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首愚法師]宗門法眼

昨天提到禪宗的六祖慧能大師,在他所有弟子裡頭,禪宗般若方面,除了所謂的青原行思禪師,後來弘揚於江西,還有一位南嶽懷讓禪師,他弘揚禪宗於湖南,在禪宗史上有名的,從這兩位延伸的五宗七派,在禪宗方面體會最深刻的莫過於永嘉大師,有名的。請我們善光居士為我們念一下。

永嘉玄覺禪師,溫州戴氏子。少習經論,精天台止觀法門,因看《維摩經》,發明心地。

師示:這是他最早是研究天台宗,天台學研究的非常好,後來看《維摩詰經》,發明心地就是悟道了。

偶師弟子玄策相訪,

師示:這個地方就是,偶然一個機會,六祖惠能大師的一個得法弟子叫玄策大師來造訪他。

與其劇談,出言暗合諸祖。

師示:這樣的,跟他談這些,哎呀,這個人根器這麼好,所談的內容完全跟歷代禪師類同,暗合祖意,他非常的讚賞。

策云:仁者得法師誰

曰:我聽方等經論,各有師承。後於《維摩經》悟佛心宗,未有證明者。

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後,無師自通,

師示:這是《法華經》的典故了。說威音王之前,你沒有人印證可以,威音王之後,沒有人印證不可以。玄策大師告訴永嘉大師,你要找個人幫你印證,跟單行道一樣,沒有人幫你印證,這還不行的。

儘是天然外道。

曰:願仁者為我證據。

策雲:我言輕,曹溪有六祖大師,四方雲集,並是受法者。

師示:所以說如果你沒有印證的話,等同於天然外道。境界雖然很高,沒有經過一代一代的這樣的傳承、印證。印證下去,你當下身心馬上不同。他說,好吧,你就幫我印證吧。不行,我人微言輕,我的份量不夠,你還是直接找我的師父好了。

若去,則與偕行。

師示:如果你要去,我陪你過去。

覺遂同策來參,繞師三匝。

師示:「繞師三匝」,這個是說,你看不輕易禮拜的。我們一般講繞佛三匝,他是繞師三匝。

繞師三匝,振錫而立。

師示:那錫杖拿起來,有點不禮貌,那嚴格來講,相當相當不禮貌,你們繼續聽下去。

師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

師示:這個棒子打的很重,這是要教育的。不打,不打不成器。這個在一個參訪者,你對參訪善知識,這是非常的荒唐,只有永嘉大師拿的出來,他等於要摸底,他已經在摸底了,看你反應如何。

覺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師示:喔,我,哪有那麼多表面的,我是要了生死的,我才不來這一套。

師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

師示:那麼無生法忍,不生不滅境界,哪有什麼快跟慢?哎呀,這個六祖一出手,就是點到了中心,那麼你看永嘉大師的回答,後面的更精彩。

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

師示:哪有什麼快和慢?好!臨機不讓師的,這個永嘉大師根器非常利啊!

師曰:如是,如是!

師示:好,好!這就已經印證他了,已經印證了。

師示:前後沒有幾句話。如是,如是,是這樣,是這樣。已經印證了。

玄覺方具威儀禮拜。須臾告辭。

師示:這個時候他才展大稽,按照出家人的這個規矩、禮儀,頂禮三拜,心服口服了,我總算找到明師了。換句話說,他不輕易,就等於密宗裡頭,這個弟子不擇師犯戒,那麼上師不擇弟子也犯戒,彼此都是要互相的。要不然,我們找到一個惡知識,「一盲引眾盲,相牽跳火坑」,如果你碰到一個惡知識,那不是把你……禪宗有名的話「我眼本明」,我的眼睛本來好好的,「因師故瞎」,是老師把我的眼睛搞瞎掉了,那多嚴重。所以他不肯,我沒有摸清楚之前,我才不禮拜。對了,就禮拜,這個印證之後,屁股一抬,他要走了。繼續講。

師曰:返太速乎?

師示:你這不是太快了嗎?

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

師示:你看,多好呀,哪有什麼快慢啊?

師曰:誰知非動?

曰:仁者自生分別。

師示:毫不客氣的,這就對了。各位這是真正的圓滿次第,這是真正的大般若,所以真正的佛法在禪宗,因為中國禪宗發展到,可以說是整個佛法最登峰造極的。

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

師示:我們六祖拍弟子的馬屁,結果這個永嘉也不領情。

曰:無生豈有意耶?

師示:呵呵,你既然無生還有什麼想法,都一切融化掉了。

師曰:無意誰當分別?

曰:分別亦非意。

師示:在龍樹菩薩的《中觀論》裡頭,叫「善分別一切法相,於第一義地不動」。

師曰:善哉!少留一宿。

師示:總算,還是聽六祖的話,這個師父這麼好。你說好吧,就住一晚上吧。他就乖乖的住了一晚上,所以稱之為一宿覺。

時謂一宿覺,後著證道歌,盛行於世。

師示:那還有一部沒有講到,《永嘉大師禪宗集》非常經典的。整個《壇經》來講,六祖所有弟子裡頭要推永嘉大師的根器最利,三兩句話,六祖就給他印證了,這是高手過招。

所以真正的佛教是掃相的,沒有偶像的,過去的禪堂沒有佛像。所以我們凈土稱之為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其實跟禪宗沒有兩樣。所以我經常跟各位提到,什麼是阿彌陀佛?翻譯成中國話就是「無量壽無量光」。把你所有的顛倒執著掃的乾乾淨淨,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萬年,萬年一念」,這無念境界正是「無量壽」。「壽」代表時間,你好比說某人你的壽命八十、九十,活了八十歲、九十歲,「無量壽」就是無量的時間,無量時間這個觀念哪來的?你沒有念頭就是「無量壽」,無量無邊。有名的禪宗的華嚴的李長者有句名言,「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就是說「一念萬年,萬年一念」;「十世古今」未來的、現在的都是在我們一念之間;「無邊剎境,自它不相隔一毫端」,你說美國遠不遠啊,在我們觀念好像非常遠,在一個大神通者,一動念,馬上到了。過去我講過了,南老師早期辦的《人文世界》,裡頭有一篇文章,就是一個人敘述他的死亡經驗,當時是在台北新店,那麼有一次他生重病,被家人送到那個**醫院,他忽然看到,哎呀,怎麼親戚朋友都圍繞著他的身體?他說,哎呀,我是不是死掉了?這在佛教里有兩句名言叫「生不認魂,死不認屍」。我們活生生的,找不到我們的心。找到了,那你就悟道了;死了以後,認不得自己的身體了,如果你能認得身體,你跟身體合到一起,你又活過來了。哎呀,在醫院住久了,好久沒有回去,回家看看。動個念頭,已經到家門口了,家裡上鎖的,進不去的,但中陰身沒有牆壁時空阻礙,動個念頭他就進去了。看看家裡沒人,都在醫院守護他,剛剛往生,全家人都趕過去了。女兒、女婿在美國,挂念他女兒、女婿,女兒、女婿都是當教授的。他女兒在實驗室,才動個念頭就已經到了,他女兒在做實驗,跟他女兒打招呼,他女兒不理他,頻率不同,女兒沒看到他,他可以看到女兒,女兒看不到他,沒有意思,你不理會我,她不是故意的,看不到,算了,回去吧。才動個念頭,又回到**醫院,又活過來了。這個是告訴我們,我們的念頭有那麼快,光速都沒有我們念頭快,沒有妄想,沒有妄念,那個境界徹底的圓滿了,修到一坐身體就空掉了——「無量光」,這才是整個佛法的根本。跟禪宗,跟般若所有的宗派沒有兩樣,根本是一樣的,只是說法不一樣而已,角度不同,其實核心是一致的。所以,我們這些根器不同,在那分宗分派分法門,這是對佛學佛法不通的才有這種現象。

【音樂12:46】

對佛法你的見地越透,更加的淳厚,更加的平實,當然如果是不太入流的這些標榜是禪宗的,那就很難講了。有真見地的,他不會講大話的,講大話的,統統是一知半解的。

有時候給大家鼓勵,鼓勵過頭了,這種標榜好比說一句彌陀聖號能夠橫超三界,這種說法已經超過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個教法。我們佛陀講的都是非常如實的,那麼大家要分清楚,佛陀怎麼講的?佛陀在《阿彌陀經》提出了兩個往生凈土的門檻:第一個門檻,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福德功德不夠,我們有太多的放不下,這放不下本身就把你牽絆住了;那麼福德智慧夠了,心胸寬廣,心胸坦蕩蕩,了無牽掛,也就是他的福德智慧因緣很深厚了。所以大家修凈土的,一定要把佛陀所講的記得牢牢的。第二個門檻,就是持彌陀聖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修凈土的哪幾個人能做到一心不亂?如果福德因緣不夠,做不到一心不亂,哪來的橫超三界?鼓勵是好事,但言過其實,其實也是弊端。甚至有提到萬修萬人去,這樣的說法給大家太多的鼓勵,但是如果跟釋迦牟尼佛講的,《彌陀經》講的,那你相信誰?你相信祖師講的,還是佛陀講的?當然是相信佛陀,這點我們要很清楚。

有的說禪宗是難行道,那是你沒有智慧。我們修行解脫要不要智慧?沒有智慧,怎麼解脫?沒有智慧就是一句聖號也好,一句咒語也好,也是念的顛顛倒倒的。我們就是說,對我們現階段自己的身心、環境很清楚,我只要一門深入,老老實實修一個法門,對我的身心有幫助,不管身心、家庭、事業、工作都有幫助,這個可以肯定的。至於解脫不解脫,那你還是要按照佛陀所講的,幫我們解個殼,讓我們身心舒緩下來,這都可以做得到的。所以我們修學佛法是盡未來際,只要不顛倒,不迷糊,已經不錯了,能不能解脫,這都是三世因果。

所以修學佛法,就是要腳踏實地的,你既然談佛法就要講到位,不能講,只講表面,講些好聽的。所以,我們准提法跟所有的宗派法門基本上沒有矛盾,矛盾是我們自己見地不通,通了沒有不統合在一起的。

【16:45】

那麼昨天儀軌講到「本尊現丈六金身,無量相好,觀想奉上世間種種殊勝供養」,普賢十大願王有無量義,每一次講的,可以從不同角度講。對我們的修行,它可以說是菩薩心戒,菩提心戒。修行上路了,那一定做人處事上路了,修行不上路,有時候講話、做人、處事顛顛倒倒的。

觀想「奉上世間種種殊勝供養」,已經不只是觀想,觀想就是讓我們理念清楚。理念清楚了,正好有這個正知正見,正好起正行,要用在我們的做人處事方面。普賢十大願,就是在勘驗我們修行人有沒有上路。這十大願,好比是一把尺,一個度量衡一樣的。你有幾斤幾兩跑不掉的,你有多高,道行有多高,十大願王一量就量出來了,無以遁形的。所以讓大家觀想,觀想「奉上世間種種殊勝供養」。

這個供養,在密教裡面有十種供養:香、花、燈、水、果、茶,不是茶葉,很多供佛用的茶葉,那不對的,是泡好的;還有吃的,做好的。在道場裡頭,早齋要供佛,午齋要供佛,晚上要施食,施給鬼神吃。在佛門中尤其是僧團提倡的是「過午不食」,晚上吃勉強是當作葯在吃,所以叫葯食。茶、食、寶、各式各樣的寶物,你喜歡的,為什麼要供?就是要告訴我們不要貪著,要有供養心,培養我們的供養心。珠,珍珠;衣,衣服,衣服買回來的,做好的,還沒有穿的都可以供。這十種供養其實象徵的福報,物質豐富。福報哪裡來的?你會做人會做事,朋友多,像我們曹總一樣,公司養了幾千個人,那要福德,要懂得企業管理,這個錢財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所以這十種供養,衣食住行,代表物質,物質來源於你的工作、你的事業,來自於你會做人,會做事。做人,你懂得人際關係,事情做的按部就班,穩紮穩打,有理想有目標的,你的物質條件就越來越豐富,你的財務數目就不斷地上升。所以這十種供養,代表福德資糧。所以這是道道地地的普賢行,要從做人處事,會做人會做事,你才會做企業,人做不好,不會待人,人家不聽你的。事情越做越大,哎呀,滾雪球一樣的,深通,已經掌握到做人處事的一些法則,一些原則。曹總,談笑風聲,好像沒有這回事,這叫舉重若輕!代表福報,也代表他很會做人,這個如果談修行他福德已經很深厚了。

那麼供養好了,觀想「本尊由頂上光明中渾入我身,本尊跟自己無二無別」。供養佛菩薩只是為了完成自己的道業,參訪親近善知識,親近、禮拜、稱念這些佛菩薩聖號,都是來完成我們自己的道業。所以這個地方是應化身,化身佛。應化在這個世界上,從事各行各業,都是各行各業的佼佼者。各位你打開《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都是一些國王,一些長者,都是社會的賢達人士,他們的人生歷練太豐富了。所以真正的修行要多生累劫,大家要會觀察,所以世間法圓滿,出世間法才會圓滿。我們在世間上顛顛倒倒的,那你修行也修不上路。世間法簡單就四個字:待人處事。做人做事,這是菩薩行、菩薩道,也是自己的福德,也是自己的智慧,在華嚴四法界裡頭是「事法界」;那你做事的理念怎麼來?「理法界」,理事方面,理跟事不斷交融。菩薩跟羅漢有什麼不同?羅漢等於獨行俠,獨來獨往的,他也證得空性,但他看到的都是自己,看不到別人,所以福德不夠。那麼羅漢想要圓滿,一定要回小向大,所以我們真正把佛學、佛教、佛法融會貫通了,才曉得,原來修行一點便宜沒得占,點點滴滴都要靠自己經營來的。

供養好了,觀想本尊由頭頂上渾入我身,本尊跟自己無二無別。告訴我們一切佛法都要用到自己身心上面來。把佛菩薩的這個言論也好,他的功德當作我們的典範,重點我們要依教奉行,要如理思維,要法隨法行,如果不能夠依照佛菩薩的教誨,不能夠依教奉行,那都是空話。所以准提法的觀想,到最後都要跟自己合二為一,一切唯心造的道理。然後再觀想傳法上師現前。

【音樂24:13】

進入到觀想上師在頭頂上,一樣是如法供養。這地方簡單講,在密教裡頭叫「上師相應法」,這在密法裡頭,非常根本,非常重要。拿我們禪宗來講,能不能悟道,除了自己根器之外,要有好的禪師接引,好的禪師的調教。像《壇經》裡頭,這些青原行思、南嶽懷讓好多好多,現在廣東韶關的南華寺是當年的曹溪道場,有的人一親近就是幾十年,像永嘉大師這樣的一見面三兩句話就解決了,少之又少,頂多留一個晚上。當然沒有再見到第二次面,這是上上根基,他自己懂得用功,懂得修行。那麼你說永嘉大師去見六祖有那麼重要嗎?重要!沒有見六祖,其實他還是恍惚的,他還不敢那樣的肯定,雖然自己信心信得過,那麼得到六祖惠能大師印證,身心馬上不同了。禪宗的傳承非常嚴謹,像五祖弘忍大師,他法不輕易傳的,按照事實來講,應該傳給他的大弟子,應該傳給神秀大師,跟他那麼久了,論人品,論學問,論修養都是一流的。為什麼沒有把衣缽傳給神秀大師呢?因為佛法不是買賣,所以我們僧團中有句話:「寧可將身墮地獄,不把佛法當人情。」這個不是生意場所的買賣,這關係到大道正法!對就對,不對就不對。所以他公開,曉得六祖已經差不多了,「你們……」,召集全山弟子,「每個人都寫一份心得來,哪個人對了,我就把衣缽傳給哪個人。」沒有人敢寫,包括神秀大師他自己,全山的師兄弟議論紛紛,哎呀,我們不用寫,這一定是我們大師兄,非他莫屬,我們將來好好親近大師兄就好了,都這麼認為。所以神秀大師,硬著頭皮,只好勉強寫出來。寫好了,要把這個心得報告呈給師父。到方丈室一半就折回來,一半就折回來,前後總共十三次,什麼道理啊?沒有信心。那為什麼沒有信心?平常被五祖棒子打多了,曉得禪宗衣缽不是你一篇亮麗的文字就能夠打動師父,不是用文字可以打動師父的,這東西是以心印心,所以他自己一點信心都沒有,才會那麼彷徨、猶豫。想到一個投機的辦法,寫到廊道上面,師父每天經過這邊,他一定看到的。全山師兄弟他們都看到了,很好,五祖也看了,曉得了,這是他的大弟子寫的,把他找來,「這是你寫的吧?」「對。」還趕快(說):「不是為了求當祖師,只是請求師父印證。」「不對啊,你這還不行的,還不到位,你再去寫。」五祖要全山弟子:「你們好好誦,好好背。好好按照你們大師兄寫的這個,可以得大利益。」他沒有告訴弟子們說會開悟的。神秀大師這個偈子非常了不起,各位,我們千萬不要輕視。那正是我們一般人都是要按照神秀大師這樣的修行,次第很清楚的。送到後院去,讓惠能大師聽到了,哎呀,這個不對,他鐵扣就斷了。他說我也有一個偈子,那個人就有點瞧不起,哎,你等於一個工人,他那時還是在家身份,舂米的工人,你懂個什麼?喔,不可以哦。我們修行人不能有輕慢心,你要了解,下下人往往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只是他地位高,他智慧並不是跟他的身份能夠相襯的。哎喲,這棒子打下去,那就很謙虛。好,我幫你寫,一寫,驚動了旁邊人,那當然不一樣了,一出手就不一樣。我當年看《壇經》,也是在這句話里,啊,並不那麼複雜,禪宗就是那麼平實嘛。「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重要的在後面兩句,「本來無一物,何處若塵埃。」掃的乾乾淨淨的,一出手就不一樣。五祖一看,趕快擦掉,哎呀,這個不對,怕有人起這個妒嫉心,傷害六祖。看到沒人的時候,他就轉到後院去了,那時候的盧行者在舂米,腰間還綁塊大石頭,他很讚歎,為法忘軀當如是啊!非常肯定的,不多說,拐杖拿起來,在舂米的那個上面打了三下「當,當,當」,惠能大師曉得,要他三更半夜,三下就是三更,到方丈室去,一到了,趕快用他的袈裟把這窗戶蒙起來,不讓他人看到。其實六祖惠能大師在客棧聽客人誦《金剛經》,也是誦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已經懂進去了,跟他過去世的接上了。後面的五祖講《金剛經》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大徹大悟。找五祖幫他印證,這是上根利智。告訴我們傳承很重要,他儘管根器那麼利,如果沒有五祖,他還是不行的。密教的「上師相應法」,其實從我們中國文化講,四個字「尊師重道」。你不懂尊師重道修行上不了路的,這是法爾如是的道理。我們修行人最怕起輕慢心,瞧不起一切,這個值得我們好好地反醒。我們中國文化,儒家道理,對尊師重道講的……我們大家有沒有看過《論語別裁》,南老師講的《論語別裁》?那分析的當然不在話下,中國文化本身就非常強調尊師重道。

供養好了觀想「上師由頂上光明渾入我身,三身合一,本尊、上師和自己,三身合一,了無分別」。一切都回歸到我們的心地上來,恭敬上師就是恭敬自己,我們恭敬佛菩薩也是恭敬自己;輕慢佛菩薩也是輕慢自己,這是一定的道理。一個人見地、智慧成熟了,那一定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胸寬廣。因為我們世間法都是二分法,都是對立矛盾的,是跟非對立的,長跟短對立的,高跟低對立的。所以《壇經》裡頭,六祖要入滅,弟子們來請法,將來禪宗怎麼傳授啊?動用三十六對,長與短對,這是禪宗的教育法。你說有,就用無對,來破一般人的我相。所以一切都回到我們的心地上來,掃乾淨了,還要什麼那些亂七八糟的?那麼多看不慣的,有什麼讓你想不通的,讓自己想不通,開口便是人我是非,可見我們自己的分別心很強,自我意識很強,正是凡夫的心態境界。那麼佛法是不二法門,因為不二,化的乾乾淨淨,「離四句,絕百非」。世間法就二分法的觀念思想,內心充滿矛盾,充滿對立的,有一句脾氣大的充滿了仇恨的,這都是我們自己的煩惱習氣。真正智慧通達了,看法不一樣了,把是非消融掉了,超越是非了,所以不二,融化掉了,把這善跟惡也融化掉了。佛陀不是說「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嗎)?這是升起次第,從准提法來說,這是生起次第,有為法上就應該這樣的。圓融、圓滿、圓通的境界,完全,你不消融掉,境界有現,你還是墮在現象中,墮在有為法中,佛法是無相的,佛法是無為的。我們一般人在現象裡頭所以看不清自己,找不到生命的真相,因為我們都在用分別心。超越了,融化了一切對立的矛盾,真正的法眼,真正的慧眼才開得了。所以禪宗祖師講的道理都是完全站在最高峰,所以六祖的名言「人非我不非」,看法不一樣了,「我非自有過」,「常見已過,與道即相當。」修行人看到的是自己的問題,不看別人的問題,處處自我反醒,把自己心地掃得乾乾淨淨的,這叫做「人非我不非」,別人的過錯,我如果幫不上忙,我不談不提,那麼你才有一點是非觀點,你已經錯了;「我非自有過」,是非即是走偏了,偏差了。集中的一句話「常見已過,與道即相當」,一個修行人動個念頭,哎呀,不對,不可以有這個觀念,不可以有這個念頭,馬上轉,轉觀念,這是上根利智的,這個是有名的「凡夫畏果,菩薩畏因」;(有的)馬上心不平,氣不和的,他看的是因地上面的,凡夫只看到現象。「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說各話,才有那麼多的人我是非。所以真正智慧融通,只能把自己心地掃的乾乾淨淨的,經常看到自己的問題,就有希望了,就不斷向上升華,不斷向上提升了。如果看到別人的過錯,看不到自己的過錯,那是墮落的,沒有反省能力,沒有智慧,看別人過錯,所以是非滾來滾去,那不是智慧者所應有的。所以當年看《壇經》,啊,一看,心生歡喜。這個不但智慧,做人處事最高的一個指導法則,《壇經》多平實,裡頭太多的名言:「心平何勞持戒」,「慈悲是觀音,喜舍是勢至」,這些都直截了當,你到哪裡找觀音菩薩?你有慈悲心你就是觀音菩薩,你有喜舍心你就是大勢至,六祖說話非常簡要的。所以整個修行,還是回到我們的心地來,很重要。回不到心地來,回不到自己,看不清自己,那叫顛倒,自我顛倒,自我染污。

推薦閱讀:

慈法法師:《大方等大集賢護經》又名《般舟三昧經》講記 8
佛七講話第一集 (六十九年) 智諭法師主講
凈慧法師——做人的佛法
淨業三福 淨空法師講述
四書讀本節要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簡)製作

TAG:法師 | 法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