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網路謠言在美國社會泛濫,看看西方媒體做了啥?

「社交媒體須肩負分辨真偽信息之責」;

「網路上的虛假信息對真實世界造成了不良政治影響」;

「社交媒體應該聘請更多人對廣泛傳播的文章進行審查」……

這樣的文字有沒有政治很正確?

是不是一股熟悉的味道撲面而來?

假如你認為它們來自某份中國的官方報紙,那你想錯了。這三句話分別出現在英國《金融時報》、美國《紐約時報》和美國《華爾街日報》上。

是的,這要從特朗普「令人吃驚地」贏了美國大選說起。儘管CNN曾經在頭條文章里高喊「你能想像,這張臉將成為我們的下一任總統嗎」,但是,西方主流媒體現在不得不陷入這樣的痛苦中。

一定是打開方式出了問題。

於是,它們開始「不約而同」地對社交媒體Facebook進行口誅筆伐。

比如,美國《商業內幕》說,美國一半的人在指責Facebook,認為其平台上的假新聞影響了美國大選,將最不靠譜的總統候選人送進了白宮。

美國《赫芬頓郵報》也抱怨說,Facebook 熱門話題板塊上針對希拉里謠言數量尤為突出, Facebook 對這類謠言的整治不力。

《紐約時報》的一篇署名文章毫不留情地批評,Facebook或許希望保持中立,但是這是一種「虛偽且危險」的態度,因為現在有大約44%的人從社交平台獲取信息。在另一篇報道中,該報還指責社交網路多年來基本上沒有抑制虛假信息的舉措。

在一片指責聲中,要求加強審查的聲音漸起。

金融時報上周還專門就此發了一篇社評,認為Facebook網站上謠言泛濫,已經到了不得不治理的時候了。這篇題目為「Facebook須肩負分辨真偽信息之責」的文章說,Facebook和其他社交媒體「給數以百萬計的用戶帶來了不容置疑的好處」,但「也帶來了責任」。

Facebook「現在該承擔起新聞機構的責任」,「這份責任很昂貴,並且很可能打開一個潘多拉的盒子」。BBC在一篇題為「Facebook該如何應對假新聞問題」的文章中引用受訪者的話時如是說。

華爾街日報援引雪城大學專門研究社交媒體的通信學教授Jennifer Grygiel的話說,僅僅依靠用戶是不夠的。相反,臉譜應聘請更多的員工,以審查廣泛共享的文章,並刪除那些假消息。

那麼,Facebook上都傳過什麼謠?

那些廣為流傳的造謠帖,包括「如果特朗普當選希拉里將會號召內戰」「奧巴馬承認他出生於肯亞」「懷疑泄露希拉里貪腐行為的FBI探員死了」「小野洋子:我和希拉里·柯林頓的婚外情」等等。最近的一篇,或許是在中文社交平台圈裡也被廣泛轉發的「重磅新聞!希拉里正式申請與柯林頓離婚」。

此中最大的共同點或許是,闢謠貼的受歡迎程度遠遠趕不上不明真相的群眾對謠言帖的熱情度。比如,「教皇支持特朗普,震驚世界」這個故事在Facebook上被分享了過百萬次,而Snopes上的闢謠文章卻只僅僅被分享了3.3萬次。

奧巴馬也看不下去了。畢竟老搭檔輸掉了選舉,還是有點心塞的。

上周四,奧巴馬在德國柏林發表講話,指責Facebook和其他社交媒體傳播假新聞。紐約時報形容說,他當時情緒激動,以至一度偏離了正在回答的問題。

不僅僅是奧巴馬,其他不少國家也為社交媒體在信息傳播中造成的種種困擾感到十分頭疼。

在德國、西班牙和義大利等「歷史悠久的民主國家」,社交媒體上的虛假新聞報道和仇恨言論也在煽動草根階層的民粹主義運動。很多歐洲政治人物迫使Facebook、Twitter和谷歌等社交網路幫助政府監控「網路仇恨言論」。

比如,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正在考慮強迫社交網路公開網路新聞排名方式。

印尼政府關閉了多個網站,原因是它們傳播假新聞。

還有一些非洲國家禁止候選人在選舉前使用Facebook、WhatsApp和Twitter。

等等等等。

面對主流媒體的質疑,Facebook掌門人扎克伯格有點坐不住了。

他不得不站出來回應說,這種說法簡直「太瘋狂了」,他說,Facebook上只有非常少量的虛假新聞,數量佔比不到1%,並堅稱Facebook無力左右選舉的結果。

無論小扎如何辯解,美國媒體就是不依不饒,《紐約時報》在最近的一篇文章里說,在美國,社交媒體發揮的巨大政治正在遭受更嚴厲的指責。文章說,早在本次大選之前,社交媒體上就有大量的虛假網路信息和辱罵,它們對真實世界造成了不良政治影響。

相信沒有人會對這些話存有異議,因為網路上虛假信息和人身攻擊的帖子的確可謂人神共憤。

對此,中國不僅不例外,還是最大的受害者之一。

於是,在2012年,中國互聯網上掀起一場整治互聯網謠言的專項行動,以秦火火、立二拆四等人受到相應處罰為標誌,大量被廣泛傳播的謠言得到清理,包括郭美美事件、溫州動車事故天價賠償、攻擊張海迪等。

這些謠言此前引起互聯網上大量關注,影響極為惡劣。

網路闢謠,本是件好事,但是那個時候的西方媒體可不是這麼說的。

比如,紐約時報中文網登的一篇署名評論這麼說:

「微博就是這樣一個地方,適合解構和惡搞,不適合附和與歌頌。140個字難以完整地闡述一個論點,卻足以表達感情。碎片化的表達也不利於理性地探討嚴肅的話題,更多的是一個表達快餐化觀點的樂園……如果傳統媒體能夠更加開放……那麼微博就可以回歸它記錄生活、傳播八卦的本來功能。」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

意思就是說,社交平台就是一個情緒發泄的地方,讓人們不傳謠不搞人身攻擊,一本正經地說話,這種想法簡直就是圖氧圖森破。那麼為什麼它會是這樣的狀況呢?不是裡面的用戶出了問題,出問題的一定是——體制!

另外,法國廣播公司是這樣說的:中國當局在封鎖網上「謠言」的同時,還通過警方抓捕懲處所謂謠言散布者。

請注意,同樣的事情到了中國,就變成了「封鎖」,而謠言也被打上了引號。

高呼Facebook應當承擔責任的英國《金融時報》在報道時則稱,社交媒體的興起迫使政府部門採取「防禦姿態」。

在中國立法機關規定「傳播網路謠言」可能會受到刑事追究之後,路透社在報道中則動用了政治色彩濃厚的詞語:這是一場「運動」。

使用同樣字眼的還有華爾街日報,它說,這是一場「整肅社交網路」的「大力度威懾運動」。在該報的另一篇署名文章里,更是直接預言「微博已死」,它「不再是一個公共交流之地」。

寫到這裡,相信已經不用再過多評論什麼了,各位看官的眼睛都是雪亮雪亮的。

實際上,社交媒體作為一種新的傳播媒介,在信息化的今天迅速發展,這是人類之福。儘管它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發展形態,然而毫無疑問的是,我們都從中獲取信息,而並非只感受情緒。調整演算法也好,進行人工審查也罷,都不過是技術上的差別,而大的努力方向卻是一致的,那就是:

傳播真實,凝聚共識。

我們歡迎西方主流媒體回歸共識,更希望將來它們在報道中國清理網路謠言時,不要再不合時宜地給它打上引號。

(資料來源:補壹刀)


推薦閱讀:

「美國社會分裂真實存在著」(外媒看世界)
鄭永年:弗吉尼亞暴力衝突之後,美國社會運動向何處去?
【成人第一步】進入美國社會必學:使用信用卡
於時語:教育與美國社會競爭的種族化新趨勢
春節對美國社會的影響

TAG:社會 | 美國 | 謠言 | 媒體 | 美國社會 | 西方 | 網路謠言 | 西方媒體 | 看看 | 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