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師報2160127:深度學習是怎樣發生的

問道課堂 「深度課改與深度學習」系列②深度學習是怎樣發生的深度課改必然要解決深度學習問題。日前發布的2016年中國版《地平線報告》指出,中國基礎教育發展的一大趨勢是,課堂教學將日益關注深度學習。深度學習是如何發生的?深度學習到底要解決什麼問題?本期「問道課堂」為您解密。→對話主持:崔斌斌→對話嘉賓:王利民 北京東方科達智慧教育研究院執行院長周建明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主任徐 潔 齊魯師範學院副教授王梅年 江蘇崑山前景教育集團校長顧飛宇 江蘇南通市崇川區教育督導室原主任深度學習是什麼中國教師報:前面幾期報紙中,我們探討過深度課改、深度課改與深度學習的關係。我想問問各位專家,在你們的理解中,深度學習到底指的是什麼?徐潔:深度學習是與淺層學習相對而言的概念。淺層學習是機械的、接受式的,以記憶和複製為特徵,是不求甚解的學習。深度學習則是主動的、有意義的學習,注重理解,以反思性、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為目標。深度學習有利於知識的遷移和應用,能提升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創新能力。王利民:深度學習是一個獨學與幫學相結合、以獨學為常態的個體學習過程。為了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學生應堅持通過獨學解決學習問題,幫學只是一種輔助形式。顧飛宇:深度學習就是學生自覺地與他人協同學習。如何做到自覺協同?我認為,首先要讓校長、教師、家長和學生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這樣深度學習才能成為學校教育參與者的自覺協同行為。整合與協同是兩個概念,整合是一個主體的行為,協同是多個主體的行為。比如多學科整合,誰去整合?答案不言自明。但多學科協同,每個學科教師都是協同行為的主體。回到課堂上,課堂的深度學習,教師與學生都是協同者。學校教育中,若每個人都能自覺地進入深度學習,那才是課改進入到質變新階段的標誌。學習活動為主導,師生協同為主體,課程標準為主線,這是深度課改和深度學習的「新三主」表現。深度學習表現在哪兒中國教師報:通過以上觀點,我們可以大概理解為,深度學習至少是主動的、培養創新能力的、多方協同的個體學習過程。那麼,在各位專家看來,深度學習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王利民:深度學習就是學習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這是成為創新型人才的必備條件。具體而言,要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歸納演繹、形成概念、作出判斷、進行推理的常用思維方法。學生只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從盲目被動的學習主體轉變為自覺主動的學習主體,從而高效地達成學習目標。同時,深度學習是知行統一的學習。為了實現課內學習與課外、校外學習,書本知識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統一,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各門課程必須開展與課程內容緊密結合的實踐活動,如基於問題、基於項目、基於探究的社團活動、興趣小組活動、社會調研活動等。在互聯網的助力下,從集中的整體學習過渡到分散的個體學習,這是人類教育史上的重大變革,也是現代社會的大趨勢,而個體教育將開創現代教育的新境界。顧飛宇:學習從問題起,而深度學習則表現為深度問題。就深度問題而言,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度」,在這個「度」上再進行深入學習。學生備學發現問題即為自己的「度」,就可以在這個「度」上繼續深入學習。教師每堂課都會發現新的問題,這是教師自己的「度」,教師在這個「度」上深入學習。因此,加強教師隊伍深度學習的培訓,是深度課改不可迴避的問題。深度課改與深度學習的協同必將成為教育的新常態。如何實現深度學習中國教師報:深度學習已成為深度課改繞不開的問題。那麼,該如何實現深度學習?周建明:深度學習離不開深度課堂。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對話:「可不可以把這節課上得再有些深度?」「不行了,孩子們基礎差,再加深度就學不懂了。」這兩句對話中,回答者混淆了一對概念,即把課堂的深度和難度等同了,他們認為深度的意思就是再難些。其實不是這樣,有深度的課絕對不是指難度大的課。難是就知識本身而言的,但深度說的是課堂的教學境界。好課一定是有深度的課,但不一定是難度大的課,很難的課反而並不是好課。有深度的課不是浮誇的,而是實實在在的,不是泛泛的,而是扎紮實實的。梯度逐層深入,張弛環環相扣,課堂上的生成如花蕾自然綻放,孩子們收穫在潤物無聲之中。學習同樣的內容,沒深度的課就此打住,有深度的課則要據此延展。小學一年級的課可以上得很有深度,高中三年級的課也可能上得很膚淺。有深度的課一定要師生愉悅,並共同感受知識境界和生命境界的提升,讓人久久回味;沒深度的課,上完後如飲白開水,要麼是簡單的重複,要麼也是淺嘗輒止,過後無痕。要想上出有深度的課,教師對所學知識一定要有高瞻遠矚的把握,要知課標,懂認知規律,學情和教材都爛熟於心,導引遊刃有餘。教師要成為本學科大師級人物,這是上出有深度的課的根本保證。新課改環境下對教師的要求不是淺了而是深了,既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更要有豐厚紮實的專業底蘊,否則我們很難上出有深度的課。作為教師,如果我們能經常上出有深度的課,我們就能時時享受到工作給我們帶來的幸福,學生也能時時體驗到生命綻放的喜悅,才能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深度學習習慣。王梅年:我們學校遵循以個人為始、最終回歸到個人行為的學習規律,我認為這就是深度學習的良好示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實現力、思考力和創造力均不斷提升。一是實現力的提升。實現力指的是在規定的時間內,儘可能多地找到正確答案的能力。在我們學校的每節課上,由班級「學科研究小組」給定學習目標,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快速正確完成的學生幫助完成不好的學生,「兵幫兵、兵教兵」,雖然只是一節課,但是學生通過自學與合學解決了已完全超過一節課容量的問題,每個學生的實現力都能得到不斷提升。二是思考力的提升。思考力指的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在我們學校的課堂上,學生解決問題後,總會揭示出問題背後的本質。一道數學例題的思考和解決,有時學生能用順口溜、口訣總結出這一類題目的規律和方法;一個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拓展到不同人物分析的方法;一首詩歌的鑒賞學習,教會了學生自己去創作詩歌……學生在課堂上學會了總結,學會了概括,學會了拓展,學會了思考。三是創造力的提升。我們學校的課堂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創造力。例如一節語文課,一個小組的目標是為麋鹿寫一段文字,結果學生不僅用剛剛學習的說明文字進行描述,還創作了記敘類、詩歌類文章,將說明文的學習遷移到其他文章體裁的學習,學習過程從關注知識到關注創新。同一學習目標的實現形式也會不一樣,例如在課堂上,有的學生通過繪畫展示麋鹿外形特徵,有的學生通過改編課文,用文字形象生動地描繪麋鹿特徵……這些處處培養著學生的深度思考能力,時時彰顯著學生的創造力。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提升學生的3種能力,學校師生還共同設計了特色課程。針對一二年級學生的包班制,實行長短課相間的編排方式,注重學科的整合性。針對三四年級的跨課,注重學科的交叉滲透和整合。還有托班制,打造師生平等、自由、開放的課堂,解放、發展、成就學生,同時也解放、發展、成就教師。徐潔:要想讓學生深度學習,我覺得主要取決於教師的學習是否有深度。教師應該通過自己的深度學習引領學生的深度學習。那麼,教師該如何深度學習呢?多種路徑讓知識顯性化。現實中,教師們做了許多有價值的事情,在實踐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是有些教師對此並沒有清晰的認識,很難將這些知識進行歸納整理,更遑論向學生進行傳播,而深度學習可以幫助教師擺脫此窘境。比如,我在學校聽課過程中,發現許多教師做的工作事實上就是「課程整合」,而他們卻沒有領悟到這一層。通過課程的視角,我給教師分析他們的做法,增強了教師的課程意識和課程領導力水平,這樣他們再向別人介紹自己的經驗時就能夠更加貼切、科學、有價值。尤為重要的是,這讓教師今後的課改有了更加清晰的目標和方向。科研工作者與一線教師合作,對教師的實踐進行分析、解讀、提煉,幫助教師梳理自己的做法,是教師知識顯性化的一種可行方法。碎片化知識系統化、結構化。鑒於教師平常工作繁忙,很難拿出完整的時間潛心學習,教師的學習呈碎片化、片段化、淺表化等特點,難以形成知識體系和結構化知識。因此,教師的深度學習不僅需要恆心、毅力,也需要適宜的方法與措施。促進高階思維,達成遷移應用。深度學習不僅要思考「教什麼」「怎麼教」,更要考慮「為什麼教這些」「為什麼這樣教」,這是在思考教學背後更深層的意義,從而逐漸培養高階思維能力。教師是學生深度學習的設計者、組織者、管理者,關注的重點應該是自我教學與學生學習效果之間的關係。這種基於「用」並且反思「用的效果」的學習,含有許多生成性元素,這正是深度學習的特徵——著眼於應用與創新。一些教育名家甚至草根教師,把他們的教學經驗歸納成一定的教學法,這就帶給我們許多啟示。這些教師將學習與工作相結合,把學到的知識、經驗在實踐中進行遷移、運用,更重要的是,教師的深度備課與深度認知促進了學生的深度學習。鏈接·關於深度學習的定義深度學習,也稱為深層學習。西北師範大學副教授安富海在論文中曾提到,深度學習的概念是美國學者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借鑒布盧姆認知維度層次劃分理論,基於學生的閱讀實驗,創造性提出的學習方式。雖然不同學者對於深度學習概念的界定不盡相同,但在深度學習與淺層學習的差異性及深度學習的本質理解上,基本達成了共識。布盧姆將認知領域學習目標分為6個層次——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及創造。淺層學習認知水平較低,一般只處於「知道、理解」的層面,要求學生對知識能夠進行簡單的描述、記憶或者複製。而深度學習要求實現更高的層次,如應用、分析、評價、創造,這是一種以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創新精神發展為目的的學習,不只涉及知識的記憶,還強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知識整合和意義連接的學習內容,舉一反三的學習方法,更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應用和問題的解決,屬於高級思維活動。可見,深度學習是一種基於理解的學習,指學習者以高級思維的發展和實際問題的解決為目標,以整合的知識為內容,積極主動、批判性地學習新的知識和思想,並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且能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種學習。
推薦閱讀:

TAG:中國 | 學習 | 教師 | 深度學習 | 深度 | 中國教師 |