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深時意氣平
劉偉見 偉見論語課 《論語》開篇說了兩種快樂,接下來講了一種不要不快樂的情形:「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即:當你得不到認可甚至被人誤解時,你不要心存怨艾。
人在交往中,很容易有一腔是非。尤其是在某方面有長處,但卻總得不到認可。不經過反省和不注意修身,遇到這樣的情形難免落寞。孔子卻認為,如能做到無人理解時不怨天尤人,才是一個真正的君子。
這句話只是一個總綱,後面孔子與之相應的話有「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即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你的德行才幹,你所要擔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的德行才幹。孔子對顏回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意思是碰上了合適的機會就出來做事,碰不上就將一身本事藏起來。《易·乾》中曰:「不成乎名,遁世無悶。」即:有本事有學問卻沒有成名的君子,一輩子隱藏起來也不會鬱悶。人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命運無法自主,如果學問和一技之長碰上不被認可就苦惱,那麼學問就成了自己的障礙。不但不能自我成就,反而使生命增加了來自自己的壓迫。
李商隱曾經有詩句「賈生年少虛懷涕,王粲春來更遠遊」,說的是賈誼懷才不遇,憂憤而死;王粲生不逢時,放跡江湖。在儒家看來,賈誼與王粲因不得志而鬱悶,這都不是儒者真正的態度。
不要將自己的本事與學問與外在的事功完全匹配對應,因為學問在自己,知不知道在別人,因此而生氣是將不可控制的事情用來徒增苦惱。孟子主張「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不能時不見用,就悲天怨人,而要進退裕如,不為外移。如孟子說的「君子雖窮居不損,大行不加」,即:窮不損失什麼,得意不增加什麼——這是何等的襟懷!學問深時意氣平,這種學問超越了才子氣與英雄氣。
張九齡有詩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花自嬌艷,非為媚世而開。學亦如此,非為外人,實為自我提高。只要端正了學習的態度,人這一輩子就可以不斷領受學習之樂,學習就不再是功利性的,內心也就安定下來了。不管分工是什麼,外在的遭遇怎樣,坦坦蕩蕩,領略生命本有的價值,不以外在得失作為悲喜之據,不亦樂乎?
推薦閱讀:
※食物的學問:6種食物天生就可抗氧化
※原來墨汁還有這麼多學問
※【教孩子的學問】什麼樣的孩子最可憐?
※大日子貼士:擇吉日有學問
※戴戒指的學問!
TAG:學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