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與生活座談會文字版  定弘法師主講  (第二0六集)

2013/1/2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2-213-0206 尊敬的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請坐。我們今天繼續來舉行「修行與生活座談會」。這邊義工同修把大家的問題做了歸納整理,今天我們的專題是專門講修學這方面的,總共有二十個問題,看看能不能夠答完。  問:第一個問題。我想請教您,參加凈土紮根共修和《無量壽經》法會,每個月的共修法會七天必須都得參加才可以報名嗎?還是一個月當中能參加一日共修會也可以報名?因為每月一次的《無量壽經》法會,若是要求七天必須得參加才可報名,對我們上班人來說沒法參加。末學特別想報名,請您開示,這樣參加可以報名嗎?  答:您所說的這個應該是在《無量壽經》專修網上同修們組建的網上共修,這是一種善巧方便,幫助大家有一種參與感,能夠這樣有一個共修的約定,自己也可以做為勉勵自己的一種方法。這個所謂的共修班或者法會,對於個人沒有任何要求,也不會有什麼限制,實際上也不是一種什麼組織形式,純粹就是有這麼個平台,大家用它來勉勵自己,實際上修行都是要靠各人。報名的工作不是我負責,所以具體工作可以詢問網上他們管理的人員。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大家等於是雖然不見面、不在一起,天各一方,但是通過網路我們還是可以在一起修學。這將來恐怕就是道場最好的方式,師父上人講,未來的道場不需要很大,不需要富麗堂皇,最好的道場實際上就是攝影棚,面前沒有聽眾,但是通過網上播出去,大家都可以收聽到。  問:下面一個問題。此前一個佛友一直定期與師父參加中峰三時繫念法會,聽聞凈空老法師號召好好落實三個根、一起念佛求生凈土,為此他萌生了一個想法,不再參加中峰三時繫念法會,一心專修,在家聽經聞法,不知道這樣是否背師叛道?  答:這個也不能說是背師叛道。修學的方式要各人自己去摸索,哪一個最適合自己。實在講最好的修學方法就是劉素雲老師她走的路,在家裡不必去跑道場,也不必去參加什麼組織,自己在家裡聽經、念佛、讀經,能夠把心安住下來,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肯定可以得三昧。  問:下面一個問題。我們念佛社一直以來都是遵循一個老師、一部經、一句佛號的宗旨來共修。但近幾個月因為一個佛友外出參修,帶回了一種般舟念佛法,據說那位法師已行過九十天的般舟,現在各地弘揚般舟法門。行法是踏步經行,每走一步要求用腳把整個身體踮起再自然落下,雙臂下垂自然擺動,佛號有時四字有時六字,有快音有慢音,快念時連成一片,都聽不出哪個字,調子也有幾種,甚至把「學習雷鋒好榜樣」這首歌的調子也用來念佛。行走速度結合佛號而變化,要求踏下去喊出來,名曰踩般舟,主張難行能行,吃苦了苦,現業了業。曾在各地組織七天八晚經行念佛,不眠不坐不靠,要求非常嚴格,依般舟三昧而修,要求背經中的三字訣等等。現在大家困惑的是,有佛友認為般舟念佛法精進,經行用踩的方式不易昏沉,應該推行般舟念佛法;另一部分認為,我們根基不適合這種強度,而且有違一門深入。現在大家的心有些亂了,到底應該怎麼辦?  答:這個就是你跟哪一個老師學那就跟住,不要東聽聽西聽聽。如果你覺得你修般舟三昧可以適合,那你就跟這位法師學,要跟就不要懷疑。我自己不是般舟三昧的根機,般舟三昧是要九十天不能夠坐下來,更不能躺下來,只能站、只能走,九十天不睡覺。那我自己的體力是絕對不可能,我相信可能很多同修跟我一樣也修不了,這要有自知之明。這個修行法,確實如果你根機夠,這是幫助你能夠突破;但是如果根基不夠的話,可能你自己會把自己身體給傷了,身體傷了也會起大煩惱。  而念佛求往生最重要的還是信願,跟你用什麼方式念佛這個關係都並不算太大。蕅益大師講得很好,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淺深。你能不能往生,不是看你怎麼個念佛法,是看你那個念佛的心是不是以真信切願的心來念佛。真信的不懷疑,對阿彌陀佛不懷疑、對極樂世界不懷疑、對自己也不懷疑、對自己修學的法門不懷疑,心才能定得下來。真正切願就是一切放下,對這個世間再沒有執著了,再沒有貪求了,如果阿彌陀佛現在來那就現在走,隨時隨地做好準備,這叫深信切願。至於怎麼念佛的方式,那就隨各人根機。你身體好,你就可以試試般舟三昧,不一定是九十天,你自己試一天也行,看看一天一夜能不能不睡覺、不坐下來、不躺下來,就念佛。假如你念著念著覺得很睏、很疲倦了,心就定不下來,因為人睏倦疲倦的時候心就很難得定,累了的時候就會很躁,這就很難得三昧,心一定要調和。  所以最好在末法時期的念佛法門就是我們師父常常提倡的,也是過去諦閑老法師教導鍋漏匠那個徒弟的,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這種方式人人適合,沒有壓力,心容易調和,容易得定。不能夠硬來,硬來你想勇猛、想精進,那就容易出狀況。夏蓮居老居士這也是大成就者,他過去就是一個人常常閉關念佛,念佛很有心得。他在念佛當中寫了一些偈子,就是教我們怎麼念法,其中我記得有幾條就講到,念佛最忌諱的就是音律不穩,一會大聲一會小聲,一會快一會慢,咬字又不清晰,聽不到自己念的,這都是念佛所忌諱的。應該怎麼念法?印光大師教我們的,口裡念得清清楚楚、耳朵聽得清清楚楚、心裡計十念法計數也計得清清楚楚,三個清清楚楚。每個字都要念得非常的穩,不能含糊,不能輕忽,要認認真真的念,念慢沒關係,字句分明,這就是念佛的要領。  這些念佛法在印光大師的《文鈔》裡頭開示得很多,我建議您還是多看看印祖的《文鈔》,或者看看夏蓮老居士的《凈語》,這都教我們怎麼念法。這些都是已經成就的大德,都是佛菩薩再來的,所以他傳授的方法不會有錯誤,比較保險。現在的法師他這個方法你試一試,當然如果對你契機你可以用,如果你感覺到有疑惑,沒辦法去實行,那您還是按照印祖、按照夏蓮老他們傳授的方法做,這就十拿九穩。關鍵問題就是剛才講的,還是信願的問題,信願最重要的還是聽經,理愈明信就愈深,願就愈切,行就愈專,所以道理一定要很明白。凈土,特別是《無量壽經》一定要多聽,如果經教不是那麼重要,我們師父上人不可能每天還花四個小時給大家講解,凈土法門必須以經教為基礎。  問:我們再看下面的問題。弟子學佛至今三年多,因丈夫和婆家都信仰基督教的關係,學佛的障礙很大,一直在摸索徘徊中前行。起初不懂得恆順眾生,為了自己往生,有離家出走找一個清凈道場修行的想法。但後來蒙佛菩薩加持,善知識提醒,為了不讓家人生煩惱,我就說信仰基督教了,平時和他們一起禱告、讀《聖經》、聽道,有時間的話在心中念佛,沒人的時候聽《無量壽經》,早晚十念法,偷偷摸摸的學佛。感恩佛菩薩慈悲護佑,一直引領加持我,讓我放下對立,想著萬法歸一,任何宗教教主都是觀世音菩薩,打破門戶之見來學習基督教。通過學習,再結合老法師和您的經教,覺得對自己修行也有很大幫助,愈深入學習也愈來愈感受到基督教和佛法之間的共通之處。但是弟子沒有智慧,每當覺得自己的煩惱習氣減少,較自己先前有進步時就有迷惑,怕學習基督教違反了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原則,影響自己往生。但我的實際情況卻又不得不和家人一同學習基督教,這是我唯一的選擇。因為我和他們一同學習,能夠互相幫助促進,他們也很喜樂,否則會讓他們生很大的煩惱。我心中的目標是要往生極樂世界,和他們禱告稱呼天父時,我就當作在和阿彌陀佛爸爸說話。現在教會要求多背《聖經》裡的話,操練著講道,其實我覺得《聖經》裡的話對我幫助也挺大的,但是真害怕學習《聖經》的時間比學佛的時間多,因夾雜不能往生極樂世界。我自己有空時會聽經,沒有時間讀《無量壽經》,如果我在基督教上努力深入的話,聽經的時間勢必減少。懇請您慈悲開示,真不知道在這種情況下怎麼修行,我內心很迷惑,該不該在基督教上下功夫?我自主的時間,包括不用心思的時間,應該多念佛還是多背《聖經》的話?  答:這個情況也比較特殊,你跟基督教緣分也很深,現在學佛了,求生凈土非常的好,不要自己內心起對立,佛法無邊,包容一切,基督教也是佛法,伊斯蘭教也是佛法。什麼叫佛法?佛就是覺悟的意思,覺悟之法就叫佛法,不一定說一定要佛經才叫佛法。你學基督教、你讀《聖經》覺悟了,那《聖經》也是佛法,你讀《可蘭經》覺悟了,那《可蘭經》也是佛法。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古印度有九十六種宗教,所謂是宗教之國。釋迦牟尼佛怎麼度他們?沒有讓他們改變宗教、改變信仰,而是教他們在他們的信仰當中、他們的宗教裡面得到智慧、得到提升。所以佛法沒有具體的形式,在任何一個門派裡頭都能啟發人覺悟,讓他們能夠看破放下,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樣他們覺悟了,還是信仰他的宗教,但是已經作佛作菩薩了。你看《華嚴經》裡面就有講到,有很多別的宗教的修行人,實際上都是法身大士、都是佛菩薩,佛菩薩在其他宗教裡面示現,度其他的宗教徒。你知道這樣的一個原則,你就不用自己心裡起困惑了。要發大菩提心,既然我跟基督教有緣,我學了佛法,我要度基督教徒。怎麼個度法?首先自己要切實做到一個義人,用基督教的話來講就是義人,儒家講就是君子,佛家講做個善男子善女人,這個方面是共通的。怎麼做善男子善女人?首先把《觀經》三福第一福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最起碼的標準。這個標準沒做到就不是善男子善女人,這種人學佛不能往生,信基督教也不能生天堂,不善。要生天堂得做個義人,正義的義。  基督教裡面也有很多教我們怎麼做人的,譬如說《聖經》裡面也教我們要孝養父母。我還記得經文裡面講,假如你對你眼前的父母都不孝敬,你怎麼可能去孝敬天上的父?對天上的天父要有孝敬心,那個孝敬是在平常培養,從你父母開始,這是根。所謂百善孝為先,儒家講,「夫孝,德之本也」,道德的根本,基督教也不例外,你想孝敬天上天父,你得先從孝養你身邊的父母開始。然後把這種孝心擴展,對一切人都孝敬,這就是愛。神愛世人,我們也要愛世人,要不然那個愛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怎麼表現出來?《聖經》講神愛世人,神怎麼愛世人?神在哪?見不到,那愛不就成了虛無飄渺的嗎?必須是信仰基督教的人把這個愛做出來,《聖經》裡的話講「彰顯神的愛」,彰顯神的愛就是你要把它做出來,你也去愛人,那麼你必須落實道德。  愛的定義,我相信你讀《聖經》比我多,你比我更清楚,專門有一章的經文就是講愛的定義,「愛是恆久忍耐」,這一段應該把它做為自己的座右銘。果然切實做到了,那你就是神的好兒女。然後你學佛念阿彌陀佛求往生,你一定得生,你是善男子善女人。上帝會不會障礙你往生?決定不會。上帝也是很仁慈,我們從《聖經》裡看對上帝的描述,可以對應到佛經裡講,這就是忉利天主。為什麼?因為忉利天主也是在欲界,他是欲界第二層天,他有喜怒哀樂,從《聖經》裡面看,神也有喜怒哀樂,那說明他應該是還在欲界。忉利天主他都信佛法,常常請佛菩薩到他的天宮裡面講法,《地藏經》就很明顯,就是忉利天主邀請釋迦牟尼佛去講的。他們也要念佛求生凈土,你念佛求生凈土,他會很佩服你,一定很護持你。因為你將來往生之後就是阿惟越致菩薩,他可能心裡就準備跟你預約了,你作了阿惟越致菩薩之後,他要邀請你到天宮講法,所以他不會障礙你。當然我們心裡自己發願求往生,但對其他基督徒不要這麼講,就像你講的,要默默的不要張揚出來。張揚出來人家會毀謗、會批評,因為他們沒有忉利天主的那個覺悟,沒有上帝的覺悟,上帝護持你,他們不護持你,那你就不可以跟他們起衝突。所以在他們面前恆順眾生,而且給他們做好樣子。他看到你真是個義人,一定敬佩你,就聽你的。你必須做出來,然後你再跟他們講,講道可以把佛法結合進去,但是不用佛法的名詞術語,這就是你要有智慧有善巧,你把《無量壽經》聽熟了,你就有這個智慧了。  我們這邊有一位王神父,天主教的神父,來這學《無量壽經》,我就鼓勵他將來在天主教裡面講道的時候把《無量壽經》的道理講進去,把凈土法門講進去,整個把基督教都講成凈土法門,這就是你的智慧。怎麼講法?凈土法門就是講信願行,這叫三資糧,深信切願求生凈土,持名念佛,信願行。當然這個行也包括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個信,蕅益大師講六信,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基督教也講信,特彆強調這個信,信耶穌的就能得救。《聖經》是這麼寫,沒錯,但是你不可以把這個信字看得太淺了,你要讀一讀蕅益大師《彌陀要解》裡頭講的這個六信,你才知道什麼叫真信。信神也是要這個六信,信不深你也得不到救,對耶穌要深信才能得救。  深信可以分六個方面講,先信自己。蕅益大師講信自性,這個自性就是法身,其實就是基督教講的上帝,講神,他們認為創造宇宙萬物的這個主體就是神,跟佛家講的自性是一個概念,創造宇宙萬物,宇宙萬物「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上帝,我們講法身,人人本有,為什麼這麼說?如果你身上沒有法身,沒有上帝,那麼「上帝無所不在」這句話就講不通。上帝無所不在,缺了你身上一塊,那就不叫無所不在,你身體除外,他的身體也除外,那上帝在哪?上帝無所不在,就是上帝遍一切處,整個虛空法界、整個宇宙萬物沒有一樣不是上帝,這就是上帝無所不在。這不就是佛法裡講的法身這個概念嗎?法身遍一切處。這就是信自,我自己也是上帝的一部分。只是現在我迷了,我不知道我自己是上帝,看到一切眾生他們也不是上帝,一迷一切迷,跟上帝就隔離了,所謂被上帝趕出了伊甸園。那是個表法,表什麼?你跟上帝隔離,不能同體。原來是同體的,自從吃了那個蘋果,你就造業分別,產生了妄想分別執著,害羞,有男女分別,有執著,有貪愛,貪瞋痴慢都起來了,這叫見思煩惱。這不是妄想分別執著嗎?把你跟上帝隔離開來了。其實有沒有真隔離?沒有。上帝還在你身裡頭,還在你周圍一切萬物裡頭,只是你不認識他,就在眼前你看不見他。你把佛法學透,你只是把那個法身換成上帝,詞換一下,全講得通,信自。  然後信他。信他就是信救贖的因,就像我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真有,我們信他,阿彌陀佛遍一切處。所以阿彌陀佛也就是上帝,上帝也就是阿彌陀佛,他們倆是一不是二。你能信上帝,信得跟信阿彌陀佛一樣,那你將來往生就是去極樂世界。不用執著那個名相,你信伊甸園那個天堂,那就把它信成極樂世界,《無量壽經》講的就是天堂的樣子,那就是天堂,那就是極樂世界,我們求願往生。怎麼往生?阿彌陀佛來接你,跟基督教講的上帝來接你,因為上帝有願一定會接引你的,這是他的大愛,你只要相信他、只要發願去,他一定來,這不都講的一樣嗎?  信因信果,種善因就得善果,造惡因就必得神的懲罰,真信切願你必定往生。信事信理,事上是有上帝會顯現,譬如說耶穌是上帝的化身,這是真有其事。理是什麼?理是所現的這個相全是上帝的法身,那就是上帝,耶穌就是上帝。樹木花草、山河大地是不是上帝?當然也是上帝。人是不是上帝?人當然也是上帝,都是神創造的,所以就是跟神一體。我記得《聖經》裡說,沒有人見過上帝,只能通過上帝所創造的萬物去見上帝。這不跟禪宗裡講的通過相來見性一樣嗎,上帝不就是自性的概念嗎?自性在哪?一切相都是自性。所以鬱鬱黃花、青青翠竹無非是法身,也無非是上帝。你見到沒有?你見了那你就真信了,你就開悟了,學《聖經》也能開悟,見了上帝就是開悟。你看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你把它掰開了、揉碎了跟他們講,我告訴你,基督教的人就佩服你,你把「信就能得救」都講絕了。這些道理就從佛經裡、從蕅益大師的《要解》裡頭就能吸取這個智慧,但是你不要跟他們透露這是佛經,不必。這就是佛法高妙之處,它是智慧,就用在你自己的教門上你就能提升。  然後講願,願就是你要放得下。你說你願意往生天堂,你這個世界放不下你怎麼往生?要切願求生。你還貪名聞利養,還搞自私自利,還貪著五欲六塵享受,那就是你不願意往生天堂,你不願意去見神。然後行,行就是心裡真有上帝,就是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心裡真有。在你心目中,上帝跟阿彌陀佛不二,所以你憶念上帝就是憶念阿彌陀佛,你不用擔心,不要懷疑,極樂世界它沒有一定的名,那個天堂也是極樂世界,在臨終的時候你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現。所以這些道理你不怕跟他們講,自己要真做,實際上你也是在修凈土。當然平常有時間多聽《無量壽經》很有必要,因為畢竟我們剛剛初學,對這個道理不是很深刻的認識,難免會起困惑,因為沒有通。真正通了,一通百通,《無量壽經》通了,《聖經》你也通,《可蘭經》你也通,一切都通,而且都能夠講到究竟圓滿,所謂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基督教你能講成《華嚴經》,講成《無量壽經》。  問:下面一個問題。老法師在講經中曾經說過,看破放下是修行的總樞紐,通過學習老法師的講解,我可以得到一些啟發,可以明白許多過去不明白的道理。可是在生活和修學中如何才能很快的學會放下,或者說付以怎麼樣的修行方法才能很快的契入境界?  答:這個看破放下是修行的總樞紐,我們就是在生活中落實。首先放下什麼?放下對身外物的執著。放下一分你就看破一分,看破一分又能幫助你放下一分。身外物是最好放下,對錢財、對財產不要執著,知道那都是假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你要執著它你就很累、你很苦。一個人生在世間必有他的福祿,所以即使錢財全部丟光了,他還是有他的福,他還是能吃得飽、穿得暖、有房子住。我就這樣試驗過來了,我把工作放下,收入都沒有了,存款都捐掉了,這一無所有,我還是有得吃、有得穿、有得住,有人照顧我,還是生活得很不錯。證明什麼?你真有福,到哪都有福,不一定要有錢。有錢的人未必有福,我看很多有錢的人未必有我那麼幸福,我沒錢但是幸福。所以幸福的源泉在哪?在你看破放下,尤其是學佛法,你得到一點法喜,那個幸福感,一切世間的享受無法比擬。你沒嘗到這個法喜之前,當然你可能就沒有信心。所以最初開頭這一段修學,自己要咬牙努力突破,要真放下。放下身外物了,然後第二個要把自己的身心都要逐步的放下。這身體,一般凡夫都執著身體是我,所以別人對我這個身體尊重,我就會覺得很歡喜,得到了一些利養就歡喜;如果人家不尊重我,甚至虐待我這個身體,我心裡就很煩惱,這就是對身沒放下。這個身也包括很多附屬品,譬如說你的面子、你的尊嚴、你自己的種種想法,統統得放下。  知識分子一般都會好面子,這個面子問題害死很多人,古人有句話講,「死要面子活受罪」,往往就是好面子。譬如說做錯事了不肯承認,走錯路了不肯回頭,人家批評的時候知道自己錯了又不服氣、不肯改正,這些都是因為面子障礙。修行人可不能把這面子珍貴保留,不需要,把它撕破。你想想,我們六道輪迴的凡夫,生生世世在沉淪,造業受報,可憐、可悲,有什麼面子?你要真愛面子,你就一心念佛求往生,心裡只裝阿彌陀佛,別的都放下,你到西方極樂世界才真有面子。不要老去尋思別人對我怎麼想,人家尊重我不尊重我,隨他去,我不是為別人活著,我有自己的人生目標,有自己的方向,何必要看人家的臉色?你心裡要有主宰,要定。我把工作辭掉,走學佛的道路,很多人不理解,背後說我的、當面批評我的很多,我不理他們,我知道這條路走的沒錯。他們對佛法認識不深,對世法很執著,所以他們不能理解我,這可以理解,我不能夠跟他們對立,也不用辯駁,根本不用去解釋,他以後慢慢就能理解了。所以修道人自己腳跟要站穩,這條路既然選擇了,是正確的,我們就鍥而不捨走到底,最後能走成功。不要說學佛法,即使世法,你看看,古往今來真正有大成就的人,哪個不是很多人批評、很多人毀謗?他們在這當中挺得住,受盡考驗不改初心,最後成就了。假如聽到別人說點閒話,自己心就亂了,就動搖了,忍不住了,肯定失敗。  所以《金剛經》上講「一切法得成於忍」,要能夠忍耐。這個忍不是硬忍,人家說我,這心裡生氣,我故意忍住不發作,那個不叫忍。忍是什麼?不放在心上。對於人家的譏嫌、毀謗、陷害、障礙,根本不予理會,不放在心上。甚至可能自己很親近的人、原來對我很信任的人,忽然對我都起懷疑、起誤會,要不要去解釋?也不必。他可能是受了人家的干擾,聽了一些閒話,或者是自己見地不夠,起了疑惑,這是難免的,要包容他,等待他覺悟,見到能勸的時候才勸,不能勸的時候不勸,你要忍得住。只要你心裡真誠慈悲,你的磁場最後能感化他,他會回頭。回頭,以前的事全忘了,還是像以往一樣對他好、對他真誠、對他慈悲,不計前嫌,這都是修行。這就是看破放下,把自己看破、把自己放下,要到無我,你佛法就修成功。凡是你起煩惱了,就是因為有我,我是一切煩惱的根源。你自己想想,你一起煩惱,那不就因為有你,你自己對自己的執著?我都沒有了,誰起煩惱?所以一起煩惱就不能怨天尤人,肯定是自己錯。別人錯也是對,自己對也是錯的,你還跟人對立,那你就錯了,大錯特錯。  問:我們再看下面一個問題。末學現在在娘家待產,可是生完小孩以後,新房子裝修好了,可能就要與公公婆婆一起住。想到與公婆同住的日子,我感覺非常的恐懼,從我自己家裡和身邊的同事朋友經驗中,只要是住一起的就沒有一家和樂的,所以之前我對公婆一般都是敬而遠之,只是禮節上的問候。後來學佛了,也拜讀了您所講的《女論語》,知道應該用學佛的態度對待公婆,可是我的心裡怎麼都不能真正接受公婆,還是排斥的心態。聽老法師講經的時候有時短暫的放下這個煩惱,覺得應該像對自己的父母一樣孝順他們,可是過後煩惱又來了,整天想著以後與他們相處不好的情景,覺得他們來妨礙自己的生活,總是提醒自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放下自私,可是還是放不下。請問怎麼辦?  答:這就是什麼?學佛必然要經受考驗。學佛不是說你在外面搞什麼轟轟烈烈的事業,就是你在自己家裡對待眼前那麼幾個家人,把關係處理好,讓大家都生歡喜心,你能夠禮敬諸佛、恆順眾生,你就是在修菩薩道、修普賢行。學佛不能離開你的生活。如果說我跟家裡人還會有這種對立,還處不來,還有矛盾,那這個學佛沒學成,沒真學,搞假的。真學就得放下自己,凡是跟人和不來的,都是因為自己太強,我們說個性太強,個性是什麼?用佛法的術語講就是四大煩惱的和合體。第一我見,第二我愛,第三我慢,第四我痴,愚痴的痴,四大煩惱合在一起就叫個性。  我原來個性也很強,很多人現在看到我,都還能夠看出一點苗頭,個性還是很強,以前是更強,所以跟人常常合不來。學了佛才知道,個性到底是什麼?不是好東西,就是四大煩惱。第一個有我,我這個見就是煩惱根,執著這個我,我的見解,我的意思,不符合我的意思我就要對立衝突,不能柔順,不能隨順眾生。然後我愛,我愛是貪;我慢,傲慢就是瞋恚;我痴是愚痴,你這個我沒放下,你考慮問題都不是圓滿的,甚至會常常出錯誤,這是愚痴造成的。我們知識分子學佛,特別要放下的就是我慢,傲慢煩惱誰都有,與生俱來,只要你有我,必定有傲慢,有傲慢必定會有瞋恚,因為傲慢是瞋恚的根。你發脾氣是為什麼?是因為你有傲慢。這個我就把自己障在佛法的門外了。所以除非你不是真想學佛,你真想學佛,佛菩薩就會變現很多境界,幫你來磨你的我慢。這個我深有體會,跟著師父上人學佛常常就是要受考驗,考驗就是幫助你把我慢習氣放下。這周圍很多很多的緣分,就把你憋到那個分上,你就得放下你的身段、放下你的意思,把傲慢打破。所以學佛看你有沒有進步,就看你的傲慢是不是一天天減少,如果沒有減少反而會增加,那沒有進步反而是退轉。  古人講「學問深時意氣平」,你愈學心地愈柔軟,姿態愈低,對人愈恭敬,心平氣和,絕不會心浮氣躁,這就是學成了,這有真學問。那個和諧的氣氛真能感動人,天地間一團和氣滋養萬物,真正你和諧到跟天地融為一體了,遇到任何的人沒有不受你感化的。你這團和氣遇到父母就會孝順,遇到兄弟就會友愛,遇到夫婦就是夫義婦聽,遇到君臣就是君仁臣忠,遇到朋友就朋友有信,遇到辱就能忍,遇到善就會修,這自然的,這是性德。所以為什麼佛法這麼強調孝道?儒釋道都是以孝為根本,就是從孝順裡頭養自己的天地和氣。假如還跟人不和,那你完全是佛法門外漢。和不是要求別人跟我和,你愈要求別人跟我和是愈不和,不能要求別人,只能要求自己。自己要柔順別人,哪怕是你地位比他高,你德行、資歷、聲望都比他高,看到他不能柔順你,你就要柔順他,不可以跟他對立,不能生氣,「你怎麼不聽我的話,你怎麼不恭順我?」要求別人跟我和,這就不和了。真正大德應該怎麼做?我來跟你和,我來柔順你。就像父母對孩子似的,孩子不跟爸爸和,那爸爸也會跟孩子和,因為是愛他。所以你會看到,那孩子離家出走、不理父母了,父母還是會把他找回來,這就是愛他。父母絕對不會說,這孩子不要我了,我還要他幹嘛?他不會這麼想,這麼想那父母是沒有愛心。  所以真正佛菩薩不捨眾生,眾生生生世世輪迴,他捨離佛菩薩,佛菩薩看得很清楚,眾生想跑,佛菩薩就在後面尾隨他、追隨他,見到有機會的時候度他,讓他覺悟,這叫大慈大悲。大慈大悲必須要從孝道開始培養,從對父母慈悲開始、對公公婆婆慈悲開始。平常多念佛號、多想佛,把心就能夠定下來。其實往往跟人起衝突,就是因為心浮氣躁,所以起了衝突之後,事後覺得很後悔。其實沒必要去衝突、去對立,就是當時一股氣就起來了,那心一躁動起來就熱血沸騰,就會跟人干仗,這都是因為心浮氣躁的毛病。所以一定要調伏自己的心,心一定要穩要定,做事要慢,說話要慎重。這個言語禍福之門,往往就是我們說話的時候不注意,引來很多煩惱,人家會誤會我們講話,我們沒這個意思,別人誤會了,我再跟他解釋,愈解釋愈糟,然後到最後我自己也生氣了,跟他就開始罵起來。往往很多衝突就是這麼起來的,莫名其妙的。所以慎言重要,即使別人罵我、批評我,我就沉默,那個對立就起不來了。對立一定是雙向的,兩個巴掌拍起來才響,一個巴掌拍不響,你不跟他拍,他在空中怎麼拍都拍不起來。  問:再看下面一個問題。末學聽了「大經解」分享會後,有三個問題深深困擾末學。「大經解」分享會的前面幾集說到,按照善導大師的教導,我們要深信自己業障深重,是罪惡生死凡夫,常沒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但是在後面又重點講述,我們要相信自己就是佛,所言所行就是阿彌陀佛,自己的心就是佛心,要像您一樣堅定信心。這兩種不是矛盾的嗎,該如何理解?此外末學感到,後者是容易讓自己助長傲慢心,如何防止這個問題?如何辨別充足的自信心與傲慢心?  答:這個提得也很好。信自己本來是佛,也信自己現在是業障深重生死凡夫,這兩者並不矛盾。本來是佛,是我們的自性,我們本來的面目。但是現在我們迷失了自性,本來面目顯不出來了,顯出來的就是現在業障深重生死凡夫。為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把自性給蒙蔽、蓋覆住了,所以自性的性德被扭曲了,變成現在這樣的生死凡夫、罪惡深重。性德不是不作用,作用,但是完全被扭曲。這兩者沒有任何矛盾。懂得這個道理,就要發心恢復自性、恢複本來面目,我要作佛,這叫發菩提心。但是現在我們的受用、我們的智慧能力,確實就是個生死凡夫,我們就要修行,通過修才能把自性給修出來,所謂「修德有功,性德方顯」。如果你不肯修,你雖然有自性,但是還是被蒙蔽。就好像一個大圓寶鏡,本來是可以光照大千,但是上面全是灰塵,厚厚的一層灰塵、二層灰塵、三層灰塵,第一層是妄想,第二層是分別,第三層是執著,厚厚的蓋著這個鏡面,它自性原來的性德顯現不出來了。怎麼辦?把那灰塵抹掉。抹就是修,修完一層再一層,可能這個塵是已經積累了千年的很厚很實的這種塵土,你要花很大力氣把它刮乾凈。你不肯去刮,雖然有性德,沒有用,你還是凡夫。這樣的信心就是正信。  我們現在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用這個方法來把我們的自性恢復出來,只要往生西方,在阿彌陀佛那裡就能很順利的把自性恢復出來。因為極樂世界純凈無染,就是它不會再增加塵土,它只有把那個塵土愈掃愈乾凈,而且很快速,所以在極樂世界成就快。所以自信心要具足,你相信能作佛,你也就肯去作佛了。如果你不相信自己是佛,你就不肯作佛,你不肯修行。所以自信心是幫助推動修行的動力,但是這個不是傲慢心,不能說我本來是佛,我就很傲慢。有什麼可傲慢的?你本來是佛,人人本來都是佛,每一個眾生本來都是佛,不是你很特別,你沒什麼特別,有什麼好傲慢?你沒比別人多一點。再何況現在是生死凡夫,更不可能傲慢,雖然你本來是佛,但是你現在卻是業障深重,你塵土很厚,把你自性給蓋住了,人家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已經把自性給修出來了,你還沒修出來,你有什麼可傲慢的?所以充足的自信心和傲慢心就不會有矛盾,你要認識清楚,然後就發心修行。  問:下面問,深信的標準是沒有任何疑慮,你常說,「你有問題,說明你還沒有深信,你深信就沒有問題了」,但是除非大徹大悟圓滿成佛,否則仍會有不明白的問題,那豈不是不可能具有往生把握嗎?譬如你在「大經解」分享會中也曾說,關於臨終十念的問題困擾了你很多年,當天才明白其中的道理,也就是說你在那天之前還是有疑惑,但是你在那天之前就已經說自己信願具足,有把握往生了。末學理解可能有偏差,敬請師父指點。  答:能不能往生,或者說有沒有把握往生,最關鍵的你把這個道理弄清楚,你才有深信切願。我是通過二十年的學習,真正把道理弄清楚了,往生西方是靠阿彌陀佛大慈悲力,只要我們相信他、我們發願去,阿彌陀佛一定來接。所以這個往生把握不是說你自己有什麼功夫,你念佛三昧了、出神通了,不是那樣講的;關鍵是你對阿彌陀佛的大願真清楚、深信不疑,而自己真願意去,這個信真的踏實、願真的懇切,那你對阿彌陀佛來接引你往生這個事就有把握。是對阿彌陀佛的把握,對自己真相信真發願這個有把握,不是說你一定要念佛功夫成片、念佛三昧。當然,如果你真信切願,再加上念佛功夫成片,那個把握就更大,你可以自在往生;如果你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亂,你有把握往生方便有餘土,不在凡聖同居土;如果你已經開悟,念到理一心不亂,你就有把握往生實報莊嚴土,甚至入常寂光土。這把握是有大有小,有高有低,但是最粗最淺的一個把握,就是你自己真相信、真發願求生凈土,往生下下品都要信願具足。  這個深信,當然我自己感覺到這個信還是不夠深。它這個信,信願行是一而三、三而一,都是有不同的層次,信得深一層,你的願就切一分,你的行就專一分。信願行它是互相來對照,你看你是不是真有信願,看你是不是行了;你說你真相信,那你就發願去,你不發願你那信就是假的;發願你就得放下,你這個世界還有貪戀,說明你沒放下,沒放下你願也是假的,願是假的信也是假的。信願行不能拆開來,三而一,一而三。你說我信願都很真了,你肯不肯念佛,你是不是一天到晚不間斷的去念佛,不肯放過一分鐘?你還有很多懷疑、很多夾雜、很多間斷,你這個深信切願還是有很多水分。這個就是我們自己平常去觀察、去反省,修行就是把信願行不斷往上提升,信愈來愈深、願愈來愈切、行愈來愈專,這就是進步。  在臨終的時候,這裡講臨終十念,這十念是真的具足信願。這信願有多高?可以說很淺,淺到什麼?我不懷疑,這就行了。如果我懷疑阿彌陀佛會不會來接我、我自己能不能往生,你有這些懷疑,那個信就不具足,所以最根本的信就是不懷疑,可能很淺,但是可以幫助你往生。願也是,我不再留戀娑婆,可能我昨天還在留戀,現在不留戀了,到臨終了還留戀什麼?放下,放下了這個願具足了,行就是十念就夠了,就能往生。你自己想想,你現在假如是臨終的時候,現在就是臨終十念,你能不能說自己信願具足?如果現在信願具足,那你現在如果真的是臨終你就能往生。你說「我不懷疑了,我現在真願意去,我一切都放下,我現在見阿彌陀佛,我能不能去?」你說能去,那你現在就有把握往生;但是以後變了,以後變了那又沒把握了。  所以這個信願具足要保持,最難的就是保持。聽經聽明白道理,發起這個信願,就像千年暗室亮起明燈,可是只閃了一下,如果你沒有後續的修持保任,那很快就廢掉,那說明你那個信願還是不具足。信願具足的人他是勇猛精進的修行,不肯放過一分一秒,這句佛號想起來我馬上得念,要忘了,忘了自己深刻的懺悔,為什麼我還對阿彌陀佛念不起來?為什麼我對世間還有種種的妄想?你懺悔,天天都懺悔,天天改過,要往生的人決定是很認真的改過自新,不允許自己有絲毫習氣留存,不願意把習氣帶到極樂世界去。如果你說,反正我現在時間還很長,我修學功夫又很淺,不能要求我這麼高,給我慢慢來成長。給自己找種種的藉口,實際上就是自己願不切、信也不深,那菩提心還沒有真正發起來。真發了菩提心,看到眾生苦,我自己要勇猛精進,我要認真改習氣毛病,沒有藉口了,不改就是不對,現在就得改,誠心誠意的,實實在在的去改過自新。  問:下面問,要往生我們不能貪戀任何東西,連佛法都不能貪。但是末學現在從老法師經教中獲得巨大的法益、法喜,十分迷戀老法師講的經教,現在的狀態天天想看,百看不厭,不忍捨離。末學想問,這算不算貪佛法?會不會因老法師講經太精彩了,真的是最高的享受,不捨得離開老法師的經教,這一個心態障礙末學往生?另外貪戀佛號、貪戀《無量壽經》,算不算貪佛法,對此該如何用心才是正確的?  答:是不是貪戀你自己問問自己就很明白。假如阿彌陀佛來了,你說阿彌陀佛我不能跟你走,我這邊老法師的經教沒看完,那就叫貪戀。現在阿彌陀佛沒來,我在世間總得做點事,總得要去提升自己,那就是聽經教。聽經教是幫助你往生的,而不是障礙你往生的。如果你執著它,它就是障礙;不執著它,它成就你。《金剛經》舉個比喻,「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就像過河,你有個小竹筏,站在小竹筏上過了河,過到對岸,那筏是渡你的,渡你過河,渡過河之後你就把筏給放下,往前繼續趕路。不可以說這筏渡我了我不捨得,我得背著走,那不就是全搞錯了嗎?佛法就是這樣,佛法是度你到彼岸,到了彼岸把佛法也放下。我們的彼岸就是往生,最粗淺的想法往生西方,到真往生的時候佛法也要放下。《凈土大經科註》這麼精彩沒聽完,沒聽完也要放下,對老法師迷戀,那更要放下,這是情執,那就不是佛法,那就變成世間法。所以這些自己用心,其實把心定下來冷靜一觀察就知道,就很簡單。你說貪戀佛號,這個沒問題,佛號念得愈多愈好,叫執持名號,執就是執著,也可以叫貪戀,執著的持著這句佛號,就怕你不肯執持,就怕你不肯貪。用對佛號的這個貪、這個執著,把對世間任何執著都放下,最後你能往生,往生了之後把佛號也放下,你就成佛了。所以這是善巧方便,凡夫能夠受持。  問:下面一個問題。我知道法師每日弘法利生教務繁重,弟子有些疑問想向您請教,望法師不吝賜教。我是一個年輕人,我出身寒門,卻是自幼學佛,像每個人一樣,弟子也懷有夢想,幾年的社會摸爬滾打,感覺到的是現在社會壓力很大,真的有點身心疲憊。但我信命,卻不認命,我看過《了凡四訓》的光碟,看了多少次,使我熱血沸騰。我的問題是,像我身處現在的社會,依現在的弟子淺薄根機,如何才能如了凡先生那樣改造命運?弟子感覺做著做著就信心消退了,又沒大善知識從旁指教,弟子該怎麼做,才能把了凡精神真正的化成自己的東西?  答:那就要多聽,多聽《了凡四訓》。凈空老法師有講過《了凡四訓》二十個小時,你就多聽,自己多讀,最好能夠背誦。這裡面的道理徹底悟明白了,你就不會退心,信心退轉就是因為有疑惑,道理不清楚。當然如果有大善知識在旁邊指教,這是大福報,這種因緣不一定個個人都有。沒有怎麼辦?沒有我就聽光碟、聽網路,專聽凈空老法師講的經教。能不能成就?當然可以成就,劉素雲老師就是這樣成就的。當然如果有能親近大善知識的這個因緣,那就不能放過。因為這個經教的學習當然是最重要,可是我們的修學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累積,能夠在大善知識身旁來觀摩,學習他的待人處事接物,這會對自己有大幫助。所以我覺得自己很幸運,有這個機會親近大善知識,在師父上人身旁,再苦再累、再受什麼樣的委屈都心甘。其實真正你要是真修行人,不會有什麼委屈,你會很歡喜接受佛菩薩給你的一切安排,這都是幫助你提升的。  問:下面第二問題是,我很仰慕您,也很佩服您的勇氣,您與民國時期的李叔同可以相媲美,你們都是俗世間的集大成就者,最後卻選擇了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道路。您在俗世取得那麼大的成就,是怎樣的人生信念使您走向出家這條路?修行的道路真的很難。我常常有一種想通過自己努力改造自己的命運,從而改造家族命運,能夠為社會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做點實事這個想法,可是我卻總是迷失。請師父垂憫弟子,慈悲開示一二。  答:您這過獎了,我跟李叔同先生,就是弘一大師,是沒有辦法比,人家真的是大德,對自己、對大眾都是非常真誠,修行很刻苦很精進,這都是我們沒有辦法相比的。但是雖然沒有辦法相比,還是要向他們學習,追隨他們的腳步,努力提升自己。選擇出家這條路,也是師父老人家鼓勵我的。其實我自己確實德行學問都不夠,煩惱習氣也很重,可能唯一還算有一點點善根,什麼善根?對父母還算是孝順,對老師還算是恭敬,這修行大根大本就在孝親尊師。當然我做得是很不夠,可是比起我的同齡人來講可能稍微好一點,跟古人是沒辦法比,譬如說古人那都是一百分裡能打上八十分、九十分,我們只能打一、二十分。但是一、二十分,就這麼一點心,就能感召很大的福報,就能跟著善知識。像師父老人家一生走過來,我們看到很多,跟著他時間久了,也看的人多了,跟著他老人家學習的人很多,能夠從頭走到底的也並不算很多。為什麼跟不上?根本原因就是孝親尊師沒做到,對父母沒有真實的孝順心,對老師自然就不會有真正的尊師重道,所以一開始來滿腔熱情,可是這個熱度很快就消減了。為什麼?因為原來自己的毛病習氣很重,所以在老師身旁時間愈久,愈變成個老油條,會怠慢。  我自己反省我都有出現這些情況,時間久了,那種虔誠心就容易退。第一次見老法師那心多虔誠,我記得我剛開始見師父的時候,那是目不轉睛的看著,一分一秒都不能夠捨棄,就想親近師父。現在常常見面,真的那個虔誠心不如以前,這就是自己業障深重,初發心保不住。但是自己懂這個道理,一定要發願不能離開師父,要跟緊師父的經教。原來那種對師父的虔誠可能都是情感上比較多,現在要上升到理性上。所以最近這段時間,我把一切對外弘法的活動都停止,發願跟著師父不再離開半步,把心靜下來,天天聽經、天天讀《弟子規》、《感應篇》,反省改過,對師父老人家愈來愈感恩。師父真的是大慈大悲,像我們這種人,如果是像李炳南老居士,這是師父上一代人,就不會把我們看上眼,都不會要我們,不會收我們做弟子,不夠格,孝親尊師不夠。現在師父居然還能收留我們,也是沒辦法,可能再找比我們好的也都比較難,因為什麼?我們這一代人,好幾代人,都沒有真正扎過根。所以師父老人家就要修忍辱了,忍住我們這些做弟子的習氣,用大慈悲心慢慢調教,等待我們覺悟。人迷的時候毛病習氣常常會現,真正覺悟了,毛病習氣一下就化掉,德行全都能現前。所以師父天天苦口婆心的講經,還用身教來啟發我們。過去我們就是不懂珍惜,那種殷重心、虔誠心、恭敬心不夠,所以沒有真正成就。從現在開始把這個心要發出來,這個發心不再是感情心,真正是用理智,也要為眾生做好的表法,不是為自己做,要為一切眾生做,表一個孝親尊師的法。其他的你說持戒、三昧,我們這一生都比較難做到,只有抓住最根本的根本,那就是孝親尊師。只要有這個根在就有得救,如果連這個根都沒有了,就沒得救了,那一定就是搞六道輪迴。  所以自利利他,自己修行,勸導別人,也都要著重在孝親尊師上。這就是地藏菩薩在末法時代救度眾生的法門,一部《地藏經》就教你孝親尊師。可是現在確實難,你看孩子有幾個能夠真正孝敬父母?父母生氣罵他,他就起逆反,甚至離家出走。對父母都沒孝敬,他對老師怎麼可能孝敬?所以老師就不敢批評他,只要稍微批評一下,他就逆反,他走了老師無可奈何。倒不如就不要批評,還讓他能夠多一點機會接受聖賢教誨,多種點善根,反正這一生是很難成就,種來生的善根,所以老師慈悲就不講了。做學生的都有自己的意思,我要怎麼修、我應該怎麼做,老師就隨順他,你愛怎麼做就怎麼做,不聽,不聽老師的話,只能隨順。真正遇到一個老實聽話的學生,那老師多歡喜,一定能夠成就他。為什麼?老實聽話的人容易放下我,修行就是把我執放下,就修成功了。你還有很多自己的意見、堅固的執著,我執怎麼能放得下?  所以老師有時候試驗學生,給學生安排的事可能不一定很正確,就讓學生自己去經歷考驗,看他能不能夠老實聽話而對老師不起逆反,如果對老師起逆反、起抱怨了,這就沒辦法教。師父上人對我也是這樣調教,我走過來我就很清楚。很多事情明明是不能這麼做的,這是連小孩子都能知道的道理,師父就讓我偏偏這麼做,看你肯不肯做、肯不肯老實、肯不肯聽話。這些當然做老師的也不能亂用,亂用的話,學生他真受不了,起逆反、起怨恨、結怨了就不好。師父大概看到我不會對師父起逆反,我真的這點我敢這麼說,對師父上人從來沒有逆反過,所以師父才肯教我、肯罵我、肯批評我、肯呵斥我。  問:下面一個問題。弟子是初學佛,這段時間主要自己從網上抄了一部《無量壽經》來讀誦,平常聽經念佛是散念。但是紮根教育方面,弟子只是按照《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經》三個根功過格來學習。對於已學佛並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女孩子來說,是不結婚一心修學,還是可以結婚,一邊修學一邊求佛菩薩賜給我一個孩子,讓我能夠按照《天下太平之根本》的教誨來為佛法培養一個傳人?  答:這個最好不要有自己意思,你真正有意思就是求生凈土就對了,其他在世間什麼事都隨緣,根本不需要有求的心。結婚也好,不結婚也好,這個也不是你現在想就能想得到的,這是所謂的業力,還有你自己的願力,這兩方面相互的影響,最後有個結果。像我,我是早年學佛,學佛不久就立定志向,我這生不結婚,我要求生凈土,將來有機緣弘法護法。為什麼不結婚?因為結婚了有家累,你想要成就事業,必須要專心。連世間法都要專心,你看很多大科學家一生都不結婚,女孩子裡頭也有,你看像寫《女論語》的作者宋尚宮,她就一生沒有結婚,這都不是學佛的。世法尚且都要專心,更何況修佛法?你還要弘法護法,當然你心愈專一愈好,這就是你為佛法獻身。實際上所謂的戀愛沒有什麼值得我們覺得很甜蜜很幸福的,實際上說白了就是愛欲,那是煩惱,情執愛欲而已。這個沒有經歷的,覺得很新鮮,經歷了之後的人,你問問那些結婚的人他想不想再結婚,恐怕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搖頭,不想再結婚了,受夠了。所以真正覺悟,這些放下最好。  但是我們也不能夠到處鼓勵人不結婚,這會被人毀謗,搞學佛的都搞偏了,人類還要去繁衍,你怎麼就搞得斷子絕孫去了?就毀謗你。所以結不結婚,我們不鼓勵也不反對,你自己的事情,自己的選擇。如果你選擇結婚,遇到了好的緣分,都是學佛的,這個很重要。而且學佛要真學佛,不是說我很早就皈依、我聽經聽了很多,這未必是真學佛。真學佛是你真正從孝養父母做起,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凈業三福你真做了,真正改毛病改習氣,真求生凈土,這些人才是真學佛。這個也是一種因緣,可遇不可求。如果真正你們有緣,將來發願為佛法培養一個傳人,這也是個好事,按照《天下太平之根本》的教誨來做,肯定能培養出聖賢,這也是功德無量。但是在這世間做好事真的太難,魔障重重,倒不如先成就自己好,等到乘願再來,以阿惟越致菩薩的身分來做好事,這也還不晚。你要是真正願力懇切,你就求先往生、先見阿彌陀佛,乘願再來,那你想怎麼做都可以。今天我們只回答了九個問題,時間就到了,我們就留待下一次跟大家一起分享。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修行與生活座談會 第六十一集(國語) 視頻、文字
從此漠北與天南
佛法以心傳心,只傳文字、度牒、法卷就想當祖師?
關於甲骨文在我國歷史流傳中記載出現斷層的問題?

TAG:生活 | 修行 | 文字 | 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