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錯過的秦漢文明展

今年春夏,就在國博舉辦大英展、回顧著世界史的時候,大洋彼岸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用一場「帝國時代:中國秦漢文明特展」,展現中國的歷史、文化和思想。

毫不誇張地說,它是今年美國規模最大、最重要的中國古代藝術展,展品來自13個省市、32家博物館與考古機構等,共280餘件。前後籌備有七年之久。

秦始皇兵馬俑、金縷玉衣;還有其他禮器、漆器、織物、書畫等等,涵蓋了近50年來最重要的考古成就。即使在國內也很難一次性見到這麼多秦漢文物,而大部分都從未出過國門,外國人都趨之若鶩。

展覽現場 來自 New York Times

如今這些寶貝們都已回國,國博在此基礎上,打造了一個升級版。

國博特彆強調它「是一個全新的展覽。」它融合了大都會同名展、美好中華展覽以及部分新徵調展品,共展出近170件組約300件展品。

與「大都會版」把文物按時間縱向排序不同,「秦漢文明展」分為序廳、文治武功、長樂未央、事死如生、多元文化、絲路交通及尾聲七個部分,五個主題單元從不同側面還原多元的秦漢時代。

- 序廳 -

首先看到一組秦始皇兵馬俑,寓意秦王朝的建立,由此拉開展覽序幕。

秦 跪射俑|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始皇陵附近的陪葬坑發現的銅車馬

是按照真實大小一半的比例鑄造的

一號銅車馬上的馭手腰間佩玉、器宇軒昂

代表了大一統國家的氣質和丰韻

被稱為秦國豪車上的老司機

秦始皇兵馬俑坑發現大量的兵俑和馬俑

高級官吏俑發現數量最少,又稱「將軍俑」

而照片正中的那位發冠較為複雜

面向老誠的將軍俑

是現今發現的唯一不著鎧甲的將軍俑

是秦國軍事集權和力量的體現

「君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秦國的銅兵器設計科學、技藝優良

背後是嚴格殘酷的制模、鑄造、驗收制度

正是在這些優質兵器的助力之下

秦國在對外戰爭中的表現可謂所向披靡

這件銅權刻有銘文

「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

銘文氣度之大

可見一個政權建立初始的雄心之堅

- 文治武功 -

「文治武功「」單元聚焦秦皇漢武開創性的豐功偉績。

秦 陶夔紋大瓦當 |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西漢 「皇后之璽」玉印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秦始皇實行郡縣制、中央集權制;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修築直道、馳道連接全國。漢武帝的「推恩令」、察舉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北征匈奴,鑿空西域。

他們在位期間,都分別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方面提出諸多創新與改革。雖然這些內容在歷史課本上有些「折磨」人,但這些政策的確都是奠定幾千年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石。

漢「關內侯印」金印 | 湖北省博物館藏

-長樂未央-

「長樂未央」單元展現當時上層社會的奢華生活。

西漢 長信宮燈 | 河北博物院藏

長信宮燈

可根據需要調節照度大小和照射的方向

煙炱可以通過宮女右臂進入體內

使煙炱附著於體腔以保持室內清潔

是一件集實用和裝飾功能於一體的藝術傑作

長信宮燈曾幾次易主,最後為竇綰所擁有

十分著名的長信宮燈,它的完美在於設計。「宮女一手執燈,另一手袖似在擋風,實為虹管,用以吸收油煙,既防止了空氣污染,又有審美價值。」

漢朝國力在武帝時期達到全盛,是當時最繁榮富強的國度之一。琳琅滿目的燈具、熏爐、炊器、酒器以及各種男女偶俑,既是社會繁榮的體現,也反映了漢代王公貴族的奢華生活。

西漢 錯金銀嵌寶石青銅鳥柄汲酒器 | 南京博物院藏

西漢 漆奩 | 荊州市博物館藏

劉勝墓發現的這件銅壺

周身用纖細的金、銀絲鑲嵌出文字和動物紋帶

鳥篆文是篆書的變體

以鳥蟲之形組字,似書似畫,靈動絢麗

壺身文字大意為多飲美酒、延年益壽

史載劉勝好酒這件壺可為實證

劉勝好酒的另外一個實證就是這組文物

酒骰和酒令銅幣

這件銅器推測是盛裝箭的漆盒的口沿部分

由於漆器在北方乾濕交替的環境內不易保存

所以只有「箭箙」的金屬口沿剩了下來

這件器物用錯金、錯銀的手法

在數個三角形空間內,布置了多組變形紋飾

江西南昌海昏侯墓是近年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其中發現了大量的金質貨幣,種類、重量可觀

包括麟趾金、馬蹄金、金餅、金版等

圖上三件即為帶有上、中、下銘文的馬蹄金

與一般的馬蹄金不同,馬掌紋很是寫實

而且帶有一周金粟裝飾的菱形紋飾帶

這一套人物銅俑是用來壓住席子四角

防止席子被風吹起的

由於形制較小,可能用於案上之席

這些人物形象詼諧,據說是以幽默的語言藝術

誇張的肢體語言逗樂的俳優藝人

江蘇盱眙江都王陵發現的這組鎏金塗銀俳優鎮

與河北滿城中山王墓發現的俳優鎮如出一轍

推測出自同一個作坊,或許來自中央的賞賜

西安發現的這件鎏金銅樽極為華麗

表面裝飾有戰國秦漢時期流行的雲紋、動物紋

器物內部和底部,還專門繪製了鳳鳥雲氣紋

是集合鎏金、彩繪等裝飾技藝於一體的器物

陝西鳳翔發現的鎏金羊形燈

-事死如生-

「事死如生」單元講述當時的人們如何看待死亡。

西漢 金縷玉衣 |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玉九竅塞

「事死如事生」的觀念決定了漢代厚葬之風的盛行——仿造生前的房屋建築墓室、把生前所用的物品全部陪葬。

最極端的當然是兵馬俑,秦始皇把軍隊都帶下地宮,自己在陰間繼續稱王、得到保衛和侍奉。

漢代則以金縷玉衣為最高規格的喪葬殮服。玉是高貴的象徵,墓葬中大量使用玉器,更是因為古人迷信玉能夠保持屍骨不朽,得以在陰間繼續過生前的美好生活。

東漢 「西王母」陶座青銅搖錢樹 | 四川省廣漢市文物管理所藏

四川綿陽發現的這組人馬銅俑

是現今發現最為高大的一組

這件人俑身上穿著普通人的衣服

有的人俑被設計成渾身羽毛、有雙翼的神仙形象

四川綿陽雙包山漢墓發現的漆人馬俑陣

脫水、修復後極為壯觀

爽利的刀斧功夫刻畫出了戰爭狀態下的人和馬

那種緊張、秩序、神氣的神態

這是山東臨淄齊王墓隨葬坑發現的鎏金熏爐

那時候的人們的神仙信仰

賦予了熏爐這種實用性很強的器物另外的功能

寄寓著貴族死後登臨仙境的美好願望

-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單元聚焦秦漢時期中國領先世界的文化軟實力以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多元文化。

秦 雲紋玉高足杯 | 西安博物院藏

阿房宮發現的雲紋高足玉杯

是目前確知的最早的玉杯

是秦代玉器的斷代標準器

有意見以為是承露盤中的承露杯

在西漢南越王墓中就曾發現過此型配銅盤的組合

秦漢時期,大一統帶來了短暫的文化繁榮。包容的文化政策,也促使邊疆文化與漢文化融合。許多文化知識與科學發明都居於當時世界前列。

應用技術領域的鍊鋼技術、紡織技術、瓷器燒制、造紙術;科學領域張衡發明測量地震方位儀器地動儀、太陽黑子和新星的最早記錄;數學界《周髀算經》和《九章算術》;中醫的《黃帝內經》和《傷寒雜病論》以及針灸麻醉技術的應用等等。

展品包括秦漢時期青瓷、青銅工藝製品、鑄鐵製品、造紙、造船技術、醫療、天文計時方面的文物,和以及邊疆各族的特色文物。

東漢 彩繪多枝陶燈 |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西漢 鎏金銀青銅鋪首 | 河北博物院藏

-絲路交通-

「絲路交通」單元,闡釋秦漢時期絲綢之路的開通及與域外的文化交流。展品既有域外舶來品,也有融合異域文化的中國製品。

漢 八龍紋嵌寶石金帶扣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

這件新疆焉耆發現的八龍紋嵌寶石金帶扣

表現了一隻大龍和七隻小龍

在流水中翻騰跳躍的樣子

帶扣是草原文化常見的器物

所鑲嵌的寶石則是舶來品

是絲綢之路文化交流很好的見證

西漢 鎏金青銅當盧 | 濟南市考古研究所藏

這件鎏金銅當盧發現於山東濟南洛庄漢墓

形象是早期鐵器時代阿爾泰地區

流行的巴澤雷克文化的

一種有角的蹄足神獸

可見那時候的漢族工匠是接觸過此種異域文化的

這件嵌有綠松石、纏絲瑪瑙的金牌飾

還裝飾有龍、熊、大角牛等動物形象

是一件中外文化交融的器物

其中的鑲嵌物來自於海外

動物形象則是漢文化所常見的

「當盧」是掛在在馬額頭的飾品,是馬主人身份的象徵。作為古時候重要的工具,與馬相關的用具和飾品都充滿文化符號。

眾所周知絲綢之路是重要的商道。陸上絲綢之路起始於張騫初賽,而海上絲綢之路也在秦漢時期成型。貿易往來、文化融合,對外交流使整個社會更加多元。

這是江蘇盱眙江都王陵出土的

裂瓣形的銀盒

是產自波斯及地中海沿岸的舶來品

很可能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

從波斯和羅馬地區傳入的

在其他同時期、同等級墓葬中多有發現

說明是那時貴族的享用之物

這對出土於西安附近的嵌料鎏金神獸形飾

描繪主體推測是戰國-秦時期的格里芬形象

格里芬出自出自希臘神話

是一種鷹頭獅身有翅的怪獸

西漢 玻璃杯 |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藏

這件淡藍色玻璃杯的成分經檢測為

鉀硅玻璃

廣西發現的大量漢代玻璃器屬於鉀硅玻璃系統

與同時期中原流行的鉛鋇玻璃不同

也與西方流行的鈉鈣玻璃相異

這就是本地製造說的來源

隨著張騫鑿空西域,中亞地區原產的雙峰駝

也被引進到中原腹地

成了皇室和諸侯們苑囿里的珍禽

這是江西南昌海昏侯墓里發現的

被塑造成了雙峰駝形象說的鎏金編鐘架構件

廣西北海合浦,漢時候的合浦郡

流傳著「合浦還珠」的成語

來自各個方向的文化在這裡交融

文化互動的深度和廣度超乎想像

此種純金鑄造的十二面體樣的飾件

在廣西合浦地區有比較集中的發現

也在江蘇、湖南等地發現

但尚未在長江以北區域出土

推測是由海上絲綢之路傳入的羅馬地區產物

廣西合浦是海洋絲綢之路文明的樞紐

海藍寶石、綠寶石、透綠寶石

黃綠寶石、玉髓、水晶

諸多產自不同大洲的寶石在這裡相遇

這是文明的匯聚

琉璃串珠是合浦地區琉璃器物發現中的大宗

關於這些琉璃器的確切產地

有中亞傳入說、中原傳入說、本地製作說

是合浦與海外、中原

進行海上貿易、文化交流的見證

甘肅天水放馬灘漢墓發現的紙地圖

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用於書寫的紙張實物

也是目前發現最早的地圖

- 尾聲 -

展覽的尾聲,是一面西漢的「中國大寧」鎏金青銅鏡。

漢 鎏金青銅鏡| 中國國家博物館

這面銅鏡除了精緻的鎏金工藝,最特別的地方,便是銘文中出現「中國」二字。銘文:

聖人之作鏡兮,取氣於五行。生於道康兮,咸有文章。光象日月,其質清剛。以視玉容兮,辟去不羊(祥)。中國大寧,子孫益昌。黃裳元吉,有紀綱。

「中國」一詞出現並應用已有近3000年。自漢朝以來,凡進入中原建立政權者,都以「中國」自居。雖冠以其他國名,但「中國」歸屬感始終都在。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把它作為國名。

漢朝多戰亂,人們渴望和平與安寧。「中國大寧,子孫益昌」是對祖國最美好的祝願。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漢朝先有「文景之治」,卻最終淪於戰亂。朝代更迭,每個歷史時期都有可借鑒之處。望警鐘長鳴,勿開歷史倒車。這也是我們看文物展、重視文物的意義之一。


推薦閱讀:

「人類文明就是宇宙中最高級的文明」這種猜想是否有可能性?
中國歷史上哪些事件或時期或人物是對中華文明或文化的浩劫?造成浩劫的原因與對後世的影響?
埃及文明是否具有海洋性?
精神文明的重要性· 釋中慶

TAG:文明 | 錯過 | 秦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