果你今天學修凈土也好,密宗也好,禪宗也好,一切都不要強求見性。雖然講這個佛性是不生不滅,但是它不會隨緣變化。當我們這個事物能夠發現它,那麼隨緣行。除了我們如法所教的修行法門之外,我們心不要強求它,要坦然地聽從機緣的安排。佛性不見的時候,我們不要懷疑。我們要絕對相信能夠見性成佛,只要虔誠一心地如法修持,機緣到了,自然會見。機緣不到,就是見也是不見。大家不要擔心,我這個不好好修持,佛性會不會丟了?佛性是亘古就有,它不生不滅,它時時伴隨你。要自然安然地享受。每天的修持當中,看看自己是不是進步了?看看自己的行為,是不是與佛所教的是一致?包括我們自己的思想意識,每一個思想意識是不是積極向善?我們的思想意識積極向善,我們的行為做出來與佛教的一致,那麼你離見性的日子將不遠。我們要不強求,而隨緣修行,心不生好惡,也不隨緣起緣滅而改變我們的心態。緣來了,我們自然地享受佛性的喜悅之地。前幾天講了,十地菩薩第一地——喜樂地,也充分地享受喜樂地。同時緣不來的時候,我們也充分享受每一天修持的當下。能夠安下心來,不隨緣起緣滅而改變我們心的變化。這種方法,就是我們借事而調心的妙法。是我們般若智慧生活的主要方法。當你明白了自己的本源,自己的本體,有一個明妙真心以後,通過修持,隨緣見到自己的真性之後,同時也明白了有一個空心,這個空心就是認知了世界的一切現象,並能認知和意識它的時候。你和悟道就接近了。所以當道在你面前處處顯現的時候,隨緣顯現的時候,你不認識它,輕易地放過了,你又何時才能解開這個謎呢?所以不要被這個誤己這個明心見性沒有所證體,放下身心,心加上你的虔誠修持,水到渠成,緣到了,自然會成。所以大家不要設計,設計一個方法,這是我們心的計算,這不是真正的智慧,不是見性的智慧,更不是直心的智慧!修持的時候,對見性的問題一定要加以隨緣性,不強求。在修行過程中很多人,特別我們修心中心法,「一念不生就是見性。」很多學人在問老師的時候,老師就讓你,「綿密持咒,心無雜念,一念不生。」這個「一念不生」,是不是見性了?告訴大家,不是。還沒有真正見性,一個從理上沒有真正理悟到性,第二個沒有實際見到自己的本性。我們平時講解《金剛經》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不住於相。其實,大家對相的概念不理解。我們一切的相,都是由心生。我們雖然不住於相,不著於相,但是我們不能離開相。當年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見性成道指著天上明月的時候,指著天上明月就是一個相。那麼手指就是路標。我們要借著路標,奔向明月,而不要住在路標上面,住在釋迦文佛的手指上,在研究探討,「這指有多少漂亮,這個指上發出多少光,這個指,叫什麼指。這個指和眾生的不同」,這就著相了。我們要順著釋迦文佛所指的方向勇猛精進,這就是我們不離相的方法。如果我們住著了,貪戀旅行的風光,就會一,比別人慢一步,第二,何時能到達佛所指引我們的凈土世界呢?所以我們修持的時候,既要離一切的相,同時要不離相。在《金剛經》裡面,不斷地強調我們不要著相,就是講給大家聽,我們要藉助「相」所教導我們的信息,從中領會「相」裡面的信息,走向我們的須彌山去。打個比方說:佛說四十九年,說了無數的經文,無數的法,最後佛說,一字也沒說。一字也沒說就是希望大家不要在經文、文字上下功夫去研究,而是要真正從文字上領悟經文實在的內涵。我們平時在讀經文時如此,讀語文教學的時候,祖師大德文章也好,古代的散文也好,或者讀一些論文也好,讀諸子百家也好,那麼我們從文章裡面,要真正領會作者所教給你的本意,也就是我們說的主題思想。從主題思想中,真正去認識說話者、語文的作者所要告訴我們什麼意思。通過我們和作者的語言交流,真實地認識到作者的本意是叫我們如何。然後我們信服他,誠信地信服他,朝著他所教導我們的方向旅行。也就是我們自己的內心,一顆不明的蠟燭,在遇到名師的時候,遇到一個智者的時候,把他的心光,點亮我們內心的蠟燭,使我們心與心產生了火花,而照亮我們黑暗的前程。我們讀任何書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一個特別的事情,不要在文字上下功夫,轉文字,轉來轉去,最後不去了達整個經文實質的涵義。你學習佛法,歌里唱得好,「總是閑,總是閑!」我們真正了達和學習要從智慧上入手。我們從書裡面,隻字片語裡面領略到作者的智慧,使作者的智慧和自己後得智的智慧一體,那麼這個智慧的大海的水將永遠不幹枯。因為你大海里的水只是被遮蓋了,一生起智慧之水,通過學修以後,認識了我們自己也有一顆明妙真心。我們的明妙真心通過去污成凈,真正認識了本性,使自己的智慧之光得到了熏染,得到了點燃,自己的光和佛的光無二無別,自己的心光和佛的光打成一片,你就是佛,佛就是你,又有什麼兩樣呢?光和光,都是一樣的。當光和光融合一起的時候,則會得一個大圓鏡智。就會把一個天整個天都照耀得明了通徹。大家在讀經文的時候,和對一切字的時候,不要住在這個相上,也不要住在文字上,更不要被錯綜複雜的世間之相,以及文字之相而住著、而迷惑。使自己本來清凈之心,也存在自己正確的思維邏輯被搞得混亂不堪,搞得暈頭轉向。大家一定要如法地學修,真正地在讀書中享受作者所要告訴你的秘密,真正在經文中享受佛所講給你的秘密,從中真正得到享受,真正得到領悟。現在的學修人,為什麼遲遲不能打開,見到自己的本性呢?其實跟大家講智慧法門,大家得到空慧的時候,我們智慧是後得智慧,這個智慧不但是空的智慧,也就是我們通過後得智的智慧一點點研修,最後得到直覺智慧。到直覺智慧是必須長時間的熏修,今天不展開講,今天是講無記和頑空。在前面的鋪墊以後,我現在講什麼是頑空。講到頑空和無記,先和大家講一下明空。這個明空之明,就是光明燦爛的時候,當光明燦爛的時候就能照亮自己無明。當照亮自己無明的時候心才能得到真正的覺悟。這時候突然地醒悟:那個明不就是明的意思。大家平時學修的時候一定從般若的智慧上入手。讓大家從明空,證到空性。證到空性,就是要從明開始,從明空開始。現在學修的人,一談到「空」,認為一切都是假相,「啊,你不要住相。」往往叫人家不要住相。其實剛剛我為了「相」的這個問題,和大家做了一個解釋。我們叫不住相而不離相,相就是我們心的妙用。講到「明空」的「空」字,大家認為「空」就是空洞而無的意思。其實是大錯特錯,也是大冤枉的事情。害得現在外面不學佛法的人對佛法不理解的人,以及外道批判我們的佛法:「哎,你們佛法不好,一切都是空空空,消極。」實際上是大冤枉。我們佛法從來都是高舉著反對頑空。這個空並不是沒有,其實空就是實有。祖師大德和大家說「明不滅而生」,也就是說,我們了了覺知在。不知一切的事相都是我們六塵的緣影,六塵是我們本性的緣影,它沒有自性,它不是永恆不變的。所謂的物質,都是空相。沒有自體,當體即空,它都是因緣聚合之物。離開了因緣的條件,一切的東西就不會存在。它是轉變,就像一個小孩,少年的時候走過黃浦江,黃浦江水還是由西向東流去。七八十歲的時候,你又到了黃浦江的時候,水還是由西向東流去。水變化嗎?沒有變化。變化的是什麼,只有自己,少年變成了老年。所以性變化嗎?性沒有變化。變化的是什麼?變化的是我們因緣聚合的物體。因緣聚合的物體就是欺騙我們的時間概念。因緣聚合的東西,隨著時間的推移,從小到老。水變化嗎?水也在變化。原來你少年時看到的清澈的浦江之水已不復存在。你少年時花花眾生啊,少年意氣啊,已經不復存在,變成鬚髮皆白、走路顛簸的老人。對不對啊?其實告訴你,一切都在變。那麼你認識黃浦江的這個「性」,沒有改變。你能辨別黃浦江,這個性,本體沒有改變。說它老嗎?它沒有相。你說少年嗎?它沒有相。對不對?所以我們本體從來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因緣聚化的東西。因為因緣聚合的物質,它有生有死,生死的長短不同。像娥殍,瞬間,幾分鐘幾小時就死沒了;有的長生不老,就是你生到千歲,天人,三千年以後還會墮落。人和動物相比,人和狗相比,狗14年左右,人的年齡八九十歲(壽命),這都是相對的東西,實際上都是一個由生到老到死的過程。生老病死,由生到死的過程。所以一切因緣物,因緣聚合的物體,緣散,一切就散了;緣在了,還存在。我們從這個妙觀察知道,一切的東西都是因緣聚合的。離開了因緣聚合,一切的物質將不存在。我們現在學物理、學哲學的也好,現在講客觀條件存在的依據,所有的東西都是依據一定的條件而存在,如果條件撤離了,這個東西也就消失了。近來大家學修佛法打坐中,不能時時認為坐裡面「一念不生,什麼都沒有」,但忘記了還有靈知在,了了覺知在。所以你要是沒有覺心的智慧,如何能明呢?離開了覺心的智慧,那就是頑空,便不是空性,不是真性。也就是說,我們平時在對待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時候,心情要非常平靜地認識和認知,一切都是無常的,不要陷入一種不再思考,不願自主,也不作為:「一切都是空的,隨它去,聽天由命!」而不做努力。這種叫偏於空洞去。我們既認識這個事物需要特定的條件的轉化,同時也掌握和認知自然的規律,必須充分地利用這些自然規律。我們人能夠認知,就是我們的佛性,就是我們佛性的「能」起妙用。我們利用這個規律,利用這個條件,創造世界一切美好。我們不要住在這個頑空中,認為一切空的,假的,就不去積極努力,不去積極地進取。不去積極努力,不去積極地進取,這就是頑空。我們了知這世界上的一切東西都是無常,它沒有生命。目的,是讓我們不要糾纏這些問題,叫做得來不喜,失去不憂。要時時保持一個平常心。我們對失落之苦,認為這些都是無常,失去就失去,來就來吧,一切隨緣。假如哪一天突然天上掉下個餡餅,那我就充分地享受這個餡餅。哪一天這個餡餅沒有了,我也不去期盼它,隨緣吧。就像我們走在路上,忽然下雨了,我們不會罵老天。下雨,我們認識都平常的事情。如果下了個金子呢?你也坦然地接受。要保持這樣一個隨緣之心,才使你不是墮入頑空中。認為一切都無,都是假相、幻相,而不去努力的人,叫頑空。所以我們正知,這個能創造萬物就是我們的妙用。我們講空,不是頑空。現在很多學修的人學修了佛法,認為一切都空了,就非常容易流入妄念中去。所以空和有的問題我們一定要搞清楚。如果你認為一切東西都是空的,就丟掉了我們的真性,丟掉了我們還有個妙有,這個能量,這個能。我們認為一切都是有的,我們就會受自己存在的貪慾之心。有和無的概念,一定要搞清楚。我們一定要如法地修持,真正地證悟這個空,從空中入有,其實空中自有妙有。我們僅僅是認為一切的空就是無的話,則會墮入無記和頑空去。這個問題非常重要。所以我們打坐的時候時時有個了了覺知的心在,這就是智慧。這個了了覺知的心,就是你的大神通、就是你的大智慧,今後就將會大機大用。我們如果離開這個了了覺知之心,一味地充分地享受在空境中去,這就是無記,這也是頑空,最後入到黑山背後而不能自拔,這是非常危險的現象。我們真正的明者,真正的見性者,悟入而盡所有時,了解了一切的現象都是假相、幻相,但是我們不離相,就是叫「悟入而盡所有時」。真正的聰明者要真正地學會智慧。用我們所學的智慧,盡一切善。祖師大德告訴我們空而要有明分,明而不滅。真正從學修中體空非無,體空並不是無一物。這個有一物就是「能」,這個「能」就是我們能創造萬物,創造世界,同時我們也能改變世界,改變萬有,這就是我們的「能」。我們打坐的時候千萬記住,不要住在空中,有一個了了覺知,就是我們的靈知不昧,靈昧之心要有,這個靈就是我們一切能量的妙用,大家千萬要注意。今天先講上部分,下部分專門講一下無記和頑空。打坐的時候,遇到無記怎麼辦?平時思想覺悟流入頑空思想中怎麼走出來?今天由於時間的關係就講到這裡。今天我們繼續講無記和頑空。什麼叫無記與頑空,以及如何對治的問題。上一講我們講無記與頑空,對概念做了一個簡單的表述。我希望大家在空下來的時候,從書上經文裡面,查一下無記與頑空的概念。在理性上認識加上自己的修持,讓自己的修持結合起來。這樣在我講的時候,有一個新的飛躍——理性的飛躍就是自己的真實。大家在工作上談的話來講這個問題。大家沒有做好作業,如果把自己的作業做好,再來聽講,認識就不同。讀書的時候,就像老師要求大家做好預習。在做好預習的前提下,再聽老師講解,比不預習,效果更好。這也是個學習的方法,這是我個人的學習方法。其實大家也是這樣學的。我們還是回到正題上來。大家打坐的時候,現在心中心很多老師都要求大家一念不生、持咒,不要管任何事情,一相都不生。其實讓大家都攝六根持咒。都攝六根是持咒的方法。前兩天我們講佛性的一體兩面,它既有歸入真心,趨向涅槃的一面,同時也有妄心的一面。真心和妄心是佛性的一體兩面。墮入到輪迴中,或趨向清凈涅槃,也是我們的這個「能所」造成的。當我們這個「能」和這個「所」(這個所,就是外部世界)一時與俱消融的時候,這個就是我們的清凈體顯現。但是我們修行的人,往往認為「一切境都不要去受,一切相都不受。」是的,《金剛經》和大家說,一切相不受。這個一切相不受,是讓大家不要住在相上。反過來,《金剛經》中釋迦牟尼佛讓大家誦持四句偈等,其功德勝過恆河沙數。既然說空相,為什麼讓大家誦讀四句偈等?什麼原因呢?想一想。外部世界大家一想到一切相,就害怕相。不住一切相,就是住到空去。大家想一想,一切相都是空的,什麼都不怕,就是死的,一切都是空的,不怕。一切不怕,也不怕輪迴,也沒有地獄。這個頑空就是造成我們認為一切都死的,什麼都沒有了,都是假的、幻的、空的,就會形成一個造業受報。大家在學修的時候不要想外部世界,認為都是虛幻假相,去行。一切的外部世界都是我們佛性的顯現,是我們的「能所」表現的外在。需要學修的人,我上半年講的智慧法,就是要通過智慧努力地認清這個世界。認清外部世界是個幻相,它是客人,我是主人,不要本末倒置,追逐外部客塵的緣影,外部的世界,這就住相了。外部的世界,它如雲、如煙、如夢,不實有。它是因緣所聚之物,凡一切因緣所聚之物,沒有自體。它在因上不起,就沒有。緣都是我們的主觀世界,就是因造成的。打個比方說,我們在打坐的時候,忽然有人叫你:「啊,某某某!」「哦!」,你說:「我來了」。好了,跟上他走了,那就是客人。別人叫你「某某某」的時候,你不理他就是。叫了半天,不理他,他也沒趣,自己就走了。人家叫你,不是不知道。如果你不去,就是你的智慧;你去了,你就沒有智慧。這個有智慧的,就是我們的了了覺知。我們不要執取外部的相。佛來佛斬,真的佛來了,你也斬嗎?真的佛也斬。無佛可得,唯一的佛可得,就是自性的佛,就是真心,其餘都是假的。唯一的自性佛顯現,這個自性佛顯現就是你的智慧。離開了智慧哪有自性佛。了了覺知之心就是你的自性佛。這點你懂佛性如何顯現,你就認識了本性。我們雖然活在娑婆世界,時時與外部的世界接觸,時時又被外部的事物景象所迷惑。因為受迷惑了以後,心就不能清凈,煩惱,將自己的虛妄想法,等等這一切意識揣測,思想就搞混,內心世界就時時顯示出輪迴世界。為什麼會顯示出輪迴世界?貪外部的世界,對不對?當外部的世界,我們求不得的時候產生嗔恨之心,怪罪於他,怪罪於你,怪罪於某某社會,怪罪於某某領導,最後嗔引起了痴心,形成了痴心妄想,做與理不相符的事情,造成了搶劫、殺人、放火……這樣情況就有了地獄。有的人現報:被舉報了,被抓起來了,都是現報。有的下一世報,不要現報。等等這一切的現象,就是因為我們執著了虛假的外觀。在座中時時不為外相所惑。外面的世界非常美好,自己的明妙真心在,因為我們有一個自己的智慧之心,因為知道這一切都是假相。我們把座上的功夫,用到日常生活中來,叫榮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榮辱不驚,去留都無意,而認知外部的世界一切相。這個能認知的心,就是我們的智慧之心。有了認知之心,你了知了,你在座上或座下就不會墮入無記。座下座上的時候什麼都不受,都不管它。(如果)座下什麼都不管它,這個世界你如何生成?將一事無成。我們平時的起心動念,必須要有觀照,不能僅僅憑一個借口,而忘卻了我們有真心在。有明妙真心,這就是我們的智慧覺照。當我們座中發生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能不受,必須從無記中把自己拉出來。能從無記中拉出來的,就是我們明妙真心的「能」。利用這個「能」,如何做,就是我們的智慧。方法很多,像什麼高聲持咒,覺得自己墮入空的時候,貪坐,像貪一樣坐的時候;一個在事上,什麼事情都認為假的,不坐的時候,要持咒,從無記中拉出來。第二個,睜開眼,眼珠轉幾圈,睜大眼睛,把自己的狀態拉出來。真正的智者和覺悟的人應該是明空雙融。要做到明空雙融,首先必須是開悟。當你真正體悟什麼是明空雙融的時候,你就會了解,也能應對一切。你對待世上什麼事情,就像老人所說的,如水中帶過,做事的時候要專註,不放下,向空中使力,不留一絲痕迹,也不要在乎事情的結果,不要在乎這個世界對你如何,這個時候就不會覺得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是兩個對立的個體,更不會感到這個世上什麼事情都和你過不去,好像做什麼事情誰都妨礙你。其實一切都是你的自心在作怪。如果我們修學佛法為了逃避痛苦,而主觀上認為「一切都空的」的認識,就是大錯。很多修學佛法的人,在這個世上碰到種種的事情過不去,認為「一切都是空的」自己主觀拚命地壓制自己來逃避。其實你能壓得住嗎?壓不住。用這種方法來觀空,不是真正的空。這是虛無主義的錯誤地理解的空而消極的態度。我們所提倡的對世界正確的認知,是從理性全面地。只有我們理性客觀全面地,才能強調雙運。我們在學修佛法的時候,把煩惱化為菩提。把煩惱化為菩提就是本來的一體兩面。能把煩惱化為菩提的在你的一念。我曾經看到一本書,有一個介紹關於一念的問題,介紹得非常詳實。他寫的這本書的故事講一下。他說,我們人一念之差,由於貪嗔痴而從懸崖上面掉了下去,不斷地貪、不斷地嗔、不斷地痴,從懸崖掉下的速度越來越快。在掉下來的時候,他在腰間有繩索(這個繩索就是我們的佛性)。他忽然覺得:「我在掉下去,在墮落。」怎麼辦?他忽然覺得有個繩索,於是手伸出來,拚命拉住那個繩索向上爬。心在努力向上爬的時候,他就會爬上懸崖,站在山頂,才能看到這個世界的廣闊。這個能向上爬的,在墮落之間,忽然一念轉過來:「我在墮落了,在做錯事情了。」這就是智慧的體現。能體現的東西就是佛性體現,它認識。人和佛的區別在什麼?覺悟和不覺悟的問題。而眾生本來是佛,只是覺與不覺的事情。佛是覺悟者,眾生由於痴迷不能覺悟。這個向懸崖下墮落的人就是眾生,忽然他一下醒悟過來了,順著繩索拚命地向上爬的,就是佛。我們在繼續向下墮落的時候,認為「反正如此了,隨便他吧,反正我也搞不好。」隨手拿出一把刀來,把向上的繩索割斷了,啪一下,摔到地獄裡去了。這拿出刀來,認為一切都無所謂的事情,把繩索割斷的,就是頑空。他認為,死後什麼都空,都了。結果由於自己的痴迷、無知,把本來有一個向上的心,忽然割斷,他墮落到地獄裡面去。如果在我們墮落的過程中,能夠一念向上,積極地向上攀爬,繼續努力,每天爬一毫米,總有一天我們會爬上懸崖,登上彼岸。這時候再抬頭相望,一片藍天,一片晴朗。修行佛法的人主要的重要點在什麼?在一念之間。一念間,能升天堂,同時也(能墮地獄)。關鍵你一念是趨向於何處?是趨向於善呢,還是趨向於惡呢?把這個問題提出來,交給你們,值得你們深思,希望引起你們的深思。既然我們講到無記。無記大家知道。空不是萬物沒有性,而是萬物因為沒有自體,不是永恆存在的東西,所以不要追求。光光從空中談這個空那不是真正的空。我們要認知,萬物是在不斷地流轉中。萬物不斷地流轉中,真心要生起積極的妙用。有了我們真心的妙用,於此世界,在覺悟者的心中,便有了真實的投射。明空之心就是覺悟、覺醒的意思。我們在證悟空性的時候,空中必須包括一種明明朗朗的覺心智慧,這個明明朗朗的覺心智慧就是我們的佛性。空中不是什麼都沒有,所以要了了覺知。有這個了了覺知之心就是覺心智慧。如果我們座中沒有明在,都是單純的空,什麼都沒有,就會墮入無記與頑空,大家要引起深刻的注意。單純有明,而沒有空。打坐的時候,往往沒有見空,出現了一點明點,「哎呀,」他想,「這就是吧?」在其他群裡面,有些同修碰到(這種情況,就說):「這就是你的本來面目。」錯了!佛性是無相可見的,那哪有什麼光和色?光和色都不是佛性的顯現。真正的佛性顯現,就是我們的智慧光。我們講智慧之光就是我們的佛性顯現。所以有影有形都不是。明空不是想像出來的,這是真性的自然流露,自然顯現。我們單純有個明,沒有空,那是大妄念。所以在座中,不知明也不知空是大妄念。學修佛法的人千萬不要住在兩個絕對問題。承認妙有而丟掉空,就叫無常。便會在不知不覺中把妙有當成實在,實在的有。以為我們所感知的對象,當下存在,還將一直存在。這種錯誤的見解,就會引起無窮無盡的執著。所以一切相都是幻相。這個相,還是有相,只是妙用無窮。妙用無窮,是讓我們不要專註在上面,不要專註在相裡面。一切相是為我所用,要生起智慧。其實我們真學修佛法的見性的智慧,而不是我們平時所謂的思維。但我們邏輯的思維和平時的演繹推理,都不是我們的真智慧。邏輯的思維是我們凡夫的思維,不是真心的思維。這些邏輯的思維,凡夫平時的思維、思想、想法,不過是我們智慧的安慰罷了,也是我們智慧安慰的一種工具,不是一種真正能讓我們遠離煩惱的智慧。我在講三主要道的時候,專門講了幾種智慧。佛法的智慧是直覺智慧。直覺的智慧不是今天你能發,必須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修才能達到直覺的智慧。把這個直覺的智慧,只有到了果地的時候才有,現在還做不到。今天,我們必須向果地的智慧,努力地進發,必須沿著佛法的道路向上不斷地攀登。要牢牢抓住這根繩子,抓住救苦救難的繩子,不斷地攀登,不放棄。能使我們積極向上的,就是我們的佛性,就是我們的智慧。你能一念向上,能一念向上,就是「能」,就是我們的智慧。沒有這個智慧,我們還會墮落,不會學佛。因為大家能學佛,就是因為要跳出這個火坑,大家一心向善。一方面積極向善,一方面積極努力向上攀登。總有一天,在你一念的智慧中,就能見到你的明空智慧,就能見到凈土,就能成佛。大家不能用平時的推理、演繹等等一切的形式邏輯。不用我們的智慧,這是錯誤的。其實,邏輯予你明白的道理,還有很多情緒及偏見在打仗,這是自我在不斷地鬥爭。這些自我的偏見、自我的情緒,往往會引導你走到偏道上去,反而會使你離開寧靜與安詳,使你與清凈的道路背道而馳,而越離越遠,使你離開凈土的世界,越離越遠,在煩惱的紅塵中掙扎,不知道掙扎到哪一天。這時邏輯推理的道理會變為另外一種妄念。由一種妄念壓抑另外一種妄念。所以打坐的時候,要大家不要壓住念頭。你這個念頭是大通道,出盡念頭是大通道,這是我們「能」所體現的東西。我這個念頭出來,我不理它,只是看著它,千萬不要壓制它。我們用一個妄念壓制另一個妄念的辦法,即使能使你短暫地脫離痛苦和煩惱,不至於繼續鑽牛角尖,但是也會像老人所說,像手壓水中的皮球,壓得越緊,皮球的反彈力越足。哪一天手一鬆弛的時候,皮球還會翻轉過來。一鬆手,皮球反而會彈得越高。思辨是講影像道理的一種方法,但道理的本身並不是真正的智慧,是讓你坦然安住的原因。所以我們要定下心來,寧靜地修行。我們初修的人,很多人在老師那裡灌頂學修佛法的時候,必須要隱居靜處,清凈地修佛。我們像一個小孩,還沒有強大的免疫力,必須要隱居靜處,少生煩惱,如法地修行。因為我們這時候的心,不能安住。外面一個景色可能就把你忽然哪一天醒悟過來的心又翻轉過來。忽然有一個事情,使你本來剛剛寧靜的心又增添了新的煩惱。所以我們必須遠離惡緣,還有一個,減少這些惡緣。在初修的時候要綿密地清凈地修持。你功夫深了、熟了,老人說了,我們要在城市中滾,這是大修行者。現在還做不到。在做不到之前,再說這種話,就是大空話。在功夫深了,磨練得深了,自己成長了以後才到人生的舞台。在自己還不會走路,還不會說話的時間,就和人家歌唱家在競爭,就和劉翔在賽跑,永遠跑不過別人去。相反會被別人俘虜,永遠也唱不過別人,最後變成啞巴。所以大家在得法以後,頂好的辦法就是清靜地修行。在修行的過程中,大家不要打坐,「哎喲,我今天打一個小時,打兩個小時,打四個小時。」不需要,每天要堅持按時上座修行。不一定要今天打六個小時,明天打兩個小時。祖師大德一直告訴我們,修行的事情切忌用力。「寂照照寂,切忌用力。」就是讓大家把修持按功課去做就行,不要去用力。認為我今天能打到6個小時座,明天我就能成佛。這種想法就是妄念,就是妄想,這種思辨的方法,就是不科學的方法,反而會增添你無數的煩惱。修行是一生的事情,大家每天堅持,按時上座就行。我們真正無相的智慧是自己的內心,時時保持有一顆清明之心,時時保持有一顆警醒之心,就是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中,保持一顆清明的智慧之心,保持一個警醒之心。使自己習慣養成一個按照自己的初發念頭,第一個念頭起的時候,能當下覺知。所以祖師大德在文章中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遲以後,等你知道以後,不知打妄念打了多少時間;或者為這個念頭,不知道痴心妄想,做了多少壞事。所以我們時時要有一顆清明之心,時時有一個警醒之心。講這些話就是告訴大家:真正的明空,是空中有明,明中有空,覺性不離空性。是在守住本元心同時,保持一種明明朗朗的覺醒,空而明,明而空,明空不二。當然,這種「明」,更是一種無漏的智慧。修持佛法的人一定要保持一顆寧靜的心,時時告誡自己,我們是修佛的人,我們是佛子,要以戒為體,以戒為定,在定中才能生起智慧。你時時有一顆煩惱之心,時時破戒,你的心能定嗎?心不能定的時候,又如何能明呢?所以佛法再三告誡大家,以戒為師。為什麼以戒為師呢?戒能生定,定能生慧。戒定慧是我們整個學習佛法的基礎,也是我們的根本東西。所以大家一定要勤持戒,常警覺,時時生起我們的智慧。智慧就是我們的覺醒,就是我們保持一顆清明之心。所以我們在座中的時候,碰到無記的時候,那是空,不能起妙用。修行佛法,不能起妙用,這個「能」不起妙用,有什麼用呢?所以修行佛法,認為佛教導我們一切都是空的,假的,幻的,這是大大地冤枉了佛法,也是佛法堅決批判的東西。我們學佛法的人,要有大智慧,這個大智慧就是我們能夠起到真實受用的東西。我們如果學佛法的同修,連一般的凡夫都不如,沒有什麼大的智慧,那學習這個佛法又有什麼意義呢?所以我懇請同修們,要生起大智慧,勤持戒,時時有一顆明朗警醒之心。只有這樣的佛法,才能如法地修下去。今天就講這些,有不妥的地方,請同修們提出批評指正。今天我想講一下佛性的一體兩面。很多學修的人,對究竟什麼叫佛性,大家查了很多,不論在字典上,在書上面,祖師大德的開示上面,大家看了很多有關佛性的問題。佛性,其實就是我們的真心。為什麼佛性就是我們的真心,真心就是我們的明妙之心。其實我們佛性啊,人人具有,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講了這個問題,有的人會問了,「既然這個佛性人人具有,和佛無差無別。我們為什麼還在塵世上?(早應該)離開這個塵世,成道了。」其實我告訴大家,佛性雖然人人具有,本無差別。但是,正是由於我們自性的佛性迷誤之故,不識自家的寶藏,心外馳求,認妄為真,時時把心,向外乞討,不識歸家之路。其實我們整個修行的佛法,整個的過程,就是讓大家明心見性,識得自家的家,有了一個坐標,認得自家的寶藏。他就不會他鄉覓求,而歸家穩坐,綿密地維護著自家的寶藏。因為我們迷誤,認假為真,認妄為真。這個「認妄為真,認假為真」的,就是我們的妄心。我們的佛性啊,既有它真心的一面,也有它妄心的一面。如果我們的妄心,時時向外追求,認假為真,認塵緣的影子為真,時時追求它,我們的佛性就被迷霧所遮蓋,不能見到本性,而迷失了方向。妄心一起,造成一定的業報。所以我們修行佛法的人呢,一定要注意不要放縱自己的慾望。如果我們放縱自己的慾望,結果就是業力。因為我們放縱了自己的慾望,在貪嗔痴上面用了功夫,使自己不能自拔,而使自己流落在凡塵,在三界輪迴。所以我們要求大家在學修上面,要堅持這個凈見,沿著這個凈識,時時綿密保任著我們的真心,不要心外馳求。所以我們學修的人,一定要遠離顛倒夢想。因為大家了知,除了我們的本心是真的,本有,其他的都是緣塵的影子。因為我們的心,時時顛倒,顛倒夢想,所以就遠離了我們涅槃的清凈心。由於我們顛倒妄心之故,越走越遠。顛倒妄心之故,就是我們墮落到凡塵,在三界中輪迴。一會兒成天人,一會兒又下地獄。多次的輾轉反側,而不能自拔。所以講顛倒見,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要遠離顛倒,走出我們生活的誤區。所以我們一心要向善,積極地培植我們的功德。這個裡面,大家有一個誤區的問題,就是功德和福德的問題。所謂的福德,叫有漏福德;所說的功德,就是我們的資糧。資糧是我們成道的必經的途徑,必須要具備的。那麼有的同修問:「什麼叫福德?」福德,就是你有求而得的東西,比如說:資產、有的人求官、有的人求財、有的人求壽。但是你福德消盡了的時候,壽,也有壽終正寢的時候。財,能享受多少?多餘的你又享受不了,眼睛一閉的時候,萬貫家財付之東流。做官也是如此,緣盡了,官就下掉了。大家從文化大革命中都知道,上至國家主席,下至一般平民百姓,都是這樣。福德享盡以後,還會墮入地獄裡面去。那麼,功德就不一樣。功德是集聚的資糧。那麼我們在修習《阿彌陀佛經》的時候,講八功德池水,這八功德池水,就是我們成佛的功德資糧。所以把功德和福德的基本概念,給大家解釋一下。為什麼學修的要遠離顛倒夢想?顛倒夢想就是我們的妄心,妄心也是我們的佛性所體現的東西,妄心的影子。所以我們講一體兩面,佛性既能行善,也有這個功能在,也能行惡,善與惡就在一念之間。我們學修的人,就是要大家時時觀察自己的念頭。首先是要守住自己的戒。你戒體守住了,對佛法你才能生起絕對的信心。如果你連最基本一個的戒還守不住,你還談佛法的事情。那麼就是說,種種談,總是閑談。那麼講來講去,顛倒見,有幾種講法。一個就是想顛倒。平時我們很多凡夫俗子時時在空幻中夢想,由於自己的夢想、幻想,使自己對所想的對象,產生了錯誤的錯覺。由於對所想的對象產生了錯誤的錯覺,所以就造成了種種業報。比如說,人和人之間,在辦公室裡面,哪一天領導,找我們去談話,「你最近的工作,表現得不盡如人意。」等等一切的壞話。你心裏面,沒有好好地聽到領導對你的幫助,反而自己腦子裡在想這個問題,「又是哪個小子告我的狀?可能是張三吧?他昨天和某某人捂著耳朵竊竊私語。也可能是李四吧?今天我一進辦公樓的時候,某某人就眼睛盯著我看,彷彿在嘲笑我。哦,對了,我剛進辦公室的時候,某某盯著我譏笑了兩句。」那麼,這種種想法就是顛倒想法,對對象的客觀判斷錯誤。由於你對對象的客觀的判斷錯誤,會從自心中尋找問題,這個叫想的顛倒。第二個就是見顛倒,見聞顛倒,就是對事物的錯誤見解。由於有一個「我」在,自己感覺如何。「哎,我今天感覺良好。」或者,「我今天自我感覺怎麼樣。」這些自我的感覺,都是有一個肉身在,並且自己的享受不同、認識不同,造成見顛倒的錯誤。第三個就是心顛倒,以種種的妄識,認識事物。這個妄識認識事物,就是妄想,以自己的主觀意識來判斷。這些主觀意識的判斷,就是習性的行為。這個習性的行為,由於自我的判斷,不是客觀的,所以在行為上,就做出了種種不正當的做法。所有我剛才總結的這些東西,都是顛倒的,顛倒見。所有這些顛倒見,就是我們不識得這個歸原本心,反而把妄心當成真心。也就是執迷成誤,從而在貪戀深淵而不能自拔。貪戀財啊,貪戀色啊,貪戀官啊。在微小上面,人家說你一句好話,心生歡喜心啊,這就是我們的顛倒夢想。所以在《心經》裡面告訴大家,要遠離顛倒夢想,(住)清凈涅槃。也就是我們要時時以一顆清凈的心來正確地認識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這就是一個「能」和「所」的問題。什麼叫主觀,什麼叫客觀?以前我們用佛法(解釋)的話,可能大家一時接受不了。特別很多經過大學教育的同修,主客觀的東西,有一定自己文字上的理解。用佛法的解釋,就是說:我們的主觀,就是「能」,我們的客觀就是「所」。主觀就是我們的主觀能動性,一切客塵的緣影,六塵的緣影,就稱為客觀的東西。這些客觀的東西,我們的主觀意識去判斷,我們就是「能」,主觀有這個能動性,就是「能」和「所」的問題。六塵就是我們心的所緣,客觀的東西通過主觀的認識。客觀的東西能污染我們的本性。因為我們時時不能見性,時時我們的心圍著六塵的緣影而轉,而不能正確地認識它,我們叫塵緣。《圓覺經》裡面說,妄認四大為自身,六塵緣影為自身,也是講這句話的道理。我們很多人認為,自身的享受,肉體上的享受,錯!今天天氣比較舒服,涼爽,或者別人幫你按摩一下非常舒服,或者今天吃到一個好的東西,通過舌吃到肚子裡面,舒服。這都是身體上的享受,肉慾上的享受,一切從思想上的享受。從這些上面入手,也就是從客塵緣影入手,污染了我們的本性。因為我們的身體,喜歡各種各樣的妙觸,意識往往就被假相迷惑了,而不能自拔。由於迷這個假相,而不識真相,所以由迷而貪,由貪而迷,由迷而生痴,從而不能自拔。從此就陷於惡性循環當中,輪迴就產生。除了受業報以外,其它還有什麼呢?其實世界上很多悲劇,包括我們時時在六道中輪迴,不能自拔,都是由於這個而引起來的,都是由於縱容自己的主觀思維,在貪嗔痴上面下功夫。由於自己的無知,顛倒夢想的無知而造成了惡果。所以放縱自己的思想,從此自己的慾望無限制地索求,向外索求,是造成業力最大的根本。所以我們學修佛法的人,我們頓悟法門,就是讓大家當下見性,識得本性,從此回家,從此我們輕裝回鄉。由於我們放縱慾望,造成了很多業力。業是什麼呢?業是造作,業就是我們的行為。我們主觀行為造作了,造作的結果,你的各種行為對世界造成了某種影響。這個世界同時也會根據你這種影響,對你有所回應,對你有所反應。就像我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今天種下的是苦瓜的種子,可以明確告訴你,你不會因為你種下的是苦瓜的種子而會得到甜瓜。你今天種下是一棵菜的種子,同時回報你的也是一顆菜。因此,你在這個世界上造成的某種影響,這個世界也同時會對你有所反應,這種回應,就是我們的業力。由於我們的自性、佛性,被塵緣的假相所迷惑,使自己不能自拔。那麼這個不能自拔和能自拔就在我們一念,就在我們的一念之間。由於我們無知,在這個世界上造了種種的業。所以佛出世告訴大家,把這個秘密告訴你,「某某人啊,你不要在外面乞討討飯了。你自家有無數的寶藏。」你說,「哎,我怎麼自家有(無數的寶藏)?我現在在討飯啊。」他告訴你,你這個東西在什麼地方,應該怎麼去找,怎麼去認識。那麼找的東西,就是我們的佛性,用什麼辦法去認識它,就是我們的般若智慧,找的方法,就是我們的法。所以叫法不孤起,因緣而生,都是因為緣而生,因為你顛沛流離,顛倒夢想,所以佛出世,告訴你。我們平時在修行佛法當中,由於我們很多人不修行佛法,後來某某人給了你一本書,或者某某人告訴你一件事情,「啊呀,我們學佛法好。我們有一本書非常好。」那麼告訴你這本書的人,講解佛法的人,我們稱為善知識。原來你不知佛法,有人講給你聽。別人講給你聽,你當下就知道,「噢,原來我在世上顛沛流離,在六道中輪迴了幾千年下來,而不能自拔。」就是忽然你知道,「哦,原來我還有個回家路。原來我的自性,我的本來面貌是這樣的問題。」告訴你的不就是善知識嗎?不就是佛嗎?所以大家不要認為佛在遠處,佛就時時在你們身邊。可能是你的父母,可能是你的老師,也可能是你的朋友,對不對?試想一下我們大家學習佛法的同修,我們今天能聚在一起,相互學習,相互探討佛法。是不是在你學習佛法的進程中,曾經有一個你的朋友,或是你的父母,或者你的同事,他在學修佛法,他講給你聽這樣的事情,對不對?那麼講給你聽的人,指引你這條道路的人,他就是佛。所以我們心不要遠求,以為佛在十萬由土,其實就在我們的當下,就在我們的眼前。那麼我們的佛性也是如此,時時在門前閃光,只是你不識。反而使用念頭,一心追求夢幻的影子,而不能自拔。當你哪一天,忽然覺得自己所追求的一切東西都是了不可得的,都是空的,都是幻的時候,這時候你才認識到空性的道理。所以,佛性人人具有,在於你一念。如果你一念真正認識了空性的道理,那麼我們追求影子的東西,我們從此不再執著。我們從此積極地行善。這個,一念善,能上天;一念惡,能下地獄。所以我們知道了因果的關係,知道了業力的關係,我們從此在學修佛法上面:一,努力地修持,如法地學修,證悟本性,生起我們絕對的智慧;第二,積極地行善,培養培植我們的功德,使我們真正得到涅槃的清凈體。所以綜述上述的道理,就是說妄心和真心的關係,其實是心靈的兩種狀態。你的心念突然之間發現,也就是忽然的開悟,我們叫恍然大悟。在善知識指導下,在佛的指引下,「噢,原來是這樣的道理。我真是個無知啊,蠢到極點。為什麼我們時時在流浪,時時找不到一個歸宿感。因為我們失去了我們本來的東西,忘卻了自家的寶藏。」時時用我們的真心,追求心的影子,而不能認識我們的本來面貌。那麼自從我們知道了這個道理,知道了這個真理,就要證得空性。知道我們現在做的一切的一切的事情,都是因緣聚合的種種幻相和幻影。所以我們從此不再追求,真正地息下妄心,從此真正走上歸家之道。所以我們講來講去真心和妄心,佛性的一體兩面問題。實際上就是你是不是還會墮落,是不是還會輪迴?你如果還在墮落,還在輪迴,那就是你把心用錯了。錯在什麼地方?錯在你的貪心、嗔恨之心,錯在你無知的痴心上面。所以我們一定要打倒貪嗔痴,打倒自我,徹底地使自己的心,掙脫緣塵的鎖鏈。掙脫緣塵的鎖鏈有兩種方法:一個從自性上入手,一個從外面入手。外面入手,就是漸修法門,一層層地剝離。從自性入手,用自力和佛力,掙脫開來,一下子把鎖在我們佛性上面的鐐銬徹底掙脫開來,使自性的光明和佛的光明打成一片,這就是你的本來面貌。也是我們學修人的頓悟法門。那麼你既然知道了佛性的一體兩面。那麼請問同修們,你們應該怎麼做呢?你究竟是又怎麼想的呢?聽了我上述這句話以後,那麼你的心有何感想呢?下面,你的一念,怎麼去做?這一切就告訴你自己了。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師父開示 | 佛號念成片的滋味
女居士應當如何依止比丘師父?
轉:師父教你,倒穿鞋子,你怎麼辦?
《師父有孕》雙調番外 BY 優軒主人
[師父來了24]你在追求幸福,還是離它更遠?

TAG:師父 | 菩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