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0—3歲,媽媽不可不知的育兒心理學(四)

第四章 寶寶1~3歲——人格初具的嬰兒期

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就會開始不像過去那樣什麼事情都依著媽媽了,從前聽話的孩子突然間不乖了,他可能變得很固執,甚至有些自以為是。你不讓他爬高,他偏去爬高;你不讓他去踩水坑,他偏去踩;你問他:「……好嗎?他會不假思索地說:「不!」我女兒現在三歲,我和她之間也

寶寶的第一次反抗期

  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就會開始不像過去那樣什麼事情都依著媽媽了,從前聽話的孩子突然間不乖了,他可能變得很固執,甚至有些自以為是。你不讓他爬高?他偏去爬高;你不讓他去踩水坑,他偏去踩;你問他:「……好嗎?他會不假思索地說:「不!」我女兒現在三歲,我和她之間也經常發生如下對話:「小寶,媽媽剛才說的話你聽見了嗎?」「沒聽見!」  出現這種狀況是因為孩子在這一期間自由活動能力大大增強,各方面知識不斷增多,就表現出獨立的願望,雖然能力不強也要自己動手自己干,變得不太聽話。這是一種意志的自我表現,心理學上稱此為第一反抗期。  在這期間的孩子喜歡按自己的主意行事,比如他試著用積木搭一個樓房,儘管搭不好,卻不讓大人插手,有時會因大人的「好心」幫?而變得急躁起來,或乾脆一把將積木推倒。這時候大人就會很生氣:這孩子怎麼這麼不可理喻!有的媽媽開始擔憂了:寶寶怎麼不聽話了?寶寶是不是變壞了啊!  其實,這種情況媽媽們應該高興才是,因為我們的寶寶自控能力增強了,為了達到目的,也能想辦法克服困難。這是孩子成長的標誌,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增強,他們希望通過自己對大人觀點和指令的否定,來強調自己的存在,也是尋求大人對他們尊重的一條途徑。他們也希望藉此向大人展示自己已具備的能力,因為他覺得自己的能力已經很強了。一旦家長覺得他還是小娃娃,什麼都想包辦,什麼?都想代他作決定,親子衝突就會日日上演。  心理學實驗表明,在三四歲期間表現出反抗精神的孩子,更容易成為心理健康、獨立堅強的人,而絲毫沒有反抗表現的孩子,則往往在性格上趨於軟弱和寡斷。  那麼,媽媽們應該如何做才能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個階段呢?  有時候,孩子總對媽媽說「不」,把媽媽惹得氣急敗壞,此時,讓自己的情緒保持理智是第一位的。媽媽應該明確這一點:孩子說「不」,或者和你唱反調的時候,他不是針對你,也不是針對這件事,而只是想表達他有權利否定。有時候,也不排除孩子故意看你生氣的樣子,感覺?成就感,這時候要注意,孩子再怎樣撩撥你,你也不動怒,孩子就會對這種「試探媽媽底線」的遊戲失去興趣。  不問青紅皂白地採取粗暴態度,常常導致孩子更強烈的反抗,形成退縮、孤僻等不良性格。而在孩子反抗時,採取以退為進的方法,暫時依著他,然後通過說服、引導,則是有效的做法。當然,該有的底線還是得有,對寶寶的不合理反抗也要堅決糾正,例如,絕不能讓兩三歲的孩子玩弄電器開關,也不允許他們玩打火機等等。  處於「反抗期」的孩子,家長應該尊重他們,讓孩子有所選擇。你可以把自己所期盼孩子接受的做法與其他幾種可?擺在一起讓他選擇,既讓他有所獨立,又往往能心甘情願地順從你的建議。比如在給孩子買衣服時,你可以徵求他自己的意見:「寶寶喜歡那件衣服?」吃飯的時候也可以問他:「寶寶喜歡吃芹菜還是青椒呢?」

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打架怎麼辦

  和其他小朋友打架是三歲前寶寶在社交時候常見的現象,這時候的寶寶口語表達能力還比較差,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願望,往往以動作代替語言,?而發生誤會。記得女兒在兩歲左右時,當別的小朋友靠她太近了,或者盯著她手裡的好吃的走過來的時候,她就會舉起小拳頭打人,邊打邊自己哭起來。  兩三歲的孩子之間的打架,完全是由於搶人家東西或者東西被人家搶的簡單原因所致。孩子在3歲前不明道理,不知輕重,如果任其所為,拿起東西就打人,很容易出現危險。在這種緊急情況下,大人不能僅僅說「住手」,而是要緊緊地抱住寶寶,制止他的攻擊行為,擁抱能緩解寶寶的緊張心理,也表明了媽媽對打人這種行為的制止。如果寶寶已經打了對方小朋友,要多關注和安慰被打的孩子,對於自己的孩子,要注意不要體罰孩子,體罰往往增加寶寶的攻擊性行為,因為體罰本身就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起了示範作用。  打架看似小問題,卻影響著小孩子性格的成長,媽媽們既不願小孩子當『狼』,也不忍心他當『羊』,失去自我保護能力。不能簡單地以「還手還是不還手」看待此問題,關鍵在於樹立小孩子自我保護的意識和引導小孩子自己尋找解決的方式。  對於3歲以下的孩子來說,讓他們採取躲避或求助的辦法,並不意味著怯弱,有時反而是機智的表現,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如果孩子生性膽怯、總受人欺負,與其一味的指?他「你怎麼不知道還手」,還不如先讓他多和性情相近的孩子或者年紀小的孩子玩,先樹立自信,再從講道理解決問題的前提下,學會解決衝突的最佳方法。  告訴孩子你希望他在碰到衝突時怎樣做,比如可以讓孩子對同伴說:「我們不要打架,應該輪流玩。」如果孩子用講道理的方式對待朋友,父母應給予表揚。久而久之,孩子能從中體會到道理的分量,也可以品嘗到化干戈為玉帛的甜頭。   對攻擊性較強的孩子,應注意父母自身的言行是否給孩子起到了不良的影響,另外不要讓孩子看那些帶有暴力情節的影視節目。其實孩子攻擊他人,是想通?這種方法達到自我表現的目的,這就需要父母好好引導,提高其辨別是非的能力。父母和孩子可以一起在家飼養狗、貓、金魚等,從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教給孩子對待弱者的方法。這一點尤為重要。   也可利用孩子模仿能力強的特點,因勢利導,遵守「不許打人」的行為準則,利用故事、兒歌等多種形式對寶寶進行教育,激發孩子產生向故事裡的人物學習的願望。   對孩子與同伴間的矛盾衝突,家長不要偏袒自己的孩子,放手讓孩子自己來解決問題,如果孩子犯錯,必須要求他道歉。   家長還可以設計出不同的情景,相互扮演不同?色。幾次實戰下來,讓孩子明白,拳頭不是不能用,但絕對不能濫用。

「色寶寶」其實內心很單純

  前幾天和小區里的晨晨媽聊天的時候,晨晨媽提起兩歲多的兒子很擔憂:「你們說晨晨這孩子怎麼這麼小就這麼色呀!」我們都很詫異。晨晨媽就和大?講述了最近發生在兒子身上的兩件事。  「有一次我帶他到一家餐廳吃飯,我們旁邊的餐桌上有個漂亮的年輕女孩,因為衣服穿的很短,腰部的皮膚露出來一些。我這兒子竟然從椅子上溜下,跑到人家跟前去摸那女孩的腰!給人家嚇了一跳,周圍人都笑了,弄的我好尷尬!」  「還有一次我們去參加一個幼兒園組織的親子運動會,當時來了很多小朋友,晨晨和幾個寶寶一組正準備要玩兔子蹦的比賽,還沒等老師發令呢,他看見旁邊有個小女孩很漂亮,竟然走過去就親了人家臉蛋一口,結果又造成了轟動效應,我真羞的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晨?媽媽很憂慮:這孩子現在就這樣,長大了還得了!  其實,有著晨晨媽媽一樣擔憂的媽媽們根本就沒必要這麼但心。兩三歲的孩子還處在無性階段,那些在家長眼裡帶有性意味的擁抱、親吻、撫摸,甚至玩自己的生殖器等動作,實際上是不帶任何性色彩的,根本不像父母想的那樣是出於性衝動。他們這麼做的目的很單純,有的是因為好奇、好玩,還有的出於模仿,還有的是出於對美好事物的喜歡。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也會對自己身體有些探索,通過觸摸自己的生殖器獲得一些快樂,這和他們吮吸手指獲得一定的心理滿足的情況差不多,都是一些無意識?行為。對於這些自發的行為,家長完全沒必要過分擔心或憂慮,應該自然對待。  有的家長遇到晨晨這樣的行為,會很尷尬很反感,有的會打罵、嚇唬孩子。但是,這樣做反而強化了孩子對這種行為的印象,等他們再大一些、到了青春期就會對性有超乎尋常的興趣。另一方面,家長的這種干涉行為也可能給他們帶來挫折感,給孩子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創傷,影響孩子性心理的發展。  正確的做法是,冷靜地對待孩子的這些行為,對於這些正常的行為,家長不要大驚小怪,不要表現出對孩子的這些行為過分關注,應該用更有趣的活動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一段時間孩子的這些行為就會自然消失。  孩子一般在3歲左右的開始注意到男孩女孩的不同了,尤其是小便的時候,他們就會問到一些有關性的問題,家長要摒棄「羞於談性、恥於談性」的禁錮,讓孩子從小就意識到男女有別,對自己的性別有個正確的認識,明確講清,男孩與女孩就是不同,就像爸爸與媽媽不同一樣。當孩子問及自己的性器官,如「女孩子為什麼沒有小雞雞」,家長可以告之孩子一些生理結構的常識問題。  對於孩子提出的有關性的問題,家長最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不主動去問,不主動去講,有問必答,不說謊,根據孩子的理解能力簡略真實地回答。

正確對待寶寶的「自私」

  2歲的芒芒抱著一個玩具熊和媽媽在小區公園玩,突然一個小朋友手中的布娃娃引起了她的注意。於是,她二話不說上去就搶,那小女孩哪裡會依她,出手狠狠地一推,芒芒被推倒在地,哭得像個淚人。  2歲半的西西手裡拿著一袋餅乾和媽媽在亭子里乘涼,這時候小區里的和西西年紀差不多的亮亮眼巴巴地盯著西西的餅乾,口水都流了出來,西西媽媽趕緊說:「西西,快把餅乾給亮亮幾塊,大家一起吃!」可是西西把餅乾袋捂的緊緊的,把小腦袋搖的像撥浪鼓:「不,不給!」  冬天,由於天氣太冷不能下樓,青青媽媽怕孩子一個人太孤單,就把小區里的和青青差不多大的陽陽請到自己家來玩。沒過幾分鐘,青青媽媽就發現青青和陽陽因為搶玩具而發生了矛盾,青青媽媽要求青青做個「小主人」的樣子?把玩具給「小客人」玩,並找了一個其他的玩具給青青。「衝突」似乎平息了,可沒過幾分鐘,她們又開始「戰鬥」了,還沒等青青媽媽過去調解,兩個寶寶各自抓著一個芭比娃娃的頭和腳都放聲大哭起來……  以上的這幾種情況,相信3歲前的媽媽都有同感,寶寶很難做到和小朋友們分享,有時候還可能搶別的小朋友的東西,如果你想讓他做個懂禮貌的「小主人」,他更難有那樣的「胸懷」。有的媽媽感嘆道:「寶寶這麼小就這樣自私,將來可怎麼辦呢?」有時候,尷尬的媽媽會強行把寶寶手裡的東西分給其他小朋友,自己的寶寶就會放聲大哭,弄的媽媽很無奈。  其實,寶寶「自私」是一個正常的現象,寶寶在這個時期自我意識剛剛建立,逐步能分清楚「我」和「他人」,正在建立「我、我的」的概念。自私,正是寶寶走向分享的必經之路。在他們心目中,所有的東西都是「我的」,並沒有意識到別人也有「我的」這種觀點,也不明白為什麼要跟別人分享。其次,他們尚未掌握「借」與「還」這種概念,不知道「借」出去的物品還能完璧歸趙,而是片面地認為一旦離開手邊,就意味著丟失。分享意識的建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孩子首先要建立自我意識,建立我、你、他的關係,而後才能在反覆的社交活動中,逐漸體會到分享的快樂。一般來說,寶寶要到4歲之後,才能做到心甘情願地分享。  對於4歲以下的寶寶來說,分享是一個很難達到的心理發展任務,它包括去理解別人的需要和有時的延遲滿足。敏感的家長會注意到寶寶經常會因為被要求去分享玩具或者食品而與別的寶寶發生衝突,您需要做的是尊重孩子的權利,尊重孩子的物權意識,同時在合適的機會幫助孩子學習。  所以不是現在的寶寶「自私」,而是這個年齡段的寶寶有這樣的心理和行為特點。不能認為這是道德問題,總是用「自私、小氣」這樣的字眼來教訓寶寶,過早地給孩子貼上負面的標籤。  有些時候在眾人面前,家長往往為了面子,而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替孩子做主,強迫孩子分享,但是這往往會給孩子帶來傷害。強迫分享不僅對寶寶不尊重,也會讓孩子對小朋友產生敵意,影響以後的交往。所以說,分享一定要建立在心甘情願的基礎上,如果寶寶不想分享,請一定尊重他的感受而不要強求。  理解並接納寶寶的這種特性,並非意味著我們束手無措。想要建立孩子的分享意識,需要家長的積极參与。參與的方式之一,就是巧妙地給孩子創造分享與合作的機會和條件,讓孩子在自由玩耍中,自發產生分享與合作的需求。其次,要教會他們以禮貌的方式來得到他們的想要的東西,如果想玩別人的玩具,需要先徵求對方的同意。隨著孩子的成長和與外界交流的增強,他會變得「大方」起來的。  但是如果兒童總是在成年人的嚴格監督下,因為害怕衝突而不允許他與小夥伴多接觸,那麼他永遠也不會產生分享的需求和願望。

當寶寶說謊時應怎麼辦

寶寶在3歲左右的時候,會「撒謊了」,比如我家小寶有一次不小心把杯子弄灑在地板上,我發現了問她:「這是誰弄灑的啊?」她竟笑嘻嘻地說:「是媽媽弄灑的!」看來小傢伙已經知道推卸責任了。  據調查,我國大約有50%的孩子從3歲開始說謊,9歲的孩子70%以上說過謊。可見,說謊是兒童普遍的行為。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兒童研究中心的李康博士說,孩子特別是學齡前兒童撒謊並不是壞事,反而是其智力成長的表現。認知功能越健全的孩子,就越會撒謊,因為他們可以把謊編得更圓。他們已經成長到可以通過多項大腦活動處理信息,將真相藏在腦子裡,同時說出謊話。李博士還指出,學齡前孩子撒謊跟長大後會不會作弊、詐騙等沒有直接聯繫。因此,媽媽們要放心,如果你的孩子3歲前就知道撒謊,不用過?緊張,反而應該覺得欣慰,因為這是聰明的標誌,而且這跟道德沒關係,只要好好引導,讓他儘快改掉就行了。  孩子說謊有很多原因,就3歲前的寶寶來說,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 想像與現實混同  由於這個時期的寶寶的心理活動和思維發展不夠完善,因此有時會把想像和實際混為一談,說一些與事實不符的話。在他們豐富的想像力和表現力的發展過程中,他們往往會即興、隨意地把自己聽到的故事,看到的事物經過自己的想像加工後套用到現實的人或事上去,出現沒有邏輯、不真實的「撒謊」。但是他們的這種撒謊沒有明確的目的性,?於幻想型撒謊。比如明明只吃了一碗飯,他卻告訴別人吃了三碗;聽到別的孩子說做夢,他也說自己做了個夢,而且還能講出內容,其實他根本沒做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成年人通常會把這種天真的想像斥責為「說謊」。  幻想型撒謊往往沒有什麼目的性,有時是很即興、很隨意的,對於這類孩子應注意啟發與引導。由於孩子想像力方面的表現欲很強,可以鼓勵孩子自編一些故事,或者經常與孩子玩假扮遊戲。如:可以將家裡的一些玩具作為道具,可以把一些童話故事續編等,使孩子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得到充分地釋放,並鍛煉其語言表達能力。不應該一味地批評、指責,這會損傷孩子的創造與想像意識,或者對孩子的表現聽之任之,會使孩子習慣性地將想像的事物當作現實的事物,導致孩子缺乏理智感,為成長埋下隱患。  2.不會判斷  寶寶由於年齡還小,對事物沒有正確的判斷,導致說的話與事實不相符。比如有一次我讓寶寶看看家裡的某盆花需不需要澆水,寶寶跑過去一看,回來說:「不需要」。可是我走過去一看,那盆花已經有點打蔫了,花盤裡的土已經很乾了。就有點生氣地問寶寶:「都干成這樣了,怎麼不需要澆水呢?」寶寶理直氣壯地說:「我問過花『你渴嗎?』它沒回答啊!」我這才識到寶寶還沒有那個判斷力,過於要求她了。  對於這種情況,沒有弄清楚前,更不應該給寶寶貼以「撒謊」的標籤了。而應該適時給寶寶講講生活常識,讓他多長知識和生活經驗。  3.避免矛盾

  有很多親屬朋友經常愛問寶寶這樣的問題:「是奶奶好還是姥姥好啊?」或者「是媽媽好還是爸爸好啊?」寶寶的回答多半是「都好」,因為這可以讓大家都高興,但背後寶寶可能會如實回答「奶奶好」或者是「媽媽好」。  這樣的寶寶也體現了一定的處事能力,最終博得了所有人的高興,如果沒有父母的提醒,寶寶說出讓大家皆大歡喜的答案,也是一種聰明的體現,說明寶寶很小就學會察言觀色了。但是媽媽們還是要避免寶寶總是處於這樣的兩難選擇之中,畢竟,這也是違心的體現,雖然寶寶學會了圓通,但是也喪失了童真的一面。  4.自我保護  就像剛開始提到的那樣,寶寶自己弄灑了水卻推到別人身上,這說明寶寶已經知道了自己做了錯事,不想承擔這樣的責任,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行為。  當發現孩子犯了錯時,媽媽先要壓壓自己的火氣,在氣頭上教育孩子,往往容易犯急躁的毛病。這時應當想想孩子為什麼犯錯?如果孩子是由於頑皮、好奇、過失而犯錯時,不要對孩子太嚴?,要耐心地向孩子指明錯在何處,應該如何做;如果孩子的錯誤確實應當受到懲罰,或者舊錯重犯,還要想一想孩子是否承認了錯誤。如能主動承認,就應減輕懲罰,並說明之所以如此,是由於其主動承認錯誤的結果,對孩子主動承認錯誤一定要給予積極的肯定;如果不主動承認,還要矇混過關,則要加重懲罰,並告訴他,他還多犯了一個錯誤——說謊或欺騙。  5.虛榮心理  現在的孩子,家長都會儘力滿足孩子的各種需要,在「你有我也有」、「我有的你沒有」的心理支配下,有的孩子為了滿足虛榮心而說謊。如果一個孩子說「我爸爸給我買了一個火車玩具。」另一個孩子可能會接著說:「我家有火車玩具,還有飛機玩具呢!」其實,他家沒有火車玩具,更沒有飛機玩具,這麼說,完全是虛榮心在作崇。  雖然寶寶這種說謊只是暫時的,也不會造成什麼嚴重後果,但是家長要注意這種苗頭。寶寶這種虛榮攀比的心理,很大程度上受家長的影響,如果家長成天追求的、談論的、讚賞的全是社會地位、物質財富,孩子也必然會受到影響,不切實際地談論追求物質財富、社會地位,在其他小朋友面前製造種種謊言。大人應在兒童面前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多給孩子以正面的引導。

不要錯過早教的「最佳黃金期」

  義大利幼兒教育學家蒙台梭利經過研究發現:一個人的能力、智力水平的增長在0~3歲這一階段要比3歲以後直到死亡的各個階段的發展總和還要大。從這一點上來講,我們甚至可以認為0~3歲決定了一個人的一生。  美國著名學者布魯姆也得出相似的結論,他通過對近千名嬰兒長達20年的跟蹤研究表明:若以17歲時的智力為100,8歲時進行開發,只能開發20%,4歲時進行開發卻能達到50%,而更大的潛能開發在3歲以前。所以,美、日等發達國家已開始把生命最初3年兒童的發展,作為本國21世紀爭雄世界的第一戰略。  現在已經有很多父母意識到早教的重要性,但還是有一些家長有著認識上的誤區。  有人望文生義,說人生髮展切忌「早」,什麼「早產」、「早熟」、「早戀」、「早婚」?早衰」都是違背自然規律的,也是不幸的……  有些「知識父母」一聽說「早教」就理解為父母的急功近利、拔苗助長,是「把晚飯提到早飯上來吃」。他們堅持「要給寶寶自由、快樂的童年,讀書識字是上小學之後的事情,決不以犧牲孩子幸福的童年去換取他的早熟!」他們把早期教育的快樂學習與生活玩耍嚴重對立起來,總認為自由自在地玩是快樂的,而豐富生活中的學習無論如何都是苦的、累的,是不得已而為之的。  更有很多人把教育等同於對孩子進行說教和灌輸,造成現在很多家長重知識傳授,輕心理養育;重智力開發,忽視性格培養;教?方法上慣用說教,不去培養孩子主動性和創造性;將對孩子的教育寄希望於幼兒園的課堂,忽視了孩子廣泛興趣的培養,更忽略孩子與同齡人的遊戲的重要性。  還有的人誤以為早期教育是小學課程的下放和提前,是刻意培養「神童」的,由於誤解了早期教育,因此做一段時間後就感覺困難無法做下去了。  與這些誤區相反的家長又容易走進另一個誤區,即認為孩子到了3歲或6歲,大腦就發育完全了,因此我們必須分秒必爭,在這個大限來臨之前多塞一些東西進去!雖然腦細胞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長全了,但並非意味著大腦的功用也在如此年幼的時期?發育成熟。事實跟我們想像的不一樣,大腦的發育是一個持續的、長久的進程。孩子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隨著年紀的增長和經驗的積累逐漸變化成熟的。  因此,作為孩子早期教育的啟蒙者,我們要掌握早教的「最佳期」,根據孩子不同年齡、不同的教育內容、在不同的「最佳期」里,抓好孩子的早期教育,從而把握教育的主動性,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下就是教育「最佳期」的相關提示,媽媽們一定要掌握:  出生至4個月是訓練五官的最佳期;  6個月左右是發展手、腦協調動作的最佳期;  7~8個月是學習爬行?最佳期;  9~12個月是學習指認事物的最佳期;  1~1歲半是口頭語言獲得的最佳期;  2歲左右是學習遵守規則的最佳期;  2~2歲半是識字訓練的最佳期;  2~3歲是計數能力開始發展的最佳期;  3~5歲是發展音樂能力的最佳期;  3~7歲是記憶發展能力發展最快的最佳期;  3~8歲是學習外語的最佳期;  4~5歲是發展閱讀能力、培養抽象思維能力、學習各種技能的最佳期;  4~16歲是身體鍛煉的最佳期。  當然,以上劃分不是絕對的,有時候因人而異,但是教育的最佳期是存在的,只有在最佳期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它將為孩子的一生奠定基礎,一旦錯過了最佳期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媽媽和爸爸們,一定要因時制宜對寶寶進行有效的教育。  目前在社會上,我們往往看到父母們為了讓孩子上個好學校,不惜擲重金。但在3歲以前,他們卻將孩子交給保姆或寄養在祖父母家中。實際上這是將孩子一生中最寶貴的潛能開發時機丟掉了。  所有的孩子都可能生來就具有世間罕見的才能。問題在於如何選擇時機和方式去開發它。正像學者所指出的,教育從3歲開始已經太晚,沒有什麼工作比撫育3歲前的孩子更重要。

如何低成本開發孩子的智力

  帶寶寶逛玩具店的時候,你是否為那些「益智類」玩具的價格而瞠目結舌?心裡是否和我一樣盤算:買回來吧,這玩具這麼貴,壽命也不會太長,不買?,沒有這些輔助的玩具,寶寶的智力又得不到有效的開發。那麼,有沒有低成本又能有效開發寶寶的辦法呢?  玩具固然能開發寶寶的智力,而普通生活中的東西同樣也能起到開發寶寶智力的作用。比如讓寶寶玩水、玩泥,玩撲克等,都能讓寶寶認識事物,激發想像力和創造力。  媽媽在洗衣服的時候,寶寶往往也湊到衛生間來要「幫忙」,這時候可以給他一個盆,然後讓他把一些玩具,如小木塊、小石頭、玻璃珠子或一些塑料的小鴨、小船等放到水裡玩,邊玩邊觀察,看看哪些物品在水裡沉了下去,哪些物品卻浮在水面上,哪些物品灌進了水之後也沉下去。  大人在包餃子的時候寶寶也要來包,這時候可以給他一小塊麵糰讓他來玩,或者可以給他買一些彩色的橡皮泥,教他根據自己的想像,把塑泥捏成一些生活用具或者小動物,如「碗」「筷子」「小貓」「小兔」等等。  撲克也是一個很好的益智玩具。我就是通過撲克教寶寶來認識阿拉伯數字的,先是讓他在幾張撲克中找到一個固定的數字的牌,如「5」,等寶寶找到後,再慢慢增加撲克的數量,鍛煉她進一步觀察和甄別的能力。等到她掌握了這個技術之後,我們可以將遊戲升級,開始玩「找相同好朋友」的遊戲,我們分別有兩疊牌,之後我們兩個人再分別將手裡的牌分成七八份,將每份的第一張牌翻過來,之後開始找相同數字的牌,找到之後,再繼續翻下面的牌。雖然牌花花綠綠的,但是寶寶經過仔細觀察就能發現相同數字,歡叫著把它們放到一起,等到給牌全都找到了「好朋友」,寶寶非常興奮,很有成就感。等到寶寶對撲克的掌握更牢固的時候,還可以利用撲克對寶寶進行數學加減法的啟蒙教育,寓教於樂,媽媽何樂不為呢!  其實,像以上這樣的生活用品還有很多,只要媽媽們仔細找,身邊有很多這樣的東西可以借鑒,大可不必盯著那些名牌和忽悠人的廣告說明浪費咱的money。玩具終歸?一種輔助工具,而父母付出的愛心和努力才是鍛煉孩子腦力體力的最重要因素,這比任何玩具都更珍貴,更有價值。

手指多運動頭腦更聰明

  一位日本醫學博士對手與腦的關係作了多年研究之後指出:「如果想培養出頭腦聰明的孩子,那就必須經常鍛煉他手指的靈活能力,因為手指的活動可以極?地刺激大腦皮層中的手指運動中樞,繼而提高智能。」  2~3歲的寶寶已經有了自己的意識,隨著思維和動作的發展,逐漸會產生出「自己動手」的願望,這時候父母最好給他們更多實踐的機會。俗話說「心靈手巧」,手指的運動對開發孩子的智力功不可沒。  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的是有些媽媽出於疼愛孩子,連穿衣服、系紐扣、解鞋帶都不讓孩子去做,甚至還給很大的孩子喂飯,其實,這都是極其錯誤的做法。要知道,人腦中與手指相關聯的神經所佔面積比較大,平時經常刺激這部分神經細胞,大腦就會日益發達。  因此,媽媽?平時就應該讓孩子學習做各種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穿衣服、疊衣服、洗襪子、飯前餐具擺放、飯後幫助收拾碗筷、整理玩具等等,這對孩子來說,即參加了勞動,培養了勞動習慣,又促進了孩子的智力發育,可謂一舉兩得。  也可以藉助一些簡單的工具和遊戲來幫助孩子的小手「動」起來,提升其手指的靈巧程度。比如,平時在家裡可以和寶寶玩撕紙的遊戲,買一些五顏六色的紙,讓孩子自由地撕成條、塊,並可以根據撕出的形狀,想像它是麵條、餅乾、小汽車、手錶等等。這個遊戲不僅鍛煉了寶寶的小手,還進一步拓展了想像力。  還可以玩穿珠子?紐扣的遊戲,讓孩子用線、塑料繩把各種色彩、形狀的珠子、紐扣穿起來。隨著孩子動作的熟練和精細化,珠子和紐扣的洞眼可以逐漸變小,繩子逐漸變細、變軟。  用筷子夾球也是一個鍛煉孩子手指靈活性的有趣遊戲。讓孩子用筷子把碗里的玻璃珠、乒乓球一個個夾到另一個容器里,鍛煉一段時間後,可以換成顆粒更小的糖果或黃豆、花生米等。  孩子上了幼兒園後,一般都會學習歌舞和手工,媽媽可以輔助老師進一步對寶寶進行訓練,在孩子唱歌時,鼓勵孩子用小手比划出各種動作,把內容表演出來。在家裡給孩子準備一把幼兒專用的圓頭的安全?剪刀,教他們學習如何剪紙,之後把剪下來的部分粘貼起來,做成各種造型,讓寶寶在小手的鍛煉中獲得成就感。

怎樣對3歲前的孩子進行語言訓練

  1~1歲半的寶寶什麼都能聽懂,就是不會說,不時地會「哇啦哇啦」說一些大人聽不懂的話。這是因為這個時期的寶寶已經在頭腦里積蓄了很多詞語和語言,並明白了它的意思,只是發音器官尚未成熟,雖懂但卻說不出來。這個時候,大人可以多教孩子說字和詞,讓他學會用字或詞來表達自己的要求,如寶寶用手指門,可能是想出去玩,這時候媽媽可以對寶寶說:「寶寶,你想出去玩是嗎?以後要和媽媽說『玩、玩』。」在短時期內,可以教寶寶說重複的單音節字,如「狗狗、貓貓、果果」等,目的是讓孩子好模仿,促使他早點說話,但以後就不要用這種「兒語」了,另外要堅持在這個階段多用詞或簡單句與孩子交流,這有利於孩子快一點說話,如「媽媽抱」、「寶寶吃」等。  2~3歲階段的孩子已經進入語言複合句階段,在大人強化作用下已經將主謂賓結構的句式鞏固下來,說話的句子明顯加長了,到了逐步學會說複合句的時候了。如會說「我要吃這個,媽媽吃那個」,「我先吃飯,再出去玩」等;還會用語言表達眼前不存在的事情,如會說:「爸爸上班還沒回來。」這時候孩子的語言已經脫離具體的環境,從具體形象的語言內容向抽象邏輯的語言內容發展,表明孩子已經開始進行語言思維了;他們還學會了用語言來描述人和物的關係,如「這是我的玩具,這是你的玩具」「這是我的,不給你。」等;並且還學會了用語言來評價人和事,如看到別的小朋友哭鬧,他會說:「那個寶寶不乖,不是好寶寶。」等。  這個階段孩子的語言能力的發展會發生質的變化,家長要把握好這個時機,對孩子進行良好的語言訓練。具體可以參考以下的方法:  教孩子複述語言。複述的語言從短到長,不一定要求孩子複述完整,主要是激發他說話的興趣。媽媽可以小聲對寶寶說:「今天我們吃完飯後一起去公園玩。」叫他將這話傳給爸爸,讓孩子在遊戲中練習語言。  在生活場景中向孩子提問。帶孩子外出時,可以就眼前的情境對孩子進行提問,如:「你認為這些人中,誰的衣服最漂亮?」「這是什麼顏色的花?」「今天的月亮像什麼呢?」等等,孩子親眼看到這些場景問題,會很喜歡回答,無形之中,鍛煉了他的思考能力和語言能力。  要培養孩子的時間概念。家長要從孩子的實際生活的經歷中教他領悟,如告訴孩子,鬧鐘叫我們起床的時候是「早上」,午飯和晚飯之間的時間叫「下午」,天黑了要睡覺了,這個時候是「晚上」,等孩子慢慢領悟了這些概念,你就可以問孩子:「吃完午餐後你睡覺了,這個時間是上午還是下午?」「現在這個時間是早上還是晚上?」  繼續教孩子背誦兒歌,如果能與看到的實景聯繫起來背就更好了。如背誦「一條魚,水裡游,孤孤單單在發愁。兩條魚,水裡游,搖搖尾巴點點頭。三條魚,水裡游,快快樂樂做朋友。」的兒歌,若家裡在養著小金魚,就可以誘導孩子一邊看魚一邊背這首兒歌,這樣背誦的兒歌更有意境。  鼓勵孩子複述故事中的情節。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都喜歡聽故事,可以引導孩子簡單複述故事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情節,只要孩子能說出個大概,哪怕是幾句話都要熱情鼓勵和稱讚。剛開始孩子會很吃力,媽媽可以根據故事過程用提問的方式加以引導。如《小馬過河》的故事,可以這樣引導:「有一天,誰和誰要去很遠的地方啊?」引導孩子說出,「有一天,小馬和媽媽要去很遠的地方」的話,媽媽接著可以邊聽邊附和著問:「後來呢……嗯!後來發生什麼事情了呢?」直到孩子講完。  這時候也可以教孩子說一些簡單的複合句。在孩子能夠說出完整簡單句的基礎上,可以教他說由兩個簡單句或三個簡單句組成的複合句。如「我先親媽媽一下,再去親爸爸一下。」「太陽都照屁股了,大家都該起床了。」「我喜歡粉色,也喜歡綠色,還喜歡黃色。」等等,鼓勵孩子說的越多越好。

孩子為什麼喜歡聽重複的故事

  2歲~3歲的寶寶總要求大人重複講那些已經聽過的故事,就像我家寶寶,《三個小豬》的故事已經講了N遍了,但是只要你再講,她還會百聽不厭,?時候因為有事,剛想敷衍她丟掉一點情節,結果她馬上就發現了,非要我補上不可,甚至要求我從頭再來。  當孩子有這樣的要求的時候,大人們往往忍不住要抱怨孩子:總聽一個故事多沒有意思呀!可當你想給他講別的,他還不樂意,仍然要聽過去講過的。為什麼孩子這麼喜歡聽重複的故事呢?  其實,這是由孩子的年齡特點決定的。這種重複對小寶寶的發展至關重要,因為雖然孩子能聽懂,甚至能覺察和補充故事中遺漏的情節,但自己還不能很好地複述故事,因此,「你講他想」這樣的方式對他來說是莫大的享受。孩子這個時候認知能力有限,只?在不斷重複的過程中才能不斷發現和體會新的東西,因為,大人認為「沒意思」的重複對孩子來說並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每次都有新的感受和收穫的。所以,父母不厭其煩和心平氣和的講述,對孩子來說是最好的愛和教育。  事實上,每一個階段,孩子真正讓大人不斷重複的故事是非常有限的,這些故事也是他特別喜歡的。到了一定的時候,他自然就不會要家長重複了,所以不要認為孩子聽重複的故事會影響他學習新東西,事實上,孩子的重複不僅體現在講故事,還包括玩玩具、看動畫片,只要他喜歡,就可能不斷重複,但是,這些重複對孩子的智力發展?卻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3歲左右的孩子語言正處在迅猛發展期。在日常生活、學習活動、遊戲交往中,孩子常常會有意無意地進行語言模仿。電視廣告語、兒歌內容、成人的表達等,都成為孩子主動模仿的對象。尤其是一些孩子在反覆聽賞某一個故事之後,會對其中的一些優美詞句、語言句式進行模仿創造。當孩子熟聽了《龜兔賽跑》之後,就會在一些情景下冒出:「不能驕傲,驕傲就會失敗」的話來,這種語言的模仿創造活動是整個幼兒時期孩子語言學習的一種重要形式。而讓孩子重複地聽,恰好是為孩子的語言模仿創造提供了良好的途徑。  孩子長大一些,都喜歡自己編故事來娛樂,但是真正的編構離不開一定的知識經驗、表達能力,它來源於平時積累的文學作品的學習。重複聽,能使孩子逐漸地掌握其中的詞句,使一些好詞好句在記憶中得到反覆強化,並積累一定的語言經驗,從而使孩子在自編時,把那些儲存在腦海中的語詞語句,轉移到新的情景中。所以,讓孩子聽重複的故事,不但讓孩子獲得了有關知識信息,學習了一些語詞語句,懂得了相關的道理,還為孩子提供了創造性言語表達的素材,開發了孩子的語言潛能。  此外,許多孩子都喜歡模仿其中的角色對話、動作。而這又必須建立在孩子熟知情節內容的基礎上。俗話說「熟能生巧」,這樣就使孩子能輕鬆自如、愉快地進行角色的表演,甚至還有可能自編自演。這為孩子將來的表達以及表演能力都奠定了一定的基礎,說不定,還能慢慢培養出一個劇作家或者演員呢。  總之,孩子喜歡聽重複的故事是這個年齡階段再正常不過的現象,父母沒有必要大驚小怪,最重要的是要不厭其煩地來滿足孩子的要求。當然,父母也應因勢利導,引導孩子聽賞不同風格體裁的兒童文學作品,讓孩子在「重複」的故事中長大。


推薦閱讀:

媽媽福爾摩斯
每一個全職媽媽,都是一支職場潛力股
十條笑話:爸爸,求求你不要把媽媽賣給王叔叔
女兒都叛逆期了,這位媽媽居然還能如此淡定!這個女人不簡單啊...
孩子總是粘著媽媽, 不是離不開媽媽, 而是你讓孩子沒有安全感

TAG:心理學 | 育兒 | 心理 | 媽媽 | 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