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的智慧
假設你是一位荷爾蒙旺盛的未婚青年,如果你是男的,你的面前站著兩位各方面條件都一模一樣的女生,唯一的區別是其中一位會跳舞而另一位不會。同樣,如果你是女的,你面前站著的會是兩位各方面條件都一模一樣的男生,唯一的區別是其中一位會彈鋼琴而另一位不會。現在,要你從這兩位中挑選一位出來作為交往的對象,你會選擇哪一位?如果是我,我會選擇有才藝的那位,我猜有超過50%的可能,你會跟我的選擇一樣。
當然,這世界沒有兩位一模一樣的人,有的只是優勢和劣勢各不相同的人。有的人語數外自然歷史科學都很好但沒什麼其他的才藝,有的人能歌善舞體育繪畫樣樣精通卻總把升學考試考得一團糟,學習成績又好又滿腹才情的人可能個頭矮小相貌一般,總之,你只要認真去找,總能從美女身上看見缺憾,從醜男身上發現美德。可是,這世界就是很奇怪,即使都是優點,社會的運行規則也會將它們分出個輕重,就像一張考卷中的必做題和附加的選做題,只有必做題做得好才能拿到高分,選做題做得再好也只起錦上添花的作用。比如,你鋼琴彈得好,小升初的考試中考試機構也還是會認真評估你語文數學英語的綜合成績,就算到高考能被北京的211大學破格錄取,其他成績也不能爛得拿不出手,但你不會彈鋼琴,這種人才錄用標準也一樣如此。等畢業了在社會上行走,才藝再優秀,沒有由知識底蘊和豐富經歷結合而升華出的或幽默或深刻或寬厚或隨和的氣場,即使能名揚四海,也很難獲得世人發自內心的尊重。這個世界的規則從上學時各科所佔的比重就可見一斑。無論你是只想當個普通人還是想做所謂的成功人士,才藝總是附加的選做題,你最好能做一做,不做的話也不會嚴重影響你的人生道路。我們總能看見明星十分風光,但他們所付出的代價也是一般人無法付出的,因為他們恰恰與一般人相反,不走尋常路,把寶全押在附加題上了。
再回到開頭提到的那個假設。在競爭中,在兩個人的其他條件都差不多的情況下,才藝就能顯示出巨大的優勢。反過來,都是才藝優秀、細腰翹臀的美女,他們比的肯定就不是才藝了。相信也是出於這個原因,很多父母都會希望孩子在校成績好,但也會給他選擇幾樣興趣愛好希望他能學一學。即使學不出什麼名堂,好歹也能提高綜合素質,這個不僅僅在中國如此,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也一樣。這不是什麼折磨孩子的事,這是父母做為過來人的經驗之舉。父母們都很清楚,萬一在做必做題時出現了一點疏漏,選做題稍微會一點就能把這個疏漏堵上(那些到高二臨時決定選擇考藝術類的學生就是如此)。即使必做題能全部答對,還能把選做題也做好也絕對是一件美事(想想那些一進大學就在元旦晚會上脫穎而出的男神和女神們)。
然而,父母們的問題就出在兩個方面。一是,相當多的人認為業餘時間學習一門才藝完全沒有必要;二是,相當多的人認為學習才藝必然會壓迫孩子,折磨孩子。不幸的是,持這兩種觀點的經常是同一類人。作為父母,你覺得才藝學習沒有必要,那也OK,沒有人規定這個像認字數數一樣是必須的。但是如果你覺得學習才藝會壓迫孩子,折磨孩子,那恐怕你是負面新聞看多了,也嚴重低估了孩子的適應能力。這世間有許多學渣成年後逆襲成為土豪,但並不意味著你的學渣孩子也會有這樣的好運氣。把某些特例當成普遍適用的真理,這是父母愛走的誤區。
做父母最大的智慧不是給孩子做了個決定,讓他的童年什麼也不用學,或者從童年開始就學了一項20年後大熱的才藝,而是當你決定不讓孩子辛苦去學習某項才藝時,你做好了心理準備,十幾年後萬一孩子不如人你也不會去責難他,或者,當你決定讓孩子學習某項才藝時,你能不能掌握適當的度,「圓滑」地讓孩子願意接受持久地練習,同時平衡好各項功課的進度。如果你做不到,或者做失敗了,那就不要怪學習才藝本身,而應該反思下自己為什麼會失敗。象棋大師的高明之處在於他每下一步棋就能看到後面的十步棋,想做高明的父母,也要象棋大師學習。
在與孩子的互動之中,父母們很少將這個「互動」的「互」看在眼裡。你為孩子存錢買奶粉,海淘各種育兒利器,帶他四處旅遊長見識,那都是你一個人在忙活,但是漸漸地孩子就能發表意見「我想看什麼,不想看什麼;我想學什麼,不想學什麼」,如果你在跟他互動的過程不能善解人意,循循善誘,那這個互動的過程就會在當你對他提到某項他不願意服從的要求時發生強烈的反彈。你要他注意力集中,他就是做不到,你要他彈鋼琴,他就是不給你彈。這時學才藝也好,學語數外也好,試圖了解他的小秘密也好,其實本質都是一樣的。不是學習折磨到了他,而是你差勁的溝通水平折磨到了他。
以下是一些評論
評論1.
為了能積累比別人更多的練習時間,固定一兩項興趣,然後就可以在這個領域更有把握的成功。這難道不是家長功利性的一種體現?雖然孩子什麼都只學了一半,等他30歲時才猛然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那又怎樣? (7月21日 22:13)
答:第一,沒有家長是不功利性的,甚至可以說沒有人是不功利的,所有人都是《士兵突擊》里許三多和成才的結合。功利不是個貶義詞,如果你能把它用得好的話。
第二,30歲時才猛然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這是一件難得的好事,但這跟小時候培養某項興趣並沒有任何衝突。唯一有區別的是,30歲時再發現自己愛好什麼,就很難再有大把的時間和專註力去精於此道,哪怕不打算精通,純屬當娛樂,用於此的時間也會極為有限。
評論2
看半天也沒看出啥高深的理論 (7月20日 23:17)
答:嗯,我的確沒有學過什麼高深的理論,所以未來打算學一點。
評論3
放過孩子吧 (7月20日 22:48)
答:我從來沒有宣傳過要把孩子綁在某根柱子任人宰割。
評論4
進國家隊游泳運動員本就沒什麼好的。小孩子願意學什麼就讓ta去玩唄,文藝的東西本來當作興趣也就夠了,還真靠它安身立命啊。學好英語多讀書讀好書才是正題 (7月20日 20:22)
答: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好英語多讀書讀好書那都是工具,能通過這些工具吸收知識,提高智商才是正題。讀完一大堆書沒有任何有價值的思想輸出,不如不讀。
評論5
該吃吃,該喝喝,該玩玩。學那麼些玩意除了滿足家長的虛榮心之外有毛用。(7月20日 20:20)
答:不學那些玩意也沒關係的,但是不能說學那些玩意就是在滿足家長的虛榮心。
評論6
為什麼一定要有一門才藝?什麼才藝都沒有的小孩是不是小孩?
答:嗯,可以不學的,沒有才藝也是小孩,也是珍貴的小孩。
評論7
現在的家長給了孩子太多的壓力,跟風的太多了
答:的確,許多家長都在跟風,所以學習做高明的父母才很重要,避免學虎不成反類犬的事情發生。
評論8
是! 但是成長後也就是一個普通人。
答:普通人這個詞永遠是相對的。你在單位是個領導,在你的下屬面前你就不是普通人,你從小縣城考大學到北京上海,在你至今走不出縣城的親戚眼中你就不是普通人,但你在喬布斯面前,絕對是一普通人。孩子的問題不是將來要不要做普通人,而是無論他身在哪裡,他能不能在他所在的領域經得起基本的競爭。
評論9
小孩跟小孩區別大了,必須有追求。
答:「追求」放在小孩子身上太沉重了。小孩子的追求從來不是坐在書桌前學習。學習一項興趣只是在幫助他尋找追求,以及幫助他擁有「能夠追求」的資本。
評論10
我覺得這個孩子挺好呀,各種涉獵,雖然現在學業忙的放棄了曾經短暫的興趣,也沒關係呀,雖然游泳天賦埋沒了,如果是她不喜歡游泳,埋沒也沒關係。
答:學不學都沒關係,學了也只是以防萬一,條條大路通羅馬,不學的話也就少條出路而已,將來還怕沒碗飯吃么。但是如果決定學了,最好能學成,不然何必開始學,那些時間精力金錢不如出去玩一趟更實在。培根在《論求知》里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數學使人縝密,哲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總之,凡有所學皆成性格。我想培根的意思肯定不是淺嘗輒止地學。
評論11
重點不在於是否擁有一門才藝,而是從心理認知、發展的角度來看待如何讓孩子學會堅持、培養毅力,父母老師則要積極探索如何用更好的方法。另外,用「更好」作為價值觀代替以往「非黑即白」的二元論重點在父母老師自己的示範。
答:重點就是應該把要學的這門才藝學個差不多。至於毅力、堅持等等都太虛,也很難檢驗。有毅力的人也不是在每件事情都會有毅力。
評論12
作為一個孩子,對待一門興趣,我也發生了文章中的事情,就是學了一會兒就不想學了,父母也沒有多說什麼,到現在也不太喜歡之前以為喜歡的興趣,如果在繼續學習下去,好像沒這個必要;倘若當時父母強逼,或許也應當不會有太好的結果。可能因為這件事,我也不敢對其它產生興趣,這該怎麼辦?又不想白花父母的錢。
答:父母給點壓力很有必要的,只是這個壓力別太粗魯,得有一個度的把握。每個人都不要高估自己的興趣以及願意主動為興趣付出的時間,所有的興趣一旦專業化和長久化,都會變得枯燥。但是如果不專業化,興趣從大的方面說不能成為安身立命之本,從小的方面說也就小打小鬧,自己爽一爽就完了,別動不動拿出來炫耀就好。
推薦閱讀:
※什麼是聰明人?什麼是智慧人?
※做一個智慧的妻子
※附:釋迦牟尼佛藏有神通智慧的腳印,見者大福報!
※讓聰明漂亮女人更有智慧,才能分享人生幸福!
※用智慧去辨別真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